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称谓词使用的语用原则
- 格式:pdf
- 大小:253.48 KB
- 文档页数:3
从语用等值看《儒林外史》社交指示语的英译《儒林外史》中存在大量的社交指示语,准确翻译这些社交指示语是其译文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社交指示语翻译必然存在文化空缺现象,文章将以语用等值理论为框架分析《儒林外史》中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及第三人称社交指示语的英译策略及文化空缺词汇的翻译策略。
标签:语用等值;社交指示语;英译;《儒林外史》1.引言英汉语文学作品中都存在大量的社交指示语,且英汉社交指示语存在很大差异,英语社交指示语较少且比较笼统,汉语社交指示语较丰富且带有明显的民族文化色彩,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因为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汉语原文所表达的指示文化信息在英译文中易出现缺失现象,译者也就很难做出绝对等值的翻译。
《儒林外史》是由中国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共五十六回,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文中用了大量的社交指示语,杨宪益的英译文对其社交指示语做到了准确翻译,但其中也存在某些不恰当之处,文章主要从语用等值理论入手,以《儒林外史》原文及杨宪益、戴乃迭的对应英译文为例探讨第一、第二及第三人称社交指示语在英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翻译时所用的语用等值策略。
2.语用等值翻译等值理论是西方翻译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语用等值追求的是话语语用意义的等值,即交际意图的等值。
语用学的发展促进了翻译等值理论的完善,“从语用学的角度看,译文无论作什么样的处理,只要它能传达原作的用意,实现语言交际的目的,它就是一种可行的译法”。
(何自然,1997:196)中西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在跨文化翻译中必然存在诸多文化词汇空缺以及文化词语词义冲突等现象,这在文学作品翻译中表现地尤为突出,本文分析《儒林外史》中社交指示语的英译,探究译者是如何运用语用等值原理将其所表达的隐含意义翻译出来的。
3.社交指示语指示语是语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涉及语言结构和语言使用的语境之间的关系(Levinson,1983)。
《儒林外史》词头“老”类拟亲属称谓词用法探微非亲属关系而以亲属称谓来相称的社会称谓习俗,叫作拟亲属称谓。
这类词大多沿用了亲属称谓,有些则是在亲属称谓的基础上演化而来,是亲属称谓的社会化(非亲属化) 形式。
以“老”作词头的一部分称谓词正是亲属称谓演化为拟亲属称谓的一种变化形式。
《说文·老部》:“老,考也。
七十曰老。
”《诗·小雅·北山》:“嘉我未老,献我方将。
”《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刘宝楠正义:“计夫子时年六十三四岁,故称老矣。
”老年人由于年老而受尊敬,“老”字就有了“对人表尊”的语义色彩。
王力先生的《汉语语法史》:“开始这个‘老’只表示年辈最尊的意思……宋代以后才变成词头”。
因此,在一些亲属称谓词前加上词头“老”用于社会成员之间,就可以取得亲近、亲切、表尊的语感效果。
本文即就《儒林外史》中出现的一些该类称谓词,结合语境作浅显分析。
老爹“老爹”共出现541次,据其用法可分为两类:1.用以称祖、父、岳父及官员之父。
如:①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一封一封雪白的细丝锭子,即将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
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
”(第三回,41页)②他哥子愁着眉道:“老爹而今有些害发了,说的话‘道三不着两’的。
”(第十六回,175页)③杜少卿举眼一看,只见娄焕文的孙子穿着一身孝,哭拜在地,说道:“我家老爹去世了,特来报知。
”(第三十三回,347页)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家族》:“世俗子为官,称其父曰老爹。
”清洪亮吉《泾县志·风俗》:“祖曰老爹,祖母曰奶奶。
”例①范进称其岳父“老爹”,例②匡大称其父“老爹”,例③娄焕文的孙子称其祖父“老爹”。
“老爹”由词头“老”与“爹”构成,《广雅·释亲》:“爹,父也。
”《广韵·麻韵》:“爹,羌人呼父也。
”我们认为该类“老爹”词是沿用了“爹”的亲属称谓用法,其中“老”义虚化,只作词缀,不表实在意义。
《儒林外史》是中国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在这部作品中,吴敬梓通过对人物称呼的变化来表现他对不同角色的态度和情感,这种变化既体现了作者的亲疏关系,也反映了他对于人物性格特征的看法。
1. 称名与称字的区别:在古代中国社会,名字有严格的礼仪规定。
通常情况下,人们在正式场合会称呼对方的字以示尊重,而在非正式或亲近的场合则会直接叫对方的名字。
例如,《儒林外史》中对王冕、范进等人的称呼通常是他们的名字,这可能表明了作者对他们较为亲近或者不那么尊重的态度。
2. 用学衔或职位称呼:吴敬梓有时会使用人物在学术界或官场中的头衔来称呼他们,而不是直接叫他们的名字或字。
这样的做法既可以体现人物的社会地位,也可以用来讽刺一些人物过于追求功名利禄的性格特点。
3. 随便抓个身份来称呼:在某些情况下,作者可能会根据人物当时的处境或行为,选择一个与其身份不符的称呼,以此来达到讽刺或幽默的效果。
4. 特殊称呼:像严贡生这样的角色,其恶劣行径让作者对其充满鄙夷,因此他的称呼常常带有贬义色彩,比如“优贡”,这实际上是对这个人物的一种批判。
通过这些称呼方式的变化,吴敬梓巧妙地传达了他的观点和情绪,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评价书中的各色人物。
语言新探中英委婉语的翻译——以《儒林外史》中英对照译本为例相玲 任素贞青岛科技大学摘要:委婉语作为一种修辞格,它反映了特定区域的语言和文化。
在跨文化交际中,委婉语文化内涵的翻译极其重要。
为了保证英汉语言间的交流,译者在翻译委婉语时,通常会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本文从汉英语言的文化及语用方面,以《儒林外史》的中英文本为对照,探讨交际翻译及其策略在英译本委婉语翻译中的体现,传达中文委婉语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文化与语用;交际翻译;翻译策略;委婉语翻译委婉语是语言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格,反映了不同的社会文化现象。
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容易引起冲突与尴尬的话题在所难免。
在这种情况下,委婉语的使用通常会成为比较合适的表达方式,即在一定语境中选择较为含蓄、模糊的语言文字。
一门没有委婉语的语言将会构成交际的工具性缺陷。
由于不同民族和社会间的历史、文化差异,英汉委婉语在言语交际和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的修辞意义和语用价值。
一般来说,委婉语以词、短语或小句的形式作为翻译的转换单位。
对译者来说,了解中英语言的委婉语所体现的文化和语用异同,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来进行翻译传达意义,在对外交流中非常必要。
本文以《儒林外史》的中文与英译本为对照,从汉英语言文化及语用方面来探讨委婉语翻译。
一、委婉语与交际翻译(一)委婉语委婉语是一种迂回曲折的语言形式,指的是为适应社会文化传统规范、风俗习惯和交际主体的心理需要,表述者不直抒本意而选用具有与直接语所指或含义相同的语言手段来替代或转换表达方式。
委婉语是特定场合中用于交际的重要手段,其运用不仅遵循语用礼貌原则,还是利用会话准则的结果。
1.汉语委婉语的分类汉语受传统的儒家文化影响,在语言表达方面秉承中庸以及和谐思想,存在大量的委婉语,比如汉语中用“拮据”委婉表示生活贫困,用“学得慢”来表示学习迟钝等。
根据《汉语委婉语词典》,汉语中的委婉语以婉指对象为分类标准,主要可以分为与死亡和疾病相关的委婉语,与称谓相关的委婉语,与金钱和情爱相关的委婉语以及其他委婉语等。
中考一轮复习名著阅读知识点梳理之《儒林外史》一、名著基础知识必备:作者简介《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字敏轩,安徽全椒人。
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全椒吴氏在清初曾经显赫一时,“五十年中,家门鼎盛”。
到了吴敬梓生活的雍正、乾隆时期则已逐渐败落,也正是这一坠入困顿的过程让吴敬梓窥破了世间的真相,他“有瑰意与琦行,无捷径以窘步”,自三十六岁后便绝意于科举,也拒绝朝廷的征辟,不再走传统士人出仕为官、显亲扬名的道路,而是隐居于南京,将自己的才华、情感和对社会的深沉思考,贯注于《儒林外史》的写作之中。
内容介绍《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用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展示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了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
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作品简述《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大约在1750年前后,作者50岁时成书,先后用尽了吴敬梓的20年。
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儒林外史》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
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
现在,《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
有的外国学者认为:这是一部讽刺迂腐与卖弄的作品,然而却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体之典范。
人物介绍书中重点描绘了一群热衷于功名富贵的儒林丑类,从而揭露和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儒林外史》委婉语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指导教师:***2011-05摘 要本论文以汉语委婉语研究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吴敬梓先生创作的巨著《儒林外史》中的委婉语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六个章节,具体如下:第一部分就是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简要的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对委婉语研究以及对《儒林外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介绍,并指出了其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等。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包括第二、三、四、五这四个章节。
第二章主要写委婉语的界定及其层级。
第三章对《儒林外史》中的委婉语进行了分类,大致分成了两类11种,分别为讳饰型委婉语中的死亡类委婉语、金钱类委婉语、灾祸疾病类委婉语、婚姻生育类委婉语、分泌排泄类委婉语、仕途不利类的委婉语、修行类委婉语、年龄类委婉语;敬谦型委婉语中的由表敬谦的称谓词构成的委婉语、由其他表敬谦的词语构成的委婉语、由其他词语构成的敬称文仕身份的委婉语;第四章讨论了《儒林外史》中委婉语的生成方法问题,总结归纳出了借代法、敬谦法、引用法、析字法、反问法和双重否定法6种重要的生成方法。
第五章探讨了《儒林外史》中委婉语的表达特色。
第三部分是第六章,这一部分主要是探讨了委婉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内涵的问题。
本人分别从政治、心理、宗教三个方面介绍了委婉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关键词:儒林外史;委婉语;研究;表达特色;AbstractThe paper takes the basic Chinese euphemism theory as the guiding theory, and takes “The Scholars” compiled by Wu Jingzi as the studying object. The author analyzes them systematically and studies them deeply. The paper includes six chapters.The first part: introduction.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briefly, points to the history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uphemism studying, and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and poorness in euphemism studying.The second part includes the second, third, fourth, fifth chapters. The second chapter writes the definition and the range of euphemism. The third chapter classifies euphemism in the” Scholars” into 2 big kinds. Euphemism relevant to death, money ,disaster and disease, marriage and childbirth, excretion; Euphemism relevant to scholars, political officers; Euphemism relevant to polite; The forth chapter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ve method of euphemism. The author sums up six kinds of constructive methods. The fifth chapter points out the expression features of euphemism in “The Scholars”.The third part includes the sixth chapter. This section mainly discusses the euphemism meaning embodied in the ques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he author try to introduce this question from politics, psychology, and religion.Key word: “The Scholars”; euphemism; study; expression features;第1章绪论第1章 绪 论1.1研究目的与意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这是世人对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度——中国,最为贴切的赞誉。
文学作品称谓语的超常规使用对人物关系的调整功能称谓语的功能多种多样,有多少种研究角度就有多少种称谓语的功能。
社会语言学研究注重它的称呼和表情功能,语用学研究重视它在动态的言语交际中的交际功能。
文学作品称谓语的两大功能-交际功能和描述功能都是为了实现一个最终的目的,称谓语的调整功能,即称谓语的超常规使用是为了调整作品中人物关系的。
文学作品人物关系的调整无外乎三种情况:使原来的关系更加亲密,使原来的关系变得疏远,保持原有关系不变。
以上三种情况实现的原则,即亲近原则、疏远原则和保持原则。
本文主要从这三个原则的角度展开分析文学作品称谓语的超常规使用在调整人物关系中的作用。
标签:称谓语;人物关系;调整功能;亲近原则;疏远原则;保持原则。
一般来说,称谓语的超常规使用在调整人物关系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表现人际关系:指的是称谓者与被称谓者原本是陌生人的关系,通过称谓语的选择使用,使说话人和受话人建立起某种人际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常有四个动机:表达动机(或者叫谈话动机)、情感动机、求助动机和礼貌动机。
在选择称谓语的时候一般要满足一个或多个动机。
从利奇的会话原则”礼貌原则”来看,这四种动机中最重要的是礼貌动机。
二是改变人际关系:指的是称谓者和被称谓者原本就有某种关系,通过称谓语的选择使用,调整原来的人际关系。
目的是利用称谓语的变异形式语义,创建新的人际关系。
称谓语的超常规使用在调整人物关系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三个原则得以实现的,即亲近原则、疏远原则和保持原则。
1、亲近原则的实现1.1姓名称谓,表现亲近平等的人际关系苏小姐面有得色道:”她跟方先生吃饭回来害肚子,这时候什么都吃不进.我只担心她别生了痢疾呢!”那些全无心肝的男学生哈哈大笑,七嘴八舌道:“谁教她背了我们跟小方两口儿吃饭?”“小方真丢人哪!请女朋友吃饭为什么不挑干净馆子?”“馆子不会错,也许鲍小姐太高兴,贪嘴吃得消化不了。
小方,对不对?”“小方,你倒没生病?哦,我明白了!鲍小姐秀色可餐,你看饱了不用吃饭了。
《儒林外史》中“老”类称谓词探析作者:李全来源:《长安学刊》2019年第04期摘要: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称谓词作为语言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发展变化要受一些条件的制约,如时间、地域、不同社会群体、不同的社会心理特征等,不仅同一个对象的称谓词用语在历史上不断地更换,同一个称谓用语的意义或使用范围也会发生变化。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作为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其中称谓词的使用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明清时期鲜明的时代特点,因此,本人选取其中“老”类称谓词,运用描写,分析和比较相结合,从语法、语义、文化、词源等方面探讨“老”类称谓词在书中的使用状况,并对其追踪溯源,分析“老”类称谓词的特征。
关键词:《儒林外史》;称谓词;“老”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4-036-03《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集中展现了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心灵世界,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代表作,全书共五十六回,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处于各自身份地位的不同,导致他们相互之间的称谓也有所不同,因此构成了全书丰富的称谓体系,本文着重选取书中“老”类称谓词进行分析和整理,以探析其特征。
《说文解字·老部》:“老,考也,七十曰老。
”意思为年长,年老,与“幼”“小”相对,这是“老”字的实义,后来“老”除了实义之外,其意义逐渐虚化,从实词逐渐转变为了前缀与后缀,作为词缀的“老”,其主要作用是充当“称谓词”的积极构造手段。
加之于人的各类称谓上的“老”,发端于魏晋时期,到唐宋时蔚然成风,至今使用较广(董为光,2002)。
“老”做称谓词最早是加在亲属称谓上的,见于《世说新语·忿狷》:“持其臂曰:‘汝岂复足与老兄计?’”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就有尊老爱幼的传统,从起源来看,亲属称谓词前加“老”,应当是从长辈亲属开始的,“老”就有了对老人、长辈尊敬的意义,是一种尊称,此时的“老”为实义,起到修饰限定的作用,是前缀“老”的发端。
《儒林外史》里的“最”作者:周冬霞黄婉梅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21期摘要:《儒林外史》里有三个“最”类程度副词:“最”、“最为”、“最是”。
这些程度副词在使用频率和用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采用统计法,逐一考察它们在组合功能、句法功能、句式搭配方面等方面的情况。
关键词:《儒林外史》“最”类程度副词组合功能句法功能句式搭配《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原本仅55回,现行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伪作。
它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锋芒直指社会,以生动形象的笔墨,逼真地反映了社会状况。
小说中的程度副词运用得颇具特色,值得我们考究。
杨荣祥先生在其《近代汉语副词研究》一书中,所用语料的下限是明代的《金瓶梅词话》,该书反映的是明代中后期的汉语的基本情况,也就是说,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基本没有反映清代副词的发展状况,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描写近代汉语副词史发展近况的空间。
因而,我希望通过对《儒林外史》五十六回中出现的程度副词进行统计分析,来丰富近代汉语语言的研究。
限于篇幅,本文只探讨其中的“最”类程度副词。
《儒林外史》中“最”类程度副词共有“最”、“最为”、“最是”三个。
它们在组合功能、句法功能、句式搭配等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
本文所用的语料均来自“百度文库”。
1.最“最”,《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表示某种属性超过所有同类的人或事物。
”是个程度副词。
绝大多数副词都是由某个实词虚化而来的。
“最”,裴骃《史记集解》:“最,功第一也。
”是个动词,后演化为名词,最终虚化为一个程度副词,表示程度达到了极点。
先秦时,“最”已经产生,一直沿用至今,并且被频繁使用。
《儒林外史》中“最”共有70例。
《儒林外史》中程度副词“最”的使用情况具体表现如下。
1.1从组合功能看,“最”所修饰的成分有以下几类。
1.1.1“最”+形容词,共有33例。
如:(1)我平日笔下最快,今日如何迟了?(2)王德道:“这话最好,料理大先生回来也没得说。
《儒林外史》称呼语研究《儒林外史》是由陆小曼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讲述了一群受过一流教育的儒家士大夫们的故事。
小说的精彩情节和深刻的道理在全国范围内深受欢迎,其中给读者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之一便是其中人物间的称呼语。
这里充斥着称呼语的语言特色,使《儒林外史》的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有趣。
这些称呼语能够体现出各种彼此之间的关系,在互动中突出人物的地位、性格和心理活动。
因此,称呼语这一重要组成部分使《儒林外史》成为一部真正可贵的经典之作。
尽管《儒林外史》中称呼语的使用极为普遍,但它们却是多么多样,尤其是在表达关系上。
如果把这些称呼语归结为社会尊卑、功绩、关系等具体内容,就可以发现《儒林外史》中各种称呼语的社会文化背景。
从社会尊卑的角度来看,主要是把“尊”、“卑”这两个字和称呼语联系起来,用不同的称呼来体现上下等级之间的差距。
例如:“叔”、“舅”、“甥”、“伯”等,这些称呼语体现了社会伦理道德观念,表达对对方的尊敬和贴心。
另一方面,按照功绩而取称呼也是一种很常见的方式,例如一位罪犯受到刑罚时,他的称呼就有可能从“贵人”变成“恶人”。
再比如政治家被封赏时,他的称呼就有可能从“平民”变成“殿下”。
《儒林外史》中的称呼语离不开自然形成的功绩体系,这也反映出儒家“功令行”的思想。
此外,《儒林外史》中称呼语还体现出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深度。
小说中称呼语凝练地表达了人物之间的亲疏情。
例如:黄门“丞相”,毕夏珍“御史爷”,福临“洪姑娘”等,这些都是表达人物关系的有力工具。
这些称呼语的使用不仅使《儒林外史》深入人心,也让我们更加深切地理解了古人的文化思想。
古人的文化思想体现在很多地方,但比起称呼语更能让读者深刻地明白其中的社会尊卑、功绩等关系,以及它们对故事情节的影响和作用。
因此,“儒林外史”称呼语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儒林外史》,而且也对我们对古代文化思想的认识有所帮助,丰富了我们的文化视野,促进了我们的文化传承。
总之,称呼语是《儒林外史》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小说的情节,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文化思想,从而促进我们对文化传承的认识。
第10卷第4期Vol.10,No.42019年7月Jul.,2019长安学刊Changan Xue Kan《儒林外史》中“老”类称谓词探析李全(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8)摘要: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称谓词作为语言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发展变化要受一些条件的制约,如时间、地域、不同社会群体、不同的社会心理特征等,不仅同一个对象的称谓词用语在历史上不断地更换,同一个称谓用语的意义或使用范围也会发生变化。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作为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其中称谓词的使用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明清时期鲜明的时代特点,因此,本人选取其中“老”类称谓词,运用描写,分析和比较相结合,从语法、语义、文化、词源等方面探讨“老”类称谓词在书中的使用状况,并对其追踪溯源,分析“老”类称谓词的特征。
关键词:《儒林外史》;称谓词;“老”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4-036-03《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集中展现了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心灵世界,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代表作,全书共五十六回,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处于各自身份地位的不同,导致他们相互之间的称谓也有所不同,因此构成了全书丰富的称谓体系,本文着重选取书中“老”类称谓词进行分析和整理,以探析其特征。
《说文解字"老部》:“老,考也,七十曰老J意思为年长,年老,与“幼”“小”相对,这是“老”字的实义,后来“老”除了实义之外,其意义逐渐虚化,从实词逐渐转变为了前缀与后缀,作为词缀的“老”,其主要作用是充当“称谓词”的积极构造手段。
加之于人的各类称谓上的“老”,发端于魏晋时期,到唐宋时蔚然成风,至今使用较广(董为光,2002)。
“老”做称谓词最早是加在亲属称谓上的,见于《世说新语•忿狷》:“持其臂曰:’汝岂复足与老兄计?’”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就有尊老爱幼的传统,从起源来看,亲属称谓词前加“老”,应当是从长辈亲属开始的,“老”就有了对老人、长辈尊敬的意义,是一种尊称,此时的“老”为实义,起到修饰限定的作用,是前缀“老”的发端。
名著《儒林外史》知识点梳理本资料已排版,可下载直接打印使用。
一、作家简介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雍正诸生。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二、内容主旨《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成功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
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士人灵魂的扭曲。
通过描绘这幅士林的“群丑图”,展现了金钱权势对人的品格的毒害,清楚表明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的贤者奇人,寄托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三、主题思想《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思想,描绘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四、主要人物介绍范进:热衷功名怯懦麻木迂腐无能虚伪世故周进:中举前逆来顺受,皓首穷经热衷科举追求仕途;但秉性忠厚,迂而不恶严贡生:巧取豪夺横行乡里霸道无赖奸诈卑鄙严监生:吝啬胆小怕事胡屠户: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各类典型人物: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14、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被鲁迅称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
作品在讽刺丑恶的同时,也塑造了一些象征正面理想的人物,如王冕、杜少卿、匡超人、虞育德等。
15、《儒林外史》这部小说“秉持公心,指摘时弊”(鲁迅),科举制成为作者揭露和讽刺的主要对象,作者清楚地表明了自己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
儒林外史中的言辞技巧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儒林为背景,讲述了一群文人士绅和庶民百姓的故事。
在小说中,吴敬梓巧妙地运用了各种言辞技巧,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儒林外史中的言辞技巧。
一、用词精准恰当吴敬梓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成语、俗语和典故,使小说的语言显得格外生动有趣。
例如在小说中出现的“卧薪尝胆”、“信口雌黄”、“衣锦还乡”、“纸上谈兵”等等,这些成语颇具文化内涵,但也不会让读者感到生硬和难以理解。
另外吴敬梓还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突出其性格特征,例如曹雪芹等人品行高尚、学识渊博,而贾珍等人则品行低劣、好逸恶劳。
吴敬梓精细地挑选用词,使小说的语言生动、富有节奏感,读者能够轻松地沉浸在小说中。
二、巧妙运用夹叙夹议的技巧吴敬梓在小说中经常使用夹叙夹议的手法,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描写人物形象,这种手法具有生动有趣、简洁明了的特点。
比如小说中曹雪芹对贾府的写照:“府宅果然非常复杂,如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那门楼上壮岁同仁们,那家簇锦亲朋,那座楼台亭阁,那些褪尽锦绣沉香后的墙壁,皆是人间绝代忠良美满家庭的灰飞烟灭,物是人非。
”这段话通过对贾府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慨和哲理。
夹叙夹议的技巧能够让读者在欣赏故事情节的同时,获得更深层次的感受。
三、剪裁剧情、循序渐进的叙事方式儒林外史的情节非常复杂,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件的不断发生,人物角色的关系也在逐渐变化。
吴敬梓通过将情节剪裁精简,并采用循序渐进的叙事方式,使得读者容易跟随情节的发展,掌握角色关系的变迁。
例如在小说中,当袁宏道与孙绍祖在茶楼上初次交锋时,吴敬梓通过两人的言语和举止,逐渐展开情节;当袁宏道意识到孙绍祖的意图时,情节也到达了最高潮。
这种剪裁剧情的方式让小说节奏感强烈,充满了悬念,读者读起来也更有针对性和阅读欲望。
四、巧妙塑造角色形象吴敬梓在小说中刻画了许多丰富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各具特色,令人难以忘怀。
分类号:H08 学校单位代码:10446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儒林外史》称谓性敬语研究研究生姓名:徐宗红学科、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导师姓名、职称:李敏红副教授论文完成时间:2014年3月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根据学位论文类型相应地在“□”划“√”)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硕士☑论文《 <儒林外史>称谓性敬语研究》,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论文中除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注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根据学位论文类型相应地在“□”划“√”)《 <儒林外史>称谓性敬语研究》系本人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曲阜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他单位的名义发表。
本人完全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曲阜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开发表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导师签名:日期:摘要中国的民族一向以“礼仪之邦”著称,所以一直高度重视礼貌问题。
人与人的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交际双方对礼貌这一行为的执行情况,而在特定交际场合下,敬语就成了礼貌诠释的载体。
称谓则是敬语在各种语言中表现的重要载体,这就需要交际者在与人谈话时要选择能够体现礼貌原则的称谓。
正如《礼记·曲礼》上所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自卑而尊人”反映在称谓上,就是我们论文中所讨论的称谓性敬语。
中国一直在人类的文明史中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称号,所以,自古人们都非常注意选择合适的称谓性敬语,这就使得称谓性敬语在我国的文化礼仪中具有的很重要的地位,并对中华民族的人际交往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林外史》称谓词使用的语用原则
作者:廖颂举
作者单位:临沂师范学院文学院,山东,临沂,276000
刊名:
东京文学
英文刊名:DONGJING WENXUE
年,卷(期):2009,(5)
被引用次数:0次
1.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 2004
2.索振羽语用学教程 2000
3.袁庭栋古人称谓漫谈 2004
4.何自然语用学教程 1988
1.期刊论文廖颂举《儒林外史》词头"老"类拟亲属称谓词用法探微-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6(3)
非亲属关系而以亲属称谓来相称的社会称谓习俗,叫作拟亲属称谓.这类词大多沿用了亲属称谓,有些则是在亲属称谓的基础上演化而来,是亲属称谓的社会化(非亲属化)形式.
2.学位论文廖颂举《儒林外史》称谓词研究2007
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汉民族,历来对称谓问题极为重视。
早在先秦就有《谥法解》这样的著作问世(后编入《逸周书》),后来东汉班固所著的《白虎通》有《爵》、《号》、《谥》诸篇,唐人刘知几所撰《史通》中有《称谓》篇,专门讨论称谓问题,还有一些笔记中包含与称谓有关的内容,以及现当代学者发表的一些与称谓有关的论文。
但是总的说来,这些论述是零散而不成系统的。
对称谓词的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首先,称谓是民族文化的标志之一,是祖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称谓研究可从侧面深化礼貌语言的研究,是研究礼貌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称谓研究还具有实用价值,对跨国文化交流具有指导作用。
《儒林外史》作为晚清一部优秀的讽刺小说,其语言特点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其中称谓词的使用更是带有明清时代称谓词的显著特点,同时也带有其自身独特的讽刺特点,因此对《儒林外史》称谓词进行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2000年第二次印本的《儒林外史》为底本,利用前人时贤的研究成果,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儒林外史》中的称谓词进行分析。
第一,从语用及修辞的角度,对《儒林外史》中的称谓词进行语用学探究。
首先《儒林外史》中说话者在选用称谓词时,不仅要受到自身视角的影响,大致还要受到年龄原则、地位原则、亲疏原则和礼貌原则等几条语用原则的影响,而且在不同的语用原则作用下,产生着不同的社会指示功能。
其次,谈话者双方的身份、地位,谈话者与谈话对象之间的关系,交际场合、谈话的动机、态度,作者的主观愿望等等,都对称谓词的使用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第二,主要从词源学及汉语史的角度,对《儒林外史》中出现的一些“先”、“尊”、“令”、“贤”、“家”、“舍”、“愚”、“敝”等敬称、谦称词进行分类研究并对个别称谓词进行了考证,从而得出某类或某具体称谓词使用的时代特点及语用规则和语用范围。
第三,把《儒林外史》中出现的“老”类称谓词主要分成了五大类,从语法、语义、文化、称谓习俗及词源学等角度进行研究。
第一类表示被称呼者职业身份的称谓词。
第二类用于官场中相互之间的称呼,更多为位卑者对位尊者的敬称。
第三类用于一般社交场合中表敬称,较多的为拟亲属称谓。
第四类表示对人的詈称或蔑称。
第五类归纳为“老+排行”、“姓+老”及其他。
本文最后对《儒林外史》中的称谓词及其使用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如官职称谓具有仿古称特色,一些称谓词带有方言特点等等,但“尊人卑己”的礼貌特点是《儒林外史》中称谓词使用的基本特点。
本文链接:/Periodical_djwx200905041.aspx
授权使用:湘潭大学(xtdx),授权号:20c51dfe-106d-4cf4-a730-9eff00eb04f3
下载时间:2011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