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77.01 KB
- 文档页数:1
马铃薯机械化平种垄植栽培技术海原县位于宁夏南部边缘,为黄土高原干旱丘陵区,属半干旱性气候,气温较低,年平均温度6 ℃,≥11℃活动积温在2 400℃左右,无霜期150d左右,年平均降水量360 ~460mm,且集中在7-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
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非常适宜马铃薯的生长,使我县已成为全区马铃薯的主要产区之一,也是我县农民增收的主要农作物,年播种面积在0.67万hm2以上。
但传统的种植方式(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等)已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产业化进程。
因此,进行马铃薯机械化平种垄植栽培技术的推广已势在必行。
1技术特点马铃薯机械化平种垄植栽培具有农艺流程简单,可操作性强,丰产性好,可一次性完成播种、起垄、镇压,省时省工,适宜推广等特点,一般平均每667m2产量在2 789kg以上,比普通常规种植增产45%以上。
2增产机理马铃薯机械化平种垄植栽培技术以对马铃薯产量影响最大的限制因子——土壤肥力及耕作技术为突破口,通过科学试验建立最佳方案,使各种资源潜力充分释放,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马铃薯机械化平种垄植栽培技术首先是以改土为基础,通过深耕改土培肥,为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创造了一个具有疏松肥沃、保水保肥的土壤营养库;其次是改革了传统的种植方式,改善了通风通气条件,促进了光合产物的形成与积累,起到了拦蓄径流、保蓄水土的作用;三是由于供水供肥能力的增强,促进了地上部与地下部“平衡期”较早到来,延长了块茎生长与淀粉积累的时间;四是改密植为合理密植,加大了培土的空间,促进了匍匐茎数量的增加,提高了结薯率和结薯层次,能充分发挥单株的增产潜力;五是采用了机械化科学种植管理技术,减少了病虫害流行和品种退化,提高了投入效益。
3栽培技术3.1选茬整地前茬以肥力较高的麦茬地为宜,忌连作,轮作年限应在3a以上。
一般要把耱2次:第一次在前作收获后及时灭茬深耕,敞口晒地,熟化土壤,除虫灭病,遇雨收耱保墒;第二次在白露后视墒情选择最佳适耕期深耕收耱,耕翻深度30~50cm,为马铃薯播种创造疏松绵软的床土条件。
陇薯7号马铃薯的特征特性及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1. 引言1.1 引言陇薯7号马铃薯是一种优质、高产、耐旱的马铃薯品种,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抗病性。
这种马铃薯在生长期间会产生大量均匀的块茎,形状规则,颜色鲜亮,品质优良。
除了在生产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外,陇薯7号马铃薯在市场上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口碑。
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对于陇薯7号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机械化作业,可以提高种植密度,精确控制施肥、灌溉和除草,保证了马铃薯在生长期间充分吸收养分和水分,提高产量和品质。
而且机械化作业可以减少人工劳动力的投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深入了解陇薯7号马铃薯的特征特性和采用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的种植效益,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陇薯7号马铃薯的特征特性1. 产量高:陇薯7号马铃薯具有较高的产量,能够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获得丰收的效果。
其每亩产量可达到6000公斤以上。
2. 品质优:陇薯7号马铃薯的块茎形状规整,色泽鲜艳,口感细腻,味道浓郁,深受消费者喜爱。
3. 抗病性强:陇薯7号马铃薯具有较强的抗旱、抗病能力,能够在各种恶劣环境下生长良好,减少病虫害对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4. 适应性强:陇薯7号马铃薯适应性广,适合在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种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5. 规模效应突出:陇薯7号马铃薯适合大规模种植,能够充分发挥规模化生产的效益,提高经济效益。
陇薯7号马铃薯具有产量高、品质优、抗病性强、适应性强和规模效应突出等特征特性,是一种理想的马铃薯品种,值得推广和种植。
2.2 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是指在马铃薯种植的整个生长过程中,利用各种机械设备和工具进行种植、管理、收获等作业,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和成本。
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在陇薯7号马铃薯的种植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种植阶段,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可以实现整体机械化作业,提高种植密度和均匀度,减少劳动力成本。
陇薯7号马铃薯的特征特性及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陇薯7号马铃薯是一种新型优质马铃薯品种,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和特性。
它的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也是其成功种植的重要保障。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陇薯7号马铃薯的特征特性以及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
陇薯7号马铃薯是一种抗病性较强的马铃薯品种。
它对于晚疫病、马铃薯全蚀病等多种病害都具有较好的抗性,能够有效减少病害对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这使得种植者能够更加轻松地管理田间病虫草害,减少对植物的农药使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绿色环保的种植目标。
陇薯7号马铃薯的产量稳定且品质优良。
该品种的块茎生长期、块茎形态、品质特性、抗逆性以及抗病性等均达到了优异的水平。
在良好的生长环境条件下,其平均亩产量可达到1500斤以上,块茎形状规整,肉质细嫩,口感好,淀粉含量高,符合市场需求。
陇薯7号马铃薯的适应性较强。
它适合于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种植,适应性广泛。
而且在种植过程中,其生长势旺盛,对于土壤要求不严格,给种植者带来了更大的灵活性和方便性。
陇薯7号马铃薯的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整地和栽培机械化整地和栽培是陇薯7号马铃薯种植的首要工作。
在整地的过程中,通过使用深松机进行深松整地,保持土壤松散,增强通气性和透水性,有利于陇薯7号马铃薯的根系生长和发育。
在栽培方面,使用马铃薯专用的栽培机,可实现种植行距、植株间距、种植深度等参数的精确控制,保证种植的质量和均匀性。
二、施肥陇薯7号马铃薯对肥料需求较大,尤其是氮肥。
机械化施肥可以通过精确的施肥装置,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和作物生长需求,合理地施入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保证了肥料的利用效率和作物的营养需求。
三、喷灌喷灌是陇薯7号马铃薯生长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采用机械化喷灌设备,可以实现定量定时的水肥一体化喷施,保证了水分和营养元素的均匀供应,提高了水肥利用率。
四、收获陇薯7号马铃薯的收获也是可以机械化进行的。
利用马铃薯收获机,可以实现高效、快速的收获作业,减少人工成本,提高收获效率,确保了块茎的完整性和品质。
冷凉地区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技术(一)摘要介绍了冷凉地区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技术,主要包括种植模式、选地整地、选择优良品种与种薯处理、播种、田间管理、适时收获等内容,以期为马铃薯的机械化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技术;冷凉地区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互助县优势作物马铃薯2006年种植面积达到了1.867万hm2,占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1.4%。
传统的畜力人工点播的种植方式不但无法保证合理的种植深度、均匀的株行距,而且耗时费工,无法在有限的播种期内完成较大面积的马铃薯种植作业,人工收获更难,制约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为使广大农民从依靠人、畜力的传统种植时间紧、工序复杂、耗费劳力多的繁重劳动中解脱出来,互助县从2002年开始,结合本地生产实际,积极引进与小四轮拖拉机配套的马铃薯种植机和收获机,成功研制了手扶拖拉机牵引的马铃薯挖掘机,农机农艺相结合,在低位浅山和高位脑山地区进行了大力推广,推广马铃薯种植收获配套机具350台,累计推广面积达1300hm2,与传统畜播相比,机械播种马铃薯增产4500kg/hm2以上,节约种薯750kg/hm2,同时病菌不易侵入薯块,保证了薯块质量;播种可一次完成开沟、施肥、点播、覆土、起垄工序,机械收获可一次完成开垄、挖掘、分离等工序,省工、省时。
1种植模式目前,互助县形成了以机械整地、机械化种植、田间管理、机械化收获技术为核心,以中、小型拖拉机和配套种植收获机具为主体的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收获模式,主要有以下2种:一是垄作模式(有单垄单行种植和单垄双行种植2种):撒施农家肥→机械耕翻→机械化起垄施肥播种→中耕培土→田间管理(防治病虫草害、追肥)→机械化收获→储藏。
二是平作模式。
撒施农家肥→(在未耕地上)机械化施肥播种→中耕培土→田间管理(防治病虫草害、追肥)→机械化收获→储藏。
2选地整地选择地势平坦、地块多而集中、便于机械作业、前茬作物为小麦、油菜的地块。
采用垄作模式时要结合施有机肥机械耕翻1次,耕深为20cm;采用平作模式时选择没有经过耕翻的地块。
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研究及改进建议马铃薯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食材。
由于马铃薯种植面积广泛,需求量大,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机械化水平对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就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进行研究,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现状分析目前国内的马铃薯产量和种植面积都较大,但是在生产全程机械化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在种植过程中,传统的耕种和施肥方式大多依靠人工操作,不仅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而且还会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在马铃薯的收获和加工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的人工操作,导致了生产成本的增加和产品质量的不稳定。
而国外在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较为广泛,采用了先进的种植、收获和加工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我国在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方面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二、机械化研究1. 种植阶段在种植阶段,可以采用土壤整膜覆盖机和土壤整膜覆膜打孔机,实现整膜、穴播和施肥一体化作业。
这些机械化设备可以大大提高种植的效率,同时保证了作物的生长环境和品质。
2. 施肥喷药阶段在施肥喷药阶段,可以采用全自动化的施肥喷药机械设备,通过GPS定位技术实现精准施肥,减少化肥的浪费,提高施肥效果。
可以采用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通过高清晰度的图像识别技术,实现对作物的精准施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保证产品的安全。
3. 收获加工阶段在收获和加工阶段,可以采用马铃薯收获机和自动化的分选、清洗设备,实现对马铃薯的快速、高效的收获和加工。
这些机械化设备不仅可以减少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保证产品的品质和食用安全。
三、改进建议1. 加大对机械化设备的研发和应用针对种植、施肥喷药、收获和加工等关键环节,应加大对机械化设备的研发和应用。
通过技术创新和设备优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2. 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产学研合作和技术转移,推动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需求的结合。
引导农民和企业合作,将先进的机械化设备引进到农田和加工厂,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拓宽农业增收途径。
马铃薯机械化垄作栽培技术作者:李红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20年第15期李红安丘市的蔬菜和粮食种植面积较大,是山东省蔬菜和粮食的重要产地。
马铃薯机械化垄作栽培技术是一种综合了开沟、施肥、播种、镇压和覆土等任务的机械化种植技术,优点在于节种、节水、节肥、省人力且播种均匀,不仅节约成本,而且能够帮助获得较高的产量,值得进行推广。
本文通过对马铃薯机械化垄作栽培技术中的步骤要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帮助整理和完善马铃薯栽培技术,使得马铃薯机械化垄作栽培技术更加科学高效。
一、机械整地种植马铃薯的第一步就是要选择一块规模面积大、地势平坦的土地,这样有利于后期进行机械化工。
土地以豆类、玉米、小麦等作物轮作为宜。
1、深松耕要求。
当土地中的前茬农作物完成收获后,就要为种植土豆做准备。
使用拖拉机拉着旱田铧式犁全方位深松机或者铲式深松机等农用机器对土地进行全方位的深松耕,深耕的要求在20cm以上,深松的要求在35cm以上,进行深松时整片地松土深度的允许偏差应该控制在10%以内。
这样做有利于立土晒垡、积温熟化土壤以及打破犁底层接纳雨水。
深松最好平均每三年一次,以打破犁底层为宜。
耕深最好保持一致,沟底处理平整;耕宽也要一致,合垄严密,尽量避免出现重耕和漏耕的现象。
地头和地边处理整齐,地内的碎土块尽量小于5cm。
翻垄时要注意进行的充分彻底,立垄和回垄率控制在5%以内较为良好。
耕好后的土地要保证植被覆盖率能大于90%,土壤较为细碎蓬松,没有明显的沟垄。
冬季深松过后可以进行适当的镇压来保持土壤湿度,利于来年春天的播种。
2、播前整地要求。
马铃薯在播种前应该用耙进行整地,耙深最好在10-15cm之间,深浅一致,不漏耙、不重耙,无沟无垄,最后达到耙后土壤细碎松软、碎土块均匀一致,地表平整、上松下暄的状态,为马铃薯的播种创造良好的条件。
耙地应该在适耙期间进行,这时的土壤含水率较为适宜,有利于保证播种的质量。
3、地下虫害的防治。
DOI:10.3969/j.issn.1003-1650.2024.03.017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过程中面临着种种问题,如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资源紧张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榆林市积极推广马铃薯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以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效率。
本文详细介绍了榆林市马铃薯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法,为其他地区推广和应用该技术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榆林位于中国陕西省北部,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过渡地带,拥有独特的地貌和气候条件。
该地区年平均气温介于7.9~11.3℃,≥10℃积温在2847.2~4147.9℃之间,无霜期为134~169天。
日照时数每年达到2593.5~2914.2h,辐射总量为128.8~144.3Kcal/cm2。
此外,该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316~513mm,主要集中在7~9月,形成了雨热同季的典型气候特点,为马铃薯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全国马铃薯五大优生区之一。
近年来,榆林市的马铃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一成就主要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
此外,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种植的推广也进一步加速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这一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种植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为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相关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一、榆林市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种植现状在马铃薯种植方面,榆林市已经成功实现从种植、田间管理到收获的全程机械化作业。
智能化的农业机械在种植环节中能够自动完成耕地、播种、施肥、灌溉等任务,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此外,机械化的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措施在田间管理环节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现代化的机械收获方式在收获环节能够大幅提高收获速度和精度,减少收获损失。
此外,榆林市还积极推广智慧农业技术,通过传感器、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对马铃薯生长环境的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为农民提供更加精准的农业管理服务。
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技术研究马铃薯是青海省湟中县在高原冷凉气候条件下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我县马铃薯具有块茎大、口感好、营养价值高的特点,含有大量的淀粉和多种维生素、氨基酸。
由于维生素c、a、b及赖氨酸含量高于稻麦,所以又有“地下苹果”的美称。
马铃薯能粮菜兼用,即可当主食,也可当副食。
其块茎除加工淀粉、粉条、粉丝、薯片外,还是牲畜的良好饲料。
马铃薯的种植、加工均可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又可带动畜牧业的发展,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好途径。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上对马铃薯需求的不断增加,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全县已达到1.06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8.65%以上。
但是马铃薯的种植仍然沿用畜力开沟、人工溜种块、撒施化肥的落后种植方式,存在着播种深浅不一、出苗不齐、株行距不均、肥效差、产量低、投工多、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的问题。
为了提高马铃薯种植的质量和效率,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我县试验推广了高原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技术。
我县马铃薯种植生产方式落后、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把机械化种植马铃薯作为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主要措施来抓。
在各级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农机、农业、种子等部门相互配合协作,开展了马铃薯机械化种植的机型选择、试验、示范、宣传推广工作、从甘肃省引进了2cmf ——2b型马铃薯种植机,此机在我县土门关、鲁沙尔、海子沟、总寨等乡镇进行了多次的试验,并根据我县的气候、土质和农艺技术要求,进行了多次的改进。
探索总结出了一套适应高原地区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相结合的实施方法。
一、农艺技术要求1.种植地块地块应选择土层深厚、土壤疏松、坡度较小、前茬应为禾谷类作物的地块。
最好在上年秋季做好施肥和深翻茬工作,以便于起到调节土壤水、肥、气、热和防除杂草、蓄水保墒的作用。
耕深应达到25cm。
2.种薯准备种薯应选择块茎大、口感好、抗病强、产量高的青薯2号、高原4号等优良品种。
挑出龟裂、畸形、病烂、粗糙的薯块后,于播前7—10d将种薯置于向阳背风处晒种,晒至薯皮变绿,种芽萌动时进行切薯。
49NEW FARMERS农技推广新农民NO.20 2019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引入全程机械化技术,提升单位面积的产量,降低种植户劳动强度与成本,提升马铃薯种植技术水平。
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技术的实施,一定程度提升种薯质量与市场竞争力。
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1 马铃薯播种前准备工作1.1 选择合适地块机械化马铃薯种植前要选择平坦、大面积地块(缓坡地形也可以),方便机械设备操作,土层深厚且还有较高有机质、良好的通透性的土壤或沙壤土。
马铃薯并不适合连作,连作直接影响到产量,还会诱发严重病害,使得种植土壤区域养分失调,部分微量元素缺失,因此要避免连作情况的发生。
1.2 平整土地技术完成前一茬作物收割后,做好耕地灭茬、旋耕等操作后,整地时选择联合整地机。
深松土深度大于45cm,直接将犁底层打破,保证土壤细碎且良好通透性,为后期播种做好准备。
1.3 做好种薯处理品种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马铃薯后期生长,依据种植地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马铃薯品种,保证马铃薯高质高产。
通常选择具有较强抗病能力、高产的马铃薯品种;利用散射光照射处理提前准备好的马铃薯种薯,保证光照的充足性,2~3d翻动一次种薯,缩短发芽所需时间,等待种薯芽生长到(0.5~1)cm 时,便可以进行切块处理;种薯切块,完成种薯催芽后进行切块处理,选择竖切方式保证薯块上均有1~2个芽苗。
切块时控制好每一个薯块的重量,保证生长时充足营养。
2 马铃薯机械化播种技术考虑种植地的气候情况与温度变化,选择合适温度时进行种植,利用自然环境模式提升马铃薯抗病性能。
同时调查了解与排查马铃薯病虫害与上年病害,选择合适的预防措施。
如果病虫害情况较为严重,直接选择化学药物防治的措施,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用量,避免造成土壤污染,将药物对马铃薯品种的影响降到最低。
马铃薯机械化播种时要选择合适机具设备,依据地块类型、大小等选择相应型号。
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关键环节就是机械化播种技术,通过机械化播种可一次性完成各项作业,包括开沟-播种-施肥-起垄-覆土-镇压等,作业质量满足种植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