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温胆汤加味
- 格式:ppt
- 大小:485.00 KB
- 文档页数:45
黃連溫膽湯黄连温胆汤出自清代陆廷珍《六因条辨》,由黄连、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竹茹、枳实组成。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枳实行气化痰,陈皮理气化湿,茯苓健脾渗湿、安神定志,黄连泻心火。
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痰、和胃降逆之功。
在临床上用黄连温胆汤治疗痰热内扰、胆胃不和所致疾患取得较好疗效。
1胃溃疡刘某,男,46岁,2009年9月诊。
午餐后上腹胀满,随即出现呕吐,吐出约900mL胃内容物,伴少量血液,于当地医院用安络血、复方维生素、复方氨基酸等治疗未见好转。
第2天呕吐胃内容物约600mL,胃胀痛不适,胃中灼热疼痛。
2个月前曾因胃痛行胃镜检查,诊断为胃窦多发性溃疡,经给予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治疗后症状缓解,但胃仍有痞胀。
时有灼热,纳食少,口干不欲多饮,夜寐不安,平素喜酒食辛辣,舌胖边有齿痕尖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为痰热内扰,胃气失降,络脉受损,血溢于脉外。
治当清胆和胃,降逆止呕,制酸安络止血。
用黄连温胆汤加味:党参15g,白术15g,黄连15g,黄芩15g,法半夏15g,陈皮20g,茯苓20g,枳壳10g,炒竹茹10g,甘草10g,生姜10g,蒲公英20g,白及15g,乌贼骨20g,蒲黄炭10g,日1剂,水煎服。
服7剂后进食未再呕吐,胃脘胀满减轻,大便黄软,小便微黄,苔转薄,脉弦滑,上方去蒲黄炭、白及、乌贼骨,加炒香附、薏苡仁、佛手。
服7剂后胃胀明显减轻,余症也明显緩解。
用党参、陈皮、白术泡水代茶饮,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患者嗜食辛辣及酒食,饮食不节,致使痰热内蕴,胃络受伤,故形成溃疡。
复食肥腻,致运化失职,升降失常,胃络受伤,血溢脉外而成呕血。
黄连温胆清胆和胃降逆止呕,另辅白及、乌贼骨、蒲黄炭、蒲公英制酸和络止血。
诸药合用,使六腑通和,故疗效较好。
2失眠陈某,女,37岁,2009年7月28日诊。
失眠半年余,近2个月来每夜难以入睡甚至彻夜不眠,服中、西药疗效不佳。
心烦失眠,胸闷口苦,头重目眩,汗出,头晕,周身乏力,纳食呆少,小便黄,大便秘结,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
黄连温胆汤治疗室性早搏室性早搏属现代医学的心律失常,为内科常见病,在中医“心悸”、“虚劳”、“昏厥”等病中可见类似的描述三年来,笔者运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宁室性早搏58例,疗效稳,不易复发,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58例中,男37例,如1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75岁:病程短于1年者26例,1-5年者20例列,5年以上者12例:属功能性室性早搏21例,器质性心脏病所致的室性早搏37例。
2治疗方法黄连温胆汤方药组成:半夏、获苓各15g,胆南星6g,枳实12g,陈皮15g,黄连12g, 甘草6g。
失眠多梦者加炒酸枣仁20g:气虚者加黄芪15g,党参l5g:瘀血者加丹参15g,赤芍I2g:气滞者加柴胡12g,佛手15g;下肢浮肿加泽泻l5g,冬瓜皮20g。
3疗效标准与结果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正常或大致正常。
好转:症状大多消失,心电图提示偶发室性早搏。
无效:症状与心电图均无改变。
结果: 58例患者中,治愈47例,占81%,好转6例,占10%,无效5例,占8%,总效率91%。
4病案举例李X,女,37岁,1998年元月2日初诊。
主诉心慌闷气,头晕3年,加重10天。
患者3年前因患感冒后感到心慌、胸闷,心电图检查示:频发室性早搏。
经治疗后好转,长期服用心得安,乙胺碘夫酮等药。
10天前因劳累后引起早搏频繁,伴胸闷,气短,时有心前区疼痛,失眠多梦,纳差。
心率70次/分,心律不规整,可闻及早搏,每分钟15次,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偶呈二联律)。
中医诊为心悸:治宜清热化痰,降火,养心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味,党参I5g,半夏12g,陈皮15g,茯苓I5g, 胆南星6g,枳实12g,黄连10g,炒枣仁2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服6剂后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早搏碱少,仅在夜间偶发,心电图提示,偶发室性早搏: 继服10剂后早搏完全消失,心电图.正常,心率76次/分,心律规整。
一年后追访,未再复发。
室性早搏发作时,多伴有心悸,胸闷烦燥,无力,头晕,似与中医之痰火扰心相类似,痰火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乃是气滞、痰凝、火炽,“气有余便是火”,“火有余便是痰”,“痰随火升,火引痰行,上干心神,变生诸症”。
张灿玾黄连温胆汤加减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适应症【配方组成】陈皮10g,半夏10g,茯苓6g,枳实10g,竹茹10g,黄连6g,胆南星10g,甘草3g,牛黄清心丸.【作用与功效】清心化痰.【适应证】神志失常,每发若狂,常感心痛,心下梗塞,苔黄,脉沉而有力,郁怒伤肝,水泛为痰,浊气留滞.【张氏临证心得】曾治张某,男,老年,荣成下回头村人.初诊:由精神不快,郁怒未解,遂致神志失常,每发若狂,心下若鼓,气逆怒恚,无敢触犯者,既之,必呕哕浊痰,即感少快,常感心痛,心下梗塞,不思饮食,倦亦不寐,舌红苔黄,脉沉而有力,此因郁怒伤肝,肝气犯胃,运化失职,水泛为痰,浊气留滞.当以清心化痰为治,以黄连温胆汤加减.先以牛黄清心丸二丸,早晚各服一丸,继服汤剂.处方:陈皮10g,半夏10g,茯苓6g,枳实10g,竹茹10g,黄连6g,胆南星10g,甘草3g.水煎温服.复诊:服上方后,浊痰减少,呕恶减轻,精神亦稍稳,继用前方,以观其变.复诊:前方已服十剂,狂躁之发作大减,浊痰亦少,唯胸口仍感堵塞噎嗝.此痰阻中焦也,仍以清热祛痰利气化浊为法.【解读赏析】火、气、痰引发,狂躁而神志尚清,每吐出浊痰些许,则心中乃快.气郁不畅,阻滞中上二焦,水津郁而为痰,痰浊阻滞,化而为火,升降失职,扰乱神明,故治以清热祛痰利气化浊.明·虞抟《医学正传·癫狂痫证》云:'癫以精神抑郁,静而少动为特征;狂以狂躁刚暴,动而多怒为特征.一般而言,狂证多因五志之火不得宣泄,炼液成痰,或肝火乘胃,津液被熬,结成痰火;或痰结日久,郁而化火,以致痰火上扰,心窍被蒙、神志遂乱.癫证由于长期的忧思郁怒,心营暗耗,神失所养所致.前者多属实证,后者总有心血亏虚的一面.这是对癫狂病机的基本概括,对临床辨治癫狂有一定启迪.但从临床实际看,狂证因痰火实盛者固属多数,而癫证未必尽属心血不足.如《景岳全书癫狂痴呆》说:'癫病多由痰气,凡气有所逆,痰有所滞,皆能壅闭经络,格塞心窍.’张介宾认为,气郁痰结是癫证的重要病机.故临证治癫,当根据实际情况.心血不足者,调补其心血;气郁痰结者,疏肝解郁,化痰开窍,不可胶执一端.'临证宜斟酌之.编选者曾以清热祛痰利气化浊黄连温胆汤治儿童癫痌.癫痌是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肢体抽动、惊掣啼叫、喉中发出异声、片刻即醒、醒后亦如常人为临床特征的一组发作性疾病.属中医'痫证'范畴,本病的发生多由于七情失调、先天因素、脑外伤、劳累过度或罹,患他病之后.沈金鳌云:'然诸痫证,莫不有痰.'(《幼科释迷·痫痉》)此外,还有'无痰不作痫'之说.《医学入门·痫证》指出'盖伤饮食蓄积为痰火'.饮食不节,脾虚不运,聚湿而为痰或脾胃积热酿炼为痰;七情失调,气郁化火,火邪炼液为痰;肝肾阴虚,阳亢烁液为痰;或由外感及内热炽盛,火动生风,煎熬津液,结而成痰.由于其发病突然,病程较长,往往痰蕴化热而有痰火见证,或为实火,或为虚火,均引起痰热上扰,蒙闭清窍而发病.此型多突然发作,表现为痰涎壅盛,喉中痰鸣,瞪目直视,神志恍惚,状如痴呆、失神,或仆倒于地,手脚抽搐不甚明显,或局部抽动,智力逐渐低下,心烦懊恼,咳痰黄稠,大便干结,坐卧不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用半夏、陈皮、枳实、石菖蒲、胆南星、沉香、川芎、神曲、朱砂、天麻、青礞石等.抽搐甚者加钩藤、代赭石;发作频繁者加天竺黄、瓜蒌;风重者加天麻、蜈蚣、全蝎、白芍、龙骨、牡蛎、僵蚕;瘀血者加当归、赤芍、红花、丹参等;火盛者加栀子、薄荷、黄连.亦供参考.。
黄连温胆汤 温胆汤出⾃《三因极⼀病证⽅论》,由《备急千⾦要⽅》温胆汤变化⽽成,原⽅较本⽅少茯苓、⼤枣,⽽⽣姜则重⽤四两,治“⼤病后虚烦不得眠”。
后世减⽣姜⽤量⽽治痰热,⽅名仍称温胆,但功⽤实为清胆。
黄连温胆汤出⾃《六因条辨》,乃温胆汤去⼤枣、加黄连⽽成,进⼀步加强了清胆的作⽤,理⽓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
由于黄连温胆汤是以⼆陈汤为基础加减⽽成,故⾸先能够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之痰湿(热)中阻证。
胃痞案 藩⼥,47岁,2006年4⽉25⽇就诊。
中脘痞闷伴恶⼼,⾷后尤甚,⾆偏红,苔薄黄腻,脉弦细。
证属湿热内阻;治以清热化湿,和胃消痞;黄连温胆汤加味:黄连3克,姜⽵茹6克,姜半夏12克,陈⽪12克,茯苓12克,枳实12克,青⽪12克,枳壳12克,厚朴12克,莪术12克,佛⼿10克,⽊蝴蝶5克,苏梗12克,全⽠蒌15克,14剂。
5⽉12⽇⼆诊:药后诸症均除。
恶⼼案 蒋⼥,74岁,2006年5⽉23⽇就诊。
恶⼼,反酸,胸⾻后痞胀难受不适,胃脘上胸⾻下处按则嗳⽓且有声,平素易受惊吓,夜寐⽋佳,头晕,两下肢⿇⽊30余年,左下肢肌⾁萎缩,右上肢疼痛,其近肩处⿇⽊,⼝腔右颊内溃疡疼痛,纳呆,⾆红,苔黄腻,脉细弦。
患有抑郁症,浅表性胃炎伴重度糜烂,腰突症。
症状虽多,总以痰热内扰为主线;治以清热化痰为主;黄连温胆汤合平胃散、半夏⽩术天⿇汤和旋覆代赭汤加减。
组⽅:姜半夏15克,陈⽪12克,茯苓15克,⽢草3克,⽵茹10克,枳实10克,川连3克,厚朴12克,苍术12克,⽩术12克,天⿇12克,旋覆花10克,代赭⽯30克,⽣龙⾻30克,⽣牡蛎30克,⽯菖蒲12克,煅⽡楞⼦15克,丹参15克,蒲公英15克,7剂。
5⽉30⽇⼆诊:患者初诊时本不愿服中药⽽欲服西药,经劝告先试服中药7剂。
今满脸笑容⽽⾄,诉诸症均有好转:恶⼼、反酸⽌,易受惊吓好转,睡眠改善,上肢⿇⽊减轻三分之⼀,能知痒感,⼝腔溃疡痊愈,胃纳⼤增。
黄连温胆汤
药物组成陈皮10g,半夏12g,茯苓18g,枳实6g,胆南星6g,黄连9g,甘草6g。
加减气虚明显者加黄芪15-30g,党参15-30g,黄精12-30g;失眠多梦加炒杏仁15-40g;
瘀血症状明显加丹参15-30g;
气滞者加柴胡6-15g,香附9-15g,佛手9-15g;
阳虚者加仙灵脾15-30g,附子6-9g,补骨脂15-30g;
手足发胀者加泽泻15-30g;
下肢浮肿者加泽泻15-30g,泽兰15-30g,冬瓜皮30g。
功效主治室性早搏。
制备方法用法用量日1剂水煎服,2周1疗程。
用药禁忌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所治室性早搏67例中,男47例,女20例;小于30岁8例,大于60岁10例,30-60岁49例;病程最长10年以上。
疗效判定:临床治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心电图早搏消失,心电图正常或大致正常;好转;症状大多消失或减轻,心电图提示偶发室早;无效:经治疗3-4个疗程,症状与心电图无明显变化。
结果:治愈51例,好转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9.5%。
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糖尿病眼病配方、医案、经典案例【药物配方组成】黄连10g,陈皮6g,半夏15g,茯苓15g,竹茹10g,枳实12g,生甘草5g,酸枣仁25g,夏枯草20g 【随症加减】心神不宁,夜寐易惊,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g,珍珠母30g;梦多加合欢皮15g,首乌藤15g;烦热不眠、急躁易怒加栀子12g,柴胡12g,牡丹皮12g;心悸、胸闷加瓜蒌皮12g,郁金12g;睡眠时间短,加柏子仁10g,郁李仁10g;痰涎壅盛加石菖蒲6g,远志6g【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下午4:00~晚上9:00)服,14日为1个疗程。
【功效】清热除痰,调和阴阳。
【经典案例医案】用于治疗糖尿病失眠症。
临床治疗33例,治愈10例(30%),显效15例(45%),有效7例(21%),无效1例(3%)【经验心得】失眠又称不寐,临床多见心肝血虚、心神失养之证,多与痰的关系密切。
2型糖尿病患者多因平素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及醇酒厚味,甘浊之邪壅盛于体内,宿痰之郁易酿成痰热,火炽上逆,阻遏心窍,扰动心神而致心神不安,阴阳失调故成失眠。
方选黄连温胆汤加味。
方中黄连为清心火之要药,直折其标,使亢盛之心火速降;黄连所含小檗碱及其衍生物具有镇静作用;同时黄连所含的小檗碱据药理研究也有降血糖作用。
陈皮理气化痰;半夏除湿化痰,夏枯草清肝火;二药相伍乃《医学秘旨》中的“不睡方”,半夏得至阴而生,夏枯草得至阳而长,既可清肝热,又可祛痰浊阴阳调畅,不眠可治。
茯苓健脾安神益智;甘草调和诸药;竹茹清化热痰;枳实破结;酸枣仁养心安神。
诸药合用则清热除痰,阴阳调和,脏腑气机和畅,神安而眠自常。
【方剂出处】丘伟中,等。
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2型糖尿病失眠症33例疗效观察。
现代医院,2005(5)7:79。
黄连温胆汤合封髓丹加味治痿
【病例】某男,66岁。
头部容易生疮,鲜血淋漓。
老年人素体甚健,城内交通都骑自行车。
唇暗,肝内有结节14X17mm,舌淡红舌尖右侧有一豌豆大小瘀斑,苔白腻,舌面津液少。
脉两寸关濡滑有力,尺脉稍不足。
考虑上盛下虚,痰湿瘀血阻滞,上焦之热不能下降。
用黄连温胆汤合封髓丹加味:
【处方】黄连5g 陈皮10g 法夏15g 茯苓15g 枳实8g 竹茹8g 砂仁12g 黄柏5g 丹参15g 鸡血藤30g 生甘草5g
【疗效】患者服药三剂后头部之疮开始收口,尺脉也比以前更明显些,但是患者反应以前有的晨勃消失了。
患者是一个很注重健康的老人,虽然数月同房一次,但是晨勃消失,患者有男性健康受到巨大挑战的感觉。
于是上方加金钱草20g,服用一剂即有晨勃,患者很满意。
黄连温胆汤加味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炎症因子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黄连温胆汤加味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其炎症因子的影响。
方法:使用黄连温胆汤加味结合西医基础治疗为治疗组,单纯西医基础治疗为对照组,各30例,疗程为4周。
观察心绞痛症状、心电图疗效、中医症候、炎症因子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
结果:治疗组hs-crp、il-6、tnf-α水平下降水平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黄连温胆汤能改善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症状,减少炎症反应,稳定斑块,减少血管痉挛,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关键词:黄连温胆汤稳定性心绞痛炎症因子【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48-02冠心病发生发展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病理生理过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破裂和冠状动脉痉挛,近些年来在医学界提出一种新的冠心病发病机制学说——炎症反应学说,提出炎症在这三个病理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1-3]。
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冠心病患者缺血事件的发生常与炎症标志物的变化相伴随,因此,炎症标志物在冠心病的诊断、危险分层、治疗及预后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4-6]。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通过观察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补体c3的变化,评价黄连温胆汤治疗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对炎症因子的影响及改善作用。
1资料与方法1.1西医诊断标准。
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诊断标准参照2007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1.2中医诊断标准。
病名参照200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的《中医心病之心绞痛诊断与疗效标准》及2002年国家食品药物管理局主编《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冠心病痰热阻滞证。
主证:胸痛(刺痛,隐痛或绞痛等)或胸闷气短;次证:闷痛痞满,纳呆脘胀,口干或口中粘腻,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经典名方——温胆汤临床解析(附3则医案)温胆汤原文:《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
歌诀:温胆汤中苓半草,枳竹陈皮加姜枣,虚烦不眠证多端,此系胆虚痰上扰。
组成用法: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方解竹茹以清膈上之火。
加枳壳以利膈上之气。
总求痰气顺利。
而胆自宁。
温之实清之也。
用治痰气呕逆为宜;以二陈汤,逐胃内停水;竹茹解胃热,并有镇静作用;枳实消心下痞,且能镇静;加黄连、酸枣仁更能安定神经。
温胆汤,隔腑求治之方也。
热入足少阳之本,胆气横逆,移于胃而为呕苦不眠,乃治手少阳三焦,欲其旁通胆气,退热为温,而成不寒不燥之体,非以胆寒而温之也。
用二陈专和中焦胃气。
复以竹茹清上焦之热。
枳实泄下焦之热。
治三焦而不及于胆者,以胆为生气所从出,不得以苦寒直伤之也。
命之曰温,无过泄之戒辞。
温胆汤是古代的情志病方,传统的清热化痰和胃方,具有壮胆、助眠、止呕、定眩悸、宽胸的等功效。
温胆汤证以心胆虚怯、虚烦不得眠、眩悸等为临床特征,多见于精神神经心理疾病。
方中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胃止呕;竹茹微寒,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半夏与竹茹相配,一温一凉,化痰和胃,除烦止呕;陈皮辛苦温,理气行滞,燥湿化痰;枳实辛苦微寒,降气导滞,消痰除痞,陈皮与枳实相合,亦为一温一凉,而理气化痰之力增。
佐以茯苓,健脾渗湿;煎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且生姜兼制半夏毒性;甘草调和诸药。
温胆汤医案1、失眠案刘某,男,时年45岁。
反复失眠约半年。
患者近半年来难以入睡,有时睡后易醒,醒后难再眠,:不寐病。
辨证:痰火上扰证。
治则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处方:黄连10g、竹茹10g、枳实10g、半夏10g、陈皮10g、茯神25g、远志10g、甘草5g、炒酸枣仁25g、山栀子10g、龙骨30g(先煎),7剂,水煎温服,每日1剂。
嘱其少应酬,减烟酒。
二诊:患者诉服药后,心情爽朗,入睡较前快,睡后醒次数减少,痰白,仍有口干口苦,小便黄赤,两胁胀闷,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浅谈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内科杂病【关键词】黄连温胆汤内科杂病近年来,中医学术领域对黄连温胆汤治疗内科杂病的临床报道可谓不少,笔者现将数年临床上有关黄连温胆汤加减运用治疗内科杂病的一些病例,简介于下,以供参考。
1 癃闭宋某,男,70岁,2006年7月8日就诊。
患小便不通,小腹胀急,当即到医院行导尿术,并保留导尿管,以救燃眉之急。
并用抗菌素治疗3天,小便仍是点滴而出。
自诉:小便频急而不畅,伴小腹胀满疼痛,尿赤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咽干,观其舌质红,舌苔厚黄,脉滑数。
《诸病源候论·小便不通候》:“小便不通,由膀胱与肾有热故也……。
热入于胞,热气大盛,故结涩令小便不通。
” 证属肺经郁热,湿热之邪壅阻下焦,影响膀胱气化功能,致成癃闭。
治法降浊和胃,清利开闭,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5g,黄芩10g,柴胡10g,郁金5g,元胡10g,川朴10g,猪苓10g,茯苓10g,泽泻10g,白茅根10g,大黄5g,木通10g,生地10g,车前子10g。
服用2剂后,小便渐通,复诊4次:小便通,继续服用上药治疗20剂尿量复常。
2 胁痛江某,女56岁,2006年4月24日就诊。
主诉:右胁疼痛难忍,有时放射右肩背,脘腹不舒,恶心,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
此为胆腑郁热,阻滞经络,气血运行受阻所致。
正如,《素问热论》从经脉循环的角度,阐释了胆病引发胁痛的机理,其谓“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灵枢·胀论》阐述了“胆胀” 所致的胁痛,其谓“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治法清热利胆。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5g,竹茹5g,柴胡10g,郁金5g,元胡10g,栀子10g,蒲公英10g,厚朴10g,川楝子10g。
7剂。
7天后复诊:自觉无明显不适,精神焕发,胁痛消失。
3 不寐李某,男,45岁,2005年3月4日就诊。
主诉:近5年睡眠困难,头重胸闷,心烦,呕吐,嗳气,曾多次治病,效果不理想。
观其舌象:舌质红,脉象滑数。
黄连温胆汤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卷上:黄连温胆汤【处方】半夏陈皮竹茹枳实茯苓炙甘草大枣黄连【功能主治】治伤暑汗出,身不大热,烦闭欲呕,舌黄腻。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六因条辨》卷上《六因条辨》卷上:黄连温胆汤【处方】温胆汤加黄连。
【功能主治】伤暑汗出,身不大热,烦闭欲呕,舌黄腻。
【用法用量】水煎服。
【临床应用】1.心惊胆怯:湿热生痰,留于手足少阳之府,累及心包,心惊胆怯,性急善忘,多虑多思,舌苔浊腻带黄,胸脘内热。
清化为宜。
黄连温胆汤加洋参,枇杷叶。
2.精神分裂症:杨姓,男,43岁,干部。
80年4月7日就诊。
10年前,因私怨,心怀忧郁致神志异常,悲伤哭泣之症每年发作4月余,用过各种镇静药均未控制发作或缩短发作时间。
予黄连温胆汤加菊花、白蒺藜、朱麦冬,前后共服11剂,诸证悉除,以健脾养心之法善后调理。
3.不寐:付某某,女,42岁,干部。
1979年5月14日初诊。
半月前,因事争吵后夜卧不宁,心烦不安,服药无效。
治以清肝豁痰安神,予黄连温胆汤加珍珠母、夜交藤,水煎服。
3剂后每晚能睡3-4小时;前方加栀子,10剂后,诸症悉和,睡眠正常。
随访3年,未复发。
4.口甘:张某某,女,33岁,打字员。
1980年7月24日初诊。
口中甜腻,食无味,胃脘灼热嘈杂已月余。
诊见:形瘦,面色萎黄,胸脘闷,舌边齿痕,苔黄,脉弦滑。
证由痰热浊邪上泛所致。
方用黄连温胆汤加蔻仁、佩兰、石菖蒲,水煎服。
6剂后,口甘减;原方加白术,15剂后诸证皆除。
【摘录】《六因条辨》卷上黄连温胆汤化裁,体会本方可治疗多种疾病,如精神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妇科杂病等,对胃肠肝胆疾病取效尤好,其中伴有神志症状的功能性胃肠疾病,适时投以本方,往往可收意外之效。
功效:主治痰火扰心善惊黄连清心温胆涤痰服用方法:水煎温服药品出处:《六因条辩》原料:川连:6g,竹茹:12g,枳实:6g,半夏:6g,桔红:6g,甘草:3g,生姜:6g,茯苓:10g黄连温胆汤的临床疗效观察中药网本方所治诸病,都有一个共同的发病特点:情志因素,故在临床上多见情志异常的表现。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抗结核药所致胃肠反应标签:黄连温胆汤;清热化湿;结核病;胃肠反应目前,临床抗结核治疗多采用“2HRZE/4HR方案”,患者接受化疗1~12周时常出现不同程度不良反应,其中以胃肠道反应较常见,使患者因此中断或停止治疗,延误病情。
对此,中医从整体出发、标本兼治,往往能取得较好疗效。
笔者临床发现,此类患者症状符合中医脾胃湿(痰)热证,故采用清热化湿(痰)法治疗,选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临床上,结核病患者常规化疗出现的胃肠道反应多以恶心呕吐、嗳气泛酸、胃脘痛、腹痛、腹泻或大便黏腻不爽为表现,据此可归属中医学“呕吐”、“痞满”、“胃脘痛”等范畴。
笔者认为,结核病患者多为脾胃素虚之人,因无力抗邪而患此病。
而抗结核药物多攻伐峻猛,更易损伤脾胃;加之本病病程日久,病势反复,治疗时间长,心理及经济负担重,导致患者心情多郁,肝气横逆犯脾,使脾胃气机升降失司,而出现嗳气泛酸、恶心呕吐;脾胃虚弱,运化水谷津液功能失常,故生湿阻滞气机而化热成痰,易出现大便黏腻不爽等症;舌苔黄腻是此类患者的共有特征。
本病病位在中焦,脾胃为主,旁涉肝胆。
病机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痰)热之象为标,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2 治疗2.1 清热化湿(痰)治标“急则治其标”,湿热证以清热化湿为基本原则,但在病程不同阶段,湿与热的侧重则不同,或热重于湿,或湿重于热,或湿热并重,故临床用药选苦寒清热、燥湿化痰、温阳利湿及芳香淡渗各有侧重,一般不过用温药,以免加重湿热之象。
2.2 健脾和胃为本“缓则治其本”,健脾和胃是从根本上防止湿热再生的方法。
黄连温胆汤方中含有二陈汤之意,有燥湿化痰之效;同时温阳利湿之品也有健脾和胃之功效。
在清热化湿(痰)之后,尤其舌苔黄厚腻转为薄白,即可减少苦寒之品如黄连、枳实用量;若舌苔白厚不减、口中黏腻,乃湿邪留恋,可加入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湿之品,或稍加补气温阳药以去阴邪。
2.3 佐以疏肝及调畅气机研究表明,情绪紧张或心理障碍能通过肠轴影响胃肠道生理功能[1]。
黄连温胆汤妙用多中医书友会第997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I导读:小编前两天刚喝了黄连温胆汤,故而对此方特别感兴趣。
亲身感受,此方对于痰热蕴结证真好使!本文作者列举了四案,分别为胃痞案、恶心案、不寐案、失眠案,也是例证。
(编辑/张亚娟)黄连温胆汤妙用多作者/蒋健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变化而成,原方较本方少茯苓、大枣,而生姜则重用四两,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
后世减生姜用量而治痰热,方名仍称温胆,但功用实为清胆。
黄连温胆汤出自《六因条辨》,乃温胆汤去大枣、加黄连而成,进一步加强了清胆的作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
由于黄连温胆汤是以二陈汤为基础加减而成,故首先能够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之痰湿(热)中阻证。
胃痞案藩女,47岁,2006年4月25日就诊。
中脘痞闷伴恶心,食后尤甚,舌偏红,苔薄黄腻,脉弦细。
证属湿热内阻;治以清热化湿,和胃消痞;黄连温胆汤加味:黄连3克,姜竹茹6克,姜半夏12克,陈皮12克,茯苓12克,枳实12克,青皮12克,枳壳12克,厚朴12克,莪术12克,佛手10克,木蝴蝶5克,苏梗12克,全瓜蒌15克,14剂。
5月12日二诊:药后诸症均除。
恶心案蒋女,74岁,2006年5月23日就诊。
恶心,反酸,胸骨后痞胀难受不适,胃脘上胸骨下处按则嗳气且有声,平素易受惊吓,夜寐欠佳,头晕,两下肢麻木30余年,左下肢肌肉萎缩,右上肢疼痛,其近肩处麻木,口腔右颊内溃疡疼痛,纳呆,舌红,苔黄腻,脉细弦。
患有抑郁症,浅表性胃炎伴重度糜烂,腰突症。
症状虽多,总以痰热内扰为主线;治以清热化痰为主;黄连温胆汤合平胃散、半夏白术天麻汤和旋覆代赭汤加减。
组方:姜半夏15克,陈皮12克,茯苓15克,甘草3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川连3克,厚朴12克,苍术12克,白术12克,天麻12克,旋覆花10克,代赭石3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石菖蒲12克,煅瓦楞子15克,丹参15克,蒲公英15克,7剂。
每日学一方【黄连温胆汤】黄连温胆汤[组成用法]川连:6g,竹茹:12g,枳实:6g,半夏:6g,橘红:6g,甘草:3g,生姜:6g,茯苓:10g[功效] 清热燥湿理气化痰和胃利胆[主治] 伤暑汗出,身不大热,烦闭欲呕,舌黄腻[现代应用]例:曾治一老人,年六十余,患虚烦不得眠,大便坚如弹丸,数日一解,腹内一道热气自脐下冲上,随即昏乱欲绝,医两月不愈。
一医用花粉、知母、芩、连、大黄,连进二帖,几危殆。
余诊得六脉弦劲,与竹茹温胆汤按: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
自午服一瓯,热气至心下而止,晡时又服一瓯,其热气至脐下而不至脐,戌初又进一盏,热气不复上升矣,随以滋阴润下药一大剂,大便遂通,安神熟睡,调理旬余而愈。
例:李左,抱痛西河,木失条达,肝胃不协。
由嗳噫泛酸而致咽中如阻,寤不成寐,心烦火升作厥。
阳神扰攘。
拟宁神熄肝,参以化痰。
竹沥半夏二钱橘红一钱煅龙齿三钱枳实一钱茯苓神各三钱酸枣仁二钱川连二分煎汁炒竹茹一钱陈胆星七分黑山栀二钱夜交藤四钱竹沥七钱姜汁少许又:化痰宁神,仍难安寐,咽中如阻,气撑嗳噫,频转矢气。
阳升不熄,脾胃气弱。
拟扶土抑木,育阴宁神。
奎党参三钱大熟地砂仁炙,四钱朱茯神三钱煅龙齿三钱杭白芍一钱五分法半夏一钱五分炙黑草五分炒枣仁二钱远志肉五分夜交藤三钱橘红一钱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狂证王某,男性,56岁,工人,2007年3月18日初诊。
既往高血压病史6年,饮酒量大,喜食肥甘,易激动,家族中无精神病患者。
20d 前因情志不遂骤然出现剧烈头痛,伴呕吐,BPl65/ 105mmHg,经CT 扫描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经对症治疗20d 后头痛除,但出现胸闷、纳差、睡眠不宁,经治效果不佳。
进而出现叫骂不休、打人毁物、失眠,服安定片或氯丙嗪后尚能入睡 2—3h,如此反复4d。
刻诊:精神不宁,骂人不止,面色稍红,食少口干,小便色黄,大便已5d未行,舌质红绛,苔黄厚腻,脉滑数。
证属痰热上扰神明,阳明腑实。
治宜清热涤痰,开窍醒神,通腑泻热。
黄连温胆汤加减痰火不寐1心脾郁火,灼津生痰,痰热扰心袁某,女,36岁。
1986年10月15日诊。
忧思过度,夜难成眠,恙延数年,屡服西药舒乐安定、非那更等药无效。
近来心烦不寐与日俱增,甚则彻夜难眠。
胸中痞满,微咳多痰,口咽干苦,便坚溲赤,舌赤、苔黄腻,脉弦滑数。
证属心脾郁火,阴液内耗,灼津生痰,痰热上扰,导致不寐。
治宜化痰清火,镇心安神。
方用黄连温胆汤化裁:川黄连4g,黑山栀10g,陈胆星10g,炒枳实10g,茯苓神各10g,陈皮6g,远志10g,郁金10g,石菖蒲10g,大生地15g,丹皮10g,淡竹茹10g。
服上方6剂后,诸恙大减,夜寐已安,胸闷亦舒,惟口仍干苦,舌赤,苔转薄净,脉弦滑。
前方加天花粉再服12剂,夜寐已酣,诸症皆轻。
因舌仍偏赤,大便仍干,嘱服牛黄消炎丸清心解毒,通利腑气。
10天后停药。
追访数年,不寐未发。
按:本例属忧思过度,心脾火旺,灼津生痰,痰热内扰心神,兼碍气机而致。
观其脉症,病位在心、脾、胸、膈,属实证。
故用黄连为君,清泄心火;以胆星、枳实、郁金、菖蒲、陈皮为臣,化痰除痞,开通气机;佐黑山栀、丹皮除胸中烦热,茯神、远志宁心安神;生地滋阴凉血,竹茹开郁清膈,为使药。
在清心安神之同时,着重调畅气机,消痰除痞。
火敛则神安,气畅则无以化火,无火则神无所扰,神安乃寐。
故服药后奏效甚佳。
2烦劳过度,内生痰火,上扰心神周某,男,32岁。
1987年5月22日诊。
经常长途驾驶车辆,劳累紧张过度,渐至夜难入寐,延5个月不愈。
曾用西药镇静安眠无效,颇以为苦。
刻下胸间懊侬,难以名状,心烦口苦,大便秘结,舌赤、苔黄腻,脉滑数。
证属烦劳过度,内生痰热,心神受扰。
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6g,陈胆星10g,炒枳实12g,黑山栀10g,丹皮10g,枣仁15g,麦冬10g,远志10g,生地30g,大黄10g,夜交藤30g。
服用上方6剂,睡眠已安,精神大振,口苦减轻,大便转畅。
前方获效,续服6剂,以资巩固。
按:本例为烦劳过度、内生痰火之实证。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惊恐证
某男,69岁,工人。
患者夜寝不安月余,心中惕惕不安,常幻见已经去世的亲戚、朋友相邀交往,时而幻有死人前来索命,时而梦见与死人格斗,其状险异,常常梦中惊醒,呼爹喊妈,毎晚必发,闹得家不安宁。
症见:面色少华,忧郁寡言,烦躁易怒,恶心呕吐,胸闷太息,口苦便干,眼睑及下肢浮肿。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辨证:胆郁痰扰,神不守舍。
治法:清热化痰,解郁宁神。
处方:【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6克,茯苓15克,姜半夏10克,枳壳10克,竹茹10克,陈皮6克,天竺黄10克,制天南星10克,熟酸枣仁10克。
每日1剂,水煎服。
服药3剂,夜寝较安,唯心中惕惕感仍时有发生,眼睑浮肿已退,但下肢浮肿仍然。
原方再加地骷髅10克,3剂后诸症消失。
按:
本例病症属痰热蒙蔽,上扰清窍,心神被扰,神不守舍,故噩梦纷扰,如见鬼状,烦躁易怒,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胆失疏泄,气机不畅,胃失和降,则口苦呕恶,胸闷太息。
方中黄连清心泻火宁神;温胆汤治胆惕,虚烦不得眠。
加天竺黄、制天南星以加强清热化痰,凉血镇惊作用;熟酸枣仁养心安神;地骷髅利水。
共奏清胆宁心,化痰利水之效。
于是“病似邪鬼,导去滞痰,病乃安”。
(颜永潮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