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称谓语的作用
- 格式:pdf
- 大小:192.54 KB
- 文档页数:2
称谓语背后的文化观念探究称谓语是引导交际的“先驱者”,它强烈反映出交际双方的社会属性、价值观念,并与他们所属的社会文化、民族心理、政治背景、道德传统密切相关。
称谓语,就其狭义来说,是人与人之间称呼的用语。
称谓语的定义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务差异等等而得来的名称”。
称谓语是构建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他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
世界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称谓语的数量和指称的范围各有特色。
这些称谓语的不同同时映射出彼此的文化差异。
亲属称谓系统繁复多样,且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长辈与晚辈,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近亲与远亲等都严加规范,一一区分。
其语义功能之细密,描述之精确,令人叹为观止。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程中,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大力推崇封建大家庭的结构形式,并强调宗族血缘关系。
在复杂的亲缘关系的基础上形成家族内部严格的等级制度,“男女有分,长幼有别”,位次不能乱坐,因而造成亲属称谓名目繁多,年龄、辈份清晰,更严格地区分直系与旁系、父系与母系,显示出人们心目中因血统不同而形成的等级亲属利度和亲疏关系。
因此,亲属称谓语使用的泛化现象其实也反映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利用亲属称谓拉近彼此关系表现亲密的社会心理。
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官制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中国的等级观念,任何一个人都必需遵守。
这种等级制度表现在称谓上,是存在着数不胜数的官衔、级衔,从帝王到平常老百姓,从高级官员到手工业者,几乎都有严格的等级职衔称谓,并以用职衔称呼对方为尊敬。
从历史上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官职体系,也有了不同的职衔称谓。
称谓中的职衔不同反映双方权势关系,表示对交际对方的地位认可。
在称呼问题上,中国文化一直具有强烈的等级观念。
称呼比自己年长的人时,我们常常说大人,科长,董事长等,这反映了交谈双方的角色身分、社会地位。
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分析◎王瑞敏(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问题,顺便提及它与称谓语的关系,以期对称呼语有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称呼称呼语语用功能称谓语一、称呼语(一)称呼语的研究历史在言语交际中,称呼语(又叫称呼,指面称,包括普通名词、专有名词、人称代词等指称方式。
)起着指称功能及角色定位作用,界定双方的话语角色关系,为进一步的话语建构规定基本的权利义务关系。
按照社会语言学的理论,称呼语的运用应在民族文化的框架内,根据亲疏关系、权势关系、一致关系等不同的人际关系,在特定语境中正确认知角色关系,遵循社会所期望的话语角色的言语行为规范。
本文将以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为重点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对称呼语有更明确的认识。
称呼问题的研究早在60年代就引起了社会语言学家的重视。
美国语言学家布朗和福特就美国英语中的称呼形式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语言学家欧文・特里普以他们的研究为基础,在《称呼的社会语言学规则》一文中列举和分析了称呼选择中诸多可能的制约因素,并以流程图的方式描述了美国西部学术界以及19世纪俄语、依地语、波多黎各语中称呼系统的情况;之后又有学者就英、德、法、俄等西方语言中称呼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后来美国心理学家罗杰・布朗(1988)认为,称呼的用法与交谈者之间的身份差距及亲疏程度相呼应,即语用分析中的地位原则和亲疏原则。
我国对汉语称呼的研究由来已久,赵元任先生早在50年代就对现代汉语称谓系统进行了详尽地描述;陈原先生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论及了我国解放后出现的某些新的称呼形式以及产生的新的意义;进入80年代后,我国掀起了称呼系统研究的高潮,诸学者对称呼的类型及使用规则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和探讨,祝畹瑾参照欧文・特里普的方法设计了一张汉语称呼系统流程图,并在图中增添了汉语中特有的制约称呼选择的因素。
(二)称呼语与称谓语的区别有人把称呼语叫做称谓语,但二者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摘要:外语教学中,语用能力培养是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话语交际中,学习者并不能灵活使用英语称呼语达到其语言目的。
因此本文以社会语言学及语用学理论为基础分析称呼语的语用功能,提出对英语称呼语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称呼语;语用功能;外语教学称呼语指称谓语中的面称词,用来直接指听话人。
称呼语的误用和滥用易导致语用失误,语用失误所造成的后果比语法错误更严重,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人品。
因此,在交际中掌握称呼语的语用功能,避免误用和滥用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应成为语言教学的重点之一。
一、英语称呼语的语用功能下面将从揭示话语主体的人际关系、表达说话人感情、以言行事几个角度分析英语称呼语在实际使用中的语用功能。
(一)人际关系指示功能布朗和吉尔曼在关于第二人称t/v研究中提出了“权势”和“同等关系”两个术语,以此来概括复杂的人际关系。
对人际关系的的概括虽然还有者其他一些模式,“权势”和“人际关系”的因素在面对面交往中确实普遍体现的。
(祝畹瑾,2013)人际关系指示功能是称呼语最重要的功能。
lane: i didn’t think it polite to listen, sir.在这个例子中,algernon称呼lane用了比较亲近的t式称呼lane,而lane 回答时使用了表示尊重的v式称呼sir. 通过称呼语的使用不同,由此可以推断出algernon的地位要高于lane,实际上,确实如此,lane是algernon的男仆,地位明显低于algernon。
(二)表情功能使用不同的称呼语可以表达说话人不同的情绪。
在这里我们把这种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因此在分析称呼语的表情功能时,必须要结合语境。
表情功能是称呼语最为丰富和有趣的功能。
cecily: certainly, miss prism. my little task of reconciliation is over.chasuble: you have done a beautiful action today, dear child.在例4中,chasuble十分满意 cecily的表现,所以使用“dear child”来表达自己对cecily的赞赏。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通过交流和练习准确理解称谓语。
2.2.指导学生根据具体的语境条件运用不同的交际语言,达到交际目的。
过程与方法1.在交流中感知,在表达中提高。
2.讲练结合,在习题中掌握有关交际语言的一些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点燃学生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以得体的交际语言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教学重点根据交际中运用语言的要求,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条件恰当地表情达意教学难点通过课内探索延伸至课外,积累关于交际中的语言运用的一些知识。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索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在我们共同学习之前,我先请大家齐声读出屏幕上这几句话,这也是老师对大家在课堂上的具体要求。
同学们在高声朗诵的时候,要积极暗示自己上课后就要这么做,相信我们能够做到。
2.现在,咱们开始今天的研讨话题——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1)著名的节目主持人杨澜一次在主持晚会时不慎被绊倒,全场一片哗然,这对一个主持人来说是再尴尬不过的事了,只见她从容站起,拾起话筒面带微笑对观众说:谢谢大家,是你们的热情让我倾倒。
现场观众立即报以热烈掌声。
(机智)(2)某人请了四个客人来吃饭,到了约定的时间有一个客人没有到。
该来的怎么还没来?不该走的怎么走了?我又没说他们俩。
(闹笑话的原因,说话不得体,得体就是适合语言环境,用语恰如其分)同学们,通过小小的例子可以看出,在交际过程中,语言得体是多么重要啊。
要想在交际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使用得体的语言,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使用称谓语和委婉语,同时还要注意一些禁忌语。
那么今天主要学习称谓语。
二、称谓语1.交际中“称谓”很重要。
我们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身份、职业选择恰当的称呼,这就是语言交际中的“称谓语”问题。
称谓语虽然只有几个字,但用得是否恰当,不但关系着交际的顺利与否,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
2、称谓语分为古代称谓语和现代称谓语。
(1)古代称谓语——反应一定的文化观念①.直称姓名:称自己的时候直称姓名,表示谦卑。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商务礼仪中称呼的作用篇一:职场商务中的称呼礼仪职场商务中的称呼礼仪称呼,一般是指人们在交往应酬中彼此之间所采用的称谓语。
选择正确的、适当的称呼,既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又体现着对他人的重视程度,有时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所发展到的具体程度。
职场商务人员在正式场合所使用的称呼,主要应注意如下两点。
(一)称呼正规在工作岗位上,人们所使用的称呼自有其特殊性。
下述正规的五种称呼方式,是可以广泛采用的。
1.称呼行政职务。
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在对外界的交往中,此类称呼最为常用。
意在表示交往双方身份有别。
2.称呼技术职称。
对于具有技术职称者,特别是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者,在工作中可直称其技术职称,以示对其敬意有加。
3.称呼职业名称。
一般来说,直接称呼被称呼者的职业名称,往往都是可行的。
4.称呼通行尊称。
通行尊称,也称为泛尊称,它通常适用于各类被称呼者。
诸如“同志”、“先生”等,都属于通行尊称。
不过,其具体适用对象也存在差别。
5.称呼对方姓名。
称呼同事、熟人,可以直接称呼其姓名,以示关系亲近。
但对尊长、外人,显然不可如此。
(二)称呼之忌以下四种错误称呼,都是职场人员平日不宜采用的。
1.庸俗的称呼。
职场人员在正式场合假如采用低级庸俗的称呼,是既失礼,又失自己身份的。
2.他人的绰号。
在任何情况下,当面以绰号称呼他人,都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
3.地域性称呼。
有些称呼,诸如,“师傅”、“小鬼”等,具有地域性特征不宜不分对象地滥用。
4.简化性称呼。
在正式场合,有不少称呼不宜随意简化。
例如,把“张局长”、“王处长”称为“张局”、“王处”,就显得不伦不类,又不礼貌。
篇二:商务礼仪之职场中的称呼礼仪商务礼仪之职场中的称呼礼仪称呼是交际大门的通行证,是沟通人际关系的第一座桥梁。
所以,称谓语使用得当与否,对商务交际有直接影响。
称呼是指当面招呼对方,以表明彼此关系的名称。
称呼语是交际语言中的先锋官。
一声充满感情而得体的称呼,不仅体现出一个人待人礼貌诚恳的美德,而且使对方感到愉快、亲切,易于交融双方情感,为深层交际打下基础。
浅谈社会称谓语及其面临的困境称谓语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会行为用语,是交际的先行官。
现代汉语称谓语系统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社会称谓语又可分为通称称谓语、职业称谓语和泛称称谓语等。
本文将对社会称谓语的发展和所面临的空位困境做一分析解释。
标签:社会称谓语社会成因困境语言的本质是符号系统,称谓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符号。
它除了一般语言符号所具有的职称功能以外,还体现了交际双方的某种特殊关系。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语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关系以及身份、职业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支书等”。
马宏基和常庆丰(1998)认为,称谓语是指指称对象是人的,由于身份、职业、性别等方面得来的,反映社会关系的一套名称。
我们认为,这一界定反映了称谓语的本质特征。
因此本文对社会称谓语的讨论将以此为基点。
一、社会称谓语的定义汉语称谓系统是一个内涵和层次都非常丰富的机构体系,一般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大类。
亲属称谓语主要是在具有亲属关系的人中间使用。
社会称谓语是相对亲属称谓语而言的社会称谓习俗,它是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
与亲属称谓语相比,它具有更鲜明的时代、阶级、社会分工的烙印,发展变化相对较快。
同时,社会称谓语更具有广泛性,也更有普遍意义。
按使用范围来分,社会称谓语可分为通称称谓语、职业称谓语和泛称(亲属泛称)称谓语等等。
下面对其特点和社会成因分别进行简单的解释。
二、社会称谓语的分类(一)通称称谓语通称称谓语是指适用范围广,不拘泥于特定对象的称谓语,一般适用于社交场合。
特点是:数量较少,使用广泛,频率高。
现代汉语中常用的通用称谓语有“同志”“老师”“师傅”“先生”“小姐”等。
另外,还有一些由亲属称谓语外化而生的“叔叔”“阿姨”“大爷”“大妈”等,也可以在他们前面加姓,如“李老师”“张师傅”“刘大爷”等。
此类称谓语将在泛化称谓语里单独讲述,此处不再赘述。
1.同志本义为“志同道合的人”,最初用于同一政党的成员之间,解放后,在大陆逐渐推广,成为全社会通用语,适合于各个行业。
《红楼梦》中称谓语的语用价值摘要:汉语的称谓语不仅是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汉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红楼梦》作为一部不朽的文学名著,在很多方面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其中称谓语便具有特定的语用价值。
关键词:《红楼梦》;称谓语;语用价值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必然要使用一些词语来彼此称呼或指称交际双方以外的人,使自己和交际对象得以定位,这些词语就是称谓语。
称谓语的功能主要是标志人的社会身份,并且维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红楼梦》是一部家谱式的小说,人物洋洋大观,且多沾亲带故,其称谓也就纷繁复杂,具有典型性,具有特殊的语用价值。
一、体现了社会的等级性《红楼梦》亲属称谓的运用,突出地显示了汉语亲属称谓系统与高度专制的宗法制度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等级严格的亲属称谓系统是封建宗法制度在语言层面的产物;另一方面,等级严格的亲属称谓系统又维护着人与人的等级关系,从而强化了封建宗法制的统治秩序。
在《红楼梦》中,家庭成员在大多数场合较少使用真正意义上的亲属称谓。
贾宝玉同探春谈话,双方均称其父贾政为“老爷”,而且贾母与王夫人也常用同样的称谓来称呼他。
这样的称谓是由贾政在荣府中的地位决定的,贾政及王夫人等称贾母为“老太太”,而非“母亲”。
孙子辈也多用此称呼,有时也称她为“老祖宗”,不用“奶奶”或“外奶奶”等。
王夫人通常被称为“太太”。
由此可见,“老爷”、“老太太”、“太太”等称谓主要反映了被称对象的地位,血缘关系则处于从属地位。
《红楼梦》中以男性为中介来称呼女性,这显示了女性在家庭中的从属地位,重男轻女的现象比较严重。
如:(1)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母,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
”(2)贾母笑道:“你不认得她,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她‘凤辣子’就是了。
”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姐妹都忙告诉她道:“这是琏嫂子。
”黛玉称邢夫人为“大舅母”,王夫人为“二舅母”,是以自己母亲的兄弟为称呼的中介来称呼的,同样对王熙凤也是以贾琏为中介称其为“琏嫂子”。
现代汉语亲属关系称谓语在人际交往中的功能摘要:使用称谓语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社会行为。
由于亲属关系称谓沉淀着汉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已被愈来愈广泛地应用于非亲属人际交往中。
就其在非亲属人际交往中所实施的情感维系功能,身份认同功能,文化标志功能,以及礼貌功能进行分析,给人们指明一条有效社会交往的途径。
关键词:亲属关系称谓语;非亲属人际交往;社会功能称谓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角色的称呼。
可以分为亲属关系称谓和社会关系称谓。
亲属关系称谓是指互相有直接或间接的血缘、婚姻、法律等关系的亲戚或亲属的名称。
社会关系称谓是指互相没有亲戚关系的人,根据对方的社会地位,人身特点,与其疏远或尊卑的关系而确立的称谓。
一个独立的人即是家庭成员,有其家庭中的称谓,又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占有一定的位置,有其社会关系的称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称谓在形式和意义上又时时刻刻都在产生变化。
因此与亲属关系称谓相比较,社会关系称谓更是一种动态的称谓形式。
有时两种称谓界限不是十分清楚,甚至社会关系称谓还会常常借用亲属关系称谓中的词语,称为亲属称谓的泛化。
这是汉语语言的一大特点。
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在于亲属关系称谓在非亲属人际交往中所能实施的各种社会功能。
下面就这种情况加以分别说明。
一、情感维系功能语言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维系纽带。
只要有人群活动的地方,就需要语言,人们用它进行交际,交流思想,以便在认知现实,改造现实的过程中协调相互之间行为,以取得最佳效果。
称谓作为一种语言特殊形式,在中国人的日常交往中被广泛使用。
人们往往比照互相之间的年龄、辈分、职位,借用亲属关系称谓来称呼对方,并使之成为具有地域特点的交往习俗,以便缩短人际距离,密切人际关系。
如对不认识的长者往往用“大叔”、“阿婆”、“大爷”、“公公”、“婆婆”相称。
对年轻一点的陌生长辈则用“叔叔”、“阿姨”、“大哥”、“大姐”相称。
称号语在社交中的作用称号是指人们在平时交往中,相互之间采纳的称呼。
在人际交往中,称号常常是传达给对方的第一信息,是人与人交往的开始。
称号语在社交中的作用是不行或缺的。
不一样的称号不单反应了社交两方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差异,并且还表现着两方关系的亲疏程度,所以不可以随意乱用。
一个适合、得体的称号,常常会让对方如沐春风,为此后的交往打下优秀的基础;反之,不适合或错误的称号常常会令对方心生不悦,影响两方之间的关系以致社交的成功。
小赵是一名大学毕业生,刚进入工作单位时,因为对四周的环境不是很熟习,所以想探询一下员工食堂怎么走。
这时他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保洁阿姨在不远处打扫卫生,于是走上前往问道:“老奶奶,请问去员工食堂怎么走啊?”谁知道,这位保洁阿姨居然把头一扭,仿佛没听到他的问话同样。
小赵感觉很疑惑,不明就里地挠了挠脑袋。
这时,旁边一位同事走过来对小赵说:“她不喜爱他人叫她老奶奶,你叫她阿姨,她就会对你热忱了。
”本来,这位保洁阿姨固然年龄大了,但心态仍是年青的,所以她不喜爱他人叫她“老奶奶”,而喜爱他人叫她“阿姨”。
于是,小赵再一次走过去,亲热地朝她叫了一声“阿姨”,她果真很热忱地转过身来,并为小赵指了然方向。
因而可知,在人际交往中,称号适当与否特别重要。
称号适当,常常能快速博得对方的好感;若是称号不妥,则很简单惹起对方的讨厌,致使社交的失败。
所以能够说,得体的称号是社交的“叩门砖”。
既然称号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这样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平时社交中,我们应当怎样适合地称号他人呢?称号姓名往常状况下,一般的同事、同学关系,平辈的朋友、熟人等,相互之间都可直接以姓名相当。
尊长对晚辈也能够直呼其名,但晚辈对尊长不可以够。
别的,为了表示和蔼,还能够在被称号者的姓氏前加上“老”“大”“小”等字,比如,对照自己年长的人,可称号其为老王、大刘等;对照自己年幼的人,可称号其为小王、小李等。
但这种称号多用于职业人士之间,不适合在校学生。
论称呼语的元语用意识和标记等级摘要:称呼语是人们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元语用意识和标记等级对于人际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语用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称呼语的元语用意识和标记等级,旨在为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称呼语提供参考。
关键词:称呼语;元语用意识;标记等级;人际交往一、引言称呼语是人们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表达对对方身份、地位、年龄等方面的称呼,更是反映人们交际关系、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的重要元素。
因此,对于称呼语的元语用意识和标记等级的研究,对于人际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二、称呼语的语用学分析1.称呼语的功能称呼语是交际中的一种礼貌用语,它可以用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关心、友好等情感。
同时,称呼语也可以用来表示对对方身份、地位、年龄等方面的称呼,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因此,称呼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表达形式,更是一种交际策略。
2.称呼语的语用意识称呼语的语用意识是指人们在使用称呼语时所表达的意义和意图。
在交际中,人们使用不同的称呼语,往往会受到文化、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例如,中国人在称呼长辈时会使用“爷爷”、“奶奶”等称呼语,而在西方国家则会使用“grandpa”、“grandma”等称呼语。
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家庭关系和尊重的不同理解。
3.称呼语的标记等级称呼语的标记等级是指人们在使用称呼语时所表达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等级。
例如,在中国社会中,使用“老板”、“领导”等称呼语可以体现出对于对方的尊重和敬意,而使用“小伙子”、“妹子”等称呼语则可能会被认为是不礼貌或者不尊重对方。
三、称呼语的社会学分析1.称呼语的社会地位称呼语在社会中的地位是与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等级密切相关的。
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长辈的尊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称呼长辈时必须使用适当的称呼语,否则可能会被认为是不尊重长辈的行为。
2.称呼语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称呼语的使用和理解也会有所不同。
汉语敬语中的称谓语敬语是汉语礼貌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称谓语在敬语中占绝大部分,在古代汉语敬语中,称谓语尤其丰富复杂。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汉语的称谓语涉及尊卑,这是汉语言的一大特点。
标签:汉语敬语尊称谦称称谓语汉语敬语是汉语礼貌语中含恭敬、谦逊的基本义或附属义的基本的固定的语素、词和短语。
它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以汉语为母体、以词汇手段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语言系统。
称谓语是汉语敬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一个称谓语大国。
吕叔湘曾经指出:“中国旧社会的习惯,社会地位低的对于社会地位较高的,如卑幼对尊长,仆人对主人、平民对官长,穷人对阔人、是不能用普通第一、第二指称词的,得用尊称和谦称。
”这里的尊称、谦称就是敬语范畴内的称谓语。
汉语的称谓语涉及尊卑,这是其显著特点。
顾曰国先生在《礼貌、语用和文化》一文中曾归纳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自卑而尊人”的贬己尊人准则和“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称呼准则。
由称谓语可以窥见人们在当时社会中所处的一种统治与被统治的、不平等的社会关系。
称谓语是人们用来表示对亲属或非亲属的相互关系的称呼,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交称谓语两大部分,称谓语与敬语关系相交,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一、敬语中的亲属称谓语亲属称谓语是以说话人为轴心确定亲属与说话人关系的标志,它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的相互称呼,是由历代婚姻关系构成的双方亲族关系的排列次序所构成的。
它是语言中对他人称呼的最基本的称谓词。
这里我们所要探讨的亲属称谓语是可以传达敬谦色彩的亲属称谓语。
敬语中的亲属称谓语包括对他人的亲属所用的尊称和对自己的亲属所用的谦称。
一般用在说话人和称呼对象属于非亲属关系的语言环境中。
大多含有比较固定的表示敬谦的修饰成分,即表敬表谦语素。
表敬表谦语素就是含恭敬或谦逊色彩的语素,是敬语的显著标志。
常见的有“尊、贤、令”和“家、舍、小”,前者用来称呼他人亲属表达敬意,后者用来称呼自己的亲属表谦逊,以传达对谈话方的敬意。
英汉称呼语选择的功能探析英语称呼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的重要功能之一。
当我们用英语来说话时,不同的人用不同的称呼语,这有助于促使更好的交流。
因此,正确地使用英汉称呼语是提高英语水平的非常重要的一步。
本文将探讨和分析英汉称呼语的功能。
首先,英语称呼语的主要功能是引起注意。
在英语中,用称呼语“Mr.”、“Mrs.”和“Miss”等来称呼某人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使某人让步讨好他人。
这有助于让别人更加轻松地接受某人的观点,也使会谈更加顺畅。
其次,英语称呼语有助于使用者建立一定的情感交流。
称呼语反映出说话者对对方的看法。
比如,如果一个人使用称呼语“Sir”或“Maam”称呼另一个人,可以表达出尊敬的态度。
如果说话者使用称呼语“Hey!”或“Bro”称呼另一个人,则可以表达出熟悉、亲切的态度。
此外,英语称呼语有助于显示使用者的社会地位。
比如,如果一个人使用称呼语“Dr.”称呼另一个人,则可以表明他对对方的尊重,也表明他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最后,英汉称呼语可以显示使用者的性别,这对对话双方有利。
由于在不同的文化中,性别礼仪是不同的,因此称呼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中的礼仪。
事实上,英语称呼语是发挥语言功能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不仅表达了使用者对对方的态度,也表明了一定的社会地位。
随着英语的发展,英汉称呼语也在不断变化,它在不同社会环境下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至此,本文从语言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英汉称呼语的功能。
通过以上讨论可以发现,英汉称呼语的功能是引起注意,建立一定的情感交流,显示使用者的社会地位和性别,这对我们使用英语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我们应继续密切关注英汉称呼语发展,并努力提高英语称呼语的使用能力,以促进更好的交流效果。
从称谓语的角度浅析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称谓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从称谓语的角度来分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称谓语反映了社会关系和等级。
不同的文化对于社会关系和等级的认知和表达方式各不相同,称谓语作为一种具体的语言形式,反映了相应的文化观念。
例如,在中文中,“父亲”、“母亲”是对父母的称呼,这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地位的重视;而在英文中,会称呼“father”、“mother”,这体现了英语文化中更加注重家庭成员个体性的一面。
不同的称谓语还会反映出社会关系的长幼尊卑、性别等差异,这些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社会关系和等级的认知与表达方式。
最后,称谓语还反映了社会角色和性别观念。
不同文化对社会角色和性别的认知和表达方式不同,称谓语也随之而变化。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先生”和“女士”是对男性和女性的敬称,这体现了对社会角色和性别的尊重和关注;而在西方文化中,常用“Mr”和“Ms”对男性和女性进行称呼,这体现了对性别的中立和平等。
另外,不同文化中对于亲属关系、婚姻关系和敬语等的称呼也有所不同,这些称谓语反映了对社会角色和性别的不同认知和表达方式。
总之,从称谓语的角度来看,语言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
称谓语反映了社会关系和等级的认知和表达方式,体现了文化的价值观和风俗习惯,以及对社会角色和性别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研究称谓语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
在跨文化交流中,对称谓语的敏感和正确使用可以促进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增进相互理解和友好合作。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分析及其翻译研究摘要: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谓系统。
每种称谓系统都是这个民族内部社会交际的产物,反映着该民族的风俗、文化。
随着中国国际化的进一步加深,了解现代汉语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对中西方交流起到促进作用;做好汉语现代称谓语的翻译,更是让中文以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步伐。
关键词:现代汉语称谓语;语用功能;翻译(一)前言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
[5]称谓语系统一般由亲属称谓语系统和社会称谓语系统所构成。
汉语称谓语系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称谓语系统之一,只有在正确理解汉语称谓语的语用功能的前提下,才能做好汉语称谓语的翻译,避免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出现误解。
(二)现代汉语称谓语现代汉语称谓语发展迅速,部分称谓语语义的变化较大,新的称谓语不断出现,亲属称谓语出现泛化,这需要人们在特定的语境下辨析其所指。
1. 现代汉语称谓语语义的变化称谓语与其他的语言表述一样,也经历着自身的变化。
现代汉语称谓语中,有不少是由古汉语称谓语演变而来的,但是它们的含义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如“先生”和“小姐”。
“先生”作为社会称谓语,在古代,一般指老师或某个行业的专家。
而在现代汉语中,“先生”作为社会称谓语时,指的是成年的男子,与“女士”相对应。
如:先生,请问您几位?而当“先生”作为亲属称谓语使用时,指的是“丈夫”。
如:这是我先生,王恒。
值得一提的是,“先生”这一称谓语,在现代汉语中,也有表示老师或者某个行业的专家(且可用于女性)的情况,但能被称之为“先生”的人为数不多,如:察院胡同23号,是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的旧居。
在这种情况下,要弄清楚所指对象的性别。
“先生”不一定只指男性。
“小姐”,这一称谓语,在宋代,指地位低微的宫女、婢女、妓女和妾,元朝以后,指未婚富家女子,民国后指未婚青年女子。
新中国成立后,“小姐”这一称谓语又被带上了阶级色彩,指思想腐化、贪图享乐的女性。
浅析称呼语在《傲慢与偏见》中的语用功能摘要:作为社交指示语的一种有效形式,称呼语在言语活动中起着重要的社交信息指示功能。
然而,称呼语也可用于检验文学作品、展示作品内部人物的微妙关系、展现作者的叙事倾向。
本文以《傲慢与偏见》这一典型文学作品为例,探索称呼语在该小说语言中的语用功能,窥视其巧妙的叙述视角,最终通过分析称呼语再现该作品深处隐含的女性写作立场。
关键词:称呼语《傲慢与偏见》语用功能文学作品一、引言指示是任何语言都存在的客观语言现象,同时也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Levinson认为,指示是语言与语境之间关系在语言本身结构中得以反映的最明显的方式。
其中,社会指示,他指出,应限于语言结构的这样一些方面,这些方面反映了参与者的社会身份,或他们之间的关系;或其中一个参与者和所涉及到的人和实体之间的关系。
因而,作为社交指示语的一种有效形式,称呼语在言语活动中起着重要的社交信息指示功能。
作为交际双方相互传递的首要信息,称呼语在日常言语交际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不同的称呼一方面反映了交谈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的不同;另一方面表达了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思想情感。
称呼语在言语交际中被赋予多种语用功能,而这向来是称呼语研究的重点对象之一。
然而文学语言和日常交际语言并无两样,称呼语在文学作品中同样呈现其特有的语用功能,并蕴涵作者独特的叙事倾向。
本文以《傲慢与偏见》(以下简称《傲》)这一典型文学作品为例,从小说人物和叙述者两个角度对该小说中的相关称呼语加以分析研究,意在探索称呼语在该小说语言中的语用功能,窥视其巧妙的叙述视角,最终通过分析称呼语再现该作品深处隐含的女性写作立场。
二、《傲》与称呼语的语用功能言语交际赋予称呼语各式迥然不同的语用功能,以满足交际语境的不同需求。
称呼通常是两种同时体现的功能的载体:呼唤或招呼功能和评价描述功能;在扩展的陈述性话语中,称呼往往是进入主题或转题的一个标志。
此外,称呼语还可作为语码转换的手段来标志人际关系的变化,以及作为礼貌策略来改变和谈话对象的社会距离。
古今汉语称谓语的礼貌表达及社会文化内涵【摘要】古今汉语称谓语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礼貌表达和社会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化。
古代称谓语的礼貌表达体现了尊重和谦卑之情,现代则更注重平等和尊重个体。
古代称谓语的社会文化内涵反映了封建等级制度,而现代称谓语则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称谓语的变迁与演变是历史和文化的体现,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古今汉语称谓语的重要性在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深远,称谓语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一直在传承和演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关键词:古今汉语称谓语、礼貌表达、社会文化内涵、古代、现代、变迁、演变、重要性、传统文化、影响。
1. 引言1.1 古今汉语称谓语的礼貌表达及社会文化内涵古代和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在社交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表达,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等级关系。
古代称谓语的使用十分讲究,准确的称谓能更好地表达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同时也展现了对人的尊重和敬意。
而现代的称谓语则更加注重亲近和平等的交流,许多称谓在逐渐简化的同时也强调了尊重对方的态度。
古代称谓语承载着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责任,是社会阶层的象征,而现代称谓语则更加注重人性化和个人尊重,体现了现代社会价值观的转变。
称谓语的变迁与演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不仅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化,也在不断塑造和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
古今汉语称谓语的重要性在于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为现代社会的和谐相处提供了基础和范本。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则体现在人们仍然保持着对于礼仪和尊重的追求,这种传统观念和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2. 正文2.1 古代称谓语的礼貌表达在古代,汉语称谓语的礼貌表达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古人非常重视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称谓语就是一种表达这种尊重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