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控制系统的军事需求分析共16页
- 格式:ppt
- 大小:1.87 MB
- 文档页数:16
军事作战信息化指挥系统设计与实现军事作战信息化指挥系统,作为现代战争的重要手段,旨在提高作战效率,优化指挥决策,增强作战能力。
以下将从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两个方面着手,探讨这一系统的实现方法和应用效果。
一、系统设计军事作战信息化指挥系统设计的关键要素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分析处理、通信传输、指挥决策等。
针对这些要素,需要进行合理的场景分析和功能设计。
首先,在数据采集方面,要通过各种传感器、雷达等技术手段,收集到作战现场的各种情报数据,如地形特征、敌我布置、空气动力学信息等。
这些数据要经过预处理和处理,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为打击目标定位、监测和指挥提供决策支持。
其次,在分析处理方面,要将采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快速处理和分析,建立基于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的智能算法模型,对敌我双方的动态态势进行分析预测,并对当前作战环境做出响应和调整。
然后,在通信传输方面,要构建优质、可靠、高效的网络通信平台,为各个作战单位之间建立畅通无阻的信息交流渠道,以及与后方指挥部等其他作战各方的通信互联。
最后,在指挥决策方面,要将上述采集、分析处理和通信传输等各环节汇总,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和决策支持系统等手段,快速做出正确的指挥决策,并调度各个作战单元有效执行,以达到整个作战目标。
二、系统实现军事作战信息化指挥系统的实现,根据不同的作战环境和任务需求,需要综合运用军事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和产品进行实现。
在硬件方面,需要搭建现代化的军用计算机集群、网络设备和通信设备等,以及高清晰度的显示屏、智能感知设备和速度快捷的存储设备等。
这些硬件产品必须具备稳定、高效、高度集成等特点,以支持大规模的信息处理和多种复杂应用软件的运行。
在软件方面,需要开发、集成和优化各类作战和指挥系统软件,采用多模态人机交互技术,实现多种应用场景的定制需求。
如基于图像识别和处理的地形地貌智能分析软件,基于情报挖掘和处理的智能分析决策软件,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作战指挥支持软件等。
浅谈指挥控制系统和仿真技术在军队的应用作者:杨亮张亚星周超安琪王洋来源:《中国新通信》 2018年第17期【摘要】本文首先对指挥控制系统以及仿真技术的含义做了简要的概述,简述了仿真技术的发展,在军事系统中的应用,分析了指挥自动化系统在我军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仿真指挥控制应用一、指挥控制系统及仿真技术含义1、指挥控制系统。
指挥控制系统相当于军队自动化指挥的“大脑“。
指挥控制系统核心主要是指挥所收集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作战的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保证指挥员的命令,保障指挥员的制定决策,指挥与控制部队,控制武器装备的使用。
指挥自动化系统是军队指挥的中枢系统,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强弱对未来信息化战争影响很大。
2、仿真技术。
仿真技术是用来构造仿真世界的主要技术,通过构造仿真世界是可以实现现实世界部分的功能与特性的。
仿真是利用计算机对实际的数学或物理模型进行虚拟的实验,对实际系统的性能和工作状态进行检测与分析,本质上是为了建立仿真模型,也是对模型进行实验的一种技术。
二、仿真技术的发展历程第一个阶段:50 年代到60 年代初期。
Fortran 语言为主要的通用程序设计语言阶段,它是第一个达到成熟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当时基本上大部分可以求解数学表达式的程序都使用了它。
在50 年代仿真技术应用的领域主要游火炮控制以及飞行控制;而60 年代主要应用于火箭与导弹控制系统。
第二个阶段:60 年代到70 年代。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的仿真程序包,还出现了初级仿真语言。
仿真软件在这个阶段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求解常微分方程组,主要借助数字仿真技术。
应用领域是在航天、核能领域。
第三个阶段:70 到80 年代初期。
这个阶段出现了完善成熟的商品化的仿真语言。
这个阶段的仿真技术比以前的都更加完善成熟,不论是在表达能力、数值性能、算法还是在程序执行能力等方面都比较完善了。
当时比较吸引人们眼球的应用领域是在制造领域。
第四个阶段:80 年代中期以后。
对建模以及仿真技术的要求在不断的增多与提高,开发的仿真软件对于各个领域来讲并不能协调有序的工作;对于仿真语言的要求也变得很复杂,大量的数据以及文档处理并不能达到要求,也不能够满足用户多样化的要求。
浅析军事物流指挥控制系统作者:王金伟石玉峰徐军来源:《物流科技》2009年第05期摘要:军事物流指挥控制系统是军事物流的神经中枢,是军事后勤信息化的必要组成部分。
文章对军事物流指挥控制系统进行了初步顶层分析,梳理了军事物流指挥的信息流程,以及系统组成及其功能,从而有利于提升军事物流指挥控制技术的发展速度,夯实军事物流指挥控制系统的应用基础。
关键词:军事物流;指挥控制;物流中图分类号:E075文献标识码:AAbstract: Military logistics command and control(C2)system is the core of military logistics, which is the essential component of the information-based military logistics. In this paper, military logistics C2 system is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from C2 information flow, and system components and functions, which is helpful of 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litary logistics C2 technology and providing a foundation for applying military logistics C2 system.Key words: military logistics; command and control; logistics1概论军事物流是指军事物资经采购、运输、包装、加工(生产)、仓储、供应等环节,最终抵达部队(用户)而被消耗,从而实现其空间(或者与归属一并)转移的全过程[1-2]。
美国全球指挥控制系统(GCCS)发展现状及能力简介全球指挥控制系统(GCCS)是美国综合CISR系统以及国防信息基础设施(DII)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国国防部的联合指挥控制系统.它是实现“2010年联合构想”和”2020年联合构想”中所概括的”主宰机动,精确打击,全维保护和集中后勤”四大作战概念的核心指挥控制系统.一,GCCS的发展和部署状况GCCS的前身是1962年开始建设的全球军事指挥控制系统(WWMCCS),该系统主要由分布于全球的50多个指挥中心,60多个通信系统和10多个探测系统组成,分为战略,战区和战术三级.WWMCCS由于纵向指挥层次过多,横向互连互通严重不足,不适应中低级别联合作战的需求,信息不能共享,敌我识别也存在严重问题,已明显不能满足快速处理大量数据和实时响应的要求,因此美军决定研制GCCS取代它.1992年6月,美国参联会颁布了名为”武士CI”的美军下个世纪通信和协同作战总体规划框架性文件,GCCS就是根据这一指南设计的.GCCS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确定需求和方案,制定系统标准和作战政策,条令,使各军种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数据,话音,图像,报文和视频系统的互通.第二gi”段的主要任务是将所有的CI 系统相互连通,组成一个联合互通网.第三阶段为目标阶段,最终将实现所有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系统和情报网之间最大程度的互通,并将陆军“战术指挥控制系统”,海军”哥白尼CI体系结构”,空军”战区战斗管理系统”和海军陆战队”战术指挥控制系统”完全综合在一起,建立一个全球信息管理控制体系.1996年8月30日,GCCS开始投入使用,同时停止全球军事指挥控制系统的运行.199754?年9月,美参联会宣布绝密级GCCS(T)运行,代替全球军事指挥控制系统的最后一部分.1998年, GCCS3.O版本软件操作系统取代2.2版本,并着手开发GCCS4.0版本.该版本对公共作战图像和综合成像,情报进行了升级,增强了数据的输入能力,改进了行政管理软件.GCCS在全球共设625个基地,国防信息系统局计划于2o03年将其全部部署完毕.与WWMCCS一样,GCCS通过卫星,雷达传感器进行预警和攻击评估,帮助国家指挥当局选择适当的反击行动.系统还可传输应急行动信息,伤亡评估信息,各种文电等.GCCS的未来发展计划主要侧重于国防信息系统网,国防文电系统,国防信息基础设施公共操作环境,全球作战支援系统,指挥控制和信息保密的进一步集成.二,GCCS系统体系结构和能力GCCS是一种分布式H-算机系统,采用开放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体系结构以国防信息系统局制定的信息管理技术体系结构框架(TAFIM)为依据. 系统具有很强的数据融合能力,能为指战员提供融合的,实时的通用作战空间图,满足从国家指挥当局到联合特遣部队各级指挥员的作战需求.系统具备全球的态势感知,信息插入,显示和预警,合作性计划,作战过程拟定,情报任务支援和实施实时作战的能力;能使所有指战员在任何时间,任意地点获”N-所需的情报,从而大大提高美国防部的指挥控制能力. 它的计算能力比WWMCCS提高了100倍.然而,GCCS的探测预警系统,指挥中心和通信系统等设施仍基本上沿用WWMCCS体制.”9.11”事件后,美军认识到未来的作战对象可能不是特定国家的正规军队,而是难以预测的非常规威胁.为对2OO3~6期付来自恐怖主义.4-j’-子的挑战,美军决定调整联合指挥体系,根据2002年4月17日公布的《联合司令部计划》,美军一方面调整联合司令部的编制体制. 将目前的9个联合司令部将调整为10个;另一方面,加强了指挥控制系统的情报搜集,.4-j’-析与安全保密能力,对GCCS系统进行了多项改进,精确度得以改善,公共作战图像中增加许多应用程序(包括联合成像,跟踪后勤保障,人员和弹药),以与外部系统和传感器进行通信.同时,在美国国防部《四年一度防务评审》中,列举了将要加强研发的情报搜集,分析与安全保密的技术装备,例如,可用于情报搜集XF台的低暴露技术,能探测敌安全保密设施的微型自动传感纳米技术,能对情报进行实时处理,解码,破译和誊写的先进并行处理与量子计算技术,用于跟踪敌人并可对试图进入网络或设施的个人进行保密验证的生物统计学技术,商业地球遥感成像技术等.从2001年至2010年,美国防部将为改善GCCS系统投资7千万美元.GCCS也是一种基于软件的信息基础设施,包括公共操作环境(COE)在内的模块式体系结构,并被纳入国防信息基础设施(DII)的公共操作环境(DIICoE).DIICoE分为四层,第一,二层分别为系统硬件和软件,主要为商用现货,各军种编程代码用Ada,C和C++语言编写;第三层为通用支持应用软件,包括多媒体,通信(电子邮件和会议),事务处理(办公自动化),环境管理和数据库应用程序等;第四层是核心任务应用软件,主要是各军兵种的专用软件.如海军跟踪潜艇和空军跟踪空中目标的软件.1999年后DIICoE逐步向三层结构转变,主要软件部件用Java语言重-’N.这将增加软件的可移植性,并建立起更加开放的软件部件框架. GCCS的体系结构由作战概念,功能结构,物理结构和运行结构组成.严格按照作战概念进行功能分解,以形成多层次的功能结构.功能结构的关键是作战概念组织结构和条令.物理结构(亦称技术结构)描述GCCS所使用的基本技术设备,包括硬件,软件和通信设备,给出组成整个GCCS的各个部分的互联关系.换言之,物理结构定义了技术构成因素,如处理XF台,通信网,应用,数据库等,以及连接这些因素的规则.运行结构,通过将功能结构映射到给定的运行模式下的物理结构上来实现.GCCS 是通过下列8个功能域,来支持作战,动员,部署,兵力运用,支持和情报等项任务域的.这8个功能域是:威胁识别与评估,战略计划辅助,行动过程拟定,执行计划的实施与监控,危险.4-j’-析,公共战术图像等.GCCS的最高一级(战略级)由中央总部,联合参谋部,战区总部,军种司令部,特种作战部队司令部等九个分系统组成;第二级(战役级)由最高一级网络延伸,组成战区/总部级自成系统的网络;第三级(战术级)由战区内各军,兵种司令部局域网组成. 网络内部采用开放式系统结构,可根据需要临时增设用户终端,可实现各网络之间互通.随着美军武器装备数字化建设的推进,其战略指挥控制系统将与各军种的战术指挥控制系统融为一体,且信息化的战场基础设施和信息化作战武器平台均将联人该系统.GCCS的核心功能包括应急计划,兵力部署,兵力状况,空中作战,情报,陈述信息,部队位置,火力支援,勤务等.除美军全军联合的GCCS外,美军陆,海,空三军都拥有自己的GCCS.它们都是各军种的最高一级(战略级和战区级)指挥控制系统.三,陆军全球指挥控制系统{GCCS—A)GCCS-A是陆军作战指挥系统(ABCS)的三个组J~.4-j’-2;--,是陆军的战略和战区指挥控制系统. 它上与GCCS接口,下与陆军战术指挥控制系统接口,能给战略指挥员提供战备信息,计划,动员和部署能力;给战区指挥员提供公共操作图像和有关的敌我状态信息,部队部署计划和执行工具(接收部队,战区内计划,战备,部队跟踪,部队前进,执行状态)以及与联合,联盟部队和战术陆军作战指挥系统的全面互操作.GCCS—A是一个面向用户的系统,它保障了从国家指挥当局,战区总司令到联合特遣部队司令员对陆军部队的支持,给陆军从战略联合GCCS系统到军及军以下各级提供无缝的扩展.通过建立运行于国防信息基础设施公共操作环境,联合技术体系结构(JTA)的GCCS—A应用程序和与陆军内部其他指挥控制系统,其他军种的接口,GCCS—A实现了兼容和互操作.GCCS-A由计算机硬,软件和通信系统组成,它也是一个基于客户机/Jtl~务器的系统.系统组合了三套老式的指挥控制系统:陆军全球军事指挥控制系统信息系统,标准战区陆军指挥控制系统,战区自动化指挥控制信息管理系统.美陆军从1996年开始在全球各战区部署GCCS—A,20oo 年8月:xk:XF~战区的GCCS—A开始运行,使接收战术信息和准备战略规划的时间从几小时缩短到几分钟.2001年GCCS-A已部署到欧洲战区,预计2003年整个GCCS—A部署完毕.四,海军全球指挥控制系统{GCCS—M)GCCS-M是美海军战略和战区级的指挥控制系统,美国的太平洋舰队,第7舰队小鹰号航母战斗群,战区陆战队,驻日海航部队,驻日陆战队,驻韩国海军部队(含陆战队)都可使用该系统.目前,美国已有300艘舰艇和潜艇,57个岸上指挥所,3O套战术派J-i=系统装备了GCCS-M.系统能给海军岸上和海上指挥员提供近实时的公共作战图像,提高指挥员的作战指挥能力;通过接收,恢复,显示与当前战术态势有关的信息,辅助指挥员进行指挥决策,使作战人员能计划,协调,演习,执行和评估海军作战和联合作战.GCCS—M是一套终端开放的体系结构,系统55?这是一位有着3O年军龄的老兵13O年来,她从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战士,靠自学完成了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学业,成长为一名总工程师!她长期从事一线通信保障工作,把大半生的情和缘倾注给了国防通信事业.她曾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一—卜-—卜一+一+—+一+-—卜一—卜一+—+一——卜一—卜由服务器,工作站,路由器,集线器,加密设备组成,可综合多个CI功能域的信息.无论是舰上的还是指挥部的GCCS—M体系结构,均与传统的联合海上指挥信息系统(JMCIS)的体系结构非常相似,所不同的是GCCS—M将用WindowsNT服务器和客户机取代Unix的服务器与客户机工作站.GCCS—M具有如下能力:提供单一综合的C4I系统,接收,处理,显示,保持和评估己军和盟军部队的特点,兵力使用进展,物质条件,战备情况,作战能力,位置信息和配置情况;通过各种综合的情报服务和各种数据库,为海上战术指挥官提供及时,可信,融合的公共战术图像;在战区总司令的控制下,计划,指挥和控制部队的战术行动;向战术支援中心提供数据库能力,能从接收的文本格式文电和各种数据库中提取数据;显示每个工作站上装载的GCCS—M,提供面向用户的网络监视;为装备有TOMA. HAWK系列导弹的潜艇,提供接触位置数据和精确超视距瞄准数据;向水面,空中和水下作战平台提供作战能力,为这些部队提供资源及时管理的综合水域图像;为作战指挥员探测并显示对作战平台有威胁的信息;分析战术平台传感器数据,并向其他舰队分发;相关单链路属性或单发射源电子情报航迹;以图像形式提供反潜战后任务的重演;为作战区域的海上巡逻机提供安全飞行计划,协调海上巡逻机与基地间的调动;支持所有图像需求;支持实时接收,56?功三次;获得过全军科技练兵软件制作的金牌和沈阳军区通信电子对抗科技竞赛”两金一铜”奖牌;有1O余篇学术论文在全军专业刊物上发表;主编的《话务》专业训练一书,在全军发行并被列为全军话务员必用教材.她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沈阳军区联勤部通信总站的总工程师胡晓燕.奋力拼搏世纪之交,军队话务面临由模拟走向数字化的变革,这一变革使胡晓燕兴奋无比.可如何使数字化新装备与兵役制改革后的新一代值勤战士”接口”,以适应未来战争需要?这成了她反复思考的问题.传统的训练手段,值勤方式及《话务》教材己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必须尽快研制出适应新装备的模拟仿真传输反水面战改进计划飞机的战术图像数据;提供综合军事情报数据和文电应用;支持海军海上部队短时间作战后勤保障需求的评估等.五,空军全球指挥控制系统空军全球指挥控制系统是空军C4I系统的战略部分,即空军最高级别的CI系统.该系统能在必要的时间和地点为空军军级至战略级提供数字化分发信息的途径.太平洋空军,驻日空军第5航空队,驻韩空军第7航空队,驻关岛国的第13航空队等均使用了该系统.系统中的作战情报系统,能处理来自各种渠道的情报信息,并为空军最高司令及战区指挥官提供准确的,近实时的情报信息;应急战区自动化计划系统,能产生并下达日常空中任务命令,并监视其执行情况;空中任务支援系统,能为战斗航空兵, 轰炸航空兵,空运航空兵和特种作战航空兵提供作战任务计划;其他分系统可进一步提供飞行跟踪,资源和补给品管理,通令和信息传输导航,战场情况分析,计划制定等附加功能.该系统可将海军”宙斯盾”巡洋舰的导弹跟踪信息及地面”爱国者”导弹中队连接一起,形成立体覆盖的防御体系.口(作者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8研究所)本栏责任编辑:郭小青2003~6期尹蝴砰。
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要素与分析流程
邓克波;左毅;赵捷;王世忠
【期刊名称】《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
【年(卷),期】2016(007)004
【摘要】介绍了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分析的基本原则,以及军事需求分析的4个主要阶段,给出了威胁环境分析、作战任务、作战能力和解决方案阶段的主要工作
内容;提出了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要素体系组成,包括使命任务、威胁对象、战场
环境、作战概念、组织关系、作战兵力编组、指挥机构编组、作战活动、作战流程、作战节点连接、作战信息交互和作战能力指标12个方面,并给出了每个军事需求要素的分析内容和规范化描述方法.
【总页数】7页(P14-20)
【作者】邓克波;左毅;赵捷;王世忠
【作者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信息系统需求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07;中国
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信息系统需求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07;军事科学院北京100091;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北京10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1
【相关文献】
1.基于工作流网的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分析系统研究 [J], 方群
2.基于多视图的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分析方法 [J], 舒振;陈洪辉;刘俊先;姜志平
3.新型装备作战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论证的反向分析方法 [J], 刘一;罗小明;姚宏林
4.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要素与分析流程 [J], 邓克波;左毅;赵捷;王世忠;
5.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分析的难点与对策 [J], 王本胜;王涛;张优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多视图的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分析方法
舒振;陈洪辉;刘俊先;姜志平
【期刊名称】《火力与指挥控制》
【年(卷),期】2009(034)005
【摘要】针对目前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分析领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一套符合指挥信息系统特点要求的基于多视图的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分析方法.该方法主要根据军事指挥人员、参谋业务人员以及系统管理人员等不同类型人员的特点,从作战、系统以及管理等多个角度分析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文中重点对该方法的3个重要组成部分,即需求体系框架、描述方法体系和集成开发环境,进行了分析研究.
【总页数】4页(P64-67)
【作者】舒振;陈洪辉;刘俊先;姜志平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73;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73;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73;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7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11.5
【相关文献】
1.军事学——军队指挥学——基于UML和Petri网的武器装备体系需求分析方法[J], 沈如松;张育林
2.基于工作流网的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分析系统研究 [J], 方群
3.新型装备作战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论证的反向分析方法 [J], 刘一;罗小明;姚宏林
4.军事指挥信息系统需求工程多视图建模方法 [J], 方程
5.基于能力的联合作战指挥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方法 [J], 曲迪;徐劢;韩素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 0年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 人们的生活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 信息化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为战争注入了新的元素。
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美国发动的这几场战争每一次的技术含量都在增加,每一次的信息化特征都变得越加明显,它引导了世界军事变革的的发展趋势,也昭示着战争的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
而在诸多技术组合形成的信息技术体系中,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在战争中,美国的G P S系统为导弹提供制导信息,为军舰、飞机、坦克、部队提供精确导航和定位, 在海湾战争中一战成名的战斧式巡航导弹, 在其巡航阶段的制导就是利用G P S的导航定位能力完成的;为了加强小分队的作战能力,美军为进入沙漠地区的步兵分队配备了大量的G P S 终端, 著名的“左勾拳”行动和“蛙跳”式的作战方法也是在导航定位系统的支持下完成的。
导航定位系统在信息化战争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因此分析军队的信息化建设对导航定位系统的需求,使国产化的导航定位系统更加适应部队的实际需要,从而更好的为军队信息化建设服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精度的位置、速度和时间等导航信息服务, 用户的数量没有任何限制。
19 78 年2 月发射第一颗G P S 卫星, 19 94年3月24 颗卫星构成的星座部署完毕, G P S系统正式建成。
G PS 已广泛应用于美国各军兵种, 将常规导弹的命中精度提高了1 ~2 个数量级,具有对敌方目标实施定点打击能力。
同时,GP S还应用于海上舰船、陆地车辆、航空与航天飞行器的导航,以及大地测量、石油勘探、精细农业,地球与大气科学研究、移动通信等领域,逐渐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 前苏联筹建了(后由俄罗斯继承)类似于G PS系统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 L ON A S S ), 1982年10 月发射第一颗卫星,并于19 95 年1 2月配置完毕2 4 颗卫星星座,进入实际工程应用阶段。
军队自动化指挥系统一、引言军队自动化指挥系统是一种集成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高度智能化系统,旨在提高军队指挥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军队自动化指挥系统的定义、功能、架构以及应用案例等内容。
二、定义军队自动化指挥系统是一种基于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集成系统,旨在通过自动化处理和分析各类军事信息,提供军队指挥决策所需的实时、准确的情报和指导。
该系统能够对多源数据进行采集、传输、处理和分析,为军队指挥员提供全面、及时的决策支持。
三、功能1. 数据采集与传输:军队自动化指挥系统能够从各类传感器、侦察设备、雷达等数据源中采集数据,并通过高速通信网络进行传输,确保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2. 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能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压缩、解码、去噪、融合等操作,以提取有用的信息并生成决策支持报告。
3. 指挥与控制:系统能够根据指挥员的指令,对军队的作战行动进行调度和控制,包括兵力部署、火力支援、装备调配等,以实现指挥决策的有效执行。
4. 情报共享与协同:系统能够实现多个指挥节点之间的情报共享和协同作战,确保各级指挥员拥有同步的情报和共同的作战目标。
5. 指挥决策支持:系统能够根据实时情报和历史数据,为指挥员提供决策支持,包括情报分析、态势评估、作战模拟等,以帮助指挥员做出准确、迅速的决策。
四、架构军队自动化指挥系统通常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1. 传感器与数据采集模块:负责采集各类军事信息和数据,包括雷达、卫星图像、侦察设备等。
2. 数据传输与通信模块:负责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指挥中心,并与其他指挥节点进行通信和协同作战。
3. 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负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并生成决策支持报告。
4. 指挥与控制模块:负责根据指挥员的指令,对军队的作战行动进行调度和控制。
5. 用户界面模块:提供友好的用户界面,使指挥员能够方便地操作系统,并获取实时情报和决策支持。
军事指挥自动化系统及其主要特点解析作者:徐小峰张昕刘文军来源:《科技视界》 2014年第1期徐小峰张昕刘文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07)【摘要】近年来,军事指挥自动化系统的高度发展,使网络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但是,在军事指挥自动化系统发展过程中,其安全问题仍较为突出。
本文阐述了军事指挥自动化系统的涵义及其主要特点,旨在为解决军事指挥自动化系统所存在的问题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军事指挥自动化系统;特点;解析0 引言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指挥手段发展的时代性标志,是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出现及其应用。
特别是在高新信息技术条件下,离开了军队指挥自动化,各种作战活动将很难顺利进行。
所以,军队指挥手段的革新主要体现在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出现及其应用上。
1 军事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定义及涵义1.1 定义按照我军权威性的说法,军事指挥自动化系统是在军事指挥系统中,综合运用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技术设备,实现军事信息收集、处理、传递自动化,保障对武器和军队实施指挥与控制的人机系统。
1.2 涵义军事指挥自动化系统有以下不同涵义:(1)指挥自动化系统的作战效能是指指挥自动化系统在特定作战环境下,通过控制、指挥、通信和情报保障的高度综合和自动化,对战争进程和结局产生有利作用的程度。
(2)指挥自动化系统效能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指挥自动化系统执行规定任务所能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
(3)指挥自动化系统评价是评价主体对指挥自动化系统在约束条件和规定的环境下,完成特定的作战指挥管理等任务的程度的度量过程。
(4)评价是评价主体估测评价对象达到既定需求的过程,是根据既定的准则体系来测评客体各种属性的量值及其满足主体需求的效用,以综合评价原定需求满足程度的活动。
(5)指挥自动化系统的作战任务效能,是指在规定或特定的作战环境下,使用指挥自动化系统的作战兵力执行作战任务所能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
2 军事指挥自动化系统的主要特点在人类进人21世纪前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已使战争工具趋向高技术化、综合化和信息化,战场已经发展成天、海、地、空、电的一体化战场。
关于军队指挥控制系统建设的研究作者:王洋,杨亮,张亚星,周超,安琪来源:《中国新通信》 2018年第16期王洋杨亮张亚星周超安琪北方自动控制技术研究所【摘要】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各方面的建设都取得了极大的提高,尤其是在军队指挥控制系统建设方面,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在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
由于现代军事体制改革的深入,军事作战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很大程度上都离不开计算机、通信设备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
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因此,本文将通过对军队指挥系统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相应的举措,并逐步加深读者对军队指挥控制系统建设必要性的认识,从而促进军事指挥控制系统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军队指挥控制系统建设研究必要性重要举措加强军事指挥控制系统的建设,在许多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可以促进我国军事体制的发展,对于现代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有助于我国在国防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
由此可见,军队指挥控制系统的建设有其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性。
此外,针对军队指挥控制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还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其目的是为实现军队指挥控制系统得全面发展。
一、军队指挥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随着军事体制的不断变革,军事指挥控制系统也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这种发展始于二战之后,从国际上来看,美国在这方面的发展较快。
尽管在军事指挥控制系统建设方面的起步较晚,但是在这方面的发展我国速度还是非常迅速的。
此外,也还加大了对军队控制体系建设的关注度,为了实现我国军事方面的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
二、军队指挥控制系统建设的必要性2.1 进行军队指挥控制系统建设符合现代军事体制的要求随着现代军事体制制度的不断确立,我国在军事建设方面不断地进行改革,其中,包括军队指挥控制系统的建设,军队信息系统的建设等。
就军队指挥控制系统建设为例,其在诸多方面的发展都符合现代军事体制建设的要求,例如 :军队指挥控制系统在信息技术、通信设备等方面都有所涉及,并且这些现代技术的应用力度逐渐加大,从现代军事体制角度思考,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也在加快,这使得信息技术与军事体制相结合,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军队指挥控制系统的建设符合现代化军事体制改革的要求,并且,为促进现代军事体制改革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作战实验需求分析报告需求分析报告一、引言作战实验是指通过模拟战场环境和战争形势,对军事组织和个体进行训练和演练的一种方式。
通过作战实验,可以有效地提高军事人员在实际战场上的应对能力和战术水平。
本文旨在对作战实验的需求进行分析,以便为实际的实验方案和实施提供指导。
二、实验目的作战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模拟真实战场环境,提供一个全面、真实、可重复的训练平台,以帮助军事人员培养战争思维、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能力。
作战实验还可以用于测试新的战术、技术和装备,以及评估军事力量的潜力和实际效果。
三、实验需求分析1.战场环境模拟:作战实验需要模拟真实战场的环境,包括地形、气候、天气、交通、通信等因素。
这样可以增加实验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提高参与人员的参与度和紧迫感。
2.作战任务设定:作战实验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设定相应的作战任务,包括攻击、防守、布阵、突袭等。
这样可以帮助军事人员熟悉各种作战行动的原理和要领,提高其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3.实验数据管理:作战实验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分析,包括实验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记录、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这样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和指挥人员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分析,提取有价值的经验教训。
4.实验设备和装备:作战实验需要相应的设备和装备来支持实验的进行,包括仿真系统、通信设备、计算机软硬件等。
这样可以使实验过程更加便捷和高效,提高实验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5.实验参与人员培训:作战实验需要对参与实验的军事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包括战术知识、操作技能和实验安全等方面的培训。
这样可以提高参与人员的能力水平和实验的效果。
四、实验需求分析结果通过对作战实验的需求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作战实验需要模拟真实战场环境,包括地形、气候、交通、通信等因素。
2.作战实验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设定相应的作战任务,包括攻击、防守、布阵、突袭等。
3.作战实验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分析,以提取有价值的经验教训。
科技视界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0引言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指挥手段发展的时代性标志,是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出现及其应用。
特别是在高新信息技术条件下,离开了军队指挥自动化,各种作战活动将很难顺利进行。
所以,军队指挥手段的革新主要体现在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出现及其应用上。
1军事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定义及涵义1.1定义按照我军权威性的说法,军事指挥自动化系统是在军事指挥系统中,综合运用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技术设备,实现军事信息收集、处理、传递自动化,保障对武器和军队实施指挥与控制的人机系统。
1.2涵义军事指挥自动化系统有以下不同涵义:(1)指挥自动化系统的作战效能是指指挥自动化系统在特定作战环境下,通过控制、指挥、通信和情报保障的高度综合和自动化,对战争进程和结局产生有利作用的程度。
(2)指挥自动化系统效能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指挥自动化系统执行规定任务所能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
(3)指挥自动化系统评价是评价主体对指挥自动化系统在约束条件和规定的环境下,完成特定的作战指挥管理等任务的程度的度量过程。
(4)评价是评价主体估测评价对象达到既定需求的过程,是根据既定的准则体系来测评客体各种属性的量值及其满足主体需求的效用,以综合评价原定需求满足程度的活动。
(5)指挥自动化系统的作战任务效能,是指在规定或特定的作战环境下,使用指挥自动化系统的作战兵力执行作战任务所能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
2军事指挥自动化系统的主要特点在人类进人21世纪前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已使战争工具趋向高技术化、综合化和信息化,战场已经发展成天、海、地、空、电的一体化战场。
高速运载工具和大规模杀伤兵器的紧密结合以及一系列高新技术广泛用于军事目的,使军队的作战能力大大提高。
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2.1综合化司令机关的工作内容很多,但本质上都是处理军事信息的活动过程。
军事指挥信息系统需求工程多视图建模方法摘要:军事指挥系统的全面和系统化描述要从多维角度出发,一般情况下要从Zachman框架的核心体系开始,通过建立不同的需求分析要素,要求构建不同描述模型,形成分析军事系统的建模框架体系。
由于该框架体系主要优势在于多视角、灵活应对性、变化多样性,所有使用更高效。
关键词:军事指挥;信息系统;需求工程;多视图建模军事指挥系统建设规模要不断的扩充,并要求从软件开发周期内解放出来,这是系统能否成功运行的关键要素实施步骤。
目前研究中涉及的工程研究领域以及建模方法多种多样,但是很多方法都集中于局部或者侧面考虑问题,能够全局考虑问题的需求较少。
因而推出Zachman的框架系统,这是一个多视角、多视点的强大内涵分析工具,能满足各类军事需求。
一、Zachman的概述Zachman主要将信息系统看成不同的设计和开发要点,将其负责的构建过程变得简单化,这种简单化不是精简化,是系统化,这样查找或者处理起来更方便,但是在建造过程中会涉及不同的框架结构,首先人员要详细的设计框架模型,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承担必要的工作职责。
描述不同的系统,由于不清楚那种描述能表达好系统内容,因而要不同的人员,使用不同的标准描述不同的系统,尽管描述的角度和目的有所不同,但是因为系统的相同性,所以彼此之间有正相关性。
Zachman框架主要是建立不同的描述体系,因而多元角度的描述对框架有不同的直观表达形式。
二、军事指挥系统的构成建设(一)系统项目建设条件第一,系统用户的军事人员根据系统能了解到工作要求;第二,系统设计人员开展建设时,要正确的理解指挥人员的要求,根据要求结合技术做出合理的构建。
对于指挥人员和系统人员而言,工作的具体内容是他们要了解的部分。
需求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首先,用户通过系统是解决问题,同时达到预定的系统目标;其次,将各类要求,例如协约、标准和规格等方面的要求结合一起,制定专门的文档,详细的阐述系统构建要满足的条件;最后,文档化的描述各类系统需求,目的是客观真实的反应客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