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选择理论读后感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8
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公共选择理论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它研究了公共部门决策的运作方式以及政府决策如何受到个体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概念,探讨其对政府决策的具体影响。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概念公共选择理论主要关注政治决策与市场决策的不同之处,强调政府决策过程中存在的特定问题。
其核心概念包括以下几点:1.1 利益相关者理论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决策的产生并非基于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是与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力有关。
这些利益相关者可能包括政治家、利益集团和选民等,他们通过政治手段来追求自身的利益。
1.2 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公共选择理论指出,政府决策可能会出现“政府失灵”的问题,即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存在信息不对称、代理问题和利益冲突等困扰。
与此相对应,市场决策则存在“市场失灵”,即市场机制无法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1.3 激励与反激励机制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个体的决策行为受到激励与反激励机制的影响。
政府决策的结果往往是由政治家和官僚机构的私人利益驱动,而非公共利益。
这种激励结构可能导致政府决策的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
1.4 选民理性与政治参与公共选择理论提出,选民在政治决策中也表现出一定的理性行为。
选民会根据自身的利益和政策的预期结果来进行投票选择,以最大化自己的收益。
同时,政治参与的程度也会受到成本和收益的平衡影响。
二、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决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1 优化公共决策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政府决策的机制和产生的问题。
通过对利益相关者行为的分析,可以帮助政府提高决策的效率,并优化公共资源的配置。
2.2 制衡政府权力公共选择理论的存在提醒我们,政府决策往往受到个体和利益集团的影响,可能存在私人化的倾向。
因此,建立有效的制衡机制,监督政府的决策过程,是确保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关键。
2.3 强调透明与问责公共选择理论强调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和问责制度的重要性。
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改革的启示作者:陈佳男来源:《管理观察》2011年第11期摘要:公共选择学派从经济学角度对制度进行研究,不仅为经济学开拓了新的视野,而且使人们对制度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角度,形成了较为新颖的制度理论,对近年来西方国家的政府改革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首先介绍了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观点及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探讨了公共选择理论在我国政府改革中的应用。
关键词:公共选择政府改革制度公共选择学派是西方经济学中以经济学观点和方法研究政治问题的一个学术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被誉为“公共选择之父”的美国学者布坎南。
公共选择学派所关注的政治问题包括国家、选举、制度等。
对于中国的政府改革来说,制度始终是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分析和探讨公共选择学派的制度理论,对于从制度建设与创新的角度搞好当代中国的政府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观点及核心内容1、基本观点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官员与厂商和消费者一样,都是具有理性和私利的“经济人”,关心政治活动中的成本和收益,在交易过程中他们同样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
不论以何种方式作出公共选择,最终实施社会决策的是政府机构,其最终决策也就很难体现公共利益最优化。
而某些政府追求私利的行为,一方面导致过多的公共物品供给,另一方面导致公共物品实际成本过高,结果便是社会资源浪费。
这种结果正是政府失灵的体现。
2、核心内容——政府失灵及其表现根据“经济人”的分析模式,布坎南的政府理论研究了市场经济下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和政府失灵问题。
这是公共选择的核心理论。
政府作为公共利益代理人,其作用是弥补市场经济不足,并使各经济人员所做决定的社会效应比政府进行干预以前更高。
⑴政府政策的低效率每个政府部门所遵循的政策,通常是由该部门领导人根据自己对公共利益的理解来决定的,所以,一方面是由于这些部门领导行为具有相当大的自由,使得他们有意或无意地被自身的“经济人”动机所左右,以致于对公共利益的理解经常难以符合实际;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部门领导行为的灵活性与他们自利动机的强刺激性,依据自己获得的信息和个人效用最大化原则来决策。
公共选择理论与政府经济管理公共选择理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的一支重要理论,它通过分析个体在政治经济环境中的行为来揭示政府决策的本质和影响。
这一理论可以为我们深入理解政府经济管理提供有益启示。
在公共选择理论中,个体被认为是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这一前提下,政府是由个体选择形成的,个体对于政策的选择会受到经济利益、社会福利成本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政府的经济管理也会面临来自不同个体的利益冲突与博弈。
首先,政府经济管理在税收政策上的运用是公共选择理论的一个典型应用。
个体对税收政策的态度会受到自身的经济利益影响。
政府需要在税收政策中权衡不同群体的利益,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然而,不同群体在税收政策上的利益分配存在不平等现象。
一方面,高收入群体往往面临更高的税负,他们可能会通过政治参与来争取减税政策的制定。
另一方面,低收入群体则可能通过政治动员争取更多的税收补贴和社会福利。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谨慎权衡不同个体的利益,以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公平。
其次,政府经济管理中的资源配置也受到公共选择理论的影响。
政府在资源配置中需要平衡不同个体的利益,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然而,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与偏好,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利益冲突与权衡。
例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需要平衡不同地区的发展需求。
由于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和利益差异,政府在资源分配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发展潜力、就业机会等因素。
这就需要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进行公平的权衡与选择,以平衡不同地区的利益需求。
此外,公共选择理论还可以为政府的监管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政府在监管政策中需要平衡市场自由与公共利益的关系。
市场的自由度过大可能导致市场失灵,产生垄断、不完全竞争等问题。
然而,政府的过度干预也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和市场扭曲。
因此,政府在制定监管政策时,需要考虑到市场参与者的不同利益,并在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预。
公共管理的理论发展读后感英文回答: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y has undergone significant evolution over the past century, reflecting the changing nature of public management and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public administrators. Early theories focused on the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delivery of public services, emphasizing scientific 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rational decision-making. However, as the role of government expanded and the complexity of public problems increased, new theories emerged that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values, politics, and collaboration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early theorie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was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approach developed by 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Taylor argued that public organizations could be made more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by applying scientific principles to the designand management of work. This approach emphasized the use of standardized procedures, time-and-motion studies, and other techniques to improve productivity.Another important early theor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was the "bureaucratic model" developed by Max Weber. Weber argued that public organizations should be structured along hierarchical lines, with clear lines of authority and responsibility. He also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impartiality, objectivity, and professional expertise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In the mid-20th century, new theorie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emerged that challenged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bureaucratic models. These theories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values, politics, and collaboration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of these theories was the "human relations movement," which argued that public administrators should be concerned with the needs and motivation of their employees. Another influential theory was the "public choice" approach, which emphasized the role of rationalself-interest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In recent years, new theorie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ave emerged that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collaboration, innovation, and public engagement. These theories recognize the complex and interconnected nature of public problemsand the need for public administrators to work togetherwith other stakeholders to find solution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of these theories is the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approach, which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building partnerships between public agencie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the private sector.The evolution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flects the changing nature of public management and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public administrators. As the role of government has expanded and the complexity of public problems has increased, new theories have emerged that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values, politics, collaboration, and innovation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中文回答:公共管理理论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经历了重大的发展,反映了公共管理的性质变化和公共管理者面临的挑战。
公共选择理论:民主与经济公共选择理论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探讨民主与经济关系时更是如此。
这一理论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决策制定和经济管理的重要观点,引发了人们对于权力分配、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深入思考。
让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公共选择理论如何影响民主制度和经济运行。
公共选择理论简介公共选择理论源于20世纪60年代,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布坎南和戈登·图洛克等学者提出。
它认为政治决策与市场决策并无本质区别,政府官员和选民都是理性人,会根据自身利益做出选择。
这一理论挑战了传统的政府决策模式,强调了政府干预的局限性和效率问题。
民主制度与公共选择民主制度被认为是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因为民主制度的核心在于集体决策与社会意愿的体现。
然而,公共选择理论指出,民主并非完美无缺,政治决策依然受到各种利益集团和选民行为的影响。
这种情况下,政治人物可能为了争取选民的支持而采取短视行为,忽略长期利益,进而影响整体社会福利水平。
经济运行与公共选择在经济领域,公共选择理论也有着深远影响。
它提出了政府介入经济活动的局限性,强调了市场机制的重要性。
根据理论观点,政府的干预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当、效率下降和道德风险。
因此,经济决策需要考虑到公共选择的影响,寻求最佳的政策平衡点。
公共选择理论的启示公共选择理论的提出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角度。
在民主与经济的交汇点,我们需要思考政府决策的合理性与市场机制的有效性。
如何平衡政治动机与经济效率之间的矛盾,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公共选择理论在解释民主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上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视角,促使我们反思政府决策的合理性和市场机制的有效性。
只有在理解和运用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原则时,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良好的民主政治和健康的经济发展。
真正实现民主与经济的和谐统一,实现社会的长期繁荣发展。
阐述完毕。
河南师范大学自学考试学历教育毕业论文(实践)题目公共选择理论及其对中国公共管理的启示院(部)商学院专业企业管理年级2014级形式自学考试层次本科学号721070550114姓名殷韩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公共选择理论及其对中国公共管理的启示摘要公共选择理论是布坎南等人将经济学的方法运用于政治分析的一种新公共经济理论,其研究方法新颖别致,它的诞生尽管遭到了社会政治学界和经济学界的批评,但是随着实践的检验,公共选择理论也得到了合理的评价,它的研究方法和不少建议对改进我国公共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经济人;公共管理ABSTRACT The theory of public choice is a kind of new theory of public economic, which made use of economic means to analyze politics by Buchanan and others, the research method is novel and distinctive, though its burn was subjected to critics from political committee and economic committee of society, the theory of public choice was given a reasonable evaluation. With the examination by practice, its research method and many suggestions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 improving public management of our country.Key words: the theory of public choice; economic man; public management目录引言 (5)第一章理论简介:公共选择理论的背景及其研究方法 (5)1.1理性经济人假定 (6)1.2公共物品与搭便车假定 (7)1.3个体自由主义假定 (7)1.4政府失灵的假定 (8)第二章毁誉纷呈:对公共选择理论的评价 (9)2.1关于经济人假定 (9)2.2关于公共物品的市场化 (9)2.3关于个体自由主义 (10)2.4关于政府失灵 (11)第三章中国图景:公共选择理论对中国公共管理的启示 (13)3.1对我国公共经济领域的启示 (13)3.2对我国公共政治领域的启示 (15)3.3对我国公共文化领域的启示 (18)第四章未来展望: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前瞻 (19)参考文献 (21)致谢 (22)引言公共选择理论是一门介于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综合性学科。
《公共选择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篇一一、引言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旨在研究个人在集体选择过程中的行为以及如何通过民主程序来决定公共物品的供给。
该理论不仅对理解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还对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
本文将深入探讨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应用领域,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概念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个人在集体选择过程中的行为与在市场中的行为具有相似性。
该理论强调,政府应该通过民主程序来决定公共物品的供给,以满足公众的需求。
公共选择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概念:1. 集体选择:指多个个体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通过投票等方式来决定公共物品的供给。
2. 民主决策:指通过民主程序来制定公共政策,以反映公众的意愿和需求。
3. 公共物品: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如国防、公园、道路等。
三、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历程公共选择理论起源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理论提出阶段: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始人詹姆斯·布坎南等人提出了该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核心思想。
2. 理论完善阶段: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完善了公共选择理论,包括对投票规则、选举制度等方面的研究。
3. 应用扩展阶段: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化,公共选择理论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环境保护、教育政策、医疗改革等。
四、公共选择理论的应用研究公共选择理论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下面将介绍几个典型的应用案例:1. 环境保护政策:通过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分析公众对环境保护政策的偏好和需求,为政府制定环保政策提供依据。
2. 教育政策:公共选择理论可以用于分析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包括学校选址、教育资源投入等方面的决策。
3. 医疗改革:在医疗改革过程中,政府需要通过民主程序来决定医疗资源的分配和医疗服务的质量标准,公共选择理论为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4. 交通管理:在交通管理中,公共选择理论可以用于分析道路使用费、交通管制等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
民主、规则与立宪选择读《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有感前言《同意的计算》通常被认为是现代公共选择理论的一部经典著作。
由于此书是一本原创性的纯理论著作, 再加上非经济学专业出身, 所以读起来非常吃力, 但是再读第二遍、第三遍, 每次读都会有新的感受, 这也许就是经典的魅力吧!本书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基本假设。
其中理性的个体主义假设及分析方法尤为重要;第二, 模型的要素分析。
其中外部成本和决策成本占了主要篇幅, 运用经济学的外部成本曲线及函数, 帕累托最优等进行分析, 对非经济学读者是个挑战;第三, 对各种规则的分析。
由简单到深入, 循序渐进, 着重分析一致同意及简单多数规则的各种情况, 得出要通过立宪约束政府权力, 尽量达到一致同意, 因为这样才最有利于公共利益的表达与维护, 最后讨论了代表制和两院立法制。
本书前言中指出“我们力图分析理性的个人在面对种种立宪选择问题时的计算。
我们的主要目的, 不是在详细地运用许许多多可能被提出的立宪问题中探讨选择过程, 而是仅仅参照有关各种决策规则的问题来广泛地考察该过程”。
可见本书的重点在于各种决策规则的分析与选择。
一、背景新福利经济学。
20世纪3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的新福利经济学, 至少在两个方面刺激了公共选择理论的诞生。
一是, 社会福利函数理论探讨了将个人偏好次序加总归纳成为社会偏好次序, 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问题。
这种对最优加总偏好的实际程序特点的研究, 很自然地刺激了人们对在不同的投票规则条件下, 相对于给定的一组偏好将会选择出怎样的结果这一问题产生兴趣。
二是20世纪40年代和20世纪50年代论述政策失误的著作。
探讨了在公共产品和外部性存在的情况下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 分析了资源的非市场配置问题, 这就刺激了公共选择理论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过程的关注, 如关于个人偏好显示过程如何、决策结果是否符合帕累托最优、存不存在均衡等。
论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管理的启示邱实,韦海鸣【摘要】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用经济学方法解决政治问题的理论。
依据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对政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分析,进而在市场体制下实现政府政治过程的法制化与规范化,并在分权基础上对政府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职能进行改革,在政治“平民化”趋势下正确使用与控制“民主”,从而推进我国政府管理改革和发展。
【期刊名称】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12)004【总页数】5【关键词】公共选择;政府管理;市场;民主公共选择理论是用经济学方法解决政治问题的理论,也是促进政府决策制定与执行科学化的一个重要依据。
公共选择理论虽然是西方社会思想理论的产物,但作为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也存在有益于我国政府管理的内容。
虽然我国与西方社会基本政治制度存在差异,但是从全球化发展大趋势看,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管理改革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涵义公共选择理论(Theory of Public Choice)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是在凯恩斯主义为主导的政府干预经济以及政府职能部门增加、规模扩张、资源利用不足、政府过度干预等问题明显化条件下产生的,最初由詹姆斯·布坎南等人创立。
所谓公共选择,就是指政府的选择,是一种非市场的集体性选择。
有学者认为,公共选择是一种政治过程,“公共选择就是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是把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1]。
丁煌教授认为,“公共选择理论是旨在将市场制度中的人类行为与政治制度中的政府行为纳入同一分析轨道,即经济人模式,从而修正传统经济学把政治制度置于经济分析之外的理论缺陷的一种新公共经济理论”[2]。
由此可以总结出,公共选择理论实际就是一种集体公共选择问题,是一种非市场性的决策方式,是通过“民主政治”方式将公共产品及服务供给的“个人”选择转化为“公共”选择的一种机制,在市场配置基础上使政府对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与充分。
公共选择理论的政策失败论及其对我国政府管理的启示丁煌(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武汉430072)内容提要本文首先简要地描述了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接着对布坎南等公共选择理论家在政府失败及其根源和补救“政府失败”的政策建议上的基本观点进行了系统的概括,最后就该理论对我国政府管理所具有的启示作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失败政府管理启示公共选择理论是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M·布坎南(James M·Buchanan,1919—)等人创立的一种新公共经济理论,其宗旨是要把市场制度中的人类行为与政治制度中的政府行为纳入同一分析的轨道,即经济人模式,从而修正传统经济学把政治制度置于经济分析之外的理论缺陷。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所谓公共选择是指非市场的集体选择,实际上就是政府选择。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特点是以经济人的假定为分析武器,探讨在政治领域中经济人行为是怎样决定和支配集体行为,特别是对政府行为的集体选择所起到的制约作用。
所谓经济人假定,即是指:作为一个人,无论他处于什么地位,其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都以追求个人利益,使个人的满足程度极大化为最基本的动机,亦即假定人都具有经济人特点。
基于这一假定,布坎南认为,通过类似的行为假设,我们也能够对集体选择的结构特征进行一些基本的预测。
他指出:国家不是神造物,它并不具有无所不在和正确无误的天赋。
因为国家仍是一种人类的组织,在这里做决定的人和其他人没有什么差别,既不更好,也不更坏,这些人一样会犯错误。
因此,建立在道德神话基础之上的国家政治理论一遇上“经济人”这一现实的问题便陷入难以解决的困境,为此,“我们必须从一方面是利己主义和狭隘个人所驱使的经济人,另一方面是超凡入圣的国家这一逻辑虚构中摆脱出来,将调查市场经济的缺陷和过失的方法应用于国家和公共经济的一切部门。
这样便使所有的分析有了一个共同的出发点:经济人———当人们必须在若干取舍面前进行选择时,他们将更愿意选择那种能为自己带来较多好处的方法。
公共选择理论读后感 《公共选择理论》读后感 学院:政治经济学院 专业:零八级行政管理 振 东 姓名: 李 学号: 280163 《公共选择理论》读后感 一 作者与作品 丹尼斯?缪勒,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维也纳大学经济学教授。在英国剑桥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美国马利兰大学帕克分校、康乃尔大学等高校做教学与研究工作,并且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邦商务委员会等机构任职,著有《公共选择》(1、2、3)、《增长的政治经济》、《稳定利润的决定》等近20部著作。公共选择理论一书由其汇总诸多公共选择学派观点,如阿罗,布坎南,奥尔森等。 公共选择理论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分析方法来研究政治问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学派:它的分析方法来源于经济学,研究者也大都是经济学家,但是研究的对象不是经济市场而是政治市场;它分析的对象是政治市场,但是分析的方法却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学。正因为如此,公共选择理论又被称为“新政治经济学”或“政治的经济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特征是经济人假设和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它是我们正确理解和运用公共选择理论的钥匙。 二 公共选择理论假设前提 (一)理论假设:经济人假设 它把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移植到政治领域,认为政治领域中的个人也是自利的、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行为准则的经济人;并将经济市场上的交易分析扩展到政治领域人们在政治领域的相互作用过程视作“政治上的交易”,认为政治过程和经济过程一样,其基础是交易动机、政治的本质是利益的交换。经济人假设是公共选择理论和传统的政治理论相区别的根本原因。政治学的传统是假设政府是代表公民利益的,政府官员和政治家的目标是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政治学的基本内容是关于如何建立一个美好社会的规范性论述。公共选择理论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来概括一切人的行为动机,保持了个人模型在经济背景和政治背景下的对称和逻辑上的一致性,得到了一系列“政府失灵”的分析结论。然而现实中确实有许多政府官员和政治家在政治领域是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行动指南的,正因为如此,公共选择理论在正统的政治学看来是离经叛道,受到一些学者的猛烈批评。 (二)方法论意义:个人主义 公共选择理论从决策的角度探究政治问题,探究由不同的个体形成的社会如何进行选择,做出社会决策。公共选择理论对社会选择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所谓社会选择不过是个人选择的集结,只有个人才具有理性分析和思考的能力,个人是基本的分析单位,个人的有目的行动和选择是一切社会选择的起因。公共选择理论这一由个人选择入手分析社会选择的研究径路称之为“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的分析方法是相对于整体主义的分析方法而言的,它强调的是分析个体的动机与选择模型对整体行为的影响,是一种从个体到整体的分析思路。这种分析方法是西方自由主义哲学和社会契约观在方法论上的反映。公共选择理论基于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对集体决策的考察和传统政治学将集体视作由个体组成的有机体所作的整体性考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进路:前者认为,集体行动是由个人在集体而非个体去实现既定目标时的个人行动所组成;后者则认为,个人是集体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国家作为一个超个人的单位而存在,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被视为是独立于个人利益而存在的。 三、公共选择理论 (一) 选举中的公共决策 1社会选择的规则 社会选择理论对社会偏好集结规则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阿罗的开创性工 )的偏好,作展开的。阿罗认为,社会选择就是将社会成员的偏好集结为群体(或社会一个规范性的社会偏好集结规则应该符合“理性”的要求,即,具有连通性和传递性;同时,他又认为,在一个民主社会里社会选择过程应该符合民主社会伦理规范 ,具体来说,应该满足完全性、一致性、无关备选方案的独立性、Pareto的基本共识 原则和非独裁性等五个条件。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阿罗得到的结论是:没有任何社会福利函数或社会选择规则能同时满足上述两条公理和五个条件。这就是著名的“阿罗不可能性定理”。阿罗不可能性定理的尖锐性和深刻性是前所未有的,它似乎动摇了西方民主社会的基础。 2投票规则与投票行为 在一个民主社会中,投票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集体决策方式。在这里暂不考虑代议制问题,而是以直接民主作为讨论的模型。投票规则就是多数票规则,一项议案要获得通过必须要获得多数赞成票才能通过。多数票规则作为一种集体决策规则,一旦一项议案获得通过,不仅仅是投赞成票的多数人接受该项议案,而是全体成员都必须接受该项议案。首先是投票规则与投票悖论。为使投票能更好地显示投票人的偏好,研究者提出了多种多数票规则的复杂形式,如点投票和否决投票等。研究发现,多数票规则可能会导致循环或者被操纵,即存在所谓的投票悖论。其次是中位数投票人定理。投票悖论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多数票规则有时可能并不一定能得到稳定的集体决策,探讨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不会出现投票悖论对于民主制度的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当投票人偏好为单峰时,多数票规则会产生一个均衡结果,并且该均衡结果就是中位数投票人的偏好。复次是策略性投票、议程控制和幕后操纵。以多数票规则作为集体决策的规则,意味着一旦某一项方案被通过,则该方案就成为集体选择的方案,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一致地执行该方案,赞成该方案的多数者就成了事实上的胜利者,反对该方案的少数者就成了事实上的失败者。这就形成了集体中多数者对少数者的强制,多数者的利益必然得到提高,少数者的利益必然受到损失。因此,理性的投票人可能会采取一些策略性的行为,尽量使投票结果发生有利于自己的变化。 (二)代议民主制中的公共选择 1政党竞争与选举 公共选择理论文献从两个侧面讨论了代议制政府的产生:一是政党在竞选期间的行为;二是选民在选举过程中的行为。(1)政党动机。该模型假定政党成员的政治行动的动机仅仅是为了从执政中获得收入、名望和权力,政治家绝不是为了实施某些特定的政策而谋求执政;他们唯一的目标只是获得执政本身的报酬。他们将政策纯粹看作是达到他们私人目的的手段,而这些目的他们只有通过当选才能实现。因此,政党行动的动机是选票最大化。(2)选民理性与投票逻辑。选民参加选举的主要目标是挑选出一个政府,这个政府在将来将执行一系列的公共政策,从而给他带来相应的公共物品或服务。公共选择理论假定选民是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其效用是他所消费的一揽子公共物品和服务的函数。因此,理性的选民在不同的政党为入主政府而竞争时,他必然会对自己的选票投给哪一个政党进行权衡。一般情况下,选民总是愿意把票投给和自己的政治空间距离最近的政党或候选人。(3)投票的空间理论。在竞选中,政党的首要目标是当选,各政党为争 得更多的选票,必然会针对其他政党的竞选纲领和选民的政治空间分布情况来理性地选择自己的竞选纲领。在两党制下,假设政治空间是一维的,并且选民的政治偏好是单峰的和对称的,则两党的竞选策略是不约而同地调整其竞选纲领使其和中位数选民的政治偏好相一致。 2官僚机构的动机与行为 公共选择理论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对官僚机构的动机和行为进行了分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理论模型。在这些模型中,政府官僚机构并不是按照规范性的要求执行公民的显示需求的角色,而是有着自己的目标。在官僚机构模型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尼斯卡宁模型。在尼斯卡宁看来,官僚和经济市场上的经济人一样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由于官僚从政治家那里获得预算,官僚机构提供公共产出。机构预算越多,意味着官僚有更大的权力和影响力,因此官员的目标必然是机构预算最大化。官僚与政治家之间的不对称关系为其预算最大化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政治家和官僚之间的权力关系可以看作是双边垄断的关系,最终预算实际上取决于双方的谈判。然而,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官僚通常处于优势地位,最终的产出水平将于官僚最优一致。官僚预算最大化的结果是导致公共产出的过度供给。行为选择依赖于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官僚的动机,动机决定行为选择。其二是约束条件,行为选择的约束条件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约束条件是制度约束。如果官员是由上级任命的,并且担任官员有一系列好处,则将官员的动机界定为获得连任或提升在作者看来是比较合适的,如此得到的结果必然是官员的行为选择是讨好上司。 3寻租问题 寻租理论主要探讨租金的形成机制和相应的寻租行为特征与影响。在规范的意义上来说,政府的作用在于向人们提供公共政策和公共物品。但是,在经济人假设之下,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政策或立法来创设、提高或保护某个集团的垄断地位,使既得利益集团的垄断租金增加,获得超额的利益。对这些租金的追逐称之为寻租。寻租现象的大量存在,产生了如下系列反应:政府官员可能会利用手中掌握的自由裁量权主动为利益集团提供租金,以获得种种好处。这既是政府官员主动配合利益集团的寻租,同时也是官员为自己的权力寻租。利益集团的寻租活动和官员的权力寻租活动叠加的结果是使人们看到官员职位的重要性,从而吸引人们为获得这种权力的职位而展开竞争。租金无处不在。只要信息和流动性的不对称阻碍着资源的流量,就存在租金。租金存在于私人物品市场、要素市场和政府市场之中。只要有租金,就可以预料到,必然会有寻租行为。腐败与寻租是一对孪生兄弟,虽然有的寻租行为是合法的,但是,大量非法的寻租行为必然导致腐败。 四、利益集团与集体行动 利益集团又称利益团体、压力集团或院外活动集团,广泛存在于各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传统的利益集团理论认为,利益集团的存在是为了增进其成员的共同利益,会在必要的时候采取集体行动以实现其团体目标。社会决策或公共选择往往是通过许多不同的利益集团的相互作用做出的。《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以一种不同的视角分析利益集团,认为,从集团成员的个人理性和寻求自我利益的行为这一前提不能从逻辑上推出集团会从团体利益出发采取行动,即使一个集团中的所有个人在实现了集团目标后都能获利,由此也不能推出他们会采取行动以实现那一目标。奥尔森认为,在一个大型团体中,有理性的、寻求自身利益的个人一般不会采取行动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团体的利益,搭便车是理性的选择。小集团比大型集团容易组织集体行动,大型集团能够进行集体行动的必要条件是其能够 提供选择性的激励。奥尔森对利益集团集体行动的分析和传统利益集团理论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以理性经济人为基础,但是它们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虽然奥尔森的“搭便车”理论是针对利益集团提出的,“搭便车”现象遍布集体选择的一切方面。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个人可能会为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不参加大型的集体行动,也可能会不遵守社会道德。这使得国家法律、征税和雇佣警察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