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黑人身份的重建——解读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所罗门之歌》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11
论《所罗门之歌》和《宠儿》中的文化解殖民主题从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开始,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就显示出对黑人文化/身份敏锐的自我意识,思考白人文化占主流的美国社会中黑人个体的经历、社区的演变和整个群体在白人主流文化及价值体系冲击下的文化困境和出路。
在其作品中,她努力为非裔美国人开拓自己的一片空间,并思考在后奴隶制、后殖民语境下的美国,黑人文化如何生存,黑人优秀传统如何保持并传承下去。
本文以后殖民理论为理论出发点和研究方法,探究在莫里森两部代表作《所罗门之歌》和《宠儿》中体现出的黑人文化解殖民主题,指出黑人个体、家庭、社区、文化等被奴隶制和主流文化霸权摧残、破坏、侵蚀的情况下,黑人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黑人社区重建稳固性的努力是两个关键、不可缺少的步骤:在解殖民的过程中,黑人不能失去自我,但也不能在追寻自我的过程中抛弃社区。
后殖民理论兴起于20世纪中叶的西方文论界,是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一种集合性话语。
它与后现代理论相呼应,继承其摈弃中心、摈弃权威和倡导多元文化研究的精神,旨在考察昔日欧洲帝国殖民地的文化(文学、政治、历史等)以及这些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关系。
通过分析前殖民地主体在前殖民帝国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统治和霸权政策下失去主体身份及意识、进而沦为“他者”的过程,萨义德等理论家将权力与文学文本及话语联系起来,指出前殖民地主体文化失语的过程实际上是西方前殖民帝国以二元对立的普遍认知模式,将“自我”身份的确立和优越感建立在对他们否定和丑化的基础上。
而对这些前殖民地主体身体的控制与迫害与对其语言及思想的禁锢是紧密结合的。
后殖民理论近来拓展到了对美国少数族裔“内部殖民”问题的研究,而以莫里森为代表的1970年代至今的美国黑人女作家群也一直在努力重构很大程度上被主流社会抹去或淡化的美国黑人历史和文学史,重构以往作品中被“模式化”、带有种族偏见的黑人形象,在浸润着非洲文化传统、富有视觉意象和音乐特质的语言载体下,探索现代非裔美国人的文化困境,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的文化身份研究托尼·莫里森成为当代美国文坛非洲裔文学先锋的理由,在于她对非洲裔美国文化传统的接续和她同时显示的超越种族范畴的人文思考。
凭借诗化的语言,对神话传说的奇妙运用,以及不落俗套的叙述结构,托尼·莫里森在她的小说世界里着重表现了非洲裔美国人受压制的事实,美国社会中种族压迫对非洲裔美国人造成的情感伤害和严重的社会后果,以及非洲裔美国人在由美国白人主流文化价值观所统治的社会里寻求自我身份时所面临的困难。
《所罗门之歌》反映了托尼·莫里森对非洲裔美国人身份的思考,而托尼·莫里森在对人的身份问题思考时添加了明确的前提,即人无法脱离自身的种族性。
因为人首先是具有种族性的,所以个人的身份也是种族性身份。
而作者的这种文化身份认同,其实是一种转化中的文化身份,小说主要关切这种转化中的文化身份,这是连接过去,衔接现在并接引至未来的一项文化工程。
论文主要运用后殖民主义的文化理论来分析在《所罗门之歌》中的文化身份问题。
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介绍小说《所罗门之歌》的作者托尼·莫里森及其作品的相关评论与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为论文的主干部分(第二章到第四章)的分析阐述提供了相关的理论背景。
第二章主要介绍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和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先锋霍米·巴巴的一些观点对解读《所罗门之歌》的启发。
第三章主要从“飞翔”、“歌谣”及“姓名”的象征来分析主人公奶娃的形象以及探讨非洲裔美国传统文化在奶娃身份建构中所起的作用。
《所罗门之歌》对非洲裔美国民间文化的运用和对民间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小说对非洲裔美国人生活的描写自然逼真、生动而充满活力。
第四章从作品出发,以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的“他者”身份为分析对象,揭示建立双重文化身份的艰难历程。
本章还探讨了非洲裔美国人在文化身份建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非洲裔美国传统文化在这一建构中所起的作用,即他们与其非洲根源之间的文化连结并深入分析其在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的体现。
Vol.37No.6Jun.2016第37卷第6期2016年6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双重边缘化黑人女性文化身份的追寻———《所罗门之歌》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解读杨君君,韩浩(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摘要: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杰出的小说家,以对美国黑人生活的敏锐观察而闻明。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角度分析小说《所罗门之歌》,探析了父权制和白人文化霸权对黑人女性的戕害以及遭受到种族和性别双重歧视的黑人女性的边缘化状态,揭示了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回归,重新建构了文化身份,走上了探寻自己非殖民化的道路。
关键词: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所罗门之歌》;黑人女性;建构文化身份中图分类号:I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167-03托妮·莫里森是当今美国文坛享有盛誉的非裔美籍作家,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也是历史上首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女作家,她的黑人和女性的双重身份使她能够以独特细腻的视角来探析黑人女性的精神世界。
《所罗门之歌》出版后被评为1977年全美最佳小说,并获得了全国图书评论界奖。
《所罗门之歌》是一部以男性为第一主人公加以描绘的作品,围绕青年男主人公奶娃南行寻根经历展开,小说以“黑人会飞”的黑人民间传说作为象征核心和故事主线,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的神秘色彩。
塑造了以奶娃为代表的黑人男性主人公形象,讲述了他与父母间的冲突,与姐姐、哈格尔的冲突,及南行寻根中北方城市黑人与南方乡镇黑人的冲突等。
“以奶娃诞生前一个黑人试图用绸翼飞行开始,到奶娃从‘所罗门跳台’的一个山头跳向另一个山头的飞行结束,中间穿插了许多同‘飞行’有关的人物和情节。
派拉特姑妈的名字就有‘领航员’的谐音,她背负先父遗骸、身携‘导航’地图,表明她负有传授民族遗产与指引侄子‘飞行’这双重使命;她生下时没有留下与母体连接的脐带的肚脐———这承然是不可思议的,但却增加了她‘神授’的特征,暗示她是传播黑人文化的‘天使’。
《所罗门之歌》中黑人文化探析虽然美国黑人早在内战后就获得了人身自由.但在此后漫长将近一个多世纪的时问里.却不得不为争取自己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的实际平等权利而奋斗,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民权运动的兴起才使他们在形式上取得了平等。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美国黑人的心理一直背负着沉重的双重意识。
一方面.他们渴望拥有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发扬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但在白人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他们受到了沉重的束缚。
另一方面。
他们不得不融人美国社会,被迫认同强势的白人文化。
在美国强势自人文化的侵略性的影响之下,部分黑人,尤其是一些中产阶级黑人,为取得自人社会的认可和接纳.接受了白人的文化价值观,在文化上漂白了自己。
丽与此相反的是也有一部分黑人则走到了另~个极端.在政治上.他们提倡暴力抗议、黑人分治、回归非洲等,在文化上。
他们拒绝“白人”文化.提倡“黑人”文化。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显示出美国黑人在自我文化定位方面的迷惘。
作为一位有着深刻洞察力和前瞻性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深刻意识到了美国黑人的文化危机。
从英里森的作品可见她一直十分关注现代社会中黑人的前途和命运并对这一社会问题有独特而深刻的视角。
从她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开始,黑人小女孩佩可乐企盼拥有自人那样的蓝眼睛.表现了美国黑人对白人文化的认同达到了宁愿改变自己种族属性的程度.到小说<秀拉》中的女孩秀拉在黑白文化冲突中不断地选择。
进而,莫里森在其名著《所罗门之歌》中通过对一名探求自我的黑人青年的心路历程的描写.展现了当代美国黑人青年在白人强势文化束缚下的苦闷和迷茫.以及他们为寻求自我而进行的探索。
经历了寻根的艰苦历程。
他们最终在文化上完成了自我定位。
以下笔者着重分析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中对美国黑人文化传统以及黑人文化出路的探讨。
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的主人公黑人青年“奶娃”生长在一个中产阶级黑人家庭.父亲是一个贪婪无情的房地产商。
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所罗门之歌》本文旨在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这一视角来分析《所罗门之歌》中黑人女性身份和主体性的重构,从而为这部作品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
黑人和女性的双重身份使她能够以特有的视角来审视黑人女性的内心世界,并以小说这种形式来关注和记录黑人女性的命运。
后殖民女性主义产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由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结合形成的一种新的批评理论。
不同于西方女性主义,这一理论强调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尤其是第三世界女性的呼声和诉求。
《所罗门之歌》是一部以黑人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但莫里森同时也在这部作品中刻画了一组栩栩如生、性格迥异的黑人女性形象。
作品反映了白人的西方文化和黑人的传统文化之间的对峙与冲突,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黑人女性重新找回了话语权和主体性。
本文运用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的共同点,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对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进行了解读,同时探讨了父权制和白人文化霸权对黑人女性的精神压迫和毒害,黑人的民族文化传统传承的重要性,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抗争以及黑人女性身份的重构。
本文的解读丰富了《所罗门之歌》的分析视角,并为读者对这部作品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野和见解。
双重边缘化黑人女性文化身份的追寻r——《所罗门之歌》的
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解读
杨君君;韩浩
【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37)006
【摘要】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杰出的小说家,以对美国黑人生活的敏锐观察而闻明.从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角度分析小说《所罗门之歌》,探析了父权制和白人文化霸权对黑人女性的戕害以及遭受到种族和性别双重歧视的黑人女性的边缘化状态,揭示了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回归,重新建构了文化身份,走上了探寻自己非殖民化的道路.
【总页数】3页(P167-169)
【作者】杨君君;韩浩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24;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
【相关文献】
1.屈服、坚守、追寻--后殖民理论解读《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文化身份认同 [J], 郑蓉颖;杨海霞;张珊
2.双重边缘化华裔女性的身份构建——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对《喜福会》的解读
[J], 魏赟
3.身份的丧失与回归--解读《所罗门之歌》中三代黑人男性的成长之路∗ [J], 郑梅花
4.身份的丧失与回归——解读《所罗门之歌》中三代黑人男性的成长之路 [J], 郑梅花;
5.追寻黑人文化之根——解读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和《宠儿》 [J], 龚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意识《所罗门之歌》是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
托尼·莫里森是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978年即该书出版的第二年,这部小说获得了美国国家评论界奖及作品奖。
该小说标志着托尼·莫里森写作风格业已成熟。
关于这部小说,许多批评家将评论的焦点放在小说的主题、命名、神话、歌谣以及其性别、种族和阶级问题。
然而,作为一部黑人作家书写的以美国黑人为主人公的黑人生活故事,《所罗门之歌》包含的浓郁的黑人意识则糅合了种族、阶级及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
对此国内外评论界则鲜有涉及。
这种黑人意识在莫里森其他作品中也有所涉及,但在《所罗门之歌》中表现最为集中。
本文旨在阐明托尼·莫里森在这部小说中如何从身份定位、文化特色、种族态度这三个层面阐释了她的黑人意识,同时这种黑人意识又深化了作品的主题、突出了人物的鲜明个性、加强了作品的艺术特色,因而给小说带来了特殊魅力。
本文运用后殖民批评理论,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托尼·莫里森在小说中反映出来的黑人意识。
首先,托尼·莫里森从小说主题及人物文化身份两个层面表明她对黑人身份的明确定位;其次,她分别从黑人神话、黑人音乐、黑人语言、和黑人生活方式四个方面对黑人意识作了文化阐释;最后,托尼·莫里森又分别从派拉特和奶娃、吉他和七日组织两种相反的种族态度表述了她对种族问题的人道主义立场。
这三个方面与后殖民批评的三大要素即种族、身份、文化相对应,且分别与小说的主题、人物塑造和小说的艺术特色相关联。
小说也因文本所包含的这种黑人意识而更具魅力。
最后,本文得出结论:托尼·英里森通过小说文本对黑人意识做出的独特阐释,增强了小说的魅力,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起着关键的作用。
托里·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中黑人男性的身份寻求不同于托里·莫里森的其他小说,《所罗门之歌》是唯一一部以黑人男性为主角的作品。
许多评论家从后殖民研究、女性主义解读、原型批评等方法解读这篇小说。
众所周知,莫里森的大多数作品主要关注黑人女性,因此,一些学者认为莫里森的作品总是降低黑人男性的身份,忽视黑人男性的命运。
然而,《所罗门之歌》却是个例外。
通过刻画奶娃追寻家族史和非洲传统的过程,作者试图探索黑人男性的身份建构问题。
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认为,人类会经历三个不同的精神阶段,即真实界、想象界、象征界。
在这部小说中,每个人物都分别经历过这三种精神发展阶段。
本文将从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出发,通过对《所罗门之歌》的细读,分析三位男主人翁的精神世界,探索他们的精神发展轨迹,从而解读他们不同的身份和命运。
论文由三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包括对作家和作品的简要介绍,国内外对《所罗门之歌》的文学评论以及论文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分为三章,主要集中分析三位男主人翁:麦肯·戴德;吉他·贝恩斯;奶娃·戴德的身份构建问题。
在小说中,他们都陷入自我身份确认的困境中,以及与家庭,黑人社区和现代白人社会的关系中。
他们的精神发展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和命运。
第一章主要探讨了麦肯追寻财富之路。
麦肯一直生活在白人意识形态统治的象征界,通过追求物质的财富建构自我身份。
第二章主要探讨了吉他的复仇之路。
吉他一直徘徊于想象界和象征界,陷入对白人的极度仇恨中而精神失常。
第三章刻画了奶娃寻求身份的完整过程。
唯有奶娃从想象界超越到象征界,最终进入真实界,并成功找到了自己完整的身份。
结语总结全文,并重述拉康精神分析研究本文的目的和重要意义,以及论文的研究价值。
通过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分析这三位男主人翁的精神发展过程和身份寻找过程,莫里森告诉读者:只有将历史和现在的结合,自我与他者的结合,黑人男性才能在现代美国社会中成功地找到他们的身份。
美国黑人身份的重建——解读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所罗门之歌》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引言“文化身份认同”是后殖民语境中文化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黑人的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是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现象。
正如美国社会批评家哈罗德·克鲁斯所言,“美国黑人与殖民地民族有着许多共同的社会经济因素……”。
就像不发达国家的人民一样,黑人在不同程度上蒙受着饥饿、没有文化和疾病之苦,他们被束缚在耕地上、城市和半城市的贫民窟中,忍受着文化的匮乏和异族统治的心理反应……。
美国黑人从一开始就以殖民地人民的形式存在。
他的被奴役跟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同时发生,他的被奴役正是国内殖民主义的一个前提。
美国不是要在非洲建立一个殖民主义帝国,而是把殖民主义制度带回国,在南方各洲实行……。
将黑人的地位从纯粹的殖民地黑人地位区别开来的唯一因素是,他的环境仍在‘故乡’祖国,非常接近于主要的族群。
”美国的历史就是占据社会主流的欧裔白人对黑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内部殖民史。
美国非裔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正是在这种后殖民的语境下,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采用细腻敏锐的视角,在其小说中向我们展示了以殖民地形式存在的非裔黑人在美国三百多年的历史,揭示出影响黑人们对美国社会认同感及造成黑人身份认证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美国蓄奴制度的历史、种族歧视和白人文化霸权对黑人肉体及精神的破害,同时莫里森将璀璨的黑人民族文化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到黑人的力量以及黑人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由此暗示着只有沐浴在民族文化中才能找回自我。
正如莫里森对自己作品最中肯的评价:“我的作品源于希望的愉悦,而非失望的凄怆。
”莫里森的作品印证了后殖民主义时代美国黑人对种族和民族文化主体身份的认证危机及追寻。
莫里森强调:“认同祖先,认同集体,黑人个体可以在精神上获得圆满和胜利。
《所罗门之歌》对黑人口头传统的活用【摘要】《所罗门之歌》是一部被广泛运用于黑人口头传统中的文学作品。
本文从介绍《所罗门之歌》及探讨黑人口头传统的重要性开始,详细分析了《所罗门之歌》在黑人口头传统中的地位,以及该作品如何被传统活用和赋予新意义。
文章探讨了《所罗门之歌》在黑人口头传统中的演变和影响,强调了作品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结尾部分总结了《所罗门之歌》对黑人口头传统的重要性,指出传统对作品的利用有益于文化传承,同时展望了《所罗门之歌》在黑人口头传统中的未来发展。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所罗门之歌》在黑人口头传统中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所罗门之歌》、黑人口头传统、活用、重要性、地位、新意义、演变、影响、发展、文化传承、未来发展、展望。
1. 引言1.1 介绍《所罗门之歌》《所罗门之歌》是一部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意义的文学作品,被广泛认为是《旧约圣经》中的珍宝。
它由所罗门王所创作,描写了他与所罗门王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所罗门王的智慧和才华,更蕴含着对爱情、忠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所罗门之歌》在历史上一直备受推崇,被视为文学杰作。
它的诗歌和意象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们带来无限的美好幻想。
这部作品不仅在宗教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也对文学、艺术和音乐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于黑人口头传统而言,《所罗门之歌》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这部作品不仅在黑人社区中被广泛传颂,还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黑人口头传统的传承与发展中,《所罗门之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民间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其优美的语言和动人的情节深深吸引着黑人群体,激发了他们对爱情、家庭和信仰的思考。
《所罗门之歌》不仅仅是一部古老的文学作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对于黑人口头传统的发展和传承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挖掘和活用《所罗门之歌》,黑人口头传统得以丰富多彩地传承下去,为文化的多样性增添了新的色彩。
1.2 探讨黑人口头传统的重要性黑人口头传统在非洲裔美国人社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承载着祖先的智慧、历史和文化传统,传递着民间故事、音乐和舞蹈。
非裔美国人身份的失落与重建—对《所罗门之歌》中梅肯家族的后殖民解读托妮·莫里森(1931-)是美国后现代作家的代表人物,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
她的作品既展示了白人和黑人都不想面对的那段过去,又跳脱出以往黑人小说的传统框架,在一个更为深刻和广泛的层面上去探讨黑人的精神和身份重建等问题。
《所罗门之歌》(1977)是她的第三部小说,在写作风格和内容上相比前两部更为成熟。
历来对此小说的探讨大多从黑人文化、传统、女性主义等角度着手,完全用后殖民理论分析的研究较为少见。
此篇论文旨在运用法农的后殖民心理分析法揭示出《所罗门之歌》中梅肯家族四代之间的精神变迁以及非裔美国人所需要在种族、个体以及文化身份方面做的努力,从而真正地走出自我殖民,获得精神上的完全解放。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论”,简要介绍托妮·莫里森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以及她的个人经历对其创作理念和艺术观的影响,介绍了《所罗门之歌》的故事梗概,回顾了国内外关于该部作品的批评现状。
第一章至第五章为本文的主要部分。
第一章简要介绍后殖民理论体系并重点阐释法农提出的自我殖民情结。
托妮·莫里森同时代黑人悲惨的社会现状和《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精神肉体双重的受虐都蕴含了深刻的后殖民意识,只有通过解殖民才能真正祛除这些阴影。
第二章选取梅肯家族的前三代的事例来论证黑人的自我殖民意识。
在后殖民时期,殖民地的人民虽然获得了身体上的解放,但是在心理上还是留下了殖民的阴影。
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从种族身份、个体身份和文化身份三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并选取梅肯家族的后两代命运印证黑人解殖民所需要付出的努力。
基于对梅肯家族不同代之间迥异的命运分析,得出全文的“结论”部分。
梅肯家族的不同代之间之所以有如此不同的命运是因为后两代认清了自己的种族身份和在黑人社区中的身份,并重拾了非洲的古老文化传统。
只有在这几个方面重新构建黑人的身份,黑人才能达到真正的解殖民,从而完全摆脱“自我殖民”的困扰。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