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年的世界各国舰队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15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1月,英国侵占香港岛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43年1月,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50卷出版。
1844年7月,中美《望厦条约》签订。
1845年11月,英国在中国上海设立了近代史上的第一块租界。
1846年1月,清廷正式宣布弛禁天主教。
1847年7月,上海发生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教案——徐家汇教案。
1848年2月,首批满怀着淘金梦想的中国移民抵达旧金山。
1849年2月,广州市民组织抗拒英国人进入广州运动。
1850年7月,沙俄强占中国黑龙江口庙街,改名尼古拉也夫斯克。
1851年1月,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1852年11月,英海军在厦门登岸,枪杀华人4人,伤5人。
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南京。
1854年2月,英外相以《南京条约》签订满12年,指示英公使包令向中国提出修约要求:中国全境开放,外国公使驻京,长江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
1855年5月,沙俄武装航行黑龙江,并迁来大批“移民”,在江左岸强行建立居民点。
1856年10月,英国海军借口“亚罗号事件”悍然发动进攻,正式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7年12月,英法联军攻陷广州,两广总督叶名琛被俘,解往印度加尔各答。
1858年5月,中国与俄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瑷珲条约》,该条约令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黑龙江、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当时清政府拒绝批准该条约。
1859年7月,上海组织寻找失踪壮丁反对掠夺华工的运动。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清政府被迫签署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1861年9月,曾国藩在安徽安庆创办安庆内军械所,这是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军事企业。
1862年6月,京师同文馆开办。
1863年1月,安庆内军械所造出的中国第一条木壳小火轮,曾国藩登船试航后,喜而命名“黄鹄号”。
1864年7月,太平天国运动基本结束。
1865年6月,曾国藩和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1、背景(1)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加剧,促使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2)理论准备:洪秀全提出了拜上帝会的主张。
(3)组织准备:冯云山到广西紫荆山号召民众加入拜上帝会,团结了许多穷苦农民。
特别提醒: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
斗争的矛头是清政府。
2、发展历程(1)准备:洪秀全提出拜上帝的主张,并与同乡冯云山到广西号召民众加入拜上帝会。
(2)爆发:1851 年1月11日,洪秀全、杨秀清等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3)高潮:1853 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
(4)军事全盛:太平军北伐和西征,占领湖北、江西、安徽的许多地方。
(5)由盛转衰: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讧,杨秀清、韦昌辉被杀,石达开出走,太平天国在军事、政治上开始衰落。
(6)后期防御: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进入最高领导层,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在安庆战役中败于湘军。
(7)失败: 由于受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1864年天京等地被攻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革命纲领(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①主张:“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②结果: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未能实施。
③实质: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思想。
(2)《资政新篇》(1859年)①内容: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②结果:未能实施。
4、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即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不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等。
(2)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5、历史评价(1)性质:是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战争。
(2)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逐渐掌握了地方军政大权,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1644--1911年1644年,李自成改西安为西京,定国号大顺。
1644年3月,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
1644年6月6日,清军入关,占领北京。
1645年,李自成牺牲。
1662年2月1日,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2年6月23日,中国明清之际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逝世,38岁。
1668年7月25日,山东郯城发生8.5级地震,死亡5万人。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
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27年,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
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
1751年,曹雪芹名著《红楼梦》(原名《石头记》),著就。
1765年,哈格里夫斯创制了“珍妮纺纱机”。
1769年,阿克莱特制成了水力纺纱机。
1776年7月4日,美国费城召开第二次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正式宣布美利坚合众国成立。
1781年3月13日,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发现天王星。
1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起义,攻占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
1791年12月5日,奥地利天才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杰出代表莫扎特逝世。
1792年5月17日,世界上最大的证券市场纽约证券交易所成立。
1794年7月27日,法国发生热月政变。
1807年,美国人富尔敦造成了第一艘汽船。
1807年3月25日,英国议会通过废除奴隶贸易法案,禁止英国船只从非洲往美洲运送奴隶。
1814年,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
1819年8月25日,英国发明家、蒸汽机发明者瓦特逝世,83岁。
1820年11月28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恩格斯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巴门市(今法国伍珀塔尔市)。
1825年9月27日,由英国发明家史蒂芬森设计并制造出世界第一台商业蒸汽机车,牵引30节车厢,450名旅客从达灵顿驶到斯托克顿,从此,铁路运输业诞生。
1826年7月4日,美国《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杰斐逊逝世。
1830年7月27日,为推翻波旁复辟王朝,法国人民开始七2月革命。
一、西班牙无敌舰队(1588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自认为神的旨意将他选为统治西班牙的王,派出了一支庞大的舰队攻打英国,结果因自负而失败。
二、拿破仑的俄罗斯战役(1812年):拿破仑自信可以打败俄罗斯,但没有考虑到俄罗斯冬季的极端恶劣天气和地形,最终导致法军损失惨重,彻底失败。
三、日本偷袭珍珠港(1941年):日本自认为可以打败美国,然而在不顾休战协议的情况下偷袭了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导致美国对其宣战并参与二战,最终日本失败。
四、希特勒入侵苏联(1941年):希特勒自信可以在短时间内打败苏联,但是没有考虑到苏联的庞大军事实力和顽强的抵抗,最终导致纳粹德国失败。
五、英国法国向南非开战(1899年):英国和法国自认为可以轻松击败南非的布尔人,但是遭遇了布尔人的有组织的游击战和激烈的反抗,最终英法联军失败。
六、蒙古入侵日本(128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自信可以征服日本,然而被日本的台风和暴风雨所阻挡,导致蒙古舰队损失惨重,最终失败。
七、法国入侵俄罗斯(1812年):拿破仑曾试图入侵俄罗斯,但是俄罗斯采取了“焦土政策”烧毁粮食和城市,让拿破仑的军队陷入了绝境,最终法国失败。
八、西方列强入侵中国(1900年):八国联军自认为可以轻松占领北京,但是遭遇了中国义和团的激烈反抗和顽强抵抗,最终失败。
九、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奥匈帝国自认为可以打败塞尔维亚,但是这场战争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奥匈帝国失败。
十、英国北美殖民战争(1775年):英国认为可以轻松击败北美殖民地的叛乱,但是受到了华盛顿领导下的反抗和其他国家的支持,最终英国失败。
十一、美国在越南的战争(1965-1975年):美国认为可以击败北越和越共,但是遭遇了越南人民的有组织反抗和抵抗,最终美国失败。
十二、英国入侵阿富汗(1839年):英国自认为可以轻松征服阿富汗,但是在抵抗和游击战中失去了大量士兵和资源,最终英国失败。
十三、塔桥设计(1884年):纽约市的塔桥设计师华盛顿·罗布林自负地坚持使用非传统的混凝土锚杆,最终导致锚杆破裂,工程出现严重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和巨额资金。
《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复习资料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考点一近代前期列强的侵华和中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1840—1901)知识点1:鸦片战争(1840-1842年)1.原因:①根本: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打开中国国门,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②主要:闭关锁国政策下的中英贸易英国贸易逆差巨大,走私鸦片扭转逆差;③直接(借口):中国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2.经过:1840年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舰开进广州海口,清政府虽组织了抵抗,但仍以失败告终。
3.结果:①1842年《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最能体现其目的】与开放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②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虎门条约》片面最惠国待遇(一体均沾),租地永居;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通商口岸传教。
4.影响:①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②政治: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③经济: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④主要矛盾: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华民族与西方列强;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知识点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原因:①根本: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②直接:修约要求遭到拒绝【亚罗号事件】。
2.概况:1856年,英法两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后战火再起,英法损失很大;大沽战后,英法为报复中国,于1860年占领天津,洗劫焚毁圆明园,进入北京,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3.结果:通过《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英法获取了割地【九龙司给英国】、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及内河航运权等大量权益,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
俄国也乘机强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4.影响:①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严重的伤害;②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人民反抗;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跳帮战”的战术:掳获敌船为作战目标大和”号沉没结束战列舰时代甲午战争前的“镇远”号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战争中大规模运用科技手段的战争。
而海军又是所有军兵种里科技含量最高的一个。
在众多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海军兵器中,战列舰可谓是当时人类科技与制造业水平的最高代表。
但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些曾经称霸海洋,足以左右战局,乃至影响一个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庞然大物,在其最辉煌的顶峰却突然谢幕,只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慨叹。
最早的海战是“跳帮战”一提到海战,人们的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一队队军舰在海上相互炮击的场面。
其实,这种以火炮射击为主要作战样式,以击沉或击伤对方舰艇为战术目标的海战样式是很晚才出现的。
在人类近两千年的海战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里主流的作战样式是“跳帮战”,也就是战斗双方的船舰相互追逐、相互接近。
当两舰船舷相接的时候,进攻方的战士会跳上对方船舰的甲板,用近战武器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
敌舰沉没往往只是战斗的副产品,多数情况下,虏获敌船才是真正的作战目标。
近代以来,用于远洋运输的大型帆船上开始配备枪炮武器,但是由于早期枪炮射程有限,再加上船只在海上航行中的颠簸导致枪炮无法有效瞄准,因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枪炮在海战中的威慑作用远大于实际意义。
“跳帮战”仍然是最基本的海军战术。
这种情况直到1588年格瑞福兰海战后才彻底改变。
当时,西班牙国王派出号称“无敌舰队”的庞大武装船队进攻英格兰,结果遭到由法兰西斯·德雷克率领的英格兰舰队的沉重打击。
最终令西班牙永远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而这次海战也彻底终结了“跳帮战”的主导地位,此后,击沉敌舰成为了最基本的海军战术目标。
战列舰名称源自队形为了有效实现击沉敌舰这一战术目标,从17世纪开始,世界上的主要海军国家开始有意识地建造风帆战列舰。
这种战舰以大型木质帆船为基础,主要武器为火炮,安装于低层甲板,与龙骨成直角,通过舷侧炮眼向外开火。
19世纪初,典型的风帆战列舰配备有两层或三层火炮甲板,装有50门以上甚至上百门各种口径的火炮。
话说到了1815年,离万恶的英帝国主义不远万里不怕麻烦的侵略我们还剩25年, 大英帝国海军(下称英国海军)在董事长英国国王,总经理海军部的领导下,在各级经理人(舰队司令和舰长们)的努力下,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企业了:拥有固定资产风帆战舰上千艘, 雇用员工好几万(海军官兵和工人)。
不象我们的90年代的国企,英国海军这企业不仅规模做得大,还经营得特成功。
在风帆战舰时代(the age of fighting sail,1670-1827),它干趴下了所有的竞争者,包括先驱(西班牙,荷兰)和后进(法国),以及其他一系列欧洲小国。
英国海军的成功是英国从一个荒岛小国一跃成为世界霸主的决定性因素。
鉴于此,研究英国海军的成功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国家科研课题,多年来为英国以及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提供了大量的饭碗和饭票。
研究结果那更是五花八门:军事学家认为英国海军的成功归功于英国海军将士上下用命:小兵不怕死,大官爱捞钱;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指出17,18世纪社会大变革和阶级构成变化才是英国人成功的主要原因(听着这么耳熟?GRE 逻辑考过这题吧);心理学家提出,英国人自我满足的个性充分调动了他们打仗的积极性;营养学家则强调,英国人打赢海战主要是他们喜欢吃牛肉。
而我的经济学家朋友dog教授认为,风帆战舰时代海军经营存在极其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但是英国海军实行了一系列制度保证了他们的海军相对其他国家的海军更能克服这种信息不对称,从而能够更好的为英王陛下服务,进而无敌於天下(这评语当得起)。
为啥说风帆战舰时代海军的经营存在极其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呢?请听细细道来。
其一,在大航海时代,战舰是非常昂贵的,而且对保证海运航线至关重要。
那么这么重要的资产是如何经营的?总经理(海军部, admiralty)一句话:去给俺封锁敌人码头,去给俺抓jack船长(加勒比海盗看过吧)去保护俺们的商船,去给我干掉敌舰。
这命令就这么抽象,昂贵的战舰随随便便的交给了经理人(舰长)。
甲午之役:一场中国“买输”的战争【内容提要】甲午战争悲惨的最后结局已经血淋淋地证实了,靠金钱是买不来强大国防的,只有自身军工企业以及其带动起来的工业体系的发展才是最可靠的保障。
买船VS造船:——近代中国衰落日本崛起的原因分析之一110多年前,中日两个东方国家于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面上展开了一场决定两国国运的生死搏斗,这是人类进入铁甲舰时代以来的首次大规模海战。
在这场战争中,北洋舰队虽然损失惨重,但从战役角度看还远远谈不上彻底失败,甚至还可以说获得了胜利,日本舰队率先撤出了战场,而我方的两艘主力舰“定远”“镇远”仍在。
但随后两国舰队的命运却有了天渊之别。
同样带着累累伤痕返回基地的两国舰队,李鸿章下死命令,靖远等舰必须在10天内修复,定远和镇远必须在一个月内修复。
这年的11月14日,已经修好的“镇远”舰在返回威海军港时触礁,失去作战能力,而能进行修理的旅顺已经被日军攻占,管带林泰曾绝望之下自杀,使北洋水师在武备和人员方面都遭受重大打击。
而日方的情况是,全部参战舰艇在5天内就已经完全修复完毕,于9月23日重新出现在中国近海。
这时候,清政府和日本之间不同海军发展道路的巨大差异才得以显露出来,那就是中国完全依靠对外购买军舰,而日本则在购买军舰的同时大力发展了自己的造船业,并逐渐过渡到以自身制造为主。
这场战争的结局是很清楚的,李鸿章在黄海海战后执行了“保船避战”的方针,将制海权拱手让给了日本海军,直至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
从此,中国在列强的瓜分下日益没落,国土受到蹂躏,人民惨遭屠杀,财富被洗劫一空;而日本却迅速成长为世界几大强国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就已经成了除美英之后的第三大海上强国。
中日造船工业:几乎同时起步在19世纪中期以前,中国两个东方大国都主动执行了相当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
在中国,明清两个王朝都曾有过“片帆不许下海”的禁令,违犯者轻则杖笞,重则极刑(或绞或枭首示众),家人发边远充军,货物及船只没官,清王朝还曾制造50里无人地带。
1884年的世界舰队(连载前14名)本文简介1884年各主要海军国家的舰队装备情况,包括各类装甲舰、巡洋舰和千吨以上级别的炮舰,为的是让我们了解一下当年各国海军舰队的实力对比,以及初建的中国海军在世界上的地位。
首先是英国皇家海军,1875-1884年,是皇家海军的黑暗时期,授权建造的主力舰远远不能满足英国保障世界海权控制的需要,法国在此阶段大力扩充海军舰队,差一点超过了皇家海军的实力而跃居世界第一。
1884的皇家海军舰队还有很多老式的舷侧列炮铁甲舰,是大约1864-1872年间建造的,实际战斗力已经比较低下,巡洋舰方面还以铁壳护卫舰和巡逻舰在世界各地执行任务,不过新型巡洋舰的曙光已经崭露,一等巡洋舰和二等巡洋舰已经开始装备5艘,皇家海军钢壳快速巡洋舰遍布世界海洋的时代即将到来。
/bbs/UploadFile/2005-2/200521703914490.jpg | 670 ×700其次是仅次于皇家海军的法国海军,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真正有能力与英国海军争夺制海权的只有法国人,1884年的法国舰队曾经给中国人带来痛苦的回忆,这一年他们的实力远远高于除英国以外任何海军,超过了第三、四名的实力总合。
在法国的舰队中,已经出现了装甲巡洋舰的早期雏形。
法舰中我们可能最熟悉的是凯旋号(加利索尼埃尔级中央炮廓装甲舰,马江之战的法国主力舰)/bbs/UploadFile/2005-2/200521704219915.jpg | 670 ×620统一的德国1884年就已经显示出了超级强国的端倪,为了能够在全世界争夺更多领地和大力发展贸易,经过大约20年的苦心经营,威廉一世的海军已经夺得世界第三舰队的座次,而蒂尔匹茨的发力还没有到来呢。
/bbs/UploadFile/2005-2/20052170514798.jpg | 670 ×550俄罗斯的舰队曾经在19世纪两次向英国提出挑战,俄国虽然相对贫穷落后,但怎么也是欧洲大国,在历代沙皇对领土的无限贪婪下,俄国以巨大的国力为了执行扩张政策一直保持着舰队的巨大规模,只是俄国在舰艇设计和建造上却一直跟不上潮流,总是被其他强国领跑。
/bbs/UploadFile/2005-2/200521705353371.jpg | 730 ×700没想到算出来1884年的舰队排名第5名是土耳其舰队,虽然19世纪中叶希腊已经独立,而且英法对埃及已经开始行动,不过此时的土耳其还没有糜烂到一战那么严重的程度。
土耳其为了北拒俄罗斯,西抗英法诸强保住自己的地盘,对海军的投入还是比较大的。
不过1884年的土耳其海军结构中主力舰过多,巡洋舰不足说明土耳其对于自己的海外贸易并不那么看重。
此一阶段的土耳其和二十世纪初都有同一个特点——缺钱,国民经济困窘时有订了军舰掏不出钱的尴尬局面出现。
/bbs/UploadFile/2005-2/20052170571417.jpg | 670 ×560曾几何时是海上马车夫的荷兰,在1884年已经成为一个普通的欧洲国家,荷兰的海外领地只剩下散落在西印度群岛、南美洲和东南亚的少数殖民地,因此财政上并不宽裕的荷兰政府选择了建设一支近岸防御海军的政策。
因此荷兰的装甲舰中有相当多的美国在南北战争中赶造的浅水重炮舰,这些船基本不具备远海作战能力,不过根据主要舰只排水量的排名,荷兰应当在奥匈帝国之前,按公海的战斗力而论则不足以与奥匈争锋。
/bbs/UploadFile/2005-2/200521705915776.jpg | 670 ×700奥匈帝国对于攫取欧洲领土的决心同样不小于俄国,因为他们都是面黄饥瘦的老帝国土耳其的好邻居。
奥地利虽然被普鲁士赶出了德意志世界,但面对南面同样是刚刚统一的意大利却从不手软,一场利萨海战让亚德里亚海平静了将近50年。
奥匈与意大利从那时起开始了一场中型的海军军备竞赛(相对南美诸国而言),直到接近十九世纪末由于三国同盟的缔结才使意大利改变了她的假想敌。
奥匈的海岸线不长,海外领地也很少,但由于军备竞赛海军实力却不俗。
/bbs/UploadFile/2005-2/200521616564378.jpg | 720 ×570紧随奥匈之后的就是海军军备竞赛的伙伴意大利。
意大利舰队和奥匈的相比互有短长,为了弥补利萨海战中造成的损失,同时吸取了海战的教训,意大利的主力舰开始走上了超大口径巨炮旋台舰的道路。
1884年的意大利舰队中就已经有了第一批巨炮旋台舰Duilio级,采用17.7寸的巨炮4门。
地中海三国(法、意、奥)主力舰的共同特点是航速快,防护相对薄弱,这可能与地中海特殊的作战环境有关,同时还与超级强大的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的存在有关。
/bbs/UploadFile/2005-2/2005223224135554.jpg | 670 ×620虽然西班牙已经永远失去了包括墨西哥在内的几乎整个拉丁美洲,不过西班牙仍然在世界各地还有大大小小的海外领地,比如菲律宾、古巴等等,因此西班牙舰队和商船队仍然尽可能保持着一定的规模。
1868西班牙海军在加的兹港发生了哗变,进而推翻了伊莎贝拉二世女王在西班牙的统治,不过西班牙的君主制并没有受到影响。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发生了V irginius号事件(该船被西班牙的旋风号护卫舰截获,西班牙人认为船上载运的雇佣兵是去协助古巴人发动反对西班牙的游击战争的,因此很多英国和美国乘员被枪杀),虽然美国并没有实力向西班牙人立即发起挑战,但西美之间不可调和的火种已经埋下。
/bbs/UploadFile/2005-2/2005218176929.jpg | 670 ×550当今的美国海军拥有技术先进并且数量庞大的各类舰只,可以在短期内就迅速集结4个航母编队,对纵深达两千公里的深远内陆发动雷霆万钧的打击。
而1884年的美国海军,没有一艘象样的装甲舰,南北战争时期建造的大部分军舰烧火的烧火,换钱的换钱,剩下的家底在大国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美国海军当时的主要假想敌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大舰队。
如果英国像1812年一样再次对美国开战,美国还是以陆战抗击为主,海军的轻快舰船唯一的任务就是打击横跨北大西洋的英国航路,阻挠英国陆军的进兵和补给,打击其海上贸易。
但是以美国海军当时拥有的舰船来看,执行水面袭击的任务尚嫌不足,看来还是需要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搞私掠船战术。
/bbs/UploadFile/2005-2/20052181186916.jpg | 650 ×510马江硝烟散尽,以扬武号为首的福建船政水师几乎全军覆没,但是这并不能阻止正在洋务高潮的中国继续其扩大海军的计划。
这一年还有一件事值得纪念,“遍地球第一等之铁甲舰”定镇已经完工,虽然德国以中法交战为由拒绝当年交付,但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战列舰。
虽然中国以地方财政为主支持的四大舰队之间关系很复杂,但是这一年中国海军总体实力大大超过了东面的邻居。
不过可惜的是要制海权,海军的建设永远没有高枕无忧的一天,可惜当时的中国政府中很多官员还不具备这个意识.露台旋炮舰:2艘,是定远镇远防护巡洋舰:3艘,是济远+超勇+扬威巡防舰:2艘,是海安(原名镇安,1885年在石浦海战中战沉)和驭远(1885年2月被法国杆雷艇击沉)巡逻舰:10艘,是万年青、安澜、元凯、伏波、泰安、超武、威远、康济、澄庆和福靖(1898年在旅顺口遭遇风暴沉没)(1884年初还有扬武、飞云和济安,已经在8月22日的马江海战中沉没)这些巡逻舰几乎全部是福州船政局建造的。
无防护巡洋舰:4艘,是开济、南琛、南瑞和保民/bbs/UploadFile/2005-2/200521812558115.jpg | 670 ×555一提到巴西现在99%首先想到踢球,其次的1%可能是狂欢节,不过当年的巴西海军在新大陆可是数一数二的强大舰队,美国人的船只吨位总合虽然可能比巴西人的大,但就海战一役的得失来看,巴西人的实力当在同时期的美国之上。
1865-1870年间巴西、阿根廷和乌拉圭三国同盟与巴拉圭人展开漫长而血腥的战斗,巴拉圭在那次战争中几乎被毁灭,而巴西舰队不但在规模上极大地得到了扩充,并且取得很多作战经验,和智利一起成为南半球最有战斗力的两只海军。
/bbs/UploadFile/2005-2/200521813723555.jpg | 670 ×500蕞尔小国丹麦其实不可小觑,虽然他们在与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战争中落败并且丢了对两个公国的控制,但面对两个大国,丹麦人在陆战中不敌的情况下,海军却实现了对普鲁士海岸线的彻底封锁。
最后逼得奥地利与普鲁士联手,1864年5月9日,3艘奥地利巡防舰和2艘普鲁士炮舰对丹麦海军的3艘护卫舰打响了赫耳果兰岛海战,才最终突破了丹麦人对易北河与威悉河口的封锁。
丹麦舰队数量虽少,不过他们以培养战斗力为最终目标,近海战斗力强的岸防铁甲舰与保护殖民地的快速巡洋舰是丹麦海军这一时期的特色。
/bbs/UploadFile/2005-2/200521815154496.jpg | 670 ×550日本海军服从国家战略的特点非常鲜明,保卫交通线和海岸不是最终目的,夺取制海权、陆海军联手击溃强大的假想敌才是最终的任务。
不过1884日本的海军建设也是起步不久,引进西方军舰没有系统性和不太会讲手段,船炮虽然有一些但是实际的战备水准却不高。
此时的日本海军与中国海军相比完全是当今的实力对比的颠倒,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把清国舰队说得一钱不值而把人民海军捧得实力雄厚。
好在对当时的日本海军来说,时间是最好的盟友,他们可以持续不断的努力发展,而相信“船炮足以守海口”的对手则势必要落后了。
/bbs/UploadFile/2005-2/2005218227934.jpg | 670 ×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