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中考写景散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试题及答案

2018年中考写景散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试题及答案

2018年中考写景散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试题及答案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第1页,共10页 第2页,共10页

2018年中考写景散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试题及答案

(本试题共100分,时间120分钟)

一卷在手,中考我有

【一】清凉山的声音(15分)

■陶晓跃

①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走近南京清凉山的。原先,清凉山于我而言只是一个词、一个区域的名号,当我走进清凉山、走向它的一草一木,我却听到了一种声响,这样的声响缠绕着我的脚步,使我无法轻松地游走。

②清凉山实在算不了什么山,海拔65米的高度远不及现在的高楼,但正是这毫不起眼的高度,却有着不同于一般的长度。这长度的一端远远连接着三国,连接着一代枭雄曹操的浑厚声响:“生子当如孙仲谋!”当年,孙权就是在这里临水筑墙,硬生生地将挥师南下势如破竹的曹操,挡在了石头城外,不可一世的曹操也只能徒然长叹。那声响撞击着坚如磐石的岩壁,在水天中回旋,也回旋在宋人辛弃疾的词中:“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不同的时代、同样的声音,蕴含的意蕴也就完全两样。如果说曹操喊出的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强音,辛弃疾应和的则是时无英雄的无奈和叹惋。

③走在清凉山上,那些散落在泥土深处、隐匿在岩石缝隙间的声音碎片,总是明晰地震动着耳膜。“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潮水拍打着刘禹锡《石头城》的声响,粘连着越过女墙的月影,不时在清凉山传响。不知当年的唐后主李煜在此建避暑行宫,是否听到过这样的声音。也许,他只是一味地陶醉于花光月影下,浸沉在艳词丽句中,乃至忽略了飞逸的云霞、东逝的流水。直至身陷囹圄,一国君主颜面扫地时,他才恍然悟觉:春花、秋月,雕栏、玉砌,已在东风的吹拂中,成为无法再现的往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问天地,他问自己,可是天地不语,他自己也无言以对。然而,这样的“问”却淤积在清凉山的台阶上,踏上那一级级台阶,它便融进你的足音,传入心里,产生重重的回响。

④沧海桑田,东流江水的声响已远远消失在清凉山之外,似乎只有“南唐古井”伸出的破裂头颅还在与后人对视,讲述着属于南唐的旧事。这样的旧事,明末清初的诗人、画家戴贤一定听说过。“扁舟当晓发,沙岸杳然空。人语蛮烟外,鸡鸣海色中。短衣曾去国,白首尚飘蓬。不读荆轲传,羞为一剑雄”,年轻时的戴贤也曾凭借一腔热血,激扬文字。然而,新旧朝代替换的大潮,只是让他的声响在浪尖上一跃,便很快淹没。“去国”的忧伤,“飘蓬”的无奈,让他“一剑雄”的抱负只能定格在羞涩的梦中。

⑤让戴贤梦醒的是清凉山,是它用宽广的胸怀接纳了一生以“江东布衣”自居的戴贤,让他晚年有了一个栖息之所。就是在“扫叶楼”上,戴贤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墨,创造了一个新世界,远离人间喧闹,显示出清、静、冷的意味。重重叠叠的远山,萧萧疏疏的彼岸,都在诉说他内心深处的感伤和向往。我曾细读过他晚年的画作《松林书屋图》,画中层峦叠嶂、云流瀑泻。迷离的烟树里,书屋掩映其间,似有变幻不定的光线在其中神秘地闪烁。这样的一种神秘,产生出一种奇特的“给人可居、可安”之感的幻境。也许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幻境”中,他的精神才得以安顿、得以升华。

⑥驻足在清凉山戴贤的石雕前,静静地与他会晤,恍惚间,我看到他嘴唇的翕动,听到一种柔软细长的声音在耳际回旋:“相逢顽石也当拜,顽石无心胜巧人。作客十年魂胆落,归来约与石为邻。”逢石而拜,约石为邻。这样的声音,没有仰天长啸的壮烈,也没有撕心裂肺的哀怨,有的只是绵延不绝的天人合一的念想。

⑦于是,树叶簌簌轻落的声,悠悠扫叶的响,一同融进了画人的墨色中,充盈着整个清凉山,让后来者觉出真正清凉的意味。

1.结合上下文,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于是,树叶簌簌轻落的声,悠悠扫叶的响,一同融进了画人的墨色中,充盈着整个清凉山,让后来者觉出真正清凉的意味。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描绘了清凉山里哪几种声音。(3分)

3.作者在文中说:“不同的时代、同样的声音,蕴含的意蕴也就完全两样。”试以第②段曹操、辛弃疾的声音为例进行简析。(4分)

4.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重重叠叠的远山、萧萧疏疏的彼岸,都在诉说他内心深处的感伤和向往。

【二】冬的等待(15分)

■任随平

秋天随着一场寒凉的秋风隐遁无形,代之而来的便是期待许久的冬,渴望在这个漫长的冬日里,能有一场场沸沸扬扬的大雪降临村庄,遮蔽大地的荒芜与突兀。但随着冬日渐深,飘雪的惊喜依旧未能如愿,而我对雪花的期待初衷不改,就像等待一位从天堂出走的大神,挥手之间为广袤的人间降临一场福祉,唯美而又持久。

冬天本就是一个安谧静美的词语,镶嵌在季节的轮回里,而雪花便是这轮回里的精灵,缀饰着冬之静怡。落雪的时候,村庄就更像一位蒙了神秘面纱的女子,素素雅雅地立于大地之上。黛赭色的山峦瞬间被雪花覆盖,辽阔的褴褛倏忽隐遁在旷野深处,唯有那些高举着手臂的杨树,将枝干遥遥指向广袤穹苍,旗帜一般引领着冬天不断深入。

如若置身山梁,遥望村庄深处,便见袅娜的炊烟悠悠舒展着身姿,将草木的香味播撒在辽阔的空域。那香味里,就有母亲唤儿晚归的呼唤,和着锅碗瓢盆的叮当声从小院深处悠悠弥漫开来。此时,村庄的每一处罅隙就洋溢着浓郁的馨香,让人不免心生感念,感念生命的成长里村庄所给予我们的无私和大爱,以及前辈的辛劳与奋争;感念洋洋洒洒的雪花对大地的润泽与抚慰,似乎每一朵雪花里,都凝聚着村庄无尽的期许。

若是在暗夜,落雪的村庄更令人心花怒放,炉火正旺,茶香氤氲,围炉而坐的人,脸膛映照着浓艳的炉火,漫谈着,嬉笑着,少却了平日的劳碌与繁忙,热烈的时候,少不了捧出窖藏许久的米酒,你一杯,我一盏,觥筹交错,将冬夜的寒冷抵御在辽远之外。而此刻,窗棂上的霜花悄然融化为颗颗露珠,簌簌地落下来,在墙角积聚着,缓慢中流散开来,像洇湿了的记忆,久久不肯散去。

黎明时分,推窗望远,绒绒的雪花落在干枯了的树枝上,早起的鸟雀翻飞其间,将颤颤悠悠的雪花顺着枝条弹落下来。斜睨着阳光散射的方向望去,闪耀着晶莹的光芒,就像谁撒落空茫中的银屑,让人喜不自胜。毕竟,这样的场景不是谁能刻意求得的。出得门来,舍不得伸展脚丫在素净齐整的雪地上。那雪,是来自天堂的精灵,如梦似幻。谁愿意轻易去打扰一场酣睡的梦幻呢?这样想着的时候,便是久久地站立在屋檐下,一任雪花的光芒懒懒地照耀着,迷人着,不觉得冬之寒凉了,唯有会心的笑意洋溢在眉宇之间。草木搭建的屋舍下,牛羊睡意全无,伸长了脖颈在木门的条框之外,静静地欣赏着冬之雪景,一副副满足的慵懒样,似乎馨香扑鼻的草料对于此刻的它们缺少了平日的吸引,唯有这落雪,足以慰藉胸中的饥渴。

【推荐精选】2018年中考语文 写景散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试题

写景散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试题 (本试题共100分,时间120分钟) 【一】清凉山的声音(15分) ■陶晓跃 ①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走近南京清凉山的。原先,清凉山于我而言只是一个词、一个区域的名号,当我走进清凉山、走向它的一草一木,我却听到了一种声响,这样的声响缠绕着我的脚步,使我无法轻松地游走。 ②清凉山实在算不了什么山,海拔65米的高度远不及现在的高楼,但正是这毫不起眼的高度,却有着不同于一般的长度。这长度的一端远远连接着三国,连接着一代枭雄曹操的浑厚声响:“生子当如孙仲谋!”当年,孙权就是在这里临水筑墙,硬生生地将挥师南下势如破竹的曹操,挡在了石头城外,不可一世的曹操也只能徒然长叹。那声响撞击着坚如磐石的岩壁,在水天中回旋,也回旋在宋人辛弃疾的词中:“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不同的时代、同样的声音,蕴含的意蕴也就完全两样。如果说曹操喊出的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强音,辛弃疾应和的则是时无英雄的无奈和叹惋。 ③走在清凉山上,那些散落在泥土深处、隐匿在岩石缝隙间的声音碎片,总是明晰地震动着耳膜。“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潮水拍打着刘禹锡《石头城》的声响,粘连着越过女墙的月影,不时在清凉山传响。不知当年的唐后主李煜在此建避暑行宫,是否听到过这样的声音。也许,他只是一味地陶醉于花光月影下,浸沉在艳词丽句中,乃至忽略了飞逸的云霞、东逝的流水。直至身陷囹圄,一国君主颜面扫地时,他才恍然悟觉:春花、秋月,雕栏、玉砌,已在东风的吹拂中,成为无法再现的往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问天地,他问自己,可是天地不语,他自己也无言以对。然而,这样的“问”却淤积在清凉山的台阶上,踏上那一级级台阶,它便融进你的足音,传入心里,产生重重的回响。 ④沧海桑田,东流江水的声响已远远消失在清凉山之外,似乎只有“南唐古井”伸出的破裂头颅还在与后人对视,讲述着属于南唐的旧事。这样的旧事,明末清初的诗人、画家戴贤一定听说过。“扁舟当晓发,沙岸杳然空。人语蛮烟外,鸡鸣海色中。短衣曾去国,白首尚飘蓬。不读荆轲传,羞为一剑雄”,年轻时的戴贤也曾凭借一腔热血,激扬文字。然而,新旧朝代替换的大潮,只是让他的声响在浪尖上一跃,便很快淹没。“去国”的忧伤,“飘蓬”的无奈,让他“一剑雄”的抱负只能定格在羞涩的梦中。 ⑤让戴贤梦醒的是清凉山,是它用宽广的胸怀接纳了一生以“江东布衣”自居的戴贤,让他晚年有了一个栖息之所。就是在“扫叶楼”上,戴贤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墨,创造了一个新世界,远离人间喧闹,显示出清、静、冷的意味。重重叠叠的远山,萧萧疏疏的彼岸,都在诉说他内心深处的感伤和向往。我曾细读过他晚年的画作《松林书屋图》,画中层峦叠嶂、云流瀑泻。迷离的烟树里,书屋掩映其间,似有变幻不定的光线在其中神秘地闪烁。这样的一种神秘,产生出一种奇特的“给人可居、可安”之感的幻境。也许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幻境”中,他的精神才得以安顿、得以升华。 ⑥驻足在清凉山戴贤的石雕前,静静地与他会晤,恍惚间,我看到他嘴唇的翕动,听到一种柔软细长的声音在耳际回旋:“相逢顽石也当拜,顽石无心胜巧人。作客十年魂胆落,归来约与石为邻。”逢石而拜,约石为邻。这样的声音,没有仰天长啸的壮烈,也没有撕心裂肺的哀怨,有的只是绵延不绝的天人合一的念想。 ⑦于是,树叶簌簌轻落的声,悠悠扫叶的响,一同融进了画人的墨色中,充盈着整个清凉山,让后来者觉出真正清凉的意味。 1.结合上下文,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于是,树叶簌簌轻落的声,悠悠扫叶的响,一同融进了画人的墨色中,充盈着整个清凉山,让后来者觉出真正清凉的意味。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描绘了清凉山里哪几种声音。(3分) 3.作者在文中说:“不同的时代、同样的声音,蕴含的意蕴也就完全两样。”试以第②段曹操、辛弃疾的声音为例进行简析。(4分) 4.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重重叠叠的远山、萧萧疏疏的彼岸,都在诉说他内心深处的感伤和向往。 【二】冬的等待(15分) ■任随平 秋天随着一场寒凉的秋风隐遁无形,代之而来的便是期待许久的冬,渴望在这个漫长的冬日里,能有一场场沸沸扬扬的大雪降临村庄,遮蔽大地的荒芜与突兀。但随着冬日渐深,飘雪的惊喜依旧未能如愿,而我对雪花的期待初衷不改,就像等待一位从天堂出走的大神,挥手之间为广袤的人间降临一场福祉,唯美而又持久。 冬天本就是一个安谧静美的词语,镶嵌在季节的轮回里,而雪花便是这轮回里的精灵,缀饰着冬之静怡。落雪的时候,村庄就更像一位蒙了神秘面纱的女子,素素雅雅地立于大地之上。黛赭色的山峦瞬间被雪花覆盖,辽阔的褴褛倏忽隐遁在旷野深处,唯有那些高举着手臂的杨树,将枝干遥遥指向广袤穹苍,旗帜一般引领着冬天不断深入。 如若置身山梁,遥望村庄深处,便见袅娜的炊烟悠悠舒展着身姿,将草木的香味播撒在辽阔的空域。那香味里,就有母亲唤儿晚归的呼唤,和着锅碗瓢盆的叮当声从小院深处悠悠弥漫开来。此时,村庄的每一处罅隙就洋溢着浓郁的馨香,让人不免心生感念,感念生命的成长里村庄所给予我们的无私和大爱,以及前辈的辛劳与奋争;感念洋洋洒洒的雪花对大地的润泽与抚慰,似乎每一朵雪花里,都凝聚着村庄无尽的期许。 若是在暗夜,落雪的村庄更令人心花怒放,炉火正旺,茶香氤氲,围炉而坐的人,脸膛映照着浓艳的炉火,漫谈着,嬉笑着,少却了平日的劳碌与繁忙,热烈的时候,少不了捧出窖藏许久的米酒,你一杯,我一盏,觥筹交错,将冬夜的寒冷抵御在辽远之外。而此刻,窗棂上的霜花悄然融化为颗颗露珠,簌簌地落下来,在墙角积聚着,缓慢中流散开来,像洇湿了的记忆,久久不肯散去。 黎明时分,推窗望远,绒绒的雪花落在干枯了的树枝上,早起的鸟雀翻飞其间,将颤颤悠悠的雪花顺着枝条弹落下来。斜睨着阳光散射的方向望去,闪耀着晶莹的光芒,就像谁撒落空茫中的银屑,让人喜不自胜。毕竟,这样的场景不是谁能刻意求得的。出得门来,舍不得伸展脚丫在素净齐整的雪地上。那雪,是来自天堂的精灵,如梦似幻。谁愿意轻易去打扰一场酣睡的梦幻呢?这样想着的时候,便是久久地站立在屋檐下,一任雪花的光芒懒懒地照耀着,迷人着,不觉得冬之寒凉了,唯有会心的笑意洋溢在眉宇之间。草木搭建的屋舍下,牛羊睡意全无,伸长了脖颈在木门的条框之外,静静地欣赏着冬之雪景,一副副满足的慵懒样,似乎馨香扑鼻的草料对于此刻的它们缺少了平日的吸引,唯有这落雪,足以慰藉胸中的饥渴。 其实,对于冬天而言,雪花就是这样,在圣洁中养育灵动与迷恋,让人在一季悠闲中,学会享受,懂得敬畏。而无雪的冬,唯有双目蓄满期许,仰首长空,在深情的瞩望里,等待一场雪的盛宴盛开在村廓四野。

2018年度语文中考重要资料文学作品阅读题强化训练10篇(含规范标准答案)

散(记叙)文阅读 Ⅰ中考散文阅读知识点 一、散文的特点 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分类 记叙(叙事)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三、散文的线索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1.以情为线索;2.以理为线索;3.以物为线索;4.以空间为线索;5.以行为为线索;6.以文眼为线索。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线索的特征有: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四、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感情色彩浓厚,委婉含蓄,声调和谐,表现力强。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它在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要结合上下文,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的语言风格,甚至修辞,才能既理解词语的表层意义,又理解其深层含义。

2018年中考语文散文阅读

【母题原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窗子以外林徽因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权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

初中语文中考写景散文阅读理解

写景散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训练 【一】清凉山的声音(15分) ①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走近南京清凉山的。原先,清凉山于我而言只是一个词、一个区域的名号,当我走进清凉山、走向它的一草一木,我却听到了一种声响,这样的声响缠绕着我的脚步,使我无法轻松地游走。 ②清凉山实在算不了什么山,海拔65米的高度远不及现在的高楼,但正是这毫不起眼的高度,却有着不同于一般的长度。这长度的一端远远连接着三国,连接着一代枭雄曹操的浑厚声响:“生子当如孙仲谋!”当年,孙权就是在这里临水筑墙,硬生生地将挥师南下势如破竹的曹操,挡在了石头城外,不可一世的曹操也只能徒然长叹。那声响撞击着坚如磐石的岩壁,在水天中回旋,也回旋在宋人辛弃疾的词中:“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不同的时代、同样的声音,蕴含的意蕴也就完全两样。如果说曹操喊出的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强音,辛弃疾应和的则是时无英雄的无奈和叹惋。 ③走在清凉山上,那些散落在泥土深处、隐匿在岩石缝隙间的声音碎片,总是明晰地震动着耳膜。“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潮水拍打着刘禹锡《石头城》的声响,粘连着越过女墙的月影,不时在清凉山传响。不知当年的唐后主李煜在此建避暑行宫,是否听到过这样的声音。也许,他只是一味地陶醉于花光月影下,浸沉在艳词丽句中,乃至忽略了飞逸的云霞、东逝的流水。直至身陷囹圄,一国君主颜面扫地时,他才恍然悟觉:春花、秋月,雕栏、玉砌,已在东风的吹拂中,成为无法再现的往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问天地,他问自己,可是天地不语,他自己也无言以对。然而,这样的“问”却淤积在清凉山的台阶上,踏上那一级级台阶,它便融进你的足音,传入心里,产生重重的回响。 ④沧海桑田,东流江水的声响已远远消失在清凉山之外,似乎只有“南唐古井”伸出的破裂头颅还在与后人对视,讲述着属于南唐的旧事。这样的旧事,明末清初的诗人、画家戴贤一定听说过。“扁舟当晓发,沙岸杳然空。人语蛮烟外,鸡鸣海色中。短衣曾去国,白首尚飘蓬。不读荆轲传,羞为一剑雄”,年轻时的戴贤也曾凭借一腔热血,激扬文字。然而,新旧朝代替换的大潮,只是让他的声响在浪尖上一跃,便很快淹没。“去国”的忧伤,“飘蓬”的无奈,让他“一剑雄”的抱负只能定格在羞涩的梦中。 ⑤让戴贤梦醒的是清凉山,是它用宽广的胸怀接纳了一生以“江东布衣”自居的戴贤,让他晚年有了一个栖息之所。就是在“扫叶楼”上,戴贤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墨,创造了一个新世界,远离人间喧闹,显示出清、静、冷的意味。重重叠叠的远山,萧萧疏疏的彼岸,都在诉说他内心深处的感伤和向往。我曾细读过他晚年的画作《松林书屋图》,画中层峦叠嶂、云流瀑泻。迷离的烟树里,书屋掩映其间,似有变幻不定的光线在其中神秘地闪烁。这样的一种神秘,产生出一种奇特的“给人可居、可安”之感的幻境。也许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幻境”中,他的精神才得以安顿、得以升华。 ⑥驻足在清凉山戴贤的石雕前,静静地与他会晤,恍惚间,我看到他嘴唇的翕动,听到一种柔软细长的声音在耳际回旋:“相逢顽石也当拜,顽石无心胜巧人。作客十年魂胆落,归来约与石为邻。”逢石而拜,约石为邻。这样的声音,没有仰天长啸的壮烈,也没有撕心裂肺的哀怨,有的只是绵延不绝的天人合一的念想。 ⑦于是,树叶簌簌轻落的声,悠悠扫叶的响,一同融进了画人的墨色中,充盈着整个清凉山,让后来者觉出真正清凉的意味。 1.结合上下文,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2019届中考语文 散文阅读训练“写景状物类”夜晚 新人教版

2019届中考语文散文阅读训练“写景状物类”夜晚新人教版 ①月亮是别在乡村上的一枚徽章。 ②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中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③由此可知,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乡下人不得不使用阴历,即记录月亮之历。哪怕是最新潮的农村青年,即使他们的全部生活都现代化了,只要他们还身在农村,月光就还是他们生活的重要部分。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的感觉。 ④相比之下,城里人是没有月亮的人,因此几乎没有真正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我就是在30 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看月亮透过树阴筛下的满地光斑,闪闪烁烁,飘忽不定;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我熬过了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因此把家里的晾台设计得特别大,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躺在竹床上随着光浪浮游。就像我在一本书里说过的,我伸出双手,看见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 ⑤盛夏之夜,只要太阳一落山,山里的署气就消退,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的一阵阵阴凉,有时能逼得人们添衣加袜,甚至要把毯子裹在身上取暖。童年里的北斗星就在这时候出现,妈妈或奶奶讲述的牛郎织女也在这时候出现,银河系里繁如云星密如雾,无限

深广的宇宙和无穷天体的奥秘哗啦哗啦塌下来,把我黑估隆咚地一口完全吞下,天幕上闪烁不定的遥远彼岸在步步退近。我是躺在一个晾台上吗?也许我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太空人在失重地翻腾和飘浮?也许我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婴儿在荒漠里孤单地迷路?也许我是站在永恒之界和绝时之境的入口,正在接受上帝的召见和盘问?……这是一个必须绝对诚实全盘招供的时刻,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 ⑥山谷里有一声长叫,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 1、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城市 的和乡村夜晚 的 ,抒发了作 者 的思想感情。(3分) 2、请从“星星、太阳、云彩”中选择一个词语为对象,仿照“月亮是别在乡村上的一枚徽章”的句式写一个句子子(2 分) 仿 写:

2019年中考写景抒情散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试题及答案

2019年中考写景抒情散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试题及答案 说明:本专题精选了时下最新写景散文6篇,统一编排题号,给定分值,满分120分;可作为平时考试或练习使用,也可作为教师备课使用。 【一】(18分) 天上飘来的丝带 ●柏峰 ①天上飘来一条丝带。 ②丝带沿着黄河,穿过关中东部最为开阔的平原地带,进入秦晋大峡谷,然后逆流而上,飘呀飘,飘到陕西北部与内蒙古大草原相交接,也就是黄河拐了个弯的地方才落了下来。丝带一头牵着高耸入云的华山,一头牵着漠北长城,和黄河一道缠绕在白云间,缠绕在青山峻岭间——这就是陕西人决心开辟出来的沿黄观光路。这条路刚刚通了车,便车水马龙,把千百亿年里寂寥于黄土高原和大山深处的黄河唤醒了。唤醒了的黄河似乎更有了奔头,裹着汹涌的浪涛击打着岩石与黄土,一路欢唱着冲出龙门,一泻千里,奔流大海。 ③黄河当然也有沉静的时候,他摇身一变成为了静默的智者——辽阔的滩涂上一片一片郁郁葱葱的芦苇荡,成千上万亩碧绿碧绿的荷塘,还有映照着蓝天白云的镜子一般的鱼池,这就是从龙门至洽川以及古城朝邑一带的黄河风光。尤其是初夏时分,河水缓缓漫流而过,杨柳长堤,绿树参天,十里荷塘,莺歌燕舞,一派江南气象,令人想起柳永的“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黄河岸边黄土高崖上成排成排高大粗壮的柿子树染红了半边天,何其壮美——这是我国北方独有的景观,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深秋,岸边则飘动着无限诗意的荻花,成片成片,雪白无瑕,这是黄河水浇灌出来的芦苇向人们展示绝美风景。 ④过去,由于交通阻塞,黄河岸边的风光犹如深闺的处子,未曾令人一睹其芳颜。在人们的印象里,黄河流域只是大漠风沙,只是猎猎战旗下的金戈铁马,只是荒凉的黄土高原和寂寞的群山,殊不知,这里的风光不是江南胜似江南。是啊,从古城朝邑到洽川,这是天地间营造的又一个江南——当行车于这条丝带般的沿黄观光公路,满眼的春色、满眼的秋光使人沉醉,恍若行走在美若仙子的西湖岸边,恍若行走在苏州闻名天下的园林里,恍若行走在“欸乃一声山水绿”的水乡…… ⑤这条天上飘下来的丝带,飘呀飘,飘过了黄河滩涂,飘过了山,飘过了沟,飘过了密林,飘过了荒漠;梦一般飘过了周,飘过了秦,飘过了唐,飘过了宋,飘过了明,飘过了清,飘过了几千年,直到今天。黄河走,丝带走,黄河挽着丝带走,丝带靠着黄河走,黄河里起伏着丝带五彩缤纷的光与影,丝带上散发着黄河雄壮激昂的歌与情,这是陕西人千百年来的梦想,这是陕西人行走在中国梦里的铿锵足音! ⑥我国山川纵横,沟壑丘陵,特别是西部区域,能有四通八达、畅通无阻的道路是历代人民的愿望,而今,美梦终于成真。这条沿黄观光公路正式开始修筑也就是近些年的事,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从千重山万重岭的秦晋大峡谷黄河西岸,这条丝带生生给开凿了出来,它不仅仅将黄河最为美丽的风景展现给世人,而且还给老百姓们带来巨大福祉——深山老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中原大地,甚至更为遥远的地方的文化、教育、物流等,都将会沿着这条丝带或顺流或上溯,前景无限,风光无限! ⑦天上飘来的丝带啊,六辔如丝,载驰载驱。 1.全文的线索是,文章围绕这一线索叙述了。(4分) 2.结合全文,说说黄河的风景具有哪些特点?(4分)

2018年中考语文散文阅读

2018年中考语文散文阅读

【母题原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窗子以外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权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2018年中考语文写景散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试题及答案

2018年中考写景散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试题及答案 (本试题共100分,时间120分钟) 【一】清凉山的声音(15分) ①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走近南京清凉山的。原先,清凉山于我而言只是一个词、一个区域的名号,当我走进清凉山、走向它的一草一木,我却听到了一种声响,这样的声响缠绕着我的脚步,使我无法轻松地游走。 ②清凉山实在算不了什么山,海拔65米的高度远不及现在的高楼,但正是这毫不起眼的高度,却有着不同于一般的长度。这长度的一端远远连接着三国,连接着一代枭雄曹操的浑厚声响:“生子当如孙仲谋!”当年,孙权就是在这里临水筑墙,硬生生地将挥师南下势如破竹的曹操,挡在了石头城外,不可一世的曹操也只能徒然长叹。那声响撞击着坚如磐石的岩壁,在水天中回旋,也回旋在宋人辛弃疾的词中:“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不同的时代、同样的声音,蕴含的意蕴也就完全两样。如果说曹操喊出的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强音,辛弃疾应和的则是时无英雄的无奈和叹惋。 ③走在清凉山上,那些散落在泥土深处、隐匿在岩石缝隙间的声音碎片,总是明晰地震动着耳膜。“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潮水拍打着刘禹锡《石头城》的声响,粘连着越过女墙的月影,不时在清凉山传响。不知当年的唐后主李煜在此建避暑行宫,是否听到过这样的声音。也许,他只是一味地陶醉于花光月影下,浸沉在艳词丽句中,乃至忽略了飞逸的云霞、东逝的流水。直至身陷囹圄,一国君主颜面扫地时,他才恍然悟觉:春花、秋月,雕栏、玉砌,已在东风的吹拂中,成为无法再现的往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问天地,他问自己,可是天地不语,他自己也无言以对。然而,这样的“问”却淤积在清凉山的台阶上,踏上那一级级台阶,它便融进你的足音,传入心里,产生重重的回响。 ④沧海桑田,东流江水的声响已远远消失在清凉山之外,似乎只有“南唐古井”伸出的破裂头颅还在与后人对视,讲述着属于南唐的旧事。这样的旧事,明末清初的诗人、画家戴贤一定听说过。“扁舟当晓发,沙岸杳然空。人语蛮烟外,鸡鸣海色中。短衣曾去国,白首尚飘蓬。不读荆轲传,羞为一剑雄”,年轻时的戴贤也曾凭借一腔热血,激扬文字。然而,新旧朝代替换的大潮,只是让他的声响在浪尖上一跃,便很快淹没。“去国”的忧伤,“飘蓬”的无奈,让他“一剑雄”的抱负只能定格在羞涩的梦中。 ⑤让戴贤梦醒的是清凉山,是它用宽广的胸怀接纳了一生以“江东布衣”自居的戴贤,让他晚年有了一个栖息之所。就是在“扫叶楼”上,戴贤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墨,创造了一个新世界,远离人间喧闹,显示出清、静、冷的意味。重重叠叠的远山,萧萧疏疏的彼岸,都在诉说他内心深处的感伤和向往。我曾细读过他晚年的画作《松林书屋图》,画中层峦叠嶂、云流瀑泻。迷离的烟树里,书屋掩映其间,似有变幻不定的光线在其中神秘地闪烁。这样的一种神秘,产生出一种奇特的“给人可居、可安”之感的幻境。也许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幻境”中,他的精神才得以安顿、得以升华。 ⑥驻足在清凉山戴贤的石雕前,静静地与他会晤,恍惚间,我看到他嘴唇的翕动,听到一种柔软细长的声音在耳际回旋:“相逢顽石也当拜,顽石无心胜巧人。作客十年魂胆落,归来约与石为邻。”逢石而拜,约石为邻。这样的声音,没有仰天长啸的壮烈,也没有撕心裂肺的哀怨,有的只是绵延不绝的天人合一的念想。 ⑦于是,树叶簌簌轻落的声,悠悠扫叶的响,一同融进了画人的墨色中,充盈着整个清凉山,让后来者觉出真正清凉的意味。 1.结合上下文,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于是,树叶簌簌轻落的声,悠悠扫叶的响,一同融进了画人的墨色中,充盈着整个清凉山,让后来者觉出真正清凉的意味。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描绘了清凉山里哪几种声音。(3分) 3.作者在文中说:“不同的时代、同样的声音,蕴含的意蕴也就完全两样。”试以第②段曹操、辛弃疾的声音为例进行简析。(4分) 4.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重重叠叠的远山、萧萧疏疏的彼岸,都在诉说他内心深处的感伤和向往。

写景状物散文中考题汇编(太实中)

写景状物散文中考题集锦(十篇) 【天津市】 (一)冰窗花 任随平 ①冰窗花盛开在冬日的窗棂上,是一道绝美的风景。尤其是在久居乡下的那些日子里。 ②于是,每到冬日,我会有意无意念起熨帖在冬日木格窗棂上的冰窗花。冬日的居室里,总会生了炉火,白日里,落了雪,一家人和和暖暖地或斜倚、或平躺在温热的土炕上。母亲选了废旧的布料,熬了浆糊,炕头置一炕桌,安安静静地做着鞋垫。父亲借了炉火,熬着罐罐茶,火苗间或跳出来,舔舐着茶罐,茶水滋滋地发着声响,茶香随着响声氤氲开来,整个屋舍内顿时茶香弥漫,即便是不常喝茶的人,浸淫在如此的茶香里,也会有几分迷醉,几分品咂的热望。而我,总是斜倚在墙角,捧了热爱的书籍,一页页,在缓慢流走的时光里,细品一份恬美与温馨。冬日的白天总是很短,像兔子率性的尾巴,一甩,一天的时光就溜走了。而冬日的夜晚,唯有恬静与安谧。雪花簌簌地落着,风安静地睡去,村庄被夜色围拢而来,婴孩一般安卧在远山近水阔大的臂弯里。屋舍之内,炉火正旺,壶水呼呼地散发着热气,木格窗棂的玻璃上,热气凝结而成的水珠簌簌流泻下来,洇湿在墙壁上,像梦呓的印痕,烙着时光的印记。 ③晨曦微亮,不必急于晨起,和衣而坐,望向邻近的窗棂,你会惊喜地发现,整个窗玻璃上冰窗花葳蕤①如春。轻轻地凑近鼻息,似乎能嗅出冰窗花散发着馥郁的馨香,冰洁,剔透,令人心灵震颤。手指轻轻抚摸上去,冰窗花棱角分明,如一朵朵雪花,被夜神的手指悄悄安抚上去,灵动而又精美,既有花之妩媚造型,亦有花之悄然神韵,不是俗世那一双巧手能够裁剪得出的。面对如此精美的自然神物,又有谁忍心去擦拭呢?但又有谁能长久地屏息凝视,而不凑近鼻息呵气顽皮呢?于是,悄然撮圆了嘴唇,凑上前去,吹灰般轻吹一口气,冰窗花随着热气消融开来,逐渐地四散开去,这个过程,是多么的美妙而悄然无声。 ④就这样,冰窗花伴随着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天,而今我已走过而立之年,故园的老屋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老去,像一个人的暮年,正在经历着风吹日晒的剥蚀。而盛开在木格窗棂上的冰窗花,还依旧长久地驻扎在我的梦中,每每半夜惊醒,我都在与冰窗花相视而笑,彼此言说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⑤冰窗花,你盛开在故园窗棂上的,不只是花,更是人生路上愈走愈远的梦幻,带着我深深的牵挂和思恋。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注释】①葳蕤(wēi ruí):形容枝叶繁盛。 1.请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说说冰窗花具有哪些特点。

中考写景抒情散文阅读理解

中考写景抒情散文阅读理解 36、武汉市2008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神奇的丝瓜 今年春天,孩子们在房前空地上,斩草挖土,开辟出来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小花园。周围用竹竿扎了一个篱笆,移来了一棵玉兰花树,栽上了几株月季花,又在竹篱下面随意种上了几棵扁豆和两棵丝瓜。土壤并不肥沃,虽然也铺上了一层河泥,但估计不会起很大的作用,大家不过是玩玩而已。 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这当然增加了我们的兴趣。但是我们也并没有过高的期望。我自己每天早晨工作疲倦了,常到屋旁的小土山上走一走,站一站,看看墙外马路上的车水马龙和亚运会招展的彩旗,顾而乐之,只不过顺便看一看丝瓜罢了。 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也并没有想到会有什么神奇之处。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发现丝瓜秧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以后,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说它每天长出半尺,决非夸大之词。丝瓜的秧不过像细绳一般粗。如不注意,连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色的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限活力与生机。 这当然让我感到很惊奇,我的兴趣随之大大地提高。每天早晨看丝瓜成了我的主要任务。爬小山反而成为次要的了。我往往注视着细细的瓜秧和浓绿的瓜叶,陷入沉思,想得很远,很远…… 又过了几天,丝瓜开出了黄花。再过几天,有的黄花就变成了小小的绿色的瓜。瓜越长越长,越长越大,重量当然也越来越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我真是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一份重量,会整个地从楼上坠了下来落到地上。 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在上面,在三楼一位一百零二岁的老太太家的窗外窗台上,却长出来两个瓜。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

中考语文-2018年中考语文散文课标要求及重难点解析 精品

中考散文课标要求及重、难点解析 [课标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答题指导] 散文阅读中很多考点所涉及的都是细节化的问题,所以一定要细致、耐心地答题。散文阅读的考查点通常包括下面的一些内容:1.字词的准确运用;2、字词的含义;3.字词的表达作用;4、字词的情感色彩;5、句子的含义与表达作用;6.精段的品读;7.写景方法的运用;8.抒情方式的运用等等。 散文阅读题的解答有其特征性,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需要厚实的知识基础。考生必须具有关于散文文体和写作的一些基本知识,才能从容应对文题中所出现的“术语”。在散文的阅读测试题中,经常出现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实写、虚写、以动写静、以声写静、细节描写等等内容,如果连题目的内容都无法看懂,是谈不上准确答题的。 2、需要认真、细腻地品析。散文重在情味,不管是叙事、写人,还是写景、抒情总是讲究意味深长,它的一词一句。都是为着“意味”,为着“情感”。我们在赏析阅读、应试阅读中,也都注重从字里行间体会它所蕴涵的情味,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品”,善于“析”。 [文学作品各类文体在中考中的比例] 中考阅读考查中,文学作品占有重要地位,在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四种文学式样中,尤以前两种考查频率为高,而诗歌、戏SWe少涉及。以2002年全国中考为例,在32套中考卷中,散文阅读题有17道,小说阅读题都道,诗歌鉴赏有4道,戏剧片断鉴赏只有1道。因此,考前复习,应以散文、小缢闻读训练为主,兼及诗歌、短剧。 枯枝与鲜花 ①那是一棵什么树呢?在这深秋,黄叶已纷纷坠落的时候,它却是繁花满枝,显出一种青春和欢乐来。这是什么样的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呢? ②清晨,走进园子,远远的,就看见一树鲜花,红的花,紫的花,在晨风中轻轻摇曳着。 ③当我一步步走近那树时,才看清了,那不过是一株秋叶落尽的枯枝,缠绕着刚刚绽开的牵牛花。枯树,把它的身躯借给了柔弱的牵牛花的长藤,而牵牛花,也便是鲜艳的花簪(zān)上了枯树的头顶。于是它们便复活了,和谐地美丽地生活在一起,使你猛然间感到它们原来就是浑然一起的。 ④枯树哟,你不厌弃新生者的柔弱,以你的坚硬支持了它,所以你也得到了美。 ⑤柔藤哟,你不厌弃那长者的衰老,以你的活力装点着它,所以你的美得到了发挥。 ⑥我看过一些枯枝傲然地挺立着,身上落满了肮脏的鸟粪,脚下卷过萧条的风。我也看过一些牵牛花,找不到支撑,委弃在地上。被荒草吞没。 ⑦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

中考写景抒情散文

真不舍得这初秋的宁静随风而去,还有它的柔软。不忍它的离别,如果重现。作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中考写景抒情散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写作技巧请继续关注我们的作文栏目。 中考写景抒情散文【一】:初秋 尽管有被秋意摇落了的树叶,有被秋色染黄了的枯草。没有劲风涤荡的初秋,柔软的叫人愉悦。 少了夏日的喧器,躁闹,这个秋天透露着少有体会的宁静清雅。还有,夹杂着泥土气息的田野芳香。头一次在褐黄的土地里拔出缀满了的粒粒花生,果实的结硕惊艳了我。花生出自污泥,且衣身洁白而不染,剥去外壳,品尝初长成的果仁,清甜嫩脆缠绕于舌尖。也是第一次在秋虫呢喃的玉米林里掰下初长成的玉米,播好洗净,沸热的蒸汽中弥漫着清新的玉米香气。大自然真是神奇的造物主,一粒种子,怎么就能造就出如此饱满,盎实的果实呢。之前吃过的花生,玉米,都是买来的,怎会有亲手采摘,体会收获的快感,怎能去意会种子与果实,播种与收获的神奇力量。 今年我很辛劳,却心情有久违的轻松。的确,人一定要有事情可做。我工作的地点,是一处被田野包围着的地方,随有些荒凉,却有无处不在的清静。静的能听见夏日里的蝉鸣,入秋后树叶寥落的曼舞。也能看见种类多的出奇的各种各样的虫子,大的小的,黄的绿的,其中最优美,最不让我胆战心惊的是无拘无束飞来飞去的蝴蝶了。其它的各类虫子都让我毛骨悚然。还有到现在都没有落败的各种野花,虽然是萧索的盛开在荒野之中,但很是灿烂,绚目。院子里散养着的鹅,虽不多也可用群量说。它们悠闲的在野草地里觅食,如果有生人进入,它们会发出警惕的昂鸣,一群鹅会尾随着领头的大鹅很快隐入草丛里。呵呵,它们产的鹅蛋也是很好吃的。煮的时候都带有孵产的体温。几只圈养的羊经常是悠闲在草丛中不见踪影,偶然听得见几声缠绵咩叫。 我每天上下班会在田野其中反往,除了冬天是寒瑟萧索,心情有些寒凉,但春天伊始,这里就没有楼宇喧嚣,人头攒动的躁恼,身临其境的体会清新,宁静,洒脱,自然的意境,沐浴土地散发出的别样气息。 真不舍得这初秋的宁静随风而去,还有它的柔软。不忍它的离别,如果重现,那一定是在下一个四季的轮回了。此刻,我在贪婪呁吸着秋天的沁香,止不住的留涟。 中考写景抒情散文【二】:大雪 今年的大雪节气和以往还真有些不同。早晨,天和地都被阴霾包围着,心里还是连日来企盼暖阳洒泻的依旧。九点时候出门,几片白色雪花委婉扭捏着扑面而来。但持续了没有一分钟就戛然而止了。等到中午,呵呵,早晨里还是雾茫茫的大地刹时被阳光铺洒,那持续了近一周的大雾阴色此时顿然消失。心里暖了起来,终于和冬日暖阳依伴在一起了。而到了下午,眼看着窗外那树梢上顽强存留下来的几片枯叶摇曳着挣扎着,终于没有敌过寒风的撕扯,悲壮的离开了树梢,在风中成了落叶。 人们时常拿天气比喻人的脾气秉性,今天,真是最好的佐证。十二小时中会有四次不同

中考写景散文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

密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中考写景散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试题 【一】清凉山的声音(15分) ①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走近南京清凉山的。原先,清凉山于我而言只是一个词、一个区域的名号,当我走进清凉山、走向它的一草一木,我却听到了一种声响,这样的声响缠绕着我的脚步,使我无法轻松地游走。 ②清凉山实在算不了什么山,海拔65米的高度远不及现在的高楼,但正是这毫不起眼的高度,却有着不同于一般的长度。这长度的一端远远连接着三国,连接着一代枭雄曹操的浑厚声响:“生子当如孙仲谋!”当年,孙权就是在这里临水筑墙,硬生生地将挥师南下势如破竹的曹操,挡在了石头城外,不可一世的曹操也只能徒然长叹。那声响撞击着坚如磐石的岩壁,在水天中回旋,也回旋在宋人辛弃疾的词中:“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不同的时代、同样的声音,蕴含的意蕴也就完全两样。如果说曹操喊出的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强音,辛弃疾应和的则是时无英雄的无奈和叹惋。 ③走在清凉山上,那些散落在泥土深处、隐匿在岩石缝隙间的声音碎片,总是明晰地震动着耳膜。“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潮水拍打着刘禹锡《石头城》的声响,粘连着越过女墙的月影,不时在清凉山传响。不知当年的唐后主李煜在此建避暑行宫,是否听到过这样的声音。也许,他只是一味地陶醉于花光月影下,浸沉在艳词丽句中,乃至忽略了飞逸的云霞、东逝的流水。直至身陷囹圄,一国君主颜面扫地时,他才恍然悟觉:春花、秋月,雕栏、玉砌,已在东风的吹拂中,成为无法再现的往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问天地,他问自己,可是天地不语,他自己也无言以对。然而,这样的“问”却淤积在清凉山的台阶上,踏上那一级级台阶,它便融进你的足音,传入心里,产生重重的回响。 ④沧海桑田,东流江水的声响已远远消失在清凉山之外,似乎只有“南唐古井”伸出的破裂头颅还在与后人对视,讲述着属于南唐的旧事。这样的旧事,明末清初的诗人、画家戴贤一定听说过。“扁舟当晓发,沙岸杳然空。人语蛮烟外,鸡鸣海色中。短衣曾去国,白首尚飘蓬。不读荆轲传,羞为一剑雄”,年轻时的戴贤也曾凭借一腔热血,激扬文字。然而,新旧朝代替换的大潮,只是让他的声响在浪尖上一跃,便很快淹没。“去国”的忧伤,“飘蓬”的无奈,让他“一剑雄”的抱负只能定格在羞涩的梦中。 ⑤让戴贤梦醒的是清凉山,是它用宽广的胸怀接纳了一生以“江东布衣”自居的戴贤,让他晚年有了一个栖息之所。就是在“扫叶楼”上,戴贤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墨,创造了一个新世界,远离人间喧闹,显示出清、静、冷的意味。重重叠叠的远山,萧萧疏疏的彼岸,都在诉说他内心深处的感伤和向往。我曾细读过他晚年的画作《松林书屋图》,画中层峦叠嶂、云流瀑泻。迷离的烟树里,书屋掩映其间,似有变幻不定的光线在其中神秘地闪烁。这样的一种神秘,产生出一种奇特的“给人可居、可安”之感的幻境。也许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幻境”中,他的精神才得以安顿、得以升华。 ⑥驻足在清凉山戴贤的石雕前,静静地与他会晤,恍惚间,我看到他嘴唇的翕动,听到一种柔软细长的声音在耳际回旋:“相逢顽石也当拜,顽石无心胜巧人。作客十年魂胆落,归来约与石为邻。”逢石而拜,约石为邻。这样的声音,没有仰天长啸的壮烈,也没有撕心裂肺的哀怨,有的只是绵延不绝的天人合一的念想。 ⑦于是,树叶簌簌轻落的声,悠悠扫叶的响,一同融进了画人的墨色中,充盈着整个清凉山,让后来者觉出真正清凉的意味。 1.结合上下文,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于是,树叶簌簌轻落的声,悠悠扫叶的响,一同融进了画人的墨色中,充盈着整个清 凉山,让后来者觉出真正清凉的意味。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描绘了清凉山里哪几种声音。(3分) 3.作者在文中说:“不同的时代、同样的声音,蕴含的意蕴也就完全两样。”试以第②段曹操、辛弃疾的声音为例进行简析。(4分) 4.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重重叠叠的远山、萧萧疏疏的彼岸,都在诉说他内心深处的感伤和向往。 【二】冬的等待(15分) ■任随平 秋天随着一场寒凉的秋风隐遁无形,代之而来的便是期待许久的冬,渴望在这个漫长的冬日里,能有一场场沸沸扬扬的大雪降临村庄,遮蔽大地的荒芜与突兀。但随着冬日渐深,飘雪的惊喜依旧未能如愿,而我对雪花的期待初衷不改,就像等待一位从天堂出走的大神,挥手之间为广袤的人间降临一场福祉,唯美而又持久。 冬天本就是一个安谧静美的词语,镶嵌在季节的轮回里,而雪花便是这轮回里的精灵,缀饰着冬之静怡。落雪的时候,村庄就更像一位蒙了神秘面纱的女子,素素雅雅地立于大地之上。黛赭色的山峦瞬间被雪花覆盖,辽阔的褴褛倏忽隐遁在旷野深处,唯有那些高举着手臂的杨树,将枝干遥遥指向广袤穹苍,旗帜一般引领着冬天不断深入。 如若置身山梁,遥望村庄深处,便见袅娜的炊烟悠悠舒展着身姿,将草木的香味播撒在辽阔的空域。那香味里,就有母亲唤儿晚归的呼唤,和着锅碗瓢盆的叮当声从小院深处悠悠弥漫开来。此时,村庄的每一处罅隙就洋溢着浓郁的馨香,让人不免心生感念,感念生命的成长里村庄所给予我们的无私和大爱,以及前辈的辛劳与奋争;感念洋洋洒洒的雪花对大地的润泽与抚慰,似乎每一朵雪花里,都凝聚着村庄无尽的期许。 若是在暗夜,落雪的村庄更令人心花怒放,炉火正旺,茶香氤氲,围炉而坐的人,脸膛映照着浓艳的炉火,漫谈着,嬉笑着,少却了平日的劳碌与繁忙,热烈的时候,少不了捧出窖藏许久的米酒,你一杯,我一盏,觥筹交错,将冬夜的寒冷抵御在辽远之外。而此刻,窗棂上的霜花悄然融化为颗颗露珠,簌簌地落下来,在墙角积聚着,缓慢中流散开来,像洇湿了的记忆,久久不肯散去。 黎明时分,推窗望远,绒绒的雪花落在干枯了的树枝上,早起的鸟雀翻飞其间,将颤颤悠悠的雪花顺着枝条弹落下来。斜睨着阳光散射的方向望去,闪耀着晶莹的光芒,就像谁撒落空茫中的银屑,让人喜不自胜。毕竟,这样的场景不是谁能刻意求得的。出得门来,舍不得伸展脚丫在素净齐整的雪地上。那雪,是来自天堂的精灵,如梦似幻。谁愿意轻易去打扰一场酣睡的梦幻呢?这样想着的时候,便是久久地站立在屋檐下,一任雪花的光芒懒懒地照耀着,迷人着,不觉得冬之寒凉了,唯有会心的笑意洋溢在眉宇之间。草木搭建的屋舍下,牛羊睡意全无,伸长了脖颈在木门的条框之外,静静地欣赏着冬之雪景,一副副满足的慵懒样,似乎馨香扑鼻的草料对于此刻的它们缺少了平日的吸引,唯有这落雪,足以慰藉胸中的饥渴。 其实,对于冬天而言,雪花就是这样,在圣洁中养育灵动与迷恋,让人在一季悠闲中,学会享受,懂得敬畏。而无雪的冬,唯有双目蓄满期许,仰首长空,在深情的瞩望里,等待一场雪的盛宴盛开在村廓四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