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害承制与从肝论治失眠症
- 格式:pdf
- 大小:54.86 KB
- 文档页数:2
失眠..小儿惊吓发热..慢性肝炎..抑肝散...岳美中抑肝散二陈汤加当归、川芎、柴胡、白术、钩藤等组成。
主药是柴胡,用量皆为10~12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本方功能养血舒肝、和胃化痰,用以治疗肝胃同病而偏于痰湿盛者,可望应手效取。
*病例1:曾治一老年女性,患神经衰弱,睡眠很差,伴头痛,咳嗽、吐清痰,脉象沉弦。
此属肝血不足,体弱用强,凌犯脾胃,致健运失司,痰湿内生,循胃之大络上扰神明,即《素问·逆调论》所得“胃不和则卧不安”者是也,投以抑肝散,服之即能入眠。
*病例2:曾治一小儿因惊下而发烧,面色发青,胸闷脉弦。
属肝脾同病,少阳升降之气违和,以抑肝散煎服,3日而愈。
*病例3:宋某,女,56岁。
自1956年起患慢性肝炎,肝区胀痛,肝功能不正常,肝大4~8厘米,17年来屡治未效,于1972年8月来诊。
切其脉左关浮弦,视其舌苔白润,舌边不红绛,是肝阳虚衰之候,以致寒湿凝滞于肝脏,不能自行化解。
而前者又多服苦寒解毒之药,不仅泛而无当,不中病情,反而寒凉助长寒湿,故使肝大久久不愈。
又肝为血脏,有瘀血久积,以致肝大者甚多,投以活血化瘀,则逐渐缓解而消,但此证脉不涩,舌边不紫绛,胁无刺痛感,瘀血证不具,投祛痰药亦无的放矢。
既属肝阳虚,治宜用逍遥散加味,但兼方中芍药微寒性阴,有碍阳虚,不如抑肝散以川芎易白芍,有化解肝郁之作用,因投予加味抑肝散作汤用。
当归9克,川芎6克,钩藤、柴胡、白术、茯苓、清半夏各9克,广橘红6克,炙甘草4.5克,水煎服。
患者服药27剂后,症状好转,肝肿大见缩小,又按原方续服20剂,肝功能恢复正常,肝脏已不肿大。
此方对于肝炎久不愈,功能不正常,胁痛脘闷,肝稍肿大,证属阳虚者,加入瓦楞子12克,橘叶9克,效果尤迅捷。
此方原出王肯堂《证治准绳》,后人加入半夏、橘红尤有显效。
日人大冢敬节有方解云:“此方乃四逆散变方之抑肝散,加陈皮、半夏,……方中钩藤,乃镇痉药,能平肝木,治手足拘挛;当归能润肝血;川芎能疏通肝血,与此柴胡、甘草、钩藤配伍,能缓解肝气亢进;茯苓、白术,能消导胃中水饮;陈皮、半夏,能去痰饮。
【推荐】《中医名词词典》-五行火不生土火指肾阳,即命门火;土即脾胃。
当肾阳虚弱,命门火不足,脾胃得不到这种阳气的温煦,影响胃气腐熟水谷和脾气运化营养精微,运化水湿的功能,出现肾脾阳虚的综合病症,均属火不生土。
临床表现为腰酸膝冷,畏寒,饮食不化,小便不利,浮肿或天亮前腹泻等。
火盛刑金(火旺刑金)火指肝火,与木火刑金同义。
火指心火或热邪,心火炽盛可藉伤肺阴,引起喘咳痰血;热邪炽盛,会伤害于肺,引起热咳或痰热阻肺,病情严重的,可出现高热,呼及急促,鼻翼煽动,甚则咳血,咯血等症状,又称火热迫肺。
火性炎上用火焰上燃的现象比喻火邪致病的病变向上的特点。
火有虚实之分;实火多属外邪阳热,主升主散,火热伤肺,则见喘咳,咯血或鼻衄等症;火迫心神,则见头痛、呕吐、昏迷,谵妄等症。
虚火多由精血亏耗,阴虚阳亢而起,症见烦燥、咽痛、声嘶、齿龈出血,耳鸣等。
均属火性炎上的病变。
节气是农历推算四季气候的单位。
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故一个节气又称为三候。
节气表示四季气候变更的每一阶段。
一年共有二十四节气,按顺序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金寒水冷指肺肾虚寒。
肺属金,肾属水。
肺金与肾水在生理上相互资生,病理上也可相互影响。
当肺气虚而累及肾,或肾阳虚而影响肺,都会出现肺肾虚寒的综合病症。
临床表现有咳嗽、吐痰稀白、气喘、畏寒、腰膝冷、水肿等。
金气肃降用以说明肺的生理特点。
金代表肺,肺主气的活动,肺气宣清而下降,气化活动就顺利,三焦水道也能通调;反之,若肺气不能清肃下降,就会使气上逆,发生咳嗽,气喘或小便不利等病症。
亢害承制见《素问、六征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
制则生化‥.】亢,即亢盛。
承,作抵御解。
制,即压抑或节制。
五行学说认为,事物有生化的一面,也有克制的另一面。
若有生无克,势必亢盛之极而为害,因此必须抵御这种亢盛之气,令其节制,方能维持事物的正常生发。
中医各家学说(总结版)医家与学派(一)伤寒学派将历史上不同时期研治伤寒而卓有成就的医家统称为伤寒学派。
伤寒学派诸家以《伤寒论》为其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
根据其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特点,一般惯分为XXX以前伤寒八家和明清时期伤寒三派。
(二)河间学派河间学派是以XXX时期河北河间著名医家XXX为代表的医学流派。
以《内经》理论为指导,以阐述火热病机,善治火热病证而著称于世。
倡“六气皆能化火”说,治病善用寒凉,世人亦称之为寒凉派。
XXX,金著名医家,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医方精要宣明论》《三消论》等。
其主要内容为“六气皆能化火”。
(三)易水学派XXX建立了以寒热虚实为纲的脏腑辨证体系,在医学发展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
易水学派又为温补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攻邪学派XXX学派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
XXX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
(五)丹溪学派丹溪学派以养阴为宗旨,强调保存阴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XXX为学派之倡导者。
大倡“阳有余阴不足论”,治疗强调滋阴降火,而开后世滋阴法之先河,并擅长气、血、痰、郁等杂病的论治。
(六)温补学派以XXX为先导的一些医家在继承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温养补虚为临床特色的辨治虚损病证的系列方法,或侧重脾胃,或侧重肾命,而善用甘温之味,后世称之为温补学派。
代表医家有XXX、XXX、XXX、XXX、XXX等。
(七)温病学派温病学派是在历代医家研究外感温热病的基础上构成的,经过明清两代而逐渐发展成熟,在其构成发展进程中,又分为二个派系,一为温疫学派,一为温热学派,温疫学派以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为代表,以探讨温疫病见长。
温热学派以XXX、XXX、XXX、XXX四大家为代表,研究普通温热病(包孕湿热病)的发生发展证治规律各论晋唐期间XXX1、平生和著作XXX,初唐著名医学家。
公元581~682年(XXX元年~XXX元年),一说为公元541~682年。
他认为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不能以“至粗至浅之思”而草率从事,必须“精勤不倦”,XXX有成。
从太阴病论治失眠的理论及医案举隅失眠,病机既往的研究认为是阳不入阴,阴阳失交,一些文献集中在调理脾胃法治疗失眠[1-6],实则为从脏腑辨证的角度治疗失眠,在临床中笔者运用六经辨证的思路与方法,观察到失眠按六经辨证属于太阴病的患者较多见,太阴病首见于《伤寒论》,症见脘腹胀满,纳呆不欲食,便溏或泄泻,进食寒凉则胃脘不适甚至腹痛腹泻者,可以考虑辨证为太阴病。
太阴病,一般认为属于脾阳虚,多见里虚寒证,如脾阳虚,或脾肾阳虚证,另外,太阴病里虚寒,阳气不能升发,气血津液无法周流全身,因此,将水饮内停、湿浊困阻等阻碍津液代谢类证归太阴病;按照柯韵伯“六经钤百病”的思想,将气血津液亏虚不足类症状可归入太阴病,如将气短、乏力、神疲、体倦懒动等气血亏虚表现,以及头昏沉、反应迟钝等清气不升发表现亦可考虑太阴病。
在辨证属于太阴病的同时,注意合并其他六经病的兼杂证型如合并阳明病、太阳病、少阴病等,而这与从脾胃论治失眠有着巨大的差异,从脾胃论治只是脏腑辨证的一个证型,而太阴病合并少阴病、太阴病合并太阳病等太阴病合病的辨证,即兼顾了病的传变发展趋势,辨证体系更加综合且更能反映疾病的复杂本质,因此,综合以上治疗方法,从太阴病论治失眠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1 太阴湿伴阳明热证——三仁汤医案患者,男,65岁,病历号:1224270,2012年10月12日就诊。
主诉:失眠2年,患者2年来入睡困难伴早醒,周身瘙痒而不能平卧入睡,患者形体肥胖,纳呆不欲食,夜尿频,大便调,尿黄,舌苔黄腻厚,左脉弦有力,右脉滑,右寸沉取细弱。
既往史:糖尿病10年,注射胰岛素治疗,空腹血糖为6.7 mmol/L。
中医辨证:太阴湿伴阳明热,湿热弥漫。
治则:清化三焦湿热。
方剂:三仁汤加减。
处方:杏仁10 g、白豆蔻10 g、砂仁6 g、鸡内金15 g、蒲公英20 g、太子参20 g、桔梗15 g、白茅根20 g、炒枣仁20 g、丹参15 g、大腹皮20 g、丹皮15 g、白芍20 g、茯神15 g、枳壳15 g,7剂。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整理(最终版)总论:一、伤寒学派始于晋唐,盛于明清。
外感热病的辩证论治体系1.宋金以前伤寒八大家: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方证同条,比类相附,“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美尼尔氏综合症方证相应,有是证,用是方。
2.明清伤寒学派错简重订派:方有执(首先提出)喻昌(喻嘉言)(大力倡导)维护旧论派:张遂辰,张志聪,张锡驹,陈念祖(陈修园)辩证论治派:柯琴,徐大椿(以方类证)尤怡,钱潢(以法类证)陈修园,包诚(分经审证)二、医经学派:内经等经典著作为研究对象,重理论。
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痤疮疡门开手第一方。
三、经方学派:重方药(秘方)四、中西汇通派唐宗海(第一人)五、河间学派刘完素寒凉派火热论(为攻邪学派、丹溪学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还是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形成的先导)荆山浮屠:罗知悌六、易水学派张元素李杲七、攻邪学派张从正“汗、吐、下”八、丹溪学派养阴九、温补学派宋《局方》温燥金朱丹溪寒凉降火———苦寒明温补清寒凉十、温病学派温疫学派: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
温热学派:叶桂,吴瑭,薛雪,王士雄(温病四大家)华佗145-208东汉末医家建安三神医(董奉,张仲景)“外科圣手,外科鼻祖”1.麻沸散:羊踯躅茉莉花根当归菖蒲2.五禽戏:运动养生(华佗对中医养生的最大贡献)3.漆叶青黏散:黄精漆叶桑葚何首乌茅山术《华佗神方》孙思邈著整易麻药神方:川乌草乌胡茄子羊踯躅麻黄专为开取箭头时用,服之令人不痛。
外敷麻药神方:川乌尖草乌尖生南星生半夏胡椒蟾酥荜茇细辛专为施割症时,可治骨质增生“阳化气,阴成形”解麻药神方:人参生甘草陈皮半夏白薇菖蒲茯苓神膏:乳香没药血竭儿茶三七冰片麝香热加黄连,腐加轻粉,有水加龙骨,收口加珍珠、蟹黄,杖伤三七倍用。
孙思邈药王千金要方(把虚损分为五劳六极七伤)注重养生、医德。
对《伤寒论》的研究采用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
痰热内扰型失眠症中医怎样辨证论治
痰热内扰型失眠症中医怎样辨证论治(1)症状:失眠、心烦、口苦、目眩、头重、胸闷、恶心、嗳气、痰多,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2)病机:
肝胆之经有热、有痰,则口苦、目眩;痰火内盛,扰乱心神,所以心烦、失眠;痰热郁阻气机,所以头重、胸闷、恶心、嗳气;舌质红,舌苔黄腻,
脉象滑数,为痰热之象。
(3)治法:化痰清热,养心安神。
(4)选方:清火涤痰汤(5)用药:胆南星6克,黄连6克,生姜3片,茯神15克
,贝母10克,竹沥10克,麦冬10克,柏子仁10克,丹参10克,僵蚕10克,菊花10克,橘红10克,杏仁10克,栀子10克。
(6)
方解:方中用胆南星、贝母、竹沥、生姜化痰泄浊;柏子仁、茯神、麦冬、丹参养心安神;僵蚕、菊花熄风定惊;杏仁、橘红豁痰利气,共达化痰清
热、养心安神之功效。
(7)加减:一般轻症,可用温胆汤(半夏、橘皮、茯苓、竹茹、枳实、甘草、生姜、大枣);若痰热扰心,气血不足症者,
可在温胆汤基础上加:远志、人参、熟地、酸枣仁,名为:十味温胆汤;若痰涎沃心,瘀阻血脉者,则可在十味温胆汤基础上加:菖蒲、远志、郁金
、杏仁、丹参,以痰瘀并治,清心安神;或用名医焦树德验方(黄连、生地、远志、天竺黄、郁金、生铁落煎汤,送服朱砂粉0.6~0.9克),
也有较好的疗效。
如果痰火较盛者,可用除痰降火汤(柴胡、黄芩、半夏、青皮、枳壳、竹茹、珍珠母、龙胆草、山栀子、夜交藤)(8)心理及精
神松弛治疗:参见前面中西医心理疗法内容及方法。
从《伤寒论》少阳病辨治失眠甘肃省中医院权晓理失眠是以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睡眠时间、深度及消除疲劳作用不足为主的一种病症。
《伤寒论》中有很多对失眠的描述,如“不得眠”、“不得卧”、“卧起不安”等。
少阳病辨证主要用于论治外感疾病,试从《伤寒论》少阳病辨证的角度,对失眠证治进行探讨。
从少阳辨治,少阳为枢,其府为胆和三焦,以胆为主。
胆为甲木,具生发疏泄之性,散布相火以温暖周身,可条达一身气机;三焦为枢机之府,通行元气和津液。
无论外感内伤均可影响到少阳转枢,形成胆气郁结和三焦失枢病理转机,导致失眠。
1、胆郁化火致失眠若太阳病误治失治,损伤胃气,三焦失枢,或外感邪气直接侵犯少阳,均可导致胆气郁结化火,扰乱心神,致心神不宁而失眠。
若为胃虚胆郁者,可见心烦失眠,嘿嘿不欲饮食,喜呕,胸胁胀满,或见往来寒热,太阳穴部位疼痛等症,舌边尖红苔白腻,脉弦细,治宜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若兼有营卫不和者以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调和营卫。
若胃不虚而胆郁者,症见心烦失眠,伴口苦、咽干、目眩,耳部胀满不适或听力下降,舌边尖红,苔黄,脉弦数,治宜黄芩汤加柴胡以清泻胆热而宁神。
若少阳枢机不利,痰热内扰而致失眠乃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2、三焦失枢致失眠少阳三焦失枢,多由脾胃虚弱,通降失常,而致三焦枢机不利。
三焦失枢,气液代谢失常,水饮内停,阳气内郁化火扰神,故见不寐。
如伤寒论》第147条所云:“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因阳热内郁于上焦,故见心烦失眠;中虚水停,故见胸胁部胀满结硬,小便不利,口渴;水热郁蒸而见头汗出,正邪交争故见往来寒热,舌尖红苔白水滑,脉弦,治宜柴胡桂枝干姜汤加法夏、菖蒲以和解少阳,温脾散饮,安神定志。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下心悸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张某某,男性,43岁,建筑公司水泥工。
1973年8月22日初诊,自1972年6月开始,反复发作头晕、憋气、心悸、心前区不舒及停跳现象,平时心率蛐~50次/分。
上述症状发作时心率35~40次/分。
,伴有停跳5~8次/分。
自1973年5月起发作频繁,每次发病持续2~3小时。
经某某医院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住院两个月。
经用阿托品、异丙基肾上腺素、706代血浆等各种西药治疗,效果不好。
每星期仍发作1~2次,表现为头晕、憋气及停跳现象,心率每分钟不足40次。
最后在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动员患者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
患者考虑安装起搏器后,对今后劳动不方便,故不同意安装,前来门诊要求中医治疗。
初诊当时表现,阵阵心慌,胸闷憋气,心烦,夜寐多梦。
舌红体瘦,脉象沉迟,按之弦细且滑。
检查:血压120/80毫米汞柱,心率46次/分,发育正常,呼吸平稳,颈静脉无怒张,两肺(一),心界不大,心律整,心脏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部无压痛,肝脾未触及,下肢无水肿。
中医辨证:从脉象沉迟、心慌气憋来看,似属心虚气弱,肝肾两亏。
细诊两手寸关,沉取略弦且精。
夫沉则主里,迟司脏病,精脉为痰,弦乃郁象}舌瘦尖红,心烦梦多,全是肝肾阴虚,虚热上扰,心阴不足为本,阴损及阳,心阳又虚是标。
治疗必须养其心阴,助其心阳,滋补肝肾,泄其虚热,调理阴阳,平衡升降。
北沙参30克,麦门冬、枸杞子各15克,淡附片(先煎透)、菟丝子各12克,熟地黄18克,桂枝、仙茅、仙灵脾、党参各9克,金樱子10克。
服中药时,停用一切西药。
进药6剂詹,自觉症状明显好转,胸闷憋气未发作,心脏无停跳现象,心率50次/分。
二诊由某某医生应诊,认为病属心阳不足,改用辛温,壮阳、益气药物,用淡附片30克,黄芪24克,桂枝15克,麻黄6克,细辛6克……等。
因方中升药过多,缺少育阴药,又无调整升降药物,故进药后,患者又出现胸闷憋气及心脏停跳现象,心率降至40次/分。
晦涩难懂的76个中医术语1阳化气,阴成形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化气与成形,是物质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运动形式。
张景岳注:“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 而凝,故成形。
”因此,这里阳和阴是指物质的动与静、气化与凝聚、分化与合成等的相对运动,进而说明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作用2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见《素问·生气通天论》。
阳强,即阳亢。
就是说阳气过亢,既不能卫外而固密,而在内的阴气又受损耗或蒸迫而外泄,以致真阴亏损。
3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元代朱丹溪氏经过临床实际体会所提倡的一种论说。
他所指的阴是精血,阳是指气火,即由于精血亏损所产生的虚火。
他认为精血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不断消耗,易损难复,故阴常不足。
如不注意保养精血,嗜酒纵欲,伤戕过度,则阳气易亢,虚火妄动,故阳常有余。
阴虚阳亢,则百病丛生。
故主张保重精血以维持身体阴阳的相对平衡,这是他在临床上偏重滋阴法的理论根据。
4木喜条达木是肝的代词,条达即调和畅达。
用树木生发的现象比喻肝的生理特点。
肝主疏泄,一方面疏泄胆汁,帮助脾胃消化;另一方面,肝胆又有升发透泄的作用,使全身气机舒畅。
因此,肝气的特点是喜调和畅达,既不能过亢,又不能抑郁。
5水性流下用水往下流的现象比喻水湿邪气致病的病变向下的特点,如腹泻、下肢倦怠或下肢浮肿等。
6木郁化风五行归类中,肝主风,属木,木郁即肝郁。
由于肝郁导致肝血亏损,或素体血亏而出现肝风症状,故称。
临床表现有眩晕、舌麻、震颤、痉厥等。
7水火不济心属火,肾属水,水火二者互相制约,互相作用,以维持生理的动态平衡,称为“水火相济”。
如果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或因心火妄动,下伤肾阴,便失去这种协调,出现心烦,失眠,遗精等症,就是这种病变。
参阅“心肾不交”条。
8水亏火旺水指肾水,火指心火。
肾水不足而致水不济火,使心火独旺,出现心烦、失眠或睡卧不宁的证候。
指肾阴,肾阳的失调。
水即肾水,火即命门火。
肾水亏损,命门火偏亢,出现性欲亢进,遗精等症。
三世医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素女脉诀》中医理论体系内容: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方剂、本草、针灸、辨证、诊法、治则、养生、运气用阴阳学说阐明医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
说明各种事物的普遍联系②说明事物的平衡、不平衡③说明事物的互相转化④说明阴阳为矛盾共生用阴阳学说说明事物的互为转化:冬伤于寒,春生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僻;夏伤于暑,秋生亥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确立学派的依据:①师承授受:亲炙(师徒面对面传授学习)、私淑(未曾见面,学习著作尊其为师)②学术争鸣:不同学派、不同医家六大学派:医经学派:《黄帝内经》;经方学派:经验方或仲景方;河间学派:火热立论;易水学派:脏腑病症;寒温学派:中医外感病;汇通学派:中西医汇通刘完素(刘河间)亢害承制论:①自然界运气承制是保持事物运动平衡的必要条件②五运之气偏亢到一定程度出现胜己之化的假象火热论:①火热病的广泛性②六气皆能化火③五志过极皆为热甚④火热病的治疗(表证宜汗解,里证宜攻下)张从正(张子和)处之者三,出之者三:天之六气、人之六味、地之六气合称三部之气,太过或者不及时变为三部邪气,侵犯人体导致三部之病,按照症状部位不同分为上中下治疗对应用汗(表解)吐(上涌)下(下泄)三法,使得邪去正安。
攻邪之法:汗吐下三法朱震亨(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①理论依据,源于内经②取类比象,天地日月③人体阴精,迟成早渴④精欲无涯,动火耗精⑤动静得宜,收心养性火热证的辩治:①实火可泻:正治法(黄连解毒汤热者寒之,小便降火极速,硝黄冰水)火郁发之:外受风寒(苍术柴胡),内有郁热(火郁汤)反治法:火盛者,当顺其性而发之必兼温散②虚火可补:滋阴降火法:阴血虚而相火旺(四物汤加黄柏)阴精虚而相火旺(大补阴丸)引火归源法:附子未津调,敷涌泉穴甘温除热法:人参,白术,甘草郁证病因病机:寒暑交侵(外)、饮食失节(饮)、七情内伤(情)、劳役过度(劳)导致气血佛有郁,导致血热湿痰(六郁)使得相因为病,变生他病(气湿痰热血食)10、孙一奎论命门:含义:命门乃肾间动气,蕴含着原气、动气生生不息的变化,为人身先天之太极,是原气生生不息运动变化的机理。
“泻南补北”的意义《素问·六微旨大论》曰:“亢则害,承乃制”,五行生克,如一脏发生亢害,另一脏即须承制,若以《七十三难》补母泻子之法,泻心补脾治疗肝实肺虚,五脏非但不能相平,反会因补脾而抑制肾,病反益甚。
王氏谓:“……若以虚则补母言之,肺虚则当补脾,岂知肝气正盛克土之源,虽每日补脾,安能放其正盛之势哉?纵使土能生金,金受火克亦所得不偿所失矣。
此所以不补土而补水也。
或疑木旺补水,恐水生木,或木愈旺,故闻独泻火不补水论,欣然而从之?殊不知水木已旺矣,何待生乎,况水之虚虽峻补,不能复其本气,安有余力生木哉?若能生木,则能生火矣。
”明泻子补母治疗肝实肺虚之弊。
故《难经》于“补母泻子”说之外,又论及“泻南补北”之法以作补充。
《七十五难》云:“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金不得平木”,滑伯仁《难经本义》认为“不字疑衍”王安道亦称“不”字当删,其本意在于金能平木。
“子能令母实”,是东方肝实的病因,针对其病因,泻心火以制木,心火得泻,火不乘金,金不受克,故西方不虚而金能平木。
而“母能令子实”非指病因,是针对治疗而言的,即肾为肝母。
滋补肾水,以助克火之力,水胜火,则心火不致偏旺,心火受抑,不能刑金,则西方不虚,故而金能平木。
再者,补肾水,水旺就能滋养肝木,肝得以濡养,就能潜降肝阳,以致东方不实,东方不实也能得以平木。
根据泻南补北之法,列五脏虚实治法于下:①肝实肺虚:泻心火,取手少阴心经之五输穴中属火的少府穴;补肾水,取足少阴肾经之五输穴中属水的阴谷穴。
②心实肾虚:泻脾土,取足太阴脾经之五输穴中属土的太白穴;补肝木,取足厥阴肝经之五输穴中属木的大敦穴。
③脾实肝虚:泻肺金,取手太阴肺经之五输穴中属金的经渠穴;补心火,取手少阴心经之五输穴中属火的少府穴。
④肺实心虚:补肾水,取足少阴肾经之五输穴中属水的阴谷穴;补脾土,取足太阴脾经之五输穴中属土的太白穴。
⑤肾实脾虚:泻肝木,取足厥阴肝经之五输穴中属木的大敦穴;补肺金,取手太阴肺经之五输穴中属金的经渠穴。
从“相火理论”探析少弱精症的中医治疗思路摘要:少弱精症是导致男性不育症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个体差异该病的病因病机尚不明确,中医无此病名,本文将从“相火理论”探析少弱精症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思路,为临床治疗少弱精症提供新的诊治思路。
关键词:相火;少弱精症;病因病机;少弱精症是导致男性不育症的重要因素之一,占男性不育症的46%[1],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传统中医无“少弱精症”这一病名,可归属于“无嗣”、“精冷”、“精寒”等范畴,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虚劳无子候》曰:“丈夫无子者,其精清如水,冷如冰铁,皆为无子之候。
男子脉得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也。
”;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病证治》曰:“劳之为病,其脉浮大阴寒精自出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一作冷)。
”;陈无择《辨证录种嗣门》中记载导致男子不育有六因“精寒、气衰、精少、气郁、痰多、相火盛”的独特见解。
近年来众多医家大多从肾论治,其临床疗效不显著,本文从“相火理论”论治少弱精症的问题进行理论探析。
一、“相火理论”的溯源相火一词首见于《素问天元己大论篇》:“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该处以五气六运来论述君相二火,但对于“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的见解以唐王冰和明张景岳为代表[2],自《内经》之后到北宋时期皆无相关文献论述,南宋的陈无择提及相火,但未详细论述,刘河间倡导六气皆从火化,并对疾病病机剖析时运用“亢害承制”理论,以五行生克制化阐述五脏之间复杂的病理联系[3],其倡导相火论,皆为火热病机服务,与别派医家所论君火、相火有本质区别。
张元素在《脏腑寒热虚实标本用药式》中提出相火与命门、三焦之间的生理关系;李东垣为“补土派”的代表,提出了“阴火”学说,在其《脾胃论》中所论“阴火”实为妄动的相火[2]。
朱丹溪结合理学太极概念创立“相火论”,《格致余论相火论》曰:“君火之气,经以暑与湿言之;相火之气,经以火言之,故曰相火元气之贼”。
伤寒八家: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舒微/郭雍/成无己伤寒三派:错简重订派:方有执/喻昌/张璐/吴仪洛/吴谦/章楠/周扬俊/黄元御/程应蚝;维护旧论派:张遂辰/张志聪/张锡驹/陈念祖;辨证论治派:以方类证-柯琴/徐大椿;以法类证-尤怡/钱潢;分经审证-陈修园/包诚河间学派:刘完素所创,阐述火热病机倡六气皆能化火易水学派:张元素建立了以寒热虚实为纲的脏腑辨证体系攻邪学派:以张从正为代表,强调邪留则正伤,邪去泽正安之理,善用汗吐下三法丹溪学派:朱震亨倡导,阐述阴虚火旺之证,阳有余而阴不足,治疗强调滋阴降火孙思邈: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对方剂学的成就:集方剂之大成/化裁发展古方/组方配伍特色养性养老内容:抑情节欲/适当运动/依时摄养/食宜食养和食疗/服食方药和服水/养老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第一本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确立儿科五脏辨证纲领调剂制方的特点:用药务求柔润/力戒呆补峻攻/注意升降气机/善于化裁古方/创制简便成药刘完素: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和医方精要宣明论;提出六气化火及玄府气液诸说脏腑的本气:肺气清/肝气温/心气热/脾气湿/肾气寒亢害承制:如果某一方面发展过亢或不及,使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变乱对火热病证的治疗:表证主张以辛凉或甘寒之剂以解表;表里同病以宣通弗热郁结为主,如防风通圣散;里证-里热郁结时用承气汤攻下,热毒极深时用黄连解毒汤或与承气汤合用,下后热盛则黄连解毒汤清余热,下后热不盛则小剂黄连解毒汤或凉膈散张元素:总结脏腑辨证理论;对脾胃以抚养为主,祛邪为辅;治脾宜守宜补宜升,治胃宜和宜攻宜降遣药制方:升降浮沉与气味厚薄还有炮制有密切关系/制定药类法象/阐发苦欲补泻/创药物归经和引经报使/六气内淫制方大法/用药要旨枳术汤-消化水饮为主兼顾脾胃;枳术丸-以补养脾胃为主兼治痞消食更增强滋养胃气之功李杲: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创补中益气汤;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内伤热中证:由阴火内燔所致-阳气不升,伏留化火/津伤血弱,内燥化火/谷气下流,湿火相合/心君不宁,化而为火/劳役过度张从正:自述"三法可兼众法";论病首重邪气,治病必先祛邪;主张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汗吐下三法:汗-凡是具有疏散外邪作用的方法都属汗法;吐-凡邪气在上,皆宜吐之;下-凡具有下行作用的方法都属下法朱震亨:阳有余阴不足论:人之阴阳动静,动多静少/人之生长衰老,阴精难成易亏/人之情欲无涯,相火易夺阴精相火论:相火为生命之动力/相火妄动则为贼邪;原因是情欲无涯,部位是肝肾二部阴升阳降论:从五脏,水火,气血三方面论述治疗经验:滋阴降火法-针对相火妄动之证,"气有余便是火",方用大补阴丸,用药为知柏等;升补阴血法-对阴虚阳盛之证重视不隐抑阳,强调养阴补血;气病治疗经验-重视后天脾胃之气及气机失调的治疗;血病治疗经验-四物汤为主;痰症治疗经验-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以二陈汤为基本方;郁证治疗经验-重在调气兼顾郁久化火之治,善用辛热温散之剂解郁,配伍寒凉清泻之剂清火,越鞠丸;薛己:以儿科及外科见长治病求本:①指辨证施治的原则,必须抓住疾病发生的本源②指调治脾肾为治病之关键;滋化源指补脾土或补肾与命门的真阴真阳重视脾胃:脾胃为人身之本,气血之生化又以中焦脾胃为源,升血必以调补脾胃之阳气为先阐发肾命:六味丸/八味丸治虚温补三法:注重温补阳气,调治肝脾;①朝夕互补法②急证骤补法③偏虚纯补法缪希雍:补脾胃上创制了资生丸和肥儿丸治气三法-补气/破气/降气治血三法:血虚宜补之/血热宜清之凉之/血瘀宜通之治吐血三法:宜行血不易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张介宾:万生于一,一分为二;阳非有余,阴亦不足;气不足便是寒治疗经验: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左右归丸;养阴治形,填补精血-熟地;谨守病机,审证而治;治病用药,本贵精专,尤宜勇敢阴阳学说:阴阳一体思想/五行互藏和阴阳水火/阴阳的常与变吴有性:创立了疏利膜原/分消表里的治则;达原饮,三消饮;温病下不嫌早,伤寒下不嫌迟创温疫病因学说:杂气-天地间一种致病因素,是一种物质,有强烈的致病毒性和传染性;戾气-时行疫病的病原;辨伤寒时疫:辨病因-必有感受六淫之因/因感杂气所致;辨感邪途径-自毫窍而入/从口鼻而入;辨发病情况-感而即发,感发甚暴/感久而后发,淹缠二三日或五六日,忽然加重或渐加重;辨病位-感邪在六经/多伏于膜原;辨临床表现-初起觉肌肤寒栗,四肢拘急,恶风寒,头疼身痛,发热恶寒,脉浮/忽觉凛凛恶寒,后但热不寒;辨传变-感邪在经,以经传经/感邪在内,内溢于经,经不自传,自膜原分传表里;辨治疗-初起以发表为主,先表后里,先汗后下,下不嫌迟/以疏利为主,先里后表,下不嫌早,里通则表和;辨预后-发斑为病笃,一汗而解,汗解在前;发斑为外解,虽汗不解,汗解在后;辨传染性-不传染/能传染疫邪传胃,下不嫌早:在患病初起阶段,正气尚盛,用下法不致于引起不良反应,愈后亦容易恢复;用承气汤,重视大黄李中梓:"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化源-生化之源;资化源-虚者补其母治泄泻九法:淡渗,利小便实大便/升提,下者举之/清凉,热者清之/疏利,通因通用/甘缓,急者缓之/酸收,散者收之/燥脾,燥湿培土/温肾,久泻治本/固涩,滑者涩之治癃闭七法:清金润肺/燥脾健胃/滋肾涤热/淡渗分利/疏利气机/苦寒清热/温补脾肾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卫气营血辨治;强调脾胃分治,创立胃阴学说;重视阴亏阳亢风动理论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治虚损病:甘药培中/血肉填下,避免用刚烈的桂和附及苦寒的知柏/中下兼顾吴瑭:温邪首犯太阴,寒邪先伤太阳;创立了温病的三焦辨证论治纲领对于里热:用清宫/清营/清络三法;上焦主以辛凉,中焦主以甘寒,下焦主以咸寒温病五种绝症:肺之化源绝者死/心神内闭,内闭外脱者死/阳明太实,土克水者死/脾郁发黄,黄极则诸窍为闭,秽浊塞窍者死/热邪深入,销铄津液,涸尽者死王清任:提出灵机记忆在脑;重视解剖;治病重视气血,强调气虚和血瘀为致病之源,元气是生命的根源; 中风病机为元气之虚衰,治以大补元气兼以活血通络,其方补阳还五汤吴师机:所著理瀹骈文是第一部外治法专书;被尊称为外治之宗; 治分三焦:上焦之病,以药研细末,蓄鼻取嚏为第一捷法/中焦之病,以药切粗末,炒香,布包缚脐上/下焦之病,以药或研或炒,或随证而制,布包坐于身下内病外治之膏:清阳膏/散阴膏/金仙膏膏方用药特点:猛药/生药/香药膏药功用:拔之则病自出,截之则邪自断王士雄:暑即是热,有明显的季节性,暑多兼湿而非必兼湿霍乱的病因:热霍乱-疫邪,寒霍乱-脾虚湿盛;病机:热霍乱-疫邪及暑湿邪气留着中焦,寒霍乱-中阳素馁,升降失司;热霍乱-白虎汤,寒霍乱-藿香正气散唐宗海:著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血证病机:气机阻逆,血随上溢/脾失统摄,血无归附/火热炽盛,逼血妄行/淤血阻络,血行失常通治血证四法:止血,泻心汤/消瘀,花蕊石散/宁血,宁气/补血,甘露饮用药禁忌:忌汗/禁吐/主下/宜和,和法是"血证之第一良法"张锡纯:倡"衷中参西";大气下陷论,创制升陷汤;寒温统一,注重清透重视冲气为病,善用镇冲降逆:创参赭镇气汤,镇冲降胃汤。
作者简介:唐健(1995-),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肝病方向。
E-mail:18397407580@139 com指导老师:谢军(1968-),男,汉族,硕士,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肝病方向。
E-mail:2663708@qq com谢军教授临床诊治不寐经验总结唐 健1 谢 军2△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衡阳市中医医院科教科,湖南 衡阳 421001【摘 要】 不寐在现代医学中多被称为失眠,容易诱发焦虑症、心血管等疾病,在治疗上大多采用镇静类药物,长期服用较易成瘾,导致戒断综合征。
而中医药治疗没有此等顾虑,通过调和患者整体阴阳的平衡,使阳入阴出,夜寐可安。
文章总结谢军教授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指导应用司天方治疗失眠的临证经验。
认为不寐病因除考虑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过度外,仍需考虑到患者出生及发病年月的运气情况对患者体质及病情的影响。
认为病机在于心之阴阳失衡;治宜调其阴阳,安神定志。
可酌情选取司天方调和阴阳,制化脏腑五行,并根据临床症候不同具体加减。
【关键词】 不寐;五运六气;三因司天方【中图分类号】R249 2/ 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10-0088-03ExperienceofProfessorXieJunintheTreatmentofInsomniaTANGJian1 XIEJun2△1.Hunan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Changsha410208,China;2.HengYangHospit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engyang421001,ChinaAbstract:BuMeiisoftencalledinsomniainmodernmedicine,itiseasytoinduceanxiety,cardiovascularandotherdiseases.Mostofthemaretreatedwithsedativedrugs.Longtermuseofthesedrugscanleadtoaddiction,andfinally,withdrawalsyndrome.But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reatmentdoesnothavetheseconcerns,byharmonizingthepatient soverallbalanceofyinandYang,lettheYangenterandtheYingoout,intheend,thepatientwillbeabletofallasleep.ThisarticlesummarizesProfessorXieJun sclinicalexperienceintreatinginsomniawithSiTianFangintheguidanceofthetheoryofFiveCircuitsandSixQi.Theprofessorbe lievesthatthecauseofinsomniaisnotonlyduetoimproperdiet,emotionaldisorderandexcessiveoverwork,itisstillnecessarytoconsiderthespecificsituationofFiveCircuitsandSixQIinthepatient sbirthyearorsickyear.Anditisbelievedthatthepathogene sisofinsomniaisduetotheimbalanceofyinandYang.So,thetreatmentshouldbalancetheYinandYangoftheheartandcalmthemind.Ifappropriate,wecanchoosetouseSiTianFangorotherChineseHerbstotreatinsomnia,achievethegoalofbalancingYinYangandfiveelementsofharmony.Keywords:Insomnia;FiveCircuitsandSixQI;SanYinSiTianFang 不寐病在《内经》中被称为“目不暝”“不得卧”,其病机为邪气客于脏腑、阳不入阴[1]。
中医治失眠,4种类型7种中成药在中医学里,失眠又叫不寐,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
相当于西医学的神经症,以及多种心脑血管疾病、贫血、肝病等,以失眠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中医学根据症状不同,将失眠分为4种类型:心火炽盛型、肝气郁结型、阴血亏虚型、心脾两虚型。
心火炽盛型症状:不寐,心烦,口干,舌燥,口舌生疮,小便短赤。
舌尖红,苔薄白,脉数有力或细数。
治法:清心泻火。
中成药选用:朱砂安神丸。
肝气郁结型症状:不寐,情志变化则加重,平时情志抑郁,胁肋胀痛,嗳气时作,或胸闷喜太息。
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
中成药选用:解郁安神颗粒、解郁丸。
阴血亏虚型症状:不寐,健忘,心悸,虚烦不安,甚则盗汗,梦遗等。
舌偏淡,苔薄少,脉细或细数。
治法:滋阴养血。
中成药选用:天王补心丸、养血安神丸。
心脾两虚型症状: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治法:健脾养心。
中成药选用:归脾丸、养血安神丸。
用药注意1、部分患者因情绪、精神压力等原因,会致不寐病情加重,甚至彻夜不寐,应短时加用西药镇静助眠,以免影响机体功能,变生其它病症。
2、感染、中毒、颅脑创伤、脑血管意外、严重抑郁症、严重精神分裂症,以及酸碱平衡紊乱等引起的不寐则应及时治疗原发疾病,以免贻误病情。
3、安神类中成药含朱砂成分者(如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柏子养心丸等),长期服用可能引起慢性汞中毒,故不宜久服,应中病即止;如服用无效则改用汤剂等进一步治疗。
4、滋阴养血类安神药(如天王补心丹、养血安神丸)可碍脾运,素体脾胃虚寒,或胃纳不佳,或痰湿留滞者不宜单独服用,一般以汤剂辨证调治更好。
5、于心气虚寒,心血不足不寐者的柏子养心丸则因含肉桂、参芪等,不宜用于肝阳上亢者。
健康指导1、饮食:①饮食易消化、富维生素食物。
②晚餐不宜过饱、过晚。
③不建议吃宵夜。
④不寐患者应尽量避免浓茶、咖啡类饮品,午后起更不宜饮用该类。
2020年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治疗顽固性失眠秘方验方(课件)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治疗顽固性失眠秘方验方2015-01-11简心渡惑阅1817转 17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失眠症临床上所常见,失眠重症,顽固性失眠亦不少见,中西药频投,反复不愈,颇为难疗,痛苦万分,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国医师路志正教授被誉为杂病圣手,诊治失眠,尤其是顽固性失眠,疗效颇佳,经验丰富,侍诊于侧,获益良,不揣愚陋,管窥如下。
1法自心出重圆机近年来,随路师侍诊十次,诊治顽固性失眠或原有其他疾病但以失眠为主症的病人共73人次,其中男47人次,女26人次;年龄以40~60岁患者最多,为52人次,占总数的71.1%;所伴疾病以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胃肠病、肝胆病、糖尿病、肿瘤、冠心病等为多见。
在 73人次中,路师亲拟治法30余法,处方主方73张.所拟之治法,常用的依次为:益气养血(阴)法、疏肝和胃法、调理心脾法、调理肝脾法、调理脾肾法、和解枢机(少阳)法、交通心肾(泻南补北)法、运(醒)脾和胃法、温胆安(育)神、和胃降浊(逆)法、清心宁神法、疏肝解郁法、益气固卫法、养血柔肝法等15法.......感谢聆听路老临证从脏论治,重视脾、肝两脏。
从脾论治为主的处方治法有:调理心脾、调理肝脾、运(醒)脾和胃、调理脾肾(健脾益肾)、柔肝理脾等法共47次.从肝论治为主的处方治法有:疏肝和胃、调理肝脾、养血柔肝、疏肝解郁、柔肝理脾、清肝益肾等法共42次。
而涉及心(神)的23次,肾20次,最少是肺1次。
从腑论治、重视胃、胆两腑,涉及胃论治的有:疏肝和胃、运(醒)脾和胃、和胃降浊(逆)、温胆和胃等法共28次。
涉及胆论治的有:和解枢机(少阳)、温胆安(育)神、温胆和胃等法共25次.无明确涉及大、小肠及膀胱者.......感谢聆听通过对治法的频次分析,总结了路老治疗失眠的点滴经验。
首先,重视五脏功能的调理。
在脏腑方面,重视脏,依次是脾、肝、心、肾,最少是肺;在腑方面,主要为胃、胆,基本不涉及大、小肠及膀胱。
亢害承制与从肝论治失眠症
许良
上海市中医医院中医睡眠疾病研究所(上海200071)
[作者简介]许良(1963-),男,上海人,副主任医师,
主要从事失
眠症等内科疾病临床研究工作
。
【摘要】浅析亢害承制的含义及与失眠症的相关性,应用亢害承制的理论指导临床失眠症的辨证论治。
【
关键词
】亢害承制;失眠症;从肝论治;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25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334(2007)
07-0022-02
Abstract
:
Thispaperexplainstheconnotationoffiveelementssubjugationanditscorrlelativitywithinsomnia.Thistheoryisadoptedinthe
syndromedifferentiationandtreatmentofinsomnia.
KeyWords
:
Fiveelementssubjugation;insomnia;treatmentfromliver;Chinesemedicine
FiveElementsSubjugationandTreatmentofInsomniafromLiver
XULiangShanghaiHospitalofTCM
“亢害承制”源于《素问・六微旨大论》,原属运气学
说内容,说明六气相承制约,是万物生化的重要保证,如
失于相承,则无所制约,必致过亢为害。笔者在王翘楚
教授指导下,经过十几年的临床探索,运用亢害承制理
论,从肝论治失眠症,取得了较好效果。兹对亢害承制
与失眠症相关性作一探讨。
1
亢害承制释义
《素问・六微旨大论》载:“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五行之中,有生有化,有制有克,如无制克,势必盛极(亢盛)为害,有制克,始能生化。外列主岁之气有盛有衰,如主岁之气与主时之气,在相互影响下都盛极,则为害更甚。若是盛极(亢盛)为害,必定败乱失常,生化的功能也就没有了,人体必然发生疾患。亢害承制具体落实到五行气运、脏腑调适之中,可谓一亢则一制,制后随之以生,由生而化,由微而著,更相承袭,体现了亢害承制关系在人体生理活动中最基本的动态平衡规律。当这种规律受到克贼之邪的侵扰,则成为疾病。克贼之邪的来源,不外乎内外两因,内因是由于脏腑与脏腑之间的亢害承制关系失常;外因则来源于六淫,同气相求,内归相应脏腑,以胜相加,导致脏气亢盛,亦可克伐其所胜。说明五运六气与人之五脏生理病理活动密切相关,事物有生化的一面,也有克制的一面,用以解释人体生理平衡的调节。若有生而无克,势必亢盛之极而为害,因此应该抵御这种过亢之气,令其节制,才能维持阴阳气血的生发与协调。2五行生克与五脏不寐亢害承制论肇始于《内经》运气学说,主要说明气候变化的内在调节机制,后世医家将自然现象与人体生命活动相联系,类比推演用以说明人体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并进而指导对疾病的治疗。相生调节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基本调节形式。同时,五行中又存在一种相克
调节[1]。《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谓:“木得金而伐,火得水
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
不可胜竭。”木火土金水相生,木土水火金克制,亢害承
制制生化,生生化化万物立。虽曰同气,不无偏胜亢害
焉。因有承制则生化,亢而无制则病生。犹如自然界,夏
热没有秋凉承制,必然为疠为害;有热就有寒,无冻不成
春,四时气候,春夏秋冬就是亢害承制。所以说,相生和
相克是不可缺少的两种动态调节,而“相克”则是更为重
要的调节因素。但是,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并不局
限于五行相生相克的一般规律。脏腑之间生理上相互依
存、病理上互相影响的密切关系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现
象临床上多见于某一脏病邪亢盛而殃及他脏发病。某一
行在运行中出现太过或不及,不能自我调节,出现所谓
“亢而不能自制”,或“侮而乘之”,发而为病,则须用汤
液、针石、导引之法以助之,使其达到“承乃制”的作用
[2]
。
当今失眠症临床证候的主要特点是:精神亢奋者
多,精神衰弱者少;中壮年人较多,老年人较少;精神情
志因素合并其他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者多,单纯体质因
・22・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年第41卷第7期SH.J.TCMJul.,2007;
Vo1.41No.7
素先天不足,无其他夹杂病者少[3]。说明亢害现象是当今失眠症临床证候的主要表现,肝木偏旺是失眠症发病的主要病理基础。肝木过于亢盛,常易犯胃,临床上多见胃胀、嗳气频作,即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如伴情志不悦,则失眠更甚,使肝郁木更旺,卧不安又加重胃不和[4]。此谓胃病不寐,治宜平肝解郁、和胃降逆的方药,常用平肝或疏肝和胃之剂,以加味柴胡龙牡汤,加蒲公英、佛手、苏梗、煅瓦楞子、生麦芽等,屡收良效。抑木则胃自和,和胃则木自达。可见,在五行运行中,要重视“制”在生化中的决定作用,只有五行相互制约,才能维持正常的生长和变化。五行的制化现象,不是静止不变的,它随五行之间的盛衰盈虚不断变化,产生作用。肝木过于亢盛,还易凌侮肺金,致肺失清肃。如:感冒发热,用抗生素后,余邪未清再加精神过劳,常患呛咳不已,夜寐不安,数月不愈,用一般宣肺化痰药无效,证属燥咳不寐,此谓肺病不寐。王师用平肝活血安神方,加百合、桑叶、银花、连翘、款冬花、桑白皮等清热润肺之剂。亢而承制,平其所复,扶其不胜,则呛咳自平。又如中老年妇女患者,临床上常见夜不安寐、尿频、尿急。乃肝阳上亢,肾气不足,证属肝亢肾虚,此谓肾病不寐。治以平肝补肾安神,以柴胡、龙骨、牡蛎、天麻、钩藤为基本方,加菟丝子、金樱子、芡实、补骨脂之类,屡起桴鼓之效。肝肾乙癸同源,肝平则肾气固,益肾则肝亦平。再如,肝木亢盛,心火上炎,母病及子。临床表现夜难入寐,胸闷心悸,心烦不安,急躁易怒,证属肝亢犯心,此谓心病不寐。治以平肝或疏肝解郁、活血养心安神,以基本方加赤芍药、丹参、川芎、郁金、五味子、远志、灯芯等。抑木则心自安,心血和则木亦达。可见,脏腑病变,除按五行运气的一般规律“克其所胜”外,尚可见于殃及邻脏或侮其所不胜者。上述以失眠为主症及其相关五脏病,王师以亢害承制理论指导,立从肝论治为主法治疗,均收到较好疗效。3风痰瘀热与从肝论治肝亢殃及他脏,以致五脏皆有不寐,且与风痰瘀热病因密切相关,但其根源均出于肝,故立从肝论治法。清・王旭高曾言:“肝病最杂”,然肝病虽杂,却以“肝气、肝火、肝风”统之,均为肝用太过所致[5]。始于肝亢致气郁,化热为火,盛则为风,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肝气郁结日久,可成痰致瘀。当今失眠症发病以中年居多、膏滋厚味饮食多、晚睡晚起居多,以致患高血压、高血脂症。从“亢害承制”原理出发,采用从肝论治法平肝或疏肝解郁、活血清热、熄风化痰,随证加减治之,既注意平肝以治本,也注意活血清热、化痰熄风以治标,分清先
后、主次缓急,标本兼治,使五脏系统皆能相互协调平
衡。肝平则风自熄、痰易祛、瘀易化、热易清。笔者于
2005年对临床638
例失眠症患者调查统计,其结果也
提示,晚睡是当前中壮年人失眠症发病的重要原因之
一。这类群体以夜生活、应酬、加班加点等以妄为常,长
期午夜亢奋不睡,晚睡晚起,逆于生乐,起居无节,当眠
不眠,该醒不醒。他们多伴高血压、高血脂,临床多见入
夜难寐,白天头晕,头胀或痛,情绪激动易怒、心烦心慌、
口干便秘等。证属肝阳上亢,常用二白汤加味,重用白
蒺藜、桑白皮、怀牛膝、夏枯草、泽泻、决明子、天麻、钩藤
等,平肝潜阳安神。若出现焦虑紧张、心烦意乱、手足抖
颤,肢体肌肉跳动,静坐不能,坐立不安等风动症状,则
属肝阳上亢化风。王师常用蝉衣、白僵蚕、天麻、钩藤、
淮小麦、甘草、葛根、川芎、柴胡、龙骨、牡蛎、广郁金、石
菖蒲、赤芍药、白芍药、合欢皮、远志为基本方,随证加
减,以平肝熄风、活血安神,屡收良效。肝亢或郁而化热
化火,症见头晕时痛、目赤唇红、面时升火、心烦不安,动
辄发怒、口干、舌燥、或口舌生疮、溲黄等,用基本方加焦
山栀、银花、连翘、黄芩、黄连、绿萼梅、生地黄、竹叶、灯
芯等平肝清热,养阴除烦安神。如肝郁日久,气滞痰瘀
交阻,症见头晕目眩,或胸闷恶心、心烦易怒、面色黧黑,
舌苔黄腻,舌质绛红,则酌加全瓜蒌、姜竹茹、制半夏、芍
药、丹参、桃仁、红花等平肝解郁、化痰止恶、活血安神。
方证相应,也屡见成效。可见,肝亢不寐常夹风、痰、瘀、
热相关证候。从肝论治基本方随证加减应用,亦有较好
疗效。
实践证明,“亢害承制”是中医经典理论之一,对临
床确有重要指导意义。笔者通过学习和临床实践深刻
体会到,学好经典理论,并用以临床指导实践,在继承基
础上不断发展,才能有所创新。
参考文献
:
[1]张齐.七篇大论中自稳调节规律初探[J].中国医药学报,1991,(2):
5-8.
[2]谢文英.“亢害承制”浅析[J].河南中医
,2002,22(6):81-82.
[3]王翘楚.创建失眠症临床新学科研究的思路与方法[M]//朱良春.名师
与高徒.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188-194.
[4]许良.学习“五脏皆有不寐”证治经验的体会[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
志
,2006,12(2):155.
[5]裘吉生.珍本医书集成・王旭高临证医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
,1986.
编辑:肖元春
收稿日期
:
2007-02-16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年第41卷第7期
SH.J.TCMJul.,2007;Vo1.41No.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