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版、、我国共同犯罪中止理论及完善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8
最⾼⼈民法院研究室关于共同受贿案件中受贿数额认定问题的研究意见全⽂是什么最⾼⼈民法院研究室经研究认为对于共同受贿犯罪,被告⼈“受贿所得数额”原则上应当以其参与或者组织、指挥的共同受贿数额认定。
有关部门就共同受贿案件中受贿数额认定问题征求最⾼⼈民法院研究室意见。
此意见的全⽂是什么?下⾯店铺⼩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最⾼⼈民法院研究室关于共同受贿案件中受贿数额认定问题的研究意见全⽂是什么⼀、问题由来由于经济发展等原因,⽬前对于未区分主从犯的受贿罪简单共犯均按参与额量刑往往导致罪刑失衡,此时,能否按照个⼈实际所得数额量刑,审判实践中争议较⼤,有关部门遂向最⾼⼈民法院研究室征求意见。
⼆、主要争议问题⼀种意见认为,对于未区分主从犯的受贿罪简单共犯,应当按照个⼈实际所得数额量刑,以实现罪刑相当、裁判公正。
我国刑法只规定对于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对于⾮主犯如何处罚,刑法并⽆明确规定,所谓的“部分实⾏全部责任”的理论通说,并不能作为判决的依据。
因此,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对于未区分主从犯的受贿罪简单共犯,应当实事求是地按照其“个⼈所得额”⽽不是“参与额”量刑。
另⼀种意见认为,根据⽴法精神及“部分实⾏全部责任”理论,在共同受贿犯罪案件中,不管主犯、从犯还是简单共犯,均应当根据其参与的共同受贿数额量刑。
三、研究意见及其理由经慎重研究,我们认为,对于共同受贿犯罪,被告⼈“受贿所得数额”原则上应当以其参与或者组织、指挥的共同受贿数额认定。
但在难以区分主从犯的共同受贿案件中,⾏贿⼈的贿赂款分别或者明确送给多⼈,且按照各被告⼈实际所得数额处罚更能实现罪刑相适应的,依法按照被告⼈实际所得数额,并考虑共同受贿犯罪情况予以处罚。
主要阐释如下:1.作为原则,对于共同受贿犯罪,应当根据其参与或者组织、指挥的共同受贿数额量刑。
关于共同贪污贿赂犯罪的处罚问题,我国⽴法和司法的做法不⼀。
在⽴法上,1952年《中华⼈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朗确规定贪污共犯⼀律根据个⼈所得数额处罚。
共同犯罪的想象竞合犯问题【内容提要】共同犯罪的复杂性和想象竞合犯的复杂性使得两者纠集在一起时,更显得异常复杂。
由于我国刑法不承认共同过失犯罪,因而单独犯因事实认识错误形成想象竞合犯的理论不适合共同犯罪的想象竞合问题。
由于共同犯罪人分为不同种类,因而必须对共同正犯、教唆犯、帮助犯的想象竞合问题所具有的特质进行分别探讨,寻找出不同的处理标准。
【关键词】共同正犯的想象竞合教唆犯的想象竞合想象竞合的教唆犯帮助犯的想象竞合共同犯罪与想象竞合犯之间的关系,是指共同犯罪与想象竞合犯之间发生竞合问题。
或者说,是共同犯罪的想象竞合或想象竞合的共同犯罪问题。
而共同犯罪中出现想象竞合犯,在实践中不难想象。
比如,甲乙共谋杀丙,同时向丙各开一枪,致丙死亡,两颗子弹穿透丙的身体后,又将过路人丁打成重伤。
在单个人实施上述行为的情况下,认定行为人构成想象竞合犯不成问题,在共同犯罪人实施上述行为的情况下,认定每个共同犯罪人构成想象竞合犯也不应当有任何疑问。
但是,共同犯罪中的想象竞合犯与单个人的想象竞合犯相比,呈现出许多特点。
首先,从客观方面来说,由于共同犯罪是单个人行为的有机组合,因而其一个行为的判断除了必须坚持自然意义和社会通念这个构成要件的判断标准外,⑴还必须是一个意思联络的体现。
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一个共同行为。
这是构成共同犯罪想象竞合犯的前提。
其次,从主观方面来看,由于我国刑法要求构成共同犯罪必须要有共同故意,因而成立共同犯罪想象竞合犯,必须是每个共同犯罪人对其一个共同行为所同时触犯的数罪名都存在故意心态。
如果共同犯罪人在实施基于一个共同故意的共同犯罪行为过程中又触犯了另一个罪名,而对这个罪名,共同犯罪人之间缺乏共同故意,则就该罪名而言,不存在共同犯罪问题。
因而也就谈不上共同犯罪想象竞合犯问题。
对这种情况可以称之为共同犯罪过程中发生的想象竞合犯问题,或者称之为同时犯的想象竞合犯。
对共同犯罪想象竞合犯与共同犯罪犯罪过程中发生的想象竞合犯虽然都可以置于“想象竞合犯与共同犯罪”项下加以探讨,但应注意两者的适用方式是不同的。
《刑法学》经典案例(为便于学习掌握《刑法学》理论和应用,特选取了一些经典案例,请大家在学习之余,进行分析并在××论坛发表分析意见,以期共同学习提高。
)第一部分刑法总则一、犯罪构成的主体案例1.某在14岁之前盗窃各类财物约五万余元。
14岁生日那天,某邀集几个朋友一起吃饭。
饭后回家途中(当晚九点),某看到一行人手拿一个提包,即掏出随身携带的弹簧刀将持包人刺伤,将包抢走,包有手提一部、现金5000余元。
第二天某出门游逛,见路边停着一辆吉普车,即设法打开车门,将车开走。
行驶途中,因操作生疏,将在车站候车的3人挂倒,二死一伤。
某不仅未停车,反而加大油门逃走。
当日下午,某将汽车以两万元的价格卖出。
听说警察在调查此案,某逃走,后被抓获。
经查,某在逃亡的第五天还曾一个15岁的男少年抢劫他人财产1200元;帮助他人运输毒品30克,获得运输费150元。
请对某的上述各行为从刑法角度进行分析并说明理由。
二、犯罪构成的主观方面案例2.被告人甲女与开办工厂的乙男勾搭成奸。
乙因工厂不景气而心绪不佳。
为稳定人心,乙未将不景气的情况公诸于众,被告人甲也不知晓。
一日,乙与妻子、甲以及一个朋友吃饭喝酒。
劝酒时,被告人甲为乙斟酒,乙妻见状便阻拦说:“他不会喝酒。
”乙即说:“别说喝酒,就是‘1059’(即剧毒农药)我也奉陪到底。
”被告人甲便开玩笑地问到:“你家有‘1059’吗?在哪儿?”乙说“有,在西屋地上。
甲便取来‘1059’农药,当着大家的面将农药倒入乙的碗里,然后对乙说:“你喝啊?”乙即问妻子道:“我喝啦?”乙妻开玩笑说:“你喝吧!”于是乙便喝了一口。
甲根本未料到乙真会喝,当即吓呆了,乙妻见状急忙打掉乙手中的酒碗,用手抠乙的喉咙,想让乙把农药吐出来,但未奏效,乙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
问:本案中,甲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构成犯罪,构成何罪?如不构成犯罪,请说明理由。
三、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案例3.被告人江某与被害人某是同一家电脑公司的工作人员,二人同住一间集体宿舍。
交通肇事罪的共同犯罪问题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交通肇事罪是当前社会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犯罪行为,由于涉及到人身安全和公共利益,其危害性较大。
随着交通工具的不断增加和交通流量的持续增长,交通肇事罪的案件数量也在逐渐上升。
在实际司法实践中,有些交通肇事罪案件并非由单一犯罪行为人独自实施,而是由多人合谋或者共同参与而导致,这种情况就涉及到了共同犯罪的问题。
共同犯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以共同犯罪的目的,共同实施犯罪行为的情形。
在交通肇事罪中,共同犯罪往往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给社会治安和交通秩序带来更大的影响。
对于交通肇事罪的共同犯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加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提高法律的适用性和对犯罪分子的惩处力度,从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围绕交通肇事罪的共同犯罪问题展开研究,希望能够对相关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探讨。
1.2 研究意义研究交通肇事罪的共同犯罪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首先, 在司法实践中, 交通肇事案件频繁发生, 共同犯罪现象普遍存在, 研究交通肇事罪的共同犯罪问题有助于完善我国交通安全立法体系, 提高交通肇事案件的办案效率。
其次, 对于刑法学理论研究而言, 探讨交通肇事罪的共同犯罪问题有助于深化对共同犯罪理论的理解, 丰富和完善刑法学理论体系。
此外, 在司法实践中, 对于如何界定共同犯罪的主体、客体、和犯罪形式等问题, 研究交通肇事罪的共同犯罪问题能够为相关理论提供新的案例和实证资料, 丰富刑法学的实践内容。
因此, 研究交通肇事罪的共同犯罪问题对于加强交通安全管理、预防和打击交通犯罪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2. 正文2.1 共同犯罪的概念与特点共同犯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犯罪的行为。
共同犯罪的特点包括:共同犯罪需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犯罪主体参与;共同犯罪中各犯罪主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共谋关系,即彼此之间预先设计或商定共同犯罪行为;共同犯罪中各犯罪主体之间具有相互配合的行为;共同犯罪中各犯罪主体之间的责任有区别。
刑法学中亟待修正和补充完善的几个问题刑法学和其他部门法学比较,体系完整,理论成熟。
表现在刑法教材上,就是各种版本的教材体系、内容相似。
特别是权威性教材所持的体系、观点,被奉为通说后,就极难更改。
尊重权威是必要的,但是不能盲从。
我国刑事立法的变化,国内外刑法学研究的成果,国外刑事立法的动向,都应该及时反映到教材中。
这一切要求变革,已然和应然之间的反差,迫切需要刑法学界百家争鸣,对一些通说重新认识,或者认同,或者修正,或者补充完善,达成更广泛的共识。
笔者将自己在刑法学备课过程中思考的几个问题冒昧提出,权作引玉之砖。
一、犯罪既遂的标准犯罪既遂的标准,关系到犯罪既遂和未遂的区分,关系到对犯罪分子的量刑,是刑法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犯罪既遂的标准,通说是“犯罪要件齐备说”,或者称之为“既遂的构成要件说”。
我们认为通说是不正确的。
①犯罪构成理论是我国刑法犯罪论的基石,它是决定某一行为能否构成犯罪的唯一标准,是区分此罪和彼罪的唯一标准。
因此它不可能又成为区分某一具体犯罪行为形态的标准,这是逻辑学关于分类标准原则的基本要求。
②犯罪构成要件是否齐备,决定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这是犯罪构成理论定罪作用的体现。
构成要件不齐备,该行为不构成犯罪,这在区分犯罪未遂既遂时根本行不通,犯罪未遂既遂问题不属于是否构成犯罪的范畴。
③犯罪构成要件包括客体、主体、客观方面、主观方面等四个要件,如果说要件不齐备,到底是缺少哪个要件呢,通说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犯罪既遂的标准是什么呢?我们认为仍然应该在犯罪构成理论中寻找答案。
以犯罪构成理论分析未遂既遂的差别在那里呢?显然二者在犯罪客体、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并无区别,不同之处是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客观方面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犯罪时间地点等其他内容。
未遂和既遂的差别又只能是危害结果的差别。
因此我们说,危害结果是犯罪既遂的标准。
试想,杀人罪中,人死亡和不死亡不就是行为结果的不同吗?奸淫幼女罪中,性器官接触和不接触不也是行为结果的不同吗?破坏交通工具罪中,是危及还是没有危及交通工具的安全不也是行为结果的不同吗?危害结果的发生,标志着犯罪行为的完成,也就是说犯罪达到既遂状态。
第1篇一、引言刑法学作为法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关系到法律的实施,更涉及到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
为进一步考察考生对刑法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以及综合素养的掌握程度,以下列出一份刑法学复试面试题目,旨在全面评估考生的学术水平与综合素质。
二、刑法学复试面试题目1. 刑法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1)请简述刑法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刑法学与刑法的关系是什么?(3)刑法学的体系结构包括哪些部分?2. 刑法的基本原则(1)请阐述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及其在刑法中的体现。
(2)如何理解罪刑相适应原则?(3)刑法的谦抑性原则在刑法立法和司法实践中有哪些体现?3. 犯罪论(1)请简述犯罪的构成要件。
(2)犯罪主观方面有哪些要素?(3)犯罪客观方面有哪些要素?4. 犯罪形态(1)请分别阐述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共同犯罪与单独犯罪、既遂犯罪与未遂犯罪等犯罪形态。
(2)如何区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3)共同犯罪中的责任承担问题有哪些?5. 刑罚论(1)请简述刑罚的种类。
(2)刑罚的适用原则有哪些?(3)罚金刑的适用条件是什么?6. 刑法分则(1)请列举刑法分则中的常见罪名,并简要说明其构成要件。
(2)如何理解刑法分则中的“情节严重”、“数额巨大”等规定?(3)刑法分则中关于自首、立功、累犯等规定有哪些?7. 刑法适用(1)请简述刑法适用的一般原则。
(2)如何理解刑法的时间效力?(3)刑法空间效力有哪些?8. 刑法解释(1)请简述刑法解释的种类。
(2)刑法解释的方法有哪些?(3)如何正确理解和适用刑法解释?9. 刑法与相关法律的关系(1)请简述刑法与民法、行政法的关系。
(2)刑法与宪法的关系有哪些?(3)刑法与诉讼法的关系有哪些?10. 刑法学研究方法(1)请简述刑法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
(2)刑法学研究方法有哪些?(3)如何提高刑法学研究的创新性?11. 刑法学发展趋势(1)请简述刑法学的发展趋势。
(2)刑法学在现代社会面临哪些挑战?(3)如何应对刑法学发展中的挑战?12. 刑法学热点问题(1)请列举当前刑法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共犯关系的脱离郑泽善【摘要】共犯关系的脱离,是指在共同犯罪过程中,部分共犯人从共犯关系中退出,其他共犯人继续实施犯罪并达到未遂或既遂的犯罪形态.共犯关系脱离是有关犯罪结果的归属问题,而共犯中止是事关已成立的未遂犯的可罚性问题.前者属于共犯论特有的问题,后者与其说是共犯论问题,不如说是未遂犯论问题.尽管两者存在部分重合,共犯关系的脱离有可能适用共犯中止规定,但两者的本质却不同.【期刊名称】《法治研究》【年(卷),期】2014(094)010【总页数】15页(P89-103)【关键词】共犯关系脱离;共犯中止;认可;解消【作者】郑泽善【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法学院【正文语种】中文林某和梁某合谋绑架某镇一个体户之子唐某(10岁),向其家人勒索赎金30万元。
2001年3月1日,两人将唐某骗出,然后强行带往邻县一事先租好的民房内。
在路上,唐某吵闹不止,林某心生怜悯,同时也担心案发受惩,提出放唐回家,但梁不同意,两人发生争吵。
林某遂离梁而去,到外地一朋友处居住。
而梁某则单独将唐某带到邻县,为防止其逃跑,将其捆绑于住处,自己则向唐某家人勒索赎金。
唐某家人报案,梁某在接受赎金时被抓获,唐某获救。
林某和梁某合谋绑架唐某,勒索赎金,共同构成绑架罪。
梁某构成绑架罪的既遂,但对李某行为的如何定性则有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林某构成绑架罪,但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了犯罪,是犯罪中止。
第二种意见则认为,林某自己虽然停止了犯罪行为,但他是与梁某共同实施犯罪,由于他没有有效地阻止梁某的犯罪行为,未能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因而仍与梁某构成绑架罪的既遂。
①陈兴良主编:《刑法案例教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138页。
共犯成立犯罪中止,必须阻止犯罪完成或防止既遂结果的发生,这是中外刑法理论中的通说。
但是,在认定共犯中止时,又不能单纯以最终是否发生犯罪结果作为唯一的判断基准,还应考察共犯在犯罪过程中实施中止行为的具体情况,因为不同共犯在共同犯罪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同,犯罪结果是否发生对不同共犯的意义会有所不同。
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生活前提:基于因果共犯论和犯罪支配理论在研究犯罪共同说和行为共同说的适用范围时,不应当仅指共同正犯,而应当作为共犯的全体问题来考察,即包括教唆犯和帮助犯。
共同犯罪存在的两种学说:一是犯罪共同说。
其是指数人共同实施了特定的犯罪1、完全犯罪共同说:一是各行为人之间必须具有相同的故意。
二是各行为人之间必须具有相同的犯罪事实,且行为性质是由主观故意内容确定的。
三是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实施的共同行为。
2、部分犯罪共同说:为了克服完全犯罪共同说的缺陷提出来的,这种学说使案件得到比较公平的处理,但和完全犯罪共同说的本质一脉相承。
有所差别的是,二人以上虽然实施了不同的犯罪,但当这些犯罪之间具有重合性质时,则在重合的限度内成立共同犯罪。
二是行为共同说。
指数人共同实施了刑法上的违法行为即可构成共同犯罪,这一理论有助于解决片面共犯、共犯与身份、承继共犯、共犯的处罚根据等传统刑法没有厘清的理论问题,彻底贯彻个人原则,还有助于解决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各行为人共同实施了不同的犯罪构成要件行为是否成立共犯以及过失能否成立共同正犯及成立共同犯罪是否要求罪名相同的复杂问题。
问:怎样理解数人一罪与刑法中的个人责任原则相矛盾?数人应数罪是行为共同说的特点,该说认为共同犯罪就是共犯人相互利用对方的行为来实现自己犯罪目的的一种犯罪方法、类型。
即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犯罪而利用他人的行为,因而扩大自己行为因果关系影响范围的一种形式,完全属于共犯人相互之间的个别利用关系。
所以,只要行为人实施了共同的行为,就可以成立共同犯罪,不要求责任内容相同或犯罪同一。
换言之,成立共犯,在行为方面只要求行为具有共同性就可以了,不必须是共同实施特定的犯罪;在意思联络方面,只要就实施行为具有意思联络就可以了,不必须是共同的犯罪故意。
1、主观主义行为共同说。
代表日本牧野英一博士。
认为“犯罪行为是行为人恶性的征表,因而成立共犯无需以同一构成要件为前提,只要共同实施了前构成要件的自然行为就能成立共犯。
共同犯罪意识不明确时能否认定为“共谋”作者:熊毅平来源:《中国检察官·经典案例版》2011年第07期一、基本案情李某在某手机加工公司当物料传送员,其在路边看到高价回收公司加工的手机触屏玻璃的广告。
考虑到自己无接触该玻璃的实际权限。
遂怂恿其公司的物料登记管理员丘某与其一起利用职务便利将手机触屏玻璃偷出去贩卖。
丘某答应后,第一次将300片手机触屏玻璃交予李某,后却未参于分赃;而李某则称该触屏因是半成品未能卖出,其已经向丘某表示不再继续合作的意愿:但丘某则称其并不知道这300片未卖出。
丘某在其后的一个月中又利用职务便利将2800片手机触屏玻璃偷偷藏到公司的空调机房隔板,欲趁机让李某带出贩卖。
但因其未考虑成熟,而未将这2800片的情况告知李某。
后,是暴露了,在侦查机关的布控下,丘某打电话给李某,称“有货,过来帮忙”,李某于当天傍晚在公司门口被布控的侦查机关抓获。
二、分歧意见本案定性为职务侵占,定罪数额要求为10000元以上,300片手机触屏玻璃的鉴定价格仅有4000多元,因而是否对李某定罪处罚,首先要对李某是否对丘某私下利用职务便利盗窃的2800片承担责任进行界定。
在丘某利用职务便利侵占2800片触屏玻璃的过程中,李某无参与、不知情,因而要认定其这2800片的份额,仅能从是否有共同犯罪的故意来进行分析。
但本案因主要证据为口供。
且两名嫌疑人供述在细节上分歧较多,导致有不同的处理意见:(一)供述分歧1、在初次利用职务便利盗窃之时形成的共谋是一次性的或长期性的共同犯罪故意。
双方无明确清晰的供述;2、在第一次拿出300片后是否卖出,之后是否还有继续犯罪的犯意联络,双方各执一词:3、在丘某被控制后,打电话叫李某过来时,丘某指认李某系答应其来看货,而李某坚称自己系回家经过公司工厂门口就被抓获了,并无要来帮助丘某拿货的意图。
(二)观点分歧第一种意见认为李某系提议者,其让丘某配合自己利用职务便利盗取公司财物,应该是与丘某形成了共同合作的关系,应该对丘某这2800片的职务侵占行为承担责任。
2025年司法考试综合卷真题及解答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我国刑法犯罪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A. 犯罪构成要件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B. 犯罪客体是指被犯罪侵害的合法权益C. 犯罪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D. 犯罪主体是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答案:A、C、D2. 关于我国民事诉讼法的适用范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适用于中国领域内的民事诉讼B. 适用于中国领域外的中国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民事诉讼C. 不适用于涉及外国因素的民事诉讼D. 适用于涉及外国因素的民事诉讼,但需要满足特定条件答案:A、B、D二、判断题1.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
(正确)2. 共同犯罪是指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实施犯罪行为,共同故意犯罪。
(正确)3. 行政诉讼中,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
(正确)4. 在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诉讼费由败诉方承担。
(错误)三、简答题1. 请简要说明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要件。
答案: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要件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客体是指被犯罪侵害的合法权益;犯罪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犯罪主体是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故意或者犯罪过失。
2. 请简要阐述民事诉讼法的适用范围。
答案:民事诉讼法的适用范围包括中国领域内的民事诉讼,以及中国领域外的中国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民事诉讼。
对于涉及外国因素的民事诉讼,我国民事诉讼法也适用,但需要满足特定条件。
四、案例分析题案例一:甲乙双方因合同纠纷诉至法院。
在诉讼过程中,甲发现乙的实际控制人丙涉嫌犯罪,遂向法院申请将案件中止审理,待丙的案件审结后再继续审理。
法院认为甲的申请不符合中止审理的条件,遂继续审理此案。
问题:法院的做法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答案:法院的做法正确。
共同犯罪中的认识错误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共同犯罪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犯罪形式,多数情况下一个罪犯不够完成犯罪行为的所需行为,必须借助其他人的协助才能完成。
而共同犯罪所涉及到的人数可能会较多,对案件的处理和审理也会带来一定的困难。
然而,在共同犯罪中,法律上存在着认识错误的问题,给案件审理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认识错误是指犯罪人对犯罪行为的认识出现了偏差,认为其行为不是犯罪行为,因此可能会在策划共同犯罪的过程中出现认识错误问题。
因此,对于共同犯罪中的认识错误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完善我国刑法,同时也为案件的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共同犯罪中的认识错误问题,探讨认识错误出现的原因、特点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为完善我国刑法以及案件的审理提供一定的建议。
三、研究内容
1. 认识错误的定义及表现方式;
2. 认识错误的原因及特点;
3. 共同犯罪中的认识错误案例分析;
4. 共同犯罪中认识错误处理的具体方式;
5. 认识错误的防范措施。
四、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收集相关资料,深入研究认识错误的定义、表现方式、案例分析等方面;
2. 个案调查法:选择一定数量的共同犯罪案件,深入分析案件中是否存在认识错误问题,从而挖掘认识错误的特点和原因;
3. 组织专家座谈: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座谈研讨,讨论共同犯罪案件中认识错误的处理方式并提出建议。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可以为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对于共同犯罪案件的审理和判决也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同时,本研究还可以为学者和实践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研究参考和借鉴。
文字案例案例一、刑法的空间效力案例二、刑法时间效力的理解与适用案例三、犯罪的本质案例四、不作为犯罪案例五、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案例六、犯罪主体的认定案例七、迷信犯案例八、犯罪主观方面的认定案例九、紧急避险的认定案例十、正当防卫的认定案例十一、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案例十二、共同犯罪的认定案例十三、一罪与数罪案例十四、危害公共安全罪中若干罪名的认定案例十五、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若干罪名的认定案例十六、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的认定案例十七、侵犯财产罪中若干罪名的认定案例十八、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案例十九、贪污贿赂罪的认定案例二十、渎职罪的认定案例一、刑法的空间效力回顶部1.属人原则康某在其为我国驻某国大使馆任汽车司机期间,利用驾车去机场接外交人员、代表团成员的机会,在驻在国首都机场行李处多次盗窃,陆续窃得大量外币现钞,以及手表、照相机、录音机、首饰、衣服等饰物,共折合人民币2万余元。
问:对康某能否适用中国刑法?2.拟制领土的管辖权被告人甲某(非中国籍),系某外国航运公司工作人员。
该外国航运公司租用我国某远洋运输公司一远洋货轮及部分船员,甲某随货轮工作。
当货轮行致公海区时,甲与我国某远洋运输公司乙某产生矛盾,由于双方语言障碍,致使沟通中误解加深,甲某为泄愤,顺手拿起甲板上的斧子砍向乙某,致使乙某受重伤。
问:对甲某能否适用中国刑法?案例二、刑法时间效力的理解与适用回顶部武汉市汉阳区某国有公司经理张某在与他人签定合同时严重不负责任导致被骗500多万元造成国有资产的重大损失。
汉阳区检察院于1997年3月以玩忽职守罪立案侦察并于当年9月起诉到汉阳区法院。
汉阳区法院于11月开庭审理此案,并判处张某构成签定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
问题:请根据我国《刑法典》对刑法时间效力的规定,分析本案的法律适用。
案例三、犯罪的本质回顶部被告人王甲,18岁,因家中房间少,人多不能住,于1997年10月到其叔叔王乙家借宿。
同年12月10日,王甲在其叔叔王乙家午睡过后,闲着无事,想找本小说看,就随手拉开王乙忘了锁上的书桌抽屉,发现内有一叠崭新的100元面值人民币,王甲顿起贪心,趁家中无人,悄悄从中抽走一张。
关于我国刑法不存在片面共犯的探究关于片面共犯是否应以共同犯罪论处,理论界有肯定说与否定说之争。
因果共犯论只是为共犯提供了处罚根据,并未实际解决片面共犯是否成立共犯的问题。
肯定说和否定说的理论基础是行为共同说与犯罪共同说。
以行为共同说为基础所推演的结论不具有唯一性,结合我国刑法的规定,应当从解释论上得出否定说的结论。
片面共犯尽管在理论上可以成立,但是依据外国刑法解释出的结论并非一定能适用于我国的司法实践。
片面共犯是指行为人有与他人共同实施犯罪的意思,并实际参与他人的犯罪行为,但他人并不知情的犯罪形态。
例如,甲追杀丙,乙知悉并且也希望置丙于死地,便在甲追杀丙的过程中设置障碍,阻碍丙逃跑,使甲顺利完成犯罪,甲对此却毫不知情(以下简称“典型案例”)。
就不知情的甲而言,只需依其所犯之罪定罪量刑即可,并无争议。
然而对于知情并暗中参与的乙,是否应以共同犯罪论处,理论上存在肯定说和否定说的争论。
持肯定说的学者认为:“作为共同犯罪的主观要件,各个共犯人只要具有利用他人行为实现自己犯罪的意思就够了,不要求具有相同的犯罪故意,也不要求相互之间具有意思沟通和联络。
因此,没有意思联络的所谓片面共同犯罪之间都可以成立共同犯罪。
”[1]还有学者认为:“是否承认片面共犯,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共同犯罪的因果性……如果肯定共同犯罪的物理的因果性,那么,片面共犯也可以共同引起法益侵害,因而成立共同犯罪。
”[2]持否定说的学者认为:“所谓的‘片面共犯’不是真正的共犯……因为他的故意和行为都是单方面的,而不是行为人相互之间的共同故意和相互利用对方的行为,与我国刑法规定的共同犯罪的概念不符合。
”[3]也有学者认为:“从整体上看,在所谓的片面共犯中,行为人无论是在认识因素上还是在意志因素上均不具有共同犯罪的一般特征。
既然连普遍性都不存在,又从何谈起特殊性?这时再称之为共同犯罪,未免名不符实。
”[4]理论上通常认为肯定说和否定说的理论基础是行为共同说和犯罪共同说,持肯定说的学者一般以行为共同说为基础论证片面共犯,持否定说的学者则以犯罪共同说作为论证依据。
司法考试刑事诉讼法经典案例(二)[1]共同犯罪、转化的抢劫罪、窝藏罪邢钢(20岁)和刘军(15岁)经过预谋,在某日下午伺机行窃。
当见到被害人李红岩在摊位上买鸡时,刘军示意邢钢掩护,邢钢即站在李红岩跟前假装买鸡,刘军从刘红岩的裤兜里窃取了一个钱包(内有人民币850多元、信用卡两张以及身份证等),然后迅速离去。
当李红岩发现被窃而要追赶时,被面前的邢钢故意挡住视线和出路,李红岩就将站在面前的邢钢抓住。
邢钢为了逃脱,就掏出尖刀朝李红岩连刺数刀,将李刺伤。
案发后,邢钢逃到他的朋友张飞家躲藏。
张飞知道邢钢犯罪事实之后,就将邢钢送往外地隐藏。
在邢钢躲藏期间,张飞3次前去看望,并资助他500元钱生活费用。
根据上述案情,请回答下列问题:(1)邢钢与刘军是否构成共同犯罪?为什么?(2)张飞与邢钢是否构成共同犯罪?为什么?(3)邢钢、张飞构成什么罪?(4)邢钢、刘军的行为各如何定性或处理?[答案](1)邢钢与刘军不构成共同犯罪。
因为邢钢与刘军只是预谋盗窃,他们仅在盗窃范围内具有共同故意,而在刺伤李某的行为中没有共同故意。
而刘军只有15周岁,依法对盗窃行为不负刑事责任,故刘军不可能与邢钢构成共同犯罪。
(2)张飞与邢钢不构成共同犯罪。
因为二人事先无通谋,张飞事先并不知道更没有参与邢钢的犯罪行为。
(3)邢钢在实施盗窃他人财物时,为了逃脱和抗拒抓捕,当场刺伤李红岩,依法应转化为抢劫罪。
张飞则构成窝藏罪。
(4)对邢钢以抢劫罪追究其刑事责任,而刘军则以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应给予行政处罚,并责令其家长或者监护人严加管教,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涉及共同犯罪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范围的问题。
虽然已满14周岁的人对抢劫行为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刘军与邢钢的共同犯罪的预谋或者说共同犯罪的故意范围仅限于盗窃。
对于故意伤害被害人的结果,仅由邢钢一人负责,在刑法理论上被称之为实行过限,即超过共同犯罪故意的限度的,应当由实施该行为的人负责。
2010年03期金卡工程・经济与法NO.03,2010133论我国确立共同过失犯罪之必要性□吴锦展(河南城建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摘要:共同过失犯罪是中外刑法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共同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越来越严重,其应受惩罚性也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
就我国而言,无论是理论探讨还是现实需要,都需要尽快丰富共同犯罪理论,确立共同过失犯罪制度,以便有力地打击这类犯罪。
关键词:共同过失犯罪共同注意义务犯意联络一、关于共同过失犯罪理论上的分歧共同过失犯罪能否构成共同犯罪的一种形态,中外刑法理论界与实务界长期以来存在分歧,其核心在于共同过失犯罪能否成立共同犯罪?它是否能作为一种独立的犯罪形态而存在?对于共同过失犯罪,中外法学界存在三种观点:即肯定说、否定说与限定的肯定说。
(1)、肯定说。
该学说认为,某种犯罪的成立,只需要有数人的共同行为,即使共同行为人主观上出于过失,也可成立共同犯罪。
【1】德国著名刑法学者布黎,日本著名刑法权威人士牧野英一和前苏联刑法学家特拉伊宁都持有此种观点。
20世纪初,我国刑法学者也曾坚持共同过失犯罪理论,还影响到我国当时的立法,如当时颁布的《暂行新刑律》第35条规定:过失罪,有共同过失者,以共犯论。
(2)、否定说。
即主"过失犯既无犯意之可言,自无适用共犯规定之余地"【2】。
该理论主张,共同犯罪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共同参与实施的故意犯罪行为,因此,需要行为人有希望或者放任等故意的共同要素。
而共同过失犯罪不具有共同的犯意,不具备共同犯罪成立的要件,不能成立共同过失犯罪。
(3)限定的肯定说。
此种学说对共同过失犯罪的定义为"两人以上的行为人负有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共同义务,由于全体行为人共同的不注意,以至于危害结果发生的一种共同犯罪形态"【3】。
持该学说的学者一般只承认共同过失的正犯,否定其他过失犯罪形态的存在。
犯罪客观要件案例1、被告人张男与李女谈恋爱一年之久,多次发生关系,但因未到婚龄而未办理结婚登记。
2002年8月,因家庭琐事,张某向李某提出分手。
李伤心欲绝。
手持一瓶毒药到张某宿舍,声称如果张某坚持分手,她就服毒自杀。
张某说:“你想死就死吧,和我没有关系。
”李某当即服下毒药,张某见状,拔腿离开了宿舍。
后邻居发现李某死在张宿舍。
张是否符合不作为犯罪的成立条件?2、吴某与另外三人一道为其祖坟做清明,吴点火烧纸钱,其余三人也在场,风刮火星燃烧祖坟周边茅草,吴等四人也作了短暂扑救,但见火势越来越大,吴为逃避责任,提出尽快逃离现场。
此时尚未引起森林大火。
吴等四人在逃离途中遇见行人,行人问那里为何冒烟,吴等四人说是茅草烧着了。
吴等四人在火情出现后完全可以采取呼救报警等措施。
但不采取措施。
吴等四人逃离现场20分钟后引发森林大火。
是否不作为犯罪?3、甲邀约乙到野外狩猎,其间,乙遭到猛兽袭击,身负重伤。
但甲没有救助乙,而是立即跑回家,乙因无人救助而死亡。
甲是否负有救助乙的义务?反之,如果是乙邀约甲狩猎,甲是否负有救助乙的义务?4、行为与被害人的行为相结合的情况:(1)甲向乙食物投放毒药,乙中毒不至于死亡,但因中毒疼痛难忍,便上吊自杀身亡。
(2)甲杀乙、乙仅受轻伤,但乙因迷信鬼神,而以香灰涂抹伤口,致毒菌侵入体内死亡。
(3)甲欲杀乙,在山崖边对乙砍了5刀,乙重伤昏迷,甲以为乙已经死亡,遂离去。
但乙自己苏醒过来后,刚迈了两步跌下山崖摔死。
5、行为与被害人的特殊体质相结果的情况:(1)甲持刀杀乙,乙虽受伤,但其受伤部位与程度,不致发生死亡结果;可是乙是血友病患者,受伤后流血不止而死亡。
(2)甲开枪射乙,虽未命中,但乙患有心脏病,因枪声所惊,致心脏病发作而死亡。
(3)甲在与乙发生口角后,对准乙的胸脯打了一拳,乙倒地后抽搐,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亡。
后查明,乙是因为受刺激,心脏病发作而死,乙的邻居都知道其疾病,但甲对此毫不知情。
6、行为与第三者的行为相结果的情况:(1)甲持刀杀乙,乙在负伤逃跑过程中被其仇人丙发现,丙认为复仇良机不可失,便拔枪射中乙,致乙死亡。
试论我国共同犯罪中止理论及完善 袁 彬 冯景旭
一、从一个案例说起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李某为杀害张某准备了菜刀并邀请王某帮忙。一天夜里,李某、王某在张某必经的小巷将张某拦住。李某捅了张某一刀,扎中张某腹部。张某负伤逃跑。李某、王某紧追。追赶中,王某担心受到法律严惩,建议放弃。李某不同意。王某说服不了李某就自己走了。为了阻止李某进一步的犯罪行为,王某给附近派出所打了报警电话。派出所民警迅速出动。在民警快接近李某时,李某被群众逮住。张某经治疗伤愈。
显然,这是一起共同犯罪,全案为故意杀人未遂。但是对从犯王某的行为是未遂还是中止,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一种观点以共同犯罪的中止要求行为人有效地阻止同案人(实行犯)实施犯罪为由,认为王某行为仍属犯罪未遂,王某的报警行为与李某犯罪未得逞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因此,王某的行为只能成立犯罪未遂而不能成立犯罪中止。另一种观点认为,虽然王某的行为与李某犯罪未得逞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但王某自动放弃了其犯罪行为,并且也表现出了足够悔意,可以定犯罪中止。
现行通说认为王某成立犯罪未遂。对于王某实施阻止李某继续犯罪的行为,一般是作为一个从宽的量刑情节加以考虑。这似乎是解决问题的一个优良方案。但细细考量,我们会发现,这其中仍然有不甚理想之处:
将王某后面的行为仅仅作为量刑情节而且是酌定情节从宽处罚,这其实只解决了对王某行为的量刑问题,而没有解决定性问题。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是犯罪过程中的停止形态,在性质上,属于犯罪论,因而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涉及的是定罪,而非量刑。本案中,将王某的行为认定为犯罪未遂并进一步考察其从宽情节,虽然可以达到犯罪中止的处罚效果,但是这毕竟不同于犯罪中止,因为犯罪中止处罚是法定,这里仅将其作为量刑的酌定情节,靠审判人员的法律意识强弱来实现,对行为人的从宽处罚缺乏法律保障。
由此,笔者以为有必要进一步审视我国现行的共同犯罪中止理论。
二、我国现行的共同犯罪中止理论 根据我国刑法学界的通说,我国现行的共同犯罪中止理论主要涵括以下两个方面内容: 1.简单共同犯罪的中止 简单共同犯罪,也可称为共同实行犯,即共同犯罪人共同故意实行某种犯罪客观要件的行为。在简单共同犯罪中,所有的共同犯罪人都是实行犯。简单共同犯罪中的中止,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能存在:(1)所有实行犯共同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则全体实行犯成立犯罪中止。(2)部分实行犯在共同实行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并且阻止了其他犯罪人继续实施犯罪或者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对这一部分自动放弃犯罪的实行犯才成立犯罪中止。[①]否则,不能成立犯罪中止。
2.复杂共同犯罪的中止 复杂共同犯罪是指共同犯罪人之间存在着实行犯、教唆犯、帮助犯区分的共同犯罪。在复杂共同犯罪中,其犯罪中止的成立也可分为两种情况:(1)实行犯的中止。在复杂共同犯罪中,由于实行犯是具体着手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因此,实行犯只要中止自己的行为就构成犯罪中止。如果存在多个实行犯,则依照简单共同犯罪的处理原则进行处理。(2)教唆犯、从犯的中止。在教唆犯教唆、从犯帮助他人犯罪后,他人已预备犯罪或者已着手实行犯罪时,教唆犯、帮助犯自动放弃犯罪,阻止了他人继续犯罪或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教唆犯、帮助犯才成立犯罪中止。[②]除此之外,都不成立犯罪中止。
对于上述的简单共同犯罪中止,现在有一个例外。即“在强奸罪、脱逃罪等行为犯中,各实行犯的犯罪行为具有不可替代的特征,共同犯罪人如果有中止犯罪的意图,只需自动放弃本人的犯罪意志和犯罪行为即可,不以制止其他共同实行犯的犯罪行为为必需条件。”[③]
三、对传统共同犯罪中止理论的反思 传统的共同犯罪中止理论,在一般情况下,是能够解决现实中发生的各种共同犯罪问题的。但是,就实践来说,有许多问题正对传统的理论提出了挑战。下面是实践中发生的几个案例,用传统的共同犯罪中止理论进行解释,可能并不能给人一个满意的答案:
案例1:甲乙意图实施入户盗窃丁的财物,邀请丙为其在门口把风。三人来到丁门口后,丙由于害怕事发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提出不干并且自己回了家。甲乙没有办法,在没有把风的情况下,入户盗窃了丁的财物。
案例2:张某以提供金钱为约定教唆王某杀害李某。在王某正为实施杀人进行准备的时候,张某取消了这一约定,不提供金钱给王某。王某得知,但还是杀害了李某。
案例3:A、B、C三人共谋敲诈勒索他人,共同实施了胁迫行为后,A对B、C说:“请原谅此后我与你们断绝关系”并尽力阻止B、C进一步实施犯罪行为,但B、C仍实施犯罪并犯罪既遂。
依照我国刑法关于共同犯罪中止的理论,案例1中的丙、案例中的张某和案例3中的A都应当是构成犯罪既遂。在上述案例中,案例1中的丙是从犯,案例2中的张某是教唆犯,案例3中的A是实行犯,根据传统的理论,无论是从犯、教唆犯还是实行犯要成立犯罪中止不仅要自己放弃犯罪行为还要求行为人阻止其他人犯罪行为的完成或者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而这三个案例中行为人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因此,他们当然地也就不成立犯罪中止,而是成立犯罪既遂,其放弃犯罪的行为只能作为量刑的一个情节加以考虑。
但是,如果我们具体进行分析,对这三个案例中的丙、张某、A都定性为犯罪既遂是存在问题的,也与我国刑法规定的罪刑相适应原则不相符合。
首先,案例1中的丙只是共同犯罪中的从犯,其主要作用就是为甲乙两人的犯罪行为把风。但是在犯罪行为还没有开始之前,丙已经向甲乙明确表示不参与犯罪并离去了。也就是说,在这个案例中,除了甲乙丙三人到丁的门口之前,丙起了一定的作用,丙对犯罪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从罪刑相适应的角度看,显然偏离正常的罪刑关系。
其次,案例2中的张某是教唆犯。但是,在张某教唆王某产生犯意后,张某又撤回了约定。而王某因张某的教唆所产生的动机已消灭,故张某的教唆行为与王某后来实行犯罪之间的心理因果性已被切除。如此,还认定张某的行为犯罪既遂显然不合适。
再次,案例3中的A是实行犯。在其与B、C共同实施了敲诈勒索胁迫行为后,断绝了B、C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断绝在其与B、C的共同犯罪中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是确定A的行为定性与量刑的重要依据。在传统的犯罪中止理论中,这种情形基本不予考虑,也是不合适的。
由此,我们认为,传统共同犯罪中止理论存在以下问题: (1)过分强调共同犯罪的整体性,认为只要共同犯罪达到了既遂,整个共同犯罪中就不可能存在其他的犯罪停止形态。强调了共同犯罪中“罪”的形态一致性,忽视了共同犯罪中共同行为的多样性。
(2)过分强调共同犯罪中犯罪人的从属性,认为教唆犯、从犯都应当从属于实行犯,所以实行犯的既遂就决定了教唆犯、从犯的既遂。从而忽视了共同犯罪中犯罪人的独立性。教唆犯、从犯的行为性质认定应当参考实行犯的行为,但是不应当完全依附于实行犯的行为。
(3)没有充分考虑教唆犯、从犯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与作用,对于他们的中止提出了超出他们能力的要求,即一律要求他们自动阻止他人继续犯罪或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事实上,在共同犯罪中一些教唆犯、从犯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小的,以他们在共同犯罪中的能力,是不可能能够阻止其他犯罪人实行犯罪行为的。
那么,该如何有效地解决我国共同犯罪中止理论中存在的这些不足呢?笔者以为有必要参考国外的脱离共犯关系理论。
四、一个概念的引入:脱离共犯关系 脱离共犯关系,最先是由日本学者大冢仁提出的。 大冢仁之所以提出这个概念,“主要是为了解决虽为中止作出了努力但没能防止结果发生的共犯者的刑事责任问题。”[④] 大冢仁将脱离共犯关系分为脱离共同正犯关系、脱离教唆犯关系与脱离帮助犯关系。“脱离共同正犯关系,是指在共同正犯着手实行犯罪之后、达到犯罪既遂之前,共同正犯者中的一部分,切断与其他正犯者之间的相互利用、补充的关系,从共同正犯关系中脱离出去。脱离者对脱离之前的共同实行固然不能免除责任,但对脱离后的其他正犯者的实行行为及其结果不承担责任,即对脱离者比照共同正犯的障碍未遂处理。”“脱离教唆犯关系,是指在教唆行为引起正犯者着手实行犯罪后、实行终了之前,教唆者努力阻止正犯者的实行,但正犯达到既遂;或者在正犯者实行终了之后、既遂之前,而且可能阻止达到既遂的状态下,教唆者努力防止正犯的既遂,但正犯仍然达到既遂。由于教唆者为阻止正犯的行为或防止正犯的既遂作出了努力,被认为脱离了教唆关系,教唆者只对至脱离时为止的正犯的未遂状态承担教唆犯的障碍未遂的责任。”“脱离帮助犯关系,是指帮助犯为阻止正犯者的实行行为作出了努力,或者在正犯者实行终了后,为防止正犯者的既遂作出了努力,但正犯仍然达到既遂,以及帮助犯在正犯者的实行行为之前或实行行为中,放弃帮助的故意,完全消除自己的帮助行为对正犯者实行犯罪的有利影响。对帮助犯关系的脱离者,也只是比照帮助犯的障碍未遂处罚。”[⑤]
大冢仁脱离共犯关系概念只是着力解决类似于准中止犯的问题,其范围相当狭窄。[⑥]对此,日本学者西田典之进行了批判,并进而认为“脱离共犯关系的现象在犯罪完成之前的整个过程中都可能出现。”[⑦]西田典之立论于因果共犯论,[⑧]认为“解决脱离共犯的问题的基本准则是:中止行为是否将脱离者已经实施的加功行为与此后其他共犯者的行为、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切断。”[⑨]并区分着手前的中止和着手后的中止分别进行论述。西田典之的结论,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两点:一是行为人“着手前切断自己的行为与其他共犯者实行犯罪之间的物理的、心理的因果性,就不具有可罚性,而不管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任意性”;另一是行为人“在着手后任意地切断自己的行为与其他共犯者的实行、结果之间的物理的、心理的因果性时,成立中止犯”。[⑩]
为此,脱离共犯关系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脱离共犯关系概念立足于因果共犯论。[11]认为共同犯罪是行为人共同对犯罪发生具有因果性的犯罪。尽管各个共同犯罪人对于犯罪的原因力各不相同,但是都对犯罪的发生具有物理的或者心理的因果性。
(2)共犯关系的脱离,指的是行为人脱离了他原先与其他共同犯罪人构建的共同犯罪关系,断绝了与犯罪的物理的、心理的联系。如果行为人脱离了这种共犯关系并且断绝了与犯罪的物理的、心理的联系,则行为人对于断绝之后的其他犯罪行为就不应当承担责任。
(3)脱离共犯关系的情况下要成立犯罪中止,必须这种共犯关系的脱离是由行为人任意作出的,具有任意性。在法律没有规定成立中止的场合,如有的国家没有规定预备中止,则直接依照脱离共犯关系而否定其可罚性。
五、对传统共犯理论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