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人的本质的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人学思想解析■张 宁 (四川师范大学 成都 610000)【摘 要】以往我们对马克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他关于实践、阶级斗争、国家观、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论述。
对于马克思在各种著作中阐述的人学思想则没有前者那么多。
其实,马克思从创立唯物史观起,到他们成熟时期以至晚年的著作中,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论述中,有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这就是对于人本身的论述。
本文选取《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一文,阐明这个时期马克思的人学思想。
从人的主体性思想到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以及如何追求人的价值等都是《提纲》所要阐述的。
【关键词】人的主体性;人的本质;自由解放;社会性【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002-02 无产阶级有一个从自在的阶级到自为的阶级的过程,即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认知过程,整个人类也都有这样一个过程。
而当人类真正的认识自己,并自觉的改造自我和改造世界的时候,那就是共产主义的到来。
为了这个时代的到来,我们必须更加清楚、自觉的认识人本身。
在希腊帕尔纳索斯神山上的戴尔波伊神庙内刻着五个大字:认识你自己。
这被看作人类千百年来的最高智慧。
古往今来大大小小的哲学流派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和追问,都在试图寻求“人的本质”,探求“人的价值”。
这同样是马克思哲学的历史使命。
《提纲》之所以被恩格斯称为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就在于它在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过程中第一次以“科学的实践”概念确立了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实现了“人主体性”的确立,对人的本质和价值需求做了科学说明。
一、人的主体性“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理性\意志\心——费尔巴哈之宗教的精神性探析人的本质包括三个层次:自然本质、社会本质和精神本质。
而人异于动物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人的精神本质。
这种精神本质,在费尔巴哈看来,就是理性、意志和心。
费尔巴哈对于人的精神本质的规定是与其宗教批判联系在一起的。
在他看来,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上帝作为三位一体的概念,可具体化为作为理性本质的上帝、作为道德本质的上帝和作为心或爱之本质的上帝,三者的本质只是理性、意志和心。
标签:费尔巴哈宗教理性意志心一、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按照费尔巴哈的见解,人的本质是有别于动物的各种属性的总和。
具体地说,人所共有的本质包括三个层次:自然本质、社会本质和精神本质。
而人异于动物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人的精神本质。
这种精神本质,在费尔巴哈看来,就是理性、意志和心。
“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有思维呼、意志力和心力。
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量,心力是爱。
理性、爱、意志力,这就是完善性,这就是最高的力,这就是作为人的绝对本质。
”费尔巴哈对于人的精神本质的规定是与其宗教批判联系在一起的。
在他看来,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为一个独立于人的精神本体,并把自己的本质从内部分离出来。
“无限的属神的本质,就是人的精神本质;但是,这个精神本质被从人里面分离出来,被表象成为一个独立的存在者。
”上帝作为三位一体的概念,可具体化为作为理性本质的上帝、作为道德本质的上帝和作为心或爱之本质的上帝,三者的本质只是理性、意志和心。
二、上帝之理性乃人之理性的异化在费尔巴哈那里,理性与理智是等同的概念,也即知性。
理智被费尔巴哈视为人类原有的能力,是富于人之中的超人格和非人格的本质性。
人只有通过理智并且只有在理智中才具备力量摆脱自己及自己主观的本质,并“将自己提升到普遍的概念和关系,将对象从其给内心所造成的印象里面区分出来,自在自为地、不以对人的关系为转移地考察对象。
”上帝与人是对立的两个极端。
探析《费尔巴哈提纲》中的新世界观思想《费尔巴哈提纲》是马克思主义著名理论家恩格斯为了回应费尔巴哈的思想而写的一部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新世界观进行了探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本文将探讨《费尔巴哈提纲》中的新世界观思想,以及恩格斯的理论贡献。
费尔巴哈在其著作中提出了“唯物史观”的思想。
他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等上层建筑。
这种新的世界观强调经济基础对社会变革的决定作用,与传统的唯心主义思想相悖。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提纲》中指出,费尔巴哈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在于他提出了唯物史观这一早期形态的基本思想,但他的理论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他并没有深刻地理解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而且也没有提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费尔巴哈还在其著作中强调了人的社会本质。
他认为,人的社会本质决定了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的发展,这与传统的宗教观念和唯心主义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恩格斯也承认了费尔巴哈在这方面的贡献,认为他对于现实世界的社会形态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指出了人的社会本质决定了人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
恩格斯也指出,费尔巴哈并没有深入思考人的社会本质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社会本质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费尔巴哈还在《费尔巴哈提纲》中提出了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方法。
他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感觉和经验来获取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从而与唯心主义思想进行了明显的对抗。
恩格斯对此也表示认同,并认为这是费尔巴哈对哲学认识论方面的一大贡献。
他指出,费尔巴哈抛弃了唯心主义思想,提出了通过感觉和经验来认识物质世界的方法,并且认为这是哲学认识论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
在总结恩格斯对《费尔巴哈提纲》中新世界观思想的探析时,我们可以看到,费尔巴哈的理论确实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在唯物史观、人的社会本质和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为后人的思考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基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议人的本质“费尔巴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概念,它来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神话,代表着持续努力,发展创新以及追求永恒的理想。
这种理想在当代世界中仍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费尔巴哈”的本质是一个集长短期目标于一身的概念,用一个抽象的术语来说,就是在思想、精神和实际行动之间取得平衡。
费尔巴哈的本质是去探索未知,迎向未知,从而开辟一条新的路径,创建全新的文明和价值观。
某种意义上来看,Φ偶像(黄金时代)可以理解为一种费尔巴哈式的想法。
在一次文明发展实践中,费尔巴哈提供了一种把思想和行动相结合的可能性。
从人文的角度看,费尔巴哈的本质是积极的,它在实现某种持久的目标的过程中,鼓励人们拥抱变化,释放创造性思考和行动的活力,以持续的艰辛努力实现目标。
费尔巴哈是一种不断创新的思维方式,它有助于人们敞开心态,要求社会体系和社会集体以及单个人共同致力于完成清晰明确的目标。
从哲学的角度看,费尔巴哈的本质是持久的,它强调了一种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一种兼顾长远和短期发展的全局性思维方式,旨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黄金时代”。
从克里特岛到欧洲和西方文明发展的故事,都带有费尔巴哈元素,这一元素既包含在基本的哲学信仰中,也体现在某种人类精神形态中,强调把短期和长期进行结合,以实现永续发展。
总之,“费尔巴哈”这一概念本质上是一种既激励发展创新,又关注长期发展的思维方式。
它着重发掘未知,奋力抗争,勇于拥抱变化,开拓新的文明和价值观,激励人们追求长远的梦想。
正是这股持久的理想力量,支撑着每个人“不懈的努力”,用持续的渴望和勇气追求着梦想,进而实现“费尔巴哈的梦”。
浅论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一篇重要的哲学文献,它是马克思及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深刻地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观点,将观念的本质揭示为人类实践的产物,并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
以下将从五个方面对此进行阐述。
一、对唯心主义的批判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是一位唯心主义者,他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往往只停留在词语游戏和抽象概念上,而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
他说:“费尔巴哈假定,这些思想运动是‘自我生长’、‘自我进化的’、‘自我繁殖的’,这样就把它们当作静态东西对待。
”(《马克思选集》第2卷)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唯心主义观点的错误性,认为唯有从实践出发,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改变世界。
二、对解释历史的提出马克思主张历史的本质是阶级斗争,他认为社会制度的更替不是由个人的意志所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斗争所不断引发的社会矛盾所决定的。
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生产力和交往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切历史观的基础。
”(《马克思选集》第2卷)这一思想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
三、关于革命的思考马克思不仅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也对革命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革命不仅仅是一次暴动,更是社会制度的更替。
他说:“社会变革必须是通过生产力和交往方式的革命而实现的,必须是由斗争而实现的。
”(《马克思选集》第2卷)这一思想深刻地揭示了革命不能仅仅靠暴力和斗争,更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制度。
四、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也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人是由自然和社会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人的本质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与自然本质不同。
他说:“这是因为人类实践的第一次基础是使自然适应人类,而这种改造自然是物质的生产活动。
”(《马克思选集》第2卷)这一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创造历史的本质。
五、关于革命的实践马克思的思想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更要通过实践来验证。
探析《费尔巴哈提纲》中的新世界观思想《费尔巴哈提纲》是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于1845年所写的一篇著作,该著作的主要内容是探讨人类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在这篇著作中,费尔巴哈提出了一种新的世界观思想,即以人为中心的新世界观思想。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析《费尔巴哈提纲》中的新世界观思想。
一、物质与心灵的统一在《费尔巴哈提纲》中,费尔巴哈用“物质主义”来批判“唯心主义”,并提出了“物质与心灵的统一”的观点。
这一观点将人类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认为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相互关联的。
费尔巴哈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础,而心灵是物质世界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一种反映。
他认为,只有当物质和心灵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时,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观。
二、自我意识的产生和演变费尔巴哈在《费尔巴哈提纲》中认为,人类的意识是在社会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演变的。
他指出,自我意识的产生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在与其他人的相互作用中逐渐认识到自我存在的,然后经过反思和自我认识的过程逐渐形成的。
他认为,自我意识的产生和演变具有历史性,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的自我意识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三、以人为中心的新世界观《费尔巴哈提纲》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具有思想内涵的部分是“以人为中心的新世界观”。
费尔巴哈认为,人类是社会的中心,社会的一切活动和发展都起源于人类。
他主张人类应该积极地改变和创造社会,让社会更好地服务于人类,为人类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他认为,人类应该凭借理性和文化的力量,不断地向前推进,不断地改进社会制度,以便更好地发挥人类的潜力和才能,完成自我实现的道路。
综上所述,《费尔巴哈提纲》中的新世界观思想,反映了费尔巴哈对人类自身的思考和探索,同时也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批判和改进,为后来的人类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人的本质的研究作者:于礼东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0期摘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的本质的研究是各抒己见的,费尔巴哈对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已经回归到人类本身,注重人的价值,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批判的继承,加以实践的观点就行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论。
关键词:费尔巴哈;人的本质;马克思作者简介:于礼东(1989.2-),男,汉族,辽宁省庄河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A81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0--0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称为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马克思的这篇著作虽然字数不多,但却包含着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新唯物主义的创立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此提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实践观、宗教观、教育以及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其中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也是众说纷纭,但是大体的走向都是偏于一致的。
费尔巴哈是旧唯物主义代表性的哲学家,他的人性论是以对宗教的批判为目的,以人本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的学说。
费尔巴哈是将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
首先,费尔巴哈考察人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认识到了宗教产生的社会基础,人们由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无法认识人的本质,就会把希望寄托于宗教。
费尔巴哈是将人类对自我认识进行解读,将现实社会变成理想世界的异化,他所阐述的是一种“爱的宗教”。
他没有看到人是有社会历史性的,,而不是一个感性意义上脱离于社会的人。
因此,费尔巴哈没有以社会的矛盾为前提来认识人本身,他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次,费尔巴哈把人看作是抽象的、脱离于社会的个体的人。
他认为,人类产生的宗教情感是具有独立性的,可以脱离于社会历史的存在。
当他展示现实社会的现象时,是将事物现象看作是静止存在的,当他阐述社会历史发展的时候,会把这种发展归结为唯心主义的因素——宗教意识。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再议人的本质作者:谢静程璐璐来源:《知与行》2019年第02期[摘要]人的本质是人类自我意识的最深层次的反映,也是其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最基本的规范。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人本观最集中的体现。
对于人的本质的界定,在学界存在较大争议。
重新思考人的本质问题也是澄清马克思本人思想的理论探索的关键一步。
通过对《提纲》(第六条)《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文本中关于此问题的探索,可以得出马克思从未在本质上对人做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论,而是通过对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进行的考察中一步步深化对何以为人的探索。
想要弄清马克思究竟怎样定义人的本质问题,可以从《提纲》第六条入手。
通过细致研究马克思青年时期的著述,可以呈现出马克思如同抽丝剥茧般地切近人的本质问题的核心理路。
在研究过程中,不能仅拘泥于《提纲》这个单一文本,还要联系《提纲》前后不同时期作品中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考察这一范畴究竟有没有连贯性和独立的道德形态。
综上,我们应该以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理论基点,并结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文本,深入挖掘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理解。
这可以给马克思理论的哲学性和科学性之争,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人;本质;自然;社会;实践[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9)02-0019-06《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誉为新唯物主义萌芽的天才大纲,在其中的第六条中马克思集中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观点,也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人本观的基础。
马克思在此文本中认为人的本质是在实践中不断生成的,这与以往马克思的文本得出的结论相比较而言有着质的飞跃。
一、问题产生的背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这个问题,在学界存在较大争议。
当今理论界对于《提纲》第六条“人的本质”的解读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其一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下了定义,即“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结论是马克思对曾受到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思想的清算,是对以往的道德主义目标和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的抛弃。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人的本质的探析
作者:马文娟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年第24期
摘要本文以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依据,论述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理论的评价。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应当从“关系”来理解人的本质。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论述是从“自由自觉的活动”到“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并不是后者对前者的否定,而是科学的进程,它首先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再研究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
关键词人的本质关系劳动实践费尔巴哈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1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理论的评价
费尔巴哈作为一个人本主义哲学家,曾试图揭示人的本质。
他曾经说:“哲学上最高的东西是人的本质。
”但是他却没有真正揭示“人”,反而掩蔽了“人”,原因是费尔巴哈所立足的社会基础没有超越市民社会,而是局限于市民社会及其所塑造的人的存在方式。
费尔巴哈虽然把人作为哲学的出发点,但也只是“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也就是说,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观念化了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
因此,他也只能做到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
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类,但是由于费尔巴哈不懂得实践,离开了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关系来考察人的宗教感情和人,他就看不到人的宗教感情是社会的产物,人是属于一定社会形式的。
此外他又假定了一个“人类个体”,这个“人类个体”不属于任何社会,除了抽象的理智、感情、意志和肉体外什么也没有,不存在任何其他实在的关系。
这说明旧唯物主义虽然承认存在决定意识,但是并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因此他所讲的人也是不存在的。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集中从认识论基础、社会基础和历史局限等方面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历史观,第一次全面地归纳了新世界观的基本要点和理论纲要,从人的社会关系及其内在原因上来寻求历史发展的脉理。
在这份《提纲》里,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的问题置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得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结论。
2“关系”是理解人的本质的关键
人的本质,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质,但绝不就等于人性。
“人性”的范围比“人本质”的范围要大,涵盖人的自然属性、理性、德性以及社会性。
而人的本质只是人性诸多规定中最根本的一种属性。
决定人的本质的是人的社会性,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性。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
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如何科学地理解这一论断呢?
2.1应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关系”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并不是马克思的独创。
在他之前就有许多人已经提到,如前面提到的一些观点,而且费尔巴哈等人本主义者也讲过“只有社会的人才是人。
”但是对社会的理解不同。
他们所说的“社会”是从“人的本质”中派生出来的。
“社会”概念不过是“人类”概念的另一种名称。
而且费尔巴哈所讲的人与人的关系是两性关系,而且除此之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
”
人的本质是一个关系范畴,即对象性的社会关系。
在社会实践中,任何人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他们的任何一种对象性活动,都与另一些人的对象性活动相联系,并构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理解人的本质,才能揭开历史发展之谜。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稍后写就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就是从社会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这个范畴入手创建了历史唯物主义。
2.2生产关系是理解“社会关系总和”的核心
与一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建立在一定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的经济关系、社会交往等,它们对人而言是既定的前提,也是使人获得历史主体地位的必要条件,因此,研究人的本质,要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体上去考察。
“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
”“总和”不是几种同序列的社会关系的拼凑,而是有着高低不同层次的有机结合体,血缘的、非血缘的;物质的、精神的;生产的、消费的等等。
对人的本质的把握,不仅要从人的社会关系的总体上去考察,而且还必须从社会关系的历史变化中去考察。
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发展而不断改变和变化的。
在《提纲》中马克思反对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单个人所固有属性的抽象物,从人是社会的、进行生产活动的人出发,深刻揭示、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性论理论。
指出费尔巴哈特别强调人的“类本质”,人是类存在物。
但是他把人看作是纯粹自然的人,脱离社会的、撇开历史进程的、彼此孤立的抽象的人的个体;他把“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人的本质被看作是纯粹自然的、不变的普遍性的存在。
这是用一种凝固不变的、机械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2.3劳动实践是人的本质关系的现实的存在方式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一切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过程的基础。
人类实践活动的过程构成人类社会,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变化。
无论人类的政治活动、经济活动还是精神活动都归属于社会生活,都能在实践中找到依据。
可以说《提纲》通篇是
以实践观点为核心、以人的问题为层面而展开的。
社会关系是一种无形的存在,它以人的劳动实践为载体。
马克思也正是循着这一思路而展开对人的本质进行论证的。
在《手稿》中,由于马克思主要是着眼于人与动物的区别,即人的一般本性。
他所说的人的本质是“劳动”,适合于一切历史阶段和一切社会形态中的人们,因为不论哪个时期的人类都是以此而区别于动物,这是普遍的、不变的,变化的只是劳动的具体形式和内容。
当然也正因为此,这种抽象的“类劳动”不能说明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阶级中的人的本质的差别,不能科学地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而只能称之为“异化劳动”,从而否定了劳动的真实性。
人的劳动实践本身就意味着是社会的劳动。
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是不可思议的。
人为生存而进行生产活动,必然是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人类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现实生活关系中抽象出来的,它内在包含着人对自然界以及人对社会的双向互动关系。
不仅承认人依赖于自然,而且强调自然的人化;人在人化自然中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因而人总是受一定社会关系制约的、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人。
以此为基础,他得出了人的本质论断。
他批评费尔巴哈撇开人类历史的实际进程,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只有把握人的社会关系,随着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实现对人的本质的现实性的全面揭示。
以往由于受所处时代的局限和费尔巴哈理论框架的影响,马克思不是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历史发展,而是从理想的设计出发来裁剪历史。
而从《提纲》开始,马克思不再用人的本质去解释历史,而用社会关系及其历史发展来解释人的本质,用现实的人代替理想的人,强调现实的人是由物质生产及其造成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人的本质不再是凝固、静止的,而是变化、历史地发展着的。
这是马克思从静态的人类本性的视角向动态的历史发展的视角转,用科学的方法代替人本主义方法,从而最终迈入历史唯物主义门槛。
总之,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两种提法,既不是一层说的人的自然本质,一层说的人的社会本质,也不是一个正确,一个错误,而是从不同学科层次得出的具有内在统一性的对人的本质的全面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杨正润.人性的足迹[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4] 葛晨虹.人性论[M].北京:青年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