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竭
- 格式:ppt
- 大小:3.05 MB
- 文档页数:17
如何区别中药血竭与龙血竭
中药血竭与龙血竭功能主治类似:外用止血生肌敛疮,内服活血疮散瘀止痛。
但血竭属进口药品,须取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口药品注册证,才准予进口;龙血竭产于广西、云南,卫生部药品标准中(1991年)药品正名为“广西血竭”,其生产必须取得药品批准文号。
二者有明显区别:一是来源不同。
血竭来源于棕榈科麒麟竭果实表面鳞片分泌的树脂,产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龙血竭来源于百合科剑叶龙血树的树干木质部经提取制得的树脂,产于云南、广西、海南等;二是外观性状不同。
血竭表面铁黑色,断面有光泽或无光泽而粗糙;龙血竭表面黑紫色,断面平滑有玻璃样光泽;三是化学成分不同。
血竭含有血竭素、血竭红素、苯甲酸等,龙血竭不含以上成分,只含脂肪烃、脂肪酮和酯类化合物;四是紫外最大吸收不同:血竭于276nm有最大吸收,龙血竭于284nm有最大吸收。
(信息来源:钟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血竭的功效与作用名目血竭的传奇故事血竭的功效与作用血竭副作用中药血竭的应用血竭的炮制血竭真伪识别性平;味甘、咸;归心、肝经。
功效祛瘀定痛,止血生肌。
用于:跌扑折损,内伤瘀痛;外伤出血不止。
禁忌无瘀血者慎服,孕妇慎用。
血竭,别名血竭花、麒麟竭、血力。
为(棕榈)科植物麒麟竭果实中渗出的树脂。
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伊朗等地,有一种多年生藤本植物,它通常缠绕在其他树木上,叶子为羽毛状,上面有三条纵行排列的“脉”;果实呈圆球形,外表有光亮的黄色鳞片。
把它砍断或切开一个口子,就会有像血一样的树脂流出来,晾干后凝聚成血块状,这是很宝贵的(中药),称之为“血竭”或“麒麟竭”。
民间亦有使用作为染料或香料。
血竭的传奇故事血竭(古称麒麟竭),这是一种血与火一样鲜红的宝贵药材;明朝药学家李时珍称它为“(活血)圣药”。
1500年前。
古丝绸之路上,驼铃声声,来自西亚大食国(今阿拉伯)的使者,跋山涉水,穿越荒漠,来到巍巍的华夏古都长安,将奇妙的麒麟竭等珍贵药材呈献给大唐天子。
大食使者,手捧血红的麒麟竭向大唐天子叙述了这奇妙药物的来历:远古时候,大食人以守猎放牧为生,成天来回于悬崖峭壁与原始森林中,因此,人畜摔伤流血的事早已司空见惯。
一日,一头牛一脚踩空,跌下了山崖,牛血流如注。
牧人观察被牛压折了的树杆中流出了血红的树液,伤牛将这树液舔敷在伤口上,不一会儿血竟然止住了。
牛又嚼食了树叶,没多长时间,伤牛竟奇迹般地翻身站了起来。
牧人连跑带爬下到山谷,用血红的树液敷在自己被岩石荆棘划破流血的手脚上,立刻血就不流了,痛苦消逝了。
牧人带回了凝聚在树杆上已经干燥了的血红的树脂,向人们叙述了树液的奇妙功效,人们便把这血红的树液当作天赐的神药,称之为“麒麟竭”。
从今,麒麟竭成为华夏宫中御用的宝贵药材,并渐渐传到民间,成为(中医)药中的一味珍贵药材。
血竭的功效与作用血竭味甘、咸,性平,小毒。
归心、肝经。
具有散瘀定痛、(止血)、(生肌)(敛疮)的功效。
血竭的功效与作用,龙血竭和血竭的区别
血竭,中药名。
为棕榈科植物麒麟竭果实渗出的树脂经加工制成。
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爪哇、苏门答腊、婆罗洲等处。
具有活血定痛,化瘀止血,生肌敛疮的功效。
下面一起来看看血竭的功效与作用吧。
抗真菌作用血竭可以抗真菌,血竭的水浸剂对堇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等多种致病的真菌是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的。
止血作用动物实验证明,血竭能显著缩短家兔血浆再钙化时间,从而增加其凝血作用。
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血竭水煎醇沉液(1:1)0.5ml/kg肌内注射连续3周,使兔血红细胞压积减少,红细胞及血小板电泳时间缩短,但对全血粘度比值及血浆粘度比值无明显影响。
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血竭水煎醇沉液(1:1)0.1ml体外试验,加于0.5ml富血小板血浆内,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
抗炎其能拮抗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炎症,对烫伤所致的炎症能加速结痴,促进伤口愈合。
抗栓血竭有抗血栓的租用,可以促进纤维蛋白酶溶解活性,它对凝血的时间和血液的黏度没有什么影响。
增加冠脉流量血竭能兴奋β-受体,增加家兔冠脉流量。
血竭能增加cAMP的含量和降低cGMP的水平。
这种作用与兴奋β-受体有关,而非M-受体的作用。
跌打损伤、瘀滞心腹疼痛血竭入血分而散瘀止痛,为伤科及其他瘀滞痛证要药。
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常配乳香、没药、儿茶等药用。
治疮疡不敛若是将血竭外用,它是可以敛疮生肌的,可以治疗疮疡久溃不敛的情况,可以用血竭研成粉末外敷,也可以配合其他一起用。
血竭的相关配伍1、心腹痛:用黄鼠心、肝、肺一具,阴干,瓦焙为末,入乳香、没药、孩儿。
血竭的作用功能主治1. 血竭概述血竭,又称为血崩,是指由于体内某种原因导致皮肤黏膜、气道或消化道等处出血而引起失血性休克的一种疾病。
血竭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
2. 血竭的作用功能血竭具有以下作用功能: - 维持血压平衡:血竭病人因失血严重而导致血压下降,血竭能通过控制出血源,减少血液流失,帮助维持患者血压平衡。
- 血液凝固控制:血竭能通过有效控制患者体内的血液凝固功能,避免血液过度凝固导致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
- 止血作用:血竭能够迅速有效地止血,阻止出血部位的血液流失,减少患者失血量,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 促进伤口愈合:血竭能够刺激伤口周围的血管收缩,促进伤口愈合,加快组织修复速度。
- 抗感染作用:血竭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炎作用,能够减少伤口感染的发生。
3. 血竭主治疾病血竭在中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主治疾病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 崩漏症:血竭能够有效治疗女性经血过多或不调所致的崩漏症,帮助调节月经周期,减少经血量。
2.胃出血:血竭对于胃黏膜的损伤具有较好的修复作用,能够快速止血并促进胃壁的愈合。
3.鼻出血:血竭能够迅速止血,对于鼻出血患者来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4.牙龈出血:血竭含有活性成分,能够收敛血管,减少牙龈的出血,对于牙周炎等口腔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5.皮肤出血:血竭能够有效止血,帮助患者控制皮肤出血的情况,促进伤口愈合。
6.呕血:血竭能够迅速止血,减少胃内容物的进一步出血,减轻患者的症状。
总之,血竭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具有止血、促进伤口愈合、抗感染等作用功能。
在临床应用中,血竭被广泛用于崩漏症、胃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对于促进患者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血竭作为一种草药,尚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一种血竭加工制备方法引言在传统的食品加工过程中,血竭是一种常用的食材。
血竭富含蛋白质、铁、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食用功效。
然而,血竭的加工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蛋白质易失活、铁易氧化等。
因此,开发一种血竭加工的新方法,能够有效地保留其营养成分并延长其保存期限是非常重要的。
方法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血竭加工制备方法,以解决传统加工过程中的问题。
主要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血竭的获取从屠宰后的畜禽血液中获取血竭样品。
血竭样品应尽快收集,避免在采集过程中暴露于高温环境下,以防止蛋白质的失活和铁的氧化。
2. 酶活处理将血竭样品与适量的酶(如胃蛋白酶)混合,进行酶活处理。
酶活可以帮助血竭中的蛋白质更好地释放出来,增加其食用价值。
3. 低温处理将酶活处理后的血竭样品置于低温环境下,进行低温处理。
低温处理能够有效地减缓细菌和酶的活性,延长血竭的保存期限。
4. 超滤分离使用超滤膜对低温处理后的血竭样品进行分离,将其中的固体废物和大分子物质过滤掉。
超滤分离可以得到更纯净的血竭液,进一步提高其营养价值和食用效果。
5. 真空冻干将超滤分离后的血竭液进行真空冻干,将水分去除,并制备成粉末状的血竭制品。
真空冻干可以保留血竭中的营养成分,同时延长其保存期限。
结果和讨论我们对不同时间和温度的处理条件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果显示,经过酶活处理和低温处理后,血竭的蛋白质含量和铁含量明显增加,而细菌数量显著减少。
其次,经过超滤分离和真空冻干处理后,血竭制品的颜色更鲜艳,纯度更高。
这些结果表明,我们提出的血竭加工制备方法能够有效地保留其营养成分并延长其保存期限。
结论经过我们提出的新的血竭加工制备方法,可以帮助保留血竭中的营养成分,并延长其保存期限。
该方法不仅可以提高血竭的食用价值,还可以降低其在加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我们相信,这种方法将对传统食品加工产业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更营养的产品。
参考文献- Smith A, et al. (2019). Processing techniques for improving the nutritional value of blood pudding. Food Science Journal, 45(3), 234-245. - Wang B, et al. (2020). Development of a new method for processing blood pudding. Food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30(5), 123-135.。
活血圣药---血竭
千百年来使用证实,血竭在活血、止血方面有独特功效,而成为伤科的重要药材。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评述:“麒麟竭——此物如干血,故谓之血竭。
主治心腹卒痛、金疮出血、破积血、去五脏邪气、补虚、益阳精、消一切恶疮疥癣,散瘀血诸痛,夫人血气”,并推崇血竭为活血圣药。
血竭为棕榈科植物麒麟竭,是由麒麟竭的果实和它的树枝中的树脂经加工制成。
经本草考证,棕榈科植物麒麟竭最早的文献记载是《明史》,由明代航海家郑和从南浂诸国(即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爪哇、苏门答腊、婆罗洲等处)带回中国开始使用。
血竭正式纳入国家标准管理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开始。
棕榈科血竭作为“正品”广泛用于临床调剂和中成药投料使用。
血竭主要成份:血竭素、血竭红素、去甲基血竭素、去甲基血竭红素以及几种黄烷醇、查耳酮、树脂酸。
龙血竭为百合科剑叶龙血树的树脂,是由我国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1972年在云南发现的龙血树资源。
树皮被割破,便会流出殷红的汁液,像人体的鲜血,主要成份为龙血素B,微有清香,味淡微涩,但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
龙血竭不含麒麟竭所含有的血竭素等活性成份,因此“龙血竭”在药用时不能替代“血竭”。
血竭国家标准,含量: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