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竭的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中药血竭研究进展徐红英;张晓燕【摘要】血竭为常用中药,目前研究广泛,研究内容包括基础、药理与临床.故就血竭的最近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期刊名称】《中医药学报》【年(卷),期】2011(039)004【总页数】3页(P101-103)【关键词】血竭;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作者】徐红英;张晓燕【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血竭为棕榈科植物麒麟血竭(daemonorops draco blume)及同属他种植物果实及树干中渗出的树脂或柬埔寨龙血树(dracaenacam bodianapierre)的含脂木材经提取得到的树脂。
血竭性味甘,咸平,无毒,具有活血散瘀、止痛、止血、生肌敛疮的功效。
我国传统上使用进口血竭,70年代后在云南、广西发现了剑叶龙血树(D.cochinchinensis Lout.s.c.Chert),所产树脂有类似进口血竭的作用,称为国产血竭。
本文现就血竭的来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最新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1 植物基源血竭在中医的应用历史虽久,但对它的基原植物到本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进行考证。
商品血竭的植物来源于植物分类上不同科属的10多种植物,主要有棕榈科(Palmae)、龙舌兰科(Agavaceae)、豆科(Legumiosae)及大戟科(Euphorbiaceae)4科18种不同的植物类型,主要的商品血竭属于棕榈科(Palmae)黄藤属(Daemonorps)植物的果实树脂,一般称为印尼血竭(或马来西亚血竭),以及来源于龙舌兰科(Agavaceae)龙血树属(Dracaena)的非洲血竭。
我国宋代以前所用的血竭以非洲为主;而明、清以来所用的血竭则以印尼血竭为主。
“正品”血竭应是取自非洲龙血树的树脂,现代应用的从香港进口的“手牌”“黄冠牌”等血竭是“正品”血竭的副品或者“代用品”。
中药“活血疗伤药”——血竭本品为棕榈科植物麒麟竭果实渗出的树脂经加工制成。
主产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我国广东、台湾亦产。
秋季采集果实,置蒸笼内蒸煮,使树脂渗出,凝固而成。
本品气微,味淡。
以表面黑红色,研末血红色,火烧呛鼻者为佳。
打成碎粒或研成细末用。
一、药性和功效本品性味甘、咸,平。
归心、肝经。
具有活血定痛,化瘀止血,生肌敛疮之功效。
用法用量:研末服,1~2克,或入丸剂。
外用研末撒或入药用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月经期不宜服用。
二、歌括《药性歌括四百味》歌诀:血竭味咸,跌扑损伤,恶毒疮痈,破血有谁。
三、临床应用1.跌打损伤,心腹瘀痛本品味咸入血分,主归心肝经,能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为伤科及其他瘀滞痛证要药。
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常配伍乳香、没药、儿茶等,如七厘散(《良方集腋》);治产后瘀滞腹痛,痛经经闭,及瘀血心腹刺痛,常配伍当归、莪术、三棱等。
2.外伤出血本品既能散瘀,又能止血,有止血不留瘀的特点,适用于瘀血阻滞,血不归经的出血,尤宜外伤出血。
既可单用研末外敷患处,亦可配伍儿茶、乳香、没药等,如七厘散良方集腋》)。
3.疮疡不敛本品外用,能活血消肿,祛瘀化腐,敛疮生肌,可治疮疡久溃不敛。
单用本品研末外敷,亦可配伍乳香、没药等。
四、现代药理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血竭素、血竭红素、去甲基血竭素、去甲基血竭红素及黄烷醇、查耳酮、树脂酸等成分。
2.药理作用血竭水煎醇沉液能明显降低红细胞压积,缩短血浆再钙化时间,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血竭水提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多种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此外,血竭还有一定的抗炎镇痛、降血脂、降血糖、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血竭的化学成分与临床应用作者:曹峥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第02期【摘要】本文就近年来对血竭的研究作一综述,概述血竭的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的最新成果与展望,着重介绍血竭及其制剂在心血管疾病、妇科病、糖尿病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血竭;化学成分;临床应用血竭为棕榈科植物麒麟血竭[daemonorps dracoblume]及同属他种植物果实中渗出的树脂或百合科植物柬埔寨龙血树[dracaenacambodiana pierre]从含脂木质部中提取而得的树脂。
祖国医学认为血竭性甘、咸、平,入心包、肝经,有敛疮生肌、行瘀止痛之功效[1]。
而现代国内外研究资料证明血竭成分复杂,生理活性强,现将近年来其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发展综述如下。
1 血竭化学成分麒麟血竭含红色树脂约57.5%,从中分离出血竭素、血竭红素,两者均为结晶性的血红素,为黄酮类的衍生物,黄树莲等[2]研究表明它可降低其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红细胞压积,缩短红细胞电泳时间,抑制血栓形成,尚有树脂酯为苯甲酸与苯甲酰乙酸和血竭树脂鞣醇的混合物。
此外尚有黄色血竭树脂烃、去甲基血竭红素、去甲基血竭素等。
龙血树含血红树脂达80%以上。
王锦亮[3]从剑叶龙血树中分离到5个芳香化合物:对羟基苯甲酸乙酯、7.4一二羟基黄酮,7-羟基-4-甲氧基黄烷,7.4一二羟基黄酮Loureirin以及一个甾体皂甙。
此外唐人九等从血竭的石油醚和醋酸乙酯部分中分得6个化合物,经理化常数和光谱性质鉴定其中的1,2,4,5一四氯二甲氧基苯为新的化合物。
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化学结构与性质有待于进一步明确。
2 血竭的临床应用2.1 血竭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有新进展。
它可降低氧耗,增加血供,对缺氧心肌有保护作用及抗心律失常。
如郑培黎等[4]将血竭注射液∶注入豚鼠心脏能明显减慢豚鼠心脏的心律,减弱收缩力,增加冠状动脉流量,并使缺氧心肌细胞的乳酸脱氢酶释放减少,降低心律失常率。
血竭治疗冠心病进行多方研究,特别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著,与硝酸甘油对照,其起效时间,心绞痛轻、中、重改善情况,心电图改善情况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压疮应用龙血竭的治疗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围绕着压疮和龙血竭之间的关系展开,通过对龙血竭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药理作用、副作用及注意事项的分析,结合临床研究案例进行探讨。
研究发现,龙血竭在压疮治疗中有一定的疗效,并且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结论部分总结了压疮应用龙血竭的治疗效果,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并对医疗实践提出了一些启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深入了解压疮治疗中龙血竭的应用,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压疮,龙血竭,治疗,药理作用,副作用,临床研究,效果总结,未来研究,医疗实践1. 引言1.1 压疮的定义压疮,又称褥疮或坠秧疮,是指因长期受压迫或摩擦而在皮肤和皮下组织之间形成损伤的疾病。
压疮通常发生在身体与支撑表面长时间接触的部位,如躯干、坐骨、膝关节等。
压疮的严重程度可分为四个级别,从轻微红肿到皮肤溃烂、组织坏死等。
压疮是一种常见但又令人痛苦的医疗问题,尤其是对于卧床长期的病人或有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来说。
除了给患者带来疼痛和不适外,压疮还可能引发感染、形成瘢痕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1.2 龙血竭的概述龙血竭,又称为怪根草或灵芝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龙血竭主要生长在亚热带地区,其主要成分包括植物多糖、龙脑、树脂等。
在中医传统理论中,龙血竭被认为具有活血化瘀、排毒消肿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疮疡肿毒等症状。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龙血竭的药理作用逐渐被揭示。
研究表明,龙血竭中所含的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抗炎等作用,可以促进伤口愈合,减轻疼痛,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龙血竭中的龙脑成分还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对皮肤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具有一定效果。
1.3 研究背景压疮是因为长时间压迫或摩擦导致皮肤和组织的血液循环受损而发生的溃疡性病变,常见于长期卧床或坐轮椅的患者。
龙血竭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具有收敛止血、消肿敛疮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伤口愈合和溃疡治疗。
傣药埋嘎筛研究概况作者:严兰珍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16年第02期【摘要】云南名贵的红药——血竭,又名麒麟竭,傣医称之为埋嘎筛。
笔者从历史发展、植物来源、药物性质、临床的应用研究以及对未来实际应用的展望进行简要综述。
【关键词】傣药;埋嘎筛;研究概况【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3-0001-02近年来针对傣药埋嘎筛的研究逐渐丰富。
相关制剂的研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显示出较好的临床效果,对利用云南天然药物资源开发新药具有良好前景。
但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很多需要学者们攻克的难题,为使传统傣药埋嘎筛被更多人所了解。
笔者选取了近二十年来的研究文献,对其展开以下几个方面的综述。
1历史发展“血竭”是指从棕榈科黄藤属、豆科紫檀属、龙舌兰科龙血树属、大戟科巴豆属四种不同科属20余种植物提取得到的树脂和汁液的总称[1]。
傣药中的埋嘎筛即为大众所熟知的血竭,而血竭又是由龙血树的树脂,加工提炼而成的。
龙血树,被人们称为:流血之树、活血圣药和植物寿星。
然而埋嘎筛在国内的发展历史可谓曲折。
作为一种名贵的传统中药,血竭在我国传统医学沿用上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
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对血竭植物有过记载,苏颂《唐本草》中写道:“血竭原植物,木高数丈,婆娑可爱。
其脂液从木中流出,滴下如胶饴状,久而坚凝,乃成竭,赤作血色,采无时”。
根据曾育麟等[2]对傣药“埋嘎筛”历史研究的查找,其实,在相关傣族医药文献也早有记载,沿用至今近1500余年。
其记载见于《西双版纳傣药志》第二卷、《云南省志·医药志》、《云南中药资源名录》。
但在1972年以前,我国却竟然未曾发现国产的龙血树,实属遗憾。
直到1972年,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先生,才有了跨时代的发现。
那时蔡老刚从文革的磨难中解放出来,已过花甲之年的他以博大的胸怀,不计个人恩怨,根据年青时代采集标本的回忆,带领一批年轻的研究人员,首次在云南省思茅地区孟连县境内的石灰山上发现大片龙血树。
血竭的研究
为棕榈科植物麒麟竭 Daemonorops draco Bl. 果实及树干中的树脂。
亦名骐驎竭(《雷公炮炙论》)、麒麟血(《太平圣惠方》)等。
味甘、咸,性
平。
入心、肝经。
功能:外用止血生肌敛疮,内服活血散淤止痛。
主治:跌打损伤、淤血肿痛、外伤出血不止、瘰疬、臁疮溃久不合、淤血经闭、痛经、产
后淤阻腹痛。
外用:研末撒或入膏药内敷贴。
内服:研末,1~1.5g;或入丸剂。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是一种树脂酯及血竭树脂鞣醇(Dracoresinotannol)的混合物,约含57%~82%;另含无定形的血竭白素(Dracoalban)约2.5%,黄色血竭
树脂烃(Dracoresene)约14%,不溶性树脂0.3%,植物性渣滓18.4%,赭朴吩(Phlobaphen)0.03%,灰分8.3%。
有报告指出,血竭白素不是血竭中原有成分,而是由达马胶等树脂掺入而得到的,因此以血竭白素作为血竭的鉴别特征是不合适的。
商品原装血竭中含有血竭素(Dracorhodin)、血竭红素(Dracorubin)、(2s)5-甲氧基-6-甲基黄烷-7-醇(即黄烷醇)及苯甲酸等。
药理作用:
1. 抗菌作用血竭的水浸剂(1:2),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
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白色念珠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亦有报告指出:血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
柠檬色葡萄球菌、奈氏球菌、白喉杆菌及伤寒杆菌有很强的抑菌作用;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福氏痢疾杆菌等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2. 抗炎作用实验表明:血竭(10%)给小鼠灌胃2g/kg/d,连续7天,对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血竭混悬液(20%)涂布烫伤
部位,可使烫伤部位之炎症消失,伤口明显缩小,呈结痂状,并有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3. 对血液流变性以及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血竭可使血流通畅,防止血栓形成。
能明显降低血红细胞压积、加快红细胞在直流电场中
的电泳速度、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加快血小板的电泳速度;亦可降低全血及血浆黏度,但不显著。
血竭尚有显著抗血栓作用;明显缩短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的
作用;缩短家兔血浆再钙化时间和抗肝素作用。
但对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血液黏度无明显影响。
4. 其他作用血竭有明显增加血浆中cAMP的水平、降低血浆中cGMP的含量的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血竭粉,每次1g,日服4次,治疗期间适当补液。
治疗270例,获得止血效果者249例。
〔浙江中医杂志1984;19(7):302〕
2. 治疗面神经炎血竭12g,麻子仁30g,混合捣烂如泥,分为3等份,分别摊在直径约5cm×5cm 大小的圆形纱布上,再将麝香面2g 分为3份,分别撒
于表面。
敷前先针刺患侧下关穴,成人直刺1~1.5寸,小儿5分许,强刺激,不留针,针毕,将药敷于耳前面神经分布区,7天换药1次。
治疗100例,经2~3
次治疗后,痊愈86例,好转14例。
〔河南中医1985;(4):27〕
3. 治疗颈淋巴结核血竭3g,露蜂房1个(瓦焙存性),麝香0.4g,山慈姑6g,明矾40g,研粉,用香油调敷患处,治疗颈淋巴结核有效。
〔江苏中医
杂志1982;(60:25)
4. 治疗化脓性疾病血竭、儿茶各10g,轻粉、铜绿、朱砂各5g,红粉4g,冰片6g,大珍珠(煅)2粒,共研细末,同鲜老鹳草60g,猪板油120g,共
调,铁锤捣烂如糊状,调匀即成。
将此膏分为2贴,每贴7天,第1贴后可见大量脓液流出,疮面收缩一半,第2贴后收口愈合。
痊愈后忌食刺激性食物。
〔河
南中医1984;(5):527〕
5. 治疗痔疮血竭18.6g、黄连21.7g、乌梅 9g、朱砂
6.2g、枯矾43.4g、普鲁卡因10.5%、仙鹤草20g、赭石18.6g,制成药液后,注入痔核中央。
治
疗2013例,治愈率为94.2%。
〔北京中医1983;(3):30〕
6. 治疗带状疱疹血竭300g,儿茶60g,朱砂、炒乳香、炒没药、红花各45g,麝香、冰片各3.6g。
共研极细末,密封收贮。
每包装有2.1g。
成人每次
1包,每日3次,用温开水或黄酒送下。
儿童减至半包,每日2~3次,用温开水送下。
治疗11例,全部治愈,没有神经痛等后遗症。
〔中医杂志1965;
(12):18〕
方剂选用:
1. 治疗腹中血块:血竭、没药、滑石、牡丹皮(同煮过)各一两。
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服之。
(《摘元方》)
2. 治疗伤损筋骨,疼痛不可忍:麒麟血一两,没药一两,当归一两(锉,微炒),白芷二两,赤芍药一两,桂心一两。
捣细罗为散,每服,以温酒调
下二钱,日三、四服。
(《太平圣惠方》)
3. 治疗一切不测恶疮,年深不愈:血竭一两,铅丹半两(炒紫色)。
上二味,捣研为散,先用盐汤洗疮后贴之。
(《圣济总录》血竭散)
配伍效用:
血竭配伍枯矾血竭甘咸性平,外用止血生肌敛疮,内服活血散淤止痛;枯矾酸涩性寒,解毒、燥湿、止血。
二者合用,共奏活血散淤、止血定痛、生肌敛
疮之功效,用于治疗外伤出血疼痛以及瘰疬、臁疮溃烂,疮口日久不敛者。
血竭配伍乳香、没药三者均有活血散淤、生肌止痛之功,相伍为用,其效更著,用于治疗外伤淤血肿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敛口者。
血竭配伍自然铜二者均有活血散淤止痛之功效。
且自然铜能续筋接骨,相伍为用,共奏活血祛淤、续筋接骨之功效,用于治疗跌打损伤之筋断骨折而
有疼痛者。
【注意事项】
宜忌:“凡血病无淤积者不必用。
”(《本草经疏》)
毒副作用:血竭给小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为153.75~366g/kg。
给家兔灌胃3g/kg/d和1.5g/kg /d,连续90天,对血中红细胞、白细胞的数量、谷丙转
氨酶活性、尿素氮含量及体重增长均无明显影响,对肝、肾功能未见损害,病理镜检除可见心肌细胞间微小血管有一定程度的扩张外,对脾、肝、肺、肾、
肠、肾上腺等均无损害。
【医家论药】
“骐驎竭,木之脂液,如人之膏血,其味甘咸而走血,盖手足厥阴经药也。
肝与心包皆主血故尔。
河间刘氏云,血竭除血痛,为活血之圣药是矣。
乳
香、没药,虽主血病,而兼入气分,此则专于血分者也。
”(《本草纲目》)
“骐驎竭,甘主补,咸主消,散淤血、生新血之要药。
故主破积血金疮,止痛生肉,主五脏邪气者,即邪热气也。
带下者,湿热伤血分所致也。
甘咸能
凉血除热,故悉主之。
”(《本草经疏》)
“血竭,助阳药中同乳香、没药用之者,取以调和血气,而无留滞壅毒之患。
”(《本经逢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