语码转换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4
英语教学中的语码转换及其功能谢亚军(湖南商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205)摘要:英语课堂上的语码转换是特殊语境中的转换。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选用某种合适的语码转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便于学生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英语课堂上的语码转换是一种普遍而复杂的语言现象,过多地使用母语或完全忽略母语都是不可取的,因此母语的使用应当视具体情况和学生目标语的程度而定,并要注意趋利避害。
关键词:课堂;语码转换;英语教学;功能语码转换(code s w i t chi ng)是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近年来.英语课堂上的语码转换现象已成为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在我国,英语作为外语学科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教与学。
当英语既是讲授的内容又是课堂用语的时候.课堂理解和用英语交流无疑成了学生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教师要经常进行语码转换。
本文拟探讨语码转换的功能.为语言教学提供某些方面的启示。
一、语码转换及主要类型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次对话或语言交流中使用两种或更多的语言变体”。
即说话者从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转用另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
会话时。
如果一个人用某种语言发言.另一个人却用别的语言来回答。
这时就出现了语码转换。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语码转换便一直是社会语占学里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许多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语码转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尽管他们对语码转换研究的角度不一.看法也不尽相同.但归纳起来看.语码转换的研究方向大致有三类:第一类是从社会和心理语言学(包括话语分析)角度着眼.揭示语码转换和社会因素的内在关系.强凋社会因素或会话组织信息。
第二类认为。
特定语言集团内的语码转换反映了该集团对社会所持的态度以及运用语言的流利程度.它的研究重点是语码转换的形态句法学。
第i类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语码转换。
把语码转换从描述性转到解释性的动态研究上。
Popl ack将语码转换分成三类。
Guangzhou, China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Quarterly) Vol.24, No.1 January 2001: 85-95Researches on CodeswitchingHE Zi-ran & YU Guo-dongCodeswitching has been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in many disciplines: sociology, psychology, linguistics and so on. And these disciplines take diversified research methodologies and discuss their respective research focuses. After years of research, rich literature on this topic has been accumulated.The present paper starts with the definition of codeswitching because of its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Generally speaking, the definition of codeswitching falls into three types: the first type maintain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deswitching and code mixing; the second type does not maintai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two; and the third type does not take a stance as to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m. After the elaboration on the definition of codeswitching, the authors point out the different categorizations of types of codeswitching: Poplack’s inter-sentential, intra-sentential and tag switching, Auer’s discourse-related and participant-related alternation, Muysken’s alternation, insertion and congruent lexicalization and so on. The distinctions among codeswitching, code mixing, diglossia, borrowing and nonce borrowing are discussed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researche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Then various approaches to the analysis of codeswitching are generalized and introduced, namely, the sociolinguistic, grammatical, psychological, and conversational analysis approach. Examples for each approach are presented, and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re identified with the purpose to present an objective picture of the research. The authors hold that the sociolinguistic approach to codeswitching has led the social elements into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erformance of codeswitching and society; the grammatical approach succeeds in provoking our understanding that codeswitching is a highly systematic and structured linguistic phenomenon, and it cannot occur at any place within a sentence; the psycholinguistic approach tries to discuss the bilingual mind in the process of codeswitching, but it has not yet achieved any significant progress; the conversational analysis approach has introduced the dynamics of codeswitching through analyzing the sequencing of conversation. All those four approaches have contributed to our perception of codeswitching, but no one is strong and comprehensive enough to cover the complexity and subtlety of the specific linguistic phenomenon. We suggest a new approach should be exploited so as to cover the linguistic, social, cultural, and cognitive elements.Keywords: Codeswitching, types of codeswitching, sociolinguistic approach, grammatical approach, psycholinguistic approach, conversational analysis approachCorrespondence: HE Zi-ran: Research Center for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Guangdong U of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20, P.R. ChinaYU Guo-dong: PhD Program’98,Faculty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Culture, GuangdongU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20, P.R. China现代外语(季刊)第24卷2001年第1期(总第91期):85-95 中国・广州语码转换研究述评何自然于国栋本文首先讨论语码转换的定义问题,然后总结现有文献中几个典型的语码转换类型的分类方法以及这些分类的角度。
论体育英语课堂中教师的语码转换一、引言目前语码转换在各个领域的研究都已经成为一个学术热点,语码转换的语言学功能也不容忽视。
近年来在国内,语码转换在英语课堂中的研究也进行得如火如荼,主要的观点都认为语码转换在教学功能上可以促进外语教学,是教师向学生教授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之间的桥梁,此外还能起到交际和拉近师生关系的作用等,诸多研究成果和理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目前国内多家体育院校均已开设了以体育英语为特色的英语本科专业,在此基础上打造了一系列体育英语课堂。
本文主要探讨体育英语课堂的语码转换现象,认为教师在体育英语课堂中适时适量的语码转换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接受新知识,可以保持课堂上教师授课的通畅性并起到强调作用,突出重难点,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还可以起到协调师生关系的作用。
二、语码的相关研究1.语码。
“语码或代码是一种两人或多人交流时的符号系统,它可以是方言(dialect),也可以是一种语言(language)、语域(register)等”(Ronald Wardhaugh)。
[1]也就是说语码(code)是指人们在实际使用中的具体语言形式,可以是一种语言或它们的变体形式,在交际的过程中各种语码可以相互交替使用,没有必要刻意保持一种语码。
我们也观察到在交际中仅仅使用一种语码是极为少见的,尤其是在双语或多语语言社团里。
在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中也大致存在两种语码,一种是英语,另一种就是起教学辅助作用的母语(汉语)。
[2]2.语码转换的相关研究。
语码转换作为语言接触的结果之一,在过去得到了众多研究领域的重视,比如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
这充分说明了语码转换的复杂性和对该现象进行研究的困难之所在。
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是社会语言学中的一个术语,是社会语言学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
[3]因研究者们主要根据自己的目的,采用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可谓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也找不到一个统一的语码转换的定义。
汉语背景下的中英语码转换【摘要】随着中国与国际接轨越来越紧密,在汉语背景下,中英语码转换用语的实用程度也渐渐增多。
本文对网络、广告和文学著作里的中英语码转换做了分析比较,还分析了汉语背景下的中英语码转换的原因。
【关键词】中英语码转换;网络;广告;文学所谓语码转换,是指人们在一次性对话或交谈中同时使用了两种或更多的语言及其变体(gumperz, 1982)。
目前国内的研究学者也有很多,如:何自然,于国栋。
接下来,本文将从网络、广告和文学著作中的语码转换来分别进行分析。
一、网络上的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 in net)随着英特网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语码转换转换出现在网络上,以下有部分例子:a. homework (作业) 我还没搞定。
b. i服了you (u) 。
c. who怕who(谁怕谁)d.别理我,我今天很down(情绪低落)。
e.你真in(时髦)。
f.今天玩的真是h妙(兴奋)。
g.“韩国美女pk中国古典美女”h.别忘了e我(发电子邮件给我)i.下班call我(打电话给我。
)j.今天天气好好啊,so我们去shopping吧!(所以,购物)以上所例举的十个例子是典型的和常见的网络语码转换。
在例(a), (b), (c) 和 (j)中,名词和代词“作业”,“我”,“你”,“谁”和“购物”被对应的英语”homework”, “i”, “you”, “who”和“shopping”所代替; 在例(d), (e), (f)中,形容词和副词“情绪低落”,“时髦”和“兴奋”被”down”, “in” and “high”所代替;在例(g), (h) and (i) 中,动词和被动词短语“挑战”,“发电邮”和“打电话”被”pk”, “e” (e-mail的缩写) 和“call”所代替;在例(j)中,连词“所以”被”so”所代替。
研究发现,上述例子是英语汉语夹杂的情况。
这些汉语被英语替代的情况大部分是名词短语、介词、形容词、副词、动词和动词短语。
语码转换之社会语言学新视角语码转换之社会语言学新视角摘要:结合其他语言学研究路向从社会语言学视角重新全面剖析语码转换现象。
通过实例分析揭示了社会规则是语码转换的外在动力,而交际者心理则是其内在动因。
此外,对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和语用功能做了较系统的梳理。
前者体现交际者的社会身份,调整交际双方的权势关系,反映社会场景;后者提供便利,表达情感,缓和语气,并创造幽默氛围。
关键词:语码;语码转换;社会规则语码转换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现象。
由于语码转换具有普遍性与重要性,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其研究得到了诸多学科的重视,如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
仅语言学界就出现了五种主要研究路向。
其中,社会语言学研究路向更成熟,体系更完备,它成功地将社会因素引入语码转换研究视野,加深了人们对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
但“这种研究似乎还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能够深刻揭示语码转换的整个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的语言和心理等因素。
所以我们认为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还不是一个全面的研究路向”。
有鉴于此,本文将结合语言学其他研究路向从社会语言学视角重新全面剖析语码转换现象,通过实例分析考察该现象的影响因素,从而揭示其背后隐藏的动因和功能。
一、文献综述(一)语码转换的定义语码是指人们用于交际的任何符号系统,既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一种方言、语体或语域。
与语言、方言、标准语、语域、皮钦语、克里奥尔语等术语相比,语码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与社会偏见,因而成为社会语言学家用于代指任何语言交际系统的中性术语。
语码转换是语言接触和跨文化交际中的普遍现象,因而被视为社会语言学中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然而由于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以及研究视角的不同,至今在学术界没有统一的语码转换定义。
大体来讲,现有的定义主要围绕“语码转换”与“语码混合”(或称“语码混用”)的关系而纠缠不清。
有些学者从语码转换的语言单位出发认为语码转换发生在句子分界处,而语码混用则发生在句子内部。
浅谈语码转换与英语课堂教学【摘要】语码转换是语言接触中的普遍现象,也是语言学界研究的一项重点课题。
多年来一直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
课堂语码转换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现象,既与双语社会的语码转换有相似之处,又有其独特的模式。
在英语课堂中,学生的语码转换更是屡见不鲜。
本文对学生课堂中的语码转换进行分析,并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课堂中的语码数转换进行分析,同时给出些语码转换的策略。
【关键词】语码转换,英语课堂,英语教学一、引言语码转换只是一个重要的交际资源,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不仅在普通日常生活中,在某些特别领域尤其如此。
本文将初步探讨语码转换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而语言习得的过程也是师生语言交际的过程,成功的师生课堂交流会促进语言习得。
因此,在二语习得课堂上,有效的教学法越来越受到教育家和语言学家的重视。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课堂教学为了师生交际的成功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语码转换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是指在连续的话轮或同一话轮中使用来自两种或以上的语言或语体,以及当中的词和句;或指说话者从一种语言转用另一种语言的现象。
近年来,语码转换在西方语言学界受到了很多关注,研究者们从社会语言学,句法学,语篇分析和心理语言学等领域探讨双语社会自然语言交际中第一语言(l1)和第二语言(l2)之间,标准语和方言之间语码转换的社会心理动机,语用功能,句法结构,语篇模式,心理过程等。
国内语言学家对语码转换的关注也越来越多,比如于国栋,李经纬都对语码转换从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句法学,会话分析等多种视角对语码转换进行了研究。
在国外,有一些学者,如auer, hammers,都认为语码转换和语码混用(code-mixing)是有区别的;这些学者的认知基础是在于他们对被转换的语码的语言单位或者语言结构的理解。
而,有些学者如gumperz (1982) myers-scotton (1999),verschueren (1999) ect.放弃了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转换混用的说法,用语码转换来概括了这两种分法。
语码转换及语码混合研究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科学文化等往来越来越密切,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
语言被称作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全球化的趋势下,语言也加快步伐展现着独特的魅力,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并且成为近年来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中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语码转换以及语码混合现象的产生,涉及到社会文化、人们主体认知、交际目的和心理因素等诸多因素,是多种因素的语言行为。
本文从其定义与产生的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并且加以适当的言语来剖析语码转换及语码混合所带来的社会效应。
关键词语码转换;语码混合;定义剖析;原因剖析1 二者定义剖析关于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的定义,有的研究学者认为两者之间并没有很大的区别,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部分专家仍能通过各种方式去说明这两者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同。
我们将结合多方面的说法对其进行解析。
语码转换,是指说话者在对话或者交谈中,从使用一种语言或方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或方言,可以用来表达语言优越感、表明立场、改善谈话气氛等。
语码混合,是指在一个双语或者多语的社会群体交流中,说话人很容易在谈话过程中掺杂使用两种甚至多种以上的语言变体或者语码,从而更加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思想。
从它们的定义来看,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尽管它们之间有着一定小范围的差别,但总体来说还是一个总的语言变化的展示,是一定社会现象的反应和语言转换的升华。
2 产生原因剖析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的产生,既有社会发展进步的原因,又有语言发展升华的因素,同时也产生于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以及语码转换和混合所带来的社会意义等。
从另一个层次意义上上,分析它产生的原因其实也是说明它存在的功能。
本文将从可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来剖析,以更清晰明了的方式进行分析和研究。
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产生的客观原因1)社会发展的产物或者说是需要。
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语码转换研究摘要:语码转换是近年来语言学研究领域中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保证学生最大量的目的语输入的前提下,能否利用和如何利用母语的输入促进外语教学也慢慢成为外语教学界的研究焦点。
在我国大学英语课堂中,语码转换现象普遍存在,笔者支持教师有目的并且谨慎地使用母语,并认为恰当的使用对外语学习会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语码转换abstract: code-switching in recent years is in the field of linguistics research a topic of concern. ensure that students of the largest in the target language input, under the premise of can use and how to make use of the native language input promote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lso slowly become in the world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focus. in college english class, code-switching phenomenon exists generally, the author support teachers have a purpose and careful use of mother tongue, and think of the proper use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will play a positive role.keywords: university; english class; teachers;code-switching长久以来,国内语言教学界一直采用浸入式教学方法,母语在中介语的发展和使用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一直受到怀疑,被视为外语课堂之忌。
海派清口中的语码转换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而语码转换则是一种交际策略。
在新型曲艺表演形式海派清口中,表演者策略地使用语码转换,可以制造幽默的气氛、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区分表演的不同话题和形式,以及争取更多的潜在观众。
表演者选择语码转换,是对不同语境和语言结构做出的顺应。
标签:语码转换顺应海派清口一、引言一个人、一张嘴、一台戏、一百二十分钟,这就是上海滑稽演员周立波所创立的“海派清口”。
这种新创的曲艺形式是从上海本地的单口滑稽、北京单口相声和香港“栋笃笑”等曲艺表演形式中汲取精华发展而成的。
表演者调侃人生、针砭时事,在嬉笑怒骂间给观众传达一种快乐但值得深思的生活方式。
海派清口以上海话为主要交际语言,但又与传统的上海滑稽不同,表演过程中不时地在上海话和普通话之间转换,有时还穿插其他方言,并夹杂几个英文单词。
海派清口中的语码转换有着多种语用功能,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进行语码转换也是为了动态地、积极地顺应各种语境因素。
二、语码和语码转换语码转换是一个重要的语言现象,已经得到了诸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句法学、语用学等众多研究领域的重视,许多学者也分别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之进行了研究。
然而,由于研究者们对语码转换的认识不同、研究角度不一、研究目的各异,迄今为止我们还找不到一个关于语码转换的统一定义(何自然、于国栋,2001:86)。
Wardhaugh(1998:86)认为:“……我们可以把一种语言或一种语言变体称为语码。
……语码属‘中性’术语,可用来指两人或更多人交际中使用的任何一种系统。
”Verschueren(1999:118)也将语码定义为“一种语言的任何不同变体”。
语码转换不仅可以在双语或多语的情况下发生,也可以在一种语言的不同变体间发生,还有可能在同一变体中发生。
Sridhar(2001:47)指出:“即使对操单语者,语言变体间的转换在日常交际中也是经常发生的:从一种语言变体,即区域方言、标准语、术语、正式或非正式语体等转换成另一种变体。
日常生活中的语码转换与语码混合现象分析及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孙晓春一、语码转换与语码混合的理论研究在社会语言学中,将“语言”、“方言”、“语体”、“语域”等统称为“语码”,是语言变体的同意词。
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或更多的语言变体。
语码混合是与语码转换不同的概念,一般是指说话者在用一种语言(语码)时,同时混杂采用了另一语言成分,特别是词汇和短语。
对于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许多语言学家都做了深入的研究,。
在语码转换研究领域,最早的是甘柏茲(Gumperz),他将语码转换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情景型转换”,指由于参与者(说话双方)的社会关系、说话时的场合或话题的改变而引起的语码转换。
另一种是“喻意型转换”,指语码转换是由会话本身的因素引起的,是为了营造说话的气氛或达到说话的目的所采用的语码转换。
(单元八,11-15页)此外,对于语码转换的研究,费希曼(Fishman)提出了“领域理论”,司珂腾提出了“标记原理”,以及帕普拉、散可夫等等诸多语言学家都对语码转换现象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进行了研究,提供了大量理论依据。
(指定读物,201-204页)对于语码混合的研究,吉本斯(John Gibbon s)认为,在语码混合中,语码A的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并入了另一语码B中。
B语码一般来说占主导地位,而A语码则处于补充、从属的地位,而A语码则处于补充、从属的地位,不象B语码那样被人们有意识地使用。
与语码转换不同,语码混合给人的感觉只有一种语码,吉本斯称之为MIX。
(指定读物,202页)在语言学研究中,由于社会复杂的语言现象,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的区分往往比较困难,下面笔者就针对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现象所做的几项小型调查来作以简要分析。
二、语码转换与语码混合现象的实例分析本文根据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及有关文学作品中,记录和摘录的有大量的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实例几段对话,出现的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现象有的是个别的单词或方言,有的则是语段,现作以简要分析。
例一:调查方法:与学院办公室老师一起到外教约翰(John)家中送资料参与对象及语言环境:外教约翰(John),英国,懂汉语;王老师,学院办公室职员,普通话,略懂英语;孙老师(作者本人),普通话,略懂英语。
对话:王老师:Hello, Mr. John.John: Hello, Miss Wang. Welcome to my home, Come in please.王老师: This is teacher Sun, My friend。
作者:How do you do, Mr. John?John: How do you do, Mr. Sun. I am glad to see you.作者:I am glad to see you, too.王老师:您要的LCCIEB资料我给你带来了,你看看。
John:Oh,very good!thank you very much。
王老师:没关系。
John:我还需要一本FINANCIAL ACCOUNTING,你能帮我找到吗?王老师:我办公室还有几本,明天我给你带来可以吗?John:OK. Thanks a lot.王老师:不用客气。
我们还有事,就不打扰了,See you tomorrow.John:Bye.例二:摘录钱钟书小说《围城》中的两段对话:“Sure!have a look see!”张先生打开橱门,请鸿渐赏鉴。
鸿渐拿了几件,看都是“成化”、“宣德”、“康熙”,也不识真假,只好说:“这东西很值钱罢?”“Sure!值不少钱呢,Plenty of dough。
并且这东西不比书画。
买书画买了假的,一文不值,只等于Waste paper。
磁器假的,至少还可以盛饭。
我有时请外国friends 吃饭,就用那个康熙窑‘油底蓝五彩’大盘做salad dish,他们都觉得古色古香,菜的味道也有点old-time。
”(P43)……张先生呵呵大笑,一面分付进来的女佣说:“快去跟太太小姐说,客人来了,请她们出来。
Make it snappy !”说时右手大拇指从中指弹在食指上“啪”的一响。
他回过来对鸿渐笑道:“headache是美国话指‘太太’而说,不是‘头痛’!你没到States去过罢!”(P43)在这两段对话中,大量进行了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
从例一来看,交谈的双方在交谈过程中都出现了语码转换现象,一方面由于到访者英语程度一般,无法全部进行英语交谈,被访者采取向对方靠拢的方式迎合对方,实时地进行了语码转换,不仅表现了自己的双语能力,而且使交谈的双方更加容易交流,表达思想,达到了语码转换方便、靠拢的功能。
例二中,对话双方都进行了中文、英语混合使用,使用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表现出双方的地位和权势,达到炫耀自己的目的。
例三:调查方法:与同事一起看足球比赛转播参与对象及语言环境:同事甲,陕西人,普通话和陕西方言;同事乙,辽宁人,普通话和东北方言.对话:……同事甲:传中!传中!...哎!...球又带丢了!同事乙: 哎!...到了眼巴前儿的球都带不住,技术贼拉子差。
同事甲:看人家皇马队,各个都是大牌球员,技术撩得很,中国龙队越踢越莫个指望了。
同事乙:中国龙队和皇马队本来就不是一个等量级的。
同事甲:这场比赛中国龙队肯定要输了,希望别输得太难看。
同事乙:肯定完犊子了。
……例四:调查方法:家庭对话参与对象及语言环境:男主人,内蒙人,普通话;女主人,甘肃人,普通话和天水方言。
……女主人:试一哈(hà)我给你买的衣服。
男主人: 这衣服的颜色有点艳,我不太习惯。
女主人:能行!好(hào)着哩,大小也合(huó)适,穿开(ká)就好了(liao)。
男主人:那我试试。
……这两段对话主要是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由于交谈者在特定环境或情绪中缺乏用普通话难以表达的语码而改用方言。
如例一,两个球迷对中国龙队的期望而又失望及对皇马队员的崇拜矛盾心理,在用普通话交谈中,又采用了能突出表达表达心情的词汇:如陕西方言:“撩得很”(好得很)、“莫个指望”(没希望),东北方言“眼巴前儿”(眼前)、“贼拉子”(特别)、“完犊子”(完了、失败了)等。
例二中,女主人为了说服男主人接受自己购买的衣服,采用了自己最熟悉的方言,来突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亲密关系,达到一种实在的情感表现和关怀的目的。
由于社会语言的复杂现象,语码转换及语码混合现象是语言接触的自然结果,也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
在我们实际生活中,这种现象也将长期存在。
尽管许多学者在这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对两者的和区分也提出了很多理论,但实际上还没有将两者严格区分的明确理论,因此本文只在两个方面进行了简单分析。
三、影响语码转换及语码混合的主要原因:(一)影响语码转换的主要原因,甘柏茲(Gumperz)总结出以下几点因素:1、谈到某个主体时,由于想不起或缺少适当的表达方式而转用另一种语码。
2、当不想让在场的某个或某些人知道所讲的内容时,转用他们听不懂的语言。
3、通过转换语码来突出某些话语。
4、炫耀自己能说几种语言,或为了迎合对方而转换语码等等。
(二)、影响语码混合的主要原因:语码混合的情况区分为两种:一是方便型,即在没有适当表达方式时的权宜混合;二是定向型,是一种显示社会标签(例如表示西化、现代化)有意识的选择。
(单元八,14页)所以语码混合现象是因为:1、可以作为社团成员之间团结的标志,2、丰富词汇,尤其是与工作或学习相关的专业英语词汇,以及无法找到与自己语言中相同的语词,或已经被人们熟知的缩略语、或翻译工作无法跟上新产品或新思想,这种情况多出现在知名的人或事,如世界知名公司、品牌、产品、人名、国际会议名称等,如IBM、DELL、SONY、NICK、BB机、OPEC、WTO、MBA、MPA等等;3、炫耀自己,显示自己经济地位或教育背景。
4、为了情感表达、语言禁忌的需要,以一种语言的词语代替另一种语言的词语。
5、有意达到一种社会语言效果,说话人为了获得某种幽默的目的而使用混合语码。
(指定读物,P47-62)四、关于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问题教学语言问题在大陆和香港都都是被人们所关注问题。
在大陆,中文课堂推行的是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教学语言,经过二十多年的普通话教育和推广,大陆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往等各个领域的交往更加紧密。
然而在推广普通话进入课堂的过程中,由于历史、地理、人口、生活习惯、师资等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全面推行普通话还需经过长远的努力。
尤其是在偏远地区,课堂采用方言进行中文教学的模式很普遍,这对推广普通话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香港地区由于语言之间长期互相接触,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的语言现象非常普遍。
在香港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以粤语为主,辅以英语和普通话,在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抉择问题上令许多语言学家深感困惑,争论不休,不知何如。
因此使得香港地区在普通话进入中文教学课堂方面存在很多矛盾,这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研究和解决过程。
既然我们认识到语码混合是语言接触的自然结果,那么对于语码混合没有必要抱有消极态度和羞耻感,我们可以试图把语码混合的口语和书面语变成有用的资源,比如去探讨语码混合教学法的可行性,用以丰富自己的语言文化,活跃于课堂教学,推广和维持单一书面语的语言规范。
(李楚成,1998)华人总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面对未来,在世界各个华语地区需要有一个共同语,这对促进民族团结、坚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加强与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在现实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问题上,必须大力提倡和规定以普通话为课堂教学语言。
参考文献:祝畹瑾(1992)《社会语言学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钱钟书(1991)《围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李楚成(1988)《纯语倡导者的困境》。
李英哲(1989)《香港中文教育展望》。
陆镜光(1988)《为什么两种语言可能比一种好—探索香港语码混合的动机》。
申智奇李悦娥(2001)《论〈围城〉中的语码转换》,(《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第4期。
)缪锦安(1999)《香港的语文政策和语文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