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1.1 群体的基本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作品主要思想概述(网上别人整理好的):

一、群体的基本概念

(一)群体的性质

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作者认为:“‘群体’一词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个人,无论他们属于什么民族、职业或性别,也不管是什么事情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可以说处于群体中的个人都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融入群体中,个体的差异从而被隐藏、模糊。它与题目中的“大众”表示的含义相同,强调的是一群人的集合。

例如,因钓鱼岛事件引发的抵制日货游行事件,愈演愈烈地发展为打砸日系车辆、日资商场,并伤及无辜群众,平时的守法公民们由于强烈的情感形成一个心理群体,在这种狂热的情感驱使以及人数赋予的力量的下行使着所谓的“正义”,群体的共同意志润物无声般的取代了个人意志,使个体在无意识的自觉状态下顺利完成从外物到内化的转变,这就形成了群体无意识行为。

(二)群体的基本特征

勒庞认为:“自觉地个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转向一个不同的方向,是就要变成组织化群体的人所表现出的首要特征。”在五四运动初期,“民主和自由”的口号指导着人民去救亡图存,当运动如火如荼的开展后,个人情绪在群体中被格外放大,口号与主题的分化不明确,让群体做出了类似“火烧赵家楼”的事件,群体的基本特征可以大致归为两方面,一是个性的消失,二是感情的强化。再者便是“无意识品质占上风”,当群众聚集时往往都会情绪高涨,使个人的感情不分青红皂白的归顺集体思想,从而不自觉地进入到集体意识中去,群体行为脱离理性的的最明显体现就在于群体的无意识行为代替了个人的有意识行为。

二、群体行为的社会心理特点及原因

(一)群体行为的社会心理特点

从“成都被打女司机”事件可以一窥群体行为的社会心理特点,从起初网友怒斥打人者,到风向突变、集体训斥女司机,直至网民人肉搜索出女司机个人隐私并公布于众,女司机不情愿地发表道歉声明,部分网民对女司机又抱有同情心理,结合《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的相关内容,可以将群体行为的社会心理特点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冲动与多变。当面临问题时,群体通常不会做预先的策划安排,危机出现时往往会情绪压倒理性、盲目冲动代替思考,正被“无名氏”的群体所裹挟。

第二,易受暗示和轻信。勒庞指出,群体成员彼此间通过暗示、情感传染等加快了无意识个性的显现,人们立即将接受暗示的思想外化为成自身行为趋向。

第三,情绪的夸张与单纯。勒庞认为,虽然群体中的个体表达出来的感情各有不同,但普遍极为简单而妄诞。例如在巴黎恐怖袭击之后,民众普遍将整个穆斯林群体置于口诛笔伐的境地,而忽视了大部分穆斯林都是善良的,欧洲的穆斯林与基督教徒相安无事的生活了很多年,而大多数民众处于群体感情的狂暴中,对自己的言行并未有足够的责任感,更加激化了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

第四,偏执与专横。群体中的个人会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在心理学范畴又被称为匿名状态,个体借助“数量即正义”之名行不负责任之事,勒庞称之为“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定律”,最易滋生出如教条主义、摒弃责任、顽固偏执的心理。

(二)群体行为社会心理特点的原因

社会心理特点可以总结为三点具体原因:心理趋同、情绪感染、心理暗示。在群体中,具备足够强大的能力来抵挡情感暗示的人寥寥无几,因此易于在趋同的洪流中迷失。

三、群体行为的力量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出现如下观点:“群体喜欢的英雄,永远像个恺撒。”群体领袖相当于羊群中的头羊,群体行为的力量很大程度上都是被领袖所支配,这或许可以

解释文革时期狂热的个人崇拜,在乔治·奥威尔的《1984》与《动物农场》里更将领袖的动员手段描写的细致入微,从语言上讲主要有断言法、重复法、传染法。现代传销与邪教的发展便歪曲的利用了这几种动员手段,鼓动群体无意识行为,给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破坏,也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六、我的读书笔记:

第一卷群体心理》第一章群体的基本特征

1.心理群体的构成:①聚集成群的人,大家的感情与思想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②这种心理是暂时的。③当这些聚集成群的人进入一种状态,就可以称之为心理群体。➃它服从于“群体精神统一律”。P15

2.一个群体向组织化群体转变的首要特征是:①自觉个性的消失;②感情和观点的明确转变。P15

3.群体的心理特征:①不管什么人组成了这个群体,不管他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性格或者智力相似与否,一旦他们变成了一个群体,他们便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②这使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个人时的感情、思想和行为明显不同。P17

4.群体中个人的思想与感情朝固定方向发展及其个性的消失: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智力差异削弱了,个性也消失了。P19

5.群体共有的一般品质:平庸特性。群体中累加在一起的往往是愚蠢而非天生的智慧。P19

6.群体中的相互传染现象:①在群体中,任何情绪和行为都具有传染性。②这种传染性可以使个人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③这种能力与其本能相悖,只要属于群体,他就会身不由己。(结果:因此群体中的个体很容易接受暗示)P20

7.群体暗示的作用:①长时间融入群体行动的个人,不久就会发现,自己进入一种特殊状态,有意识的个性完全消失,也没有了意愿和分辨力。②在某些能力丧失的同时,另一些能力兴奋到了极点。受暗示的作用,去不顾一切地完成某些事情。(心理学上:通过不同的过程,个人可以被带入一种完全失去人格意识的状态,他对使自己失去人格意识的暗示者唯命是从,做出与自己的性格和习惯完全不同的事情。 不知道能不能用在劳荣枝的例子上哈。)P21

8.群体中个体的主要特征:①有意识的人格消失,无意识的个性得势。②借由情感与观念的暗示作用相互传染,使所有的个体朝同一个方向转变并立即将暗示转化为行动。③个体不再是个体,而是变成了不能控制意识的木偶。(心理学上的“无意识”:无意识现象不仅在有机体活动中,而且也在智力活动中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P21

总结: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不过,从情感的角度以及这种情感引起的行为来看,群体会根据情况的不同表现得更好或者更糟,这全看环境如何。一切取决于群体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么性质。(群体确实经常犯罪,然而它也常常是英雄主义的群体。这是从犯罪角度研究的人完全没有理解的要点。)P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