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儿》中黑人身份认同的焦虑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3
《宠儿》中黑人女性自我实现之再解读作者:翁珲珲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14期翁珲珲内容摘要:黑人女性长期以来受到男权、白人种族以及被社会边缘化的多重压迫,在人们这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中、在狭小的空间里艰难地、卑微地活着。
莫里森的作品一直致力于探讨、关注黑人女性的生存状态、生存空间及未来。
黑人女性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实现成为改变其生存状态的一个重要部分。
关键词:莫里森黑人女性自我觉醒自我实现在白人统治的社会中,黑人一直作为边缘人群存在。
长久以来,社会都被一个以男权意识为中心的社会意识形态所控制。
人们在这种意识形态影响下所形成的观念使得他们从男权的角度来描述这个世界,并且把这种描述混同于真理,认为这种描述是千真万确的,是天经地义的。
而作为黑人女性,她们的生存空间更为狭小,她们是生存在白人(种族)和黑人男性(性别)的双重重压之下。
女性主义者对这些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概念提出了挑战。
她们要求挣脱白人价值观的桎梏,要求摆脱男权主义对女性身心的压迫,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开始了黑人女性主义乃至女性主义的觉醒之路。
一,黑人女性的自我觉醒与自我认同莫里森曾说过:“世上每个人都可以对她们(黑人女性)发号施令。
”黑人妇女在西方白人社会中,甚至全世界都处于最低下的地位,她们对没有权利的生活已经习以为常,妇女在家庭中是配角,而父亲在家庭中是主角,这就决定了妇女的主要职责是照顾家庭、抚育孩子,经济上依赖男人,从而人格属于从属地位。
伯纳德.W.贝尔这样评论莫里森笔下的人物:“由于他们作为黑人男女生活,在一个靠经济、性别和种族神话来严格规定其人性的环境里,所以显得古怪、有缺陷,但他们仍锲而不舍地努力要去对付或战胜通往自尊、自由和完整的道路上的障碍。
” (伯纳德.W.贝尔,2000)所以,在发现了自己“既不是白人也不是男人”时,长期处于白人种族和黑人男性双重压迫之下的黑人女性,内心的彷徨转而成为挑战传统的动力,她们要脱离传统的束缚找回自己。
论莫里森《宠儿》中的黑人女性主义郐滨何娟薛俊杰(西安思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38)摘要本文以莫里森所写《宠儿》作为研究对象,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探讨莫里森这部作品之中所采用的具体叙事策略及黑人女性主义的表现,剖析莫里森是怎样更加充分的把黑人女性所受到各种压迫与创伤呈现出来。
关键词女性主义莫里森《宠儿》中图分类号:C913.68文献标识码:A0前言莫里森是美国非常著名的非裔女性作家,同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里森的文学作品之中所充分显现黑人女性主义,追求解放、自由和平等。
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而且以其非常深厚文学表达能力得到了读者们的一致认可与青睐。
1莫里森《宠儿》之女性主义内涵我们能够将莫里森所著《宠儿》的主题看成是黑人女性主义,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形成以及不断发展,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对于美国社会以及历史发展与进步发挥了极大作用。
在莫里森所写《宠儿》之中,重点描写了在当时存在严重种族歧视思想情况下,黑人女性所受到的各种压迫以及奴役,并且讲述了黑人女性不断进行抗争这一过程,全面的反应出了当时美国社会残酷性。
莫里森的《宠儿》针对赛丝、艾拉等一些极具典型人物进行深入描写,特别讲述了宠儿与赛丝之间所存在各种纠缠,其以当时社会中小人物具体的境遇来表达整个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能够让我们感受到黑人女性对社会制度严重不满以及反抗。
在莫里森的《宠儿》之中能够让读者深深的感受到莫里森所想要表达的一种女性主义思想,同时还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莫里森对于美国社会制度的一种抗议。
2莫里森《宠儿》之黑人女性主义的发展2.1反对种族歧视在《宠儿》中,主人公赛丝和白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并且受到严重的迫害。
从“甜蜜之家”逃走以前,赛丝遭受到“学校老师”的毒打,使她背上留下了后来白人女孩称之的“苦樱桃树”;以及“学校老师”的两个侄子抢走了她的奶水,使她感到更加的绝望。
在赛丝眼里,这两个白人小子夺走的不仅仅奶水,而是她小女儿活着的希望。
文学WEN XUE2017.07《宠儿》是美国著名作家托尼·莫里森创作的一部享誉世界的作品。
莫里森以其高超的写作手法,将当时环境下黑人女性受到种族和性别歧视及心灵创伤而导致的扭曲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莫里森详尽地描写了在社会环境的压迫下黑人女性的内心世界,将这种矛盾、渴求自由的痛苦和艰辛展现得十分透彻。
笔者从女性主义角度对莫里森《宠儿》中黑人女性的刻画展开深刻思考,分析主人公的悲惨遭遇及其受到创伤的内心世界,探索黑人女性心灵世界的重构。
一、《宠儿》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小说《宠儿》取材于历史上一个真实故事。
1873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小镇,一名叫玛格丽特·加纳的女性黑奴带着儿女从位于肯塔基的奴隶庄园逃亡到此,她曾经的主人带着下属跟来抓捕她,为了不再让自己的孩子遭遇与自己相同的悲惨命运,玛格丽特·加纳在极度绝望的痛苦之下杀死了自己的女儿。
莫里森在小说中将玛格丽特·加纳化名为“塞丝”,将她夭折的女儿称为“宠儿”,以其别具一格的写作手法和对生活的敏锐观察,通过黑人文学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使用多种写作手法还原了这个故事,向世人讲述一位美国黑人母亲悲惨的、引人深思的经历。
在这部作品中,莫里森不仅描写了母爱和对自我价值的追寻,也侧面展现出黑人在长期奴隶制度压迫下心灵发生的变化。
《宠儿》这部作品中体现出典型的女性主义思想,以黑人女性在奴隶制度迫害下为追求自由、追寻自我所做的努力,打破了黑人女性在历史中“隐形人”的静默地位。
莫里森以《宠儿》中黑人女性心灵态度的转变昭告世界,即使这段历史带来的只有痛苦和屈辱的记忆,也绝不能遗忘。
二、女性主义的呼吁和宣扬在《宠儿》中,莫里森所刻画的三位黑人女主人公正是十分典型的黑人女性。
托尼·莫里森通过对塞丝、塞丝的婆婆贝比·萨格斯和小女儿丹芙这三位黑人女性的内心描写,展现出了奴隶制度下黑人女性不断追寻自我和社会认同、努力建立属于自身的主体意识的过程。
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创伤综述
1.《最蓝的眼睛》
这部小说以女主角佩琳娜的经历为主题,揭示了黑人女性的身份困境和创伤。
佩琳娜是一个被遗弃的孩子,与她的母亲、父亲和姐姐都无法建立情感联系。
她饱受贫困、歧视和虐待,身份认同和自尊心受到极大的打击。
小说中的佩琳娜渴望拥有最蓝的眼睛,因为她认为这是美的象征,可以让自己逃脱黑人的刻板印象,获得异族之间的尊重。
但这种渴望最终只让她更加痛苦和孤独,因为她的美丽不被社会认可。
2.《宠儿》
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布鲁夫的一生揭示了黑人男性的身份困境和创伤。
布鲁夫生于奴隶制时代,他的人格受到了摧残和扭曲。
虽然解放后获得了自由,但他仍然无法摆脱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的束缚。
小说中的布鲁夫描绘了黑人男性的弱势和无助,他遭受了身体和精神的折磨。
他的存在像是一种古老的诅咒,始终无法摆脱种族压迫和历史创伤的阴影。
3.《垃圾医生》
这部小说描绘了一个黑人女性——洛雷塔的故事。
她通过接生赚取生活费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手术出了差错,导致一位婴儿死亡。
洛雷塔被严重指责,但她识破了那位死亡婴儿的家庭秘密,从而揭开了家族的秘密。
小说中,洛雷塔是一个面对创伤能够坚强自信的女性。
她面对身份困境、种族壁垒和生活挫折,依靠聪明才智和良心正义克服了困难,最终成为一个垃圾医生和智慧之母。
总之,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中无不展现了黑人的创伤和困境,呼吁人们关注黑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
同时,她的作品也描绘了黑人文化的多元和美丽,强调了黑人的尊严和自主。
她的写作风格凝重、深刻、充满情感,是对美国文学的重要贡献。
第24卷第6期2011年11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24No.6November ,2011重构黑人女性身份再现自我化过程———《宠儿》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王婷,石云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16)摘要: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研究小说《宠儿》,通过分析莫里森笔下遭受性别歧视及种族歧视双重压迫的黑人女性悲惨命运,探讨黑人女性无身份、无自主权的边缘化状态,揭示了对黑人女性的身份建构思想,即只有重新书写黑人历史、黑人女性自我意识得到觉醒、自我得以回归、自我身份得到重构,才能摆脱种族主义及性别主义的双重压迫现状。
关键词:《宠儿》;后殖民女性主义;黑人女性;身份建构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204(2011)06-0083-05收稿日期:2010-10-18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9SJD750013)作者简介:王婷(1986—),女,山西阳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Identity Reconstruction of Black Female Representation of Selfhood———A Study of BELOV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 FeminismWang Ting ,Shi Yunlong(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210016,China )Abstract :Toni Morrison ’s Beloved is studied he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 feminism.By discussing the miserable fate of black females under sexism and racism ,analyzing their marginalized state-living without identity or human rights ,and exploring Morrison ’s thoughts on the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black females ,the thesis demon-strates the writer ’s idea that black females could be rid of the double oppression from racism and sexism only when their history would be rewritten ,their self-awareness aroused ,their selfhood returned and their self-identity recon-structed.Key words :BELOVED ;Post-colonial Feminism ;black female ;identity construction一、引言美国著名黑人女性作家托妮·莫里森(ToniMorrison )在当今美国文坛享有威誉,“作为历史上诺贝尔文学奖的惟一黑人女性得主,为20世纪美国文学树起了又一座丰碑”[1]。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创伤理论下看《宠儿》 作者:刘贺 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7期
摘要:托尼·莫里森是美国非洲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其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绝大部分作品均以美国的黑人生活为主要内容,在人物塑造、语言的运用、故事情节及气氛的营造上生动逼真,使得她的作品很有影响力。本文以创伤理论为研究框架,通过分析《宠儿》,探讨了莫里森在这部小说中建构的黑人创伤的成因、表现形式以及解决途径。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宠儿》;创伤理论 一、《宠儿》中的种族创伤 种族创伤的本质是种集体创伤。种族创伤已超越个人和家庭的束缚,上升为因文化的差异及价值观的不同而导致的集体创伤。种族创伤主要发生在不同的种族间,也就是白人(殖民者)与非裔美国人(被殖民者)。作为被殖民者的非裔美国人、该地区的原住民及少数民族居民,他们往往成为种族创伤的受害者。
但是,如上述而言,种族创伤并非只存在于不同的族群间,它同样可发生在一个族群的内部。《宠儿》中,笔者将以种族内部的压迫作为参考点,主要研究黑人种族在将白人的观念意识渐渐内化过程中对同胞实施的种种恶行。
《宠儿》中,黑人群体内部的矛盾冲突是造成种族创伤的原因。白人的世界重视肤色、经济条件及社会地位,黑人在长期受到白人的压迫下,逐渐被白人的价值观洗脑,不惜用彼此互相伤害来迎合它。他们逐渐把白人的思想意识内化进而产生自我厌恶、自我反感,已严重失去了黑人的自我身份认同的意识,最终导致种族创伤的发生。
二、《宠儿》中的历史创伤 历史创伤是长期的、代际间的创伤。美籍印第安学者玛利亚·耶鲁·豪斯对历史创伤的定义如下:在经历大规模集体创伤下,几代人所积聚下来的情感和心理上的伤害叫做历史创伤。也就是说,历史创伤是集体创伤,它具有一定的历史维度,历史创伤超越了有限的家庭成员、社区,遍及整个社会。与种族创伤不同,埃尔曼认为,历史创伤是发生在过去的一系列事件对如今人们的生活、身体以及精神的造成的创伤性影响和作用。
试论《宠儿》中社群对黑人自我身份追寻的作用作者:王李参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15期摘要:托妮·莫里森(1931—)是当代美国文学界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她的代表作《宠儿》于1988年、1993年分别荣获了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
在小说中,母亲塞丝为了保护女儿免受被奴役之苦而采取了极端的行为,导致母女关系一度难以弥合,不过这种创伤后来在倾听者和黑人群體的帮助下得以修复。
本文试图探究黑人在团体的共同作用下,逃离磨难,获取自我解脱。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宠儿》;社群;身份追寻作者简介:王李参(1990-),女,汉族,河南新乡人,现为郑州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1在美国文学中,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都在不同程度上同奴隶制进行抗争,从而寻求独立、重建自身、家庭和集体。
通过《宠儿》,莫里森呼吁黑人女性寻求自我身份、构建主体意识。
在与奴隶制抗衡中,团结才是黑人寻找自我身份的出路。
莫里森认为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在重获自我的过程中,除了自身珍爱,还需要接收他人的爱和关怀。
社群的积极意义首先体现在群体对于塞丝从奴隶庄园逃亡中所提供的帮助。
“甜蜜之家”奴隶们的逃跑计划是一个集体酝酿的秘密计划。
在逃亡计划失败后,塞丝毅然决定只身出逃。
当刚刚分娩、极度虚弱的塞丝携新生女儿逃至俄亥俄河岸时,老黑人斯坦普沛德用渡船送塞丝母女到河对岸。
在老人的安排和艾拉的帮助下,塞丝才最终到达辛辛那提与家人团聚。
那时,是她的婆婆亲自为她包扎伤口、清洗全身、缝补衣物,这种无私的母爱给塞丝带来了极大抚慰,使她得以踏上重获自我的历程。
另外,在集体驱逐宠儿上,社群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宠儿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是一个被重新记起但同时也必须被忘记的人物。
虽然社群长期排除塞丝一家,但当丹芙为救母而向社群求助时,社群黑人们很快就作出反应,对正在挨饿的塞丝一家伸出了援助之手。
[精品]《宠儿》的创伤记忆与文学疗伤《宠儿》的创伤记忆与文学疗伤摘要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是一部具有历史创伤感的作品,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精神创伤,更是一个种族的集体创伤记忆。
莫里森通过文学叙事的方式为黑人同胞走出历史创伤探索了一条希望之路,让他们在故事中叙述创伤,在外化的过程中找到重建的力量。
关键词:创伤记忆叙事疗伤引言渐渐远去的20世纪被称为创伤的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多起地方冲突给人们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心灵伤痛,特别是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更是给全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引发了关于人性的深层思考。
与此同时,随着少数族裔争取民权运动的发展,不仅揭开了少数族裔和边缘群体的血泪史,更是成就了大量创伤文学作品的问世,推动了创伤理论研究的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为基础的创伤理论研究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出现了很多颇具影响力的论著,其中凯西?卡鲁斯主持编写的《创伤:记忆的探询》和朱迪思?赫尔曼的《创伤与恢复》等著作堪称其中的经典。
本文借助创伤理论,通过分析《宠儿》中的个体创伤和集体创伤,探究托尼?莫里森的创伤书写模式。
一个体记忆之痛精神创伤学研究表明,创伤在本质上是事件游离于通常的经验之外,不能有效地被吸收和整合,从而表现出延迟性的特征。
创伤体验的延迟性使创伤具有一种历史的杀伤力,可以持续地侵入受创个体,使他们在记忆与忘却的挣扎中再次遭遇原初事件的伤害。
从这个意义上讲,创伤事件的幸存者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幸运儿,他们要不断面对创伤事件的侵害,再次经历痛苦、失去甚至死亡。
《宠儿》中塞丝的身上明显地表现出创伤延迟性的症候。
18年来,她总是本能地压抑着对悲伤过去的回忆,但越是刻意忘记,记忆却变得更加清晰。
创伤的过去并没有因为岁月的淘洗而成为历史,相反却成为更加折磨人的力量。
对塞丝来说,“未来就是将过去留在绝境,只要安全允许就尽量不去记忆”。
遗憾的是,生活中任何一件细小的事情,哪怕是一个眼神、一种气味、一个声音都会唤起那段难以启齿的记忆。
黑人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中的《宠儿》研究的开题报
告
题目:黑人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中的《宠儿》研究
背景:
《宠儿》是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探讨了美国
黑人历史的许多方面,包括奴隶制度、种族歧视、极端主义、认同和自
我价值。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研究学者以各种方式解读了这部小说,但是,在其中黑人女性主义批评视野的研究还较少。
因此,本研究将用
黑人女性主义批评视野来解读《宠儿》,探究其中的黑人女性主义主题
和概念。
研究问题:
1. 《宠儿》中的黑人女性角色如何通过行动和理念体现黑人女性主
义主题?
2. 《宠儿》如何关注种族,性别和阶级之间的相互影响?
3. 《宠儿》如何探讨女性自我认同和自我接纳的主题?
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批评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
首先,将使用批评分析法
来考察致力于黑人女性主义的学者,如Audre Lorde,bell hooks和Patricia Hill Collins的作品。
其次,将对《宠儿》进行文本分析,以确定
文本中存在什么样的黑人女性主义主题和概念,并分析它们如何对小说
整体产生影响。
预期结果:
本研究预计将发现《宠儿》中暗示的丰富的黑人女性主义主题和概念,包括自我认同,自我接纳,自我价值,团结,压迫和希望。
同时,
本研究还将证明《宠儿》通过黑人女性主义批评视野,关注种族,性别和阶级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性。
最后,本研究将为进一步探索《宠儿》和其他文学作品中的黑人女性主义主题和概念提供基础和启示。
外国文学《宠儿》中的身份含混现象--以后殖民的视域分析付盼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当代著名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最负盛名的小说《宠儿》讲述了一位黑人母亲为保存其孩子主体的完整性不惜以死亡的方式将她从奴隶制的束缚中解救出来。
本文将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分析《宠儿》中的身份含混问题,旨在揭示殖民统治和文化霸权对全人类造成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宠儿》;身份含混;黑人托妮·莫里森作为最具代表性的非裔美国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不断地被学者们研究。
《宠儿》作为她的杰作之一,主要讲述了赛斯为让她的孩子免遭与她一样的命运而杀婴的故事。
虽然殖民主义已经结束,奴隶制已经废除,但读者也可以从《宠儿》感受到黑人心中的创伤。
根据霍米·巴巴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在殖民化过程中被殖民者放弃了他们的传统的种族和性别,重塑了一个新的空间,最后,第三空间的状态形成了。
本文基于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分析了白人和黑人个体以及黑人社区的含混身份,旨在揭示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的不仅对黑人同时也对白人造成了巨大影响和冲击。
一、个体身份的模糊(一)白人人格的模糊性根据霍米·巴巴,殖民统治是在原型的基础上创建的,原型将白人视为文明和进步的象征,而黑人则是野蛮和堕落的象征。
然而,在殖民主义原型的影响下产生的白人主体是分裂的,黑人被赋予的形象实际上是白人的一部分。
在《宠儿》中,由学校老师和他的侄子代表的白人奴隶主由于他们的主体分裂而成为矛盾人格的代表。
一方面,他们用文明作为标榜自己的方式,但另一方面,他们对黑人做了一些野蛮的事情。
他们以极其残忍的方式惩罚和杀害逃跑的黑人,他们对待赛斯的方式正是他们烙印在黑人身上那些标签的体现。
在《宠儿》中,教师最初是一位教授文明知识的老师,而他的侄子也学到了一些看似正确的东西。
但他们这样的行为:如杀死黑人的方式,吸吮塞瑟的乳房,并观察强奸,都表现出野蛮特性。
因此,由于殖民主义和奴隶制的影响,学校老师和他的侄子的身份含混了,他们不仅保留了殖民原型赋予白人的人格,而且还有所谓的黑人的特性。
论《宠儿》中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作者:陈淑平昌根花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9年第01期摘要:《宠儿》是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这部小说通过对三代黑人妇命运的描述,阐述了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宠儿》黑人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1-0015-011 前言托妮·莫里森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非裔美国女性作家之一,是文学史上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裔美国人。
在莫里森的九部小说中,《宠儿》的知名度最高。
托妮·莫里森在《宠儿》一书中探讨了三代黑人女性争取自由和自我认同的过程,强调了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性,这是黑人从肉体到灵魂解放的重要历程。
2 一个失败的斗士——贝比·萨格斯贝比·萨格斯《宠儿》先后和6个男人生了8个孩子,但她所有的孩子不是死了就是失去了与她的联系。
作为一名黑人女奴,她被剥夺了一切,甚至失去了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
正如大卫·劳伦斯(David Lawrence)所言,在奴隶制下,“命名的权力绝对属于白人主人”。
贝比·萨格斯从来没有被加勒夫妇叫过她的真名,珍妮是她被贩卖时的名字。
贝比是她丈夫亲切地称呼她的方式,萨格斯是她丈夫的名字,是她与丈夫唯一的纽带。
失去一个人的名字意味着失去身份。
因此,名字成为贝比·萨格斯确立自己身份的框架,这也表明贝比·萨格斯的自我意识觉醒。
她最小的儿子黑尔用劳动换取她的自由,从那时起,贝比·萨格斯明白了自由的意义。
她开始在黑人社区宣扬爱和帮助他人。
贝比·萨格斯用她那颗伟大的大心灵向被解放的黑人男女奴隶们证明,要想追求自己的身份,他们必须首先维护自我所有权。
她敦促黑人社区爱他们的黑人身体和自己。
然而在遭到社区的背叛后,贝比·萨格斯对自己和黑人社区失去了信心,她放弃了自我奋斗。
黑人女性的身份解读——评析托尼莫里森的《宠儿》
王坦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2(000)032
【摘要】《宠儿》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巅峰之作。
它真实地再现了美国黑人在奴隶制和种族歧视双重迫害下的悲惨生活,揭示了奴隶制给黑人带来的巨大伤痛。
本文对小说中四位女主人公:贝比·萨格斯、塞丝、宠儿和丹芙进行分析,展现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历经三代逐步确立的过程:从沉睡到觉醒,从自发到自觉,最终主动去建立自我主体身份,从而可以得出黑人女性对身份的寻求。
【总页数】1页(P543-543)
【作者】王坦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黑人女性的身份解读——评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 [J], 王春凤
2.从霍米·巴巴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莫里森《宠儿》中黑人女性身份建构 [J], 鲜彤
3.后现代的黑人主义与黑人女性的融合——解读托尼·莫里森的《宠儿》 [J], 李倩
4.痛苦的身份求证之旅——解读托尼·莫里森的《宠儿》 [J], 王芳
5.解读托尼·莫里森《宠儿》黑人女性意识 [J], 张晓芬;申霖;郑平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宠儿》中黑人主体性的破碎和重建
.
主讲人:胡亮宇
一 、奴隶制:黑人不平等地位的起源
(一)黑人被动地进入资本主义扩张的浪潮中
·第一个中间态:非洲的后古代——美洲的前近代
(二)黑人悲惨的生存状况
1、 政治上:人——佣人——奴隶
2、 经济上:无权享受资本主义成果
3、 社会地位上:严格的种族划分
(三)小说的时代背景:南北战争前后,废奴运动兴起
·第二个中间态:实际存在的种族隔离和名义上的废奴宣言
二、黑人主体身份的破碎
(一)文化上:语言——“去符号化”的野蛮过程
·卡西尔 (Enst Cassirer):人的符号活动能力进展多少,物理实在也相应地退化多少。
【1】
(1)失落的母语
(2)叙述主体的迷失:他人的构建
·恩格斯: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只能被别人表述。【2】
·巴瑞特(Bereiter)和恩戈尔曼(Engelmann)在美国把伯恩斯坦的理论运用于对于黑人
孩子语言的研究中,并且得出结论:“黑人低层次孩子的贫乏治智力能力在他们不完
整的言语中体现出来。”而且他们显示出“完全缺乏一种吧语言作为获取或拥有信息
的手段来使用的能力。语言对他们来说是难以操纵的而且不是非常有用的。”
【3】
(二)家庭观念的破碎
1、血缘关系为核心传统家庭——奴隶制庄园白人的家长式统治家庭
·严格的等级制度
·女性主义写作:不在场的男性
2、黑人之间伦理的无序状态
(三)地域的失落感
1、在现实的空间上出现为一种集体记忆的丧失(无根的人),对“非洲”只有碎片般
的记忆
2、由“民族”到“种族”
三、黑人主体身份的重新构建
(一)母体意识的觉醒
1、 赛斯(Sethe)的命运:
· 受难
· “杀婴”
· 众叛亲离
2、 保罗D(Paul D):男性角色的重新介入
(二)宗教上的尝试
1、“林中空地”的宗教仪式
2、基督教的进入
(三)文化上的重建:他者的叙述和本土化的隐喻
· 丹芙(Danver)的降生
· 叙述的艺术
注释:
[1] 《人论》,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第27页
[2] 《东方学》,爱德华·萨义德著,王宇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第1
页
[3] 《文化研究导论》,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陶东风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66
页
参考资料
[1] [美]托妮·莫里森.宠儿[M]. 潘岳.雷格译.南海出版社. 2006
[2] Toni Morrison..Beloved[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 Toni Morrison,Unspeakable Things Unspoken:The Afro-American Presence In American
Literature In Michigan Quarterly Review[R],1989
[4]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 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5] [美]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M] 王宇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6] [英]阿雷恩•鲍尔德温.文化研究导论[M].陶东风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 高春常.文化的断裂——美国黑人问题与南方重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