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子湖湿地背景及生物多样性管理计划
- 格式:doc
- 大小:16.37 MB
- 文档页数:24
.. ;. 菜子湖湿地背景及生物多样性管理计划
菜子湖背景情况
自然概况
菜子湖湿地位于长江北岸,大别山东南侧,地处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枞阳县和桐城县交界处,地理位置为东经117°01′~117°10′,北纬30°45′~30°56′,平均海拔9.1m,属淤积浅水型淡水湖泊,由菜子湖、白兔胡、嬉子湖3个彼此通连的湖泊组成(图1),湿地平水面积16667 hm2,丰水面积24230 hm2 ,枯水面积14520hm2(图2)。菜子湖水源主要来自地表径流和发源于大别山区的河流,主要有大沙河、挂车河、龙眠河、孔城河,前三条发源于大别山区,孔城河发源于本省巢湖市庐江县。菜子湖出水经长河通过枞阳闸入江,为季节性通江湖泊。
图1 菜子湖湖泊概貌(2002年7月丰水季节卫星影像)
..
;.
A 丰水期 B枯水期
图2 菜子湖不同季节的水位
社会经济状况
菜子湖周边涉及安庆市境内的枞阳、桐城、郊区等3县(区),共10个乡镇,总面积756.66km2,总人口34.8399万,平均人口密度为461人/km2。
菜子湖原有湿地面积约24230hm2,现有面积为16667 hm2,围垦面积7363
hm2,占原湖泊面积30.6%,围垦的区域大多用于植粮食作物和养殖业。
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基本上是自然增殖,人工捕捞为主。自五十年代后期,由于湖泊建闸,内湖大量围垦,鱼类洄游通道受阻,鱼类产卵场受到破坏,自然产量急剧减少。八十年代以后,湖泊主要转向人工养殖,开发利用强度愈来愈大,主要养殖品种为中华绒螯蟹及四大家鱼。菜子湖湿地目前主要开发利用形式是渔业养殖,渔业经营管理体制主要是以湖泊管委会、渔政管理站、或以开发公司的形式管理为主,通过分割水面经营权,带动周围乡村渔场、专业承包户实现联合经营,目前只有极少部分的水域由渔民天然捕捞。
菜子湖生物多样性及受胁现状
生物多样性现状
➢ 植物资源
菜子湖已知浮游植物5门、56属,其中蓝藻门16属,绿藻门22属,硅藻..
;. 门17属,甲藻门5属,裸藻门6属。挺水植物13种,沉水植物10种,浮叶植物4种,漂浮植物5种。优势种为苦草、黑藻、金鱼藻、菹草、茨藻、聚草、荇菜和马来眼子菜。
➢ 主要植被类型及分布
菜子湖湖区植被可分湿生挺水植被带和水生植被带;其中湿生植被带可划分7个群落类型,以菰群落分布最广;水生植被带可划分13群落类型,以野菱群落、荇菜群落、苦草群落、聚草—苦草群落分布最广(图3)。
A B
A 菜子湖三月份植被分布
B 菜子湖五月份植被分布
C 菜子湖八月份植被分布
C
图3 菜子湖2008年不同季节的植被情况 .. ;. ➢ 动物资源
菜子湖底栖动物28种,隶属于14科、25属,其中腹足纲9种,瓣鳃纲8种,环节动物门5种,甲壳纲1种,昆虫纲3种。菜子湖区以环棱螺(Bellamya)、尾鳃蚓(Branchiura)、摇蚊(Tendipus)幼虫为优势类群,占据了底栖动物的最大比例,另外,纹沼螺(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长角涵螺(Alocinma longicornis)数量也较多。其中,嬉子湖以摇蚊幼虫为最大优势类群,白兔湖和菜子湖均以软体动物为优势类群。菜子湖区底栖动物平均数量为105 ind./m2,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数量较大,分别为53.33 ind./m2、37.67 ind./m2。三个湖泊中,以嬉子湖底栖动物平均数量最大,达到160 ind./m2,其中节肢动物数量高达141
ind./m2;白兔湖和菜子湖均以软体动物为主,数量分别为67 ind./m2、38 ind./m2。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菜子湖的鱼类计11目22科73种,2001年安庆沿江湿地本底调查中共记录到鱼类7目14科52种,本次调查(截至2008年8月上旬)记录到鱼类计8目18科67种。对朱坛圩等六个渔场2007年经济鱼类产量组成的分析结果表明,菜子湖鱼类产量的91.84%为养殖鱼类(鳙、鲢、草等6个品种),野生鱼类产量仅占总产的8.16%(近60个种)。从单品种产量排序看,养殖鱼类中鳙为绝对优势种(占鱼类总产的66.50%,其次为鲢(占21.85%)、草(占22.22%)、鳜(0.82%)和青鱼(0.37%)等。而野生鱼类中,产量最高的鲤鱼的比重仅为2.80%,除此以外,仅翘嘴红鲌、黄颡鱼和长春鳊的比重达到1%。养殖渔业对土著鱼类多样性的影响较大。菜子湖地区有两栖类12种,隶属2目8科,约占我省两栖类种数的31.6%;爬行类20种,约占我省爬行类种数的30%。据2001、2004、2008年的调查,菜子湖地区共有鸟73种,其中水鸟59种,夏季鸟31种。
水鸟60种,共93360只水鸟,隶属于6目12科,各目含科、种数由多至少依次为:雁形目(1科18种)、鸻形目(4科16种)、鹳形目(3科15种)、鹤形目(2科6种)、鸥形目(1科3种)、鸊目(1科2种),约占全国总种数的34%,绝大多数是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上的候鸟,因此,菜子湖是我国重要的水鸟栖息地。重要鸟类有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黑鹳(Ciconia nigra)、白头鹤(Grus monacha)、白鹤(Grus leucogeranus)、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白额雁(Anser albifrons)、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 、白枕鹤(Grus vipio)、..
;. 鸿雁(Anser cygnoides)、鸳鸯(Aix galericulata)、花脸鸭(Anas formosa)、青头潜鸭(Aythya baeri)等。冬候鸟密集区域分别在朱坛,木庄、双兴、先让以及区车富周围,在罗岭地区也有部分数量的雁类和小天鹅。
公里5010白琵鹭分布区白头鹤的分布区白鹤分布区黑鹳主要分布区东方白鹳分布区白琵鹭聚集点白头鹤聚集点白鹤聚集点黑鹳聚集点东方白鹳聚集点
A B
公里5010豆雁分布区鸿雁分布区小天鹅分布区豆雁聚集点鸿雁聚集点小天鹅聚集点
C D
图4 菜子湖重要越冬水鸟类群的分布 公里5010鸭类分布区鸻鹬类分布区公里5010鹭类分布区鸥类分布区.. ;.
菜子湖生物多样性受胁现状
➢ 湖泊景观破坏
江湖阻隔
长河枞阳闸调蓄水量导致菜子湖与长江在丰水季节来临之后的相当长一断时间内江湖失去连通成为季节性的通江湖泊,江湖阻隔使菜子湖和长江的水生生物迁移扩散过程受阻,资源更新,特别是洄游性鱼类资源构成严重影响。历史上,菜子湖为长颌鲚、鲥鱼等洄游性鱼类的重要产卵场,同时也是青、草、鲢、鳙等半洄游鱼类和日本鳗鲡等洄游性鱼类的重要索饵场,产卵亲体及补充幼体的出入依赖于连接江湖水道的畅通,调蓄闸的建成增添了难以逾越的景观阻力。
围湖
菜子湖历史上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和近年零星的围湖养殖使湿地生物的栖息地受到严重破坏。目前菜子湖的许多滩地、湖汊被围垦,一些湖泊湿地人为地筑上壕坝(图5),不仅影响了正常的水文过程,而且使许多鱼类的产卵场和候鸟特别是越冬水鸟栖息生境的破碎化,导致湿地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丧失。
图5 嬉子湖北部和白兔湖西岸围湖情况(2004年卫星遥感影像) .. ;.
图6 嬉子湖与菜子湖交界处(2004年卫星遥感影像)
图7 嬉子湖围湖情况(2004年卫星遥感影像)
围栏围网
菜子湖由于跨不同的行政管理区域,湖泊养殖的分割承包必然导致围网养殖,而养蟹更需要加强围网。目前,菜子湖围栏养殖业已覆盖全部敞水水面,围..
;. 网养殖面积达90%以上。近年来,部分水域长期围网养殖,在长河、龙眠河、孔城河等出入湖河口的鱼类洄游通道拦网,造成鱼类洄游受阻。这些人为干扰使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水鸟的栖息地大量丧失,造成湖泊水生生物繁殖力和后代的存活力急居下降,水生生物资源得不到即时补充,湖泊水生资源日渐枯竭。
A 2004年围湖围网情况 B 2008年围湖围网情况
C 嬉子湖北端围网情况
图9 菜子湖围情况 .. ;.
图10 嬉子湖北端围网
➢ 湖泊生态系统受损和功能退化
植被退化
大水面分割承包后,渔业公司在围网养殖区内人工清除“杂草”,高密度放养草食种类,特别是蟹,造成湿地植被严重破坏。养殖区内由于长期养鱼养蟹湖底鱼蟹喜食的苦草、菹藻、轮叶黑藻和马来眼子菜等水草数量锐减,已成“过度放牧”的局面,鱼蟹不食的野菱则猛长,部分水面形成大面积的野菱群落覆盖湖面(图11),影响阳光透入,更抑制湖底水草的生长。秋后,野菱死亡腐烂,污染水质恶化了环境,水体透明度降低,沉水植被的生长受到抑制。目前湖泊的水生植被覆盖面积较2001年有大幅度减少,一些湖区已经几几乎没有植被覆盖(图12)。
植被偏途演替
近年来,由于枯水期延长(2007-08年,枯水期为上年10月至次年7月),在嬉子湖、白兔湖和菜子湖的滩涂上随处可见大面积以虉草为优势种的湿生植被,这些植物春季生长旺盛,占据了原来苦草、马来眼子菜等沉水植被的生态位,使春夏季沉水植的生长受到抑制。 ..
;.
图11 嬉子湖单优种野菱群落
A 2001年菜子湖植被 B 2008年菜子湖植被
图12 菜子湖植被演变 .. ;. 外来物种入侵
近几年来,外来物种入侵加快,入侵的植物主要有意大利杨和引进的经济树种,本地生树种大量减少。由于养殖业发展的需要,伊乐藻作为鱼类的饵料也开始引进,对湿地原生植物影响很大。历史上引进的水花生、水葫芦仍有分布,这些植物生长繁殖很快,影响其它植物的正常生长繁衍。入侵的动物主要有克氏螯虾,这种外来动物不仅以其它鱼类为食,破坏渔业资源,而且损坏道路、堤坝,危害很大。
图13 嬉子湖水花生和水葫芦
水体污染
沿湖农作物以水稻、油菜、棉花为主。农药和化肥随地表迳流进入湖,污染了水体,加速湖泊富营养化。此外,渔业作业的机动船只、沿湖池塘肥水养鱼、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如含磷洗衣粉)和固体废弃物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湖泊污染水体,加之湖体的圈圩导致水体连通性和流动性变差,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趋势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