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站场与枢纽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位规划方案
- 格式:ppt
- 大小:1.83 MB
- 文档页数:65
轨道交通换乘站平面布局设计探讨在轨道交通换乘站设计中,所有设计都要着力于提高乘客的换乘效率,不同的轨道线路情况对换乘站的平面布局和流线都有不同的要求,换乘站平面布局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乘客换乘时间的长短和整个网络服务水平的好坏。
本文将对集中常见的轨交换乘站的平面布局方式进行归纳与总结。
标签:轨道交通;换乘站;布局设计1、轨交换乘站流线分析轨交换乘站由两部分组成:换乘区和管理区。
换乘区包含站台、售票处、通道、楼梯、自动扶梯、出入口等;管理区包含管理用房、设备用房、通风道、工作人员休息区等。
轨交换乘站一般都有较为成熟和固定的流线模式。
在我国,绝大多数的轨交换乘站流线方式为以下两种。
出站流线:下车→站台→自动扶梯或楼梯→站厅层付费区→出站检票机→自动扶梯或楼梯→地面出口;进站流线为:地面入口→自动扶梯或楼梯→售票区→检票区→付费区→站台→上车。
轨交换乘站交通流线相对简单且较短,并且可以通过设置闸机、引导牌和临时遮挡物进行重新布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2、轨交站利用站台直接换乘形式地铁线路交汇一般有两种方式:并行式和交叉式。
下面将对这两种情况的轨交换乘站的平面布局的特点进行分别论述。
2.1 并行式这种换乘站适用于轨交线路并行排列的方式。
当列车到站时,客流从一侧下车,穿越站台直接到达另外的一侧站台,线路短,耗时少,效率高。
此种形式的布局通常是双岛站台的结合形式,既可以在同一平面上进行换乘,也可以通过楼梯和扶梯将上下站台连接,这种布置兼具经济性与高效性。
此种布局能使两个换乘站的公共交通区域合并使用,节省地下空间。
如上海市轨交三号线、四号线并行段,就采用了此种形式的换乘方式。
实践证明,这种排列方式是最节省时间合场地的方式,但是也存在人流过于密集,流线有所交叉等问题。
因此,合用空间区域应该适当增大面积,并通过一些其他措施来尽量避免流线的交叉。
笔者曾参与设计过的上海市龙阳路地铁站就是这种类型的换乘站。
龙阳路地铁站是集地铁和磁悬浮线路于一体的换乘站。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场站课程设计说明书学校: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系:轨道交通分院运营管理专业场站名称:长春轻轨四号线北站指导教师: 李飞燕班级:yy1231234姓名:张云龙章节目录第一节设计车站简介 (03)第二节出入口设计....................................03---04 第三节站厅设计..........................................05--06 第四节站台设计.......................................06---07 第五节车站平面布局示意图 (07)注: 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分别附有CAD(dwg)图示,以供参考.一、设计车站简介.长春站北站出口一共有5个,目前对外开放了3个。
长春站北站一共分为地下三层:地下一层,目前还没有建筑,此处未来将建设购物以及娱乐等场所;地下二层为站台层,乘客可以在这层进行购票和问询;地下三层为站台层,乘客上下车都在这层。
轻轨四号线长春站北站的建设是配合着长春站综合交通换乘中心进行的,即在长春站北站的地下二层可以按照指示标直达长春站南站,无需出站。
但目前由于长春站综合交通换乘中心尚未完工,轻轨站的地下二层还不能直达长春站南站。
如图示结构:二、出入口设计1.出入口所在位置在辽宁路和凯旋路附近,靠近长白路火车站站,周围有凯旋路公交站点日客流量达43400人次,广泛吸引了大量客流。
车站出入口布置顺应了主客流的方向,与街道、地下街道、邻近公共建筑物相结合或连通,并且进行了统一的规划。
2.设于道路两侧的出入口平行或垂直于道路红线。
在出入口开向城市主干道的位置,设有一定面积的集散场地。
3.地下二层为站台层,乘客可以在这层进行购票和问询;地下三层为站台层,乘客上下车都在这层。
为了疏通大量客流分别在轻轨三号线北站等三个客流集中点设置了出入口,自动扶梯和楼梯数据如下:4. 出入口数量 5个,现今开放3个,宽度2.64m 。
北京地铁终极规划图-看完以后我崩溃了北京地铁终极规划图,看完以后我崩溃了北京地铁终极规划图,看完以后我崩溃了1号线(一线)线路标识色:正红色北京地铁1号线北京地铁1号线,又称一线,全长30.44千米,设53#站(101)、52#站(102)、苹果园站(103)、古城站(104)、八角游乐园站(105)、八宝山站(106)、玉泉路站(107)、五棵松站(108)、万寿路站(109)、公主坟站(110)、军事博物馆站(111)、木樨地站(112)、南礼士路站(113)、复兴门站(114)、西单站(115)、天安门西站(116)、天安门东站(117)、王府井站(118)、东单站(119)、建国门站(120)、永安里站(121)、国贸站(122)、大望路站(123)、四惠站(124)、四惠东站(125)共25座车站。
(52#、53#站不运营)。
地铁1号线和地铁八通线顺利贯通后,这条轨道线路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城市铁道。
1号线未开放车站黑石头站(54#站)、高井站(53#站,101)、福寿岭站(52#站,102)作为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就已建成的车站,自建成日起至今尚未对公众开放。
福寿岭站(地铁技校站)编号为52#,102。
其中102为地铁系统的编号,52#是军用铁路系统编号(一说地铁修建时复兴门站:与地铁2号线换乘,车站位于复兴门立交桥下,呈向东布置的T字,两线之间采用单向换乘,1号线换乘2号线时,走东端站厅,经过两侧专门修建的换乘通道到达2号线两端站厅,经楼梯进入站台,2号线换乘1号线时,直接走站台中部楼梯下行即可到达1号线站台,由于是特殊年代修建的地铁,从方便换成角度而言,该站的设计显得比较落伍了。
建国门站:换乘方式类似于复兴门站,但1号线-2号线的换乘有所改进,乘客通过1号线站台上专门设置的换乘楼梯即可去往2号线,换乘距离缩短不少。
东单站:新开通的与5号线的换乘车站,用两条换乘通道连接5号线车站,内设自动步道和自动扶梯,换乘条件比较舒适,但自动步道单向运行,是设计上的缺陷。
南京市轨道交通站点换乘设施规划标准1总则1.1为更好的完善公共交通一体化,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在城市中的骨干运输作用,扩大其吸引客流的范围,指导轨道交通换乘设施的规划、设计工作,提高轨道交通与其他出行方式(步行、非机动车、有轨电车、公交车、出租车、小汽车)以及各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效率,制定本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1.2本标准用于指导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交通换乘设施的规划及城市设计相关内容的编制,指导轨道站点及周边地区规划要点相关内容的拟定,指导轨道站点及周边地区规划、城市设计、建筑方案的审查。
1.3轨道交通换乘设施规划应贯彻“安全、舒适、便捷、高效、集约”的规划原则。
1.4若轨道线路位于新区,在进行具体的管理建设时,应按编制的轨道交通线网沿线土地控制规划和本标准控制和预留用地,保证交通接驳设施的建设。
若轨道线路位于已建成的老城区,可利用老城区进行更新改造的时机,参照本标准对轨道站点周边用地进行预留控制;或采取与周边土地经营者合作等手段,尽可能优化完善轨道站点的接驳交通设施,保证设施接驳的标准和服务水平,对设施的布局形式不做硬性要求。
1.5在具体的规划编制和建设管理中应用本标准时,应综合考虑用地规模、现状及周边用地情况、地形地貌、周边交通设施条件、行政管理要求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保障换乘功能合理布局的前提下站点周边的换乘设施的配套方式可适当调整。
1.6轨道交通站点换乘设施规划及相关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轨道站点交通换乘设施一体化衔接规划编制2.1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或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编制完成后应及时开展轨道交通站点换乘设施一体化衔接规划,并随着轨道交通工程规划的深入,不断深化与优化。
规划成果应及时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法定规划。
2.2轨道站点交通换乘设施一体化衔接规划应与轨道交通规划各阶段相对应。
2.2.1在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阶段,即完成轨道线网规划或轨道线网建设规划后,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应依据本标准,控制和预留大型交通换乘设施规划用地,并考虑联合开发等综合建设可能性,这将成为后期编制轨道站点交通换乘设施一体化衔接规划的基础之一。
轨道交通规划规划背景及概况(1)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现状目前,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已呈现网络化特征,网络效应初步显现。
2007年随着“三线两段”(6号线、8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开通试运营,1号线向北延伸3个车站,4号线实现环线运营)开通后,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线路总数达到8条,运营线路总长度达到235km,覆盖全市13个行政区域,形成了“一条环线、七条射线、九个换乘站、九站共线”的网络运营格局。
建成线路运营情况总体呈现出客流总量逐年增加、客流效益显著提高、运营服务水平逐步提升的特点。
近年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表1 上海轨道交通现状运营线路一览表(2) 2005年编制的近期建设规划2005年4月,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组织编制了《上海市轨道交通近期规划》,至2012年,包括已运营的线路长度,上海将形成轨道交通网络规模约567km,见表2。
在上述规划基础上,我院编制完成了《上海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并通过了国家环境保护部的审批。
表(3) 新一轮近期规划的建设项目规模和构成今年,在原有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支持城市重点地区开发建设、服务郊区及保障性住房建设、提升对外交通枢纽配套能力、继续支持浦东新区开发开放、完善和加密中心城轨道交通网络”等原则。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又一次组织编制了近期建设规划,新一轮建设项目在2010-2020年期间共13项,包括5条延伸线和8条新建线,线路总长合计约310km,车站189座,见表3。
至此,2020年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总规模将达到约877km,表3 新一轮近期建设规划建设项目(2010-2020年)====================================项目名称建设周期项目范围线路长度(公里)1号线北延伸2000-2004 火车站-泰和路12.52号线西延伸2003-2006 中山公园-虹桥机场9.53号线北延伸2002-2006 江湾镇-宝钢144号线1992-2005 宝山路-虹桥路225号线2000-2003 莘庄-闵行开发区176号线2002-2006 高桥-济阳路33.17号线2004-2008 外环路-龙阳路33.58号线一期2001-2007 开鲁路-济阳路26.29号线一期2002-2007 松江新城-东安路31.31号线北延伸二期2004-2006 泰和路-富锦路 4.22号线东延伸2006-2009 张江-浦东机场29.29号线二期2005-2009 东安路-源深路17.210号线一期 2004-2009 上海动物园-新江湾城28.811号线一期2005-2010 嘉定、安亭-三林 6211号线二期 2006-2010 三林-临港新城5812号线 2006-2011 漕宝路-巨峰路33.313号线 2006-2011 金沙江路-不夜城13合计 444.8加上运营的1、2、3号线65公里,上海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总里程为510公里2010年上海轨道交通规划图一、上海780公里的17条(r、l、m)线路重新命名和识别色已经全部敲定。
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场站布设及换乘1.1 场站的布设1.1.1 轨道交通场站的布设1.1.1.1 轨道交通场站的分类【9】按车辆埋深可分为:浅埋车站—轨道顶部到地表的距离小于15米。
中埋车站—轨道顶部到地表的距离为15—25米。
深埋车站—轨道顶部到地表的距离大于25米。
按车站的运营性质可分为:中间站、区域站、枢纽站、联运站、终点站。
按地下横断面形式分类:矩形断面、拱形断面、圆形断面。
按换乘方式:站台直接换乘、站厅换乘、通道换乘。
(我国大多采用站厅换乘)按车站站台形式:岛式站台、侧式站台、混合式站台。
岛式站台:站台位于上、下行行车线之间,它具有站台面积利用率高、能调剂客流、乘客中途改变乘车方向方便、站台空间宽阔等优点。
侧式站台:站台位于上、下行行车线的两侧,可以避免上下行乘客之间的干扰,造价低、改建容易。
但站台容积利用率低,中途改变方向要经过天桥或通道。
混合式:是综合了岛式和侧式的优点。
我国轨道交通车站规模的分级如下表:1.1.1.2轨道交通场站布设考虑的问题城市轨道交通是根据城市规划发展的要求而修建的,所以轨道交通无论是场站,线路都要根据规划的要求相协调一致。
城市轨道交通修建的前提是城市干道上的地面空间不能再满足车辆的快速、安全、舒适的运行,而导致经常性的堵塞。
地面常规公交不能满足居民的出行需要。
轨道交通场站的布设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轨道交通是大运量的公共交通,所以它必须与城市客运走廊相平行,还要覆盖客流集散区。
(2)要紧邻城市主干道或与之平行,为了使其他车辆与之衔接,分流。
(3)轨道交通的站点选择要根据实际情况,应与城市商业中心和客流集散点相联系,最好在商业中心和客流集散点布设场站。
(4)避免重叠。
以轨道交通站点平均站距d为直径,确定站点的吸引范围,在其范围内应尽量避免选择站点。
(5)在站点规模内。
根据日期确定的规划年线网规模为基础,计算得出站点总数规模,选择站点的总数应在站点总数的基础上略有浮动。
10铁道勘测与设计RAILWAY SURVEY AND DESIGN2021(1)浅谈合肥西站枢纽轨道交通方案设计王宏智仲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城地院武汉430063)【摘要】随着城市交通网络的发展,轨道交通与铁路枢纽融合,打造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提高联程联运的服务水平和效率,是未来城市交通网络的发展趋势。
本文以合肥西站为例,对地铁车站与国铁站房同步设计、同时施工的必要性进行论述,浅谈车站换乘方案设计。
【关键词】国铁站房车站建筑换乘枢纽Elementary Introduction to the Design of Rail Transit Scheme for Hefei West Railway StationWANG Hongzhi(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Ltd Wuhan430063) [Abstract]As urban transportation network grows,development trend of u rban transportation network shows itself that building Integrated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Hubs by integrating urban rail transit system into railway hub system will greatly improve service level and efficiency of t ransfer-united transportation.Taking Hefei West Station as an example,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synchronously designing and constructing metro station and national railway station,and it also explores the design of station transfer scheme.[Key words]Railway Station;Station Architecture;Transit Hub>A刖g合肥西站枢纽是合肥轨道交通3号线、10号线、S1线与国铁合肥西站的换乘站,三条地铁线路之间采用通道换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