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报流程范文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报流程范文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报流程范文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报流程范文

篇一:《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流程图》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流程

篇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及流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及流程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履行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责任和义务,特制定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程序和管理制度。

一、报告范围和程序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务人员和所在科室应当立即电话报疾控科,节假日报总值班。

(一)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或院内感染暴发、流行的;

(二)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三)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四)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疾控科或总值班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上级疾控部门报告,同时通知院长和院内相关部门,保证应急工作中上下联络、人员疏散、消毒隔离、防护、现场保护和调查、医疗救治、流行病学调查取样等应急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管理制度

(一)基本原则

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各部门要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的应急工作原则,在院内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按我院行政领导的分级管理体系,建立应急管理网络,并行使相应的权力和职责,各级管理人员和相关人员应通力合作,保证各项应急工作的顺利执行。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应对突发事件。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启动我院应急系统。

(二)按照法律要求实行首诊医院、首诊医生负责制。

(三)各有关部门应首先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合格的通讯设备、医疗救护设

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物品等物资的调配和储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服从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

(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五)在我院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各专业及相关人员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必须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

(六)有权要求在突发事件中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的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在采取医学{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报流程}.

篇三:《重大突发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制度及程序、处理流程》

重大突发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制度及

程序、处理流程

根据相关法规和本院有关规定,要求科室切实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信息报告、报送工作。

一、重大突发事件报告范围

群众性活动的严重伤亡事件;

一次死亡2人以上或中毒人数在10人以上的投毒案;

一次死亡2人以上或死伤10人以上的交通事故;

一次死亡2人以上或死伤10人以上的安全事故;

一次死亡2人以上或死伤10人以上的火灾;

公共场所一次死亡2人以上或死伤5人以上的治安事故;

一次中毒死亡2人以上或中毒人数7人以上或中毒人员身份特殊的中毒事故;

重要涉外事件如外籍、港台等重要人员的重病救治等;

其他重大恶性事故造成人员伤亡2人以上的。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范围

重大传染病疫情

(1)发现甲类传染病鼠疫、肺炭疽和霍乱1例以上;

(2)动物间鼠疫、布氏菌疫和炭疽等流行;

(3)一个平均潜伏内在同一村(居委会或单位等)发现同一乙类、丙类传染病2例以上或2例以上死亡;

(4)发现罕见或已消灭的传染病1例以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报流程}.

(5)发现新发传染病的疑似病例1例以上;

(6)可能造成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传染病疫情;

(7)市卫生局临时规定需上报的疫情。

中毒事件(包括饮用水、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

(1)中毒人数超过5人或出现死亡1例以上或生命危险1例以上的饮用水、食物中毒事件;

(2)短期内发生2人以上或出现死亡1例以上或出现生命危险1例以上的职业中毒事件。

影响公共安全的放射性物质泄漏(丢失、被盗)事件。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事件。

(1)有毒、有害化学品、生物毒素等引起的集体性急性中毒事件;

(2)有潜在威胁的传染病动物宿、媒介生物发生异常;

(3)医源性感染暴发;

(4)药品引起的群体性反应或死亡事件;

(5)预防接种引起的群体性反应或严重个体反应或死亡事件;

(6)严重威胁或危害公众健康的水、环境、食品污染等事件;

(7)发生生物、化学、核和辐射等恐怖袭击事件;

(8)发生产妇死亡1例以上。

市卫生局临时规定需上报的其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三、报告内容

事件名称、发生时间、发生地点、经过、伤亡人员等。续后根据情况报告事件的发展趋势、处置结果等

四、报送时限

接诊科室在15分钟内向医院有关职能部门及总值班作电话口头报告。

医院有关部门、总值班在15分钟内向市卫生局等有关业务归口单位电话口头报告。

有关公共卫生事件的,由医院防保科责任报告人在2小时内向业务归口单位报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报流程}.{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报流程}.

六、处理流程

职能科室或相关人员接到就诊科室电话报告后,应快速到达现场核实事件性质,并进一步向上一级领导和主管部门报告。

篇四:《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流程图》{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报流程}.

医院应急处置流程图

篇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流程图》{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报流程}.

时间年月日

地点感染疾病科医师办公室题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流程图主讲人孙宝霞主任医师参加人员

内容纪要

篇六:《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流程图》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流程

篇七:《医院工作流程图-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工作流程图》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工作流程图

篇八:《医院应急预案及工作流程》

医院应急预案及工作流程

(修订版)

医院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为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院公共安全应急体系,提高医院保障公共安全及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能力,提升快速反应和应急处臵效能,最大程度的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所造成的损害,确保患者和员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医院的安全和社会稳定,保证正常的医疗工作秩序。经医院总支委研究,决定成立医院应急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医院应急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

组长刘文庆

副组长刘德尧郭洪新

成员郭新文朱汉越刘思坤杨绍涛王辉

王延涛刘敏张广明各科室主任

成立协调督导组,由医院办公室、督查科组成,郭洪新任组长;

成立医疗救治组,由医务科、护理部、各临床科主任、护士长组成,王辉任组长;

成立感染疫情信息组,由医院感染办、门诊部、护理部部组成,郭新文任组长;

成立后勤保障组,由总务科、设备科、保卫科、药剂科、财务科组成,郭洪新任组长。

各主管职能部门按照小组分工负责开展医院应急管理工作,并有计划做好各项应急工作的演练和记录。

应急管理工作总预案

为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院公共安全应急体系,提高医院保障公共安全及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能力,提升快速反应和应急处臵效能,最大程度的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所造成的损害,确保患者和员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医院的安全和社会稳定,保证正常的医疗工作秩序。根据国家、省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条例、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成立医院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

公室(设在医院办公室),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应急管理体制。由医院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应急管理工作办公室负责总协调,按照灾害及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分别成立应急专项领导小组,主要职能部门分别牵头负责专项应急处臵工作。

快速反应,联动处臵。建立联动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应急相关处室协同作用,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队伍效

率,确保应急行动的协同高效,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坚持依法行政,妥善处理应急措施与常规管理的关系,合理把握非常措施的运用范围和实施力度,使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以人为本,及时控制。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最大程度地避免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和各级各类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技术水平和指挥能力。加强培训及演练,提高各级各类人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素质。

二、应急预案体系

应急管理工作总预案。应急管理工作总预案是全院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医院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专项预案。主要根据总应急预案及医院职能部门的功能职责,为应对某类突发公共事件编制的专项应急预案。

主要包括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医疗保障救援应急预案

消防与安全事故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网络与信息安全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三、应急组织管理体系

医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

成立由院长任组长,副院长为副组长,各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医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工作。

主要负责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医院感染暴发流行、医疗废物处理事件、核素及放射素泄露、药事管理应急、医疗纠纷、重大保健任务医疗保障应急、医疗设备运行故障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安全等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公众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卫生应急处臵工作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中涉及的应急医疗救援、医疗保障及疾病防控等工作。

网络与信息安全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网络与信息安全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院领导任组长,设备科、财务科、医院办公室、医务科、门诊部、护理部、保卫科、等相关负责人组成,办公室设在信息科。

主要负责医院因网络设备故障导致的网络瘫痪、网络遭受黑客攻击或者计算机病毒扩散等导致各种破坏医院网络安全运行的事件、重大有害信息在医院网络传播以及利用医

篇九:《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6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深圳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特制订如下预案

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事件。

一、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址医务科,负责日常工作主任成员

职责 1、全面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措施部署安排;2、全面负责协调和联系工作,组织救治及疫情报告工作,根据疫情情况组织调配医护人员。

应急处理领导防治小组下设医疗救护小组、救治物品供应小组、防疫、流行病学调查指导小组,由文飞球副院长负责。

一、医疗救护小组组长成员

职责负责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护的诊断、治疗工作。

二、防疫、流行病学调查小组组长

成员

职责1、负责上报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及重大疫情的调查处理;2、负责消毒、隔离指导工作,防止院内感染;3、负责原学检材采集、上送工作;4、制定消毒隔离预防细则。

三、救治设备供应小组组长成员

职责负责救治设备、消毒隔离物品准备。四、药品供应小组组长成员

职责负责救治药品的准备。五、应急处理

(一)医院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医院2小时内报告市卫人委医政处、疾控处。对就诊病人必须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病情介绍送至指定的医疗机构。

(二)医院各科室采取卫生防护措施,在院感科指导下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

(三)医院应当对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采取医学观察措施。

(四)医院收治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依法报告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五)对收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批伤员按照收治、报告流程执行。

四、本预案自发文之日起执行。

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批病人组织抢救、报告流程。

二○一二年四月六日

附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批病人组织抢救、报告流程

篇十:《院内传染病异常情况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机制与流程》

院内传染病异常情况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报告、处理机制与流程

为加强对我院院内传染病异常情况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异常情况应急处置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技术水平,及时、有效、有序地处置院内传染病异常情况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异常情况,努力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有效防止和控制事件进一步扩散,保护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机制。

一、报告

严格执行医院传染病的报告制度。一旦发现院内传染病异常情况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异常情况,应于 24 小时内报告主管院长,并通报相关部门。经调查证实出现院内传染病异常情况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异常情况时,医院必须在 12 时内报告县卫生局和县疾控中心。

二、处理机制

医技科室

临床诊疗科室和辅助检查科室医生发现异常情况时,立即向科主任汇报,科主任组织科内专家进行会诊,同时完成异常情况登记。必要时辅助检查科室可请送检科室参加会诊。

分管院长

院内会诊明确诊断为某种常见传染病暴发或流行、甲类及按甲类

管理的传染病、罕见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群体性中毒这几种情况中任意一种时,分管院长立即组织相关科室和业务人员进行防控;同时要求防保科立即电话报告当地疾控中心,在疾控中心将事件核实并确认后的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若疾病为常见的乙(无按甲类管理)、丙类传染病,则在疾病诊断后的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即可。院内会诊仍不能明确诊断或排除时,分管院长立即启动院内不明原因疾病处置预案,做好病人的救治及隔离防护、消毒等等防控措施;同时此异常情况作为不明原因疾病由防保科立即电话报告当地疾控中心。分管院长组织相关科室及业务人员配合卫生行政部门、疾控中心及上级专家组做好后续的调查防控工作。

预防保健科

院内会诊明确诊断为某种常见传染病暴发或流行、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罕见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群体性中毒这几种情况中任意一种时,应立即电话报告当地疾控中心,在疾控中心将事件核实并确认后的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若疾病为常见的乙(无按甲类管理)、丙类传染病,则在疾病诊断后的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即可。同时,实时对疫情动态变化及防控进展等情况进行专题分析,分析结果向分管院长汇报,并通报各相关科室。院内会诊仍不能明确诊断或排除时,此异常情况作为不明原因疾病由防保科立即电话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中心。同时密切关注事件进展,做好实时分析和通报,并在疾控中心的指导下做好信息的网络报告和订正工作。

院内传染病异常情况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表格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次) 附表: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农药中毒、其他化学中毒、环境卫生事件、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免疫接种事件、医疗机构内感染、放射卫生事件、其他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表 注:请在相应选项处划“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填卡说明 填报单位(盖章):填写本报告卡的单位全称 填报日期:填写本报告卡的日期 报告人:填写事件报告人的姓名,如事件由某单位上报,则填写单位 联系电话:事件报告人的联系电话 事件名称:本起事件的名称,一般不宜超过30字,名称一般应包含事件的基本特征,如发生地,事件类型及级别等 信息类别:在作出明确的事件类型前画“〇” 突发事件等级:填写事件的级别,未经过分级的填写“未分级”,非突发事件仅适用于结案报告时填写 确认分级时间:本次报告级别的确认时间 初步诊断及时间:事件的初步诊断及时间 订正诊断及时间:事件的订正诊断及时间 报告地区:至少填写到县区,一般指报告单位所在的县区 发生地区:须详细填写到乡镇(街道),如发生地区已超出一个乡镇范围,则填写事件的源发地或最早发生的乡镇(街道),也可直接填写发生场所所在的地区 详细地点:事件发生场所所处的详细地点,越精确越好。 事件发生场所:在作出明确的事件类型前画“〇” 如是医疗机构,其类别:选择相应类别,并选择事件发生的部门。 如是学校,其类别:选择学校类别,如发生学校既有中学,又有小学,则为综合类学校,余类似 事件信息来源:填写报告单位接收到事件信息的途径 事件信息来源详细:填写报告单位接收到事件信息的详细来源,机构需填写机构详细名称,报纸注明报纸名称,刊号、日期、版面;电视注明哪个电视台,几月几日几时哪个节目;互联网注明哪 个URL地址;市民报告需注明来电号码等个人详细联系方式;广播需注明哪个电台、几时 几分哪个节目 事件波及的地域范围:指传染源可能污染的范围 新报告病例数:上次报告后到本次报告前新增的病例数 新报告死亡数:上次报告后到本次报告前新增的死亡数 排除病例数:上次报告后到本次报告前排除的病例数 累计报告病例数:从事件发生始到本次报告前的总病例数 累计报告死亡数:从事件发生始到本次报告前的总死亡数 事件发生时间:指此起事件可能的发生时间或第一例病例发病的时间 接到报告时间:指网络报告人接到此起事件的时间 首例病人发病时间:此起事件中第一例病人的发病时间 末例病人发病时间:此起事件中到本次报告前最后一例病例的发病时间 主要症状体征:填写症状的分类 主要措施与效果:选择采取的措施与效果 附表:填写相关类别的扩展信息

突发事件应急方案及流程图

突发事件应急方案及流 程图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突发事件应急流程 (参照XX物业管理公司突发事件应急流程) 1“四防”突发事件应急方案 1防火,防盗及防止各种暴力事件的发生,是保安应尽的职责,保安必须具备全天候执勤,应急能力强的特点,防止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是每个保安员责无旁贷的光荣使命,根据我园的特点,特制定系列突发事件应急方案如下: 2当发生暴力事件时,现场当值保安马上控制现场,立即呼叫班长和各岗位人员,紧急情况下,先通知就近当值保安及其他岗位保安员,每个岗位听到呼叫后必须有1人在3分钟之内直到现场,班长必须在最快的时间内直到现场,并马上通知主 管,所有人员必须听从现场最高管理人员的指挥和调遣,由主管决定是不通知公安机关来处理。 3当发生盗窃事件时,现场保安立即通知班长及主管,组织人员直到现场进行控制并保护现场;情节严重的,须立即封锁各出口,任何岗位不得放行物品(包括有放行条在内),对主要怀疑对象,可暂时限制其外出;由现场最高管理人员决定是否报公安机关。各岗位接通知后,必须进行高度警戒,以防事态扩大。 4当发生火灾时,当值保安立即呼叫主管、班长、各岗位人员及宿舍保安员,所有人员取就近灭火器材在三分钟之内直到现场进行扑救;必须听从最高管理人员的分 配,组织疏散人员,抢救重要物资,隔离易燃易爆物品,并积极配合专职消防部门的工作。火灾扑灭后,保安员应立即戒严起火现场,维持秩序,等待有关部门检查走火原因。 5当自然灾害发生时,及时呼叫领班及各岗位人员,控制好现场,呼叫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向上级汇报现场情况,听从现场最高指挥员的指挥进行处理,进行调查原因,制定下一步的预防措施。 6 “119”报警电话必须经部门经理级以上人员和保安主管同意后方能使用。 2突发事件应急示意图 1发生暴力事件:呼叫领班、各岗位人员→控制现场→在岗人员通→知就近宿舍保安主管→被通知人员3分钟赶到现场→听从现场最高管理人员指挥→是否报公安机关→清理现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制度 突发事件发生后,要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师有关部门规定的程序和时限报告,同时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相关信息。 1、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责任报告单位:白沙镇卫生院全体职工、白沙镇所有乡村医生。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2、报告程序和时限 医疗卫生机构、有关单位和个人发现突发事件,应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突发事件监测机构报告,同时向区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突发事件监测机构接到或发现突发事件,应在2小时内向上级突发事件监测报告机构报告,同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或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蔓延期间,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 3、报告方式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发现突发事件后,应以最快方式报告,并及时报告书面材料。 4、报告内容 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处置进程等,每一起突发事件必须 做初次报告、阶段报告、总结报告。初次报告要快,阶段报告要新,总结报告要全。

初次报告要求在发现和报告突发事件后6小时内完成。初次报告必须报告的信息有:突发事件类型和特征、发生地点、时间和范围、受害人数、事件的地区分布以及已采取的相关措施等内容。 阶段报告应根据事件的进程变化或上级要求随时上报。应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原因或可能因素。在阶段报告中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同时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 总结报告应在事件处理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上报。应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报告模板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报告模板 一、初始报告(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1、基本情况: 接到事件报告或监测发现情况、事件发生时间、地点、人群、环境的基本情况 2、流行病学调查: (1)首发病例情况:姓名、性别、年龄、临床及治疗情况、家庭情况、发病后流动情况 (2)病例三间分布:所有病例及疑似病例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情况及分析 (3)流行因素分析:导致疾病流行的相关因素分析 (4)调查结论:依据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提出结论或假设 3、实验室检测及结论:病例及疑似病例采样情况及检测情况和结 果 4、事件性质分析及结论:依据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 对该起事件给予定性分析 5、事件报告:事件定性后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相关规定的 报告情况 6、控制措施及落实情况:依据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针 对性的提出并采取相关控制措施遏制事件的进一步发展 7、下一步工作建议:根据事件的现状及进展的预估,调整或增加 相关控制措施

二、进程报告 1、病例增减及治疗情况:确诊病例及疑似病例数量的改变、以确 诊病例的治疗及转归情况 2、病例三间分布改变描述:病例数的变化导致病例三间分布的改 变情况描述 3、密切接触者情况:病例相关密切接触者数量改变及医学观察情 况 4、进一步流行病学调查情况:随事件的发展同步进行的流行病学 调查(时间、地点、人群、三间分布改变) 5、控制措施落实情况及效果:对已采取的相关控制措施的效果评 价 6、下一步工作建议:依据现阶段事件控制情况做出的对相关控制 措施的调整 三、结案报告: 1、基本情况: 接到事件报告或监测发现情况、事件发生时间、地点、人群、环境的基本情况 2、流行病学调查: (1)首发病例情况:姓名、性别、年龄、临床及治疗情况、家庭情况、发病后流动情况 (2)病例三间分布:整起事件中所有病例及疑似病例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情况及分析

医院应急流程图

XXXXXXX院 突发性事件处理流程 一、信息处理 1.接到有关突发性事件的信息后,应记录事件的性质、人员伤亡情况、事件发生的地点、联系电话情况,立即通知医务部。节假日或下班时间得到有关事件的信息后,应先通知总值班,总值班负责通知医务部主任及值班领导。 2.医务部主任对所获得的信息应进行再次核实,可与到达事故现场的急救人员联系,向有关单位或部门确认事件发生准确地点、时间、性质、人员伤亡数量、现场救治情况。 3.医务部对事件核实后,立即通知突发事件处理指挥小组,并同时通知急诊科、住院处、外科、内科、麻醉科、手术室、药剂科、检验科、功能检查科、影像中心等部门和急救小组,医务部主任应根据上级指示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增派救护车和急救人员参加现场救治疗工作,如有必要,则及时通知急诊科执行。医院各部门应积极做好接纳危重患者和大批患者的准备工作,并组织好人员待命。 4.医务部还应及时将重大事件有关信息上报给河南省卫生厅、郑州市卫生局及有关上级领导。并随时落实上级的指示。 5.首先到达抢救现场的医务人员应及时将重要的信息及时通知医务部,并保持通信联络,接受指示。 6.医务部应将现场情况及时通知有关科室,以便抢救工作的准备。指定抢救的负责人,医务人员做好物品、器械、药品及血源准备. 7.临床医技科室主任在接到医务部通知后,立即召集人员,做好接待大批患

者的准备。 二、院前抢救 1.院前抢救工作由急诊科医务人员或临时指定的医务人员承担。 2.急诊科主任或值班人员在接到医疗急救信息或医务部指令后应立即派出救护车辆,在3分钟内出发,迅速到达事故现场。 3.到达现场的医务人员要听从现场指挥人员的指挥,积极参与现场抢救工作。并根据现场情况处理患者。 4.如果事故现场有大批伤亡或患者时(人数达三人以上),首先要对患者进行初步判断,按病情的严重程度分为轻患者、重患者和危重患者三个等级,分别用兰、黄、红三种不同颜色的标志带系于患者腕部或踝部,若患者有肢体丧失或严重受伤时则不宜系标志带,系顺序依次为左腕部、右腕部、左踝部、右踝部,利于后续抢救人员及时辨认出危重患者。并由联络人将现场情况通知急诊科主任,如现场伤亡或中毒人员众多时,应迅速增派人员和车辆。 5.对事故现场外伤患者的处理应按病情的轻重缓急处理,首先抢救病情危及生命的危重患者,进行现场的心肺复苏,止血、骨折简单固定、输液抗休克治疗,并立即将危重患者转送医院。 6.对现场的重伤员应及时包扎止血、骨折简单外固定。并及时安排转运到医院抢救。轻伤员的处理主要是伤口包扎,并指导轻伤员服从现场指挥人员的安排,有计划进行转送。 7.撤离现场前应对事故现场进行仔细清理,以免有伤病员遗留。 8.若发生的事件为食物中毒时,到达现场的急救人员应对危重患者进行初步检查、对症处理后立即转送医院急诊科进行救治,对其他患者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报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报制度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确保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认真履行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责任与义务;现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特制定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报管理制度及流程。 一、事件的报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受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务人员和所在科室应立即电话报告区疾控中心和区卫生局。 1、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或院内感染暴发、流行的; 2、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3、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4、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医务人员或者总值班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区疾控部门报告,同时报告院长和院内相关部门,保证应急工作上下联络、人员疏散、消毒隔离、防护、现场保护和调查、医疗救治、流行病学调查取样等应急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报告责任人、方式、时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直接负责人为各科室主任、护士长和当天总值班,总负责人为医院院长张卫东。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 三、报告内容 (一)事件信息 信息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 (二)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 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分为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1、初次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 2、进程报告 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臵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同时,对初次报告进行补充和修正。 重大及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至少按日进行进程报告。 3、结案报告 事件结束后,应进行结案信息报告。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

xx医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XX医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前言: 应急预案是指医院发生各类突发意外事件(情况)时,医院、各部门应采取的应急行动(措施)方案。为使医院、各部门能不断提高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水平和能力,熟悉和掌握应急处置的工作程序,在事件发生后能快速果断处置,把危害降到最低程度,保证医院工作正常运行,特根据医院当前实际情况,制定部分应急预案并汇编成册。望各部门认真组织学习,务必使每位员工都能熟练掌握并严格执行。 一、总则 1、依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实施办法》、《药品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以及浙江省相关文件、条例等的精神制定本预案。 2、突发事件是指: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即:突然发生的、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突发灾害性事件及社会治安事件包括地震、洪水、重大交通事故、飞行事故、重大社会治安事件等。 2、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医院内突发事件的应急抢救处置工作。 3、应急预案体系 应急预案体系包括综合应急预案,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社 会安全事件等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 (1)综合应急预案:规定医院应急组织机构和职责、应急相应原则、应急管理程序等内容。 (2)专项应急预案:主要是根据医院的特点,为应对几种类型事故,编制各专项事故应急预案 (3)现场处置方案:是针对具体的部位、设备设施、事件及灾害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 4、应急工作原则 医院应急抢救工作在预防为主的前提下,遵循保护人员安全优先,贯彻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区域为主、单位自救和社会救援的原则。 二、危险性分析 1、人员相对密集 医院为开放式经营管理,具有人员密集、流动性大的特点,一旦发生重大医疗安全事故或大面积停电,重大疫情、传染病感染等,容易导致人员拥挤、发生安全事故。 2、各种设备、设施 医院通常配有配电室、电脑机房、气泵室、药房等重点设备设施,若一旦停电、设备发生故障,导致设备停机等事故,有可能危害就医人员人身安全。若重点部位发生火灾及爆炸事故将会使设备损坏、营运瘫痪、人员伤亡,造成巨大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范围与标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范围与标准 (一)传染病 1、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职业性炭疽/不明原因肺炎:发现≥1 例病例。 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3 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 例流脑病例、≥10 例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例,或者两种传染病各有≥2 例死亡病例。 3、皮肤炭疽或肠炭疽: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 例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 4、甲肝/戊肝/伤寒(副伤寒)/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 例病例,或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出现≥1 例死亡病例,伤寒(副伤寒)出现≥2 例死亡病例。 5、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水痘: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 例病例。 6、感染性腹泻(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中发生≥20 例病例,或出现≥1 例死亡病例。 7、流感:1 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30 例流感样病例,或≥5 例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或发生≥1 例流感样病例死亡。 8、流行性乙型脑炎:1 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 例病例,或者≥1 例死亡病例。 9、登革热:1 周内,一个县区发生≥5 例登革热病例;或首次发现病例。 10、血吸虫病:在传播阻断地区或非流行区,发现当地感染的病人、病牛或感染性钉螺。 11、疟疾:以行政村为单位,1 个月内,发现≥5 例当地感染的病例;或在近3 年内无当地感染病例报告的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1 个月内发现≥5 例当地感染的病例;在恶性疟流行地区,以乡镇为单位,1 个月内发现≥2 例恶性疟死亡病例;在非恶性疟流行地区,出现输入性恶性疟继发感染病例。 12、输血性乙肝、丙肝、HIV: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发生≥3 例输血性乙肝、丙肝病例或疑似病例或HIV 感染。 13、新发或再发传染病:发现本县区从未发生过的传染病或发生本县区近5 年从未报告的或国家宣布已消灭的传染病。 (二)食物中毒 1、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 人或死亡≥1 人; 2、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或地区性、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 人或死亡≥1 人。 (三)职业中毒: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 人或者死亡≥1 人。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及处理流程图

第一节火灾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及处理流程图 1、0突发性事件处理流程 1、1迅速报告:发生事件后立即向主管部门汇报,经请示后报110处置(紧急情况下可先报110),同时按程序向当地相关部门与主管部门逐级报告。 1、2现场处置:总指挥(或副总指挥)应迅速赶到现场,判明情况,做出紧急部署。各组迅速到位,按责任分工,迅速开展工作。 1、3现场维护:组织人员维护现场秩序,劝阻围观群,设置警戒线,保护现场,控制局面。 1、4按警并引导进入现场:敏于观察,注意发现问题,配合公安机关与相关部门开展事件的调查取证工作,控制违法犯罪嫌疑人。 1、5做好接待、安抚工作:按规定与来访者对话,做好政治思想工作,稳定情绪,正面引导,积极化解矛盾,将影响与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1、6加强信息收集:配合公安机关调查取证。 1、7处理善后:成立善后工作小组妥善处理善后事宜,积极消防机关工作。 2、0火灾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及处理。 2、1立即报告主管部门。 2、2如火势较大,迅速拨打“119”报警,报警时讲清楚起火方位、名

称、地点、火警情况及由何种物质引起的火灾等。 2、3派人在通往发生火灾地点的主要路口等候,引导消防车从最快的路线进入火场,并提供水源地点,同时立即组织力量抢救伤者与贵重物品,以最快的速度救出被围困人员,做好疏散人群的工作,并及时切断电源及煤气总开关等,避免火灾的蔓延、扩大; 2、4利用灭火器或消防器材进行灭火,尽可能把火灾扑灭在初级阶段,以减少损失; 2、5维护好火场秩序,严禁无关人员进入火场; 2、6救火原则:先救人,后救火,先隔离火源后灭火。 3、0火灾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流程图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培训讲义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相关知识讲义 一、法定传染病分类及病种: 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法定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传染病防治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甲型H1N1流感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细菌、真菌、立克次体、病毒等;

寄生虫包括蠕虫和原虫。原虫指疟疾、弓形虫病等;蠕虫指蛔虫、蛲虫、钩虫、绦虫等等。 2.流行病学特征 (1)流行性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蔓延称为流行。按其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爆发、流行、大流行。 (2)地方性某些传染病由于中间宿主、地理条件及人群生活习惯等原因,只能在一定地区内发生,有称为地方性传染病,如长江流域的血吸虫病。 (3)季节性某些传染病受气候条件或昆虫媒介的生活习性影响,因而表现为不同的季节性,如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节,大脑炎则主要发生在蚊虫活跃的夏秋季节。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3.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4.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人群易感性: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人群的易感性。 三、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表现 1、水痘 临床上可分为前驱期和出诊期。前驱期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及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等,持续1~2天即迅速进入出诊期。出诊特点: (1)皮疹形态:初为红斑疹,数小时后变为红色丘疹,再经数小时

(完整版)(完整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的突发事件防治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1.根据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应急预案,制订本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3.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 4.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检制度,及时掌握师生的身体状况,发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师生,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案例.doc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案例 ——欧洲“毒黄瓜”事件的应对分析一、事件回顾: 欧洲毒黄瓜事件始末 2011年5月初,德国罗伯特·科赫研究所公布了第一例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所致的溶血性尿毒综合症的病例,随后德国东北部数州报告的感染人数迅速增加。5月中旬开始在德国蔓延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疫情仍在继续扩散,死亡病例首度扩散到德国北部以外地区,截至5月31日,死亡人数增至16人,1人在瑞典,其余在德国。感染人数已超过1200人,其中373人为重症患者。此外,包括瑞典、丹麦、英国和荷兰在内的多个国家均已报告感染病例欧洲爆发的大肠杆菌疫情截至该年6月,造成9个国家至少1500人患病,其中470人出现肾衰竭症状,至少18人死亡。 为了应对此次危机,德国联邦及地区相关卫生食品防疫部门的代表5月30日在柏林举行了紧急会议。德国卫生部长巴尔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局目前依然无法确定此次疫病的传染源,所以他预计新增病例还将继续上升。 不久,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欧洲疾病预防管制中心”表示,产自西班牙的黄瓜可能是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感染源之一。随后,欧洲各国纷纷停止进口并下架西班牙黄瓜。 德国汉堡卫生研究部门已宣布,除在自西班牙进口的黄瓜上发现出血性大肠杆菌之外,是否其他蔬果也带有大肠杆菌病毒,需要进一步追踪确认。因此,德国卫生部门建议民众,生吃黄瓜、西红柿和生菜沙拉,存在很大风险,建议煮熟后食用。 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媒体公告,警惕德国出现的大肠杆菌疫情,表示这次疫情的“罪魁祸首”是种此前从未被发现过、“毒性和复制能力都更强的”大肠杆菌病毒,这可以解释为何这次欧洲疫情范围广且危害大、感染速度快“主攻”成年人;并提醒民众,该种致病性大肠杆菌可通过人际、食物、水和接触动物等渠道传播,民众应注意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食物前和入厕后。建议民众注意饮食卫生,有症状者及时就医,同时提醒民众不可滥用抗生素和止泻药,以防加重病情。 由于这种病菌对很多抗生素具有耐药性,使用抗生素反而会使病菌产生更大毒性,因此目前没有很好的方法治疗这一病菌感染,但德国部分医院积极正在尝试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予以应对。德国海德堡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曾于去年用一种特殊的抗体治疗3名年幼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患者获得成功。获知这一消息后,德国汉堡、汉诺威等地的医院已开始对一些重症患者试用这种方法。 通过对涉及进口黄瓜的两家西班牙公司的调查,德国汉堡卫生当局5月31日宣布,实验室的最新化验结果显示,肆虐德国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感染的致病原并非西班牙进口黄瓜。 6月初,德国西北部下萨克森农业部长林德曼表示,在汉堡市郊于尔森区一个有机农场的豆芽等芽苗菜样本中发现大肠杆菌,初步怀疑是疫情源头。经过检测,德国德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罗伯特·科赫研究所等多家机构表示,他们已确认豆芽等芽苗菜是造成此次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疫情的源头。 最终,尽管西班牙黄瓜“沉冤得雪”,但消费者又陷入了对芽类蔬菜的恐慌。而这轮大肠杆菌疫情暴发之初,德国卫生部门曾怀疑产自西班牙的黄瓜是疫情源头。欧洲多国随即发布对西班牙蔬菜和水果的进口禁令,招致西班牙方面的强烈抗议。西班牙环境大臣里韦罗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竹林中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可以及时发现突发事件的苗头,保证事件报告工作的质量和资料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事件危害扩散、蔓延,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为了在事件中及时、准确地采取措施,我校成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其成员如下: 组长:蒋治(校长) 副组长:潘先照(副校长) 成员:顾金先(办公室主任) 杜俊清(总务主任) 杨艳花(教务主任) 潘元光(政教主任) 龙远朝(校医) 各班班主任 明确蒋治校长为第一责任人。顾金先主任负责事件的报告。 一、事件的报告 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二、报告方式、时限和程序 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尽快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调查,如确认为实际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根据不同的级别,及时组织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如尚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由专业防治机构密切跟踪事态发展,随时报告事态变化情况。 三、报告内容 (一)事件信息 信息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 (二)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 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分为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 1、初次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 2、进程报告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同时,对初次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进行补充和修正。重大及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至少按日进行进程报告。 3、结案报告事件结束后,应进行结案信息报告。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分级标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由相应级别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评估,在确认事件终止后2周内,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四、监督管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对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以及其他专业防治机构相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和管理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监督,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调查处理。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样本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目的: 1.1为提高XX项目在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 采取紧急措施, 做到有效应对, 特制订本预案。 二、范围: 2.1适用范围: 为XX项目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的危害, 最大限度保护客户的人身安全, 特 制定本预案。 2.2发布范围: 工程物业部、营运部。 三、名词解释: 3.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指在项目管理范围内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 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 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 的事件。

四、职责: 4.1应急小组组成: 组长: 总经办领导副组长: 工程物业部负责人、营运部负责人 组员: 工程物业部、营运部全体员工 非标准工作时间内由总值班经理担任应急处理小组负责人 4.2相关职责: 4.2.1应急小组组长、副组长负责组织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 案, 并对预案的适宜性进行审核, 负责紧急状态的应急准 备与响应的组织、监督工作。 4.2.2工程物业部客服组负责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的培训, 具体培训工作由相关部门负责实施。 4.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情况发生期间, 由应急副组长担任现 场总指挥, 负责对工程物业部人员及应急物资的统一调配, 工程物业部所属人员必须服从总指挥的指示与命令。 4.2.4安保组负责紧急状态下现场秩序指挥、财产安全的维护。 4.2.5工程部组负责紧急状态下设备设施的临时处理、控制与恢复工作。 4.2.6客服组负责紧急状态下对客户的通知工作。

五、作业内容; 5、规程要点 5.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预警: 5.1.1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小组领导下, 工程物业部和营运 部应当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由各职能组 负责开展突发事件的日常监测, 并确保监测与预警系统 的正常运行, 并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别, 制定监测计划, 科 学分析、综合评价监测数据。对早期发现的潜在隐患以 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 应当按照规定程序和时限进行 报告。 5.2 信息分析通报与报告: 5.2.1物业部定期收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案例信息, 教育培训 值班人员, 加强责任心, 认真巡视检查各种设备。 5.2.2客服组人员在确认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 要及时将情 况报告应急小组组长、副组长及安保组负责人。 5.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完毕后, 客服组及时将事故情况上 报应急小组负责人。 5.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行动方案: 5.3.1物业部行动方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报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报制 度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报制度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确保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认真履行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责任与义务;现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特制定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报管理制度及流程。 一、事件的报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受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务人员和所在科室应立即电话报告县疾控中心和区卫生局。 1、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或院内感染暴发、流行的; 2、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3、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4、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医务人员或者总值班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区疾控部门报告,同时报告院长和院内相关部门,保证应急工作上下联络、人员疏散、消毒隔离、防护、现场保护和调查、医疗救治、流行病学调查取样等应急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报告责任人、方式、时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直接负责人为各科室主任、护士长和当天总值班,总负责人为医院院长曾勇。获得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 三、报告内容 (一)事件信息 信息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 (二)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 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分为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 1、初次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 2、进程报告 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同时,对初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可以及时发现突发事件的苗头,保证事件报告工作的质量和资料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事件危害扩散、蔓延,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一、事件的报告 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二、报告方式、时限和程序 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尽快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调查,如确认为实际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根据不同的级别,及时组织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如尚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由专业防治机构密切跟踪事态发展,随时报告事态变化情况。 三、报告内容

(一)事件信息 信息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具体内容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二)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 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分为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 1、初次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 2、进程报告 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同时,对初次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进行补充和修正。 重大及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至少按日进行进程报告。 3、结案报告 事件结束后,应进行结案信息报告。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分级标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由相应级别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评估,在确认事件终止后2周内,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四、监督管理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对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以及其他专业防治机构相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和管理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监督,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调查处理。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案例分析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吴疆 写在课前的话 传染病随着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改变,出现新的特点和更大的危害。如何控制好新发传染病对于提高人群健康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具有深远意义。本课件结合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案例分析,详细介绍新发传染病的各方面知识,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一、传染病概述 (一)概念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二)认识上的误区 1、传染病 误区一是混淆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传染也称为传染过程,是病原微生物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该过程有两种结果:相互适应,形成共生;或是相互斗争,形成感染。 微生物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一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难以区分,需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大多数微生物对人和动、植物有益,仅少数对人或动、植物有害,并可引发人类疾病,此类微生物称之为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阮粒等。 感染的五种表现形式包括:病原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和潜伏感染。 传染病流行的三环节两因素包括:(1)三环节:①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②传播途径:从传染源传给易感者的途经,有直接、间接等多

种。③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2)两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2、法定报告传染病 误区二:简单认为仅有传染病防治法列举的38种传染病,才需依法管理,而其他传染病则无此必要。传染病防治法按照严重程度将这38种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不仅对甲乙两类,而且包括丙类疾病,均明确提出了规定的报告时间。 3、非法定报告传染病法的管理 误区三:认为某一传染病,若未被列入38种法定报告传染病,则无需报告。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对于某一传染病,虽未被列入需及时报告的范畴,但仍需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如出现大规模的流行和暴发,则需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报告和管理。 二、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分析 (一)中国是世界上SARS流行最严重的国家 WHO报道全球8422例SARS,中国共有7748例,其中大陆5327例,香港1755例,台湾省665例,澳门1例。北京市是世界上SARS流行最严重的城市:累积SARS确诊病例2521例,占我国大陆地区47.32%,占全世界29.93%。 (二)案例分析 1、第一起输入暴发 Y某:山西人,27岁,女性。2月18日曾到广东经商,2月21日感身体不适, 23日回山西太原。26日诊断为肺炎。3月1日到北京301医院就诊,后转入302医院诊治。造成5名亲属、4名医护人员和10名同期住院患者感染。 2、第二起输入暴发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制度 一、组织管理制度 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指挥协调处理辖区内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建立应急专业队伍。突发事件发生时,由应急管理办公室统一协调开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各类人员相对固定,如有调动,应及时补充。 做好应急物质的储备工作,包括采样器材、检测试剂、消杀药品、个人防护装备等,以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需要。 建立健全卫生应急工作制度,明确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 制度年度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卫生应急宣传、培训和演练、技术方案的制修订、队伍装备采购等方面,并按计划组织实施。 针对不同种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特征,组织制订调查、处置不同种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技术方案。 二、组织开展卫生应急培训与演练 严格按照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和相关规范开展工作,遵守组织纪律和保密制度。 接受上级业务部门的技术指导,服从上级行政部门的统一协调和指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制度 疾控机构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工作人员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人。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不得瞒报、谎报、迟报或授意他人瞒报、谎报、迟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 疾控机构具体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报告工作的网络直报、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指导任务。 指定专人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相关信息的报告管理工作,网络直报用户密码要定期更换,不能泄露和转让。 设置专门的举报热线电话,接受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举报、咨询和监督。对公众举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经调查核实确认,按规定程序上报和网络直报。 报告范围:传染病爆发流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和群体性药物反应、医源性感染事件、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核事故和放射事故、有害生物与化学毒品播散,以及因自然灾害、事故灾害或社会安全等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相关信息。 报告程序: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后,应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区卫生局和区疾控中心报告,同时进行网络直报。根据事件进展情况及时做出事件进程和结案网络报告。 报告内容:首次报告应尽可能说明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波及范围、受累人数、主要症状和体征、可能的原因、事件性质的初步判定;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发展变化及情况及时进行事件的进程报告及结案报告,包括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流行病学分布、事态评估或存在的隐患、控制措施及效果等内容。 疾控机构逐级及时对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进行审核,及时订正,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及时了解和掌握本辖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每日对网络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动态监控,并做好记录。 定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和分析,根据需要随时做好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题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期间,要做好事件动态与应急工作进展情况追踪。及时向上级疾控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上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