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霞口村——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 格式:docx
- 大小:260.14 KB
- 文档页数:3
新农村建设下少数民族村经济发展前景分析———以腾冲市滇滩镇棋盘石村为例赵 珍,姜太芹(保山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摘 要]我国提出新农村建设理念后,对农村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政策,对农村村落特别是少数民族村落给予了大力扶持,旨在帮助少数民族村落发展经济,提高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以实现全民小康。
文章以腾冲市滇滩镇的傈僳族寨子“棋盘石村”为例,对村子情况进行了简单分析,从经济的角度对村子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少数民族村;经济发展;腾冲[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7 18 0531 腾冲市少数民族村概况腾冲市隶属云南省,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保山市西部,2015年8月4日,撤销腾冲县,设立县级腾冲市,云南省直属,保山市代管。
腾冲市共有11个镇,7个乡。
分别是:腾越镇、界头镇、明光镇、曲石镇、固东镇、滇滩镇、和顺镇、中和镇、荷花镇、猴桥镇、芒棒镇、清水镇、五合乡、马站乡、北海乡、蒲川乡、新华乡、团田乡。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腾冲市已经有少数民族25个,特别是傣族、回族、傈僳族、佤族、白族、阿昌族为世代居住的少数民族。
2013年,在国家民委下发的《国家民委关于印发开展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工作意见的通知》中,腾冲滇滩镇联族村委会水城村、芒棒镇蔓乃村委会马家寨2家被正式挂牌;2017年,国家民委发布的《关于命名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通知》中,云南共有113个村寨被予以挂牌,腾冲新添4个(腾冲荷花镇民团村坝派、清水乡三家村中寨、猴桥镇黑泥塘以及芒棒镇大水塘)。
为保护少数民族地区村寨,同时改善当地少数民族生活水平,国家也积极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村寨的发展,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2014年开始,腾冲市政府对每个特色村寨都给予不低于400万元补助,鼓励少数民族村民大胆走出去,与汉族村落互通有无,共同发展。
此举对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培育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开展民族特色旅游、增加村民收入已颇见成效。
作者: 王华华
作者机构: 长江大学政法学院
出版物刊名: 党政干部论坛
页码: 19-21页
主题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科学发展模式 成功经验 南街村 大邱庄 华西村 “三农”问题理论工作者
摘要:如何建“新村”、解决“三农”问题.需要一种可借鉴的或可参用的乡村崛起模式,由此乡村崛起模式的理论研究就成为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华西村、南街村和大邱庄被认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崛起的典型。
对于他们的经验,我们是直接“复制”、套用其模式.还是进一步创新应用?笔者认为.华两村、南街村和大邱庄的经验,既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又有可以普遍推广的共性.研究这些不同发展模式的共性.科学总结他们的经验教训.对于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记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人大代表、冯营子镇冯营子村委会主任王稼祥作者:赵海利来源:《公民与法治》 2013年第11期赵海利王稼祥自2006年担任冯营子镇冯营子村主任以来,冯营子村正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大步前进。
开拓思路壮大集体经济随着经济的发展,冯营子村的大面积土地被征用,王稼祥不坐吃山空,外出学习,增加项目,壮大集体经济:他与北京大地燃气公司合作成立承德世纪大地燃气公司、与承德师专合建公寓楼和二食堂项目、与荣信房地产合作开发文轩茗园小区、怡豪园小区等项目达成了合作协议。
为增加村民收入,将村民手中的闲置资金集中使用,办大事,采取集体、个人合作投资的方式成立了隆福合商贸股份公司。
目前该公司承揽的滦河护岸坝工程已完成80%,参股者年增收万元以上,村集体年收入达到了千万元以上。
2009年开始筹建的承德尚亚休闲文化产业园,是冯营子村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开发的以农业为基础的综合开发园,总投资11个亿,拟建一座集鲜食葡萄生产,优质葡萄酒酿造体验,葡萄酒鉴评,农业观光采摘,游艺游乐。
餐饮旅游,会议住宿,科技研发等休闲度假功能为一体的以葡萄酒文化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园。
另外承德市尚亚葡萄酒业有限公司滦平兴洲农业园区是20lO年滦平县政府决定建设的,是建设“河北省蔬菜产业示范县”、“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绿色有机蔬菜基地”、“首都菜篮子应体系示范县”和“北京新发地滦平供应基地”的重点项目。
年产340万公斤蔬菜,总投资1亿元。
该项目的建成投产,是集育苗、新品种新技术实验示范、冷链物流,观光采摘于一体设施蔬菜示范园区,该园区将作为北京新发地供应的中心基地,带动全县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打造首都菜篮子精品。
心系村民增加福利王稼祥想尽一切办法增加村民的福利待遇。
多次组织召开班子成员会议研究、讨论改善村民生活待遇,完善福利制度等问题。
到目前累计为村民发放福利920.3万元,为村民能安居乐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
在村两委干部培训班上的总结讲话同志们:这次培训班是继8月份召开读书会及各村亮点工作现场观摩会之后,镇党委政府为加强基层班子建设而采取的又一重要举措,也是近十几年来由村两委成员全部参加的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一次培训班。
旨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紧密结合我镇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立足优势,抢抓机遇,大干快上,实现全镇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新跨越。
本次培训班认真借鉴8月份书记主任培训班的经验,继续采取参观考察、学习辅导、集中交流相结合的形式,走出课堂,去掉空洞的说教,让大家在参观学习中找差距,在讨论交流中学本领。
期间,我们组织参观了区内、市内、省内发展的先进典型,让大家亲身感受到先进地区蓬蓬勃勃、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火热场面,然后,又将大家拉出来,静下心来,就班子建设等有关专题进行了学习辅导,大家在深入学习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了交流,谈感受,谈打算,找差距,畅所欲言,生动深刻,触及思想灵魂。
可以说,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这次读书会取得了较好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思考,就如何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创新实干,建设新里辛,讲以下几点意见:第一,如何看待外面的发展几天来,我们分两批先后参观考察了市区内一批特色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然后又赴新泰、肥城等先进地区进行了考察学习,参观的现场,有农业项目,有新农村建设项目,还有集体经济项目;有身边的典型,更有全省的先进;有老红旗,更有新标兵。
可以说,既有视觉上的冲击,更有思想上的震撼,两种感受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是外边的发展太快了,二是我们已远远落在了后边。
先进典型所取得的丰硕成绩,所总结出来的丰富经验,令人鼓舞,更催人奋进,总结起来有几个特点值得我们认真的学习借鉴:一是发展的速度快,档次高,规模大,后劲足。
我们所到之处,目所及,耳所闻,从特色农业到新农村建设,从工业经济到社会事业,不论是发展速度、发展规模,还是发展的档次、后劲,无不令人惊喜,令人刮目相看。
美丽乡村提出的来龙去脉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美丽乡村的来龙去脉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三中全会、2013年和2014年一号文件、《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都明确提出要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我对美丽乡村的来龙去脉进行了一些梳理。
1.1920年周作人在《新青年》上宣布成立“新村北京支部”,在中国宣传并实践“新村运动”。
2.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
以晏阳初、梁漱溟(1893—1988)、卢作孚等人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秉承救济农村即拯救国家的普遍认识,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规模大、时间长、波及广的乡村建设运动。
3.从党的历史文献来看,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和使用过“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
1957年3月,刘少奇在湖南长沙市中学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合作化以后的农村是新的农村,农民是新的农民”,现在的任务是,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主要是从政治和所有制关系上说的。
1960年:谭震林同志在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关于《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到“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964年1月在关于动员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决定中,号召广大知识青年立志“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积极下乡参加农业生产。
显然,这里的“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概念不过是一个号召或政治口号。
4.改革以后,新农村的提法在中央文件中最早见于中发[1981]13号文件,其中提出“建设一个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环境优美,生活富裕,文化发达的新农村。
”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到过“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
1992年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决定》和1998年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都是关于农村工作),都提到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
4. 林毅夫提出“新农村运动”。
我国农村新民居建设的模式探析———以河北省唐山市为例康爱荣1康嘉1杨淑娥2(1.唐山学院,河北唐山063000;2.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唐山063000)提要:新民居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在要求、农村民居现状的客观需要和农民自身的主观需求。
鉴于此,以河北省唐山市为例探讨我国农村新民居建设的主要模式,即滚动发展模式、旧村改造模式、搬迁重建模式、村庄合并扩建模式、村企共建模式、产业园区带动模式,对新民居建设的发展提出展望,旨在为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提升生活品质,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民居建设;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模式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7(2011)06-0234-03一、我国农村新民居建设的背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而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新民居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载体。
农村新民居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改善农民居住现状的客观需求,也是农民自身追求幸福生活的主观需求。
(一)新民居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长期作用的结果就是城乡差别大,城市和乡村在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消费、就业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二元结构。
特别是城乡居民在生存和发展等基本权利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表现在城市社区发达,文明程度高,现代化水平较高;农村社区落后、封闭,文明程度低,发展缓慢。
2002年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并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了科学发展观总要求的“五个统筹”之首,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中国第一村”—华西村
无
【期刊名称】《广东农村实用技术》
【年(卷),期】2008(000)002
【摘要】“中国第一村”华西村位于江阴市区东,于1961年建村。
40多年来,在吴仁宝老书记的带领下。
华西人努力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归口,服务分配,实绩到位”的华西精神,建设了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
近年来,华西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化典范村示范点”、“全国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乡镇企业先进食业”’、“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工业园”等殊荣;并被国内外各界人士,赞誉为“中国第一村”!
【总页数】2页(P53-54)
【作者】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6.3
【相关文献】
1.后集体主义:华西村的分化与整合逻辑——读周怡《中国第一村:华西村转型经济中的后集体主义》 [J], 何利利
2.天下第一村两代领路人--记"中国首富村"华西村两代领军人物吴仁宝、吴协恩
[J], 毛加喜
3.中国第一村"华西村"发展模式思考 [J], 简心怡
4.中国第一村“华西村”发展模式思考 [J], 简心怡;
5.集体果真或如何不朽?——对周怡《中国第一村:华西村转型经济中的后集体主义》的一种解读 [J], 蒋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400-115-2500 古建家园 www.gujianchina.cn
古建家园-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
西霞口村——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溜溜达达看世界,不慌不忙走天涯。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个中国最有钱、
福利最好的小村庄——西霞口村。西霞口村虽然名气不大,但是整个村子的发展
完全可以跟华西村相媲美,堪称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西霞口村隶属山东省荣成市,在改革开放以前,这里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小渔
村,仅500户家庭,1300人。改革开放以来,昔日花钱靠救济、吃粮靠贷款的
西霞口村,走出了一条令人称赞的发展之路。
西霞口村最大的特点,就是整个村落实现企业化管理。仅仅西霞口村,就有
17家的企业,职工1600多人。也就是说,这里的村名不用外出打工,在自己的
家门口就能上班挣钱。仅在2013年,这里年产值高达20多亿,人均纯收入高达
25万。
400-115-2500 古建家园 www.gujianchina.cn
富裕了之后,西霞口村大力改善村容村貌。村内及通往景区道路全部铺成柏
油路,道路两侧和周边进行了高标准绿化,建有幼儿园、二甲医院,全村居民全
部住进了别墅楼、公寓楼,并提供了购房和免费居住的两种自由,超过80%家庭
拥有轿车。
此外,西霞口村的福利好到爆。全村实行免费供粮、供水、供电、供暖和医
疗。而且看病、教育和养老都有补助制度。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西霞口村
就已经非常超前性地建立起了全面保障体系,每个村民每月可以领取170元生活
补助,凡是年满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以领到150-600元的养老金补助。
400-115-2500 古建家园 www.gujianchina.cn
更令人惊讶的是,西霞口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大力提高村民的素质。3
0年来,西霞口没有发生一起信访、治安和刑事案件。
西霞口村三面环海,这里还是山东著名的旅游胜地。这里是第一家村办野生
动物自然保护区和成山头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是中国大陆最早看见海上日出
的地方;这里有中国最美丽八大海岸之一。
这里还有通往韩国和日本的游轮和航线,每年旅游人数高达250万。面朝大
海,经济繁荣,住在这样的农村里,有谁还想去大城市打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