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2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学名词解释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SRS)是一种使用立体定向技术结合放射疗法的非侵入性治疗方法。
它利用三维坐标系统精确定位和定向照射肿瘤,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名词解释
立体定向技术
立体定向技术是通过利用图像引导和定位系统,将超声波、磁共振(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影像进行三维重建,进而确定目标区域的准确位置。
放射疗法
放射疗法(Radiation Therapy)是一种利用高能辐射杀灭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治疗方式。
常用的放射疗法包括外部放射治疗和内部放射治疗。
非侵入性治疗方法
非侵入性治疗方法是指在进行治疗时不需要进行手术或穿刺等侵入性操作的一种治疗方式。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属于非侵入性治疗方法,可以减少患者的手术风险和恢复时间。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名词解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是一种利用高精度放射束传递,以非入侵性方式治疗脑内疾病的方法。
它是通过引导系统将放射束聚焦到异常组织上,从而使正常组织受到最小的辐射损伤。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可以用于治疗良性和恶性脑内病变,如肿瘤、动脉瘤和神经元疾病等。
它被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放射肿瘤学和神经放射学等领域。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核心原理是利用三维空间定位系统精确测量和定位要治疗的病灶。
基于这些定位数据,医生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确保放射束准确地照射到病灶上,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脑组织。
具体治疗过程包括影像学评估、放射学计划和治疗传递。
影像学评估常常使用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技术,以获取准确的病灶位置和形状信息。
医生根据这些数据制定治疗计划,确定放射束的大小、形状和方向。
在治疗传递过程中,患者通常需要佩戴特殊的头架或面面罩,以固定头部位置,保证放射束准确照射到病灶上。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具有诸多优点。
它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不需要进行手术切除,因此能够避免传统手术所带来的风险和并发症。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准确性,可以实现亚毫米级的病灶定位和准确照射。
它还可以一次性完成治疗,无需分次治疗,减少了盲区的风险。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不会对正常组织产生显著的副作用,使患者在治疗期间可以正常生活。
然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对于一些特殊的病灶和位置,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可能无法实现完全覆盖,需要采用其他治疗方式进行补充。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需要进行严格的评估和选择,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费用较高,并且在一些地区可能无法得到普及。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作为一种高精度、非侵入性的脑内疾病治疗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临床价值。
通过精确的定位和放射传递技术,它可以实现对病灶的精确治疗,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脑组织。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评价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SRS)是一种高精度的放射治疗技术,广泛应用于大脑和脊柱肿瘤、畸形、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SRS已经成为治疗神经外科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治疗的推广,评价SRS治疗效果的标准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SRS治疗的评价标准,以指导临床实践并提高治疗效果。
一、治疗前评估在进行SRS治疗之前,患者需要接受一系列的评估,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颅脑MRI、CT、PET-CT 等影像学检查结果,肿瘤类型、大小、位置、形态等特征,患者的全身情况、病史、症状等。
还需评估患者的心理素质、术前准备情况等。
二、治疗计划制定治疗计划是SRS治疗的关键环节。
在制定治疗计划时,需要考虑患者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位置、形态、临床症状等因素,以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评价治疗计划的标准包括但不限于:合理的剂量分布、辐射穿透深度、保护正常组织器官等。
三、治疗过程在SRS治疗过程中,需要监测患者的生理参数、姿势稳定度、呼吸运动等。
还需确保患者的头部定位准确、姿势正确、辐射剂量适当等。
评价治疗过程的标准包括但不限于:治疗时间、辐射剂量、姿势稳定度等。
四、术后随访术后随访是评价SRS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
在术后随访期间,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症状变化、影像学表现等,以评估治疗效果。
评价术后随访的标准包括但不限于:肿瘤缩小程度、放射性脑炎发生率、生存率等。
以上是关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评价标准的一些内容。
通过严格遵守评价标准,可以有效提高SRS治疗的效果,并为患者的康复带来更好的希望。
希望本文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第二篇示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是一种高精度的放射治疗技术,通过准确的定位和精确的辐射剂量传递,可有效地治疗恶性肿瘤和一些良性肿瘤。
为了保证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对SRT治疗的评价标准至关重要。
立体定向放疗是什么放疗是目前癌症治疗手段之一,同时也是副作用最大的治疗手段。
很多病人并不愿意接受化疗,从内心抵触化疗。
或者有的病人相信化疗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要求增加化疗或减少化疗次数。
那么到底立体定向放疗到底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为大家详细介绍。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的概念随着伽玛刀的发明和良好的治疗效果得以变成现实,成为一门新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的概念随着伽玛刀的发明和良好的治疗效果得以变成现实,成为一门新的分支学科。
围绕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概念,不同医疗设备的发明及新技术相继出现。
上世纪八十年代,Colombo和Betti等学者对医用直线加速器加以改进,增加了立体定向系统和准直器,采用非共面多弧度小野三维集束照射病灶,取得了与伽玛刀类似的治疗效果。
将这种经过改进的直线加速器称为X刀(X-knife)。
一般采用分次治疗,在学术界称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radiotherapy,SRT )。
上世纪九十年代逐渐成熟起来的直线加速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yapy,3DCRT)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radiation therapy,IMRT)技术、全身伽玛刀及体部伽玛刀等设备均属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范畴。
其特征是三维、小野、集束、分次、大剂量照射。
根据单次剂量的大小和射野集束的程度,SRT目前分为二类。
第一类SRT的特征是使用三维、小野、集束、分次、大剂量(比常规分次剂量大的多)照射。
此类均使用多弧非共面旋转聚焦技术,附加的三极准直器一般都为圆形。
一般X-刀、全身伽玛刀及体部伽玛刀等属于此类,但X-刀在采用颅骨固定定位和单次大剂量治疗时可称为SRS。
第二类SRT是利用立体定向技术进行常规分次的放射治疗。
3DCRT特别是IMRT属于此类。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是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它们既有相同点,又有明显的区别。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xic radio surgery,SRS)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认可,但SRS有其严格的应用指征,只有严格掌握适应证,才能在尽可能降低并发症的前提下发挥最大功效。
SRS是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技术与放射治疗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属于立体定向外科学范畴。
SRS的概念最早于1951年由瑞典神经外科专家Leksll提出,是指利用立体定向技术对颅内靶点进行精确定位,再用单次大剂量放射线集中照射靶组织,使之产生特殊的放射生物学效应而发生局灶性坏死,从而达到类似外科手术的效果。
SRS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临床应用以来,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近10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SRS技术被广泛用于治疗神经外科疾病,并发展为神经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神经外科医生提供了一种成熟、可靠的治疗手段。
与传统的神经外科开颅手术相比,SRS治疗具有无创伤、不出血、不需全麻、治疗时间短、定位精确、对颅内重要功能区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
经国内外大量临床实践证明,SRS对某些颅脑疾病疗效肯定,甚至可以达到超过显微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但采用SRS技术治疗颅内疾病也存在很多不足和需要探讨之处,如不易明确病变性质、治疗后显效缓慢、不能尽快解除占位效应、脑动静脉畸形闭塞缓慢、某些疾病治疗后有发生脑水肿可能等,这些都是我们今后需进一步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放射物理学及放射生物学基础SRS的放射物理学及放射生物学知识是相当复杂的,有关这方面的介绍比较少,这里只对临床上经常涉及到的问题简单做一阐述。
1.放射物理学基础要提高肿瘤放射治疗的效果,必须提高其治疗的增益比,即最大限度地将射线集中到病变内,杀死肿瘤细胞,而使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少受或免受不必要的照射,这正是肿瘤放射治疗的目标。
近年来,随着影像诊断与放疗技术的进步,开展了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这在肿瘤放射治疗方面可以说是一大进步,是放射肿瘤治疗学上的一项重要变革。
【综述】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atPearls [Internet]》2019 年9月28日在线发表英国National Hospital for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的Harris L, M Das J撰写的综述《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引言】放射治疗的目的是破坏异常组织,特别是肿瘤细胞,使周围的正常组织受到最小的损害。
Lars Leksell于1951年引进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SRS),作为常规全脑放疗(WBRT)的替代治疗选项。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使用高能x射线、伽马射线或质子的多束收敛会聚的射线束(multiple, convergent beams),投射到一个离散的、放射影像学定义的治疗体积(iscrete, radiographically-defined, treatment volume.)。
辐射的传递是高度适形性的。
通过使用多个交叉的辐射束,治疗体积接受高剂量的治疗处方剂量,而周围的正常脑组织接受相对较低的剂量。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精确地量身定制,根据治疗体积的边界允许超出边界的能量快速耗散(dissipation of energy beyond the margins),保存正常组织。
对周围组织的急剧的辐射衰减限制了毒性和副作用,并保持了安全性。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工作原理是由离子和自由基对DNA的辐射诱发的损伤。
通过内皮细胞凋亡、微血管功能障碍和T细胞反应,血管内皮细胞成为主要作用的靶体。
组织学上,在对SRS治疗反应良好的病变中会出现强烈的炎症反应和严重的血管性病变(a brisk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severe vasculopathy)。
【适应证】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适用于脑转移瘤以及包括脑膜瘤、前庭神经鞘瘤、垂体瘤和那些对常规全脑放疗(WBRT)有抵抗性的原发性肿瘤患者。
伽玛射线放射治疗系统
伽玛射线放射治疗系统,又称立体定向伽玛射线放射治疗系统、伽
玛刀。
是一种融立体定向技术和放射外科技术于一体,以治疗三叉神
经痛为主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设备.
简介
其治疗原理就是将伽玛射线聚焦于预选的与疼痛有关的脑部神经核团
或痛觉传导通路上,一次大剂量照射毁损痛觉的传导通路、阻断痛觉
的传导而达到镇痛的效果。
显著优势
1.不开刀
采用γ射线经多角度精确聚焦照射病灶,达到与手术治疗同样的
效果。
2.无痛苦
非手术治疗,整个治疗过程安全、不出血,无并发症,杜绝感染。
3.不住院
治疗过程仅需半个小时,治疗后患者即可直接回家休息,不影响
正常生活和工作。
4.适应范围广
伽玛刀治疗三叉神经痛是一种无创治疗手段,对患者身体无特殊
要求。
5.定位准确
伽玛刀经过CT和磁共振等现代影像技术精确地定位于某一部位,
误差小于0.5毫米。
每条伽玛射线剂量梯度极大,对正常组织无损伤。
6.治愈率高
伽玛刀治疗三叉神经痛总体有效率在90%以上,其中一次性治愈三
叉神经痛(疼痛完全缓解率)在80%左右。
适应症
伽玛刀目前主要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特别适合高龄三叉神经痛患者以及有全身系统疾病不适合手术的三叉神经痛患者。
放射治疗技术简介放射治疗至今走过一百多年的历程。
放射治疗从表体皮肤癌治疗,发展到高能射线的体内脏器治疗,从常规射野的放射治疗,发展到今天的精确放疗。
上世纪中后期,放疗工作者,遵照提高治疗增益的大原则,对小体积肿瘤,提出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概念,对体大凸形肿瘤,提出了适形放射治疗的照射方法,对大而复杂的凹形肿瘤,提出调强适形的治疗方法。
20年来,由于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放疗技术不断创新,新方法、新技术大量涌现。
在人类和肿瘤的斗争中,放疗作出了较大贡献,经治疗对存活五年以上的肿瘤患者,至少作出了40%的贡献。
1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1951年瑞典精神外科专家leksell,对体积较小的脑肿瘤,提出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概念。
即用多个小野三维集束单次大剂量聚焦照射肿瘤,使肿瘤死亡,而周围正常组织受到很小的剂量照射。
射线对病变起到类似手术刀的作用。
为此,放疗工作者研发了如今的各种立体定向放疗设备,即r刀,x刀等。
1.1r-刀(Gammaknife)r刀就是利用r射线制做的一种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设备。
1968年瑞典leksell等人用179个co60放射源排成半球形,聚焦中心,对病变照射,实现了世界首台立体定向放疗装置。
后经改进提高,生产出201个co60放射源的放疗装置,把201个源规则地放到半球面上,使其于半球中心形成聚焦区,实现了立体集束聚焦照射的设想。
该装置俗称静态r刀。
1996年我国奥沃公司在静态r刀的基础上,利用30个co60放射源螺旋放置在球面上,使之以球心为中心作锥面旋转,使放射源进行弧形旋转聚焦。
该装置俗称旋转r刀。
和静态r刀相比,减少了放射源,简化了结构,且提高了焦皮比,治疗操作方便,治疗性能大大提高。
进一步利用定向装置、CT、磁共振等先进影像设备及三维重建技术,确定病变和各重要器官的准确位置和范围,进行三维空间立体定向,然后利用计划系统确定射束方向,肿瘤及重要器官的计量分步,最后进行手术式照射治疗。
肿瘤放射治疗学备课笔记(讲稿)内容教师班级时间第八章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常规放射治疗技术是使用单一或多个照射野从一个或多个方向照射,在病人体内形成一个形状规则的三维立体高剂量区来包含在三维形状上实际是不规则的病变,这必然会较多地包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
因此,常规外照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正常组织损伤和肿瘤未控或复发。
为了避免造成这些正常组织的过度损伤,照射剂量的提高势必受到限制,因而使得肿瘤得不到足够量的照射而造成局部未控或复发。
这从放射物理和放疗技术的角度上,是肿瘤放射治疗的效果长期得不到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推出了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包括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 SRS主要包括γ刀、X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SRT)技术、三维适形放疗(3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 , 3DCRT )、调强适形放疗(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 IMRT )、四维调强适形放疗等。
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历史:1951年Leksell教授首先提出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构想,利用立体定向技术,使用大剂量聚焦的γ射线束一次性摧毁需治疗的病灶。
1959年日本Takahashi提出了适形放射治疗的概念及原理(称原体照射)。
1977年美国Bjangard, Kijewski等提出了调强放射治疗的原理。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计算机及影像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精确放疗设备的开发,如美、德等国相继开发了商用的X刀系统,瑞典开发了第三代γ刀系统。
1994年,Spirou等人提出了使用动态多叶准直器(DMLC)来实现IMRT,而Bortfeld 和 Boyer 则首先进行了多个静态野的实验(SMLC),发展至今已出现各种束流强度算法及各种调强方式,并在全身各部位肿瘤进行了临床实验,获较佳效果。
SRS、SRT、3D-CRT、IMRT一、立体定向放射手术(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SRS):该概念由瑞典神经外科学家Lars Leksell于1951年最早提出,主要用于治疗颅内良、恶性病变。
其特征是多个小野三维集束单次大剂量照射。
所谓立体定向放射手术,即用多个小野三维集束单次大剂量照射颅内不能手术的,诸如脑动静脉畸形(AVM)病等良性病变。
由于多个小野集束定向照射,周围正常组织受量很小,射线对病变起到类似于手术的作用,故名X (γ)刀。
γ—刀(γ-knife):最早由瑞典Elekta公司研制,使用201个钴—60源集束照射。
X —刀(X —knife):由美国同道提出,几乎在Elekta γ刀装置临床安装使用的同时及稍后,用直线加速器的6-15MV X线非共面多弧度等中心旋转实现多个小野三维集束照射病变,起到与γ刀一样的作用,故称为X-刀(X—Knife)。
γ—刀、X-刀分别为瑞典Elekta公司钴-60γ刀装置和美国Radionics公司X 刀装置的商品注册名。
它们的学名称为X(γ)线立体定向放射手术(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简称为SRS.X(γ)线SRT(SRS)治疗过程:X(γ)线SRT(SRS)治疗一般要经过病变定位、计划设计和治疗三个过程.1、定位:利用立体定向装置(stereotaxy)、CT、磁共振和X线数字减影等先进影像设备及三维重建技术,确定病变和邻近重要器官的空间准确位置和范围,这个过程叫作三维空间定位,也叫立体定向.2、计划设计:定位后利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确定X(γ)SRT(SRS)的线束方向,精确地计算出一个优化分割病变和邻近重要器官间的剂量分布计划,使射线对病变实施“手术”式照射.3、治疗:X(γ)线SRT(SRS)治疗既可严格保护临近重要器官,又可使病变得到大剂量的破坏性照射,起到不开颅也能准确、安全去病的目的,很受患者和神经外科医师们的欢迎。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简介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或放射外科, 这一概念是1951年由瑞典神经外科医生Leksell提出并最早使之得以实施,是指应用立体定向原理和技术, 对人体内肿瘤(称为靶点)施行精确定位,将窄束放射线聚集于靶点, 一次性给与致死性大剂量放射, 使靶点区域产生局灶性破坏而达到治疗目的学科。
这有一点类似于用透镜聚焦阳光,在一张纸上烤穿一点而又不损坏纸张的其余部份。
由于这种照射区边缘锐利如刀割, 故被称为“刀”。
这一技术的诞生,彻底避免了传统外科手术给病人带来的种种风险和痛苦,是人类医学史上深受医生和病人欢迎的又一最新发明。
它使医生和病人都梦寐以求的“开刀不出血、无创伤、不感染,突破手术禁区”,从神话变成了现实。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和传统的放射治疗有着根本的区别,传统的放射治疗是利用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对放射线的敏感性差异来治疗疾病,而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则采用给予致死性大剂量放射使靶点产生局灶性坏死达到治疗目。
由于采用的射线源不同,从放射物理学角度又分有γ-刀(伽玛刀)、X-刀及离子射线放射外科技术, 以γ-射线为能源的放射外科的称为γ-刀,而以产生X-射线为放射源的被称为X-刀, 此外尚有中子射线刀和离子射线刀等。
起初, 放射外科的伽玛刀和X-刀只能用于治疗脑部疾病, 如脑肿瘤和脑血管畸形, 随着立体定向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工作范围不断拓宽,现在的X-刀亦可以对颌面、颈部、脊髓和
胸、腹腔实质性脏器的一些疾病(肿瘤和血管畸形)实施放射外科治疗。
由于伽玛刀本身的缺点, 如设备成本高, 治疗费用高, 60钴源需要定期更换以保证剂量率不至太低,更换一次60钴源的费用即高达50万美元, 60钴源的放射物理特性方面的局限性,存在放射污染等, 只能治疗头部小肿瘤,目前已有人提出淘汰伽玛刀。
X-刀到目前已得到很大发展, 同时X-刀可以治疗全身各个部位的肿瘤, 已有取代伽玛刀的趋势。
X-刀治疗时,病人只需安静地躺在治疗床上,在数十分钟内,不知不觉中便能完成手术。
术后病人也不必卧床,住几天医院即可。
治疗精确, 无痛苦, 效果好, 费用低是X-刀治疗的最大优势。
X-刀的治疗范围包括:全身各个部位的肿瘤、血管畸形, 此外尚能治疗帕金森氏病、癫痫、某些精神分裂症等功能性疾病,以及晚期癌症的顽固性疼痛、三又神经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