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江南爱情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 格式:docx
- 大小:16.43 KB
- 文档页数:4
谈《雷雨》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摘要】《雷雨》是一部以20世纪初的中国为背景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构建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深刻影响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和情感共鸣。
本文将通过分析《雷雨》中男主角孙少平和女主角陆绍廉的形象塑造,探究其他重要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以及人物形象与主题的关系,揭示人物形象的变化与发展。
将总结人物形象对整个作品的重要性,展望人物形象塑造在文学创作中的未来发展,并评价《雷雨》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水平。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将更深入地了解《雷雨》中各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关键词:《雷雨》、人物形象、塑造、背景设定、重要性、男主角、女主角、形象塑造、重要人物、变化与发展、主题呼应、创作、评价、未来发展。
1. 引言1.1 介绍《雷雨》的背景设定《雷雨》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曹禺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剧以20世纪初上海社会风貌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富贵家族内部琐事和权谋斗争的故事,展现了当时城市社会的人性丑恶和虚伪。
作品以雷雨的自然现象作为比拟,将寓言与现实相结合,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他们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雷雨》中的人物形象多样而丰富,每个人物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困扰。
男主角孙少平是一个温和善良却软弱无能的人,被家族和社会压迫而无法自主,最终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女主角陆绍廉则是一个心志坚定、果断果敢的女性形象,她在家族内部斗争中展现出了女性的聪明和机智,最终以牺牲自我为代价来换取家族的和解。
作品中还有许多其他重要人物,如权贵霸道的陆文昌、悲剧命运的程镜,以及忠诚朴实的小妹等,他们各自的形象塑造方式也各具特色。
通过对《雷雨》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背后所表达的社会现象和人性困境,这也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重要的元素之一,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也能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共鸣。
《西厢记》人物形象塑造浅析《西厢记》是明代崔祥所写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的是一个爱情故事。
小说以西厢赵盾,牡丹亭柳娘之恋为主线,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们的幸福追求。
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生动,塑造得非常深刻。
其中,主角柳娘是一个独立、自信、追求真爱的女性形象。
在小说中,柳娘的形象被塑造得非常细腻,她娇柔的性格和男扮女装、冷静应对的身姿深深地吸引着读者。
她对感情非常忠诚,不因外界的阻力而放弃爱情,并且以自己的坚守和努力,最终赢得了幸福。
同时,柳娘也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女子,她精通诗词歌赋,还会弹琴、画画,是一个文韬武略兼备的梦中情人。
可以说,柳娘的形象塑造不仅将女性赋予了独立自主、追求幸福的新角色,也呈现出了女性的多重魅力和综合素养。
男主角张生则是一个富有朝气和主动性的男性形象。
在小说中,张生的形象被塑造得非常完整,他才华横溢,善于诗词歌赋,且富有领袖魅力。
他追求真爱的坚定决心,和为爱不顾一切的勇气,也深深地感染着读者。
此外,张生还是一个热心助人、乐于奉献的人物形象,他借助自己的才华和义气,在牡丹亭误打误撞中化险为夷,使之成为千古佳话,从而反映了一个真诚善良、有担当的男性形象。
其他人物形象塑造也非常到位。
赵盾是一个重情重义、慷慨大方的官员形象,他对红娘的恩情不忘,为了不让柳娘吃亏,不惜以身试法;红娘则是一个阴差阳错、嬉笑怒骂、灵活机智的“媒人”形象,是整个故事的调度者,穿梭在各个角色间,处理复杂关系。
总之,《西厢记》通过对各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人文世界,使故事脉络更加清晰,人物形象更加深入。
这样的人物形象,不仅展现了原著作者的艺术造诣,也丰富了社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华文化瑰宝中的一颗闪亮明珠。
《小歌剧《再别康桥》中林徽因的人物塑造及演唱分析》一、引言小歌剧《再别康桥》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功地描绘了一段发生在康桥时期的爱情故事。
其中,林徽因作为剧中的重要角色,其人物塑造和演唱表现尤为引人注目。
本文将从小歌剧的背景出发,深入探讨林徽因的人物塑造及其在演唱方面的表现,以期为观众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二、小歌剧《再别康桥》背景及剧情简介小歌剧《再别康桥》以康桥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两位青年在异国他乡的相遇、相知、相恋及离别的故事。
林徽因作为剧中的女主角,以其独特的性格和情感,成为了剧情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三、林徽因的人物塑造1. 角色定位:林徽因在剧中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勇敢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
她聪明、机智、善良,同时又带有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种性格特点使得她在剧中成为了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角色。
2. 心理特征:林徽因在面对爱情、友情和家庭等多重压力时,展现出了坚强的内心。
她敢于面对现实,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同时也懂得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这种心理特征使得她的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3. 形象塑造:剧中的林徽因形象优美、气质高雅,她的穿着打扮和举止都显得十分得体。
在舞台上,演员通过细腻的表演,将林徽因的形象呈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她的内心世界。
四、林徽因的演唱分析1. 嗓音特点:林徽因的嗓音清澈、圆润,具有较高的音乐天赋。
在演唱过程中,她能够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使得整个表演更加和谐、动人。
2. 情感表达:林徽因在演唱过程中,能够充分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
无论是悲伤的离别还是甜蜜的爱情,她都能够通过歌声将情感传递给观众,使观众产生共鸣。
3. 舞台表现力:在舞台上,林徽因通过细腻的表演和丰富的肢体语言,将歌曲的情感和意境呈现得淋漓尽致。
她的表演既有力量又不失柔情,使得整个演唱更加生动、有趣。
五、结论小歌剧《再别康桥》中的林徽因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勇敢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
她的人物塑造立体、生动,使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她的内心世界。
浅析巴金《爱情的三部曲》中的人物形象——以周如水、陈真、吴仁民、李佩珠为例1、用灵魂谱写青春的赞歌巴金,作为现当代文学的一代文学巨匠,他是一位“无意识”创作的作家,巴金是忧郁的,每当思想表达不出,情感无处倾吐,他便求助于笔,将燃烧着的热情宣泄出来,他是一个敢于讲真话的作家,他强调:“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的,是文学和人的一致,就是说要言行一致,要表现自己的人格,不要隐瞒自己的内心。
”①但是这种“无技巧”并非放弃技巧或不讲究技巧,他强调“技巧是为内容服务的,不可能有脱离内容的技巧’。
在三十年代他饱含热情地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这一时期的创作大多是以描写知识青年的爱情、苦闷、理想和信仰为主,而《爱情的三部曲》便是巴金早期的作品之一。
《爱情的三部曲》问世以来,一直存在的不同的看法,在文化大革命时,它曾是巴金诸多作品中被彻底否定的作品之一,这是由于巴金在早期信仰过无政府主义,所以认为巴金他“反对阶级斗争”“反对无产阶级专政”,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死敌”,这种偏激的说法当然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看到它曾在生活中对人们产生的好的影响,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整部作品的感情基调不是悲观和失望的,而是充满希望的,它曾唤起了那一时代青年的觉醒,召唤人们起来进行反封建斗争,给他们带来了希望,这体现了巴金对文学的社会作用的关注,他认为文学应该是积极的,给予人们努力向上热爱生活,因此我们应该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它做出公正的评价。
《爱情的三部曲》是《雾》、《雨》《电》三部作品的总称。
作者用了大概两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这部作品,从一九三一年,巴金就开始着手,一直到一九三三年十二月才完成了这部作品的创作。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外来侵略和国民党的军事围剿下,白色恐怖布满全国,在外忧内患的复杂的形势下,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热血青年,巴金对黑暗的社会有着满腔的愤怒,情感无处发泄,于是便拿起笔来以一个战士的身份进行创作,来宣泄自己的情感以表达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因此便写了这本书,它曾是作者最喜欢的东西,作者曾经自己说过“这三部小说是为我自己写的”,这其中寄寓了作者深厚的情感,表达了作者的爱与憎。
天窗——江南月读后感引言《天窗》是由江南月所写的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不禁被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所吸引。
下面我将就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独特之处进行阐述。
主要情节1.少年游历江南故事以少年游历江南的经历为起点,描绘了江南地区的风俗民情和自然景观。
这些描写令人陶醉,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
2.与女子相遇少年在江南的旅途中,偶然遇见了一位美丽的女子。
他们一起欣赏了江南的美景,交换了彼此的故事。
这段描写温馨而感人,勾起了读者对于友谊和爱情的思考。
3.意外的冲突故事中突然出现了一场意外的冲突,这让人忍不住紧张起来。
作者巧妙地运用反转和伏笔,使故事更加扣人心弦。
4.转折和救赎故事到达高潮时,小说中的主角经历了一次重大转折。
这个转折不仅改变了主角的命运,也改变了他对于人生的看法。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情节,向读者传达了对于人生困境的思考和对于希望的追求。
独特之处1.情感表达细腻作者江南月在小说中对于人物的情感表达非常细腻。
读者能够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仿佛自己也身临其境。
2.描写江南景色绚丽《天窗》中所描绘的江南景色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江南水乡的特色被完美地展现出来,读者似乎能够闻到江南的湖光山色。
3.人物形象鲜明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有着各自独特的个性和故事。
这些人物的塑造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总结《天窗》是一部令人回味无穷的小说。
作者江南月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绚丽的景色描写以及鲜明的人物形象,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江南的美丽世界。
阅读这本书,让人感受到了江南的文化和情感。
我相信,这部作品将会成为经典之作,引起更多读者的喜爱。
路遥《人生》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一、主人公高加林高加林是《人生》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充满激情与追求的年轻人,渴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的性格特点是坚定、执着、勇敢、自信,但也有一些缺点,如自我、偏执、急躁等。
作者通过对高加林的成长历程和性格描写,展现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人物形象。
在高加林的成长过程中,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但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和追求。
他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即使面临困难和挫折,他也从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这种坚定的意志和自我意识,是高加林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
除了坚定的意志和自我意识,高加林也有一些自私和自负的倾向。
在对待爱情和生活上,他更注重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有时会忽视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同时,他也有些偏执和急躁,容易在情绪的影响下做出一些冲动的决定。
在高加林的成长过程中,他经历了许多痛苦和挣扎,也犯下了许多错误和过失。
但最终,他通过反思和重新认识自己,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和爱情。
这种成长和变化的历程,是高加林人物形象中最有价值和意义的部分。
二、农村姑娘刘巧珍刘巧珍是《人生》中的一位农村姑娘,她是一个温柔、善良、聪明的女孩,对高加林的爱和关心展现出了她的纯真和善良。
她的家庭背景较为特殊,是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和高加林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
在和高加林相识后,刘巧珍对他展开了热烈的追求,用自己的真诚和善良感动了他。
她对自己的爱情非常坚定,即使面对高加林的冷漠和拒绝,她也从不放弃,一直默默地关心和支持着他。
她的爱情故事充满了纯真和感动,展现了一种真挚而坚定的情感。
除了爱情故事,刘巧珍也有着自己的成长经历。
她是一个善良而单纯的女孩,但在面对人生的抉择时,她也展现出了坚强和勇敢的一面。
她用自己的行动和思想,逐渐成长为一个更加成熟和有担当的人,这种成长和变化也是刘巧珍人物形象中最有价值和意义的部分。
三、城市姑娘黄亚萍黄亚萍是《人生》中的一位城市姑娘,她是一个理性、聪明、有追求的女孩,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明确的规划和追求。
《家庭题材剧情片的人物形象塑造》一、引言家庭题材剧情片以其深入人心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塑造,常常能够触动观众的情感,引发共鸣。
本文将就家庭题材剧情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塑造方法、特点及意义。
二、家庭题材剧情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1. 角色设定:家庭题材剧情片中的人物形象设定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如父母、子女、祖辈等角色在家庭中的地位、性格、价值观等。
这些设定为后续的情节发展提供了基础。
2. 情感表达: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使观众对人物产生共鸣。
在家庭题材剧情片中,人物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纠葛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3. 行为举止:通过人物的行为举止、语言、动作等细节,展现人物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状态。
这些细节能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4. 人物成长:在家庭题材剧情片中,人物往往经历一系列的成长和变化,这些变化可以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展现。
通过人物的成长,观众可以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变化和成长过程。
三、家庭题材剧情片中的人物形象特点1. 真实性:家庭题材剧情片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较高的真实性,能够让观众产生共鸣。
这些人物形象往往来源于生活,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
2. 多样性:家庭题材剧情片中的人物形象多样,包括各种年龄、性别、职业、性格等。
这些多样化的角色设置能够让观众更加全面地了解家庭生活中的各种人物形象。
3. 情感丰富:家庭题材剧情片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丰富的情感,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
这些情感纠葛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能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内心世界。
四、家庭题材剧情片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1. 传递价值观: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家庭题材剧情片能够传递正能量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 引发共鸣:真实、多样、情感丰富的人物形象能够让观众产生共鸣,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温馨和感动。
3. 提高观影体验: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深入塑造,能够提高观影体验,使观众更加投入地观看影片,从而获得更好的观影效果。
歌剧《红珊瑚》中珊妹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演唱分析
歌剧《红珊瑚》是李清照的故事改编而成,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在歌剧中,珊妹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她是女主角红珊瑚的妹妹,也是男主角张生的初恋情人。
珊妹的形象塑造和演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歌剧中,珊妹是一个温柔、聪明、有爱心的女子。
她对待姐姐红珊瑚非常关心,帮助她应对生活中的困难。
同时,她也很爱张生,对他的爱一直没有减少。
她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人物,她渴望自己能够和张生在一起,却又不愿意与姐姐的爱情相争。
观众能够从她的行为和情感中感受到她的真诚。
珊妹的歌曲非常动人,歌曲以她优美的声线和深情的演唱打动着观众的心。
其中,珊妹的二重唱《仿佛是旧时》和与张生的合唱《对镜子》被认为是歌剧中最美妙的乐章之一。
在这些唱段中,珊妹表达出了她对张生的思念和对爱情的追求,使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她的心理。
总的来说,珊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物,在歌剧中得到了良好的塑造和演唱。
她的出现丰富了整部歌剧的情感深度,也给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是中国古典爱情故事的代表之一。
此故事讲述了一个中原梁山伯与一个江南祝英台两位少年男女的感人故事,讲述了他们传奇般的爱情经历及不幸分离的悲剧结局。
这是一个描写了爱情、梦想、希望和不幸的故事,它所表达的情感深刻人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首先,本故事所塑造的两个主人公,梁山伯和祝英台,是极具感染力和真实性的形象。
梁山伯是一个善良、朴实、才华横溢的男孩,他勇敢、聪明,天生伶俐,以抒发对祝英台深情种起鸣琴慨叹。
祝英台则是一个机灵、果断、待人热情的聪明女孩,她有坚强的生命力,懂得把握时机,尽力争取爱情和自由。
从她们的性格、言行、思想、艺术等多个方面的生动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巧妙把握和深刻塑造。
这种塑造方式,既从人物的性格、语言和行动等多维度刻画人物形象,又营造了梁祝爱情的真挚和深刻之感。
其次,本故事的情节策划和结构设计也十分精妙。
它循序渐进地铺陈故事发展,从两人相遇,到彼此相知,再到相恋,最终无奈分别。
这样一个情节设置,既贴合爱情故事的情感曲线,也自然地展现了梁祝爱情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特别是在人物冲突、情感矛盾、心理变化、故事高潮等方面,作者处理得相当到位。
不管是天边的光芒、云雾编织成的鬼簇还是春江水暖鸟飞回,都是表现作者深入人心的感人笔触。
最后,本故事具有很强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
这个故事不仅将中华文化的浪漫情怀和宗教意象表达得淋漓尽致,还融合了哲学、道德、艺术等诸多方面的思想。
它不仅传递了爱情、家庭、人性、自由等方面的价值观,还匠心独运地借助寓言、象征、寄托等手法,寄托了作者对美好人生和更高追求的思考与追求。
如祝英台把自己的心思刻在刻石上,表达了将自己的心灵寄托在了纪念之物上的观念,梁山伯墓前开花,更是表达了对梁山伯和祝英台美好爱情的美好哀思和纪念。
综上所述,《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部感人至深、生动具体、文化深厚的作品,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经典的爱情表达,具有着广泛的文化内涵和当代价值。
论《江南爱情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本片打出“中国第一部3D爱情题材电影”的宣传口号,并选择在2021年2月14日情人节当天上映,这部电影没有大明星阵容,也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造势,却以独特的精致与细腻风格收获了不错的口碑和票房。
回顾世界电影史,讲述关于“爱情”这一永恒母题故事的影片数不胜数,这部描写1937年民国时期发生在浙江南浔的《江南爱情故事》,之所以可以独辟蹊径脱颖而出的最大原因,可以说与影片中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隐形矛盾交织中凸显人物性格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将人物置于一个两难的困境,通过展现矛盾交织中的人物行动来凸显人物性格。
影片的开场伴随着一张美丽却忧愁的脸部特写,画外音响起:“她叫雨莲,是我未过门的嫂子……”明现叙述者是明轩和明皓的妹妹明袖,一个活泼美丽的少女。
迎亲仪式开始,明皓催促迎亲队伍早点上路,明袖和母亲却发现明轩不见了踪影,只留下了一封信,信中说他要以国事为重,无心男女之情。
可是唢呐声已经响起,迎亲队伍已经出发,在那个看重家族名誉的时代,族长七叔公思前想后决定让明轩的弟弟明皓替兄拜堂。
明皓陷入了两难的困境,为了顾全家族名誉选择了替兄拜堂这种无奈之举。
水墨般的精美画面、优雅动听的音乐、不急不慢的叙事节奏,却展现了一个又一个隐含在明皓和雨莲内心的矛盾,在矛盾交织中,通过明皓和雨莲对待爱情的态度,可以看出两人的性格。
明皓喜欢上了雨莲,但是他只能将这个想法埋在心底,虽然与之拜堂的、拦轿的、揭盖头的都是他。
可毕竟名分上,雨莲是大哥明轩的妻子,是他的嫂子。
而三妈和七叔公都催促明皓和玉儿早点定亲,玉儿与明皓青梅竹马,他也明白玉儿对他的一片痴心,可是面对雨莲,他开始迟疑与犹豫。
当他收到大哥的来信时,认为明轩很快就会回来
与雨莲相见时,他万念俱灰赌气与玉儿订了婚;当他得知明轩在外又娶辜负了雨莲的时候,他心疼雨莲,也更坚定了要娶雨莲的决心。
面对三妈的反对,他不惜与家族闹翻。
当他与雨莲的婚事得到家族许可的时候,却得知大哥明轩在淞沪战争中不幸遇难,于是在婚礼当天,他像明轩一样选择了逃婚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国家存亡之际,民族大义大于男女之情。
在这种种矛盾交织中,塑造出一个真诚、痴情、又有民族大义精神的明皓。
面对明轩的逃婚,雨莲内心委屈,她当着婆婆的面系上了红腰带,表示自己会为明轩守贞等着他回来。
面对明皓的求爱,她虽然早已动了心,却一再提醒自己是明浩的嫂子,不可以做违背伦理道德的事。
当她知道明轩娶了静茹,顾不得自个伤心,满怀担心的却是老殷家会因此不认明轩,宁愿委屈自己也隐瞒着这个消息。
明轩去世后,怀着明轩骨肉的静茹来到南浔,雨莲像照顾姐姐一样照顾她。
当静茹问雨莲是否心里怨恨明轩的时候,雨莲说她从来没有恨过明轩,即使被明轩逃婚背弃,她总是站在明轩的立场为他着想,雨莲虽然没有念过学堂,一个江南弱女子,面对被辜负的青春和感情毫不计较,却能懂得明轩是为国捐躯,是民族英雄。
由此可以看出雨莲是一个懂事、孝顺、善良并且处处体谅他人的女子。
二、巧妙细节设置中展现人物内心
成功细节的设置可以从侧面展现人物的内心,创作者在电影中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就需要把握住人物的个性,通过细节刻画人物,以细节取胜,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能够打动观众。
动作细节的描写可以直接刻画人物的心理,能够带给观众最直观的感受。
影片在呈现雨莲梳妆打扮镜头的时候,闪回了她第一次去学堂找明轩的情景,雨莲没有见到明轩,却意外的见到了明皓,明皓见到雨莲之后,镜头捕捉到他一瞬间呆滞的肢体还有看得入迷的眼神,都巧妙的表现出了雨莲对他的吸引力。
雨莲从小没有父母,哥嫂将她拉扯养大,看似温婉文静的她在结婚当天却突破旧习俗,上了花轿的脚又沾了地,转回身来向哥嫂下跪表达对哥嫂的养育之恩,这一动作
细节的安排表明了雨莲是一位懂得感恩、思想现代,敢于突破封建习俗藩篱的女子。
庭院里的雨莲盛开了,那是明浩为雨莲栽种的。
从嫁到殷家之后,雨莲安分守己,每天挑水洗衣,日子不缓不慢地过着,好像已经习惯了二十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明浩开始帮雨莲挑水干体力活,也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心疼变成了怜惜。
即使被家长反对,雨莲也推辞他俩婚事的情况下,明皓还是坚持一次又一次帮雨莲挑水做活,雨莲从开始的抗拒到后来的默许,这些细微的动作细节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明皓与雨莲微妙的心理变化,揣测两人对待爱隋渐变的态度。
所谓“言为心声”,极具个性特点的语言细节也可以很好地展现人物内心。
明皓和雨莲撑着木船滑行在江南水乡静静的波澜里送明袖去学堂,明袖为雨莲打抱不平,责怪大哥没有福分不懂珍惜雨莲,提到大哥明轩会不会求得功名之后当了陈世美,明皓斥责明袖多嘴,却不曾想被明袖一语成谶。
明浩坚定的对雨莲说:“我哥要是早见到你,十头牛也拉不走。
”明皓不多的话语都充满着他对雨莲的宽慰和怜惜。
在七叔公大寿那天,面对催婚,明皓说出了明轩再婚的事实,婆婆追问雨莲为什么不告诉大家真相,雨莲说“我怕您知道了生气,我怕老殷家再也不认明轩了。
”这都体现出雨莲是一个识大体,顾大局,懂得体谅别人的女子。
三、人物形象塑造的不足之处
当然,本部影片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影片中每个人都是处处为他人着想而过于善良的人,因此在某些地方的处理过于理想化与片面化。
在婆婆知道儿子明轩辜负了雨莲的时候,她对雨莲说“虽然明轩是自己的儿子,但我偏理不偏人。
”并在得知雨莲与明皓之问情意的时候,尽力撮合两人。
而明袖更是跪地哀求七叔公让雨莲做自己的嫂子。
虽然这些行为的动机是出于她们对雨莲的喜爱,但若仔细深究,未免过于理想化,因此削弱了人物形象的丰富性。
而静茹挺着肚子来到了老殷家,打算在南浔常住,生下与明轩的孩子时,雨莲竟毫无怨
言,能够与静茹和平相处,并且愿意陪她去战火蔓延的小镇上为腹中胎儿准备衣物,当敌军飞机轰炸时,雨莲为了保护静茹毫不犹豫地扑在她身上。
这一处理也过于理想化,没有展现出雨莲内心变化,哪怕面对“情敌”只是瞬间的抱怨和纠结,却只是一味的突出她的善良与宽容。
影片的最后一段设计的很有创意,闪回与闪前手法并用。
雨莲一会看到明浩在拉二胡,一会看见明浩穿着军装已归来,待她近前却不见踪影。
雨莲再一次系上了红腰带,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只是这一次的等待不会再遥遥无期,开放式的结局预示着明皓一定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