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珠光体转变习题

珠光体转变习题

珠光体转变习题
珠光体转变习题

习题——珠光体转变

(1) 片状珠光体的片层位向大致相同的区域称为______。

(a)亚结构(b)魏氏组织(c)孪晶(d)珠光体团

(2) 珠光体团中相邻的两片渗碳体(或铁素体)中心之间的间距的距离称为珠光体的____。

(a)直径(b)片间距(c)珠光体团(d)点阵常数

(3) 由于形成F与Fe3C的二相平衡时,体系自由能最低,所以A只要在A1下保持足够长

时间,就会得到____的二相混合物P。

(a)A+P (b)A+Fe3C (c)F+Fe3C (d)A+F

(4) 一般认为珠光体转变的领先相是____。

(a)渗碳体(b)铁素体(c)奥氏体(d)渗碳体和铁素体

(5) P相变时,Fe3C形核于____或A晶内未溶Fe3C粒子。

(a)P晶界(b)珠光体团交界处(c)A晶界(d)Fe3C/P界面

(6) 共析成分的奥氏体发生珠光体转变时,会发生碳在___和__中的扩散。

(a)F和A (b)F和P (c)P和A (d)F和Fe3C

(7) 在A1温度以下发生的P转变,奥氏体与铁素体界面上的碳浓度___奥氏体与渗碳体界

面上碳浓度,从而引起了奥氏体中的碳的扩散。

(a)低于(b)高于(c)等于(d)小于等于

(8) 生产中广泛应用的球化处理,通过___A化温度,短的保温时间,以得到较多的未溶渗

碳体粒子。

(a)低的(b)高的(c)很高的(d)中等的

(9) 球化处理由片状向粒状转变,可____,属自发过程。

(a)降低结合能(b)降低体积(c)降低表面能(d)降低碳浓度

(10) 试述球化过程中,由片状粒状转变的机制。

(11) 试述珠光体转变机制;珠光体转变动力学图的实验绘制。

(12) 珠光体转变的形核率I及长大速度V随过冷度的增加____。

(a)先减后增(b)不变化(c)增加(d)先增后减

(13) 珠光体转变的形核率随转变时间的增长而___,珠光体的线长大速度V与保温时间

____。

(a)减少,减少(b)增大,增大

(c)不变,增大(d)增大,无明显变化

(14) 珠光体等温转变动力学图有一鼻尖,鼻尖对应了形核率和转变速度的_____。

(a)最大处(b)最小处(c)平均值处(d)次大处

(15) 亚(过)共析钢的TTT曲线左上方有一___。

(a)等温线(b)共析线(c)A1 (d)先共析

(16) 在A1下,共析钢的A_____ 。

(a)最不稳定(b)最稳定(c)转变最快(d)转变驱动力最大

(17) 奥氏体化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珠光体的形核率和长大速度____

(a)越小(b)越大(c)不变(d)先增后减

(18)原始组织细,奥氏体均匀化,随之冷却后珠光体转变的I,V均___。

(a)不变(b)先增后减(c)增大(d)下降

(19) 当P片间距减小,渗碳体与铁素体____,相界面___,铁素体中位错不易滑动,故使塑

变抗力增高。

(a)厚,增多(b)薄,减少(c)薄,增多(d)厚,减少

(20) 在成分相同的情况下,粒状珠光体的强度和硬度比片状的___,塑性___。

(a)较高,较好(b)较低,较低

(c)较高,较低(d)较低,较好

热处理原理与工艺第二章教案

第二章珠光体转变 共析碳钢加热奥氏体化后,在共析温度以下冷却时,奥氏体可发生三种基本的转变:珠光体转变、贝氏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这三种转变得到的组织中,马氏体硬度最高,贝氏体次高,珠光体最低。 图2-1是实测的共析钢奥氏体等温冷却转变曲线的示意图(也称等温C曲线),图中三条线分别表示转变开始线、转变终了线和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奥氏体在A1以下不同温度等温冷却时,将发生以下转变:A1~550℃珠光体转变,550℃~Ms之间为贝氏体转变。在Ms以下则发生马氏体转变。珠光体区又分为粗珠光体P、细珠光体 S (也称索氏体)、极细珠光体T (也称托氏体);贝氏体区分为上贝氏体B上和下贝氏体B下。如将共析钢工件冷至650℃并等温,当等温时间与珠光体转变开始曲线相交时,奥氏体将开始发生珠光体转变,转变为细珠光体S;此后,随等温时间延长,奥氏体不断减少、S不断增多,当等温至与珠光体转变终了曲线相交时,奥氏体全部转变为S。 图2-1 共析碳钢等温转变曲线示意图 本章主要介绍珠光体组织形态、形成过程、影响因素及力学性能等。 第一节珠光体组织形态和力学性能 一、珠光体组织形态 当含碳量为0.77%的奥氏体冷却到A1温度以下时,发生共析转变,分解为片状的铁素体和渗碳体交替重叠组成的共析组织(见图2-2)。这种组织经浸蚀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金相形态酷似珍珠母产生的光学效果,故而得名珠光体。珠光体组织中铁素体和渗碳体的体积比约为7:1,故铁素体片总是比渗碳体厚。

图2-2 共析碳钢片状珠光体 500X 珠光体的金相组织中有许多片层排列位向大致相同的小区域(见图2-3),称为珠光体领域或珠光体团。在一个原奥氏体晶粒内,可形成几个位向不同的珠光体团。相邻两渗碳体(或铁素体)片中心之间的距离S0,称珠光体片层间距(见图2-3a所示)。片层间距S0是影响珠光体力学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实验表明,珠光体团的尺寸随原奥氏体晶粒尺寸减小而减小。 图2-3 珠光体片层间距和珠光体团示意图 a)珠光体片层间距S。 b)珠光体团 通常所说的珠光体组织粗细,是指组织中渗碳体和铁素体片层厚薄程度不同,也就是珠光体片层间距大小的不同。如前已述及的组织中的珠光体、索氏体和托氏体组织,实质上都是渗碳体和铁素体交替重叠组成的片状组织,只是片层间距大小不同而已(见表2-1)。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转变温度愈低,片间距愈小(即珠光体组织愈细),硬度愈高。较高温度下,形成的珠光体组织,片间距较大,在通常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就能清楚分辨片层组织形态。在较低温度形成的索氏体组织,在显微镜放大至600倍以上,才能分辨其片层组织形态。如果转变温度更低,形成托氏体组织,其片层组织更细小,即使在高倍的光学显微镜下也分辨不出其片层形态,只能看到其总体是一团黑,必须用高倍率的电子显微镜才能分辨出极薄的渗碳体和铁素体片。 在工业用钢中,还可见到另一种形态的珠光体组织,在铁素体上均匀分布着球粒状碳化物,称为粒状珠光体,见图2-4。粒状珠光体一般是经球化退火后获得的组织。球化退火工艺不同,获得

第一章题库2答案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A选项 正确。 2.【答案】C【解析】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 侵略。伴随军事侵略而来的是经济掠夺、文化和宗教渗透。C选项正确。 3.【答案】A【解析】《南京条约》规定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马关条约》规定割 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北京条约》规定割让香港岛对岸九龙 《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等地驻守。A选项正确。半岛南端和昂船洲; 4.【答案】D【解析】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领土; 通过《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通过《勘分西北界约记》割 去中国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通过《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议定书,割去中国 西北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D选项正确。 5.【答案】B【解析】《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 州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对岸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辛 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等地驻守。 B选项正确。 6.【答案】C【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抢劫和焚烧了清朝皇帝的离 宫圆明园。C选项正确。 7.【答案】C【解析】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1844 年中美《望厦条约》更扩大领事裁判权的范围;《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没有涉及 这一内容。C选项正确。 8.【答案】C【解析】《天津条约》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南 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并开放五口通商;《黄埔条约》规定了协定关税的权利;《北京条约》 规定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C选项正确。 9.【答案】C【解析】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 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A、B、D时 间较晚,C选项正确。 10.'【答案】A【解析】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 主要矛盾有两对: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 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A选项正确。 11.【答案】B【解析】本题要抓住“最根本原因”这一关键词。ABC三个选项均是 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原因,但“最根本原因”是选项B。D显然是干扰项。 12.【答案】A【解析】林则徐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四洲 志》一书,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 的第一人。A选项正确。 13.【答案】C【解析】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 14.【答案】C .【解析】孙中山1894年在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时喊出了“振兴 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C选项正确。 15.【答案】D【解析】四个选项都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原因之一。但 是,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近代以来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社会制度的腐败则是根本的原因。D选 项正确。

工程材料第三章作业参考答案

1、解释下列名词:奥氏体化,过冷奥氏体,残余奥氏体;奥氏体的起始晶粒度、实际晶粒度、本质晶粒度。 答:奥氏体化:在临界点以上加热,目的是获得均匀的奥氏体组织,称为奥氏体化奥氏体化也是形核和长大的过程,分为四步:第一步奥氏体晶核形成、第二步奥氏体晶核长大、第三步残余Fe3C溶解、第四步奥氏体成分均匀化。 过冷奥氏体:处于临界点A1以下的奥氏体称过冷奥氏体。过冷奥氏体是非稳定组织,迟早要发生转变。随过冷度不同,过冷奥氏体将发生珠光体转变、贝氏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三种类型转变。 残余奥氏体:即使冷却到Mf 点,也不可能获得100%的马氏体,总有部分奥氏体未能转变而残留下来,称残余奥氏体,用A’ 或g’ 表示。 奥氏体的起始晶粒度:奥氏体化刚结束时的晶粒度称起始晶粒度,此时晶粒细小均匀。 实际晶粒度:在给定温度下奥氏体的晶粒度称实际晶粒度。 本质晶粒度:加热时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倾向称本质晶粒度。 2、过冷奥氏体转变时所形成的珠光体类、贝氏体类、马氏体类组织有哪几种 ? 它们在形成条件、组织形态和性能方面有何特点 ? 答:过冷奥氏体在 A1~ 550℃间将转变为珠光体类组织,为铁素体与渗碳体片层相间的机械混合物。根据片层厚薄不同,又细分为珠光体、索氏体和屈氏体。⑴珠光体:形成温度为A1-650℃,片层较厚,500倍光镜下可辨,用符号P表示。⑵索氏体:形成温度为650-600℃,片层较薄,800-1000倍光镜下可辨,用符号S 表示。⑶屈氏体:形成温度为600-550℃,片层极薄,电镜下可辨,用符号T 表示。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三种组织无本质区别,只是形态上的粗细之分,因此其界限也是相对的。片间距越小,钢的强度、硬度越高,而塑性和韧性略有改善。 过冷奥氏体在550℃- 230℃ (Ms)间将转变为贝氏体类型组织,贝氏体用符号B表示。根据其组织形态不同,贝氏体又分为上贝氏体(B上)和下贝氏体(B下)。⑴上贝氏体形成温度为550-350℃。在光镜下呈羽毛状.在电镜下为不连续棒状的渗碳体分布于自奥氏体晶界向晶内平行生长的铁素体条之间。⑵下贝氏体形成温度为350℃-Ms。在光镜下呈竹叶状。在电镜下为细片状碳化物分布于铁素体针内,并与铁素体针长轴方向呈55-60o角。上贝氏体强度与塑性都较低,无实用价值。下贝氏体除了强度、硬度较高外,塑性、韧性也较好,即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是生产上常用的强化组织之一。 当奥氏体过冷到Ms以下将转变为马氏体类型组织。马氏体的形态分板条和针状两类。⑴板条马氏体:立体形态为细长的扁棒状在光镜下板条马氏体为一束束的细条组织。每束内条与条之间尺寸大致相同并呈平行排列,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可形成几个取向不同的马氏体束。在电镜下,板条内的亚结构主要是高密度的位错,r=1012/cm2,又称位错马氏体。⑵针状马氏体立体形态为双凸透镜形的片状。显微组织为针状。在电镜下,亚结构主要是孪晶,又称孪晶马氏体。高硬度是马氏体性能的主要特点。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其含碳量。含碳量增加,其硬度增加。 3、作图并说明共析碳钢 C 曲线上各个区、各条线以及临界冷却速度 V k 的物理意义。答:

机械原理题库第一章

1 绪论 填空部分 1.组成机构的要素是和;构件是机构中的单元体。 2.具有、、等三个特征的构件组合体 称为机器。 3.机组是由、、所组成的。 4.机器和机构的主要区别在于。 5.从机构结构观点来看,任何机构是由三部分组成。 6.运动副元素是指。 7.构件的自由度是指; 机构的自由度是指。 8.两构件之间以线接触所组成的平面运动副,称为副, 它产生个约束,而保留了个自由度。 9.机构中的运动副是指。 10.机构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条件是原动件数机构的自由度。 11.在平面机构中若引入一个高副将引入______ 个约束,而引入一个低 副将引入_____ 个约束,构件数、约束数与机构自由度的关系 是。 12.平面运动副的最大约束数为,最小约束数为。 13.当两构件构成运动副后,仍需保证能产生一定的相对运动,故在平 面机构中,每个运动副引入的约束至多为,至少为。 15.计算机构自由度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在平面机构中,具有两个约束的运动副是副,具有一个约束的 运动副是副。 17.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的公式为F ,应用此公式时应注意判断:(A) 铰链,(B) 自由度,(C) 约束。 18.机构中的复合铰链是指;局部自由度是指;虚 约束是指。 19.划分机构的杆组时应先按的杆组级别考虑,机构的级别 按杆组中的级别确定。 20.机构运动简图是 的简单图形。 21.在图示平面运动链中,若构件1 为机架,构件5 为原动件, 则成为级机构;若以构件2为机架,3为原动件,则成为级机构;若以构件4为机架,5 为原动件,则成为级机构。

第三章习题

第三章习题 (1) 片状珠光体的片层位向大致相同的区域称为______。 (a)亚结构(b)魏氏组织(c)孪晶(d)珠光体团 (2) 珠光体团中相邻的两片渗碳体(或铁素体)中心之间的间距的距离称为珠光体 的____。 (a)直径(b)片间距(c)珠光体团(d)点阵常数 (3) 由于形成F与C的二相平衡时,体系自由能最低,所以A只要在A1下保 持足够长时间,就会得到____的二相混合物P。 (a)A+P (b)A+C (c)F+C (d)A+F (4) 一般认为共析钢的珠光体转变的领先相是____。 (a)渗碳体(b)铁素体(c)奥氏体(d)渗碳体和铁素体 (5) P相变时,Fe3C形核于____或A晶内未溶Fe3C粒子。 (a)P晶界(b)珠光体团交界处(c)A晶界(d)Fe3C/P 界面 (6) 共析成分的奥氏体发生珠光体转变时,会发生碳在___和__中的扩散。 (a)F和A (b)F和P (c)P和A (d)F和Fe3C (7) 在A1温度以下发生的P转变,奥氏体与铁素体界面上的碳浓度___奥氏体与 渗碳体界面上碳浓度,从而引起了奥氏体中的碳的扩散。 (a)低于(b)高于(c)等于(d)小于等于

(8) 生产中广泛应用的球化处理,通过___A化温度,短的保温时间,以得到较 多的未溶渗碳体粒子。 (a)低的(b)高的(c)很高的(d)中等的 (9) 球化处理由片状向粒状转变,可____,属自发过程。 (a)降低结合能(b)降低体积(c)降低表面能(d)降低碳浓度 (10) 试述球化过程中,由片状粒状转变的机制。 (11) 试述块状、网状和片状先共析铁素体的析出的原理。 (12) 珠光体转变的形核率I及长大速度V随过冷度的增加____。 (a)先减后增(b)不变化(c)增加(d)先增后减 (13) 珠光体转变的形核率随转变时间的增长而___,珠光体的线长大速度V与保 温时间____。 (a)减少,减少(b)增大,增大 (c)不变,增大(d)增大,无明显变化 (14) 珠光体等温转变动力学图有一鼻尖,鼻尖对应了形核率和转变速度 的_____。 (a)最大处(b)最小处(c)平均值处(d)次大处 (15) 亚(过)共析钢的TTT曲线左上方有一___。 (a)等温线(b)共析线(c)A1 (d)先共析 (16) 在A1下,共析钢的A_____ 。

第一章题库练习(客观题)

第一章题库练习(客观题) 学生:冬与夏的反差测验总分96分 单选适中2分 1. 从建筑施工的角度,可将土石方分为八类,其中根据( ),可将土石分为八类.() A. 粒径大小 B. 承载能力 C. 坚硬程度和开挖方法 D. 孔隙率 正确答案:C 解析:具体解析 单选适中2分 2. 下列( )不属于建筑节能措施。 A. 围护结构保温措施; B. 围护结构隔热措施; C. 结构内侧采用重质材料; D. 围护结构防潮措施。 正确答案:C 解析:具体解析

单选适中2分 3. 外墙外保温技术应用范围,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可用于既有建筑; B. 仅能用于新建建筑; C. 可用于低层、中层和高层; D. 适用于钢结构建筑。 正确答案:B 解析:具体解析 单选适中2分 4. 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墙体粘结层主要承受( ) 荷载。 A. 拉(或压)荷载和剪切荷载; B. 拉(或压)荷载; C. 剪切荷载; D. 剪切荷载和集中荷载。 正确答案:A 解析:具体解析 单选适中2分 5. 采用面砖作为饰面层时,耐碱玻璃纤维网格布应( )。 A.

采用双层耐碱玻璃纤维网格布; B. 搭接处局部加强; C. 采用机械锚固; D. 改为镀锌钢丝网,并采用锚固件固定。 正确答案:D 解析:具体解析 单选适中2分 6. 聚苯板外墙外保温工程中,在墙面和墙体拐角处,聚苯板应交错互锁,转角部位( )。 A. 板宽不能小于200mm ; B. 采用机械锚固辅助连接; C. 耐碱玻璃网格布加强; D. 板宽不宜小于200mm,并采用机械锚固辅助连接。 正确答案:D 解析:具体解析 单选适中2分 7. 聚苯颗粒保温浆料抹灰施工,是采用( ) A. 一次抹灰; B. 二次抹灰;

第三章 奥氏体在冷却时的转变

第六节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一、共析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 由铁碳相图可知,共析钢从奥氏体状态冷却到临界点A1点以下时将要发生珠光体转变。实际上,迅速冷却到A1点以下温度时,转变并不是立即开始的,在A1点以下未转变的奥氏体称为过冷奥氏体。 1.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 (1)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图10—38是通过实验测定的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 动力学曲线,又称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 等温图(又称TTT图或C曲线)。图中 左边的曲线是转变开始线,右边的曲线 是转变完了线。它的上部向A1线无限 趋近,它的下部与Ms线相交。Ms点是 奥氏体开始向马氏体转变的温度。由图 可以看出,过冷奥氏体开始转变需要经 过一段孕育期,在550~500℃等温时孕 育期最短,转变最快,称为C曲线的 “鼻子”。在鼻温以上的高温阶段,随过冷 度的增加,转变的孕育期缩短,转变加 快;在鼻温以下的中温阶段,随过冷度的 增加,转变的孕育期变长,转变变慢。这 是因为共析转变是扩散型相变,转变速 率是由相变驱动力和扩散系数D两个 因素综合决定的(参看第三节)。 过冷奥氏体在不同的温度区间会发 生三种不同的转变。在A1~500~C区间 发生珠光体转变,转变的产物是珠光体(P),其硬度值较低,在11~40HRC之间;550~C~

Ms点区间发生贝氏体转变,产物是贝氏体(B),硬度值较高在40~55HRC之间;在Ms点 以下将发生马氏体转变,得到马氏体(M),马氏体的硬度很高,可达到60HRC以上。碳素 钢的贝氏体转变温度区间与珠光体、马氏体转变的温度区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相互之间有重叠。 一般认为过冷奥氏体有了1%的转变即为转变的开始,转变已完成99%即为转变完了。在转变开始线和转变完了线之间,还可以划出转变量为10%、50%、90%等等几条大体平行的曲线(图中以虚线表示)。转变开始线、终止线与A。线、Ms线之间将等温转变图划分成几个区域,各个区域表示组织状态及转变量与温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从等温转变图右侧的纵坐标,还可以看出各温度下转变产物的硬度值。例如,过冷奥氏体在600~C进行等温转变,若等温时间只有1s,钢仍然处在过冷奥氏体状态;如果等温了3s,这时已有50%的奥氏体转变成珠光体,组织状态是奥氏体加珠光体各占50%;若在600~C等温7s以上,过冷奥氏体早已全部转变成珠光体,珠光体的硬度值是38HRC。如果在600~C等温3s后立即淬火,将得到50%马氏体加珠光体的组织。 (2)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奥氏体转变是在连续冷却的条件下进行的。如铸造、锻轧、焊接之后,一般都是采用在空气中冷却,或在坑中堆放冷却等连续冷却方式。从奥氏体状态经炉内冷却退火。或空气中冷却正火,或水中急冷淬火等热处理工艺也都是连续冷却过程。因此,研究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图(CCT图),有更大的实际意义。实验测定的不同冷却条件下共析碳钢的CCT图如图10—39所示。由图可以看出,不同冷却速度下,过冷奥氏体开始转变的时间和温度不同,冷却速度越快,开始转变所需的时间越短,转变温度越低。图中还划出该钢的c曲线。与c曲线相比较,CCT图中同样性质的曲线(转变开始线,转变终了线)均位于C曲线的下方。在连续冷却条件下,共析碳钢不发生贝氏体转变。若冷却速度小于33.4~C.s叫(图中的曲线3)时,奥氏体将全部转变成珠光 一、

纲要2018版题库 第一章

上篇综述及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两次鸦片战争后,按当时清朝的行政区划,开放口岸最多的行省是( B )。 A.广东省 B.福建省 C.浙江省 D.江苏省 2.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实行野蛮大屠杀的地点是( C )。 A.九连城 B.花园口 C.旅顺 D.大连 3.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成立的对天津实行殖民统治的机构是( C )。 A. 联军司令部 B. 占领委员会 C.都统衙门 D.联军委员会 4.辛亥革命前后,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主要是利用了( D )。A.边疆地区民族分裂势力猖獗 B.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进行卖国 C.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 D.中国政局动荡,中央集权削弱 5.“西学东渐”逐步向前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D )。 A.中国闭关自守的局面被打破 B.西方思想的传人 C.挽救民族危亡运动的兴起 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6. 1900年春,清政府对义和团采取"招抚"政策,实际目的是( B )。 A.招安诱降 B.控制利用 C.镇压剿灭 D.任其发展 7.19世纪初,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国家是( B )。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俄国 8.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C )。 A.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B.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 C.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D.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9.1860年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是( C )。 A.日本侵略军 B.俄国侵略军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10.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 D )。 A.手工业 B.农业经济 C.工业 D.小农经济 11.中国近代历史的起点标志是( B ) A. 虎门销烟 B .鸦片战争 C. 洋务运动 D.中华民国建立 12.近代中国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是( A )。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 13.近代中国产生的新的被压迫阶级是( B )。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14.列强未能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在于( C )。 A.列强之间的矛盾 B.中国的实力 C.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D.义和团运动 15.以下哪个人物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A )。 A.林则徐 B.魏源 C.郑观应 D.康有为 16.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最大变化是( C )。 A.主权不完整 B.领土被割占 C.开始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17.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放弃抵抗外国侵略者的事件是( D )。

材料焊接性答案--第三章

第三章:合金结构钢 1.分析热轧钢和正火钢的强化方式和主强化元素又什么不同,二者的焊接性有何差别?在制定焊接工艺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答:热轧钢的强化方式有:(1)固溶强化,主要强化元素:Mn,Si。(2)细晶强化,主要强化元素:Nb,V。(3)沉淀强化,主要强化元素:Nb,V.;正火钢的强化方式:(1)固溶强化,主要强化元素:强的合金元素(2)细晶强化,主要强化元素:V,Nb,Ti,Mo(3)沉淀强化,主要强化元素:Nb,V,Ti,Mo.;焊接性:热轧钢含有少量的合金元素,碳当量较低冷裂纹倾向不大,正火钢含有合金元素较多,淬硬性有所增加,碳当量低冷裂纹倾向不大。热轧钢被加热到1200℃以上的热影响区可能产生粗晶脆化,韧性明显降低,而是、正火钢在该条件下粗晶区的V析出相基本固溶,抑制A长大及组织细化作用被削弱,粗晶区易出现粗大晶粒及上贝、M-A等导致韧性下降和时效敏感性增大。制定焊接工艺时根据材料的结构、板厚、使用性能要求及生产条件选择焊接。 2.分析Q345的焊接性特点,给出相应的焊接材料及焊接工艺要求。答:Q345钢属于热轧钢,其碳当量小于0.4%,焊接性良好,一般不

需要预热和严格控制焊接热输入,从脆硬倾向上,Q345钢连续冷却时,珠光体转变右移,使快冷下的铁素体析出,剩下富碳奥氏体来不及转变为珠光体,而转变为含碳量高的贝氏体与马氏体具有淬硬倾向,Q345刚含碳量低含锰高,具有良好的抗热裂性能,在Q345刚中加入V、Nb达到沉淀强化作用可以消除焊接接头中的应力裂纹。被加热到1200℃以上的热影响区过热区可能产生粗晶脆化,韧性明显降低,Q345钢经过600℃×1h退火处理,韧性大幅提高,热应变脆化倾向明显减小。;焊接材料:对焊条电弧焊焊条的选择:E5系列。埋弧焊:焊剂SJ501,焊丝H08A/H08MnA.电渣焊:焊剂HJ431、HJ360焊丝H08MnMoA。CO2气体保护焊:H08系列和YJ5系列。预热温度:100~150℃。焊后热处理:电弧焊一般不进行或600~650℃回火。电渣焊900~930℃正火,600~650℃回火 3 .Q345与Q390焊接性有何差异?Q345焊接工艺是否适用于Q390焊接,为什么? 答:Q345与Q390都属于热轧钢,化学成分基本相同,只是Q390的Mn含量高于Q345,从而使Q390的碳当量大于Q345,所以Q390的淬硬性和冷裂纹倾向大于Q345,其余的焊接性基本相同。Q345的焊接工艺不一定适用于Q390的焊接,因为Q390的碳当量较大,一级Q345的热输入叫宽,有可能使Q390的热输入过大会引起接头区过热的加

马氏体转变的主要特征

马氏体转变的主要特征 马氏体转变是在低温下进行的一种转变。对于钢来说,此时不仅铁原子已不能扩散,就是碳原子也难以扩散。故马氏体转变具有一系列不同于加热转变以及珠光体转变的特征。这里只提出几个最重要的转变特征,其它特征将在以后各有关的章节内讨论。 (一)马氏体转变的非恒温性 必须将奥氏体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冷却速度过冷到某一温度才能发生马氏体转变。也就是说马氏体转变有一上限温度。这一温度称为马氏体转变的开始温度,也称为马氏 体点,用M S 表示。不同材料的M S 是不同的。当奥氏体被过冷到M S 点以下任一温度,不需经过孕育,转变立即开始,且以极大的速度进行,但转变很快停止,不能进行到终了如下图1所示。为了使转变能继续进行,必须降低温度,即马氏体转变是温度的函数,如图2所示,而与等温时间与无关,或者说,马氏体量只取决于冷却所达到的温度。当温度降到某一温度以下时,虽然马氏体转变未达到100%,但转变已图1 马氏体等温转变曲线 图2 马氏体转变与温度的关系

不能进行。该温度称为马氏体转变终了点,用M f 表示(图 2)。如某钢的M S 高于室温而M f 低于室温,则冷却至室温时还将保留一定数量的奥氏体,称为残余奥氏体。如果继续冷至室温以下,未转变的奥氏体将继续转变为马氏体直到M f 点。深冷至室温以下在生产上称为冷处理。马氏体的这一特征称为非恒温性。 对于某些M S 点低于0℃ 的Fe-Ni-C 等合金来说,当 过冷至M S 点以下时,马氏体 可能爆发形成,即最初形成 的马氏体有可能促发一定数 量的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 未转变的奥氏体样必须在继续冷却的情况下才能转变,且有可能再次爆发形成。在此情况下,马氏体转变量与温度的关系如图3所示。 也还有少数M S 点低于0℃的合金,如Fe-Ni-Mn ,Fe-Ni-Cr 以及高碳高锰钢等可以发生马氏体等温度转变。其动力学特征与珠光体等温转变很相似,也有“C ”型曲线(图4),不同点是等温转变量不多,转变不能进行到底。 (二)马氏体转变的切变共格与表 面浮凸现象 图3 爆发式转变时的马氏体转变量与温度的关系 图4 Fe-23%Ni-3.7%Mn 合金 马氏体等温转变动力学

数据结构第一章考试题库(含答案)

第1章绪论 一、选择题 1. 算法的计算量的大小称为计算的()。【北京邮电大学2000 二、3 (20/8分)】 A.效率 B. 复杂性 C. 现实性 D. 难度 2. 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取决于()【中科院计算所1998 二、1 (2分)】 A.问题的规模 B. 待处理数据的初态 C. A和B 3.计算机算法指的是(1),它必须具备(2)这三个特性。 (1) A.计算方法 B. 排序方法 C. 解决问题的步骤序列 D. 调度方法 (2) A.可执行性、可移植性、可扩充性 B. 可执行性、确定性、有穷性 C. 确定性、有穷性、稳定性 D. 易读性、稳定性、安全性 【南京理工大学1999 一、1(2分)【武汉交通科技大学1996 一、1(4分)】4.一个算法应该是()。【中山大学1998 二、1(2分)】 A.程序B.问题求解步骤的描述C.要满足五个基本特性D.A和C. 5. 下面关于算法说法错误的是()【南京理工大学2000 一、1(1.5分)】 A.算法最终必须由计算机程序实现 B. 为解决某问题的算法同为该问题编写的程序含义是相同的 C. 算法的可行性是指指令不能有二义性 D. 以上几个都是错误的 6. 下面说法错误的是()【南京理工大学2000 一、2 (1.5分)】 (1)算法原地工作的含义是指不需要任何额外的辅助空间 (2)在相同的规模n下,复杂度O(n)的算法在时间上总是优于复杂度O(2n)的算法(3)所谓时间复杂度是指最坏情况下,估算算法执行时间的一个上界 (4)同一个算法,实现语言的级别越高,执行效率就越低 A.(1) B.(1),(2) C.(1),(4) D.(3) 7.从逻辑上可以把数据结构分为()两大类。【武汉交通科技大学1996 一、4(2分)】 A.动态结构、静态结构B.顺序结构、链式结构 C.线性结构、非线性结构D.初等结构、构造型结构 8.以下与数据的存储结构无关的术语是()。【北方交通大学2000 二、1(2分)】 A.循环队列 B. 链表 C. 哈希表 D. 栈 9.以下数据结构中,哪一个是线性结构()?【北方交通大学2001 一、1(2分)】 A.广义表 B. 二叉树 C. 稀疏矩阵 D. 串

马氏体转变及其应用

马氏体转变及其应用 钢经奥氏体化后快速冷却,抑制其扩散性分解,在较低的温度下发生的无扩散型相变为马氏体转变。马氏体转变是钢件热处理强化的主要手段。因此,马氏体转变的理论研究与热处理生产实践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1 马氏体转变的特点 1.1 马氏体相变是无扩散型相变 因为相变前后化学成分不变,新相(马氏体)和母相(奥氏体)碳的质量分数相同,只是晶格结构由面心立方晶格转变成了体心立方晶格而且马氏体相变可以在-196℃—-296℃低温下进行,这样低的温度原子扩散极困难,所以相变不可能以扩散方式进行,因此马氏体相变过程中,原子有规则移动,原来相邻的原子相变以后仍然相邻,原子不发生扩散就可以发生马氏体相变。 1.2 切变共格和表面浮凸现象 人们早就发现,在高碳钢样品中产生马氏体转变之后,在其磨光的表面上出现倾动,形成表面浮凸。这个现象说明转变和母相的宏观切变有着密切关系。马氏体形成是以切变的方式实现的,同时马氏体和奥氏体之间界面上的原子是共有的,既属于马氏体,又属于奥氏体,而且整个相界面是互相牵制的,这种界面称为“切变共格”界面。 1.3 马氏体转变是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形成 就马氏体相变而言,不但在快冷的变温过程中有马氏体相变,而且在等温过程中,也有等温马氏体产生,如Fe - Ni26 - Cu3 合金所能发生等温马氏体相变,但钢的马氏体相变是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形成的。 当奥氏体被冷却到Ms点以下任一温度时,不需经过孕育,转变立即开始,转变速度极快,但转变很快就停止了,不能进行到终了,为了使转变继续进行,必须降低温度,也就是说马氏体是在不断降温条件下才能形成。这是因为在高温下母相奥氏体中某些与晶体缺陷有关的有利位置,通过能量起伏和结构起伏,预先形成了具有马氏体结构的微区。这些微区随温度降低而被冻结到低温,在这些微区里存在一些粒子,这些粒子在没有成为可以长大成马氏体的晶核以前我们叫它核胚。从高温冻结下来的核胚有大有小,从经典的相变理论可知:冷却达到的

材料科学 复习题

材料相变原理 复习题 第一章: 1说明成分、相、结构和组织四个概念的含义,并讨论45#钢室温平衡状态下的成分、相、结构和组织。 2 试述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特征。 3 哪些基本变化可以被称为固态相变? 4 简述固态相变过程中界面应变能产生的原因。 5 简述固态相变形成新相的形状与界面能和界面应变能的关系, 6 扩散型相变和无扩散型相变各有哪些主要特点? 第二章: 1 试述钢中奥氏体和铁素体的晶体结构、碳原子可能存在的部位以及碳原子在奥氏体和铁素体中的最大理论含量和实际含量。 2 以共析钢为例说明奥氏体的形成过程,并说明为什么在铁素体消失的瞬间还有部分渗碳体未溶解。 3 试述影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因素。 4 解释下列概念: 惯习面,非均匀形核,奥氏体的起始晶粒度、实际晶粒度和本质晶粒度,钢在加热时的过热现象,钢的组织遗传和断口遗传。 第三章:

1 试述影响珠光体转变动力学的因素。 2 试述钢中相间沉淀长生条件和机理。 3 概念解释:伪共析组织,魏氏组织,“派敦”处理。 第四章: 1 试述马氏体的晶体结构及其产生原因。 2 简述马氏体异常正方度的产生原因。 3 试述马氏体转变的主要特点。 4 试述钢中板条状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的形貌特征和亚结构并说明它们的性能差异。 5 Ms点的定义和物理意义。 6 试述影响Ms点的主要因素。 7 试述引起马氏体高强度的原因。 8 概念解释:奥氏体的热稳定化,奥氏体的机械稳定化,马氏体的逆转变,伪弹性,相变冷作硬化,形状记忆效应。 第五章: 1 试述贝氏体转变的基本特征。 2试述钢中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的形貌特征和亚结构并说明它们的性能差异。 3 试述影响贝氏体性能的基本因素。 4 试比较贝氏体转变与珠光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的异同。

第三章 改变材料性能的主要途径

1.练习题 一、填空题 1.钢加热时奥氏体形成是由【A 晶核的形成】,【A 晶核的长大】,【剩余C Fe 3的溶解】和【A 成分的均匀化】四个基本过程所组成。 2.在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产物中,珠光体与屈氏体的主要相同点是【都是由F 和C Fe 3组成的机械混合物】,不同点是【T 的片层间距比P 的片层间距小、强度硬度比P 高】 3.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上贝氏体的组织特征呈【羽毛】状,而下贝氏体则呈【针】状。 4.与共析钢相比,非共析钢C 曲线的特征是【亚共析钢多一条铁素体析出线,过共析钢多一条渗碳体析出线】。 5.马氏体的显微组织形态主要有【板条状】、【针状】两种,其中【板条状】的韧性较好。 6.钢的淬透性越高,则其C 曲线的位置越【靠右】,说明临界冷却速度越【小】。 7.钢的热处理工艺是由【加热】、【保温】、【冷却】三个阶段组成。一般来讲,它不改变被处理工件的【形状】,但却改变其【组织与性能】。 8.利用C Fe Fe 3-相图确定钢完全退火的正常温度范围是【3Ac 以上20~30C 0】,它只适应于 【亚共析】钢。 9.球化退火的主要目的是【使P 中的C Fe 3球化,降低硬度,便于加工】,它主要适用于【高碳钢】。 10.钢的正常淬火温度范围,对亚共析钢是【3Ac 以上30~50C 0】,对过共析钢是【1Ac 以上30~50C 0 】。 11.当钢中发生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时,原奥氏体中碳含量越高,则Ms 点越【低】,转变后的残余奥氏体量就越【多】 12.在正常淬火温度下,碳素钢中共析钢的临界冷却速度比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临界冷却速度都 【小】。 13.钢热处理确定其加热温度的依据是【C Fe Fe 3-相图】。而确定过冷奥氏体冷却转变产物的依据是【C 曲线】 14.淬火钢进行回火的目的是【获得所要求的力学性能、消除内应力、稳定组织和尺寸】回火温度越高,钢的硬度越【低】 15.钢在回火时的组织转变过程是由【碳的偏聚】、【马氏体的分解】、【残余奥氏体的转变】和 【渗碳体的聚集长大和铁素体再结晶】。 16.化学热处理的基本过程包括【分解】、【吸收】和【扩散】三个阶段。 17.索氏体和火花索氏体在形态上的区别是【S 中C Fe 3呈片状,而回火S 中的C Fe 3呈粒状】,在性能上的区别是【在强度、硬度相同时,回火S 的塑性、韧性比正火S 的好】。 二、不定项选择题 1.钢在淬火后获得的马氏体组织的粗细主要取决于【b .奥氏体的实际晶粒度 d.奥氏体的最终晶粒度】 2.奥氏体向珠光体的转变是【a.扩散型转变 d.高温转变】 3.钢经调质处理后获得的组织是【c.回火索氏体】 4.过共析钢的正常淬火加热温度是【b.C A o c )50~30(1+】 5.影响碳钢淬火后残余奥氏体量的主要因素是【b.钢中奥氏体的碳含量 d.钢的淬火加热温度】 6.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在550~350的温度区间等温转变时,所形成的组织是【c.上贝氏体】 7.若合金元素能使C 曲线右移,则钢的淬透性将【b.提高】 8.马氏体的硬度取决于【c.奥氏体的碳含量】 9.淬火时,零件易变形、干裂的形状可能有【b. 有尖角d.壁厚不均匀】 10.对形状复杂,截面变化大的钢件进行淬火时,应选用【a.高淬透性钢】 11.对形状复杂,截面变化大的零件进行淬火时,应采用【c.盐浴中淬火】 12.若要提高淬火时的淬硬层深度,应采取【a.选择高淬透性钢】

试题库第一章

试题库——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作者:佚名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更新时间:2011年11月08日 1.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的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体现。 A.历史必然性 B.必定实现性 C.超越客观性 D.现实可能性 2.理想和现实的统一性表现在( ) A.理想就是现实 B.有了坚定的信念,理想就能变为现实 C.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 D.理想总是美好的,而现实中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 3. 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A.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B.实现四个现代化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实现共产主义理想 4.当教师,要当一个模范教师;当科学家,要当一个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当解放军战士,要当一个最英勇的解放军战士;当工人,要当一个新时代的劳动模范;当农民,要当一个对改变农村面貌有贡献的农民。这些都是人生理想中() A.生活理想的表现 B.社会理想的表现 C.道德理想的表现 D.职业理想的表现 5.()是人们所向往的理想人格,是做人的楷模和标准,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紧密联系,反映特定时代精神和阶级意志。 A.社会理想 B.道德理想 C.职业理想 D.生活理想 6.从理想的内容划分,理想可分为() A.科学理想与非科学理想 B.长远理想与近期理想 C.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 D.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与社会理想 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明() A.不要考虑长远,仅仅盯住眼前的事物 B.实现崇高的理想,必须从平凡的工作做起 C.理想就在脚下 D.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理想就会成为现实 8.“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功夫花不开。”理想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但理想不能自动实现。把理想变为现实的根本途径是() A.大胆畅想美好未来 B.认真学习科学理论 C.逐步确立坚定信念 D.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9.信念是() A.认知、情感和意志的融合和统一 B.一种单纯的知识或想法 C.强调的是认识的正确性 D.唯一的,不是多种多样的 10.“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川上的桥梁。”这个比喻表达的是() A.理想来源于现实,等同于现实 B.理想要变成现实,必须经过人们的实践和辛勤劳动

第一章题库1答案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D 3、B 4、B 5、C 6、C 7、C 8、C 9、B 10、A 11、C 12、D 13、B 14、B 15、B 16、A 17、C 18、A 19、C 20、B 二、多项选择题 1、BCD 2、ABCD 3、AB 4、BD 5、AD 6、ABC 7、AB 8、AB 9、ABCD 10、ABCD 三、简答题 1、简要说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行径。 (1)军事侵略 (2)政治控制 (3)经济掠夺 (4)文化渗透 2、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1)社会制度腐败:是更根本的原因。因为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 (2)经济技术落后: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 3、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破产的原因。 (1)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2)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是最根本的原因。 四、材料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1)材料1中亚当斯的论调并不符合历史事实,这是在寻找借口,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开脱罪责。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是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张的需要。该论调说明西方列强在对华政策方面是一致的。 (2)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的状态,客观上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这是列强侵华的客观后果,决不是主观愿望,列强的最终目的是要瓜分中国,灭亡中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

马氏体转变

第四章马氏体转变 4-1 M转变的主要特征 1.M转变属于非扩散相变,具有无扩散性 实验依据 (1)M的化学成分与转变钱A的化学成分完全相同 (2)穆斯堡尔谱测定的结果表明,在发生M转变时原来A中碳原子所处的位置,直接遗传给M (3)M转变速度极快,即使在下,M长大速度为,每一片M形成约需 上述三点证明M转变过程未发生原子的扩散,非扩散机制 无扩散含义:(a)相变时原子的位移量小于一个原子间距 (b)在M转变前的原子的相对位置不变 (c)转变过程原子协同移动(军队式转变) 2.M转变的共格切变性 在发生M相变时,原来磨光的表面上会出现浮凸,原来划在表面上的直线变成折线,而且即不断开也不弯折,因而说明: (1)发生倾动的表面一直保持为一个平面,即发生了均匀的切变 均匀切变:晶胞的变形和晶体的宏观变形相似 (2)A/M界面为共格或半共格 (3)M转变时有一个惯习面,M与A之间有一定的位向关系、 惯习面:M总是在母相A的一定晶面上形成,这一定的晶面称之为惯习面。以母相的晶面指数表示。M的惯习面随钢中的含碳量不同而不同,例如 马氏体的惯习面尺寸不变,也不转动,所以称为不变平面,M转变时发生共格切变,总是保持惯习面为不变平面,因为M转变时的应变又称为不变平面应变。 位向关系:M与原A为共格或半共格,故存在位向关系,现以观测到的有 定义:M转变:在冷却过程中发生无扩散,共格切变方式的固态相变。称之为M转变。其转变产物为M。 马氏体:是无扩散,共格切变式的固态转变的产物,M是非平衡相变的产物,因而是非平衡组织是亚稳组织,有向稳定组织转变的自发趋势。 3 M相变属一级相变,有体积效应。(V=0);热效应(H 0),M转变形核长大过程。属于有核相变。 4 M转变动力学具有多样性,变温形成。等温形成,爆发形成等。 5 M转变具有不完全性。组织中总含有残余A,且钢的含碳量越高,Ar量也越多。 6 M的转变的可逆性,A M。As~~Af。As高于Ms,Au—ed,Ag—cu, As与Ms仅差20~50.C,Fe—Ni大400。C。Fe—C合金未发现逆变。 7 M转变具有普遍性,黑色,有色,陶瓷都有M转变。 4—2M的晶体结构 1M点阵常数。 早在20年代人们用X射线的方法测定室温下,常用碳钢点阵常数a和c,计算c/a(正方度)发生它们和M的含碳量呈线性关系,并可导出一组公式 A1=2.861A0 A-FD点阵常数c/a~正方度由此可见由于c原子强制溶入使c/a不等于1a-Fe

数据库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习题 一、填空题 1、数据管理技术经历了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阶段三个阶段。 2、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3、数据库语言包括数据描述语言和数据操作语言两大部分,前者负责描述 和定义数据库的各种特性,后者用于说明对数据进行的各种操作。 4、根据数据模型的应用目的的不同,数据模型分为概念模型和数据模型。 5、数据模型是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约束三部分组成的。 二、问答题 1、试述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的概念。 答:数据:数据是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 数据库: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 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构成2、试述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答:1).数据结构化 2).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易扩充 3).数据独立性高 4).数据由DBMS同一管理和控制 3、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答:1).数据定义功能 2).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

3).数据操纵功能 4).数据库的事务管理和运行管理 5).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 6).DBMS与网络中其他软件系统的通信功能;一个DBMS与另一个DBMS或文 件系统的数据转换功能;异构数据库之间的互访和互操作功能等。 4、试述数据库系统三级模式结构,这种结构的优点是什么 答: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是指数据库系统是由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三级构成这种结构保证了数据的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 三、设计题 某工厂生产若干产品,每种产品由不同的零件组成,有的零件可用在不同的产品上。这些零件由不同的原材料制成。不同零件所用的材料可以相同。这些零件按所属的不同产品分别放在仓库中,原材料按照类别放在若干仓库中。请用E-R图画出此工厂产品、零件、材料、仓库的概念模型。 答:图见下一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