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
温胆汤丸的功能主治温胆汤丸简介温胆汤丸是一种中药制剂,由多种中药材混合而成。
它主要用于治疗胆囊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相关症状。
温胆汤丸具有温胆通络、理气和胃的功效,可改善胆囊的运动功能,平衡气机,促进消化,从而缓解胆囊病变引起的不适感。
温胆汤丸的功能主治以下是温胆汤丸的主要功能主治:1.调和胆囊功能:温胆汤丸内含有多种药材,如炙黄芩、黄连等,这些药材具有温胆通络的作用,能够促进胆囊的蠕动和排空功能,使胆汁正常流动,保持胆囊的正常功能。
2.促进胃肠蠕动:温胆汤丸中的药材具有理气和胃的功效,可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胃肠道功能紊乱所引起的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
这对于胆囊病变引起的消化不良症状非常有效。
3.舒缓症状:温胆汤丸可舒缓胆囊病变引起的相关症状,如腹痛、胀满、恶心、呕吐等。
它具有镇痛、消炎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胆囊炎症所带来的疼痛感。
4.改善肝胆气机不畅:温胆汤丸中的药材有助于平衡肝胆气机,消除湿热,促进气机畅通。
肝胆气机不畅是引起胆囊病变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改善肝胆气机不畅,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胆囊病变。
5.增加免疫力:温胆汤丸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可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它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增加抗炎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减少疾病发作的机会。
温胆汤丸的用法用量温胆汤丸可以口服,具体的用法用量如下:•成人每次口服3粒,每日3次。
•对于儿童和老年人,应按照医生的建议调整剂量。
请注意,使用温胆汤丸前建议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并按照医嘱进行使用。
温胆汤丸的不良反应使用温胆汤丸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包括但不限于:•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腹痛等。
•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等。
如果出现不良反应,请立即停止使用温胆汤丸,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温胆汤丸的禁忌症以下情况下禁止使用温胆汤丸:•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对温胆汤丸中的任何成分过敏者。
•胆囊感染和严重胆囊炎症患者。
•其他禁忌症,应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使用。
温胆汤的功能主治方解温胆汤概述温胆汤,是一种传统中医方剂,主要由黄芩、黄连、半夏、人参、白术、干姜等药材组成。
它在中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胆囊炎、胆石症等胆道系统疾病。
温胆汤的功能温胆汤具有以下功能特点: 1. 温胆解毒:黄芩和黄连是温胆汤的两大主要成分,有较强的抗菌、消炎作用,能够抑制炎症的发生,减轻胆囊炎的症状。
2. 祛瘀通络:温胆汤中的半夏和干姜能够活血化瘀,改善胆囊通畅度,有助于排除胆道内的结石,改善胆石症患者的症状。
3. 健脾利湿:白术和人参在温胆汤中被用作辅助药材,具有健脾益胃、祛湿化痰的作用,可以改善消化功能,减轻胆囊炎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
温胆汤的主治温胆汤主要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 1. 胆囊炎:温胆汤具有温胆活血、消炎解毒的功能,可以有效减轻胆囊炎引起的疼痛、发热等症状。
同时,它还能够改善胆囊排空功能,帮助胆炎患者恢复胆囊正常功能。
2. 胆石症:胆石症是由于胆囊内胆汁成分紊乱导致胆囊内结石形成。
温胆汤中的药材可以活血化瘀、改善胆囊通畅度,有助于排出胆石,减轻胆绞痛和胆结石患者的症状。
3. 胆囊积水:温胆汤具有温胆活血的作用,可促进胆道的排空,有助于胆囊积水的排除。
对于胆囊积水引起的胀痛不适等症状,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4. 慢性胆囊炎:由于慢性胆囊炎症状不明显,常常导致延误治疗。
温胆汤具有活血化瘀、消炎解毒的作用,可以改善慢性胆囊炎的症状,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5. 胆囊功能紊乱:温胆汤中的白术和人参具有健脾益胃的作用,可以帮助胆囊恢复正常的排空功能,改善胆囊功能紊乱引起的消化不良等症状。
温胆汤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温胆汤一般为饮片剂,可煎服或加水泡服。
•一剂温胆汤可分2-3次服用,每次5-10g。
•饮用温胆汤时,煎煮时间约20-30分钟,水量约500ml。
•不适合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婴幼儿使用,患有严重肝病、心脏病等慎用。
•在使用温胆汤期间,应避免辛辣、油腻的食物,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
广用温胆汤(刘渡舟)广用温胆汤作者:刘渡舟温胆汤是《备急千金要方》中的一张名方,主要用来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精神症状,焦虑状态)。
原方由竹茹、炒枳实、姜半夏、生姜、陈皮、甘草六味药组成。
到了宋代,在陈无择所著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又在温胆汤原方中加上茯苓、大枣二味,但目前临床上一般不用大枣。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认为本方主治“热呕、吐苦,虚烦,惊悸不眠,痰气上逆”(焦虑状态),并在《伤寒心法要诀汇方》中以歌诀形式概括其主证为“口苦呕涎烦惊悸”(精神症状)。
但现在临床上运用本方可以治疗许多病证,所以,有必要重新加以研究。
(1)方名考识从温胆汤的药物组成来看,本方属于化痰热、和肝胆、除虚烦(抗焦虑)、定惊悸的方剂,作用在于清而不在于温,与温寒暖胆的方剂明显有别。
那为什么不把本方叫做“清胆汤”,反而叫“温胆汤”呢?中医认为肝属刚脏,性喜条达而忌抑郁,胆喜宁静而恶烦扰。
《备急千金要方》说:“胆腑者,主肝也。
肝合气于胆,胆者中清之腑也”,可见肝胆在生理上是相互沟通的。
由于肝胆之气具有生、升的特点,以舒畅条达为平,古人将肝胆之气比作春气之温和,温则胆气乃能条达。
如果痰热邪气客于肝胆,则肝胆失其温和则发病。
欲复其性,必去困遏之痰热,痰热去则胆气自和而温,因此用“温胆汤”作为方剂的命名。
(2)病因病机温胆汤证的发病原因及机理,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1)情志因素:凡七情所伤,如恼怒,抑郁,思虑不决等,都能影响肝胆而使气机不利,不能顺其生长发陈之性,于是木气郁而土气不达,土气不达则易生痰湿;气郁日久则化热,痰与热因气郁而交阻,则内扰肝胆为患。
2)饮食内伤:如嗜食肥甘,过于饮酒喝茶,以致素体痰湿壅盛,日久蕴而化热,内犯肝胆而成疾。
3)外邪所伤:如外受湿热,或被暑湿所伤,或大病后痰饮未消,余热未尽,痰热扰于肝胆而为病。
总之,痰壅气郁,肝胆失于疏泄,久而化热生火,“气、火、痰”三者交郁,就形成了“温胆汤”证。
温胆汤的功能主治副作用
功能
温胆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具有以下功能: - 温中暖胃:温胆汤通过温热的药材成分,可起到温中暖胃的作用,帮助消化、促进胃肠蠕动。
- 理气安神:温胆汤中的药材能够舒缓肝气郁结,安抚神经紧张,具有减轻焦虑、调节情绪的作用。
- 消炎止血:温胆汤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消炎、抗菌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溃疡、胃炎等疾病,并具有一定的止血效果。
主治
温胆汤主要适用于以下疾病的辅助治疗: 1. 胃寒胃痛:温胆汤中的温热药材可以缓解胃部寒冷引起的胃痛、腹痛,改善胃寒状况。
2. 胃肠功能紊乱:温胆汤具有调节胃肠蠕动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腹泻等胃肠功能紊乱问题。
3. 焦虑失眠:温胆汤中的药材有安神作用,可以帮助舒缓神经紧张、改善焦虑情绪,缓解失眠问题。
副作用
温胆汤作为中药方剂,虽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也有一些潜在的副作用需要注意: 1. 胃部刺激:温胆汤中的一些药材可能对胃黏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能导致胃痛、胃灼热等不适感觉,在使用时应注意剂量控制。
2. 过敏反应:温胆汤中的一些药材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等,使用时应注意观察身体的反应,如有不适应立即停用。
3. 药物相互作用:温胆汤中的药材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或者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在使用时应遵医嘱,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
总之,温胆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具有温中暖胃、理气安神、消炎止血等功能,适用于胃寒胃痛、胃肠功能紊乱、焦虑失眠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然而,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剂量控制、过敏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潜在副作用。
⽅剂歌诀详解——温胆汤温胆汤《三因极⼀病证⽅论》温胆汤中苓半草,枳⽵陈⽪加姜枣,虚烦不眠证多端,此系胆虚痰上扰。【歌诀总括】在⼆陈汤的组成上再加⽵茹与枳实则为温胆汤,具有化痰宁神的功⽤。【歌诀详解】温胆汤的“温”有温和、调和的意思,本⽅主治胆郁痰扰证。胆⽓郁滞是由情志不遂⽽引起,⽓机郁滞,⽓郁则⽣痰,痰阻中焦则胆胃不和,胆胃之⽓上逆。胆胃这两者在这个证候形成当中往往是相互影响的,胆⽓郁滞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胆怯易惊,胆为邪扰,痰浊上逆,往往⼼中容易惊恐,睡觉容易惊醒;胆郁之后⽓郁⽣痰,痰⽓郁滞化热,痰热扰乱⼼神,也常见⼼烦不眠。所以本⽅经常⽤来治疗痰热型失眠。胆胃不和的临床表现则常见呕恶、呃逆,都是胃⽓上逆所致。另外,本⽅还可以治疗由痰热引起的“癫痫”等。由于本⽅涉及胆和胃两⽅⾯,所以主治证看起来⽐较复杂,有情志⽅⾯的胆怯易惊⼼烦不眠,有痰⽓上逆、胆胃不和引起的头眩⼼悸、呕恶、呃逆以及癫痫这⼀类。本⽅证的⾆苔⽩腻、脉弦滑,苔⽩腻是说明痰量较多;脉弦滑既说明有痰湿为患,⼜有肝胆⽓机郁滞。针对以上病证,本⽅从理⽓化痰、清胆和胃⼊⼿。⽅中⽵茹清⽽不寒,可以除虚烦,同时能和胃祛痰⽌呕逆;配以枳实下⽓宽中,破坚积,两者相合能更好地除痰,痰涎得除则胆⽓得升。半夏燥湿化痰,⽣姜⽌呕,⽣姜配合半夏有助于和胃降逆、化痰,⽣姜还能消除半夏的⼀些毒性。陈⽪理⽓化湿,和半夏相配体现了“治痰先治⽓,⽓⾏痰⾃消”的原理,是治痰的⼀个常⽤的配伍组合。茯苓健脾,治疗⽣痰之源,同时渗湿能助半夏的燥湿,增加化痰的⼒量,茯苓还擅长平冲降逆,和⽵茹、枳实配合有助于降痰⽓。⽣姜、⼤枣可以调和脾胃,⽢草可调和药性。整⽅体现了理⽓化痰、和胃利胆的作⽤。【应⽤点睛】本⽅⽤于胆经虚热或痰热上扰所致之虚烦不得眠、惊悸、胸闷、⼝苦、呕吐等症,也常⽤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管炎、梅尼埃病、更年期综合征、癫痫等属胆郁痰扰者。本⽅证的“⼼烦不寐”是⼀个反应精神改变的症状。本⽅所治的痰证与前⾯⼆陈汤证不同,这⾥主要是⽆形之痰为患。痰可分为有形之痰和⽆形之痰两⼤类。有形之痰往往是以因肺⽓上逆⽽咳嗽且咳出排泄物为主;⽆形之痰则是没有明显的分泌物,主要反映在证候上。我们这⾥所提到的胆郁痰扰引起胆怯易惊、⼼烦不眠以及呕恶呃逆、头眩⼼悸、癫痫这些都是属于⽆形之痰为主的病证。温胆汤的临床应⽤报道⾮常多,其中也有各种各样的怪病,“怪病多痰”,充分体现了本⽅治疗⽆形之痰这个特点。
温胆汤出唐代“药王”孙思邈《千金方》,南宋永嘉医派陈无择《三因方》卷九重加茯苓,组合成方以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
方中茯苓、陈皮、半夏、甘草即“二陈汤”,是化痰理气的基础方;加枳壳、竹茹即温胆汤原方。
合欢皮、太子参是调畅情志、宁神安眠的药对,远志安神益志、祛痰开窍,龙骨镇惊宁神,潜阳平肝,二药配伍,也是一对宁神安眠的有效药对,都是很有针对性的药物。
黄连苦寒以泻心清胆,失眠多由热扰,加用黄连既可清热,更可使全方的药性由温胆汤的“温”转为凉性,与痰热上扰的病机更加贴切。
共同组合成方,功能调畅胆气,化痰和胃,对于痰热上扰的失眠诸证颇具功效。
本方与南宋原方相比已经有所变化,主要是去掉原方中温性的生姜,而加用两个宁心安神的药对,使功效更为专一。
本方所治诸症,在临床上往往表现出虚实挟杂的特点,偏于实症者,如心烦性躁,可加炒栀10克、淡竹叶6克,增强清心除烦之力;头昏头痛,脑胀神疲,加天麻10克、白蒺藜12克;情绪波动大,忧愁悲伤,加石菖蒲10克以祛痰开窍;重度失眠,甚则彻夜不寐者,合酸枣仁汤,即加酸枣仁12克、知母10克、川芎6克,也可以合朱砂安神丸,重用黄连,加用朱砂、生地。
偏于虚症者,如兼血虚心悸,加酸枣仁12克以养血安神,当归、熟地之类也可视症加入;劳心过度,心悸健忘,加龟板20克、石菖蒲10克,这二味与远志、龙骨相配伍,名孔圣枕中丹,古代就是用治读书人读书劳神引起的诸多病症的。
温胆汤的用法用量
温胆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汤剂,主要用于调节胆囊功能和消化系统。
它由一系列中草药组成,具有温中祛寒、理气化湿的功效。
下面将介绍温胆汤的用法和用量:
用法
1.煎煮方法:取温胆汤药材适量,加入适量的清水,放入煎药壶中,
用慢火煎煮1-2小时,直至药液呈棕红色,香气扑鼻。
2.分次服用:将煎煮好的药液等分为3-4次服用,每次服用时应温热
适量药液,以增强药效。
用量
1.成人剂量:每次服用约250毫升,每日3-4次,根据具体情况可适
量调整,但总量不宜超过1000毫升。
2.儿童剂量:儿童服用温胆汤时,剂量应减半或依医嘱调整。
3.用药时间:一般服用温胆汤治疗胆囊炎或消化不良等疾病,疗程为
1-2周,如有需要可酌情延长用药时间。
注意事项
1.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怀孕和哺乳期妇女慎用温胆汤,最好在医生指
导下使用。
2.肝肾功能异常:肝肾功能不全或肝炎肝硬化患者慎用温胆汤,应在
医生的监督下使用,墨线剂量。
3.过敏反应:个别人群可能对温胆汤中某些药材过敏,如出现过敏反
应应立即停止使用。
总之,温胆汤是一种有益于胆囊功能和消化系统的中药汤剂,但在使用过程中应遵循医嘱,注意用量和用法,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温胆汤证总结1.方剂组成:●《千金》温胆汤: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洗)、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实二枚(炙)、甘草一两(炙)。
上切。
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
---生姜、半夏、橘皮、竹茹、枳实、甘草,六味:主治:胆寒之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三因》温胆汤:半夏(汤洗七次)、竹茹、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陈皮三两、甘草一两(炙)、茯苓一两半。
上锉为散。
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滓。
食前服。
--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八味:主治气郁生痰变生的诸症。
●温胆汤方:半夏二两,茯苓一两半,陈皮三两,甘草一两,枳实二两,竹茹二两,生姜五片,大枣一枚。
●现代常用方:半夏10g,茯苓10g,陈皮10g,甘草3g,枳实10g,竹茹6g,生姜6g,大枣5g。
2.历史起源:●温胆汤一方在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王焘编撰的《外台秘要》中均有记载,《外台秘要》言其出于南北朝姚僧垣所撰的《集验方》,由半夏、枳实、陈皮、竹茹、甘草、生姜六味药组成,主治“胆寒之大病后虚烦不得眠”。
其后温胆汤又见于陈无择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药用即在《备急千金要方》原方基础上加茯苓、大枣,而生姜则由原来的四两减为五片,主治“气郁生痰变生的诸症”。
●温胆汤是唐朝孙思邈所创,载于《千金方》。
临床上应用广泛。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心胆虚怯,触事易惊,虚烦不眠,幻梦纷纭,遂使惊惶怯摄,气郁生涎,涎与气转,变生诸证,或短气乏力,自汗涔泄,或恶心呕吐等痰气上逆,虚烦惊悸,不寐等症候。
该方功用明显,是治疗心气不足,胆虚不宁的良方。
●温胆汤之命名:盖由于胆为清静之府,喜静谧而恶烦扰,喜柔润而恶壅郁。
若病后和久病而宿有痰饮未消,胸隔之余热未尽,必伤少阳之和气,而有虚烦惊悸等症。
其中以二陈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热,加生姜以止呕,加枳实以破逆。
相济相须,虽不治胆而胆自和●温胆汤方出自《千金要方》,由半夏、枳实、陈皮、竹茹、甘草、生姜六味药组成,主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并且指出其病因是“胆寒故也”。
温胆汤的功效与作用温胆汤是一种中药药方,经过多年的使用和实践证明,具有一定的功效与作用。
温胆汤由黄连、栀子、黄芩、柴胡、黄柏、姜黄、枳实等多种中药组成,具有温胆、清热利湿、解毒等功效与作用。
一、温胆汤的功效与作用1. 温胆润燥:温胆汤中的柴胡、姜黄、栀子等中药成分,具有温胆润燥的作用。
柴胡能行气解郁,利胆胃,温胆利湿;姜黄能温中行气,燥湿止痛;栀子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
温胆润燥的作用可以改善胆囊炎、胆管炎等胆道疾病的症状,如胆绞痛、胆囊痉挛等。
2. 清热利湿:温胆汤中的黄柏、黄芩等中药成分,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
黄柏能清热解毒,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黄芩具有清热利湿、解毒的功效。
清热利湿的作用可以改善胆囊炎、胆管炎等胆道疾病的炎症反应,如发热、黄疸、腹泻等。
3. 解毒排石:温胆汤中的黄连、黄芩等中药成分,具有解毒排石的作用。
黄连具有抗菌、消炎、解毒的功效;黄芩能清热解毒。
解毒排石的作用可以清除胆囊中的病原微生物,促进胆囊结石的溶解和排出。
4. 调节肝胆功能:温胆汤中的黄连、栀子、黄柏、柴胡等中药成分,具有调节肝胆功能的作用。
黄连能清热解毒,利胆胃,舒肝利胆;栀子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黄柏能清热解毒,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柴胡能行气解郁,利胆胃。
调节肝胆功能的作用可以改善胆道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如胃脘胀痛、口苦口干、恶心呕吐等。
5. 增强免疫力:温胆汤中的黄芩、柴胡、姜黄等中药成分,具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黄芩具有抗菌、抗病毒的功效;柴胡能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姜黄具有抗炎、抗氧化的作用。
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可以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和治疗胆道感染等疾病。
二、温胆汤的适应症1. 胆囊炎:温胆汤适用于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等胆囊炎的治疗。
胆囊炎是由于胆囊黏膜受损,细菌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
温胆汤可以通过温胆润燥、清热利湿、解毒等作用,改善胆囊炎的症状,如胆绞痛、发热、恶心呕吐等。
2. 胆管炎:温胆汤适用于急性胆管炎、慢性胆管炎等胆管炎的治疗。
无形之痰的克星温胆汤及其演变方无形之痰的克星温胆汤及其演变方——痰湿温胆汤是一张治疗痰证的千古名方,临床上有医生以温胆汤加减变化,治疗各科疾病,得心应手,形成了自己的医疗特色。
一剂温胆汤,成就了多少名中医!温胆汤出自南北朝名医姚僧垣的《集验方》,药王孙思邈收录在《千金方》后为世人熟悉。
目前由温胆汤演化出许多加减温胆汤,结合自己的体会,把温胆汤用于痰湿痰浊证的演变介绍如下:痰湿证包括有形之痰湿和无形之痰湿,温胆汤都可以治疗。
痰湿证一般舌红苔白腻,脉滑或沉滑,以下的证候舌苔脉象都与此相似。
1、菖蒲郁金温胆汤:即菖蒲郁金汤与温胆汤的合方,用于痰蒙清窍证,如昏昏沉沉、头脑不清醒、记忆力下降;神志昏蒙、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等。
(菖蒲郁金汤:石菖蒲、炒栀子、鲜竹叶、牡丹皮、郁金、连翘、灯心、木通、淡竹沥、紫金片)2、苏合香温胆汤,即温胆汤送服苏合香丸,用于痰浊蒙蔽心窍的昏迷或神志昏蒙。
3、越鞠温胆汤:即越鞠丸与温胆汤的合方,用于痰气交阻的气滞痰郁证,多见于情志生痰的病证如胸膈痞闷、脘腹胀痛、恶心呕吐等。
(越鞠丸:川芎、苍术、香附、栀子、神曲)4、半夏厚朴温胆汤:即半夏厚朴汤与温胆汤的合方,用于情绪生痰、痰浊内盛,有降气化痰浊的效果。
5、平胃温胆汤:即温胆汤与平胃散的合方,用于痰浊阻于中焦,胃脘胀闷,口粘、呕恶,不想吃饭。
也可以用柴平温胆汤。
6、香砂六君温胆汤:即香砂六君汤与温胆汤的合方,用于脾胃虚弱、痰浊中阻。
如果脾胃阳虚、痰浊中阻,可以用理中丸温胆汤。
7、四逆温胆汤:即四逆散与温胆汤的合方,用于气郁痰浊,可以行气化痰浊。
四逆散:柴胡、枳实、白芍。
8、安神定志温胆汤:即安神定志丸与温胆汤的合方,用于心虚胆怯、社交恐惧症、老年痴呆症属于气虚痰浊阻窍者。
安神定志丸:人参、茯苓、茯神、远志、石菖蒲、龙齿。
9、归脾温胆汤,即温胆汤送服归脾丸。
可以用于失眠、记忆力下降、老年痴呆等属于心血不足、痰浊内阻者。
10、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温胆汤: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与温胆汤的合方,用于失眠、心悸、胆怯等属于痰浊内阻者。
温胆汤加减温胆汤的临床运用作者/刘渡舟《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主要用来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
原方由竹茹、枳实、半夏、生姜、陈皮、甘草六味药组成。
从温胆汤的药物组成来看,本方属于化痰清热,和肝胆,除虚烦,定惊悸的方剂,作用在于清而不在于温,与温寒暖胆的方剂明显有别。
那为什么不把本方叫做“清胆汤”,反而叫“温胆汤”呢?中医认为肝属刚脏,性喜条达而忌抑郁,胆喜宁静而恶烦扰。
《备急千金要方》说:“胆腑者,主肝也。
肝合气于胆,胆者中清之腑也”,可见肝胆在生理上是相互沟通的。
由于肝胆之气具有生、升的特点,以舒畅条达为平,古人将肝胆之气比类如春气之温和,温则胆气乃能条达。
如果痰热邪气客于肝胆,则肝胆失其温和则发病。
欲复其性,必先去其痰热,痰热去则胆气自和而温,因此用“温胆汤”作为方剂的命名。
一、病因病机主治痰气郁,肝胆失于疏泄,久而化热生火以致痰、气、火三者交郁,就形成了“温胆汤”证。
温胆汤临床运用十分广泛,涉及多种病证,但根据临床所见,其主要脉证是:头目眩晕或疼痛,失眠,心烦,恶心,呕吐,胸胁胀满或疼痛,胆怯易惊。
舌质红绛,舌体胖大,苔黄白而腻,脉弦滑或数。
此外,痰为百病之母,更兼火性肆虐,病在少阳枢机不利,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各种兼挟证比较多见,或挟湿热;或挟食滞;或挟阳亢;或挟风阳入络等证。
二、临床运用特点凡用温胆汤,一定要掌握其加减变化的基本规律,这是临床上运用本方治疗多种病证而取效的关键。
1、柴芩温胆汤:治疗少阳气郁化火,经气不利比较严重,如胸胁苦满或疼痛,口苦,目赤,偏头疼痛或气窜作痛等,加柴胡、黄芩,布达少阳气郁,发越少阳而能利少阳枢机。
若胁下痞硬,加生牡蛎、川楝;胸胁疼痛引背者,则加片姜黄、南红花。
2、黄连温胆汤:治疗痰热扰心而热势较重,以心烦不安或失眠为主。
火热重者再加黄芩,清泄胆腑火热之邪。
3、归芍温胆汤:治疗少阳痰热而兼阴血亏虚。
肝为藏血之脏,体阴而用阳。
气郁化火,最易耗损肝血,血虚不荣则见头皮或肢体麻木,肢体拘急痉挛或肢颤,或周身窜痛,舌质红绛少苔或有裂纹,加当归、白芍滋养肝血;若头晕或头痛以月经期间为甚,上方再加白薇、党参;头胀痛者加夏枯草,巅顶头痛加川芎、白蒺藜,后脑痛加桂枝;阴虚严重而舌质光绛者,可加生地、乌梅。
中医⼗⼤名⽅:温胆汤不传之秘!中医⼗⼤名⽅:温胆汤不传之秘!2017-04-17⼼爱如初转⾃雪狼爱国医⼩编导读⼤唐药王在《⼤医精诚》中对医⽣提出了明确要求:“胆欲⼤⽽⼼欲⼩,智欲圆⽽⾏欲⽅。
”作为⼀个真正的医者,不仅要医术⾼超,还要剑胆琴⼼。
纵览古今名⽅,就有⼀个与胆相关的⽅剂,且名列中医⼗⼤名⽅,它就是温胆汤。
别看温胆汤的药物组成只有6味,却在很多疑难杂症⽅⾯⼤有作⽤,今且听万⽂蓉教授剖析本⽅之妙!温胆汤⽅出⾃《备急千⾦要⽅》,由半夏、枳实、陈⽪、⽵茹、⽢草、⽣姜六味药组成,主治“⼤病后虚烦不得眠”,并且指出其病因是“胆寒故也”。
罗谦甫⽈:“胆为中正之官,清静之府,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恶壅郁,盖东⽅⽊德,少阳温和之⽓也,若病后,或久病⽽宿有痰饮未消,胸膈之余热未尽,必尽伤少阳之和⽓,以故虚烦惊悸者,中正之官,以槁蒸⽽不宁也,热呕吐苦者,清静之府以郁炙⽽不谧也,痰⽓上逆者,⽊家夹热⽽上升也,⽅以⼆陈治⼀切痰饮,加⽵茹以清热,加⽣姜以⽌呕,加枳实以破逆,相济相须,虽不治胆⽽胆⾃和,盖所谓胆之痰热去故也,命名温者,乃谓温和之温,⾮谓温凉之温也,若谓胆家真畏寒⽽怯⽽温之,不但⽅中⽆温胆之品,且更有凉胃之药也。
”中医有“怪病多痰”之说,痰饮既是病理产物,⼜是致病因素,尤其是导致疑难杂症的原因。
临证注重从痰论治,善⽤温胆汤异病同治内科疑难杂症,疗效颇佳。
现就温胆汤验案举例如下,以供借鉴。
【验案1】⼝腔溃疡关某,男,23岁,学⽣,2009年11⽉8⽇初诊。
⼝腔溃疡反复发作1年余,平素喜⾷肥⽢厚腻之品。
刻下症:下唇及⾆上3个溃疡,伴咽痛,⼝⼲思饮,纳可寐安,⼩便⾊黄,⼤便正常,脉细滑。
西医诊断:⼝腔溃疡。
中医诊断:⼝疮,证属痰热内蕴,湿浊困脾。
治法:清热化痰,健脾利湿。
处⽅:温胆汤化裁。
药⽤:黄芩10g,法半夏10g,茯苓10g,青⽪10g,陈⽪10g,枳实10g,⽵茹10g,炙⽢草6g,⽊蝴蝶8g,⽜蒡⼦15g。
温胆汤方子组成温胆汤是一种中草药配方,用于清热利湿、调理胆囊。
它由多种草药组成,每味草药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作用。
在传统中医中,温胆汤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胆囊炎、胆囊结石等胆胃方面的疾病。
下面将介绍温胆汤的具体组成。
温胆汤方子组成黄芩黄芩,中草药名。
性味苦寒,归肝经、胆经。
具有清热泻火、疏肝胆、清利湿热等功效。
在温胆汤方子中,黄芩的作用是清热解毒,调理胆囊,有助于消除湿热。
炙甘草炙甘草,中草药名。
性味甘平,归心肺脾经。
具有益气养阴、祛痰止咳、调和药性等功效。
在温胆汤方子中,炙甘草的作用是调和药性,增强药物的作用,有助于平衡方剂的功效。
泽泻泽泻,中草药名。
性味苦寒,归心肺经。
具有通水利湿、清热泻火、利尿除湿等功效。
在温胆汤方子中,泽泻的作用是利水消肿,清利湿热,有助于治疗胆囊炎等疾病。
生大黄生大黄,中草药名。
性味苦寒,归肝经、大肠经。
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凉血逐瘀等功效。
在温胆汤方子中,生大黄的作用是泻火热,清利湿热,有助于解除胆囊炎等疾病。
茯苓茯苓,中草药名。
性味甘淡,归脾肾经。
具有利水消肿、健脾益气、安神安眠等功效。
在温胆汤方子中,茯苓的作用是利水消肿,调理脾胃,有助于缓解消化不良等症状。
茵陈茵陈,中草药名。
性味苦寒,归肝经、胆经。
具有清热解毒、利胆通便、镇痛止痒等功效。
在温胆汤方子中,茵陈的作用是清热利湿,通利胆道,有助于治疗胆囊炎等疾病。
地榆地榆,中草药名。
性味辛苦寒,归肝、胃经。
具有凉血止血、收敛止痛、解毒消肿等功效。
在温胆汤方子中,地榆的作用是清热解毒,止痛消肿,有助于改善胆囊炎的症状。
以上就是温胆汤的组成草药及其功效。
这些草药配伍合理,相互协同作用,共同达到清热利湿、调理胆囊的效果。
在应用过程中,应根据个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以达到最佳疗效。
“温胆汤”临床应用经验讲稿温胆汤的妙用崔叶敏2015.02.05温胆汤始载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腑篇》中:“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
宜服温胆汤方。
”原方仅治胆寒的“虚烦不得眠”,为安神方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过嗜肥甘厚腻,社会的竞争激烈,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空气、食物等等污染,造成现代人症候谱发生了改变,临床疾病以痰邪做崇多见,患者体型肥胖,脂质代谢紊乱,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居高不下,肿瘤患者发病率明显提高,诸多种种疾病,都有痰邪身影的存在。
随之而来的是我们治疗疾病的切入点的转换。
传统的温胆汤组成为竹茹、云苓、陈皮、枳实、半夏、生姜、炙甘草、大枣,具有温养胆气、和胃化痰功能,主治胆虚痰热上扰引起的虚烦不得眠等证。
半夏虽可除痰化湿,但沈老认为其燥性不利于痰浊化热;生姜可祛痰,但辛温同样不利于痰浊化热;炙甘草甘味、大枣滋腻,也不利于祛痰浊,枳实虽可理气行滞,但容易破气。
据此,沈老改良了温胆汤,我们称之为沈氏温胆汤。
运用沈氏温胆汤治疗治痰浊化热证、痰邪做崇的疾病取得明显效果。
温胆汤主要用于实证。
使用温胆汤掌握6个主症:头重、胸满、口粘、纳呆、苔腻或黄腻、脉滑。
其中尤以苔腻为主,苔腻可一锤定音。
我临床只要看到患者苔腻或苔黄腻,尤其苔黄腻,就会选用温胆汤,不论何种疾病。
主要有6味药组成,竹茹10g、云苓10g、陈皮10g、枳壳10g、石菖蒲10g、郁金10g。
竹茹为主药,清热化痰,云苓、陈皮健脾祛痰,截断生痰之源,为辅药;枳壳理气行滞祛痰作为使药;痰浊容易引起窍闭,故而配石菖蒲透窍豁痰,郁金畅行气血,利于痰浊排除。
祛痰序贯四步:第一步:三竹轮换:竹茹10g、天竺黄10g、竹沥水20-40ml。
第二步:佐以化湿:用茵陈(后下)10-15g、泽泻10g、金钱草15-30g。
第三步,佐以散结,用海藻10g、昆布10g、浙贝粉5g。
第四步:佐以软坚,用生龙骨30g、生牡蛎30g、海蛤壳15-20g。
十味温胆汤的功能主治简介十味温胆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由中医师根据临床经验和中药理论制定而成。
它采用了十味药物的组合,具有温胆止痛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胆经与肝经相互关联,调节着人体的胆汁分泌和胆固醇代谢。
十味温胆汤主要用于治疗胆囊炎、胆汁淤积和胆石等胆道疾病。
主要成分十味温胆汤的主要成分包括黄连、黄柏、半夏、茯苓、泽泻、陈皮、枳实、枸杞子、木香和郁金。
这些中药材各自具有清热解毒、燥湿化痰、健脾利湿、活血行气等功效。
功能主治十味温胆汤的功能主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温胆止痛十味温胆汤可用于治疗急性胆囊炎和胆道绞痛等胆道疾病,具有温胆散寒、止痛作用。
其中的黄连和黄柏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可以舒缓胆囊炎引起的疼痛症状。
活血化瘀十味温胆汤中的陈皮、枳实和木香等药物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这些药物能促进胆囊的血液循环,改善胆汁分泌和胆固醇代谢,有助于胆道疾病的康复。
利水消肿泽泻是十味温胆汤的一种成分,具有利水消肿的作用。
泽泻能够增加尿量,排除体内多余水分,减轻胆囊炎引起的胆囊水肿、黏液积聚等问题。
健脾利湿十味温胆汤中的茯苓是一种常用的健脾利湿药物。
茯苓能够促进脾胃的消化功能,减少胆汁淤积导致的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
调节情绪在中医理论中,胆经与情绪有较大的关联。
胆经不畅常导致情绪不稳定、易怒等问题。
十味温胆汤中的药物能够调节胆经的功能,改善相关的情绪问题。
用法用量十味温胆汤的用法一般是口服。
一般情况下,成人每次服用10-15g左右,一日2-3次。
具体用法用量还需根据医生的建议和个体情况而定。
注意事项使用十味温胆汤的患者需注意以下事项:1.服药期间需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症状。
2.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禁用十味温胆汤。
3.长期使用十味温胆汤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4.如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请立即停用药物,并告知医生。
结束语总之,十味温胆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具有温胆止痛、活血化瘀、利水消肿、健脾利湿等多种功效。
温胆汤
温胆汤方出唐·孙思邈之《备急千金要方》,由陈皮、竹茹、甘草、枳实、半夏组成。
《三因方》已经对《集验方》的温胆汤做了一些化裁,如上所述增加了茯苓、大枣两味药。
《医方集解》谓此足少阳阳明药也,方中半、橘、生姜之辛温,以之导痰止呕,即以之温胆,
竹茹开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枳实破滞,茯苓渗湿,甘草和中,如是则不寒不燥而胆常温
矣。该方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效。每用于临床的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证,即虚烦
不眠,或呕吐、或呃逆痰多、脘闷、眩晕、或癫痫神呆、或惊悸不宁等诸症。又治温热暑湿
邪留三焦。明代和清代医家又总结出不少加减化裁之法,如心虚神怯加人参,烦热者加黄连,
痰滞者加胆星等。加黄连者名为黄连温胆汤,加柴胡、黄芩者又名柴芩温胆汤,《证治准绳》
去竹茹加枣仁、五味子、远志、熟地黄、人参名为十味温胆汤。
关于方名的含义,历来有温胆和清胆之分。如《外台秘要》云,此方疗“大病后,虚烦不得
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温胆汤。而陈修园则持异议云:“热除痰清而胆自宁和,即温也。
温之者,寒凉之也”。(《时方歌括》)
有学者总结温胆汤在清代以前多用于内科杂病的治疗,自叶天士后,始广泛用治时邪 。
叶氏云:“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
分消上下之势,如温胆汤之走泄。”其“走泄”可为温胆汤之魂,“走”者辛宣流动,舒展气机
也,如方中的半夏、陈皮;“泄”乃两义,既“降泄热邪”、“渗泄湿邪”,前者如竹茹、枳实之
寒,后者如茯苓之淡。盖三焦乃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又为元气之别使,身中气机上下出入
之道路,且少阳相火又流行三焦,故三焦受邪,多有气滞、水停、热郁之病机,是故叶氏用
走泄之品以分消其上下之势也。
曾经对温胆汤有误解,临证曾数次应用而乏效,以致于欲弃之,而见许多医家对其情有独
钟,如蒲老喜用十味温胆汤,他如黄连温胆、柴芩温胆、蒿芩清胆之流常有验案报道,近来
再审方义,遇一中年男患,经理工厂,杂务烦劳,以致难以入眠,体丰之人,舌体胖大,苔
白腻微黄,思及温胆汤方歌“虚烦不眠症多端,此系胆虚痰上扰”,合乎方义,乃疏柴芩温胆,
一周后复诊,诉每日可安睡7小时许,药简不烦,效用卓著,良方也。再遇一中年女患,眠
差口苦,咳嗽白痰,舌苔黄厚而腻,予柴芩温胆合三物黄芩汤7剂而症退舌苔退半,看来此
前对于该方方证认识浅薄,如方药对证,可疗效卓然,诚当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