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舞蹈浅谈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摘要:东北大秧歌诞生于清康熙年间,起源于田间劳动和古人祭天,已有近300年的历史,现今广泛流行于东北三省,已经成为了我国东北地区的民间文化艺术之典型代表,深受东北地区人民的喜爱,在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地位要远远高过我们的想象。
东北秧歌在舞蹈风格上既有奔放、洒脱的特点,又有平稳、幽默的特点。
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而且稳中有浪、浪中有稳、刚柔结合,且不做作。
东北秧歌起源与东北、发展于东北,每一个情节都体现着东北人的质朴、勤劳以及豁达,每一个细节都将东北人的性格特征充分展现。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东北严格的艺术风格特点加深人们对东北秧歌的认识。
本文从介绍东北秧歌的起源与发展入手,通过具体秧歌作品详细分析了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最后介绍了东北秧歌在我国民间艺术舞台上的地位和贡献。
通过本文,将为后续继续研究东北秧歌这一艺术形式,提供有益的帮助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东北秧歌风格特点产生及发展风格形成贡献与地位前言东北大秧歌流传于我国东北辽吉黑三省,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系从中原一带传播而来,在发展中吸收了东北当地满、汉两族人民的文化艺术成就,经过长时间几代人的积累,把民间艺人的表演升华为现在的东北秧歌,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表演形式,深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
艺术来源于生活,东北秧歌这一艺术形式因具有浓郁的东北生活气息,在东北群众中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1]。
东北秧歌是民族舞的一种,因此也具有民族舞蹈的共同特性。
东北秧歌具有从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和动律特点,与东北人民的信仰、社会生活、自然环境、风土人情、行为习惯是密不可分的[2]。
作为东北地区具有典性的民间文化,东北秧歌素来以幽默、动感、亲切和火爆著称,其艺术风格特点紧紧围绕东北地区和东北人的特性,是东北地区最为主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在东北秧歌舞蹈中,艺术特色通过“三相”(即走、稳、鼓)和道具(主要为手巾)所呈现。
稳中浪、浪中俏、俏中艮和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明快的鼓点、独特的体态特征、鲜明动律也是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3]。
浅谈“湖南花鼓戏”湖南的花鼓戏起源于长沙各地的山歌民歌以及民间歌舞,在清朝的时候开始正式的被确立,尤其是角色的发展。
受湘剧艺术的影响,湖南花鼓戏的表现题材也被不断扩大,最终丰富了所有的音乐。
在清朝的时候,各地民间习俗以及文化气息,乡土人情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而花鼓戏也是扎根在民间,从而进行发展。
由于是从民间所起,所以花鼓戏的受众群体是比较多的,大部分的人都能接受,尤其是老一辈的人一听花鼓戏就来劲儿。
湖南花鼓戏可以直接追溯到清代,出现了田间休闲系民间音乐歌舞表演,这也使花鼓戏正式的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虽然有一些地方的人对于花鼓戏可能比较陌生,但对于湖南人来说,花鼓戏就像是湖南文化的象征。
早期的花鼓戏,必须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随后花鼓戏总爱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很多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半调”、“阴阳班子”京剧。
建国后,各地分别成立专业剧团,进入城市剧场。
花鼓戏最早起源于湖南省常德市一带,后逐渐发展壮大,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
并在湖南各地得到广泛传播和演绎。
据传统说法,花鼓戏最初起源于明朝宫廷音乐“花鼓”,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戏曲形式。
花鼓戏的表演形式以唱为主,结合了武打、腔调和舞蹈等元素,展现了湖南文化的特色和风采。
据1981年统计,湖南省有花鼓戏剧团54个,并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
1957年,湖南省戏曲学校成立,设有花鼓戏专科。
二.“花鼓戏”的艺术特色南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以下是湖南花鼓戏的一些特点:1. 音乐和舞蹈:湖南花鼓戏注重音乐和舞蹈的表演。
花鼓戏的音乐以花鼓为主要伴奏乐器,配以锣、鼓、板等打击乐器和二胡等弦乐器,气势磅礴,节奏明快。
舞蹈方面,湖南花鼓戏以独特的步伐和身法表现人物情感,舞姿矫健而富有韵律感。
作者: 李静波
作者机构: 黑河学院
出版物刊名: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页码: 37-38页
主题词: 传统舞蹈 戏曲舞蹈 民间舞蹈
摘要:试析戏曲舞蹈对传统舞蹈的继承与发展,以说明和举例的方式加以论证。
戏曲中的舞蹈是继承前代的传统舞蹈,并吸取其精华发展了戏曲舞蹈开拓了中国新的传统舞种。
戏曲舞蹈的继承,首先从时间上,传统舞蹈早于戏曲舞蹈,再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戏曲舞蹈吸收其精华显示了它们之间的传承与融合的关系。
发展方面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对戏曲舞蹈的开拓,拓展了舞蹈语汇与内容并对传统舞蹈起到了推动作用;二、戏曲舞蹈对传统舞蹈的影响。
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的关系。
艺术论坛浅谈中国古典舞发力
摘要:舞蹈作为一种动态的艺术,是以人体的动作、姿态和造型的组合、发展、变化所形成的舞蹈语言。身体作为舞蹈表达的特殊载体,其力的应用是舞蹈表达的重要媒介。发力是一种起势,不同舞种有它不同的发力特点。中国古典舞是建立在戏曲表演、太极等传统艺术基础上,同时吸取和借鉴西方古典芭蕾所形成的独特风格特点舞蹈,因此它的发力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本文从中国古典舞韵律、气息、节奏等发力特点以及中国古典舞发力中太极的体现来突出发力的重要性,同时探讨如何将中国古典舞的发力运用到舞蹈表演中去。关键词:舞蹈动作中国古典舞发力
浙江音乐学院余娜
一、中国古典舞的发力特点凡属于人体运动去完成的各种动作都离不开力。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施力物体通过对受力物体施加力的作用而使其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其发生形变。“发力”强调是施力物体。在表演中,发力技巧的掌握对于舞蹈演员而言是不容忽视的,其在舞蹈中的技术技巧、弹跳等动作都是通过力去表现和完成的运动。发力,即蓄力,是动作的起势所形成的力。发力是舞蹈表演中离不开的一个重要因素,发力的大小以及发力的点,对舞蹈表演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中国古典舞的发力不只体现在外在的动作或直上直下的发力,更注重身体的韵律、气息的配合、节奏的处理,遵循拧、倾、圆、曲之间的互相配合。它的发力还遵循芭蕾开、绷、直、立的原则,从而形成了中国古典舞发力的最大特点。从中国古典舞的韵律、气息、节奏、以及“二次发力”上可以体现出其特点。在韵律上,中国古典舞发力遵循“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开先合”等“从反面做起”的运动规则。舞蹈发力的动势不会直接往右,而是在发力上会向反面“起法儿”。动作讲究“起于心而发于腰,腰发力之端”,可见力在之间起着承上启下、协调的作用。“圆”作为中国古典舞动作形态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因此在发力的过程中,遵循主干、支干都要走“圆”,达到从“形”到“劲”不中断的发力特点。在气息上,“提沉”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元素之本,贯穿一切动作的始终。“提沉”是由呼吸来带动。发力的过程中,通过呼吸的配合,使舞蹈动作的完成更为流畅、圆润。在中国古典舞当中,提沉还受到重心和重力的影响。提沉发力时,依靠呼吸以及重心的转移,达到失去平衡瞬间发力的效果,从而展现舞蹈动作的动态美。在节奏处理上,“快提慢落”、“长含快腆”,其节奏长短的不同,发力的速度也是不同的。按照用力的大小、强弱、快慢、轻重、延停、长短、顿挫划分不同的“劲”,分清在舞蹈过程中力的速度变化。中国古典舞中多切分的节奏,在动作到位时,给以点的细化处理,达到瞬间的收力,从而产生停顿的舞姿直观感。在中国古典舞中,另外一种发力特点就是“二次发力”,顾名思义就是用力、发力、蓄力再次发力。在中国古典舞的跳跃中,舞姿具有拧、倾、仰、俯的舞姿动态和闪转腾挪的动势,其跳跃的发力特点是强调空中的爆发力和“二次发力”。发力的劲头,要求具有停顿点、造型感,姿态在空间展现的瞬间就是“二次发力”。在技术技巧中,中国古典舞的转与翻身也都含有“二次发力”,如串翻身中的“挂”,舞姿转等。这也是区别去现代舞发力的特征之一。二、中国古典舞发力中太极的体现中国古典舞在吸取和借鉴西方古典芭蕾的同时,同时也融入了戏曲表演、太极、武术等中国传统艺术。中国古典舞除了上述的一些发力特点之外,还融入了其他艺术的特征。比如太极,作为中国古典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太极讲究阴阳结合,天人合一。因此,中国古典舞已经渐渐地融入了许多太极的特色,使中国古典舞的动作更为流畅,有劲。太极也有许多与中国古典舞相似的地方,比如在运动轨迹上,太极也要求走“圆”,大圆套小圆,在“圆”中完成动作。太极也不断地在融入中国古典舞,给中国古典舞不断地增加特色。在发力上,中国古典舞也加入了不少太极的内容。绷。“绷”劲在太极中是最基本的,它的存在,身体的任何部位皆是收紧的,但有时这个力是看不出来的。在中国古典舞中也是一样,许多动作的力看似只是表面的功夫,很轻松。其实身体是收紧的,使得是暗劲。捋。“捋”劲是顺势而行,顺而化之。在太极中的动作许多是靠“捋”来完成。在中国古典舞中,有许多动作是运用顺势而行的
浅谈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姓名:罗美蓉学号:20085145028院(系):音乐学院专业:舞蹈学指导老师:冯燕职称:讲师摘要:东北秧歌是东北三省广大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艺术, 拥有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热烈、欢快、火暴、诙谐是它的特点。
其音乐特征也十分明显,既火暴热烈,又欢快、俏皮、风趣,优美抒情。
旋律跌宕起伏,迂回曲折。
常用道具有手绢、扇子、花棍和提花灯等。
既有广场歌舞自娱性特点又有表演性舞蹈特点,基本风格是艮劲、美劲、泼辣劲。
东北秧歌的动律风格可概括为“稳中浪”,而舞蹈中的艮劲儿、美劲儿及泼辣劲儿给这一舞种增色不少。
关键词:地域文化;民俗风情;步伐;动律风格Abstract:Yangge northeast three provinces in northeast China is the people's vast regions of the popular folk dance art, possess a complete performance forms: warm, lively, witty and fiery is its characteristics. Its music feature also obviously, already surging warmly, and lively,smart-alecky, charming, beautiful lyric. Melody ups and downs, twists and turns. Commonly used word handkerchief, fans, with HuaGun and carry lanterns, etc. Both square dance ZiYuXing characteristics also have presentational style is dance characteristics, basic Burgundy strength, beauty strengths, provocative strength. Northeast yangko dynamic law style can be summarized as "stability waves", and the dance is strength and beauty of chidon, for this is a vigorous dances that graces many.Key Words:Regional culture; Folk customs; Paces; Dynamic law style一、东北秧歌的地域文化历史上汉族人进入东北地区曾有两次高潮:一次是在辽金时期,另一次是在清代。
浅谈中国戏曲的表演艺术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形势。
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做、念、打艺术,表演富于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在艺术比上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一、中国戏曲表演有其独到的特殊性中国戏曲表演艺术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以程式化的歌舞表演故事,经过千百年来的锤炼,创造了丰富艺术表演手段。
而这些大量的、精美的艺术表演手段,集中体现在戏曲演员是否掌握好了戏曲的基本功-“四功、五法”。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戏曲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一般需要先有“功”,然后才能有人物。
也就是说,一个戏曲演员要想在戏曲中塑造好一个人物形象,首先要学习好五法即手、眼、身、法、步以及戏曲发音、戏曲舞蹈、戏曲节奏、戏曲锣鼓经等,为以后塑造人物做起码的技术准备,魏将来在舞台上娴熟运用歌舞化的行动展现戏曲冲突和矛盾打好基础,这一课是戏曲演员不可或缺的。
戏曲演员需要改变生活中的自然的道白、动作、语调,遵循“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程式,把生活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后,才能搬上舞台。
因此,戏曲演员首先需要具备戏曲艺术特有的表演技能,一名戏曲演员如果连表演程式动作都完成不了,那就更谈不上去进行剧中人物的心理体验和舞台表现。
其次戏曲演员还需要赋予角色以生命。
中国当代著名戏曲理论家、表导演艺术家阿甲先生说:“戏曲演员不是简单地、直接地从自然界形态的生活去体验角色,而是要从戏曲的歌舞规律所转化的艺术性态的生活体验角色,这种体验,是审美意识和表演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戏曲歌舞生活的体验。
中国戏曲要求演员在舞台上只是演戏,而不是在真实地生活,既要有深厚娴熟的一整套程式化基本表演技能,又要吧情感凝聚在程式化技术的表现上,要体验的是戏曲化艺术感情,而不是单纯地停留在生活化情感体验层面上。
浅谈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蹈之间的关系作者:粟婧雯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14期【摘要】中国的舞蹈具有多种形式,其中古典舞与戏曲舞蹈都是舞蹈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两种舞蹈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戏曲舞蹈是古典舞的原型,又能说古典舞依托于戏曲舞蹈演化来的,因此本文以研究两种舞蹈的内在关系为主。
【关键词】古典舞;戏曲舞;舞蹈,关系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4-0163-01一、古典舞与戏曲舞蹈古典舞是中国文化与艺术的表现形式,同时也可以代表中国式的舞蹈文化,对于古典舞来说如果在历史上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古典舞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融合众多的舞蹈形式,并且以此形成我们所看到的艺术特点,其中古典舞在发展中融合了宫廷舞蹈、民族舞蹈、戏曲表演、体操武术等众多的表演形式。
因此来说中国的古典舞并非是单一的代表着某一种舞蹈,而是表达着中国传承的舞蹈文化,同时也是在这基础上通过历代人的不断提炼与加工,以此传承下来的一种舞蹈风格。
戏曲在历史上也称戏剧,它糅合吸取了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和表演等艺术形式的精华,并且在表演中融入了民族历史、民族文化等艺术特点,同时戏曲舞蹈在表演中通常都是采用大量的道具进行辅助,并且通过演员、道具、灯光、舞台等多种形式为一体来完成的表演,同时戏曲舞蹈常常以抒情为主,并且在表达中擅长刻画人物的内心,以此来表达整体戏曲的情感。
二、古典舞与戏曲舞蹈之间的关系有人说古典舞即是戏曲又是舞蹈,其实这种说法也是不全面的,因为古典舞可以是戏曲与舞蹈之间的结合体,它既具有戏曲的表达形式,同时采用舞蹈的形式表演出来,因此来说,在表演的舞台上古典舞始终给人一种即是戏曲却又区别于戏曲的样子。
同时在古典舞中也还保留了一定的戏曲舞蹈的技法,这些技法在融合舞蹈中形成了一种崭新的形式,但是归根到底却也脱离不开戏曲的原型。
首先是身段技法。
戏曲舞蹈在身段的表达上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包括一尺一寸都是有肢体动作的严格设定的,一举一动、一看一望、一听一说都是要根据剧情的需要而进行的艺术设定,无论是在肢体造型、舞步手势、表情眼神上都是有着自身的韵律与配合的。
浅谈寸跷在舞剧《粉墨春秋》中的风格特色1. 引言1.1 舞剧《粉墨春秋》简介《粉墨春秋》是一部经典的舞剧作品,由著名舞蹈家编导,以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为背景创作而成。
该舞剧通过舞蹈、音乐、服装等多种艺术形式,生动展现了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权谋斗争的场面,描绘了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命运的起落。
舞剧在舞台上呈现出华丽的服装和华丽的舞姿,给观众带来视听的双重享受。
舞剧中的故事情节紧凑,节奏明快,让人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舞剧《粉墨春秋》不仅是一部具有艺术魅力的舞台作品,更是一部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的作品,值得观众深入品味和欣赏。
1.2 浅谈浅跷在舞剧中的重要性浅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一直在各种艺术形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舞剧《粉墨春秋》中,浅跷更是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浅跷在舞剧中扮演着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是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
它不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浅跷在舞剧《粉墨春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其独特的魅力和文化意义为舞剧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历史厚重感,使得舞剧更加丰富多彩,具有深远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我们有理由相信,浅跷在舞剧中的重要性将会在未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发展。
2. 正文2.1 浅跷在舞剧中的服装风格浅跷在舞剧《粉墨春秋》中的服装风格是该舞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这部舞剧中,浅跷的服装设计通过精心的布料选择和细致的制作工艺,展现出了浓厚的古代风情和精致的细节。
浅跷的服装整体设计风格简洁大方,注重线条和轮廓的优美感,体现出东方古典之美。
服装的色彩搭配也十分考究,以清新淡雅的颜色为主,如粉红、浅蓝、淡紫等,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文雅、典雅的感觉。
服装上的配饰也别具特色,如华丽的刺绣、精致的花饰和流苏设计,使整体造型更加精致华丽。
浅跷在舞剧中的服装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底蕴,呈现出独特的韵味与魅力,为整个舞剧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气息和审美价值。
浅谈戏曲表演中花旦角色应具有的基功戏曲表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花旦是戏曲表演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花旦角色代表着柔美、妩媚和灵活,所以在表演中需要具备相应的基本功才能胜任。
下面就浅谈戏曲表演中花旦角色应具有的基本功。
花旦在表演时需要具有良好的唱功。
唱功是戏曲表演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花旦角色来说更是如此。
花旦在演唱时需要具备连续的音线、甜美的音色和扎实的音域,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不同情绪的变化。
而且花旦还需要懂得如何运用音乐表达角色内心的感情变化,通过声音的高低、快慢来展现角色的心境,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角色的情感。
花旦在表演时需要具备出色的舞蹈基本功。
戏曲表演中的花旦在表演时往往需要展现一些舞蹈动作,需要有扎实的舞蹈基本功才能将角色中的妩媚、舒展、柔美等特点充分展现出来。
舞蹈基本功包括身体柔韧性、舞姿优美、步伐稳健等方面的技能。
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功,花旦在表演时才能将舞蹈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才能更好地勾勒出角色的特点和情感。
花旦在表演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表演基本功。
表演基本功包括表情、眼神、手势、身段等方面。
花旦在表演时需要灵活运用这些基本功,通过折叠眼神、细腻的手势、娴静的身段来刻画出角色的特点和情感。
通过这些细微的动作,花旦角色才能更好地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现出来,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角色的情感。
花旦在表演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服饰基本功。
服饰是戏曲表演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服饰能够直接呈现出角色的特点、身份和情感。
花旦需要了解不同时期、不同戏曲作品所需的服饰和服装搭配,需要了解身段、颜色、配饰等方面的搭配技巧,通过服饰来更好地展现角色的个性和情感。
花旦在表演时需要具备唱功、舞蹈基本功、表演基本功、化妆基本功和服饰基本功。
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功,花旦才能在表演中更好地展现出角色的特点和情感,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角色的内心世界。
这些基本功是戏曲表演中花旦角色所具备的重要素养,也是她们能够成功塑造角色并深受观众喜爱的重要保障。
探究中国古典舞水袖在表演中的韵律及特点摘要:在我国历史发展长河中,有诸多传统文化内容,其中古典舞水袖就是我国传统的舞蹈文化,它源自于中国古代,在汉唐时期水袖舞就非常流行。
在水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初起源于祭祀活动,到了汉代,水袖舞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细长舞袖和喇叭状的宽大长袖,成为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表演形式。
在汉代,技艺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越发精湛成熟,而与此同时对舞者的臂力、柔韧度和技艺要求也越来越高。
到了隋唐时期,水袖舞更是进入了鼎盛时期,逐渐向长袖和广袖发展,其韵律也得以流传下来。
而宋元至明清时期是戏曲艺术的高速发展时期,此时袖舞逐渐与戏曲艺术相融合,不仅融合了戏曲中的独特风格,同时其服饰也有明显特点,独特的风格使这一舞蹈展现在了舞台中。
水袖可以说是“袖舞”的灵魂体现,表演者借助多种水袖技艺既可以很好的体现出舞蹈的韵律。
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中国古典舞水袖在表演中的内涵,并且进一步阐述其在表演中的韵律及特点,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水袖表演特点及韵律思考中国古典舞水袖是中国京剧的特技之一,它包容了戏曲和舞蹈的成分,别具美感。
水袖也讲究身韵合一,众所周知古典舞身韵讲究身体的韵律和气息,静态动态中都离不开“韵”,不管是从运动路线、呼吸还是手位与步伐都与“韵”息息相关的。
水袖属于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现,同时也是一种舞蹈表演形式,其既有服饰层面的概念,同时也是舞蹈道具的一种。
中国古典舞水袖与西方舞蹈相比较前者有东方文艺特征,在西方舞蹈中的体现较为罕见。
同时袖舞在水袖中的合理运用还能够延长表演者肢体,达到提升舞蹈表现力这一目标,在过程中表演者还可以借助身体幅度来使水袖的形态不断变化,其所体现出了的审美蕴意十分深厚。
一、中国古典舞水袖的内涵中国古典舞包含了戏曲舞蹈,其不仅继承了戏曲舞蹈的风格特点,同时还借鉴了戏曲舞蹈的表演形态。
其中“袖”是表演者进行舞蹈表演者的关键道具,可以使表演者在舞台中延长手势且放大表演。
浅谈中国古典舞的身韵中国古典舞是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起源于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一个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独立舞种和体系,它融合了许多武术、戏曲中的动作与造型,特别注重眼睛的表演和呼吸的配合,富有韵律感和造型感,具备独有的“东方式”刚柔并济的美感。
身韵课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由北京舞蹈学院李正一和唐满城两位古典舞老教授创建,曾被国家教育委员会列为优秀教学成果而获得奖励,它的创建让中国古典舞重振雄风,使古典舞事业曙光再现,可以说身韵是中国古典舞的灵魂,它强调“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神在中而形于外,“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意念情感诠释了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
一、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基本元素与运动规则身韵是“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它们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换句话说:“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是中国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也是中国古典舞演员所必须具备的艺术修养与素质。
身韵的基本元素包括了“提、沉、冲、靠、含、腆、仰、横拧、旁提”等,它们是从身韵动作中提炼出来的,充分体现了身韵欲前先后、欲左先右、欲上先下、逢开必合、逢冲必靠等一切从反面做起的反律式运动规则与“平圆、立圆、八字圆”的“三圆”路线规则,有着无可限量的创新功能。
二、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核心“形、神、劲、律”是身韵的核心,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动作特征与审美规范。
形,即外在动作,包含姿态及其动作连接的运动线路;神,即神韵、心意,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是起主导支配作用的部分;劲,就是力,包含着轻重、缓急、强弱、刚柔等关系的艺术处理;律,包含着动作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这双重意义。
(一)形形是古典舞魅力的依附,是古典舞韵律的传达媒介,一切外部展现的动作、舞姿、体态、路线都可以称之为“形”,它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要真正做到“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的境界,不经过严格的训练和要求是无法融合在一起的。
·艺术研究摘 要:舞蹈《丽人行》作为独立舞段获得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提名,收获了很多观众的喜爱。
笔者深入叙述该舞蹈的造型、意象、舞蹈语汇的创新方面去解析该舞蹈的成功之处。
关键词:《丽人行》;造型;意象舞蹈《丽人行》是大型舞剧《杜甫》中的一个舞段。
该舞段灵感源自杜甫的诗词《丽人行》。
诗词大约创作在唐天宝753年,该诗通过描写杨氏兄妹踏春游玩的情景,从侧面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统治阶级的生活现状。
舞蹈运用写意的创作手法,再现了当时宫中贵妇出游的极奢景象,同时也以该舞来暗讽当时的宫廷奢侈糜烂,并与底层人民“路有冻死骨”的悲惨遭遇形成对比。
《丽人行》作为独立舞蹈获得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提名,收获了观众的喜爱,并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模仿热潮,说明该舞蹈的审美是符合普罗大众的视觉美感的。
笔者深入叙述该舞蹈的造型、意象、创新之处,解析该舞蹈被观众喜爱的原因。
1 “以形写神,形神兼具”——造型之美“形”即形象、造型等,是舞蹈的物质形式与视觉的外在形式的呈现。
“形”是舞蹈可以被感知的外在运动,是舞蹈的基础构成部分,具有特点的舞蹈形象,可以准确地让观者定位人物的身份地位。
该舞蹈在造型和服装上都极其考究,舞蹈的服装设计者看了大量历史资料、古画、泥俑等,在保留唐代服饰元素的基础上做了艺术的加工处理,秉承一种“极简即奢”的概念,选择了较为淡雅的颜色,所以最终呈现的服装并没有“绣罗衣裳”“蹙金孔雀银麒麟”这种视觉审美上的华丽奢侈之感,但是其拖地四五尺的长裙又显示它的奢侈。
它的存在的作用完全是为了显示女性的妖娆姿态和养尊处优的生活。
由于服装的限制,演员无法完成大幅度的动作,所以在A段,我们看到的舞蹈都是极为克制的,这种克制造就了舞段的“造型之美”。
舞段伊始,贵妃身着拖地长裙从舞台幕前缓缓走向舞台中,与众佳丽回眸的刹那,百媚横生,停在这一帧,便是一幅活脱脱的美人图。
手部作揖,广袖遮腕,抬头环颈的动作,更显其慵懒的姿态,这种慵懒的姿态像极了唐代张萱的传世名画——《虢国夫人游春图》,该画的高明之处在于“游春不画春”,而是刻画人物轻松的动态与神情,马蹄的轻举缓步,在“静态”中使人感受到盎然的春天气息。
2021-03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浅谈戏曲表演中的程式性魏翠瑶(北华大学,吉林吉林132013)摘要:戏曲是中国表演艺术宝库中一颗闪亮的明珠,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历代无数的戏曲作者和表演艺术家的不断创新下,至今已形成集“唱、念、做、打”于一体的程式化表演体系,并且程式化就是我国戏曲表演中重要的特点之一。
在戏曲演唱和表演中都具有一定的程式性,如:板式、曲牌、锣经、声调、韵味,和身段、手式、步法以至喜、怒、哀、乐等感情的展现,这都是戏曲程式化的表现。
同样我们从戏曲的音乐伴奏、人物造型以及剧本创作上来看也都一一表现出一种固定的程式化。
也正因为这样,戏曲的程式化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程式化艺术。
关键词:戏曲;程式化;特征;创新中图分类号:J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09-0157-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09.076一、戏曲表演程式性的含义将艺术形式按照一定的规范要求建立一套标准体系,使这种艺术形式更加的规范我们称之为程式。
中国传统戏曲的程式化主要体现在音乐体系、舞美体系和表演体系等,运用程式化艺术处理手段进行加工创作。
通过这种系统的艺术处理,可以使中国戏曲的表演更好、更完整、更统一。
对于戏曲表演的更深层面来讲,程式化主要是指戏曲演员舞蹈动作与技术上的规范化,从演员的表情、动作以及演唱等都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程式化。
这种程式化并不是胡乱编造的,而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艺术的加工与美化在舞台上表现出来的。
戏曲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四种:“唱、做、念、打”,这种表演形式对舞台的假定性和表演的虚拟性有一定的协调作用。
二、戏曲表演程式的特性(一)戏曲表演中的规范性在戏曲表演中规范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个方面的含义是:在戏曲表演中一般都是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规范社会生活手段的。
戏曲表演具有灵活性的程式化表演形式,从戏曲表演的四种表演方式上来看,几乎每种表演形式在程式化系统的运用上都是不一样的,每种表演形式都存在着不同的优势。
●孙婕 [摘要]中国古典舞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舞种之一,也是非常符合我们中华民族艺术审美的舞种。现在的中 国古典舞加入戏曲舞蹈和武术身法等多种元素,其风格特征不仅融合了中华民族多种艺术特征,而且逐 步形成了它独特的舞蹈艺术特征。鉴于此,文章从圆韵,精、气、神,刚与柔等三个艺术特征对其进行探
讨与认识。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圆韵;精、气、神;刚与柔
中国古典舞是以戏曲舞蹈和中华武术为主要 基础,同时吸收多元素和训练方法而发展起来的。 今天我们欣赏的古典舞是具备了多种元素在其中, 比如在古典舞中加人中国戏剧中的舞蹈元素和中 国武术的元素,还加入了西方芭蕾的一些训练方法 等等。这样形成了别具一格、独具中国古典艺术特 色的中国古典舞。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特征大致分为 以下三点。 一、圆韵 (1)中国古典舞艺术特征中,首先要提的是圆 韵。中国古典舞运动的核心和其韵律为圆形,圆韵 在其中。步伐画圆律,身体随圆律,整体随圆运动, 万变不离其圆,从头、身、腿、脚、手等身体的各个部 位都可以看到圆的运动形态,从中国古典舞蹈中可 以看到多种圆的律动,有平圆、绕圆、顺圆、八字圆、 立圆等等,这些圆构成了中国古典舞独特的艺术特 征。 (2)圆,在中国古典舞中,无论是动作的运动形 态、路线还是姿态都离不开它。在古典舞中的舞剑、 舞袖、舞绸都是运用各种大小不一的圆形轨迹进行 大圆套小圆,古典舞可谓有圆变圆、圆绕圆、圆圈圆 的无穷变化。总之形体上都是运用圆,使之变化无 穷,柔和、自然、圆润与韵昧。 (3)中国古典舞蹈的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和 谐、平和、通融、博大精深的民族特征,同时通过古 典舞圆韵的艺术特征带给观众一种自然而然、圆润 自如的运动美感,使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 二、精、气、神 中国古典舞的精、气、神的审美特征是古典舞 的精髓所在。 1.精 精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心理情绪通过演员 表演从而传达给观众,指舞蹈的精神,或是塑造的 形象的精神。 2.气 运动中呼吸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气息贯穿身体 每个部位,气息带动舞者运动,带给观众一种行云 流水、自然而然、毫不费力的舞蹈审美特征。 3.神 中国古典舞要求,形还没有动,神就要先在。也 就是说身体还没有运动,而精神和舞蹈思想就已经 到位,形已停止,神还不能停止的审美要求。舞者舞 动时神与韵同在、同舞。要求是神形同时,神不能离 开形,形不能离开神的舞蹈境界。神是舞蹈者的灵 魂,是舞蹈者内心与外形的高度的统一,舞蹈者运 用跟睛、面部表情等等身体各部分传达给观众无限 美感,这种美感具有机灵洒脱、大气飘渺、绵长柔 情、风情无限,欣赏之后使人欲罢不能。 三、刚与柔 (i)中国古典舞的动作在刚与柔的强烈对比和 转变使之具有高度的含蓄性和想象性,并给舞蹈者 的形体动作以树欲静而风不止、意犹未尽的魅力。 在古典舞中演员时常会出现“亮相”,这亮相表现出 古典舞刚的一面。连绵悠长的舞蹈在特定的音乐节 奏或呼吸要求中穿插着“亮相”,从这里我们很清楚 的看到中国戏剧舞蹈的影子,并通过一些刚劲干净 的舞蹈动作或技巧,结合了舞蹈动作柔美潇洒,给 人一种刚柔相辅相成的美感。 (2)我们还能看到中国的太极八卦图等圆形因 素的影子存在,古典舞在舞动时总会有欲左先右、 欲前先后、欲进先退。这一点运动特性很符合阴阳 八卦的刚与柔,中国古代哲学从来就认为:动之始, 则阳生,而动之极,则阴生矣;静之始,则阴生,而静 之极,则阳生矣。因而,柔中寓刚,刚中见柔,刚柔相 济,相得益彰。 (3)中国古典舞常常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中国古典舞中的舞袖,就是刚与柔的结合,看似柔 长的袖在演员的手臂和运动发力下形成似水流云 的独特美感,带给观众如霓如虹、天上人间的艺术 感觉。中国古典舞舞蹈动作跌宕起伏,动静结合,是 中国古典舞可以引人人胜的奥妙所在。刚柔相辅、 动静结合的舞蹈动作的设计和编排,不仅在舞蹈动 感和美感上给人一种冲击的感觉,同时,时而安静 绵柔突然又出现了刚劲动力的舞蹈动作,带给观众 一种超出正常思维方式的运动路线,这样的设计和 编排是中国古典舞长盛不衰的精髓所在。 四、教学体会 (1)中国古典舞的教学内容丰富,教材涉及面 广,要以一门科学与艺术来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要 求舞蹈老师具备舞蹈表演的专业技术,具备自身的 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格魅力,还要懂得遵循人体训练 的循序渐进去安排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疏密有 间、张弛有度。 (2)教学当中要讲究突出中国古典舞的要点、精 髓和特点,中国古典舞的核心是圆形的运动和韵 律;“精”、“气”、“神”是中国古典舞的精髓.冈0与柔 是中国古典舞的特点。在古典舞的运动变化中有大 小不一的圆韵在其中,古典舞可谓有圆变圆、圆绕 圆、圆圈圆、圆套圆、圆圆圈圈的无穷变化。可以说, 没了圆韵就没了中国古典舞。 “精”、“气”、“神”三 艺术教育 谈音乐对儿童智力开发的作用 ●朱婷 [摘要]音乐的学习对儿童意志品质的锻炼、对儿童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引导、对儿童音乐感受力和注意力的发展 培养及对能否形成健全的人格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音乐情感;创造性
浅谈中国古典舞的身韵与神韵表现的美感形式中国古典舞,不是古代舞,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传承舞蹈艺术的美称。
中国古代自有戏曲以来,就孕育产生了舞蹈艺术,其“身韵”与“神韵”即自然而生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舞蹈艺术的审美情趣也不断发展变化,身、神韵律之内涵也历史的自然形成具有本身的特性和变化发展,便成为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和美学特征的表现。
在多年的舞蹈表演和教学的实践中,领悟到对这一艺术灵魂的理解、演、教许多方面的难度,特别在教学中,当讲到“身韵”或“神韵”的问题时,遇到的困难就更多些,有时用语言讲课,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常把身与神混同起来或在理解上颠倒位置,偏离意义而听不懂,搞不清。
当老师以示范动作教学时,有时老师的动作也不一定完全准确,学生看不明白,尤其是讲到“身韵”与“神韵”的相互关系时,难度更大,必须实施用语言和示范动作相结合方法教学,才能完成课程。
为有利于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速培养人才,下面着重谈谈中国古典舞的“身韵”与“神韵”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
“身韵”,即身法与韵律。
其身法属于形体外部的技法范畴和对舞蹈形体的外部要求,是传统的对“形”的规范,也是传统的全身运动规律的着重点。
“神韵”,则属与传统的对舞蹈的内部要求,也是艺术的内涵部分,亦即舞蹈艺术之灵魂所在。
具体地说来,是心、意、气(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总合。
身韵与神韵二者之间是有机的互相联系而又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与结合的统一本。
但身韵能表现神韵,因此,身韵在二者中占居主导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但任何艺术,特别是舞蹈艺术若表现不出神韵,也就失去了灵魂,也谈不上艺术美的特征。
同时神韵表现的好与坏又体现着身韵所体现的艺术的成败。
显而易见,它们二者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在舞蹈艺术中地位的重要性。
二者缺一不可。
为进一步加深理解和发掘它们的作用,为舞蹈艺术不断增添新的活力,具体谈以下之我见:――传承艺术经验,不断攀登“形神兼备”的高境界。
浅谈中国古典舞点步翻身和串翻身的形成和发展摘要点步翻身和串翻身是中国古典舞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代表性动作之一,它几乎是每个古典舞剧目中都会使用到的技术性技巧。
它可以以单一的翻身性动作出现还可以成为复合型翻身技巧来展现。
所以说翻身的种类众多,变化多端。
两者虽然都是技术性翻身,但两者却在动作上、发力点上、协调能力上包括在复合型动作中的路线变化上、轴心转换上都有着相同点和不同点。
所以练习者要掌握好动作的要领,才能展现此动作本身的规范性和美观性。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点步翻身;串翻身中国古典舞是拥有美观性和技术性的中国特色舞蹈,而其中的翻身技巧更是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技巧。
是在古典舞训练中必不可少的技术性动作。
因为翻身技巧的种类繁多,并且变化多端,所以它才能成为专业技能的训练内容技巧之一。
而且它在古典舞剧目中也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这也正是翻身技巧在古典舞剧目中会频频的使用到原因。
在翻身类技巧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动作,可以说是点步翻身和串翻身这两个动作,这两个动作都是技术性的翻身类技巧,并且也是复合型翻身技巧的基本动作。
它们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他们有着很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练习的时候很多地方容易混淆,模糊不清。
所以练习者要明确的了解到两者的不同和相同,才能规范的完成这两个动作。
首先,要知道点步翻身和串翻身是怎样形成的。
翻身是古典舞蹈中独有的一种技巧形式。
它是以腰部为轴心,身体在倾斜状态下的翻转动作。
而旁提、拧、仰和俯是它正确的动作形态。
但其实点步翻身和串翻身这两个动作是从中国的戏曲旦行身段上转化而来的。
因为在旦行身段表演中能轻易的找到这两个动作的原型。
所以说中国古典舞在很多方面都是受到了戏曲舞蹈的影响,并且很多动作都是从戏曲舞蹈吸取其精华和元素加以改变转化过来的。
如点步翻身和串翻身等动作。
所以说“戏剧舞蹈对古典舞起到了助产的作用”翻身技巧是中国古典舞技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非常具有中国舞蹈特色的动作。
戏曲舞蹈浅谈
作者:张万励
来源:《艺海》2013年第03期
登台即舞,下台方休。
在传统戏曲舞台上,可以说无舞不成戏:人物的登台亮相、撩袍端带、捋髯压鬓、台步圆场等等,都是舞蹈化的动作。
唱中舞、念中舞、哭中舞、笑中舞,其舞蹈形式又因剧情和人物的不同而多种多样。
正如我国当代戏曲理论家阿甲先生所说:“戏曲舞台上即使打仗杀人,也是舞蹈化的。
”以上种种,本文统称其为戏曲舞蹈。
一、戏曲舞蹈的动作程式化
戏曲舞蹈的独特之一,就是它的动作程式化。
戏曲中的程式是创造戏曲形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手势、步伐、坐卧、站立、造型,乃至喜怒哀乐也就是说凡戏曲舞台上的人物,哪怕是一兵一卒,所有人物的动作,哪怕是举手抬足,都有严格的程式规范。
演员们在舞台上表演,就是靠这些“程式”传达剧中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引起观众的联想与共鸣。
由此可见,“没有程式就不是戏曲”。
戏曲舞蹈在传统戏曲中,涵盖于“做”与“打”的方方面面。
戏曲舞台上的人物,登台即舞、下台方休,并且所有的动作都必须按照相对固定的程式去做。
而武戏的“开打”,其程式化要求就更细、更规范。
如何出枪、如何下刀、枪来了怎么躲、刀来了怎么闪等等,都有严格的程式,而且场上的人越多,规定的越细,要求也越严格。
也就是由于有了这个“程式”,才使得那些虚实有度、真切感人的激战场面,往往赢得观众的喝彩。
同样也是由于有了这个“程式”,才使后人易学、易记,并很好的得到传承。
二、戏曲舞蹈的人物性格化
戏曲舞蹈在刻划人物方面所起的作用,这就是戏曲舞蹈的独特之二。
戏曲舞蹈服务于戏,服务于戏中的人物,这也是戏曲表演艺术做为戏剧的鲜明特征所决定的。
戏曲舞台上的任何表演都不允许游离于人物,而且人物的舞蹈规定动作,即“手、眼、身、法、步”也是十分严格的。
各行当都有自身规范的动作,而且一贯到底。
这与纯舞蹈的表演有明显区别。
京剧《群英会》“周瑜打盖”一折,周瑜下场的舞蹈表演,就是以线条式的较大舞台调度,伸展式的大幅度舞蹈动作展示人物性格。
仅仅利用“掏翎、叼翎、吐翎”及“拎袍、抖袖,”里外转身等一系列大动作,把周瑜嫉贤妒能、阴险狡诈,杀孔明不成,气急败坏的人物性格刻划得惟妙惟肖。
清代初年的理论家李笠翁曾说过:“无论衣冠仕官,旦为小姐夫人,出言吐词,当有隽雅从容之度,即使生为仆从,旦为梅香,亦须择言而发,不与净丑同声,以生旦有生旦之体,净丑有净丑之腔故也。
”这就清楚地说明,一个演员不论在戏中扮演什么角色,其主要任务都是要准确地刻划人物,努力使其具有鲜明的性格。
三、戏曲舞蹈的虚拟生活化
戏曲舞蹈的表演程式来源于生活、是把生活里的动作,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提炼、概括、美化并加以一定程度的装饰、夸张,从而具有一定规律可以遵循的艺术表演形式。
其中包括前面谈到的“正官压鬓”、“拂袖掸尘”等等,当然也有从动物的形态中吸取的,如戏曲舞台上常用的“双飞燕”、“金鸡独立”、“雄鹰展翅”等。
而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兰花指”,又是吸收植物的形态创作而成。
学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人都知道,斯坦尼最反对演员使用手势,他认为使用手势不自然、不真实。
可是他偏偏佩服梅兰芳的手。
这不但说明梅兰芳的手势和整个形体,和人物的心里、情感的变化是和谐统一的,而且用手的夸张而美妙的舞蹈动作完美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一切告诉我们,在传统戏曲舞台上,是不允许有纯自然形态的原貌出现的。
一切生活中的自然形态,都须按照美的原则予以提炼、概括,使之成为观众即能看得懂,又能得到美的享受的艺术形式。
《昭君出塞》中“趟马”的独舞,《三岔口》中“摸黑”的双人舞等等,都是虚拟生活化的舞蹈。
可以说,凡戏曲舞台上的舞蹈动作,几乎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源头,又都是美的艺术而不是生活原貌。
正是因为这些舞蹈化了的动作和人民的生活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才和戏曲中的其它要素一道,使得中国戏曲千百年来保有旺盛的、持久的生命力。
四、戏曲舞蹈的瞬间造型化
戏曲舞蹈中人物瞬间静止造型是极具特色的。
这在传统剧目乃至现代剧目中,几乎比比皆是。
人物的登台亮相、下场亮相,“起霸”、“趟马”、“走边”等舞蹈中的亮相,一个愣神、一个惊喜、一个突如其来的惊吓等等,都会在打击乐的配合下形成瞬间的静止造型。
戏曲舞蹈中的“亮相”,它虽然不像雕塑艺术那样宁静,但却具备雕塑艺术的美感,又因为它是活灵活现的真人造型,所以它又具有雕塑所不及的亲切感;虽然只是短暂的瞬间造型,但却往往与观者发生强烈的共鸣。
一场激烈而漂亮的武打场面结束后,随着“四击头”全场演员以优美的舞姿和干净利落的技巧瞬间造型(亮相),观众总是要爆以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这也是戏曲舞蹈瞬间造型的艺术魅力。
以上仅就戏曲舞蹈的独特性做了一些粗浅的探索,对于从事舞蹈专业的人来说,其实戏曲舞蹈中值得研究、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例如:边唱边舞、边念边舞、边打边舞,尤其是纯打击乐伴奏的舞蹈更具特色,这都是其它种类的戏剧及舞蹈中所不具备的。
孙景琛先生在他的《舞蹈艺术浅析》中说:“从我国民族舞蹈艺术发展的全过程来看,戏曲舞蹈是古代舞蹈发展里程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阶段。
”他又说:戏曲舞蹈“事实上已成为我国现存古代舞蹈的主要代表。
因此,我们现在重建古典舞蹈体系,以戏曲舞蹈为基础是顺理成章的事。
”
参考文献
[1]杨世祥.中国戏曲简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2]王国维.戏曲论文集 [M.] .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
[3]阿甲.戏曲表演规律再探[M.] .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4]徐寿凯.李笠翁曲话注释[M.] .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34
[5]孙景琛.舞蹈艺术浅析[M.] .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