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注释、翻译、默写、选择、阅读习题带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20.29 KB
- 文档页数:4
《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下第2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⑥学.学半:前一个“学”:2、一词多义学⑥学.学半:前一个“学”:通假字,同“敩”,教导。
2、一词多义学《大道之行也》习题②矜.、寡、孤、独、废疾者:。
③不独亲.其亲:④不独子.其子:。
⑤使老.有所终:。
⑥选贤.与能:。
⑦选贤与能.:。
⑧壮.有所用:。
⑨幼.有所长:。
⑩故外.户而不闭:。
⑪故人不独亲其亲.:。
⑫鳏寡孤.独:。
⑬盗窃乱.贼而不作:。
⑭盗窃乱贼.而不作:。
2、一词多义:为①天下为.公:。
②不必为.己:。
独①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
而①盗窃乱贼而不作:。
②故外户而不闭:。
3、判断文言句式: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三、重点句子翻译: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4、使老有所终。
5、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①选贤与.能:通假字,同“举”。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通假字,同“鳏”,老而无妻。
③不独亲.其亲:意动用法,“以……为亲”④不独子.其子:意动用法,“以……为子”。
⑤使老.有所终: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
⑥选贤.与能: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
⑦选贤与能.: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能干的人。
⑧壮.有所用: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中年人。
⑨幼.有所长: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幼童。
⑩故外.户而不闭:名词活用作状语,从外面。
⑪故人不独亲其亲.:形容词用作名词,亲人,这里指父母。
⑫鳏寡孤.独:古今异义,古义:幼而无父的人。
今义:父母双亡的人。
⑬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今异义,古义:指造反。
今义:秩序差。
⑭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今异义,古义:指害人。
今义:指小偷。
2、一词多义:为①天下为.公:判断动词,是。
②不必为.己:介词,为了。
《虽有嘉肴》课内外阅读分层练第一部分:课内基础虽有嘉肴《礼记》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②也。
虽有至道③,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④。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⑤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⑥也。
《兑命》⑦曰:“学学半⑧。
”其此之谓乎!【注】①选自《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②[旨]味美。
③[至道]最好的道理。
④[困]困惑。
⑤[自反]自我反思。
⑥[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⑦[《兑(yuè)命》]即《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
⑧[学(xiào)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参考译文:虽然有美味的鱼肉,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惑在哪。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第二部分:课内外对比阅读《虽有嘉肴》与《劳于读书,逸于作文》(13分)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兌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乙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
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
只要识模,全不费力。
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也。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意思。
(4分)(1)然后能自反.也:(2)学.学半:(3)读书如销.铜:(4)随.模铸器:2.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也。
《虽有嘉肴》阅读及答案《虽有嘉肴》阅读及答案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虽有嘉肴》阅读及答案,希望能帮到大家。
《虽有嘉肴》阅读及答案1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4分)(1)虽有佳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知其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学学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不知其善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下列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不知其旨也B、虽有嘉肴C、教然后知困D、教然后知困1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学完本课后,对你的学习生活有哪些启发呢?请结合自身实际具体谈一谈。
(2分)答案:11、(1)即使(2)甘美(3)教(4)好处12、B13、略14、略《虽有嘉肴》阅读及答案2(一)(11分)《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虽有嘉肴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4)其.此之谓乎( )2.下面的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其旨也 B.教/然后知困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然后/能自反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B.《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C.“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其中“至”解释为“达到极点”,“至道”指最好的道理。
D.本文主要阐述了教书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5.填空。
(1)《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______与______的关系问题,说明了____________的道理。
(2)本文在论述时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比,继而引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______________”这个结论。
(用原文回答)6.你对“教学相长”是怎么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阅读一、[2016·永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虽有嘉肴》课堂练习及古诗词默写
一、字词解释(30分)
1、虽有嘉肴
..(美味的菜)
2、不知其旨.也(甘美)
3、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弗学,不知其善.也(美好,可贵)
4、是故
..(所以)
5、然后能自反
..也(反省自己)
6、然后知自强
..也(自我勉励)
7、教学相长.也(促进)
8、《兑命》曰:“学.学半。
”(教)
9、其.此之谓乎(表示推测,可译为“大概”)
二、请用“/”给以下句子断句(20分)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三、翻译下面句子(30分)
1、虽有直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翻译: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可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曰:教学相长也。
翻译: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翻译:《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默写杜牧《泊秦淮》(20分)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下第22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赏析辨识选择题】【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课外阅读训练】⑥学.学半:前一个“学”:2、一词多义学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4、期此之谓乎:三、选择题: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不知.其旨也人不知.而不愠B. 虽有至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 然后能自反.也其反.激之力D. 其此之谓.乎太守自谓.也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虽.有嘉肴故余虽.愚B. 不知其.善也欲穷其.林C.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公问其故.D.然.后能自强也满目萧然.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
B. 作者通过列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C. 文中“教学相长”是指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
D. 短文多运用对偶句,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6.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学习上热心帮助别人、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B.文章首先通过比喻引出“弗学,不知其善”,接着论述教与学的重要性及辩证关系,最后才归纳出“教学相长”这个中心。
C.“学学半”运用引用论证,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D.本文为新时期教师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师生应多互动,学生要白主学习,才能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虽有嘉肴阅读题答案虽有嘉肴阅读题答案虽有嘉肴一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虽有嘉肴的阅读题答案,欢迎大家的阅读。
原文:《礼记·学记》:虽有嘉肴⑴,弗食,不知其旨也⑵;虽有至道⑶,弗学,不知其善也⑷。
是故⑸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⑹。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⑺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⑻也。
故⑼曰:教学相长⑽也。
《兑命》曰:“学学半⑾,”其此之谓乎?原文大意: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注释:(1)“虽有嘉肴”,“虽”,连词,虽然。
“嘉肴”,美味的鱼肉。
“嘉”美好。
“肴”,做熟的鱼肉等。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
“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
“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的。
(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
(5)“是故”,连词。
因此;所以。
(6)“困”,不通,理解不清。
(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
(8)“自强”,意思是自我勉励。
“强”,勉励。
(9)“故”,连词,所以。
(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1)“学学半”,意思是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
练习题:1、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虽有嘉肴翻译及原文《虽有佳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虽有佳肴》翻译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虽有佳肴》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古今异义词1.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2.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4.然后能自强也(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健壮的,有力的)5.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虽有嘉肴》启发(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
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提升自我。
(3)“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
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
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权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作者简介戴圣,是春秋宋国君主宋戴公(子撝)的第二十三世孙,魏郡斥丘人(今河北省邯郸市成安版县北乡义)曾任九江太守,平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尤重《礼》学研究。
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权苍,潜心钻研《礼》学。
《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下第2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⑥学.学半:前一个“学”:通假字,同“敩”,教导。
2、一词多义学①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②不知其.旨也:它的。
三、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翻译: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所以,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翻译:知道自己的学识不足,然后就才能自我反省4、期此之谓乎:翻译:大概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大道之行也》习题①选贤与.能:通假字,同“举”。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通假字,同“鳏”,老而无妻。
③不独亲.其亲:意动用法,“以……为亲”④不独子.其子:意动用法,“以……为子”。
⑤使老.有所终: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
⑥选贤.与能: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
⑦选贤与能.: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能干的人。
⑧壮.有所用: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中年人。
⑨幼.有所长: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幼童。
⑩故外.户而不闭:名词活用作状语,从外面。
⑪故人不独亲其亲.:形容词用作名词,亲人,这里指父母。
⑫鳏寡孤.独:古今异义,古义:幼而无父的人。
今义:父母双亡的人。
⑬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今异义,古义:指造反。
今义:秩序差。
⑭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今异义,古义:指害人。
今义:指小偷。
2、一词多义:为①天下为.公:判断动词,是。
②不必为.己:介词,为了。
独①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而无子的人。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单单。
而①盗窃乱贼而不作:表示顺承。
②故外户而不闭:表示转折。
3、判断文言句式: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4、使老有所终。
5、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虽有嘉肴》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下第22课】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赏析辨识选择题】【课外阅读训练】
三、理解性默写:
①、《虽有佳肴》中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佳肴”类比“至道”,说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的句子是: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教学相长指教和学相互促进。
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四、选择题: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解析】A代词,它;动词,去往。
B知道;同“智”。
C即使;即使。
D表转折;表并列。
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 不知.其旨也人不知.而不愠
B. 虽有至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C. 然后能自反.也其反.激之力
D. 其此之谓.乎太守自谓.也
【解析】A都是“知道,了解”。
B道理;道路。
C反思;反向。
D说;命名。
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 虽.有嘉肴故余虽.愚
B. 不知其.善也欲穷其.林
C.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公问其故.
D.然.后能自强也满目萧然.
【解析】A都是连词,译为“虽然”。
B代词,代指“它,至道”;后者是指示代词,译为“那”。
C前者译为“所以”;后者译为“原因,缘故”。
D前者是代词,译为“这样”;后者用作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A. 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
B. 作者通过列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C. 文中“教学相长”是指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
D. 短文多运用对偶句,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解析】短文先以“嘉肴”与“至道”为喻,指出学习的重要性,这运用了类比的方法,A项中“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切入话题”理解有误。
6.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学习上热心帮助
别人、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B.文章首先通过比喻引出“弗学,不知其善”,接着论述教与学的重要
性及辩证关系,最后才归纳出“教学相长”这个中心。
C.“学学半”运用引用论证,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增强
了文章说服力。
D.本文为新时期教师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师生应多互动,学生要白主
学习,才能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解析】B项文中用的是类比手法,将“癌肴的美味”与“道理的好处”进行类比,并没有用比喻手法,表述错误。
故选B项。
五、课外文言文阅读:
秋水《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百川灌.河:注入②东面.而视:面向;朝向
③河伯始旋.其面目:旋转;掉转④而轻.伯夷之义者:认为轻
2.翻译下面句子。
①(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译:(河伯)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身上。
②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译:知道很多,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
(意对即可)3.这篇寓言的寓意是:
答: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或: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坐井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