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创作指导研课题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诗创作指导研究

乐清市育英学校陈传敏

一、课题的提出

(一)现阶段作文教学具体问题的思考。

作文是一种受情感控制的文字表达活动。学生只有对作文产生了愉快的情绪,焕发出巨大的热情,才能写出内容充实、情真意切的文章。没有情感参与的作文教学,是没有灵性的,也是不完善的。小学生的情感既是他们作文的内在动力,也是他们作文的中心思想所在。但我们反思现如今的作文教学,许多学生的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动,情感失真。写作文成了孩子最头疼的事情。

1、侧重机械操练,忽视作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写作教学中许多教师片面追求学生的写作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写作目的的教育与写作兴趣的培养,造成目前众多的学生对写作的真正价值缺乏基本的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为考试而写作的不良思想意识逐渐占据主体地位。许多老师对作文教学不可谓不重视,“每日一小练,每周一大练”,希冀通过大训练量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可否认,离开了大量的写作实践,就谈不上写作能力、水平的提高。但仅仅有量是不够的。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是语文综合素养整体提高和发展的过程。

所谓作文素养指学生准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自由表达内心真实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它不仅包含学生语言文字表达、布局谋篇的能力,还包含学生及时捕捉作文灵感、搜寻作文素材、梳理内心思想的能力。拥有良好的作文素养,学生的心灵是敞开的,他会敏锐地感受四季的更替、人情的冷暖;拥有良好的作文素养,学生的思想是多维的,他会发散地思考挫折的教训、成功的经验。试想如此机械简单地训练,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唤醒作文的生活表象,提高学生的作文综合素养呢?学生只是在老师的“牵引”下写出一篇篇“内容具体、结构清楚”,但缺乏“真情实感”的“假、大、空”的文章。

2、重视作文结果,轻视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

近些年来对于国内学校教育的批判是一浪又一浪,尤其是语文教育。而语文之中,对于作文教学的指责与质疑更是毫不留情,针针见血。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的母语教学,十二年的作文教学,非但不能使我们的学生喜欢运用母语的文字形式来表达,甚至还使很大一部分学生讨厌用文字语言来表达,无法用文字语言通顺地讲述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即使文章写出来了,里面也是充斥着空话、套话、假话,纯粹是“八股文”在新时代的翻版。究其原因,在于老师过于强调学生完成作文的“质量”,而忽略学习主体在作文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即使是一些得高分的“优生”,他们也是讨厌写作文。因为老师命题的作文,并不是他们内心真正渴望写的内容。他们提笔之始,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作文是否符合老师的要求,是否“主题鲜明,中心突出”。这种“命题式”的训练形式,严重束缚学生的思想,压抑学生的

真实情感。

《新课标》提出“提倡学生自主命题,少写命题作文。”著名的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也这样讲过:“我是不主张命题作文的,尽管学生要面对作文考试的压力,让孩子们面对没有体验的情况,在根本没有感受,没有激情的情况下让他们去写,我想他永远也写不出来。命题作文是一种应试的产物,每个孩子的生活不一样,对人生的体验不一样,过多的命题作文只会让孩子养成跟随老师的思路,跟随老师的形式。如果非要用不同的命题去束缚他,然后用教学的陈式去规范他,那么再聪明、再有灵气的孩子也会慢慢地迟钝。”

3、丢失生活本真,忽略作文题材的深度挖掘。

叶圣陶也曾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穿燕尾服,是一种享受。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源泉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叶老的这番话明确地指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离开了生活的源泉,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新课标》中也强调“写作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但审视如今有的作文教学课堂,教师缺乏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缺乏引导学生发现积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割裂了学生作文与生活的“连带”。学生写出的作文自然内容空泛。写自然必写“保护环境”,写人物必写“老师关爱学生,父母关心孩子”。生硬教条的材料充斥着学生的作文。其实学生并不完全缺失“生活素材”。而是教师没能引领学生亲近生活,观察生活,呼吸鲜活的“社会空气”。正如罗丹所言“生活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我们对美的发现。”

著名作家巴金说过:“我写作是因为我心里有很多话想说,有许多事情要倾诉。”正因为生活激发了作文的“内在需求”,写作主体才能真正“情动于衷而成于言”。如果作文教学丢失了生活的本真,教师忽略作文题材的深度挖掘,作文教学必将走进“死胡同”。

4、教学模式单一,漠视作文语言的个性表达。

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过:“关于一个人、一种行为、一种现象、一种事,你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任何时候也不要去努力猜测别人听了你的话会对你怎么样,这种猜测会使你变成虚伪的人,阿谀奉承的人,甚至卑鄙的人。”《新课标》也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有个性的表达、创意的表达。”

明清时代的“八股文”,为后人所唾弃,就是因为其太过于强调形式,而束缚了思想的活跃,忽视了心灵的真实感受,外表看似风度翩翩,其内涵却是空空如也。现今虽八股文已消失成为历史,但反观我们的作文教学课堂,有些老师还在不断向学生灌输“三股文、四股文”的写法:开头一段要紧扣题意,点题,明确文章的写作中心;接着分一个方面或两个方面,一件事或两件事突出中心,写具体;结尾再扣题意,与开头呼应,强调中心。在整个作文过程中,学生的个性无法得到释放,始终处于压抑状态。学生的作文语言丢失了个性的生命,也就丢失了作文的本真——“我手写我心”,也丢失了教育的灵魂——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样的作文教学如何能让学生在习作表达中找到乐趣,如何能让学生喜欢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呢?

(二)儿童诗创作指导的研究背景。

1、诗歌创作的民族根基。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性的民族。几千年璨灿的文明发展史不仅创造辉煌的业绩,而且也流传下许许多多的不朽诗篇。从先秦古朴民歌到第一部诗集《诗经》问世;从屈原对江咏叹到曹操对酒当歌;从陶渊明遁世采得东篱之菊,谢灵运被贬寄情山水之间,到诗仙醉饮狂歌诗百篇,诗圣愤世悲叹书十卷;从苏东坡长江岸边气势磅礴的咏唱,到马致远羁旅途中归心难收的幽思。绵延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简直就是一部民族诗歌的演绎史。

《诗大序》中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在远古劳动人民长期劳作的过程中,智慧的人民创造了诗歌的“原生态”。从此简约明快琅琅上口的诗歌成了人们直抒胸臆最好的表达方式。绵延悠远的历史长河洗尽岁月的铅华,也积淀下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诗性情愫。

2、课程理念的本真呼唤。

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中,有一个显著特色就是更加强调激发学生作文的内容动机,更加强调激发学生写话,写作的兴趣,更加强调“不拘形式、自由表达。”因此,儿童诗的创作教学不仅有传统的深远渊源。而且也是新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新要求。

学生说话、作文是一种以语言为工具的实践活动,是言语的表达过程,其心理活动程序大体可概括为三个阶段:学生产生想要表达或交流的内心意向、愿望、动机;出现一种依附于丰富的心理表象的内部语言;由内部语言向外部言语活动形式(说话、作文)转化。儿童言语表达的优劣高低,一方面取决于他们心理活动及言语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取决于他们表达的意向、愿望、动机强烈程度。孩子们纯真的天性及心理发展的过程决定了他们对儿童诗创作比之乏味的作文更有兴趣。首先儿童诗特殊的韵律、节奏使孩子们读起来琅琅上口,写起来更是别有一番情趣。其次,创作儿童诗是一个感性的、表现真我的过程,孩子们不需要太多思考,更不需深思熟虑地进行布局谋篇,只凭一种直觉便可写出一首充满童趣的诗歌,使他们很快便可获得成功的体验,所以,儿童诗的创作也是符合孩子内心需求的。

3、作文教学的精神回归。

谢慧英先生说得好:“母语的学习必然承载着这些历史的、人文的复合因素,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从长远看,语文教育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精神的拓展、从人的发展的高度去把握,才能领会语文所包含的丰富的内涵。”所以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学科赋予的特定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应该发挥对学生精神世界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重视作文教学的情感浸染作用,就是要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效,使学生在寻找写作的生活素材,抒发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启迪,精神的浸润。儿童诗的创作是一个发现美、探寻美,培养对美的感悟能力的进程;儿童诗的创作也是一种陶冶情操,表现真我的过程;儿童诗的创作更是一种创造美的征程。它把孩子积淀的情感化为语言,它把儿童内心对美的独特感悟化为涓涓细语,它真切而细腻地表现美、创造美。儿童诗的创作指导就是老师像导游一样领着孩子走向美丽的世界,用敏锐的目光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