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和尼采的生死观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134.73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第3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 13,2006(总第97期) J OURNAL OF MUDANJ IAN G COLL EGE OF EDUCA TION Total No 197

[收稿日期]2006-02-05

[作者简介]田林(1979-),女,湖北武汉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2004级研究生。

庄子和尼采的生死观比较

田 林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 生死问题是人生的重大问题。历代中西哲学家都对此问题进行过思考与讨论。本文从多方面

对庄子和尼采的生死观进行比较,从中能够了解到中西思维在生死问题上的差异与相似之处。庄子和尼采都强调精神世界的塑造,不同的是,庄子的精神世界是向内敛的,尼采的精神世界则是要求向外自我实现的。

[关键词] 生死观;比较;庄子;尼采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23(2006)03-0029-02

“是生还是死?”这是哈姆雷特苦苦思索的问题,也是人生的重大问题。每个人都要面对生死,都会对生死问题作出自己的思考,历代中西哲学家都对生死问题进行过思考与讨论,给出过不同的阐述。本文从历史背景、对死亡的理解及采取的方式等方面对庄子和尼采的生死观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可以从中了解到中西思维在生死问题上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一庄子和尼采是处于不同历史时代的哲学家,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相似的是,二人都对各自的文化传统提出了批判,并作出自己的价值重估,着重强调人的精神自由。庄子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春秋战国时期,“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1]宋王偃“其年壮,其独行,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2],国君尚且如此,普通百姓又如何呢?“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3]从圣人君子到世俗平民都为私利所包围,为了追逐金钱名利不择手段,各用巧智,争相追逐,最后愈陷愈深,失去自我。庄子的哲学是批判宗法制礼教文化对人性的束缚,强调对人的精神自由的追求。他认为“人为”和“自为”两种因素束缚着人,使人不得自由,他对儒家的“圣人”说,仁义礼智及当时的社会关系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尼采生活在19世纪的德国,基督教教义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同时,资本主义开始发展,机器生产带来物质繁荣,人异化成机器的奴隶,欧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信仰危机和价值危机。尼采的哲学是建立在希腊悲剧精神的重建上以及反基督教文化之上。他认为基督教是阻碍人精神自由的最大阻碍,因此他对基督教进行了批判,提出“上帝死了”,一切价值需重新评判,每个人不能再依靠上帝,必须自己作人生的决定和命运的抉择。庄子身处动荡变迁之时,战乱频繁,死亡时刻威胁人类。人生是苦难的,生命如白驹过隙,短暂易逝,世人对死亡充满畏惧,庄子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求得内心平静的方法,即站在道的角度看待生死,超越生与死的界限,视生死为大道的自然造化,顺其自然,将自身与道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心灵的宁静。“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4]社会充满

凶险,生命朝不保夕,如何才能在“方今之时,仅免于刑”的社会中保身呢?庄子告诉我们“直木先伐,甘井先竭”,有才能的人“东西跳梁,不辟高下”,结果“中于机辟,死于网罟”,所以应该“不夭斤斧,物无害者”,只有像疱丁的解牛刀一样巧妙地避免与社会发生碰撞,才能够活得自由。尼采同庄子一样,承认生活是痛苦的,人生道路充满荆棘,坎坷曲折,

“我的生活是一幅可怕的重担!”但他仍然愿意挺身而出,直

面困苦,这也就是他所提出的“强力意志”,其根本特性是“有为”,即不断自我否定和创新。与庄子的清静无为相反,“强力意志”倡导的是一种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最美好的都属于我辈和我自己;不给我们,我们就自己夺取:最精美

的食物,最纯净的天空,最刚强的思想,最美丽的女子。”

[5]尼采对蕴含于人体之内的创造精神,也就是欢乐的酒神精

神具有高度评价。酒神精神要求站在自己的生命之上,不

去在乎生命的毁灭,越是濒临毁灭时,越是感受到因痛苦而刺激起来的兴奋,当面对世界和人生改造时,积极投入其中,悲切中怀着奋斗不懈的心情。“从生存获得最大成果和最大享受的秘密是:生活在险境中!在威苏维火山旁建筑你们的城市!把你们的船只驶向未经探测的海洋!在同旗

鼓相当的对手以及同你们自己的战争中生活!”[6]酒神精神

远比庄子安于命、化于时,顺乎自然的处世态度积极、可取。二

庄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质。道“未始有封”,谈不上有起点,谈不上有母体,它运行于天地万物之中,无所不在,没

有一物能逃脱道,“汝唯莫必,无逃乎物”[7]。虽然事物有各

自的形象,从表面上看千差万别,实际上却同一无别,都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

一”[8]。道是永恒存在的,人的生与死是大道的外在表现形

式,生是由道而来,死是归道而去,两者是平等的,相互交替,往复无终,所以无须以生为喜,以死为悲。“死生有待

耶?皆有所一体。”[9]生死无区别,生是死的继承,死是生的

开始,“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10]庄子妻死,

庄子鼓盆而歌,他认为生与死就好比春夏秋冬四季循环一

92・

样,终而复始,永无穷尽,没有什么可悲伤的。轮到自己将死之时,便要“吾与日月同参光,吾与天地为常”[11],反对弟子将其厚葬。“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12]庄子站在道的本体论的基础上看待生死,把生与死归依于道,劝告世人看透生死,以此来化解世人对死亡的恐惧,使人们在险恶的处境中保持内心的安宁,获得一种宁静、圣洁的心境。

说到底,庄子的死亡哲学不是死亡本体论,它和尼采哲学一样,强调的是人在临近死亡的时候,如何求得精神方面的解脱。所不同的是,庄子哲学强调的是人在现实环境中如何求得内心的平静,而尼采强调的是人在现实环境中应具有奋斗和创造精神,呼吁人们不断超越自己的同类,“成为你自己”。他把死亡分成二种类型:“超人”的死亡和“末人”的死亡。“超人”具有顽强的意志,具有无畏的奋斗精神和创造精神。尼采认为,只有超人才是人类生存的目标,“目标不是人,而是超人!”[13]“我将以生存的意义教给人们:那便是超人,从人类的暗云里射出来的闪电。”[14]“末人”缺乏激情,毫无奋斗欲望和创造精神,虽生犹死。个人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赋予自己、人类和大地以新的意义之后死去,他的死就是成就之死,他也就是超人。要达到“成就之死”,就必须有“成就人生”,即在有限的人生中创造出无限的东西,否则就是“失败之死”。“当你们死,你们的精神和道德当辉煌得如同落霞之环照耀着世界,否则你们的死是失败的。”[15]

尼采的“永恒重现说”类似于庄子的循环往复的概念。“对于个体来说,人生无疑是痛苦的,但就人类整体而言,就是在个体无尽的生死轮回中,才体现了生命的丰盈与永恒。”[16]尼采的永恒重现说要求人们要有生存的勇气,勇于承担生命的重负,万事万物都将投入永恒的创造中去,不断地循环重现,“一切都永恒地回还,我们自己也无数次地回还,一切与我们同在。”[17]“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18]庄子的循环往复概念认为天地万物生于道,又复归于道,道是起点又是终点,对人而言,生与死是道的一次潜出与复归,人从死亡中来,最后还是要回到死亡中去,好比游子离家久了,自然要回去一样,“方生方死,方死方生。”[19]

庄子在强调应把生死看得无谓的同时,又寄予至人、神人、真人“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20],企望人生天年的善终。这说明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矛盾性:一方面,现实世界昏浊不堪,人生充满坎坷曲折,期望能通过个人的修练,超脱世俗,看淡人世间的一切,包括生与死,像至人、神人、圣人一样不惧死乐生,悠然遨“游”于“六合之外”,达到与道融为一体的境界。另一方面,庄子自知,至人的境界是凡夫俗子难以效尤的,它只是一个幻想。人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是一个客观事实,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庄子在力求超越生死的同时,又注重生命的价值,视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反对以生命去换取任何东西“无以故灭命”“无以得徇名”。有些学者因此得出庄子哲学是缺乏舍生取义的气度的结论。笔者却认为庄子讲重生是为了以重生来反对世俗的价值取向,是为了告诫世人,与功名利禄一些身外之物相比,生命是更为贵重的。“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21]归于自然的意向和终其天年的心理欲求本来是矛盾的两方面,庄子将矛盾的两面性有机溶合:死可以视为归宿,安之若素,生也可以漠然淡之,无所求。这也是中国人长期以来不能摆脱的心理幻想。

尼采同样也是重视生命,热爱生命,要成为生命的“拼命感受者和辩护者”,“根本我只爱着生命———而且,诚然,当我憎恨生命时也最爱生命!”[22]尼采的“超人说”“永恒重现说”和“强力意志”都要求人们在现实世界中要承担重负,

做生存的强者,实现“成就之死”。相对于死,尼采更看重生的价值,“看到人们一点也不想去思索死亡的概念,真使我十分高兴!我会乐于不厌其烦地去提醒人们深切关注对生命的概念之探讨。”[23]

庄子的逍遥游只是精神上的逍遥而游,即心游,是在精神上虚拟出一个幻化之境,让精神自由自在地逍遥而游。“肉体的生活,虽然被现实的环境困死了,精神上的生活,却常常对于环境宣传告独立。”[24]庄子对现实环境中的一切彻底失望,不再希冀在现实社会中去寻找自身的价值,而是转向了精神领域,在那里建构了一个避难所。正如黑格尔所说:“现实世界的人们不能得到的东西,只有在彼岸世界里才成为抽象的现实。在这个抽象的世界里,个人不得不用抽象的方式,在他内心寻找现实中找不到的满足,他不得不逃避到思想的抽象中去,并把这种抽象当作实有的主体”———这就是说,逃避到主体本身的内心自由中去。[25]“超人”是尼采的一个梦。由于他对现代人的失望,才会有人的理想型象征的“超人”的诞生。但同时,尼采本人对于人的自我超越是没有信心的,在《致歌德》诗中写道:“不朽的东西/仅是你的譬喻!麻烦的上帝/乃是诗人的骗局……”比起庄子的心理幻想和精神虚构,尼采的梦更重视现实性。他始终立足于外在世界,要求人类积极投入到生活中,与人生的苦难作斗争,力求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限的价值,实现有成就的人生。尼采所谓的“超人”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超人所创造的成就也是具体可见的,但要求这个超人所具有的负重、自由和创造性的精神却是内在的,如果不具备这些内在的品质,超人也就不是超人。归根结底,庄子和尼采都强调精神世界的塑造,不同的是,庄子的精神世界是向内敛的,尼采的精神世界是要求向外自我实现的。

人以什么样的眼光看待生死,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生死,生死就会以什么样的面目呈现出来。庄子和尼采的生死哲学观各具特色,对我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选择展示出新的意义和启迪。不论我们赞同他们或是反对他们,无论今后我们选择哪一类人生道路,我们都应该记住蒙太涅关于人生的一句格言:“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它的长短,而在于我们怎样利用它。你活得够与不够不在于年龄。”

[参 考 文 献]

[1][3]庄子・徐无鬼[M].

[2]庄子・人间世[M].

[4]庄子・大宗师[M].

[5]尼采.尼采全集(第6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415.

[6]尼采.尼采全集(第5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15.

[7][9][10]庄子・知北游[M].

[8][19]庄子・齐物论[M].

[11]庄子・在宥[M].

[12]庄子・列御寇[M].

[13]尼采.力量意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693.

[14][15][17]楚图南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15,85,279.

[16]周国平译.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M].北京:三联书店, 1986:349.

[18]庄子・寓言[M].

[20]庄子・养生主[M].

[21]庄子・逍遥游[M].

[22]徐梵澄译.查拉特斯图拉如是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06.

[23]余鸿荣译.快乐的科学[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6:187.

[24]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1.

[25]李牧恒,郭道荣.自事其心———重读庄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11.[责任编辑:朱君安]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