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极拳练习核心拳架套路

太极拳练习核心拳架套路

太极拳练习核心拳架套路
太极拳练习核心拳架套路

太极拳练习核心拳架套路

【中国国际太极拳网文化历史频道】太极拳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它既是强身健体的形体艺术,又是修心养性的修炼术。有人说太极拳是练出来的,古人云:“拳打万遍,其理自见”,这是练的结果;也有人说太极拳是悟出来的,甚至还有人说“拳打一遍,其理自通”,悟也。笔者认为,太极拳只有经过长期的习练和体悟才能学好。

所谓练,包括习练基本功、辅助功法、器械、太极推手甚至散手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练习拳架套路。

(一)练拳是基础

1、只有坚持练拳,才能提高基本功。外国人称中华武术为“功夫”,太极拳也毫不例外的是一种“功夫”。要学好太极拳,就必须练就深厚的武术基本功。常言道:“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也就是指有没有功夫,基本功是否扎实。陈立清老师曾说:“陈氏太极拳是内外兼修、修养兼备的武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为目的。为达这一目标,就须进行基本功的训练。”(陈立清著《陈氏太极拳小架》)。陈老师在书中提到四种基本功法,即站立功、抱球功、缠丝功和下肢功,这些功法亦可单独练习。但笔者认为,长期反复练习太极拳架套路,也是加强基本功训练必不可少的途径。陈照奎前辈曾说:“武术本身就是吃苦流汗的事儿——必须付出相当的精力和时间,有一定的艰苦性。”他还说“功夫功夫,就是要下苦功夫。没有苦功夫,拳I也是空的。”(《少林与太极》2006年5期刘俊华文)。纵观古今太极拳前辈及大师,都是经过刻苦、长期的练拳历程后,才成名成家的。据说陈正雷大师年少时,仅“倒卷肱”一式每次要倒练二里半地;陈小旺大师年轻时每天练拳三十多遍,王西安大师年轻时半夜在树林里练拳常常能将鞋里倒出水来。正因为这些大师能够坚持勤学苦练,才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

2、只有坚持刻苦练习,才能纯熟拳架套路。太极拳套路学会容易,但要打好、打熟练却不容易。要姿势正确规范,动作优雅美观,形体舒展大方,架式中正安舒,内气充盈饱满就更难。如陈式太极拳小架一路,全套78式,每式细分又有3~8个动作,总共300多个动作。要掌握每个动作的走向、力点、缠丝劲,使每个动作做到位,就要在明师指导下持久、反复地练习。

3、只有坚持练拳,才能使手、眼、身法、步协调一致,打出神韵、打出风格、打出极致。要学好太极拳,就要使手、眼、身法、步各自先要合乎规矩。如手何时为掌?是舒掌还是瓦棱掌?何时为拳?是虚拳还是实拳、立拳、平拳?目光随什么走?这些都有严格的要求。身法的中正与前倾、后仰、侧斜、翻转等皆有法度。步伐的前进、后退及腿法的弓步、马步、仆步、歇步等皆有讲究。由各自合乎规矩再到相互协调。

4、只有坚持练拳,才能提高整体功力。太极拳有“一动无有不动,一静百

骸相随”的说法,它是一个整体,我们不能把它割裂开来理解和练习。陈正雷老师提出“练本不练标,练身不练招”,就是要求进行全面锻炼,以增强整体功力。拳论曰:“劲发之于根,旋转于腿,主宰于腰,而行于手指。由腿到腰,总须完整一气。”陈长兴在《太极拳十大要论》中说:“夫太极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于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连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要达到如此整劲功夫,没有千锤百炼,实难达到。

(二)练拳是核心。

1、只有反复练拳,才能掌握太极拳的技击含义。太极拳是武术,武术的灵魂是技击。太极拳每招每式、每个动作,都包含着防身和技击的内涵,都具有引进落空、化打结合的防御和技击技巧。太极拳有“上打咽喉下打阴,中间两肋并当心,下部两臁合两膝,脑后一掌要真魂”(陈鑫)和“远打三步开外,近打只在寸间”的说法,因此,只有长期不懈的练习,才能掌握这些技击精华。

2、只有反复练拳,才能练出内劲。太极拳属内家拳,要求丹田内转,腰脊抽换。讲究内不动,外不发,蓄而后发。只有坚持长期的、不断的反复演练,才能达到上下贯通、协调均衡、内劲充实、内外相合的境地,才能练出“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的内家功夫。

3、只有反复练拳,才能达到周身放松,螺旋缠绕,疏经通络,气血流畅的效果。练太极拳不但要求形体相互配合,而且要求注意呼吸和在意识引导下的内气运行。正如《拳论》所说:“以心行气,务沉着。以气运身,务顺遂。”(三)练拳是重点

1、只有练好拳,才能给进一步悟拳创造有利条件。只有打好了拳,才能想到哪些地方打得好?哪些地方打得不好?哪些动作需要刚发?哪些动作需要柔引?身体有什么感受?感受如何?才能进一步理解和体悟。如果不练拳,一切都是空的,更谈不上悟拳了。

2、只有练好拳,才能使拳理拳法得到进一步提高。拳理和拳艺是相通的,要明白拳理,必须具备高超的拳艺。而高超的拳艺,则来自于千万次的反复锤炼。

3、只有练好拳,才能更好地继承和传播太极拳。太极拳博大精深,理精法密,要继承和传播太极拳,必须掌握其精粹并拥有娴熟的技巧。

太极拳内劲与人体筋骨结构变化

太极拳内劲与人体筋骨结构变化(多读、常思、渗透、体悟——王术忠) 一、对太极拳内劲的初步认识 太极拳内劲的形成,在开始修炼阶段要通过放松等手段,结合意念、内气等因素综合磨炼而成。内劲的形成,是因为人体的筋骨、肌肉等结构产生了一系列变化,这种微小的变化不易被察觉所以许多人就误以为内劲仅仅是一种用力的感觉,而忽略了内劲的产生是人体结构微观上发生变化的结果。 让我们来了解下人体结构在内劲形成过程中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什么是太极拳的内劲呢?可以肯定地说,内劲是一种肌肉力。任何人体的劲力是离不开肌肉力而无故产生出来的,不管你有多少内气,或用了多少意念,只要你移动身体,就必须用肌肉力。那么为什么自古以来太极拳的先辈们就直教导我们要练气,要用意不用力呢?其实这是练功的过程,练气或练意,都是为了更好地用力,更好地利用人体的肌肉力。这就是太极拳创造出来的奥秘,练太极拳就是要从练气、练意开始。很显然,内劲一定是肌肉力在“气”和“意”的配合下,所形成的一种新的肌肉用力的配合方式,民间常把这种力叫作“丹田力”。陈式太极拳中就有通过丹田内气的运转来练习太极拳的内劲的。但是也有其他的训练方式,比如杨式太极拳有的就是利用意念身体上的各种气圈、气球等来进行内劲的训练。为什么这样就可以练出内劲,就可以形成肌肉新的用力配台方式呢?原来,意识通过人的神经和内气,可达到调整矶肉的目的,肌肉的不同协调变化,就产生了各种的勤力。在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意识或意念,通过特定的意识,可以使肌肉产生某种变化。 然而单单认识到这点是很不够的,因为人们会产生一种假象,以为在太极拳运动的过程中,只有意识的参与,才能有内劲的产生,圆此练拳.用拳都不能离开意念,没有意念就没有内劲。而真实的情况是,内劲一旦形成,已经随时可以出现,就说明肌肉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化,这时就再无需什么意念和所谓的导引内气来生成内劲了。 二、对太极拳内劲的机体结构认识 那么,当内劲已经随时可以出现时,肌肉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当今人们可能很想通过现代的生理学或解剖学来看到这样的变化,但是很可惜,目前的生理学或解剖学还不具备准确破解这种现象的能力。但是我们如果用构建于中国传统的医学与武术理论体系之上的经络理论,不必借助各种的仪器,而是直接通过对人体自身进行各种试验与观寮来解释这些内劲,将有可能得到比较台理的认识。 譬如:太极拳中最重要的一种肌肉用力方式就是“节节贯穿”,很多技术都是建立在这“节节贯穿”之中的,这是老一辈武术家自身人体试验的总结。这“节节贯穿”是如何贯穿的呢?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肢体像老蛇那样蠕动,就是节节贯穿了。很明显,这种认识只着眼于最易观察到的大块肌肉群所做的同种运动,因此是很粗糙的。实际上,“节节贯穿”最重要的特征是,整个人体的各个肌群,在进行很精细的肌肉运动,因此必须存在一种精确的肌肉结构,能在同时间里互相联系互相挤调作用。 这种能使身体在不同的各种情况下随时做到“节节贯穿”的肌肉结构是什么呢?是全身肌肉在通过锻炼后产生的条有明确线路,能明确感受到的筋状感肌肉,民间就称之为“筋”。在有些拳种的理论中,也说到“筋”的出现。但是据说这种“筋”是看得见的,而且很大,很粗,那么这肯定不是我这里所说的“筋”了。太极拳练出的这种“筋”,是与经络的走向有关的.它的“筋”路。很多与经络的路线差不多,就是说经络参与了这种“筋”的产生(如图1所示,身体两条的“筋”的路线圈)。

陈式太极拳谱大全

陈式太极拳谱大全 - - - 一、陈氏太极缠丝功 陈氏太极功法主要是让初学者对太极功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提高对太极拳中呼与吸的认识,加强对拳理拳法的理解,另外,这套功法中是太极功法中最低层的展现。层次越高,其外形反而不显。也就是说“有意不露其形”。望各位爱好者提高认识,用科学自然的方法练习,不然就会有“走气”之说,甚至会出现气闷、横气填胸、头晕等症状。 陈氏太极功法动作名称 1无极桩 2正面单手缠丝 3侧面单手缠丝 4正面上下缠丝绸 5正面里外缠丝 6正面里外侧面缠丝 7正面里外上下缠丝 8正面双手缠丝 9正面双手上下缠丝 10正面双手开合缠丝11斜步上下缠丝 12斜步双手缠丝 13斜步左右缠丝 14前后缠丝 15大小缠丝 单腿的缠丝:1开合缠丝 2上下缠丝 3上步缠丝绸 4倒步缠丝 5拗步缠丝 6定步缠丝二、陈氏太极拳十九势 十九势是当代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大师结合老架、新架、小架于一身所创的陈氏简化太极套路之一。陈小旺大师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陈氏太极拳,更好的弘扬陈氏太极拳,创编的这套陈氏太极拳十九势,短小精辟,并且不失陈氏太极拳的风格及特点,是初学者的良师益友。 陈式太极拳十九势动作名称: 1预备势 2金刚出庙 3懒扎衣 4上步斜行 5上三步 6左掩手肱拳 7双推手 8倒卷肱 9闪通背 10右掩手肱拳 11六封四闭 12运手 13高探马 14右蹬一跟 15左蹬一跟 16野马分鬃 17玉女穿梭 18金刚捣碓 19收势 三、陈氏太极拳三十八势 陈氏太极拳三十八势是当代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大师根据陈氏太极拳新架套路中的基本要领和运动规律删略重复动作简化而出,此套路架式宽大,低沉稳重,螺旋缠丝劲别具一格,初学新架者习此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陈式太极拳三十八势动作名称: 1预备势 2金刚捣碓 3白鹤亮翅 4上三步 5斜行 6搂膝 7前蹚拗步 8掩手肱拳 9撇身捶10双推手 11三换掌 12肘底捶 13倒卷肱 14退步压肘 15白蛇吐信 16闪通背 17前蹚拗步 18左青龙出水 19击地捶 20二起脚 21护心拳22前招 23后招 24右蹬一跟 25左蹬一跟 26玉女穿梭 27懒扎衣 28六封四闭29单鞭 30雀地龙 31上步七星 32小擒打 33运手34高探马 35双摆莲 36当头炮 37金刚捣碓 38收势 四、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 陈氏太极拳老架系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祖陈长兴根据祖传拳术的基础上,由博归约创编了流传至今的老架一路、二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柔中有刚,动作舒展大方,连绵不断,节节贯串,沉着稳健,一动无有不动,运动如行云流水,发劲时要处处运用螺旋劲,以行引气,以气催行,呼吸要自然,虚实要分明,含胸塌腰,蓄发相变,快慢相间,达到全身浑然一体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名称: 1预备势 2金刚捣碓 3懒扎衣 4六封四闭 5单鞭 6金刚捣碓 7白鹤亮翅 8斜行 9搂膝 10上三步 11斜行 12搂膝 13上三步

[转]太极拳的“内气”表现及练习方法

[转] 太极拳的“内气”表现及练习方法 一谈到太极拳.都会谈到“内气”。“内气”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总其所述,在武术及养生方面涉及到的“气”只有两种:一种是呼吸系统吐纳的“空气”,另一种是祖国医学谈及的运行于人体内部的“营气”与“卫气”。现代人体科学证明,人体内部,除了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外,其余的任何部位都不可能进入空气。那么,在太极拳中谈到的充斥于人体四肢及全身肌肤的“气”.只能是中医及传统气功中论述的“气”。这种气.其实是人们在慢动作中.运用大脑意识(又叫意念)调节全身及四肢运动所产生的一种流动感,是在大脑支配下人体经络及神经有规律传导时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是上面所说的“内气“。当然.这种“内气”在锻炼时,要与呼吸的“气”相配合。更确切地说,太极拳的“内气”其实就是在大脑意识调节下,身体和四肢配合呼吸缓慢运动时所产生的一种”气感”。“内气”的表现一.双手十指发麻、发胀,发红在大脑意识的支配下.由于长时间的有规律运动.长时间的放松及经络、神经有规律传导.会在人体肌肤中形成一个循环的传导路线。当这个路线遍及全身的时候.就是打通了全身的“气路”。此时人体在普通运动中肌肉所产生的硬劲、僵劲.就会被消化。这种经络与神经在全身的传导,会明显地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会使传导路线中的毛细血管打开。特别是在

“气“达四梢的时候,人体末端的毛细血管开放.十指乃至手 掌就会发麻、发胀、发 红。二、小腹沉实由于太极拳要求全身放松,气 沉丹田,所以,胸膈下降,引起内脏下沉.使小腹沉实。三、呼吸缓慢并加深加长由于长时间气沉丹田,胸膈下降,使肺活量增加,致使呼吸加深加长,特别是在定式时,呼气缓慢且深长。四、产生腹鸣由于呼吸配合动作的开合而鼓荡.使腹腔运动加大.尽而促进肠的蠕动,产生肠鸣。 五、口生津液、下腹排气由于舌顶上腭,缓慢调息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会使口生津液.下腹排气。。六、 腰眼发热由于腰脊旋转,命门穴受到刺激,使两肾血液循环加快,进而两腰眼发热.即拳论中提到的:“两肾如滚汤。” 七、流动感由于长时间的意念导引.会使身体有一种沉实的感觉。由于动作节节贯穿的运行,使意念所到之处,在胸腹以及四肢有随动作而发胀并节节传递的流动感觉。 练拳者出现以上现象;说明已经产生了内气,并且内气已开始在体内运转,反之.如果虽经长期锻炼却没有以上感觉,说明内气没有打通.就要及时调整锻炼方法。获得气感的十二项要领拳歌: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沉肩坠肘,腰胯放松。 气贴脊背,节节贯穿:以意领气,以气运身。 运劲平稳,定式深沉;阴阳开合,虚实分明。几百年来,

太极内劲的培养方法

太极内劲的培养方法 很多学太极拳的朋友,在没有练出内劲之前,就开始练习发力,猛蹬地、猛转腰,一副精神抖擞的样子,衣服被抖动起来,看起来潇洒极了,殊不知这其实根本不是太极内劲,相反只会越练越僵。 关于力和劲的问题我不想再讨论了,刨根问底的来区分两者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在这里把内劲的特点阐述一下,共大家参考: 1. 内劲是活的。内劲在体内时流动的,变化的。产生这种特点的原因的筋骨节节贯穿的运动形式,而局部肌肉持续紧张所产生的力是死的,没有阴阳变化,不是全阴就是全阳。 2. 内劲催发时全身的骨节是向外松张的。这和常人发力时全身拘紧的状态恰恰相反。 3. 内劲是一波三折的。即所谓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会自断其根。 4. 内劲是隐于内的。内劲的运转很少依赖于外形的变化,是一种内在的传导,如果练习者在过分的拧腰旋胯中去追求内劲,方向显然是错了。 5. 内劲可在任何部位透发出来。这仍然是因为其独特的传导特性所铸就的,而普通的肌肉发力会严重受制于发力的角度、力量,以及肌肉分布位置等因素。 6. 内劲的整体性。这里有一个理解上的误区,所谓的“整体”,并不是指“同时做相同的事情”,而是“同时做不同的事情”,而当这些“不同的事情”能够协同起来的时候,“整体”便产生了!“同时做相同的事情”便是僵、硬,“同时做不同的事情”便是活、松、柔。例如鞭子,如果每一节“同时做相同的事情”,那就成了一根硬棍儿,静则“懈”,动则成“僵”,便毫无阴阳可言了。 在了解了内劲的六个特点后,我们总结一下,应该如何培养内劲: 1. 练拳时要慢,悉心体会每一骨节的“动”,一定要“顺序”而动,该哪节动时哪节要动,其它的节要等待,不要动; 2. 太极拳的操作要“全凭心意用功夫”,心越静、越细,对骨节的操作才会逐渐精准起来,从而逐步达到“节节贯穿”的要求; 3. 静功的练习。太极静功讲究“静中求动”,如在站桩时,从心意上操作周身骨节不断的对拉拔长、向外延伸,忽略肌肉的存在,体会筋骨自

最新太极拳试题(附答案)

太极拳专项课试题 1.武术的作用是_A___。 A强身健体, 娱乐休闲,修身养性,防身自卫.B引人关注C可以占强 2.武术比赛采用 A 计分方法。 A.10分制记分. B.100分制记分 C.5分制记分 3.武术的比赛场地是 B 。 A .长12米宽6米 B.长14米宽8米 C.长9米宽9米 4.武术包含 C 内容。 A击剑B摔跤 C 拳术,器械,对练,散打和其它. 5.武术的主要器械是 A 。 A刀,枪,剑,棍B暗器C弓箭 6.简化太极拳有 C 式。 A16式B30 C24 7.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名称是福娃贝贝、京京、欢欢、迎迎、妮妮,五个字的谐音是 C 。 A中国欢迎您 B 首都欢迎你C北京欢迎您 8.太极拳动作特点是处处带有形, 练习时也对身体和心理有要求, 正确答案是 B 。 A正形体紧注意 B 弧形、体松、心静C随意紧张安心 9.饭后 C 再进行运动较为适宜。 A半小时B十分钟 C 1 小时 10运动中和运动后的饮水, 应 B 为原则。 A随意B少量多次C多量多次 11.简化太极拳24式中唯一一式用脚跟点地的动作叫是C 。 A 独立B海底针C手挥琵琶 12.太极拳有多种流派,在河南的是 B 。 A杨式B陈式C吴式 13.简化太极24式的练习时长是 A 。 A:五到六分钟左右.B八分钟C十分钟 14.马步两脚之间的宽度是 B 。

A随意 B 三脚半长C二脚长 15.武术的步法中____B___是最省力的? A 马步B歇步C弓步 16. 15.武术的步法中____C___是最费力的? A 马步B歇步C虚步 17.太极拳中的”太极”有 C 含意? A很高B很深奥C无穷大 18拳有拳心,拳眼,拳面,拳轮和拳背要素,拳的大拇指应压放在中指食指的B 。 A第一指节B第二指C随意 19武术有 B 主要步法。 A很多B五种C四种 20武术有___B_____主要手法。 A很多B三种C五种 21太极拳运动后是否能马上用凉水洗手或冲凉B_______.。 A.能 B 不能C无严格要求 22.简化太极拳是在 A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A.杨氏太极拳 B.陈氏太极拳 C.孙氏太极拳 23.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分为 C 组。 A.5组 B.7组 C.8组 24.二十四式太极拳第三式为__A______。 A.白鹤亮翅 B.手挥琵琶 C.左右倒卷肱 25.简化太极拳的动作是以 A 的原则。 A.由简入繁,先易后难B.由繁入简,先难后易C.随机性 26.太极拳动作的特点是 A 。 A.柔和、缓慢、圆活、连贯B.舒缓、连贯C.柔和、圆活 27.太极拳动作的运行路线是 C 。 A.如行云流水,连绵不绝B.刚劲有力,连贯自如 C.处处带有弧形,如行云流水,连绵不绝. 28.简化太极拳24式第四式是 C 。

陈式太极拳的来历和起源

陈式太极拳的来历和起源 2014-01-05 太极一圆来源阅4531转56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微信分享: 一、陈式太极拳源始 要弄清太极拳的来龙去脉,须弄清陈家沟的历史演变。陈家沟的历史要上溯到中国元朝末年。元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其腐朽统治,实行残酷的**压迫和经济剥削,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就引发了元末农民大起义。安徽凤阳人朱元璋率众投奔红巾军,攻占集庆,并于1367年派兵北伐,强渡黄河,统一了中国,但镇守在河南怀庆府的元将铁木耳却堵住朱元璋的北伐部队。双方在黄河北岸怀庆府属地交锋,一连打了多日,难分胜负。朱元璋心中十分恼火,便把火气迁怒于怀庆百姓身上。他称帝后,山西的一批皇杠在怀庆府温县境内耿庄附近一座桥上遇劫,几个逃回的明兵向上禀报,说是被怀庆府百姓打劫。朱元璋闻讯大怒,又记起他在怀庆境内受到元将铁木耳拼死抵抗的老帐,认为怀庆府内没有良民,遂密令明将常遇春率兵血洗怀庆府,在怀庆府所辖的沁阳、温县、孟县、武陟县等地先后三次实行残酷的血腥**,致使方圆数百里人烟几绝,万顷良田荒芜。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下令由山西省洪洞县向怀庆府属地移民。移民中有一青年名叫陈卜,祖籍本在山西泽州郡东土河村,时因家乡连年遭灾,逃荒到了洪洞,与妻儿一起被裹入移民队伍带入怀庆府境内,在温县城东北10公里处落了脚,后来人们便将此村取名陈卜庄。由于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明洪武七年,陈卜合家迁往常阳村。此村位于陈卜庄东南清风岭上,南临黄河,北负一岭,旱涝保收。因其西有柿沟,东有赵沟,北有正北沟,三面环沟,随着陈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阳村遂易名为陈家沟,直至建国后陈家沟所用的婚丧嫁娶用具上还常有”古常阳”的字样。陈家沟距今温县县城正东约5公里,村中陈姓居多,居民现达2600余人。二、陈式太极拳的起源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乡民习拳练武。陈卜及其后代六世同堂,计有二世陈刚、三世陈琳、四世陈景元、五世陈堂、六世陈宗儒(独子思贵)等人。到七世开始分家立业。其中一支为七世陈思贵、八世陈抚民、九世陈王庭和陈王前兄弟。陈王廷(约1600-1680)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文庠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劝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匪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重用。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华,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在刺枪术和八杆四杆术对练套路中还运用太极拳术的缠丝劲,开辟了长兵器阴阳变换、刚柔相济的先河。至于太极双人推手的开拓性创造,则早已成为了闪耀中华武术史的综合性的技击实践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既不会伤人,又可以在实践中检验武功。从现存的陈王庭的《长短句》中,我们约略可以了解到陈王庭当时的一些情形:“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杀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悔不求,哪管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谁是神仙?我是神仙!”依照村语传言,陈王庭创太极拳,还与一个叫蒋发的武林高手是分不开的。王庭公早年闯玉带山李际遇山寨时,曾结识李际遇部下一名战将蒋发,此人武艺也相当了得,传说脚快如飞,可百步追兔。李际遇被清政府**后,蒋发落难投奔了陈王庭,以陈王庭为友为师,自己甘愿为仆为徒,关系甚密,使陈王庭造拳有了切

揭开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

揭开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 凡学过太极拳或读过太极拳文章的人,都知道有一个词最迷人,最神秘,使用频率也最高,这个词就是“内劲”!何为“内劲”?各家各派的解释都不同。 现在我们看看当代一些武术名家对“内劲”的论述。 “内气”在祖国医学理论中叫作“元气”、正气、经络中通行的气、“先天气”等,认为是从母胎中秉承下来的;在针灸和气功疗法中,至今沿用此说。武术家们把这种气叫做“中气”“内气”“内劲”等,认为练到有了此气出现并掌握此气,功夫才算“到家”(沈家祯、顾留馨《陈式太极拳》第5页,人民体育出版社,1963年12月第1版,1982年第4次印刷)。 何为“内劲”?神气合一而已。随着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炼虚合道,神气藕合为协同有序,内劲渐纯。故内劲是习者身心有序协调达致中和时,肌体产生的一种潜能。内劲无声、无嗅、无形无迹,无一定处所,惟有求中和以致神气合一,方可得之。(孙剑云《孙式太极拳诊真》第16页) 凡是配合呼吸和全身统一的用力都能称为劲,弛时呼气为内劲,一张一弛轮换而行,一内一外互为其根,可见决无外劲脱离内劲,也无内劲脱离外劲。关键是起作用的是哪一种劲。用内劲作发劲的称为内家拳,用外劲作为发劲的称为外家拳。(王培生《太极拳的健身和技击作用》第150页) 此外,还有人认为“内劲”是“阴阳混合”之气,是一种“生物电”,甚至有人认为是“人体的特殊功能”。总之,说法各异,莫衷一是。要解开这个“秘”,首先必须对人体运动系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解剖学知识告诉我们,肌肉收缩产生动力,牵引骨杠杆,绕关节运动轴进行各种转动。在人体的复杂运动中,骨为杠杆,关节为枢纽,肌肉为动力。肌肉在人体内分布极为广泛,全身肌肉约有500余块,其重量占体重的40%,四肢肌肉则占肌肉总重量的80%。肌肉的基本特征是收缩和放松。肌肉收缩和放松是由神经系统支配而产生的。肌肉收缩引起运动,是由肌肉附着在骨上的位置而决定的。关节周围的肌肉可单独收缩,也可以联合收缩,各式各样的活动就是肌肉以各种方式联合收缩的结果。 所以,我认为内劲就是一种力,一种肌肉力,内劲也可称为“内力”。祖国医学理论中叫作“元气”“内气”“中气”,俗称“气力”。这种气力,是人生而有

太极拳的三练三调

太极拳的三练三调 太极拳的三练三调 太极拳是整体运动,作为一种疗法,其整体性体现在“三练三调”上。“三练”是指练精、练气、练神。“三调”是调身(调精)、调息(调气,一呼一吸为一息)、调心(调神)。“三练三调”是太极拳的“三要素”。 精气神是人身三宝。世上万物都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三种素性。“精”是人的体物质“气”是人体的能量,神是人体的信息。精气神一方面先天受于父母,另一方面后天来自饮食的转化生成和大自然之气的吸取,也得益于自我修练。 太极拳素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之说。这种说法有多种解读,其一是说练拳要经过练精、练气、练神三个阶段。 1、练精专指修练肢体,是形体运动,俗称“外练精骨皮”。这是“外功”也叫“命功”(躯体有形之物调之命)。 2、练气专指修练呼吸,是气血和内脏运动,俗称“内练一口气”。人体之气涵义很广。呼吸之气是其重要方面。通过修练外呼吸(肺呼吸)和内呼吸(组织、器官有呼吸),强化人体(血液)同外介的气体交换;促进身体各部位同血液携带的气体交换。同时通过腹式呼吸,强化腹压变换和横膈升降,借以按磨促动横膈上下的脏腑。

3、练神专指修练大脑,是神精运动。通过练脑强化脑神经输入、加工、传递、输出信息和发布指令信息统率调控全身的功能。 太极拳要求“意气合一”,即练神同练气合而为一,合成“内功”,也叫“性功”(意气心性活动谓之性)。练精的招式动作外显为形,内蕴为劲。就修练“内劲”来说,也属于“内功”。 太极拳强调“一动无不动”身躯动,内脏动、气血动、神经动,凡是能动的部位都要运动,而且同时运动,“上下相随”“左右相应”、“内外相合”,达到“形神俱备”、“性命双修”,“精气壮、精神旺、神气足,精气神三结合。 要达到精气神三结合,需要长期功夫。初学者如想同时度过修练精气神“三关”,很难成功。最好是循序渐进,先通过初级阶段的练精筑基,再进到中级阶段的练气,然后进到高级阶段的练神。 “三练”就要“三调”,就是将姿势体态、呼吸吐纳、心意神魂都调练到符合拳理要求。太极拳最基本的三项原则——“松体”、“固气”、“凝神”亦即“三调”的要领。 “生命在于运动”,人身各个部位的“生命”也在于运动。“三练三调”正是要全身各个糸统(肢体、心血管、脑神精经络、脏腑等等)、各种器官和组织都同时运动。如果说“练拳就不生病”,“包治百病”,“准能寿至耄耋”,那是夸大其词。但是,太极拳“三练三调”整体运动的特性,确实更有利于养生保健益寿延年。就疗疾病而言,全身整体状况好转自能促使局部病变好转,积之日久必有大效。 练习太极拳的三个阶段

陈氏太极拳小架的基本功夫

陈氏太极拳小架的基本功夫 小架拳五层功夫,都在拳架里,分为五路,炮锤不算。一路是综合架,练松练柔,二 路练身法,三路练发劲,四路和五路练打法,技击。招式少。四路和五路已经看不到,小 架拳锻炼之初始,乃是要以动为主,动中求静。而且,内家神意等高深法则,也是在动中 体会。如果没有劲的支撑单单追求“松“和“静“,那么,所得之松,乃是软;所得静, 乃顽空。只是养生之道,如此,是与内家武学背道而驰,则离道日远也。 拳即是桩,而且是活桩。要在拳架下功夫的道理,就在这。架子错误就相当于挫自己 的骨头。骨头受挫一定痛苦。把动作调整对了就可以,一定要有明白的老师指导。不能自 己瞎练。练习太极拳 一定要明明白白,头肩肘手胯膝脚各有各的位置和规矩,头肩肘手胯膝脚一定必须 规规矩矩练习,小架拳为什么叫规矩拳。刚刚学习看做动作才是真的,一看就明白,一摸 就知道,摸老师的练习状态,让老师调调自己的身法。文字内容可以介绍给你,但是不能 解释给你听因为没有看到你的状态,可能产生错误理解,面对面的演示还需要认真揣摩。 太极拳的资料很多,千万不要望文生义,练习是关键,正确的感觉才是收获。很多东 西是架子好了以后的事,架子没好,求内涵很难求到。什么事对和错,不能劲力顺达的状 态都是错,劲力顺达的状态就是正确的桩功。先有型而后成体,这就像自行车的轮子,钢 圈是关键,先必须有好的钢圈,再必须有好的外胎,内胎才有用。否则内胎再好都是假的。轮子没有用。钢圈就是架子就像人的骨架。外胎就是筋皮。内胎就是内气。 我们小架的股骨头所放的位置是最佳位置,运动半径最大化。运动半径最大化,这 问题很多人不知道的。这就是小架的后裆,所处的空间位置髋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关 节囊,处于自然的对称等涨放松状态 很重要。从一个半圆到另一个半圆,组成一个太极,一个半圆的切线。就是小架的 运动轨迹,这个切线就是阴阳鱼的分界线。整个圆组成对拉拔长,阴阳对称,阴阳转换。 是太极拳背丝扣练法的初级功夫,是"后天背丝扣“,即以两臂运转带动太极本体运转丹 田先天一气。。 高层功夫应是以太极本体丹田先天一气运转,带动肢体运转。需要有一定内功方可, 在内不在外。外在也就是动作越明显,说明他内在动得很少,内在一动,外面是看不出来的。这就是行家和泛家的区别,外在表现越多。说明他还没走到无圈。也就是还没达到太 极拳的高级境界,为什么我们大师的拳。初级和中级的人,看不懂的原因所在。更不用谈 他的小寸劲和搭手就飞的功夫。

太极拳基本功法

太极拳基本功法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是广大群众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在长期的演变中形成了很多流派。各式太极拳虽然各有其具体特征,但拳理相通,其特点、要领及对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基本上是一致的。 太极拳的主要方法有:拥、捋、挤、按、采、捌、肘、靠、分、云、推、搂等手法,栽、搬、拦、撇、打等拳法,蹬、分、拍、摆莲等腿法,进步、退步、侧行步等步法,无极、开合、升降、虚步等桩法,这些方法构成太极拳训练的基本功。练习太极拳基本功,能使太极拳技术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提高动作规格的规范化,为进一步学习太极套路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基本技术 (一)手型 1.拳:五指卷屈,自然握拢,不要过紧,用力自然、舒展。 2.掌:五指自然伸直微分,虎口撑圆,掌心内凹。 3.勾:五指第一指节自然捏拢,屈腕。 (二)手法 1.棚:屈臂成弧形,横于体前肘关节下垂,掌心向内,高于肩平,力达前臂外侧。 2.捋:两臂稍屈,掌心斜相对,两掌由前向后划弧摆至腹前。 3.挤:一臂屈于胸前,另一手贴近屈臂手腕内侧,手心向前,两臂同时向前推出,两臂撑圆,高不过肩,力达前臂。 4.按:两臂由屈而伸,两手由后向前弧形推按,沉腕舒指,掌心向前,高不过肩,力达两掌。 5.打拳:拳从腰间内旋向前打出,力达拳面。拳眼向上为立拳,拳心向下为平拳。 6.栽拳:拳从上向前下打出,拳面斜向下,力达拳面。 7.贯拳:拳从侧下方向斜上方弧形横打,臂微屈,拳心斜向下,力达拳面。 8.撇拳:拳从上向前翻臂打出,拳心斜向上,高与头平,力达拳背。 9.分掌:两手由合抱向前后或左右分开,两臂微屈。 10.搂手:一掌由腹前经膝向外横搂,掌心向下。 11.推掌:掌从肩上或胸前向前推出,肘部放松微屈,掌心向前,指尖向上。 12.穿掌:掌沿另一手臂或大腿内侧伸出,指尖朝前。 13.云手:两掌在体前,依次由里向外向上交叉划立圈,低不过裆,高不过头。 14.架掌:屈臂上举,掌架于额前上方,掌心斜向外。 15.撑掌:两掌上下或左右分撑,对称用力。 16.压掌:拇指向内,掌心向下,横掌按压。 17.托掌:掌心向上,由下向上托举。 18.挑掌:由指尖向前过渡到指尖向上,侧立掌由下向上 挑起,高与眉齐。 (三)步型 1.弓步:两脚前后分开,前腿屈膝,大腿斜向地面,脚尖向前,膝与脚尖,上下相对,后腿自然伸直,脚尖斜向前,全脚着地。 2.虚步:后腿屈膝半蹲,脚尖斜向前,全脚着地,前腿稍屈,用前脚掌或脚跟着地。 3.仆步:一腿屈膝全蹲,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另一腿向体侧自然伸直,脚尖内扣,全脚着地。 4.半马步:前脚直向前微内扣,后脚横向外,两脚相距约三脚长,全脚着地。两腿屈蹲,大腿高于水平,重心偏于后腿。

陈氏太极拳内功心法整理

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像张三丰祖师名垂千古,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手、贤哲们编创,把太极阴阳学说全面地结合于人身、肢体的运动。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项训练,即在技击攻防意识的指挥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种调和有序动作,动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点、线,在不同情况下,能快能慢,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通常是走圆弧形),动作幅度可大可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劲骤发。这种可刚可柔的太极内劲,练时运劲柔和,而发落到点则刚强。因此,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内劲质量的刚,不是硬、蛮、呆的无变化的拙力之刚,是积柔成刚,刚柔相济。正如《拳经》曰:“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此“刚”是随机随势迅速地将隐蓄于体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在刹那间迅如奔雷地爆发出来,这种力不是发后断劲的,而是变柔和之力继续运动。太极拳的这种内劲是在内力松柔的基础上,经过有规律的长期训练获得。当具有了一定的刚力基础,再把内劲功力过渡到动作自然、轻松的技巧之中。长时间的习练柔化运动,久而久之便练得棚劲弹力随心用,胸腰叠化随气行。我们再看看武术的一般劲力。它也是通过肢体的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力。这种力量也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有序化的配合而产生的。意识支配是指神经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有序

练习太极拳的主要过程及其要点

练习太极拳的主要过程及其要点 练习太极拳和其它体育项目一样,要经过一个由生到熟、由熟到巧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太极拳有独特的运动特点和风格,只有充分体现出这种风格特点,使每一姿势动作符合要领,才能更好地收到增强体质的功效。 大致说来,练太极拳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应该在姿势(完成式)、动作(过滤式)上打好基础,把拳套中的步型、步法、腿法、身法、手型、手法、眼神等基本要求弄清楚,做到姿势正确,步法稳定,动作舒展、柔和。第二阶段,注意掌握动作的变化规律及其特点,做到连贯协调,圆活自然。第三阶段着重练习劲力的运用和意念、呼吸与动作的自然结合,做到动作轻灵沉着,周身完整统一。 在全部锻炼过程中,不管哪一阶段、哪一步,都要注意保持“心静”、“体松”两个基本要领。心静、体松是太极拳运动特点所决定的最基本的要求,它对于其它要领的掌握起着保证作用,应该贯注于练太极拳的全过程。“心静”就是指思想集中,精神贯注,做到专心打拳。“体松”是指身体各部位保持运动中的自然,排除不必要的紧张。正确运用这两个要点,有利于掌握太极拳的其它要领,体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提高健身和医疗的效果。因此有人把“松”“静”两点作为打好太极拳的基本条件。 在练习太极拳的不同阶段,对“松”“静”这个基本要求的掌握也是从低到高,逐步加深体会的,它和技术练习的要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两个方面不可割裂对待。

下面把练习太极拳的主要过程及其要点,简述如下。 第一阶段 属于打基础阶段,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一)端正 打太极拳首先要注意姿势正确,特别要保持上体自然正直,腰脊中正,两肩、两胯自 然放松,不可俯仰歪斜,或耸肩膀、扭胯。其它部位也要按照要求切实做好(参照前“对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部分)。忽视任何一个部位的要领,必然牵其它部位,造成错误定型和错误动作。例如姿势中臀部外突,必然牵连腰部和胸部前挺,腹肌紧张。因此,初学阶段要抓住姿势“端正”这一环节,不可贪多求快,潦草从事。这样做开始阶段可能刻板一些,初练起来灵活性稍差,但只要抓住了“身法”中的主要矛盾,其它问题,以后容易解决。 (二)稳定 要使上体端正舒适,必须首先保持下肢稳定。步型、步法既是姿势当中的一部分,又是整个姿势的基础。经验证明,很多人下肢不稳,并不完全出于力量不足,而多数是由于步型、步法不当。如果步子过小过窄,或脚的位置、角度不对,以及变换动作时虚实不清,势必造成身体重心不稳。因此必须把步型、步法的要求弄清楚,可以单练各种桩步和步法,先把身体重心的变换找清楚。这样既利于培养下肢的支撑力量,又能把主要步型(弓步、虚步、仆步、独立步等)、步法(进步、退步、侧步、跟步等)的要领掌握好。此外,根据具体情况,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1、重视拳架的锻炼 拳架是太极拳功夫的基础,是太极拳的本。所以强调拳先打低架,也就是拳走低架,裆走下弧。因为拳架里有丰富的内涵。 它包括人体整体素质训练的多种要素,如力量、耐力、灵敏、速度、松柔、丹功、意念力、智力、胆量、精神、技巧等多方面的训练。这些方面的训练内涵是其他锻炼项目(如推手、器械)所不能替代的。 所以说,在学习拳架的同时,我们还需要锻炼自身的综合素质。 练架子是长功力的过程,是练“知己”功夫的过程,是推手中不能施展,而在拳架中淋漓尽致地施展,器械锻炼中,各种拿法以及各种手法难以得到锻炼,所以,每天安照要求尽可能地多打几遍拳。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2、单式训练 实质上是发劲锻炼。如果练拳着眼于护身、交手,必须进行单式练习。主要是从拳架中拆出一些认为最实用,最善于施用的招法。这样会很苦、很累,但功力会提高很快。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3、练推手 双方切磋,练推手其实就是听劲、喂劲、化劲、发劲诸手法的练习,切磋各种太极劲力彼此相生相克的关系,从而锻炼知彼

的功夫。 在太极推手中,“知己知彼”是取胜的关键所在。 提高触觉灵敏度,努力扩大自身引化来力的空间,尽可能将来力引向“强弩之末”的境地。练推手要从吃亏入手,着重提高化解来力的功夫,在这个基础上,再练习发劲。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4、器械训练 主要是锻炼臂力、腕力、腿力、腰力以增强自身功力,它是拳架功力的补充。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5、内功的训练 (即:意、气、力的训练) 意 首先是意念,每个式子,每个动作都加上意念,全神贯注,每个动作运行之中都想前面有各种阻力,叫做有敌情观念,也叫有功防意识。(也是我师傅常讲的一人玩二人)。 气 在打太极拳的过程中,要全面发挥人体的呼吸功能,在进行肺呼吸的同时,要重视丹田呼吸(即:腹式呼吸),以便有利于调节和发挥人体潜在的多种功能。 力 丹田力其实就是腰力,丹田的旋转滚动,带动四肢,带动整体运动。丹田运动时人体的调整有特殊的功效。 这三个方面的锻炼,是太极拳内功锻炼的三个重要部分。关键部位,贯穿于上面各种外功,内功的锻炼之中,万不可轻视。 提高功力,不管是外力还是内劲,都要做到外力和内劲的结

太极拳内劲功力训练法

太极拳内劲功力训练法刘嗣传 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像张三丰祖师名垂千古,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 技。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手、贤哲们编创,把太极阴阳学说全面地结合于人身、肢体的运动。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项训练,即在技击攻防意识的指挥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种调和有序动作,动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点、线,在不同情况下,能快能慢,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通常是走圆弧形),动作幅度可大可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劲骤发。这种可刚可柔的太极内劲,练时运劲柔和,而发落到点则刚强。因此,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内劲质量的刚,不是硬、蛮、呆的无变化的拙力之刚,是积柔成刚,刚柔相济。正如《拳经》曰:“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此“刚”是随机随势迅速地将隐蓄于体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在刹那间迅如奔雷地爆发出来,这种力不是发后断劲的,而是变柔和之力继续运动。 太极拳的这种内劲是在内力松柔的基础上,经过有规律的长期训练获得。当具有了一定的刚力基础,再把内劲功力过渡到动作自然、轻松的技巧之中。长时间的习练柔化运动,久而久之便练得棚劲弹力随心用,胸腰叠化随气行。 我们再看看武术的一般劲力。它也是通过肢体的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力。这种力量也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有序化的配合而产生的。意识支配是指神经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有序化的配合是指对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按照武术技击动作的一定顺序和规格,同时起动同步运行,同时到达一定部位。太极拳的内劲,正是按照这一劲力原理,通过由内及外的训练培养出来的,它不同于外家拳由刚硬、直出、快猛、吐气开声等训练方式而获得的劲力。太极拳是由缓慢、轻松、柔和、曲旋,并通过走螺旋、划圆疑难、腕缠丝、胸腰伸长叠化而由内到外产生劲力。太极内劲特别注重内中意识的锻炼,主张“用意不用力”,意念神经的指导又有独特的运行路线,再配以肢体的圆运动,练就一种混圆一体的圆匀力场。活动在这个圆匀力场内的身体就是一个不凹不凸的太极体,且是应付一切外来侵入的变化无端的圆形体。时时慢练心悟,突出以柔化、借力、粘走化发的攻防意识,形成以棚、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主要特色的劲路,加以灵活多变的和、眼、身劲、步的同步习练,从而显示出太极拳独到的攻防技击特色。 太极拳内劲中的刚发,是在得机得势时,即“中实”之后的突发,这时内劲的来源是靠

太极拳的三个层次

太极拳的三个层次 古人创造太极拳,其目的有三:一是健身;二是防身;三是修身。太极拳的健身功能是 太极拳的第一个层次,也是最基本的功能,无论是哪一家的太极拳,都具有比较好的健身 祛病功能。武式太极拳的健身功能,是由它的立拳根本所决定的,这个根本就是两句歌诀:“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太极拳最终的目的不是技击,而是通过练功,强 身健体,达到修养身心,完善自我,最后益寿延年。 1、 为什么修养身心就能益寿延年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无欲则刚”。在生活工作中, 我们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积极乐观,心胸开阔,就能达到生理上的健康。身心健康,就能益寿延年。武式太极拳从立拳的根本,到理论指导,其最终目的都是“益寿延年不老春”,它与其他的运动健身方式相比较,更注重在深层次上的修养身心。武式太极拳不仅 能够锻炼强健的肌肉、体魄,而且通过对肌肉、体魄的锻炼,培养元气,最后达到自我完善,使人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达到健康。 2、 武式太极拳的特点首先是“意气君来骨肉臣”,就是说,我们在锻炼中,最终要达到 的标准就是意气为君,骨肉为臣。因此,武式太极拳不仅是肢体运动,还是意气运动,其 最重要的是意气运动。在这一点上,太极拳区别于其他的运动方式,比如跑步、打球,这 些运动方式虽然也能够健身,但是他们不是“意气为君,骨肉为臣”。太极拳这种意气运 动有很深刻的内涵,在《五字诀》中第一点就要求“心静”,人只有在心静的状态下,才 能遇事不慌,正确地处理各种事情;人只有保持一种平和、安详的心理状态,才有益于身 体的健康;人只有在平心静气的心理状态下,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避免繁杂的表面现象 消耗自己的脑力、体力。因此,心静、意专的意气运动,对修身养性有着独特的作用。 3、 其次,在拳架的练习上,武式太极拳也有独特之处,它不是用动作带动呼吸,而是呼 吸自然,从而引动内气在体内运行,练功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达到“腹内松静气腾然” 的境界。在练习中,武式太极拳是一步一桩,虚实分清,不断地调节自己重心平衡,它是 活的桩功,这有利于对人体骨骼肌肉的锻炼。 总之,武式太极拳在内是以内引外,达到呼吸深长,从而锻炼人体的内脏器官;在外 是通过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刚柔相济的动作,按照独特的身法要求--立定脚跟竖起脊, 拓开眼界放平心,这样一弓一撑地反复锤炼,来培养一往无前的豪气,锻炼人体的肌肉骨骼。久而久之地内外修炼,人体内正气浩荡,阴阳平衡,内脏器官各安其位各司其职,身

陈式太极拳谱大全说课讲解

陈式太极拳谱大全

陈式太极拳谱大全 为了方便【中国太极拳网】的读者朋友,方便各位武术爱好者,特地挤出一点时间,将陈式太极拳械名称进行汇总,希望给朋友们带来便利. 一、陈氏太极缠丝功 陈氏太极功法主要是让初学者对太极功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提高对太极拳中呼与吸的认识,加强对拳理拳法的理解,另外,这套功法中是太极功法中最低层的展现。层次越高,其外形反而不显。也就是说“有意不露其形”。望各位爱好者提高认识,用科学自然的方法练习,不然就会有“走气”之说,甚至会出现气闷、横气填胸、头晕等症状。 陈氏太极功法动作名称 1无极桩 2正面单手缠丝 3侧面单手缠丝 4正面上下缠丝绸 5正面里外缠丝6正面里外侧面缠丝 7正面里外上下缠丝 8正面双手缠丝 9正面双手上下缠丝10正面双手开合缠丝 11斜步上下缠丝 12斜步双手缠丝 13斜步左右缠丝 14前后缠丝 15大小缠丝 单腿的缠丝:1开合缠丝 2上下缠丝 3上步缠丝绸 4倒步缠丝 5拗步缠丝 6定步缠丝 二、陈氏太极拳十九势

十九势是当代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大师结合老架、新架、小架于一身所创的陈氏简化太极套路之一。陈小旺大师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陈氏太极拳,更好的弘扬陈氏太极拳,创编的这套陈氏太极拳十九势,短小精辟,并且不失陈氏太极拳的风格及特点,是初学者的良师益友。 陈式太极拳十九势动作名称: 1预备势 2金刚出庙 3懒扎衣 4上步斜行 5上三步 6左掩手肱拳 7双推手 8倒卷肱 9闪通背 10右掩手肱拳 11六封四闭 12运手 13高探马 14右蹬一跟15左蹬一跟 16野马分鬃 17玉女穿梭 18金刚捣碓 19收势 三、陈氏太极拳三十八势 陈氏太极拳三十八势是当代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大师根据陈氏太极拳新架套路中的基本要领和运动规律删略重复动作简化而出,此套路架式宽大,低沉稳重,螺旋缠丝劲别具一格,初学新架者习此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陈式太极拳三十八势动作名称: 1预备势 2金刚捣碓 3白鹤亮翅 4上三步 5斜行 6搂膝 7前蹚拗步 8掩手肱拳 9撇身捶 10双推手 11三换掌 12肘底捶 13倒卷肱 14退步压肘 15白蛇吐信 16闪通背 17前蹚拗步 18左青龙出水 19击地捶 20二起脚 21护心拳22前招 23后招 24右蹬一跟 25左蹬一跟 26玉女穿梭 27懒扎衣 28六封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