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美国移民法及其人权标准
- 格式:pdf
- 大小:891.47 KB
- 文档页数:8
第1篇一、引言种族歧视是美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问题,其中关于“白人血统”的法律规定更是引发了广泛争议。
本文将从历史、现状和争议三个方面对美国法律规定白人血统进行探讨。
二、历史背景1. 种族隔离制度的兴起美国历史上的种族隔离制度起源于奴隶制。
在奴隶制时期,白人奴隶主将黑人奴隶视为财产,并通过法律、社会习俗等方式,确立了白人至上的地位。
这种种族歧视观念在南北战争后仍然根深蒂固。
2. “一滴血理论”的提出19世纪末,美国社会流行“一滴血理论”,认为人的种族可以通过一滴血来鉴定。
这一理论为种族歧视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得白人血统成为了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
3. 种族隔离法律的确立20世纪初,美国各州纷纷制定种族隔离法律,如“吉姆·克劳法”(Jim Crow Laws)等。
这些法律在公共设施、教育、就业等方面实行种族隔离,使得黑人等少数族裔遭受严重歧视。
三、现状1. 法律上的白人血统规定虽然美国在20世纪中叶开始废除种族隔离法律,但一些关于白人血统的规定仍然存在。
以下列举几个例子:(1)美国国籍法:美国国籍法规定,申请人必须证明自己的血统属于美国或其前身国家,即欧洲国家。
(2)婚姻法:部分州的法律规定,白人与非白人结婚可能受到限制。
(3)教育法:部分学校在招生时可能对学生的血统进行限制。
2. 社会上的白人血统观念尽管美国在种族歧视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但社会上关于白人血统的观念仍然存在。
以下列举几个例子:(1)肤色偏见:一些人仍然认为白人肤色更优越,非白人肤色更低劣。
(2)种族优越论:部分人认为白人血统更优秀,非白人血统更劣等。
四、争议1. 法律规定的合理性关于美国法律规定白人血统的合理性,存在以下争议:(1)支持者认为,这些法律规定有助于维护国家传统和文化。
(2)反对者认为,这些法律规定违背了平等原则,加剧了种族歧视。
2. 社会观念的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种族歧视问题,并呼吁废除关于白人血统的法律规定。
第1篇一、引言歧视,作为一种侵犯人权的行为,在全球范围内都受到谴责。
在美国,歧视官司的法律规定非常严格,旨在保障公民的平等权利。
本文将从美国歧视官司的法律规定、主要法律条文、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美国歧视官司的法律规定概述美国歧视官司的法律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非歧视原则美国宪法、联邦法律和州法律都明确规定了非歧视原则,即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视。
这一原则体现在教育、就业、住房、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
2. 主要法律条文(1)民权法案(Civil Rights Act)民权法案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反歧视法律之一,于1964年颁布。
该法案禁止在就业、教育、住房、公共设施等领域对公民进行歧视。
(2)美国残疾人法案(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美国残疾人法案于1990年颁布,旨在保障残疾人在就业、教育、住房、交通等领域的平等权利。
(3)平等就业机会法案(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Act)平等就业机会法案于1972年颁布,禁止在就业过程中对求职者进行歧视。
3. 司法实践美国法院在处理歧视官司时,会根据具体案情,对歧视行为进行认定,并判决被告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美国歧视官司的法律规定详细解读1. 非歧视原则非歧视原则是美国歧视官司法律规定的核心。
这一原则要求所有公民在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方面享有平等地位,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视。
2. 主要法律条文(1)民权法案民权法案是美国反歧视法律体系的基础。
该法案禁止以下歧视行为:① 种族、肤色、宗教、性别、年龄、国籍、残疾等特征的歧视;② 对雇员、学生、消费者等实施歧视;③ 在公共场所、交通工具、住房、教育机构等领域的歧视。
(2)美国残疾人法案美国残疾人法案旨在保障残疾人在就业、教育、住房、交通等领域的平等权利。
该法案规定:① 雇主应提供合理的调整,以使残疾人能够平等地参与就业;② 教育机构应提供必要的支持,以确保残疾人能够平等地接受教育;③ 公共场所、交通工具、住房等应确保残疾人能够平等地使用。
第1篇一、引言人口贩卖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它侵犯人权,破坏社会秩序,对受害者造成身心伤害。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对于打击人口贩卖活动非常重视。
本文将详细探讨美国在对待人贩子方面的法律规定,包括立法背景、主要法律、执法措施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
二、立法背景1. 国际背景联合国《禁止人口贩卖、特别是妇女和儿童人口贩卖的国际公约》于2000年生效,美国作为该公约的缔约国,有义务在国内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打击人口贩卖。
2. 国内背景美国历史上曾存在大量的人口贩卖案件,尤其是奴隶贸易、妇女贩卖和儿童贩卖等。
为了有效打击这些犯罪行为,美国逐渐加强了对人贩子的法律制裁。
三、主要法律1. 《人口贩卖受害者保护法》(TVPA)200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人口贩卖受害者保护法》(Trafficking Victims Protection Act,简称TVPA)。
该法案旨在打击人口贩卖,保护受害者,并促进国际合作。
(1)法律内容TVPA将人口贩卖定义为涉及剥削、威胁、使用暴力或滥用职权等手段,将个人从其居住地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行为。
该法案规定了以下主要内容:① 定义了人口贩卖的类型,包括性贩卖、劳动贩卖、器官贩卖等;② 设立了联邦一级的打击人口贩卖办公室,负责协调国内外的打击行动;③ 为受害者提供临时保护、长期保护、移民援助和康复服务等;④ 加强了对人贩子的法律制裁,提高了刑罚标准;⑤ 鼓励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打击人口贩卖。
TVPA的出台,使得美国在打击人口贩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自2000年以来,美国已成功解救了大量受害者,并对人贩子进行了严厉打击。
2. 《2000年打击人口贩卖法案》(SDA)200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2000年打击人口贩卖法案》(Stop Trafficking in Persons Act,简称SDA)。
该法案主要针对跨国人口贩卖,强调国际合作。
(1)法律内容SDA规定了以下主要内容:① 加强了对跨国人口贩卖的打击力度,提高了刑罚标准;② 鼓励国际合作,与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开展合作;③ 为跨国人口贩卖的受害者提供援助和保护;④ 加强了对跨国人口贩卖网络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受益者的追责。
第1篇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移民到其他国家生活和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双重国籍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双重国籍,即一个人同时拥有两个国家的国籍,这在某些国家是合法的,而在其他国家则受到限制。
本文将从双重国籍的法律规定、争议以及相关国家的立场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双重国籍的法律规定1. 双重国籍的概念双重国籍是指一个人同时拥有两个国家的国籍。
根据国际惯例,双重国籍的认定标准为国籍法。
不同国家的国籍法对双重国籍的规定有所不同。
2. 双重国籍的法律规定(1)允许双重国籍的国家许多国家允许双重国籍,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等。
这些国家认为,双重国籍有助于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增进国家间的友谊。
在这些国家,双重国籍的取得和维持通常需要满足以下条件:①出生地原则:父母一方或双方具有该国国籍,子女出生在该国。
②归化原则:通过合法途径申请加入该国国籍。
②自愿放弃原有国籍:在申请加入新国籍时,自愿放弃原有国籍。
(2)限制双重国籍的国家一些国家限制双重国籍,如中国、印度、巴西等。
这些国家认为,双重国籍可能导致国家忠诚度问题,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在这些国家,双重国籍的取得和维持通常受到以下限制:①出生地原则:父母一方或双方具有该国国籍,子女出生在该国。
②归化原则:通过合法途径申请加入该国国籍。
③自愿放弃原有国籍:在申请加入新国籍时,必须自愿放弃原有国籍。
(3)不承认双重国籍的国家极少数国家不承认双重国籍,如沙特阿拉伯、伊朗、朝鲜等。
在这些国家,一旦加入其国籍,就必须放弃原有国籍。
二、双重国籍的争议1. 国家忠诚度问题双重国籍可能导致国家忠诚度问题。
一方面,双重国籍者可能难以抉择对哪个国家的忠诚度更高;另一方面,国家可能担心双重国籍者在关键时刻会背叛本国。
2. 国际关系问题双重国籍可能导致国际关系紧张。
在涉及国家利益的问题上,双重国籍者可能难以保持中立立场,从而影响国家间的友好关系。
3. 社会稳定问题双重国籍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
解读美国人权观和人权实践剖析知行合一美国人权观和人权实践美国是现代人权思想集大成者,热衷于在国际上推行所谓宗教自由价值观。
美国语言学家不无骄傲地讲,当今世界没有谁还会公开质疑人权价值观。
这个世界似乎正在走向朝向无政府主义式的不稳,这和美国的人权观有千丝万缕的新西兰联系。
本文拟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出发,对美国人权观解构进行深入分析和阐释。
一、回顾美国的人权实践人权价值观是信念近代引人关注的思想形态,也是当今美国倾力向国际社会推销的有关人的权利学说。
在一定意义上说,美国引导了人权价值观的发展进程,被认为是有着自觉的人权意识和良好的人权实践的国家。
但是,墨西哥也严重着存在限制、压制人权现象,美国的人权实践是负面和互相矛盾的。
(一)绝对人权在美国社会实践中并不存在。
美国宣称人权的价值形态就意味着人的生存、自由和财产权利是绝对和神圣信仰自由的,这个但这种人权在美国社会中从未真正存在过。
美国宪政和宪法神圣地位的设定,使得设定的任何权利都被限定在法律范围内,服从法律表明人权已经成为相对的权利。
美国人权实践还普遍受多种限制。
美国最高法院拥有宪法的解释权和司法裁定权,它的判决就是法律,最高法院根据政治可以,在国内把人权进一步具体裁定为受限制的权利。
美国人权还直接受到了国家政治的制约。
在社会实践中“言论、集会、结社、游行”权普遍受到限制。
对于言论自由,美国法律明文规定14种言论不准发表。
示威运动的自由有着许多限制,举行示威游行提出申请和经过批准。
“占领华尔街运动”是美国中产阶级行使自由权利正当表达意愿的活动,但是美国当局不仅不苏联政府保护这样的人权,而是采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围捕、压制和瓦解。
我们从这里看到的只能是哥伦比亚对人权保护的反讽。
(二)美国人权是为资本政治服务的。
墨西哥美国人权有着鲜明的政治性和实用性,不是其所鼓吹的不分身份、不分信仰的普遍的“人”的权利,而是政治经济为资本统治和政治服务的。
符合不是统治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信仰不受限制,不符合的则要受到压制和镇压。
美国边境移民协议书范本 甲方(移民方):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接收方):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方(监督方):_____________________
鉴于甲方希望进入美国境内,并遵守美国移民法律和规定;乙方同意接收甲方,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丙方作为监督机构,确保双方遵守协议内容。现经三方协商一致,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 目的与原则 1.1 本协议旨在明确甲方作为移民进入美国境内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乙方和丙方的相应责任。 1.2 本协议遵循美国移民法律和国际法原则,尊重人权,保障移民的合法权益。
第二条 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2.1 甲方应遵守美国移民法律和规定,合法申请入境。 2.2 甲方应提供真实、完整的个人信息和相关文件。 2.3 甲方应接受乙方提供的安置和支持服务。 2.4 甲方应遵守美国的法律和社会秩序,不得从事违法活动。
第三条 乙方的权利与义务 3.1 乙方应为甲方提供必要的生活支持和安置服务。 3.2 乙方应协助甲方融入当地社会,提供语言和文化适应培训。 3.3 乙方应监督甲方遵守美国的法律和社会秩序。 3.4 乙方有权要求甲方遵守本协议内容,对违反协议的行为采取相应措施。 第四条 丙方的权利与义务 4.1 丙方应监督甲乙双方履行本协议。 4.2 丙方应提供必要的法律咨询和援助。 4.3 丙方应确保甲方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4.4 丙方有权对违反协议的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理。
第五条 协议的变更与解除 5.1 本协议一经签订,未经三方协商一致,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 5.2 如遇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协议无法履行,经三方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协议。
第六条 争议解决 6.1 本协议在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任何争议,应首先通过协商解决。 6.2 协商不成时,可提交丙方进行调解。 6.3 调解无效时,可依法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
第七条 其他 7.1 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7.2 本协议自三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第1篇一、案例背景同性恋法律纠纷在全球范围内都备受关注,美国和中国的同性恋法律环境具有显著差异。
本文以美国加州“奥布赖恩诉奥布赖恩案”为例,探讨中美同性恋法律纠纷的典型案例及其启示。
二、案例简介1. 案件背景2008年,美国加州通过了一项名为《婚姻平等法案》的宪法修正案,该法案规定同性婚姻合法。
然而,部分保守派人士对此表示强烈反对,认为该法案侵犯了婚姻的神圣性。
在此背景下,美国加州居民罗伯特·奥布赖恩(Robert J. O'Brien)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宣布《婚姻平等法案》无效。
2. 案件经过2010年,美国加州高等法院审理了此案。
法院认为,《婚姻平等法案》侵犯了宪法中规定的平等保护原则,判决该法案无效。
然而,此判决并未得到广泛认可,争议持续发酵。
2013年,美国最高法院审理了“奥布赖恩诉奥布赖恩案”。
法院以5比4的投票结果,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
这一判决标志着美国同性恋法律地位的彻底转变。
三、案例分析1. 美国同性恋法律纠纷的特点(1)政治性强:美国同性恋法律纠纷涉及社会、政治、宗教等多方面因素,政治色彩浓厚。
(2)持续时间长:从1980年代至今,美国同性恋法律纠纷一直持续不断,反映了社会观念的演变。
(3)涉及范围广:美国同性恋法律纠纷涉及婚姻、就业、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
2. 中美同性恋法律纠纷的对比(1)法律地位:美国同性恋已获得婚姻合法化,而中国同性恋在法律上仍处于非合法地位。
(2)社会观念:美国社会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较高,而中国社会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相对较低。
(3)政策支持:美国政府对同性恋权益的保障力度较大,而中国政府在同性恋权益方面的政策支持相对较少。
四、启示1. 加强法律保障:各国应从法律层面保障同性恋群体的权益,确保其在婚姻、就业、医疗等领域的平等地位。
2. 普及性教育:加强性教育,提高公众对同性恋的认知,消除歧视和偏见。
3. 借鉴经验:中美两国在同性恋法律纠纷方面各有特点,相互借鉴经验,有助于推动全球同性恋权益的进步。
移民法律法规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增加,移民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规范移民行为并保障移民者的权益,各国纷纷制定移民法律法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移民法律法规,以加深对移民问题的理解。
一、国际移民法国际移民法是全球范围内移民行为的法律规范。
国际移民法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各国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促进移民者的人权保护。
常见的国际移民法包括《联合国人权宣言》、《难民身份法》、《移民工人权利宣言》等,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移民者的权益和义务,并呼吁各国合作解决移民问题。
二、国内移民法国内移民法是各国政府为了规范本国境内移民行为而制定的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旨在平衡本国利益与移民者权益,确保移民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例如,在美国,移民法包括《移民与国籍法》、《难民法》等,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移民种类、申请条件,以及移民程序等内容。
三、移民政策移民政策是各国政府根据自身国情和利益制定的关于移民的具体规则和指导原则。
移民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常常受到经济、社会、安全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国家的移民政策各有特点,例如加拿大的“技术移民政策”、澳大利亚的“点数制度”,这些政策旨在吸引人才和促进经济发展。
四、难民法律法规难民法律法规主要是为了保护因战争、政治迫害、自然灾害等原因而无法在本国生存的难民。
国际上常见的难民法律法规包括《联合国1951年难民地位公约》和《1967年难民地位议定书》。
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难民的权益和保护机制,为难民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援助。
五、劳工移民法律法规劳工移民法律法规是为了管控劳动力跨国流动而制定的。
这些法律法规涉及到劳工权益、工作合同、工资待遇等问题,目的是保护劳工的权益和福利。
在劳工移民领域,国际劳工组织和一些国际条约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国际劳工组织迁徙劳工公约》。
六、家庭团聚法律法规家庭团聚是一些移民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是为了维护家庭的团聚权利而制定的法律法规。
家庭团聚法律法规涉及到夫妻团聚、子女团聚等方面,旨在促进家庭的稳定和幸福。
中新7⽉2⽇电据美国《世界⽇报》报道,美国华裔历史学家李漪莲6⽉30⽇直⾔,美国法院的裁决保留了亚利桑那州新移民中,警⽅可拦检疑为⾮法移民者的条款,等于“未从历史中记取教训”,也可说政府未仔细了解美国移民史。
她认为这项条款等于开启种族歧视的⼤门。
李漪莲说:“移民政策不只是⼀张纸,⽽是真切地落实在⽣活中。
”她以天使岛为例,当年⼀项错误的排华政策,改变了数以万计移民的⼈⽣。
这些移民遭受的歧视与委屈,不是三⾔两语能够道尽。
天使岛的故事代表的是百万移民的⾎泪,现在想⼀想亚利桑那州的新移民法,将影响多少移民,政府在移民政策上开了倒车。
李漪莲表⽰,法院虽然强调,若有证据和数字显⽰⼈权因新法遭到侵犯,将考虑重新进⾏裁决,但给予执法⼈员随时拦查移民的权⼒,主要是对拉丁裔民众的⼈权造成影响,也显⽰美国移民制度并不健全。
李漪莲呼吁亚裔,应紧密注意这项政策带来的影响,因为当反移民浪潮发⽣时,不会只针对特定族裔的移民,亚裔移民也将成为受害者。
(蔡明容)。
第1篇一、引言在美国,打黑工是指非法打工,即未持有合法工作许可的个体在美国从事劳动活动。
美国对打黑工的法律规定非常严格,旨在维护国家的劳动市场秩序、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及打击非法移民问题。
本文将从美国打黑工的法律规定、打黑工的后果以及如何避免打黑工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美国打黑工的法律规定1. 《美国移民与国籍法》(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美国移民与国籍法》是美国关于移民和外国人管理的核心法律,其中对打黑工的法律规定如下:(1)未经授权的非法打工者:根据《美国移民与国籍法》第8章第1324a节,未经授权的非法打工者将被视为犯罪,最高可处以2年监禁和/或2万美元罚款。
(2)雇佣非法打工者:根据《美国移民与国籍法》第8章第1324a节,雇主雇佣非法打工者将被视为犯罪,最高可处以2年监禁和/或2万美元罚款。
2. 《公平劳动标准法》(Fair Labor Standards Act)《公平劳动标准法》是美国关于劳动工资和工时制度的基本法律,其中对打黑工的法律规定如下:(1)最低工资:所有雇员,包括打黑工者,都必须按照《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
(2)加班工资:对于超过40小时的工作周,雇主必须支付加班工资。
3. 州级法律和规定除了联邦法律外,美国各州也有自己的法律和规定来打击打黑工。
例如,加州的《加州无证工人法》(California's AB 5)规定,雇主必须遵守加州的劳动法规,包括支付合理工资、提供工作保障等。
三、打黑工的后果1. 罚款和监禁:如前所述,非法打工者和雇佣非法打工者的雇主都将面临罚款和监禁。
2. 工作机会丧失:打黑工者可能会失去合法工作机会,因为雇主会优先考虑持有合法工作许可的个体。
3. 社会地位降低:打黑工者可能会受到社会的歧视和排斥,影响其社会地位。
4. 家庭和子女教育:打黑工者可能会因非法身份而影响子女的教育和未来发展。
第1篇导语:排华法律是美国历史上一段黑暗的篇章,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华人移民的歧视和偏见。
本文将对美国排华法律案件进行历史回顾,分析其成因和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
一、美国排华法律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随着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
大量华人移民涌入美国,填补了劳动力市场的空缺。
然而,华人在美国遭受了严重的歧视和排斥,他们被看作是“黄祸”,成为种族主义和排外情绪的受害者。
1. 1848年加利福尼亚淘金潮1848年,加利福尼亚淘金潮吸引了大量华人移民。
由于华人勤劳、吃苦耐劳,他们在淘金和修建铁路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淘金潮的结束,华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并未得到提高,反而成为种族歧视和排外的对象。
2. 华人劳工在铁路建设中的作用1865年,美国第一条横贯大陆的铁路——中央太平洋铁路开始建设。
华人劳工在铁路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承担了最艰苦、最危险的工作。
然而,由于他们的辛勤付出,华人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改善。
二、美国排华法律案件概述1. 《排华法案》(1882年)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针对特定种族的移民限制法案。
该法案规定,十年内禁止华人移民进入美国,并规定在美华人不得归化入籍。
2. 《排华法案》的修订(1902年)190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的修订案,将排华期限延长至1943年。
3. 《排华法案》的废除(1943年)1943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美国政府对华人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同年,美国国会废除了《排华法案》,华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三、美国排华法律案件的影响1. 对华人移民的影响《排华法案》的实施严重阻碍了华人移民进入美国,使他们在美国的社会地位更加低下。
同时,该法案也加剧了华人与美国本土居民之间的矛盾,导致华人在美国遭受了严重的歧视和排斥。
2. 对美国社会的影响《排华法案》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和排外情绪。
中国国务院发表2018年美国人权白皮书【背景材料】2019年3月14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2018年美国的人权纪录》《2018年美国侵犯人权事记》,对美国侵犯人权的状况进行揭露。
人权纪录分为导言、公民权利屡遭践踏、金钱政治大行其道、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种族歧视变本加厉、儿童安全令人担忧、性别歧视触目惊心、移民悲剧不断上演、单边主义不得人心,全文约1.2万字。
美国侵犯人权事记全文1万余字。
人权纪录说,当地时间3月13日,美国国务院发布《2018年国别人权报告》,继续对世界上190多个国家的人权状况指手画脚、抹黑污蔑,而对自身存在的严重人权问题却置若罔闻、视而不见。
如果人们对2018年美国的人权状况稍加检视便不难发现,自诩为“人权卫士”的美国政府,其人权纪录依然是劣迹斑斑、乏善可陈,其奉行的人权双重标准昭然若揭。
人权纪录指出,2018年美国共发生涉枪案件57103件,导致14717人死亡、28172人受伤,其中未成年人死伤3502人。
2018年美国发生94起校园枪击案,共有163人伤亡,是有记录以来校园枪击案数量最多、伤亡最重的一年。
、人权纪录称,美国网络监控司空见惯。
美国政府的“棱镜”项目24小时运行,未经授权恣意对公民的电子邮件、脸谱网消息、谷歌聊天、Skype网络通话等进行监听监控。
人权纪录强调,美国悍然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
《大西洋月刊》网站的报道文章分析认为,美国此举最阴险的意图是为了防止自身受到侵犯人权的指控。
【考点链接】一、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1.国家性质决定一个国家的人权状况。
美国独立战争以后,资产阶级把人权概念转变为国家的法律和政治制度。
它对内以少数人统治、剥削、压迫多数人,对外则侵略、干涉和践踏其它国家的主权,充满了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具有明显的欺骗性和反动性。
2.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是国家间冲突的根源。
美国对中国人权事业视而不见,全面抹黑中国人权状况,体现了国家间利益的对立。
第1篇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其法律体系复杂而庞大。
美国的法律规定涵盖了从宪法到地方规章的各个方面,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和促进国家发展。
本文将从美国法律的基本原则、宪法、联邦法律、州法律以及地方法律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美国法律的基本原则1.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美国法律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等,都应受到平等对待。
2. 分权制衡美国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即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相互制衡,以防止权力过度集中。
3. 保护公民权利美国法律注重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如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等。
4. 法律效力优先在美国,法律效力优先于任何个人或组织的意愿,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二、美国宪法1. 宪法地位美国宪法是美国的最高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宪法规定了美国政府的组织形式、权力分配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
2. 宪法内容美国宪法分为序言和七个修正案。
序言阐述了宪法的宗旨,七个修正案分别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3. 宪法修正案美国宪法修正案是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补充和完善宪法。
迄今为止,共通过了二十七项宪法修正案。
三、美国联邦法律1. 联邦法律体系美国联邦法律体系由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组成。
国会负责制定法律,总统负责签署法律,最高法院负责解释法律。
2. 联邦法律内容联邦法律涉及国家安全、外交政策、经济、教育、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
3. 联邦法律效力联邦法律在美国全国范围内具有普遍效力,各州和地方政府必须遵守。
四、美国州法律1. 州法律体系美国各州都有自己的法律体系,包括州宪法、州立法机构和州法院。
2. 州法律内容州法律涉及教育、税收、交通、环境保护、婚姻家庭等多个领域。
3. 州法律效力州法律在本州范围内具有普遍效力,但不得与联邦法律相抵触。
五、美国地方法律1. 地方法律体系美国地方法律体系包括地方政府、地方立法机构和地方法院。
美国人权报告近年来,随着信息的高速传播,全球人权话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美国的人权状况备受瞩目。
每年,美国都会发布一份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权报告。
这份报告旨在客观、客观地评估美国在人权方面的情况,并展现面临的挑战。
首先,美国人权报告将关注点集中在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上。
这包括言论自由、宗教自由、结社自由等方面。
言论自由作为一个基本的人权,在美国被充分保护。
人们可以自由发表不同的观点,这也是美国民主社会的体现。
宗教自由也是美国人权保护的一个方面。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信仰的权利。
当然,人权保护并不意味着没有限制,而是在合理的范围内保护。
美国人权报告正是对这些限制的检查和平衡。
其次,在美国人权报告中,还会关注包括性别平等、种族平等等议题。
性别问题一直很敏感,争议也很大。
美国各个州都采取了措施来保护妇女和少数社群的权益。
虽然存在一些进一步提高性别平等的问题,但美国在这方面的努力应该得到肯定。
此外,种族歧视是美国人权报告中的一个重要关注点。
美国历史上曾经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种族和民族问题成为美国人权保护的重点。
与此同时,美国人权报告还将关注包括司法公正、警察暴力等问题。
司法公正是整个社会秩序和人权保护的基础,美国的司法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中。
人权报告将会对司法公正情况进行评估,同时也会警示任何司法制度漏洞和不公平现象。
警察暴力问题也备受关注,尤其是近年来频频爆发的警民冲突。
美国人权报告将会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查并提出建议,以促使警察与社会公众之间建立更好的沟通和理解。
此外,美国人权报告还将关注包括难民和移民权益、教育、医疗保健等方面的问题。
针对难民和移民权益,美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提供帮助和保护。
然而,随着移民问题在美国社会中不断升温,相关议题也日益引起关注。
美国人权报告将会对这些问题进行评估和探讨,以促进更好的移民政策。
教育和医疗保健问题也是人权报告关注的重点,每个人都有接受良好教育和医疗保健的权益。
·13·
专 题 研 讨
解读美国移民法及其人权标准翁 里【内容提要】 美国的历史就是一部移民史。二百多年来,美国移民法经过不断修改,已形成目前世界上最为完善而复杂的移民法典。纵观美国的移民法制史,其各个时期的移民法修改特点,都是为了迎合当时的政治和社会需要。重新回顾美国移民法的演变历程,不难发现美国也存在移民歧视等不良人权记录。例如,19世纪的两起排华案及欧洲移民麦哲案所涉及的人权问题;20世纪许多移民入狱未经任何正常的司法程序;非法移民的关押条件十分恶劣,虐待非法移民导致其自杀的侵犯人权现象也时有发生;21世纪美国“911”事件之后,出入境审查程序及移民政策的新变化等现象,都值得重新审视美国在“国土安全”名义下的人权标准。【关键词】 美国移民法 移民歧视 人权标准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我国长期居留或定居。目前中国立法机关正在拟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法》。在对移民立法的过程中,借鉴《美国移民法》是有必要的,因为毕竟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输入国之一,它的移民法相对较为完善。美国社会有许多行业靠移民来支撑,如:“农业有近47%的劳力都是移民,其它行业,如科研、电脑、服务等的移民也占相当的比重,每年都有几十万人来到美国(移民局统计2000年有85万移民进入美国),寻求自由、机会与幸福。”[1]美国的法律和社会制度貌似完善与发达,但它仍然远非完美。尤其在对待外来移民方面,还存在严重的人权问题。因此,在借鉴美国移民法的立法和司法经验的同时,笔者认为有必要研究其人权的双重标准问题,这对于保障公民的迁徙自由等基本人权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美国移民法的演变历程“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同时还是一个法制国家,”布什总统曾经说过,“在我们为移民问题争论时,我们必须记得,正是那些努力工作的人们(非法移民),做着美国人不愿做的工作。他们为我们的经济活力作出贡献。”[2]从1776年美国建国开始,国会就授权总统保证进入美国的外
作者简介:翁里,福建福州人,1988年于西南政法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1991年—1993年美国Valparaiso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现任浙江大学法律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法》立法论证专家;主要从事国际移民法、犯罪侦查学等领域研究。[1] [美]慕嘉模Mukamal,S.S.著:《美国移民法大全》,《世界日报》译,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3年版,第23页。[2] 引自人民网2006年3月25日《布什就反移民法案抗议活动的讲话》,2006年8月15日。·14·
《太平洋学报》 2007年第3期国人没有疾病而且品性端正。此后有关移民的法律和规定相继问世,几经修改,终于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完善,也是最复杂的移民法典。但每一次美国有关移民法律的修改,往往在给某些人带来机会的同时,也使得某些人失去机会,难以从中找到平衡点。早期的1798年《外国人法案》Alien Act:该法授权总统驱逐其认为有害于国家安全的外国人出境。1808年《美国宪法》修正案:禁止奴隶输入。1875年:国会首次对不准进入美国的外国人进行分类,其中包括娼妓、精神病患者等。1876年美国最高法院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判决:决定外国人能否进入美国的权利属于联邦政府,任何州设移民条例均属违宪。从此移民法成为美国的联邦法。1882年的《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中国廉价劳工大规模的输人,引发社会严重不满,国会立法禁止在1943年以前输入中国劳工。1892年的《排华法案修订案》规定:在美的中国劳工须向政府登记注册。法律生效一年后未能出示注册证明者,将可能被递解出境。1907年《移民法案》,扩大了不可入境者的范围,其中包括16岁以上的文盲,以及增设日后对东方人进入美国的限制。1921年,国会首次正式制订了移民配额法规,规定每个国家每年进入美国的人数不得超过1910年该国公民在美总数的3%,而允许进入美国的外国移民总数每年不得超过35万人,但西半球国家公民进入美国不受配额限制。1924年美国国会首次制订了永久性配额,规定除西半球国家外,全世界所有其他国家每年进入美国的移民总数最多不得超过15万人,对每个国家的配额分配以1920年美国的种族结构为依据,同时规定任何外国人要进入美国必须首先向美国境外的领馆申请签证,无签证进入美国的外国人将在任何时候被递解出境,此外还增加了对亚洲移民的限制。1940年《外国人登记法案》,该法案规定所有在美国的外国人必须进行登记并提交指纹记录,同时增加了递解犯罪人员和颠覆分子的种类。1943年《废除排华法案》:该法案规定中国公民可以移居美国。1945年的《战时新娘法案》允许美国军事人员的118,000名配偶及子女移民美国。1948年《失去家园者法案》,允许40万德国、意大利和奥地利难民进入美国。1952年《移民与国籍法》:该法案亦称“麦卡伦—华特法案”。鉴于以往美国移民法中的种族歧视内容与美国宪法所倡导的人权价值观念相抵触,国会议员麦卡伦和华特关于修正“移民与国籍法”的提案获得通过。[3]这部法案为现今的美国移民法奠定了基础和构架。该法融合了以往有关移民的全部法案和法规,制订了西半球移民不受配额限制和其他国家以在美人数为配额依据的规定,同时制订了以家庭团聚、保护国内劳工市场以及要求移民拥有技术为内容的有关法规。1953年《难民收容法案》,再次允许214,000位难民进入美国。1965年的《移民与国籍法修订案》废除了种族配额,代之以设立八个类别,以保障家庭团聚并吸收有才能和技术的外国人,同时实行“先来先得”的政策。该法还规定东半球国家每年的移民总数为17万,每个国家不得超过2万。此外,该法规定美国公民的配偶和子女以及21岁以上美国公民之父母移民美国不受数量限制。该法还创立了对技术与非技术工人入境实施劳工证制度,并规定每年的难民配额为1万人。1976年的《移民与国籍法修订案》取消了东半球和西半球的移民差别,代之以全球性的固定
[3] 翁里:《国际移民法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35页。·15·
解读美国移民法及其人权标准配额,即每个国家每年移民配额为不超过2万,其优先类别为:(1)亲属团聚;(2)美国缺乏的技术工人;(3)难民。1978年的第95届国会对移民法规进行了大规模修改,其中主要包括取消了每个国家的单列配额,确定了全世界每年进入美国的移民总额不得超过29万人。此外还立法规定双亲中一方为美国公民者,其子女可获得美国公民身份;在美合法永久居留超过20年之50岁以上的外国人可以归化为美国公民;美国公民有权收养外籍子女。此外还正式设立了难民身份。1980年的《新难民法案》对配额进行了某些变更,确立了“难民”和“政治庇护”的申请程序,同时批准在1980至1982年接纳5万难民。此外,全球移民配额总数减少为27万。1981年的《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修订和增加的主要内容包括:(1)列出了《移民局效率议案》。(2)美国公民收养之外籍子女的年龄由14岁提高到16岁。(3)再入境许可证由1年有效期延长为两年有效。(4)取消外国人的年度登记制度,但规定外国人在其变更住址后10天内须书面通知移民局。(5)取消归化入籍需两名证人的规定。(6)通过了参议院第1196号议案,批准台湾每年移民配额为2万,同时也给中国大陆移民保持两万个名额。 1986年的《移民改革与控制法》以大赦为宗旨,共赦免了270万左右在美国的非法移民。但有人认为该法虽以移民控制为名,但实际上并未达到控制非法移民的目的。此后又有若干新的有关移民的法律出台,其中包括结婚欺诈修正案、反毒品滥用法等等。1990年《美国新移民法案》出台,变更了移民的优先类别,增加了“投资移民”以及非移民签证的类别。此后,1991年的《移民与国籍法综合技术修订案》、1996年的《非法移民改革和移民责任法》等又对1990年的美国新移民法加以完善。
二、美国移民法对待外来移民不平等(一)1952年之前的美国移民法及其人权记录从上述美国移民法的变迁,可以看出美国在建国之初的头一百年需要大量移民来开发和建设这个国家,因此对外国移民几乎是来者不拒。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年的美国也全凭这一卓有成效的移民政策,使美国能够在短短的一百来年即由东向西迅速拓展,并使中西部也日益城市工业化。早期的移民法主要是把有害于社会和不受欢迎的人排除在移民范畴之外,这些人包括罪犯、娼妓、传染病及精神病患者、赤贫者、乞丐、颠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以及一夫多妻者等。美国在1790年的《移民与归化法》中规定,对希望成为美国公民的外国人唯一的要求是必须在美国居住两年以上。之后随着人口的增多,联邦政府决定开始控制移民的数量,1875年联邦政府规定罪犯、妓女及苦力(主要指华人合同工)不得进入美国,而对于华人移民最为熟悉的排华法案《禁止输入中国劳工法案》也紧接着在1882年出台,这时不仅华人移民的数量被大大的限制,而且繁重的课税也加在了新移民的身上。此时美国对待这些华人移民是歧视性的;有些被关押的非法移民生活条件非常恶劣,还经常受到虐待,其人权被严重侵犯。(二)美国早期移民史上的“查”、“王”等案例1882年到1952年期间,美国移民法规总体上趋于保守和相对稳定的状态,反映了随着移民垦荒时代的结束,美国开始拒移民于国门外。加上受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的影响,政府一方面担心战争会把大量难民引进美国而开始对移民实行配额限制,另一方面又因大萧条而使美国失去了对外来移民的吸引力,所以这个历史阶段进入美国的移民数量相对减少;移民法因此·16·
《太平洋学报》 2007年第3期也变动不大。当时美国的移民立法重点主要还是在排华;1882年的《排华法案》及其1892年的修正案,都禁止在1943年以前输入中国劳工,使得华人移民的数量大受限制。此后的60年,美国几乎没有接收任何华人劳工。由于最初的华人移民是以低等苦力的身份出现在美国,当时多数的入境移民都来自于欧洲,使得华人也成为了美国歧视性移民法最主要的针对目标。大量来自中国的非法移民被关押,基本人权得不到法律保护。例如,1888年的查参平(音译)案。[4]华工查参平自1875年起就侨居旧金山。1887年6月他因事回国,归国前他在旧金山港口海关的有关机构(当时移民局还没有成立,海关行使移民局的部分职能)取得了一纸文书(相当于现在的“返签”或advanced parole)。次年10月8日他乘船重返旧金山港,结果被美国海关拒绝登陆并被囚禁在船上,依据是在七天前刚通过一项法案。该法案称:“自本法颁布之日起,所有中国劳工,无论是否为或将成为美国居民,凡离境或将离境而在本法生效之日起未返美者,所有返回或滞留美国之举均系非法。”换言之,在1888年10月1日前没有返回美国的或者在此之后离开美国的华工,要么不入境,入境就做阶下囚。该法同时还规定:“所有文件(包括查参平的返美签证)一律作废失效。在此之后要求入境之华工将一律拒绝”。不难想象拖着长辫手提两口藤条箱的查参平老哥,经数月跨洋颠沛和旅途疲惫,在入境口岸时的惊恐状况。像那时的许多华人一样,查老先生请了美国律师替他打官司。从地方法庭到上诉庭,查先生一路都败诉,最后一直打到美国最高法院。他们指责该法案违宪无效、政府违反与查参平的私人契约(他们视“返回签证”为合同的一种——当然用契约法来打移民官司现代可能不太多了)及与大清政府的公约等等。最高法院不为之所动,众口一词地维持了原判。判词说:“排外之权为宪法所赋美国政府主权之一。此权政府可依理因时因国家利益而行使,不得因任何人而放弃或限制。”至于政府在1888年10月1日所发的签证之类的文书,法院说“政府可随意随时随心收回”。查参平最终想必是被打发上船遣返回中国,关于他的生平如今除了美国案卷中所提供的寥寥数笔外,也已无从查考。另一起类似移民案件是王文(音译)案。[5]王文也是中国劳工,不同的是此案发生在1892年的密歇根州。1892年5月5日,美国通过了一项《排华法案修正案》,其中规定从该法生效起一年内在美华工都得登记,违者一旦查出,先劳动教养,然后遣返原籍。这位王老先生或许是由于打工挣钱太忙,或许是因为不识英文未去读报,把登记之事给耽搁了。结果让美国海关给抓住,当年虽未定其“恐怖分子”的罪名,但还是把他关进了底特律移民改造所,准备先罚六个月的强制劳动,再驱逐出境。王文不服,便状告政府。结果也类似先前提及的查先生,二审皆败诉,最后进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最高法院虽然觉得把王先生当刑事罪犯一般不经司法程序就剥夺其财产并罚强制劳动改造有违宪法,但仍然肯定了拘禁之必要。法院说:“国会(立法)驱逐(华工)出境,并赋权行政官员执法,皆在宪法权限之内。…拘禁乃驱逐外人(aliens)之必需手段。…驱赶外人(无论其类)之绝对或有限之权,无论战时与和平时期,乃一主权与独立国家之内不可分割之权。国会驱逐(外人)权可完全通过行政官员进行。”从查、王两案的经过及诉讼结果表明,美国移民法律对待外国移民确实存在歧视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