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罗布泊,消逝的仙湖1(20210122052121)
- 格式:docx
- 大小:16.76 KB
- 文档页数:3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2)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3)了解罗布泊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及消逝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教育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关注环境保护。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掌握。
(2)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罗布泊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仙湖”两字的感受。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描述的罗布泊美景。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检查并讲解生字词。
(2)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3. 探究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探究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讲解。
四、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绘制罗布泊的变化过程图。
2. 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写一篇关于保护环境的小短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的参与度如何等,以便在下次教学中进行改进。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罗布泊的自然风光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问题驱动: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罗布泊曾经是一个仙湖,以及它消逝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观察图片等方式,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1. 罗布泊曾经是一个仙湖的事实。
2. 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四、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 如何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罗布泊昔日的美丽图片,让学生猜猜这是哪里,引出本课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罗布泊曾经是一个仙湖,以及它消逝的原因。
3.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罗布泊消逝的看法,以及如何保护环境。
4. 图片观察:展示罗布泊现在的图片,让学生对比昔日的美丽,感受环境的变迁。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6.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保护环境的短文,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
2. 阅读理解:通过回答有关课文的问题,评估学生对罗布泊消逝原因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能力:通过作业评估学生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的认识和表达。
七、教学资源:1. 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2. 罗布泊昔日前后的图片。
3. 环境保护相关的视频或文章。
4. 分组讨论的指南。
八、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情感教育:利用图片和故事,触动学生的情感,增强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九、教学反思:1. 课后回顾学生的反应,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2.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3. 探索更多激发学生环保意识的方法,将其融入日常教学中。
十、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校园环保宣传活动,如植树、节约用水用电等。
《罗布泊_消逝的仙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罗布泊的位置、形成及消逝的原因,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观察图片等方法,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罗布泊的位置、形成及消逝的原因。
2. 教学难点: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资料、图片、地图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罗布泊的基本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罗布泊昔日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如此美丽的景色。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罗布泊的位置、形成及消逝的原因。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 成果展示: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评价。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内容,绘制罗布泊位置示意图。
2. 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
3. 调查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罗布泊的位置、形成及消逝原因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合作能力。
3. 学生绘制罗布泊位置示意图的质量。
5. 学生对身边环境问题调查的认真程度及提出的解决措施的可行性。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如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节奏的掌控、学生的参与度等,以便在后续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自然保护区或环境教育中心,加深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
2. 开展以“关爱环境”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环保经验和想法。
3. 举办环保知识竞赛或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九、教学资源:1. 课文《罗布泊_消逝的仙湖》及相关阅读材料。
初中语文教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合作能力。
(2)通过写作和展示,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珍惜意识。
(2)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理解和主题把握。
2.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和背景信息的理解。
2. 学生对环境保护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朗读、讨论和问题解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 写作和展示:通过写作和展示,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罗布泊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解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完成任务,如制作海报或演示文稿,展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
4. 写作和展示: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罗布泊消逝原因的思考文章,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5. 总结和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学到的知识点,并反思他们对环境保护和科学探究的态度和行为。
六、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2. 罗布泊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3. 学生分组名单和讨论活动材料。
4. 黑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罗布泊昔日的美丽图片和现如今的荒凉景象,对比引导学生思考环境的变迁。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和细节。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一、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罗布泊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激发学生对罗布泊消逝原因的好奇心。
3.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介绍罗布泊的自然风光和历史背景。
2. 阐述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3. 探讨罗布泊消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罗布泊的自然风光和历史照片,引起学生兴趣。
2. 提问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罗布泊消逝的原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展示罗布泊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和特点。
2. 讲述罗布泊的历史背景:介绍罗布泊曾经的辉煌和神秘传说。
3. 探讨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 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影响: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第二章:罗布泊的自然风光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罗布泊的自然风光。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介绍罗布泊的自然景观,如湖泊、沙漠、植被等。
2. 分析罗布泊自然风光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罗布泊的自然风光照片。
2. 讲述:教师讲述罗布泊的自然景观特点。
四、教学步骤:1. 展示罗布泊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 讲述罗布泊的自然景观特点,如湖泊、沙漠、植被等。
3. 分析罗布泊自然风光的形成原因。
第三章:罗布泊的消逝原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2.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介绍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如过度开发、气候变化等。
2. 分析罗布泊消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述:教师讲述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2. 提问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罗布泊消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步骤:1. 讲述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如过度开发、气候变化等。
2. 引导学生思考罗布泊消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四章:罗布泊消逝的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反思。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一、导入罗布泊,曾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湖。
《山海经》称之为幼泽,也有称泑泽、盐泽的的。
《汉书》曾这样记载它: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
瑞典探险家对它一见钟情,称其为仙湖。
它到底是怎样的一座仙湖呢?现在这方碧水又是何种模样?这节课一起走进《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二、检查预习三、忆仙湖穿越历史的云烟,我们来到罗布泊。
映入眼帘的罗布泊有着怎样的容颜?请同学们速读4——8段,以“罗布泊……是仙湖”的形式说说昨日。
(PPT)生:罗布泊,草美水丰,河流清澈,牛肥马壮,绿林环绕,水如明镜,是仙湖;罗布泊,一个张骞为之惊呆,赫定为之惊讶的地方,它是仙湖……师: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罗布泊是名副其实的生命之湖。
无怪乎作者独句成段,饱含感情地感叹: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在朗读方面,这句怎么处理比较好?(师生合作朗读)四、睹仙湖师:罗布泊这方碧波至今还在吗?是的,它已经消失了。
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那段牛肥马壮、天生丽质的岁月。
可清醒来发现一切渐行渐远了。
面前的罗布泊没有了三点水,它现在是何种模样?(PPT)跳读全文,以“看今日……成死滩”谈谈罗布泊的今日。
生:看今日,罗布泊鱼飞鸟尽、树倒湖干、漫天戈壁、寸草不生,一切成死滩……师:看今日,罗布泊徒有其名,三点水荡然无存。
难怪作者再次独句成段:罗布泊消失了。
读读体会一下该陈述句背后的心痛。
五、惜仙湖师:仙湖不仙了,三点水杳无踪迹。
这种巨变的原因何在?(PPT)生:改道、四盲。
“盲目”一词,写出人们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眼光狭隘,不顾整体利益。
师:盲是什么?眼睛死了,心死了,良知死了。
人类的盲目让作者无比痛心。
无怪乎作者按捺不住心中的恼怒,再一次独句成段控诉人类: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PPT)三句放在一起,读读,体会作者强烈的感情。
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罗布泊消失了。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六、叹仙湖师: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又”说明不止一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罗布泊曾经是一个美丽的仙湖,以及它消逝的原因。
2. 通过分析罗布泊的消逝,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罗布泊曾经是一个美丽的仙湖。
2. 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3.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保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2. 如何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罗布泊曾经是美丽的仙湖以及消逝的原因。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罗布泊消逝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保护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展示罗布泊曾经是美丽的仙湖的图片和现在的情况。
2. 资料:关于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的相关资料。
3. 卡片:写有环保行动的卡片,用于小组讨论。
1. 导入:通过展示罗布泊曾经是美丽的仙湖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罗布泊曾经是美丽的仙湖以及消逝的原因,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罗布泊消逝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环境,每组选择一项环保行动,并在全班分享。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有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知识,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八、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作文,表达对环境保护的看法。
2. 让学生绘制一幅关于环保的宣传画,展示自己对环境保护的理解。
九、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作文和宣传画的质量,了解学生对环保的理解和态度。
1.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将环保理念付诸实践。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课程背景通过展示罗布泊的美丽风光和丰富资源,引起学生对罗布泊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思考。
1.2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罗布泊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及生态环境。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对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认识。
第二章:罗布泊的地理位置与环境特点2.1 教学内容介绍罗布泊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了解其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及周边地理环境。
阐述罗布泊的环境特点,包括气候、水文、土壤等。
2.2 教学方法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罗布泊的环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第三章:罗布泊的历史变迁3.1 教学内容介绍罗布泊的历史变迁,包括古代时期的繁荣与衰落,以及近现代的消逝过程。
分析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如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
3.2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历史文献、图片等资料,让学生了解罗布泊的历史变迁。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第四章:罗布泊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4.1 教学内容介绍罗布泊曾经的生态环境,包括湖泊、植被、动物等。
阐述罗布泊生物多样性的特点,以及消逝对这些生物的影响。
4.2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罗布泊曾经的生态环境。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罗布泊消逝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第五章:罗布泊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1 教学内容介绍当前我国政府及社会各界对罗布泊保护的举措。
探讨罗布泊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包括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旅游开发等。
5.2 教学方法展示相关报道、政策文件等,让学生了解罗布泊保护的现状。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他们对罗布泊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第六章:案例分析:罗布泊的生态退化6.1 教学内容分析罗布泊生态退化的具体案例,如土地沙漠化、水资源枯竭等。
探讨这些生态问题对当地居民生活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6.2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案例图片、数据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罗布泊的生态退化现象。
罗布泊_消逝的仙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罗布泊的自然环境、历史变迁及其消逝的原因。
掌握文学作品中描绘自然环境的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共鸣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内容:1. 罗布泊的自然环境:介绍罗布泊的位置、特点及其在古代文明中的重要性。
2. 罗布泊的历史变迁:探讨罗布泊从古代到现代的变化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
3. 罗布泊的消逝原因:分析导致罗布泊消逝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如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
4. 文学作品中描绘自然环境的技巧:分析文学作品中如何通过描绘自然环境来表达主题和情感。
5. 文学作品的批判性分析:以《罗布泊_消逝的仙湖》为例,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学作品,理解其中的描绘自然环境的技巧和主题意义。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写作练习:鼓励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所学技巧描绘自然环境,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4. 口头报告:安排学生进行口头报告,展示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内容、结构、表达等方面。
3. 口头报告:评价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清晰度和语言组织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文学作品:《罗布泊_消逝的仙湖》等相关文学作品。
2. 参考资料:有关罗布泊的图片、视频、报告等资料。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笔记本等。
教学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罗布泊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罗布泊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介绍罗布泊的自然环境、历史变迁及其消逝的原因,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描绘自然环境的技巧。
罗布泊_消逝的仙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罗布泊的自然环境、历史变迁以及其消逝的原因。
2. 掌握文学作品中描绘罗布泊的手法及其所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
2. 学会通过分析、综合、评价等方法,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2. 学会珍惜资源,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罗布泊的自然环境、历史变迁以及其消逝的原因。
2. 分析文学作品中美景与现实对比的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保护。
2. 学会通过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文学作品及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 学生预习文学作品,了解罗布泊的基本情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罗布泊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学作品,感受罗布泊的美景。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美景与现实的对比,探讨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4. 情感教育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5. 总结拓展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感悟。
教师给出点评,提出建议。
6. 布置作业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2. 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感受罗布泊的美景与现实的差距。
3. 采用情感教育法,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罗布泊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学作品,感受罗布泊的美景。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美景与现实的对比,探讨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4. 情感教育: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优选精品资源欢迎下载选用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具有深刻警醒意义的报告文学佳作,被评为 20**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作者吴岗以
饱含忧思的笔调,描述了昔日美丽的仙湖变成今日茫茫的荒漠,今昔对比,令人痛惜;罗布泊消亡的 原因,警醒世人。
篇末发出呼吁,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振聋发聩。
课文在表达方式上,或直抒胸臆,或引用数据,增强了憾人心灵的力量;在表现手法上,或对
比,或拟人,或排比,大大强化了感情色彩。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罗布泊今昔对比中探究其消逝的原因。
2、 把握课文中多种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的运用,提高学生品析文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以 引读一演读一品读"为主线,深入地理解课文。
3、 以 梦回仙湖”、胡杨悲歌”品析语言”等微型话题为主要语文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 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痛惜之情和忧患意识。
2、 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品读语言,探究文本,感受作者的痛惜之情。
难点:深入探究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二、 引读今昔,感受悲情
1、 引读:整体感知
教师作为 主持人”,引导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 昔日仙湖”和 今日荒漠”。(重点引读第 3、4、
6、8、14、20、22、24、25自然段,读时注意速度、重音、感情等。)
2、 活动:梦回仙湖
以 梦回仙湖”为话题,以 自由读”和 课前搜集的资料”为基础,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同时积 累优美的词
句。
3、 对比:感受痛惜
出示罗布泊今昔不同情境的图片,在前面的 读”和 说”的铺垫下,从视觉角度冲击学生,使之感
受作者对罗布泊消逝的痛惜之情。
三、 演读原因,充满悲情
1
、 默读:找出原因
2
、 演读:充满悲情
提示:为大家用心朗诵,就像演讲一样,充满感情,加以动作、手势等。
3
、 活动:胡杨悲歌
使用 第一人称”,抓住 人为的悲剧”,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对人类的谴责。
优选精品资濟―欢迎下载选用
4
、探究:深层原因
紧扣四个 盲目”、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交流时,教师重点指导这句话的朗读,在读中充满遗 憾、谴责之情。启
发学生理解 盲目”的深层含义。
四、 品读语言,深化悲情
1
、 讲析:报告文学
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有真实可靠的一面,也有形象抒情的一面。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体会 课文为什么具有震
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
2
、 活动:品析语言
提示:重点品析以下语言。
a、弓I用数据的句子;b、使用拟人、排比等写法的句子;c
、直抒胸臆的句子。
3
、 交流:师生互动
交流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语句、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五、 拓展延伸,吸取教训
1
、文字资料:人类活动加速土地沙漠化
齐读并补写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救救 ____________
2、吸取教训:遵循自然规律,开发要克服盲目性,树立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六、 以诗总结,发人深省
《胡杨悲歌》
浓得化不去的眷想/那曾经的生存天堂/牛羊成群,碧波荡漾。
而如今/荒漠中的孤凄悲凉/凝铸成一个永恒的企望。
人啊人/何时能让我 胡杨/抖落一生的沧桑/再回到仙湖身旁。
七、 课外活动,积极参与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定使你心灵激荡,课下用自己喜爱的文学样式,表达你在课堂上还没 有说完的感受。
(或一首小诗,或一篇日记,或一封书信 ……)
板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昔日仙湖 *
对比:痛惜原因:人为 警醒:环保
今日荒漠 教学反思: 卜
优选精品资源欢迎下载选用
商丘市梁园区刘口乡第一初级中学 张伯银
商丘市中学语文
优质课教案
课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