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高考文言文阅读精准翻译一

  • 格式:pptx
  • 大小:940.50 KB
  • 文档页数:2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译文 缪燧,字雯曜,江苏江阴人。康熙十七年,被授予山东沂水县县令。当时山东
发生饥荒,朝廷使臣开仓救济百姓,打算到济南购买米粮。缪燧认为济南路途遥远, 往返需要耗费时间,况且运费很多,不方便。(缪燧)请求把银两分给百姓让他们自 行购买,负责此事的人以违旨为借口没有采纳。缪燧依据因地制宜的道理尽力争辩, 上奏请示,得到允许。不久库存银钱不足,缪燧倾尽所有来救济百姓。
解析 “结草”是用典,应把典故意思翻译出来。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译文:_燕__、__赵__、__韩__、__魏__、__齐__、__楚__六__国__所__积__存__的__金__玉__珠__宝__。___ 解析 此处用了互文手法,不能直译。 (4)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译文:_既__没__有__伯__伯__叔__叔__,__也__没__有__哥__哥__弟__弟__。___ 解析 “无”与“鲜”构成互文,须把“鲜”意译为“没有”。 (5)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译文:_蔺__相__如__于_是__捧__着__璧__退__了__几__步__站__住__,__背__靠_着__柱__子__,__愤__怒__得__头__发__像__要__顶_起__帽__子__。_____
答案 原句中“不之虑”是个宾语前置句,“之”是动词“虑”的宾语。译句未译 出这个句式特点,既丢掉了得分点,又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文言文中特殊句 式须转换成现代汉语句式,这是“达”的要求。
3.雅,是翻译较高层次的要求。在考试中一般不做要求。
三、翻译基本意识:语境 语境即言语环境,分为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社会背景、知识积累、情理 事理等)。文言文中所说的语境主要是内部语境,主要是文段语境和句子语境,很少 涉及像现代文阅读那样的全篇语境。文言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激活、锁定 学生已有的文言知识积累,更在于: (1)确定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并借此判定特殊句式(尤其是无判断标志的判断 句和意念被动句),推测疑难词语的含义。 (2)结合语境推断被省略的成分和代词具体指代的对象。 (3)保证文意通顺,避免“见字生义”“刻意硬译”等常见问题。
解析 “怒发上冲冠”用了夸张手法,仍要译出夸张,前面要加上“像要”或“快要”。
二、翻译基本要求:信、达、雅,重在信 1.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漏译,不随意增减。在 平时翻译时,考生做不到“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漏译、误译和赘译上。漏译,误 译,赘译,就不可能达到“信”这一最基本的翻译标准。
词句,要尽量直译。
意译,就是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意译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根据现代 汉语的表达习惯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异较大的表达方法。所谓“直译加意译”,就是适当采用
意译的方法。由于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
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住,不能机械地采用直
答案 译句“推荐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结构混乱,应在“推荐”后加“的”。
(2)原句: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译句:母亲回来后,只见女儿靠着院中的树睡觉,不再怀疑了。 不“达”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灵邱的一位老人善于养蜜蜂,每年收获蜂蜜数百斛,蜂蜡也相当多,于是他的
(1)请以银给民自买,当事以违旨勿听。燧力争以因地制宜之义,上疏奏请,得允。 译文:_(缪__燧__)_请__求__把__银__两__分__给___百__姓__让__他__们__自__行__购__买__,__负__责__此__事__的__人___以__违__旨__为__借__口__没__ _有__采__纳__。__缪__燧__依__据__因__地__制__宜__的__道__理__尽__力__争__辩__,__上__奏__请__示__,__得__到__允__许__。__(_采__分__点__:__“__请__ _以__银__…__…__”__省__略__主__语__;__第__二__个__“__以__”__,__拿__…__…__作__借__口__;__“__力___争__以__因__地__制__宜__之__义__”__,__ _介__宾__短__语__后__置__句__) __
Ⅲ 核心突破 落实比方法更重要
核心突破四 精准翻译句子(一)
——符合“直”“信”“境”,落实得分点
核心内容 导图概览
掌握关键能力
翻译的原则、要求、意识
一、翻译基本原则:直译加意译,重在“直译”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基本方法。
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有一词一句便译一词一句(个别失去实在意 义的虚词除外),而且词句的次序也不能变动。直译要“一对一”地进行翻译,要竭力保持 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要和原文一致。所谓“重在‘直译’”,就是能够直译的
答案 漏译了“遽”字,“遽”是“就”的意思。
(2)原句: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译句:耕种的人,不再出力;使用的人,不再计算支出与收入。 漏译、误译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漏译了“督”字。“督”,督促,这里是“被督促”的意思。 ②误译了“计其出入”,应译为“根据收入确定支出”。
译,而应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意译多用于对一词或短语的翻译。
边练边悟1 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原则。 (1)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译文:_只__因__为__祖__母__刘__氏__的__生__命__就__像__太__阳__将__要__落__山__一__样__,__气__息__微__弱__,__生__命__垂__危__,__随__时__都__ _可__能__死__亡__。___ 解析 “日薄西山”是比喻,需要译出比喻特点,意译;“朝不虑夕”要意译。 (2)衡下车,治威严。……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译文:__张__衡__一__上__任__就__治__理__严__厉__。__…__…__上__任__三__年__,__给__朝__廷__上__书__请__求__退__职__回__家__。_
解析 “下车”“视事”是专用语,需意译;“乞骸骨”是退休的委婉说法,须意译。
(3)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译文:_然__而__您__却__害__怕__、__躲__避__他__,__怕__得__太__过__分__了__。___ 解析 “畏匿”是两个词,须直译;“恐惧”“殊甚”皆是同义复词,不必逐一翻译。 (4)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译文:_我__假__如__不__是__经__过__那__些__地__方__,__那__么__,__尽__管__久__居__官__署__,__每__天__处__理__公__文__,__尚__且__不__能__ _了__解__详__情__,__何__况__陛__下__深__居__皇__宫__禁__地__呢__?____
三十四年,(缪燧)被授予浙江定海县县令,就是以前的舟山。定海县十分之三 四的子弟都在砍柴放牧,不知道读书是什么事。(缪燧)拿出自己的钱财修建书院, 延请名师,来鼓励青年子弟入学读书。
边练边悟6 请有意识地结合语境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灵邱之丈人善养蜂,岁收蜜数百斛,蜡(指蜂蜡)称之,于是其富比封建君焉。丈 人卒,其子继之,未期月,蜂有举族去者,弗恤也。岁余去且半,又岁余尽去。其家 遂贫。(节选自刘基《灵邱丈人》,有删改) 译文:不___满__一__月__,__有__的__蜜__蜂__就__整__个__族__群___离__开__了__,__他__没__有__对__此__忧__虑__不___安__。__(_采__分__点__:__ “__期__”__“__举__族__”__“__恤__”__;__省__略__句__,__补__出__主_ 语)
边练边悟5 请有意识地结合语境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缪燧,字雯曜,江苏江阴人。康熙十七年,授山东沂水县。时山左饥,朝使发 赈,将购米济南。燧以路远往返需日,且运费多,不便。请以银给民自买,当事以 违旨勿听。燧力争以因地制宜之义,上疏奏请,得允。既而帑金不足,倾囊以济之。
三十四年,授浙江定海县,故舟山也。定海子弟十三四皆樵牧,不知诵读为何 事。出私修院延师,以厉子弟入学。(节选自《清史·缪燧传》,有删改)
语境对于翻译来说如此重要,可是在平时的学习乃至考试中,学生的语境意识非 常淡薄乃至没有。这其中有个客观因素,就是在考试时被翻译的语句一般放在文言文 阅读题的最后,与原文相对分开了,于是考生只盯着这个句子想,即使明知翻译不通 也还是硬译,就是不知道把这个句子代入原文中去读、去思考。这可能是考生普遍存 在的一个坏习惯吧!因此,必须改掉这个坏习惯,真正做到字回到词中,词回到句中, 句回到段中,段回到篇中。
(2)定海子弟十三四皆樵牧,不知诵读为何事。出私修院延师,以厉子弟入学。 译文:_定__海__县__十__分__之__三__四__的__子__弟__都__在__砍__柴__放___牧__,__不__知__道__读__书__是__什__么__事__。__(_缪__燧__)_拿__出__ 自__己__的__钱__财__修__建__书__院___,__延__请__名__师__,__来__鼓__励__青__年__子__弟__入__学__读__书__。__(_采__分__点__:__“__子__弟__十__三__ 四__”___,__定__语__后__置__句__,__其__中__“___十__三__四__”__不__是__年__龄__,__而__是___分__数__表__示__法__,__十__分__之__三___四__;__ “__樵___牧__”__,__名__词__用__作__动__词__;___“__出__私__修__院__延__师__”__译__出__主___语__;__“__厉__”__译__为__“__激__励___”__或__ “__鼓__励__”__)___
解析 “九重之上”不能直译为“高高的天上”,应意译为“皇宫禁地”。
边练边悟2 翻译中需要意译的多是使用固定词语或修辞手法(比喻、互文、用典、借代、委婉)的 地方。 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意译的特点。 (1)纵一苇之所如。 译文:___任__凭__小__船__随__意__漂__荡___。__ 解析 “一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须把本体翻译出来。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文:_臣__活__着__应__当__不__惜__牺_牲__性__命__为__国__出__力__,__死__后__也__要_像__结__草__老__人__那__样__报__答__您__的__大_恩__。___
边练边悟3 指出下面译句存在的漏译、误译现象,体会翻译要“信”的要义。 (1)原句: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译句: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比不上汉王! 漏译、误译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达,就是指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为此,一 些特殊句式需要译成现代汉语句式,适当增加一些词语使语意更流畅,不得出现病句。 硬译是不“达”的典型表现,翻译固然需要字字句句对应,但也要临场变通、灵活处 理,尤其对那些难理解而要靠推断的词语,不能强行翻译。
边练边悟4 指出下面译句存在的不“达”现象,体会翻译要“达”的要义。 (1)原句: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译句:(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道别人,推 荐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 不“达”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