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处理算法5_目标跟踪及遮挡处理算法
- 格式:doc
- 大小:1.33 MB
- 文档页数:24
目标定位跟踪原理及应用源程序目标定位跟踪是指通过使用传感器、算法和数据处理技术,对目标进行实时定位和跟踪的一种技术。
在许多领域中,目标定位跟踪技术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如航空航天、无人驾驶、物流配送等。
目标定位跟踪的原理主要包括目标检测、目标识别、目标定位和目标跟踪四个步骤。
首先是目标检测,即通过图像或视频数据,利用计算机视觉算法检测出图像中的目标物体。
目标检测算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基于特征的检测算法、基于深度学习的检测算法等。
这些算法可以根据目标物体的特征或者样本进行训练,从而在图像中准确地检测出目标物体。
接下来是目标识别,即通过对检测到的目标物体进行分类和识别。
目标识别算法通常使用分类器或神经网络模型,根据目标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将其与已知的目标类别进行匹配。
目标识别的准确性对于后续的定位和跟踪过程至关重要。
然后是目标定位,即确定目标物体在图像或场景中的位置。
目标定位可以使用传感器获取目标物体的位置信息,如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雷达等。
同时,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视觉算法对目标物体进行几何定位,利用目标物体在图像中的几何特征和视觉几何关系来估计其位置。
最后是目标跟踪,即在连续的图像或场景中,对目标物体进行实时跟踪。
目标跟踪算法通常使用滤波器或者神经网络模型,根据目标物体的运动特征、外观特征等进行跟踪。
目标跟踪算法需要实时地更新目标的位置信息,以保持对目标物体的准确跟踪。
目标定位跟踪技术在许多应用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航空航天领域,目标定位跟踪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飞行器的自主导航和目标识别。
在无人驾驶领域,目标定位跟踪技术可以帮助汽车实现自动驾驶,并准确地识别和跟踪道路上的其他车辆和行人。
在物流配送领域,目标定位跟踪技术可以实现对货物和运输车辆的实时监控和管理。
在实际应用中,目标定位跟踪技术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目标物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的目标物体具有不同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这对目标检测和识别算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物联网环境中人体移动目标跟踪算法的使用方法与精度分析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体移动目标跟踪在环境监测和智能安防等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物联网环境中,通过利用传感器、摄像头和无线通信等技术,可以对物体的位置、行为等信息进行实时跟踪和监测。
本文将介绍物联网环境中人体移动目标跟踪算法的使用方法,并对其精度进行分析。
一、人体移动目标跟踪算法的使用方法人体移动目标跟踪算法主要包括目标检测、目标跟踪和目标预测三个步骤。
以下是该算法的使用方法:1. 目标检测目标检测是指在物联网环境中对目标进行识别和定位,常用的方法包括基于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的算法。
首先,需要获取图像或视频,并对其进行预处理,包括去噪、灰度化和图像增强等操作。
然后,可以利用传统的图像处理方法,如边缘检测、轮廓提取和特征匹配等,进行目标的初步检测。
此外,也可以采用深度学习技术,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NN),训练模型进行目标检测。
2. 目标跟踪目标跟踪是指在物联网环境中对目标进行持续追踪,以获取目标的运动轨迹和状态等信息。
常用的目标跟踪算法包括基于卡尔曼滤波器和粒子滤波器的算法。
通过利用传感器和摄像头等设备获取目标的位置和速度等信息,可以使用卡尔曼滤波器对目标进行预测和跟踪。
而粒子滤波器则通过采样和重采样的方法,对目标的状态进行估计和更新,以实现目标的准确跟踪。
3. 目标预测目标预测是指在物联网环境中对目标的未来位置和行为进行预测。
常用的目标预测算法包括基于轨迹分析和机器学习的算法。
通过对目标的历史运动轨迹进行分析和建模,可以预测目标的未来位置和运动趋势。
此外,也可以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如循环神经网络(RNN)和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对目标的行为模式进行学习和预测。
二、人体移动目标跟踪算法的精度分析人体移动目标跟踪算法的精度是评价算法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其主要体现在目标的定位精度和跟踪稳定性两个方面。
1. 定位精度定位精度是指算法对目标位置的准确度,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平均定位误差和定位误差方差等。
多扩展目标跟踪流程目标跟踪是一种计算机视觉技术,用于在视频中检测和跟踪特定目标的位置和动态。
目标跟踪在许多应用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视频监控、自动驾驶、机器人导航等。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目标的运动路径、行为模式以及与其他目标的交互。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多种目标跟踪的扩展技术和流程。
一、基于图像特征的目标跟踪基于图像特征的目标跟踪是最常见的目标跟踪方法之一。
它通过提取目标的视觉特征(例如颜色、纹理、形状等)来识别和跟踪目标。
常用的特征提取算法包括颜色直方图、梯度直方图、局部二值模式等。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些基于图像特征的目标跟踪的扩展技术。
1. 目标外观建模目标外观建模是一种将目标的外观表示为一个模型的方法。
常见的外观模型包括基于统计的模型、形状模型和纹理模型等。
通过建模目标的外观模型,可以更准确地跟踪目标并解决外观变化的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在线学习或离线训练来建立目标的外观模型。
2. 目标运动模型目标运动模型是一种通过建模目标的运动模式来预测目标位置的方法。
常见的运动模型包括线性模型、非线性模型和机器学习模型等。
通过建立目标运动模型,可以在目标漂移或突变的情况下准确地预测目标位置。
3. 多目标跟踪多目标跟踪是一种同时跟踪多个目标的方法。
在多目标跟踪中,需要解决交叉遮挡、目标重叠等问题。
常见的多目标跟踪算法包括卡尔曼滤波器、粒子滤波器和轨迹聚类等。
多目标跟踪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多目标的行为和交互。
二、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跟踪随着深度学习的迅速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跟踪成为目标跟踪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
深度学习通过使用深度神经网络来自动学习目标的特征表示和目标的运动模式。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些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跟踪的扩展技术。
1. 卷积神经网络(CNN)卷积神经网络是一种特殊的深度神经网络,广泛应用于图像识别和目标跟踪等领域。
在目标跟踪中,可以使用卷积神经网络来提取目标的高级特征表示,进而实现更准确的目标跟踪。
视频检测和运动目标跟踪方法总结目前常用的视频检测方法可分为如下几类:光流法,时域差分法,背景消减法,边缘检测法,运动矢量检测法[2]。
一、光流法光流法[1]是一种以灰度梯度基本不变或亮度恒定的约束假设为基础对运动目标进行检测的有效方法。
光流是指图像中灰度模式运动的速度,它是景物中可见的三维速度矢量在成像平面上的投影,表示了景物表面点在图像中位置的瞬时变化,一般情况下,可以认为光流和运动场没有太大区别,因此就可以根据图像运动来估计相对运动。
优点:光流不仅携带了运动目标的运动信息,而且还携带了有关景物三维结构的丰富信息,它能够检测独立运动的对象,不需要预先知道场景的任何信息,并且能够适用于静止背景和运动背景两种环境。
缺点:当目标与背景图像的对比度太小,或图像存在噪音时,单纯地从图像灰度强度出发来探测目标的光流场方法将会导致很高的虚警率。
且计算复杂耗时,需要特殊的硬件支持。
二、时域差分法时域差分法分为帧差法和改进的三帧双差分法。
1.帧差法帧差法[8]是在图像序列中的相邻帧采用基于像素点的时间差分, 然后阈值化来提取出运动区域。
视频流的场景具有连续性,在环境亮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图像中若没有物体运动,帧差值会很小;反之若有物体运动则会引起显著的差值。
优点:时域相邻帧差法算法简单,易于实现,对背景或者光线的缓慢变化不太敏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快速有效地从背景中检测出运动目标。
缺点:它不能完全提取运动目标所有相关像素点,在运动实体内部不容易产生空洞现象。
而且在运动方向上被拉伸,包含了当前帧中由于运动引起的背景显露部分,这样提取的目标信息并不准确。
2.三帧双差分法三帧双差分法与相邻帧差法基本思想类似,但检测运动目标的判决条件上有所不同。
三帧双差分较两帧差分提取的运动目标位置更为准确。
三、背景消减法背景消减法[4]是将当前帧与背景帧相减,用阈值T判断得到当前时刻图像中偏离背景模型值较大的点,若差值大于T则认为是前景点(目标);反之,认为是背景点,从而完整的分割出目标物体。
2.6.常用运动目标跟踪方法介绍2.6.1基于区域匹配的跟踪方法如绪论中所介绍,基于区域匹配的跟踪方法14 6J的基本思想是将检测阶段经过目标分割后获得的含有运动目标的区域提取出来,并作为跟踪匹配的模板,同时定义目标的匹配度量方法。
在后续序列的待搜索图像帧中,通过匹配度量全图搜索与模板达到最佳匹配的区域,找到的使得匹配度量值最小的位置即可确定为目标在当前帧的位置,从而达到运动目标跟踪的目的。
可以看出,基于区域匹配的跟踪算法的关键在于搜索方法以及匹配度量方法的定义,选取合适的搜索算法和匹配距离的度量方法成为这类算法中不断改进的突破点。
目前常用的搜索算法一般被归为全局搜索和局部搜索这两大类。
全局搜索主要是针对整幅图像进行全图搜索,这种搜索算法可以保证搜索的准确性,匹配的准确率高。
但其对于大幅图像来讲,搜索全图十分耗时,难以应用到实际的跟踪系统中;局部搜索相比于全局搜索的逐点扫描,需要预先检测当前帧中的运动目标,然后只针对运动目标所存在的区域进行匹配,从而实现了运动目标的跟踪。
局部搜索省去了全图搜索所耗费的大部分时间,因此实时性很好,但其对于目标检测的精确度要求较高。
局部搜索还有一个难点问题在于,其抗遮挡性能低,如果运动目标在检测过程中互相遮挡或是被背景等遮挡,则易导致跟踪精度大大降低,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目标丢失的情况。
因此采用局部搜索方法时一般还需研究专门的遮挡消除算法。
该方法的另一个关键点在于如何定义匹配度量方法。
目前常用的匹配度量方法有亮度匹配法、形态距离匹配法以及外部轮廓匹配法等等。
亮度匹配主要是利用与颜色相关的特征如灰度、颜色值等,进行匹配度量;外部轮廓匹配主要是以目标的纹理、大致形状等为基准进行匹配度量。
基于区域匹配的跟踪方法由于提取了比较完整的目标模板,获得了更多的目标信息,因此其相比于其他跟踪算法,其更多的被用来对较小的或对比度较低的运动目标进行跟踪,尤其在军事领域有比较广泛的应用。
但其缺点也不容忽视:全局搜索的运算量大,局部搜索的遮挡问题等等,因此人们将运动预测方法结合到基于区域匹配的方法中,如Kalman预测,通过预测运动动目标在下一帧中可能出现的运动范围,进行局部搜索,从而提高了搜索的效率;而对于遮挡和阴影问题,则提出了利用彩色以及纹理等来解决。
图像匹配算法研究一、概述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深入发展,图像数据呈现出爆炸性增长,如何从海量的图像数据中高效、准确地找到目标图像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图像匹配算法研究作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其目标是找出不同图像中的相同或相似部分,从而建立图像之间的映射关系。
这一研究领域不仅对于图像检索、目标跟踪、场景识别等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推动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图像匹配算法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特征提取和特征匹配两个步骤。
特征提取是从图像中提取有意义的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可以是图像中的边缘、角点、斑点等局部特征,也可以是图像的纹理、颜色、形状等全局特征。
特征提取的目的是将原始图像转化为一种更紧凑、更易于比较和处理的形式。
而特征匹配则是将提取出的特征进行比较和配对,以找出两幅图像中相似或相同的特征点,从而建立图像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研究者们已经提出了许多图像匹配算法,这些算法可以分为基于灰度的图像匹配和基于特征的图像匹配两大类。
基于灰度的图像匹配方法主要利用图像的灰度信息来进行匹配,而基于特征的图像匹配方法则通过提取和比较图像中的特征来进行匹配。
尽管这些算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匹配的精度和速度,但由于复杂的拍摄环境和不断提高的匹配精度和实时性要求,现有的算法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1. 图像匹配算法的定义与重要性图像匹配,又称图像配准或图像对齐,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它指的是在不同时间、不同视角、不同传感器或不同条件下获取的两幅或多幅图像之间,寻找并确定相同目标或特征间的对应关系的过程。
简言之,图像匹配就是要找出两幅图像中相同或相似部分的对应关系。
图像匹配算法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它是许多高级计算机视觉任务的基础,如目标跟踪、三维重建、图像融合、图像拼接等。
在这些任务中,通常需要先对图像进行匹配,以确定不同图像间的对应关系,进而进行后续处理。
图像匹配在遥感图像处理、医学影像分析、安全监控等领域也有着广泛应用。
图像配准定义为:对从不同传感器、不同时相、不同角度所获得的两幅或多 幅图像进行最佳匹配的处理过程⑵。
图像配准需要分析各分量图像上的几何畸 变,然后采用一种几何变换将图像归化到统一的坐标系统中。
在配准过程中,通 常取其中的一幅图像作为配准的标准, 称之为参考图像;另一幅图像作为配准图 像。
图1-2图像配准方法分类特征空间 搜索策略 相似性度量 刚性变换仿射变换投影变换多项式变换局部变换灰度特征 区域特征 线特征 点特征 穷尽搜索 逐级求精 树图匹配 动态规划 互相关函数 绝对差和 相位相关 Hausdorff 距 手工配准 半自动配准 自动配准图1-1图像配准的基本流程搜索空间根据配准使用的特征,图像配准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类:(1)基于图像灰度的配准算法。
首先从参考图像中提取目标区作为配准的模板,然后用该模板在待配准图像中滑动,通过相似性度量(如相关系数法、差的平方和法、差的绝对值法、协方差法)来寻找最佳匹配点。
(2)基于图像特征的配准算法。
该算法是以图像中某些显著特征(点、线、区域)为配准基元,算法过程分为两步:特征提取和特征匹配。
首先从两幅图像中提取灰度变化明显的点、线、区域等特征形成特征集。
然后在两幅图像对应的特征集中利用特征匹配算法尽可能地将存在对应关系的特征对选择出来。
对于非特征像素点利用插值等方法作处理推算出对应匹配关系,从而实现两幅图像之间逐像素的配准。
(3)基于对图像的理解和解释的配准算法。
这种配准算法不仅能自动识别相应像点,而且还可以由计算机自动识别各种目标的性质和相互关系,具有极高的可靠性和精度。
这种基于理解和解释的图像配准涉及到诸如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许多领域。
不仅依赖于这些领域中理论上的突破,而且有待于高速度并行处理计算机的研制。
从自动化角度来看,可以将配准过程分为自动、半自动和手动配准。
存在问题:如何提高图像的配准速度将是大范围遥感图像自动配准问题的要点;选取何种自动配准方案以保证图像的配准精度将是大范围遥感图像自动配准问题的另一要点。
复杂场景下多运动目标遮挡跟踪方法章节一:引言- 研究背景和目的- 研究意义和价值- 困难和挑战章节二:相关工作- 多目标跟踪方法综述- 常见的遮挡跟踪方法- 各自的优缺点章节三:多运动目标遮挡跟踪框架设计- 框架总体描述- 遮挡检测和遮挡分析- 目标状态预测和修正章节四:实验及结果分析- 数据集和评价指标- 比较实验和结果- 引入复杂场景的实验结果章节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总结本文的工作及成果- 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新的探索点注:以上提纲仅为参考,实际撰写时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更具体的条目也可以增加或者删减。
第一章:引言随着社会发展,无人车、智能家居等需求不断涌现,对多目标跟踪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特别是在复杂场景下,一些目标往往会发生遮挡,这会对多目标跟踪算法的精度和稳定性造成很大的挑战。
因此,在多目标跟踪领域中,如何解决多运动目标遮挡跟踪问题,成为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本论文旨在提出一种针对复杂场景下多运动目标遮挡跟踪的新方法,并对其进行实验验证。
本章节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接着在此基础上探讨困难和挑战。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目前,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自动驾驶、智能家居、无人仓库等场景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多目标跟踪技术正是这些场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多目标跟踪技术可以对复杂场景下的多个目标进行实时定位和跟踪,为智能化设备提供高效的支持。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多目标跟踪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例如光照变化、遮挡和目标的遮挡等。
特别是在目标遮挡场景下,不同目标的状态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从而导致跟踪精度急剧下降。
因此,如何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多目标遮挡跟踪方法,成为了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1.2 研究意义和价值目前,多目标跟踪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中,如智能安防、智能交通和机器人等。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不仅能够提高多目标跟踪算法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效果,还能为相关企业和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更好的应用场景。
目标跟踪的研究背景意义方法及现状目录• 1.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存在的问题• 4.总结,发展与展望• 5.参考文献1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运动目标的跟踪就是在视频图像的每一幅图像中确定出我们感兴趣的运动目标的位置,并把不同帧中同一目标对应起来。
•智能视频监控(IVS: Intelligent Video Surveillance)是计算机视觉领域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研究较多的一个应用方向。
它能够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采集到的视频信号进行处理、分析和理解,并以此为基础对视频监控系统进行控制,从而使视频监控系统具备更好的智能性和鲁棒性。
智能视频监控系统主要涉及到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它的用途非常广泛,在民用和军事领域中都有着极大的应用前景。
2.国内外研究现状视频目标跟踪算法基于对比度分析基于匹配核方法运动检测其它方法特征匹配贝叶斯跟踪Meanshift方法光流法基于对比度分析的方法•算法思想:基于对比度分析的目标跟踪算法利用目标与背景在对比度上的差异来提取、识别和跟踪目标。
•分类:边缘跟踪,型心跟踪,质心跟踪。
•优缺点:不适合复杂背景中的目标跟踪,但在空中背景下的目标跟踪中非常有效。
基于特征匹配的目标跟踪算法•算法思想:基于匹配的目标跟踪算法需要提取目标的特征,并在每一帧中寻找该特征。
寻找的过程就是特征匹配过程。
•目标跟踪中用到的特征主要有几何形状、子空间特征、外形轮廓和特征点等。
其中,特征点是匹配算法中常用的特征。
特征点的提取算法很多,如Kanade Lucas Tomasi(KLT)算法、Harris 算法、SIFT 算法以及SURF 算法等。
•优缺点:特征点一般是稀疏的,携带的信息较少,可以通过集成前几帧的信息进行补偿。
目标在运动过程中,其特征(如姿态、几何形状、灰度或颜色分布等)也随之变化。
目标特征的变化具有随机性,这种随机变化可以采用统计数学的方法来描述。
质心跟踪算法原理的优点质心跟踪算法(Centroid Tracking Algorithm)是一种常用的目标跟踪算法,主要应用于视频目标跟踪领域。
基本原理是通过计算目标质心在连续帧中的位置变化,来实现对目标的跟踪和定位。
下面将详细介绍质心跟踪算法的原理和优点。
1. 原理介绍质心是一个几何学概念,表示一个形状或物体的重心或中心位置。
在目标跟踪中,质心指的是目标物体内部的像素点的平均位置,可用于表示目标的位置。
质心跟踪算法是基于质心计算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目标检测:在图像序列中,通过目标检测算法识别出目标物体,并提取出其边界框。
(2)质心计算:对于每个目标物体,计算其边界框内像素点的质心,通常采用算术平均法。
(3)目标匹配:将当前帧中计算得到的质心与上一帧中的质心进行匹配,以确定目标的运动轨迹。
(4)跟踪目标:根据匹配结果,更新目标的位置信息,并将更新后的目标信息保存,用于下一帧的匹配。
质心跟踪算法的基本原理就是以上几个步骤的循环迭代,通过不断计算和匹配目标的质心,实现对目标的跟踪定位。
2. 优点分析质心跟踪算法在目标跟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1)简单易实现:相比于其他目标跟踪算法,质心跟踪算法具有简单易实现的特点。
原理清晰明了,只需计算质心并进行匹配,不需要复杂的模型训练和参数调整。
因此,质心跟踪算法具有较低的算法复杂度和实现难度。
(2)实时性好:由于质心跟踪算法的简单性,计算速度较快,能够实现实时目标跟踪。
这对于需要实时响应的应用场景如视频监控系统、自动驾驶系统等非常重要。
(3)对目标形状变化具有鲁棒性:质心跟踪算法主要通过计算质心位置来跟踪目标,与目标的形状变化关系不大。
即使目标的形状发生变化,只要质心的计算方法不变,质心跟踪算法仍然可以准确跟踪目标。
这使得质心跟踪算法对于目标的形变、遮挡等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4)适用于多目标跟踪:质心跟踪算法可以同时跟踪多个目标。
基于实时视频处理技术的无人机目标跟踪算法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人机技术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无人机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农业、交通、环保等领域。
然而,在无人机的应用过程中,目标追踪和识别是必不可少的,而这又需要高效的图像处理和算法支持来实现。
因此,基于实时视频处理技术的无人机目标跟踪算法研究已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无人机目标跟踪的意义无人机如今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油田、农业、环境监测、灾害监测、安全监控等等。
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无人机的动态目标跟踪却成为瓶颈之一。
精确的目标定位和跟踪不仅能够提高无人机的操作效率,还可以减少由操作者人为误差所导致的不必要的损失。
二、基于实时视频处理技术的无人机目标跟踪算法的必要性实时视频处理技术作为当下发展迅速的技术之一,如果可以在无人机目标追踪中得到应用,将会取得显著的效果。
相比于传统的计算机视觉算法,基于实时视频处理技术的无人机目标跟踪算法不需要将视频图像大量存储于设备或者云端,而是通过对实时视频中某一个区域或目标的跟踪来实现。
此外,实时视频处理技术还大大减少了算法响应时间,可以更快速地针对目标进行校正操作。
三、无人机目标跟踪算法的研究内容1.目标检测:无人机目标跟踪的第一步就是进行目标检测,识别出当前视频中的目标物体。
常用的目标检测算法有Haar、HOG、SIFT、SURF等。
2.目标选择:在无人机飞行过程中,不止一个目标需要被跟随,这就需要在多个目标中进行选择策略,并确定目标优先级的依据。
3.目标追踪:基于实时视频处理技术的无人机跟踪算法的核心部分。
目标的追踪一般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利用多种特征检测和描述子提取等方法跟踪目标物的位置,第二阶段是通过多种训练模型来确定距离和方向等参数。
4.跟踪结果验证:无人机目标跟踪算法需要针对不同的跟踪对象和环境进行验证。
并且目标跟踪需要保证的是对目标的精准追踪,因此需要对跟踪结果进行验证和模型优化。
四、无人机目标跟踪算法的研究方法1.混合模型跟踪算法。
基于机器视觉的无人机目标跟踪技术研究概述:无人机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当今科技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而无人机目标跟踪技术是实现无人机自动导航、智能避障和图像识别等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文将围绕基于机器视觉的无人机目标跟踪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无人机目标检测算法的发展1. 传统的图像处理方法:传统目标检测算法包括背景建模、轮廓检测、颜色分析和特征提取等技术。
这些方法基于对图像进行分割和特征提取,然后使用分类器进行目标的判断和识别。
然而,这些方法往往需要手工设计和调整参数,且对目标形状和光照变化敏感,难以适应复杂场景。
2. 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随着深度学习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兴起,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逐渐崭露头角。
如今,著名的目标检测算法有Faster R-CNN、YOLO和SSD等。
这些算法通过在大规模数据集上训练深度神经网络,实现更加准确和高效的目标检测和定位。
二、无人机目标跟踪技术的研究与应用1. 目标跟踪算法的选择:目标跟踪算法需要考虑实时性、准确性和鲁棒性三个方面,同时要适应无人机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需求。
常用的目标跟踪算法包括基于颜色、纹理和运动信息的方法,以及基于学习的方法,如支持向量机、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等。
2. 特征提取与选择:特征提取是无人机目标跟踪的关键任务之一,准确且具有判别性的特征可以提高目标跟踪算法的性能。
在无人机目标跟踪中,常用的特征包括颜色直方图、梯度直方图和局部二值模式等。
同时,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特征变得尤为重要。
3. 运动估计与预测:无人机目标跟踪需要准确估计目标的运动状态,并预测目标的未来位置,以实现可靠的目标跟踪。
运动估计与预测方法可以基于目标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信息进行建模和预测,并进行动态修正以提高跟踪的准确性。
4. 深度学习在无人机目标跟踪中的应用: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无人机目标跟踪中也有很高的应用潜力。
2020年 12月图 学 学 报 December2020第41卷第6期JOURNAL OF GRAPHICS V ol.41No.6遮挡对于目标检测的影响分析张胜虎1,马惠敏2(1.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北京 100084;2. 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摘要:当前目标检测任务中遮挡问题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由于存在遮挡导致物体的整体特征结构遭到破坏,在检测过程中容易发生漏检、误检等问题。
常见遮挡处理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遮挡检测效果,然而对遮挡构成因素和不同遮挡比例对于检测性能的影响情况,目前并没有具体量化分析。
对此,从数据驱动方法出发,通过仿真方式构建生成大量均匀分布的遮挡数据集(MOCOD),在此数据集上分析不同遮挡比例下的检测性能,量化分析了不同遮挡对于检测性能的影响情况,在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按遮挡比例引入衰减权重方式来筛选高质量的正样本参与模型训练,有效提升了遮挡情况下的检测性能。
关键词:深度神经网络;目标检测;遮挡处理;遮挡数据集中图分类号:TP 391 DOI:10.11996/JG.j.2095-302X.20200608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2X(2020)06-0891-06An analysis of occlusion influence on object detectionZHANG Sheng-hu1, MA Hui-min2(1.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2. School of Computer &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Abstract: The occlusion problem poses challenges to the current object detection. The presence of occlusion could destroy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object, which is likely to incur missing detections and false positives during the detection. Although the common methods for handling occlusion have greatly enhanced the performance of occlusion detection, there remains no specific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occlusion components and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occlusion ratios on the detection performance.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data-driven method, a large number of uniform occlusion datasets were generated by simulation, named as More than Common Object Detection (MOCOD), and the detection performance under different occlusion ratios was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occlusion’s influence, according to the occlusion ratios, the decay weight was introduced to select high-quality positive samples for the model training, thereby 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detection performance under occlusion conditions.收稿日期:2020-07-21;定稿日期:2020-07-24Received:21 July,2020;Finalized:24 July,2020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B01009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773231);北京市科学技术项目(Z191100007419001) Foundation items:National Key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2016YFB0100901);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61773231); Bei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Z191100007419001)第一作者:张胜虎(1990-),男,甘肃天水人,硕士研究生。
基于粒子滤波算法的目标跟踪及遮挡处理算法1.1引言对运动目标物的跟踪也是视觉监控系统中的基础算法之一。
目标跟踪的任务是通过对图像序列的处理,准确估计出感兴趣目标物在每个时刻的运动参数,包括位置、大小、速度、加速度以及运动轨迹等,为行为理解等更高层的任务打下基础。
本章首先概述目标跟踪算法的基本步骤和难点,并对现有算法作分类简介;然后对实现鲁棒跟踪所必需的工具——在线贝叶斯估计算法作详细介绍;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本文使用的跟踪方法,该方法将已有的多种先进算法有机结合,使计算量显著降低,鲁棒性增强;最后对提出的算法进行总结和分析。
1.2 目标跟踪算法概述目标跟踪算法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1)目标物表示;(2)运动状态估计。
下面对它们分别介绍。
1.2.1目标物表示目标物表示的核心在于特征的选择和提取,即用什么特征来描述和表示感兴趣目标物。
一个好的目标物表示方法应该能够将被跟踪的目标物和背景中的物体以及其它物体区别开来,这正是目标物表示的难点所在。
运动目标物所在的环境通常是很杂乱的,其中存在许多与目标物有相似特征的物体。
例如:房间内的窗帘、家具等往往与人的皮肤颜色相近;当监控视野中存在多个行人的时候,跟踪器容易将目标行人与其他行人相混淆。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特征。
1.2.1.1颜色特征颜色是人类辨识物体的重要特征,也是视觉跟踪中最常用的特征之一。
颜色特征通常是在一块区域中提取出来的,因此它具有对目标平面旋转、非刚性形变、远离或靠近镜头的尺度变化以及部分遮挡等情形较为鲁棒的优点。
另外,由于图像直接由一个个像素的颜色值所表示,因此颜色特征还具有容易提取、计算简单的优点。
最常用的颜色特征是颜色直方图。
Comaniciu等人提出了基于颜色直方图的跟踪算法[1][2]。
在他们的方法中,颜色直方图受到了核函数的空间加权。
这样区域内中心附近的像素对颜色直方图有更大的贡献,使跟踪更加精确,因为区域边缘的像素可能来自背景或其它物体,其可信度较低。
具体的操作流程主要包括:(1)将目标物初始时刻的颜色直方图保存起来作为模型,并在后面的跟踪过程中作增量平均式更新。
(2)以上一帧中估计出的目标物所在位置为初始候选区域,计算颜色直方图,并计算它与模型直方图的Bhattacharrya系数,Bhattacharrya 系数越大,说明二者的相似度越高。
(3)使用均值位移(Mean Shift)算法迭代式地移动候选区域的位置,最终在Bhattacharrya系数关于位置坐标的一个局部最大值处收敛,该位置即当前帧的估计值。
该方法计算简单,跟踪效果较好,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跟踪非刚性目标物。
但是该方法求得的是一个局部最优解,在一些场景中不够精确。
尤其是当目标物的运动速率较快以至它在前后两帧中的位置之差大于目标物本身的尺寸时,以及目标物被严重遮挡时,该方法将会失效。
为了克服Comaniciu方法的缺点,K.Nummiaro等人将颜色直方图融入粒子滤波器(Particel Filter)的框架中[3],P. Pérez等人也提出了类似的方法[4]。
上面提到的均值位移和粒子滤波器两种算法将分别在本文的后续章节中中介绍。
颜色特征除了用直方图来表达之外,还可以用连续密度函数来表达。
McKenna等人提出用混合高斯模型来描述目标物的颜色分布[5]。
该模型可由期望最大化(Expectation-Maximization)算法进行初始化,在跟踪过程中用在线期望最大化方法进行更新。
由于混合高斯模型的组件数目有限且固定,有时不能精确地描述目标物的颜色分布。
为此,Bohyung[6]提出序列核密度近似(Sequential Kernel Density Approximation,SKDA)算法。
该方法充分利用了高斯函数的平滑性以及良好的导数性质,用数目可灵活变动的高斯函数的加权和来近似颜色的密度函数。
其中每个高斯函数的均值对应密度函数的一个局部峰值,该峰值由均值位移算法求得。
每个高斯函数的协方差矩阵则通过对峰值处的曲率拟合来估计。
当不同高斯函数的均值可由均值位移算法收敛到同一个峰值处时,这些高斯函数可以由一个高斯函数来近似,因此当观测样本越来越多时,高斯函数的数目不会无限地增多。
序列核密度近似算法对颜色分布的描述非常精确,但计算量大是它的一个缺点。
1.2.1.2 轮廓特征轮廓特征是对物体形状的描述,和颜色特征一样,也是人眼辨识物体的重要依据。
轮廓特征具有不受光照变化影响、可表示外形复杂的物体等优点。
Isard将轮廓特征与概率方法结合起来,实现了对任意形状的目标物的跟踪,也由此奠定了用概率方法进行视觉跟踪的基础框架[7-9]。
他们描述物体轮廓的工具是B样条曲线。
B样条曲线可以表示成一系列控制点坐标对相应B样条基函数的加权和,因此可由这些控制点的坐标值构成的向量—控制点向量来表示。
控制点向量构成的空间称为样条空间。
对于具有复杂几何形状的目标,样条空间的维数很高,如果对其变化不加任何限制,则难以表达跟踪目标。
为此,首先建立好目标物的控制点向量模板,再将目标物的运动限定为平移、尺度变化、平面旋转等几种有限的形式,就可获得样条空间的一个子空间,称为形状空间。
形状空间的维数比样条空间低得多,因此可将其中的每一个向量线性映射为一个低维的形状向量来表示,这样可使轮廓跟踪的性能更稳定,计算量也大大减小。
1.2.1.3其它特征颜色和轮廓可以说是两种最常用的特征。
除此之外,还存在其它的一些特征,例如光流[10]和局部二元图[11]。
光流是一种有效的特征,其缺点是计算量大,难以满足实时性要求。
局部二元图是对图像纹理的一种有效表示,相比于颜色特征,具有光照不变性的优点。
1.2.2 运动状态估计目标跟踪过程中需要处理一些复杂的情形,例如:目标物经历较大的外形变化,目标物被其他物体暂时遮挡,跟踪丢失后需要重新恢复等,因此要求运动状态估计方法有较好的鲁棒性。
此外,由于监控系统的实时性要求,对计算量有严格的限制,这也对运动状态估计算法提出了挑战。
确定性跟踪方法本质上是一个优化问题。
这种方法的思想是:首先通过手动或目标检测获得目标模板,建立代价函数(Cost Function)来表达目标候选位置和目标模板的相似程度,然后利用最优化方法找到代价函数的最大值,认为最大值对应的位置就是目标在图像序列中的位置。
基于均值位移(Mean Shift)算法的跟踪方法是确定性跟踪方法的典型代表[1][2]。
均值位移跟踪方法简单有效,在一些跟踪场景取得了较满意的跟踪效果。
但其缺点在于没有利用图像数据以外的先验信息,不能跟踪快速运动的物体,不能很好地处理遮挡问题。
概率跟踪方法将目标跟踪转换为在贝叶斯滤波框架下推理目标状态(如位置、速度)后验概率密度的过程。
首先选择状态变量,通过状态转移方程进行预测,然后利用最新观测值对预测作出修正。
当过程噪声和观测噪声都是高斯分布且状态转移方程和观测方程是线性的,常规的卡尔曼滤波(Kalman Filter)能给出最优解[12];当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是非线性函数时,扩展卡尔曼滤波(Extended Kalman Filter)或者无迹卡尔曼滤波(Unscented Kalman Filter)[13,14]能近似求解后验概率。
如果状态空间是由有限的离散值组成,隐马尔科夫模型(HMM)[15]可以实现跟踪。
但是在实际场景中,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往往都是非线性的,同时噪声也是非高斯的,而且状态分布是多模态的,在这种情况下,常常利用近似方法求解后验概率密度,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粒子滤波器。
粒子滤波器不需要线性、高斯、单模态假设,特别适用于图像跟踪领域,已经成为图像跟踪的研究热点。
本文所提出的视觉跟踪方法的主体框架也是粒子滤波器,本文将对包括粒子滤波器在内的贝叶斯估计理论在下节中作详细的介绍。
1.2.2.1 贝叶斯递归状态估计在视频跟踪方法中,跟踪问题可以看成是在线的贝叶斯估计问题,其基础为运动模型和观测模型,可用以下两个方程来描述:()11,k k k k x f x v --= (4-1)(),k k k k z h x n = (4-2)式中,:x v x n n n k f R R R ⨯→和:x n z n n n k h R R R ⨯→可分别为非线性函数,k v 和k n 分别为过程噪声和观测噪声,且相互独立。
x n 和v n 分别为状态向量和过程噪声向量的维数,z n 和n n 分别为观测向量和观测噪声向量的维数。
从贝叶斯估计角度来看,跟踪问题就是从所有的历史观测数据{}1:1,,k k z z z =中推理出k 时刻状态k x 的值,即:估计()1:|k k p x z 。
状态变量可以包含目标物在图像中的位置、大小及运动速度等分量。
假设状态变量初始概率密度函数()0p x 作为先验知识已知,那么()1:|k k p x z 可以通过下面两式递推得到:()()()1:1111:11|||t k k k k k k p x z p x x p x z dx -----=⎰ (4-3)()()()()1:11:1:1||||k k k k k k k k p z x p x z p x z p z z --=(4-4)式中,()1|k k p x x -由目标的运动状态方程,即式(4-4)定义,()|t t p z x 由目标的观测方程,即式(4-2)定义,()1:1|k k p z z -为归一化常数,具有如下形式:()()()1:11:1|||k k k k k k k p z z p z x p x z dx --=⎰ (4-5)以上过程可以用图4-1中的概率图模型来描述,图中k x 和,1,2,k z k =分别为第k 时刻的目标状态和观测。
图0-1 贝叶斯跟踪图模型在得到()1:|t t p x z 之后,可以计算出最小均方意义下的最优估计和估计方差:()1:|t t t t t x x p x z dx =⎰ (4-6)()()()()()1:|TTttt tt tttt t t E x x x x x xx x p x z dx ⎛⎫--=-- ⎪⎝⎭⎰ (4-7)式(4-3)和式(4-4)构成了最优贝叶斯估计的基础,分别称之为预测和更新方程。
由于在计算此二式时,存在高维积分运算,因此实际中很难解出状态最佳估计的解析形式,利用(4-3)和式(4-4)得到的状态解仅仅是概念上的,在实际中,必须利用一些数学工具来近似求解。
1.2.2.2 重要性采样重要性采样是一种普适的蒙特卡洛积分方法。
但是,上述最简单的表示形式还不能在迭代估计中使用,因为在估计后验密度函数()0:1:|k k p x z 之前,必需保存好所有的历史数据1:k z ;又因为在每个新的时刻,获得一个新的观测数据1k z +后,必须对状态的历史轨迹0:k x 重新仿真以计算新的重要性权值,这样计算量将随时间的推移而无限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