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
- 格式:ppt
- 大小:2.82 MB
- 文档页数:38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2年12月31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必须固本强基,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统筹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三农”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全面确立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四化同步”等战略思想,全面制定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政策,全面构建农业生产经营、农业支持保护、农村社会保障、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框架,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农村面貌得到很大改善、农民群众得到很大实惠,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期,初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
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农村贫困人口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农村民生加速改善,办了许多深得民心的大事好事。
农村综合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加快破除。
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农业农村形势好,为我国综合国力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大幅提升,为现代化建设在重重风险挑战中昂首迈进,为党和国家事业在各种困难考验中兴旺发达,注入了强劲动力,增添了应对底气,赢得了战略主动。
实践证明,中央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完全正确,出台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卓有成效。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城乡发展加快融合的态势。
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加剧,农产品需求总量刚性增长、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农业对外依存度明显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任务艰巨;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民利益诉求多元,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势在必行;国民经济与农村发展的关联度显著增强,农业资源要素流失加快,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的要求更为迫切,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任重道远。
《新农村建设》综合测试4一. 填空。
1 . 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形成有利于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农业物种资源的激励机制。
2 .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3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半个分配与半个资源配置问题,未解决机制生产组织。
4 . 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
5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由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6 . 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7 . “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首先要解决城乡差距继续扩大问题,体现“以人为本”治国理念。
8 .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应该是小城镇建设。
9 . 农业产业化的依托是商品基地。
10 .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制建设,主要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同时大力做好法律宣传工作,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
二. 单选( 30 小题共30 分)11 .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B )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形成更为有力的保障。
(1 分)A. 物质B. 思想C. 工作B. 12 . 强调“切实把农村义务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因为:……(A)①义务教育是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成长的根基②发展义务教育是我国当前一切工作的中心③义务教育是为广大农村劳动者奠定基本素质的关键环节④义务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1 分)A. ①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13 . 对义务教育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1 分)A. 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B. 免收一切费用C. 是具有强制性的教育D. 具有普及性14 .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以科技( C)引领现代农业。
(1 分)A. 开发B. 创造C. 创新D. 生产15 . 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农民收入增长方面所确定的指标是( C ) A. 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0年翻一番 B. 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C. 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D. 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0年翻一番16 .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是( C ) A. 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 B. 全面建设农村和谐社会C.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D. 发展现代农业17 .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需求的有效途径。
1. 单选题:(1.0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A.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B.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C. 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D. 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参考答案:A2. 单选题:(1.0分)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A.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B.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C. 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D.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参考答案:A3. 单选题:(1.0分)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B.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C. 逐步向公有制过渡的经济D. 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形式参考答案:A4. 单选题:(1.0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专政是A. 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B. 资产阶级专政C. 无产阶级专政D. 工农联合专政参考答案:A5. 单选题:(1.0分)当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同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A.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B. .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C.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D. 坚持以德治国方针参考答案:A6. 单选题:(1.0分)江泽民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A.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B.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C. 道德建设D.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参考答案:A7. 单选题:(1.0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A.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B. 以劳动力价值收入分配为主体,其他收入分配方式为辅C. 以个体劳动收入分配为主体,其他收入分配方式为辅D. 以按资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辅参考答案:A8. 单选题:(1.0分)1984年10月,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概念,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重大突破的文件是A.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B.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C. 《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D.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参考答案:A9. 单选题:(1.0分)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繁荣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方针是A.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B. 团结——批评——团结C. 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D. 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参考答案:A10. 单选题:(1.0分)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A. 民族区域自治B. 联邦制C. 民主自治D. 邦联制参考答案:A11. 单选题:(1.0分)时代精神的核心是A. 改革创新B. 共产主义C. 集体主义D. 与时俱进参考答案:A12. 单选题:(1.0分)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资产的具体组织形式和A. 经营方式B. 运行方式C. 管理方式D. 调控方式参考答案:A13. 单选题:(1.0分)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A. 股份制B. 股份合作制C. 集体所有制D. 全民所有制参考答案:A14. 单选题:(1.0分)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A.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B. 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D. 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参考答案:A15. 单选题:(1.0分)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遗产问题上,正确的态度应是A. 批判地继承、发扬B. 完全吸收C. 文化复古主义D. 民族虚无主义参考答案:A16. 单选题:(1.0分)社会保障的根本目标是A. 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B. 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C. 达到人们的小康生活需要D. 满足人们的富裕生活需要参考答案:A17. 单选题:(1.0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提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时间是A. 15年B. 10年C. 20年D. 25年参考答案:A18. 单选题:(1.0分)培育“四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四有”的核心和精神支柱是A. 有理想B. 有纪律C. 有道德D. 有文化参考答案:A其中,理想是“四有”的核心,是公民的精神支柱;道德是“四有”公民的行为规范,是理想的体现;纪律是实现理想,维护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保证;文化则是公民文明素质的基础,是公民形成科学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自觉的纪律观念的重要条件。
浅谈新农村建设与村庄规划作者:危国正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下半月》2013年第09期[摘要]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已经踏上了征程,新农村的建设主要包括: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和新风尚这五个方面。
其中新房舍作为第一位出现,是整个新农村建设当中的重点,更是在社会主义新形势下新农村发展所要完成的历史性任务,这对于广大农村的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具备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本文旨在对新农村建设当中的新房舍这一方面的村庄规划进行一定的探讨,提出新农村村庄规划所应该遵循的原则,以便于更好的促进我国新农村的发展。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9-0002-01现如今,虽然城市居民生活水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不少荒远地区的村民生活都是苦不堪言,土地集约化程度和利用率都很低,周围基础设施缺乏,生活饮用水短缺。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的经济目标,而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又是我国的根本方针,因此缩短贫富差距,加快农村发展与村庄规划。
而做好新农村建设当中的村庄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然而新农村建设又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人民周围环境的保障,只有从双方面都切实完成,才能将村民的生活质量真正提高。
一、村庄规划是新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村庄规划的合理性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是具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的。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当中对农村的建筑进行一定的设计,就可以更好的细化社会的分工,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与此同时还可以有效的防止因为失误而造成社会财富的损失[3]。
从建筑施工企业的角度来看,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步就是房屋建设,其中的责任是很大的,只有将第一步走好,走稳,才能换来人们对新农村建设的希望和热情,加快整个建设和规划的步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条件第一部分:基本知识点概述第二部分:真题重现第三部分:真题解析第四部分:讨论话题第一部分:基本知识点概述此知识点包含五方面的内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祖国统一构想;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大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江泽民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三,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实质就是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制国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要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