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读书笔记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读书笔记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读书笔记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读书笔记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读书笔记

我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自然我很不愿意去读一本很厚的书。所以我选了这本小册子写读书笔记。实话说,我并不能理解书中的一些想法。

书中内格尔提出了九个哲学问题。

1.关于我们心灵之外的世界的知识

2.关于他人心灵的知识

3.心灵与大脑之间的关系

······

我重点选择了三个问题的思论进行仔细的阅读

1.关于我们心灵之外的世界的知识

托马斯·内格尔以通俗的语言向读者说明一些问题,还举出了一些观点。如:只有你的心灵才是惟一存在的东西。这种观点被称为唯我论(Solipsism)。

你只能知道自己的感觉印象和经验,除此之外就一无所知。如果有一个外在世界的话,它和你所看到的世界或许完全不同,或许大体类似,但是无论怎样,你都对此一无所知。这种观点被称为对于外在世界的怀疑论(skepticism)。他书中并没有肯定某一种观点的正确性(至少我没看到)。他只是通过一些语言来不断挑战读者对外界世界的理解。我觉得他的话有点离谱,但是我不能辩驳的正确性。我不能否认,我接受了他书中的思想,虽然可能还是只是他表达的万分之一,也许可能还没有万分之一。我的确在看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开始怀疑外界事物的存在:它们只是我心中的想象?他简述的东西与科学并没有矛盾,而且可能超出科学的范畴。

2.关于他人心灵的知识

托马斯·内格尔重点想告诉读者:每个人的经验,感觉,思想可能都是不同的,只是自己认为是一样的。他举了这一个例子“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和朋友一起吃巧克力冰淇淋的时候,你怎么知道他所尝到的冰淇淋味道和你尝到的一样呢?你可以试着尝尝他的冰淇淋,但是即使尝起来和你的一样,这也只是意味着:对你来说,它的味道与你的一样;你并没有体验到,对他来说,它的味道究竟何如。看上去,似乎根本无法把两个人的味觉经验进行直接比较。”。我原来并没有注意过这个,但是细想的确是这样。我并不能知道别人的感受,那又怎么把他的感受与我的感受相互比较呢?

3.心灵与大脑之间的关系

托马斯·内格尔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你的心灵是某种与你的大脑不同的东西(尽管它和你的脑相联系)呢,还是就是你的大脑本身呢?实话实说,我看到这句话之前我并不知道他到底要讲述一种怎么样的思想。我一直以来的观点是心灵和大脑是一个相同的概念,只是使用在不同语境里罢了。但是看了他的描述我有点晕。“为什么把一大堆物质元素以某种方式放在一起,不仅会产生出一个自己运转的生物有机体,而且能产生出一个有意识的存在者?”这句话一直在我的脑子里重现。

土木143 陈松学号14161303

哲学读书笔记

读后感 通过对马哲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接触到了很多自己以前不太熟悉的理论,尤其是哲学部 分,并且对其对事物本质的解释感到十分钦佩,闲暇之余,找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大 致看了一下,有一些较为浅显的感触。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 逐渐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懂得和更深一层的体会.其实如果我们每 一个了解这些思想的人都能把这些哲学原理与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并且用来解释自己的生 活,而不是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定义成一种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理论,我们将会从中受 益很多,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将发挥他自己应有的作用。 首先,我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想。就拿我们人类自身来说,因为人的有机 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 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 亡这样的进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法 死则是偶然的。今天早晨起来发明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便能够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 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高低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 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 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天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古希腊人面对纷纷芜杂的世 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 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 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根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根据;偶然的东西是 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式论基本。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 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 时常为世人所诟病。 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 质基本,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 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 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 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 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安排位置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 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安排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 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如何才有意义呀?(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 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 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 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基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 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然后,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理论体 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的 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随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原理和具体结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主义是个发展着的理 论,是开放着的体系.它总是把掌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国民群众的新鲜经验,汲取当代科学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呈现了一个纷繁的文化盛世,具有深刻的现代意义。它用严谨的取材精确地论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将古今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 渗透了古典文化,打通融合,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充满了哲思与对现实问题的关怀。 《中国哲学史》主要内容概述 在《中国哲学史》的开头,冯友兰老先生讲哲学之于中国与宗教之于西方作了简单的比较, 西方人将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当作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而中国人却将伦理(尤其是儒家伦理)当成精神基础。然而在现实社会中,科学不断发展,冯友兰老先生在书中写道:“宗教倒是给予实际的信息。不过宗教给予的信息,与科学给予的信息,不相调和。所以在西方,宗教 与科学向来有冲突。科学前进一步,宗教就后退一步;在科学进展的面前,宗教的权威降低了。”而相较之下的哲学却并不受科学发展的负面影响,“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 于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无论是对于信奉宗教的人们来说,还是对于推崇哲学伦理的人们来说,假如这个世界上宗教已经达到最高价值没有什么能够再弥补它的存在,那么人们宗教意识的淡薄和宗教的逐渐淡 出的确令人感到惋惜。但是事实却是哲学相较宗教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它能达到更高 的价值,因为比起宗教来说,哲学更直接更纯粹,直击生活的智慧与真理。哲学在中国能够取代宗教的地位,这合乎中国哲学的传统,也体现出了在中国哲学的重要性。 在对哲学与宗教作了一番深析后,冯友兰老先生随后阐述了中国哲学的问题与精神。他认为中国的哲学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出世的哲学,也不能简单的认为是入世的哲学,中国哲学应该是既出世又入世,既理想主义,又现实主义,实用而不肤浅。这些在人们看来都是对立的反 命题,而将这些反命题统一起来就是中国哲学所追寻的,所要解决的问题。冯友兰老先生认为中国哲学求解决的这个问题,就是中国哲学的精神。而后他又从人文地理角度详尽阐述了 中国哲学发展的背景,并与西方做比较,得出两种文化实用主义与实证主义在中西方发展起 来不同的背景因素。 在论述了中国哲学的精神与背景之后,冯友兰老先生从中国各派学说的起源起笔,主要着眼于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代表性学说进行了详尽的讲解。从起源到发展的各个时期,深析了各个学说的主要主张。其中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占据主要篇幅。 《中国哲学史》的中心思想与核心问题 这本书讲述的是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中国哲学各流派的发展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在对彼此的相互影响中共同促进与发展。冯友兰老先生希望我们通过学习哲学提高自己的心灵境界,将哲学当做生活的目标与理想,而不是生活的手段,希望人们都能在中国 哲学中找寻到心灵的慰藉。 《中国哲学史》的主要观点 一、中国重伦理哲学是为了提高心灵,超越现实,体验道德的价值, 哲学不是生存的工具与手段,而是生存的目的和理想,是可以替代宗教的存在。 二、中国哲学的精神就是寻求将入世与出世统一起来的办法。 三、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的关注点都被放在具象的人 伦关系上,所以中国哲学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 四、中国的传统虽然恪守严谨与保守,但是哲学的发展并没有固步 自封一成不变,它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每个时期的思想都大放异彩。在全球化时代中西方思想与文化激烈碰撞交流的今天,中国哲学乃至中国文化以其独有的魅力和海一样的

陈果《幸福哲学课》读后感1000字_读后感_模板

陈果《幸福哲学课》读后感1000字_读后感_模板 陈果《幸福哲学课》读后感 延安建行曹艳阳 很好的一个机会听了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人生果然不同》音频课,感觉意犹未尽,听音频,整个人都能安静下来,她的声音真的有种魔力能吸引到我,摒弃外界的干扰和内心的浮躁,让自己对人生又了重新的思考,惊叹于这是怎样的奇女子,古今中外,信手拈来,活得如此达观通透,折服于哲学的理性思考。真的是,换一种看法,便是换一种活法。 很喜欢她的自嘲: 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 风情万种:便是你热爱生命,轻舞飞扬的样子; 与世无争:便是你能面对人生的诸多境遇,淡定从容,恬然自适的襟怀…… 1、寻找生命里的树洞 真正的知己好友她有很深的爱、有很深的理解、有很深的信任,而在这种情况下是不会有私心的,这样的知己好友是另一度空间里的另一个你,她是另一个镜面中的你,她是另一个你。她的声音可能代表着是你的另一种心声。血脉家族是我们的亲人,而精神家族是我们的知己,一个人在茫茫人海中能找到自己的知己,找到自己的那颗树、那个树洞,来安放自己的灵魂。在新的一年,新的活法,找到自己的精神家族,种下自己的那颗树,遇见那个属于自己的心灵的树洞。 2、真诚,何尝不是一种自爱 知我所能,我所能者,尽善尽美。知我所不能,我所不能者,虚怀若谷。 我们大可以活成我们自己,活的更本色一点、更真实一些,反正还是会有人喜欢你。但至少你会更喜欢你自己。这才像”自爱”,不是吗?的确如此,我们要学会自爱,真诚的对待你身边的每一个和你自己。 3、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无论是花谢花开,还是人去人来,古老的宇宙以一种隐秘而玄妙的方式保持着自身能量的平衡。而每一个生命的存在与消散,都在提醒我们每一个生命的独特与唯一,以及每一刻时光是如此珍贵因为它一去不返。所以我们当珍惜生命,全然投入当下的生活,郑重地对待此时此地眼前的这个人,手头的这件事,我们的此时此刻。 记得俄罗斯的一首小诗中写道,一天很短,短得来不及拥抱清晨,就已经手握黄昏!一年很短,短得来不及细品初春殷红窦绿,就要打点素裹秋霜!一生很短,短的来不及享用美好年华,就已经身处迟暮!”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虽然岁月的年轮无情地在我们的容颜上,刻下了深深浅浅的烙印,但我们仍然拥有一个年轻的心态。只要你愿意,你一样可以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喜欢的自己。 生命的美好,来自踏踏实实的追求和热爱,无论人生到了哪个阶段,心中都要有诗意和远方,以及对生活的向往。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依然真诚地生活。 心理学家荣格说过:人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给自己的。今生,惟愿,守着余下的流年,让心在简约中安放,让灵魂在安静中盛享生命的丰润,让精神之树在平凡的世界里开出一朵朵素素的小花,温柔着岁月,惊艳着时光。 作者:曹艳阳,陕西延川人,建行延安分行工作。陕西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延安诗词学会会员。爱好书法、瑜伽,喜欢古诗词、散文、诗歌。业余时间,用浅薄的文字书写对生活的感悟。作品散见于《丝路金融文化》、《陕西文韵》、《延安金融》、《木兰书院》、《文苑漫步》等

哲学书读书笔记

哲学书读书笔记 哲学书读书笔记 按照题目而言,第一本,可惜这不是我的第一本哲学书。按照张祥龙的讲-法,都是“边缘问题”,这些问题不能涵盖今日哲学界的 争论热点,但这些确实都是哲学中最基本的问题。 哲学便是由这些问题组成的。由问题引出思考,在思考中辩证,再深入的思考。 外部世界是否存在 对于外在的世界与梦,想到了盗梦空间,不同的是“我们知道这个故事的开始”。如果一切都只是内心的,似乎确实有能够解释的通,但是我情愿相信外在世界的存在。而且我觉得这个根本不应该 作为一个问题,如果外在世界存在,我们现在的意识也是在那之外,如梦般,早晚会醒的。如果不存在,我们也是在思想上的成长,强 大自己的内心。如果我们能构造如此精细的“梦”,我们是不是已 经够强大了? 他人的心灵 对于他人的思想我承认我们无法获取,或者说获取后无法确定其百分百的准确性。但是作者举的'例子我并不赞同,要获取他人吃冰 欺凌的感觉,我们如果把他吃时的神经刺激获取后来作用在我们自 己的大脑不是也可以吗?也许你会说,即使获取了,你又怎么知道刺 激后的感觉和他是否一样,呵呵,这就又是哲学? 身心问题 一个物质的,一个灵魂上的?我并不相信这一点。如果是哲学上的,那么请不要弄的那么模棱两可,将此二元化,不过是觉的反对 者太多,折中而已。

词语的意义 也许是作者想的太多了,我觉的词语无非就是我们用来表示抽象的思维的具体方法的一种,词语自身的形式便表示一定的思维。 自由意志 对与错 公正 公平与公正?在我看来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与公正。如 果你出身卑微那又如何,在当今的社会里,只要你努力发奋就不可 能解决不了自己的温饱,虽然你可能一辈子达不到某些人的经济收入。但是这又何妨,经济收入在我看来虽然重要但不是绝对的,最 关键的还是你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了,通过历练学会很多,收获很多。使自己的心智强大。 死亡 生活的意义 当你思考生活的时候,也许一开始你会想到,奋斗,活的好,受人尊敬等等。但是当你跳出,以更远的眼光来看。很久以后,我们 生活的宇宙也许会坍塌或者达到热平衡。你曾今的是否存在以及存 在中干过什么都将不留一点痕迹。 以下我记下的书中的一些哲学方面的名词: 唯我论Solipsism:只有你的心灵才是唯一存在的东西。 外在世界怀疑论Skepticism:你只能知道”当下“自己的感觉 印象和经验,除此之外就一无所知。或许有一个外在世界,或许没有。 二元论:人是由两种极为不同的东西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生理有机体,加上一个完全精神性的灵魂。 唯物主义(物理主义)Physicalism:人只是由物质材料构成的, 而人的心理状态只是他们大脑的生理状态。

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

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 《幸福的哲学》是周国平平时讲稿的整理而成。读了这本书,你懂怎么写心得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一起来看看。 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篇1 《幸福的哲学》是一本周国平先生根据自己的讲座自行整理的讲稿。在文中有很多当时的与大学生的现场互动,很有针对性,我想周老师的讲座对当时即将拓展自己人生的大学生肯定能注入新鲜的血液,突然对这些学子有了一份艳慕之情。他告诉我们人活着是否能获得幸福最重要的是看价值观。也就是说想明白生命里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 首先是生命的快乐,周老师觉得一个人的生存离不开物质世界,但是生命它本身的一些需要,它们的满足给人带来的快乐是最大的,而这其实不用很多物质,很多钱。有一些需要,可以说是生命骨子里的东西,比如健康,享受生命最基本的一个方面是享受健康。是的,现在每每听到家人身体不适时,就觉得很紧张,也时常听到有人为了事业过于劳累等等,当然我们很敬佩这样的工作者,但又觉得有些许的遗憾,更有甚者,不顾自己的身体,纸醉金迷,更是不该了。我特别欣赏托尔斯泰的一句话,他说真正的物质幸福不是金钱,从物质角度来看什么是幸福,那也不是金钱,是什么呢?

他说对个人来说是健康,对人类来说是和平。 经历过许多种快乐的人,到最后会意识到真正的快乐是精神的快乐。周国平先生说了他人生中两段最快乐的时光。一个是他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世界上有这么多漂亮的姑娘。但是碍于时代和他自身的年龄问题,他就只是单纯的欣赏。在大学期间,他读了大量的书,称这段时期是青春期的阅读,没有目的,只是一种饥渴,一种想要和整个世界谈恋爱,和人生谈恋爱的冲动。他形容翻开一本书时的感觉为艳遇!“艳遇”这两个字让我想起自己年轻时在偌大的校园里总想着能与倾慕的男子不期而遇,那是心底的梦想,是少女的情怀,忐忑而不安,青涩而美好。周国平先生说艳遇的时候是一种精神得到刺激与满足时的惊喜。这种感觉,每一个深夜阅读过的人应该都有过的,在你没去过的地方,有那么一个人,写出了你的心声,或者让你对生活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这种感觉,都可称之为艳遇。 他的第二段最快乐的时光是初为人父时。他说,当女儿降临之后,每一天都是新的,通过这个小小的婴孩,他对世界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个小生命让他的生活回到一种动物的最纯粹原始的状态。他喜欢给孩子喂奶,换尿布等等一起琐碎的事情。他说这是一种,莫大的幸福。甚至戏称自己是大奶瓶。他以为男性不能怀孕,孕育生命,喂奶,实在是遗憾!让女人孕育子女是上天对女人的珍爱。在他的孩子会说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有感_读后感(精华版)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有感》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是一本哲学入门经典,作者将晦涩难懂的哲学问题,用平易近人且趣味横生的方式表达出来,贴近生活、简单易懂,且它短小精悍,花一个下午就能轻松读完。 我个人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并不觉得这是一本哲学引导书,它更像是一个老朋友,一个好老师在和你说俏皮话。他随手就能指着桌子上的一个桃子,给你解释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或是拿起一块巧克力开始举例子,帮助你对大脑和心灵的关系产生思考。 其实本书中提出的很多问题,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多多少少有过思考,可能有些疑问只是曾经在脑子里一闪而过,而有些却实实在在地困扰了你很多年。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否真的存在?如果存在,它和我们所观察到的样子是否相符?还是说我们看到的世界只是大脑传递给我们的信号、是大脑(或是某种掌握我们命运的更高等的存在)希望我们看到的样子?我们会不会只是像《黑客帝国》里面的人一样,在电脑的培养下沉睡,体验着虚构的世界里虚构的一生?我们该如何证明自己的存在是真实的? 我的众多疑惑在此书中寻得共鸣。然而只是疑问有了共鸣,并不代表它们得到了解答。 我记得很清楚,那是小学放学后的时间,气温凉爽宜人。一阵风迎面挑拨年少的我乱糟糟的头发。风卷起的那一瞬间,我忽地感到天地和人群都安静下来。 就在这时,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突然蹦到我的意识中我是谁? 对呀,我是谁? 幼小的我觉得惊讶,我是XXX啊!然而这不是自己想要的回答。这只是一个名字,一个代号,一串叫出喉咙后能让你回头的声音。 那么,我到底为什么存在?为什么不是过去几十年,不是未来几十年,偏偏是现在,此时此刻,我在这个地方,以这样的形式发出这个疑问呢?这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还仅仅是出于机缘巧合?别人也有过类似的疑问吗?为什么大家看起来似乎都对自己的存在感到理所当然? 作为热爱科幻和反乌托邦题材的热血少年,我任性地猜测我应该是这个世界里的众多bug 之一,一定有很多志同道合者共同组成bug集合,最终我们以这样那样的形式相遇,嘭的一下子,推翻了某种高等生物对我们的控制当然这是开玩笑的。 很可惜的是,或许一些人曾经发出过疑问,但他们穷尽一生也找不到答案,于是只能把问题放下,最终适应了匆忙而艰辛的生活,关注点集中在外部世界,再也不去探求什么费力不讨好的抽象问题。我一想到这种可能性就感到万分遗憾。错过一次思考,就错过了一次完善自我的机会。也许我们终究也是残缺不全的,但想要完善自我的愿望在我看来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支柱。 哲学的意义是什么?它给人以思考的快乐,同时直窥人心,囊括万物,却又能以最朴实的姿态静卧于我们身边,或许就藏在一个桃子、一块巧克力中。它使我们兴奋,使我们惊叹,最终使我们趋于平静。 若人人都能驰骋于思考的乐趣,不知世间是否能少些无谓的争端。

《哲学问题》读书笔记

《哲学问题》读书报告 书目:《哲学问题》 简介: 1、作者:伯特兰·罗素 2、译者:何兆武 3、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4、出版年月:2007年4月 一、整体感受 这学期开始时,由于一个讲座,我对哲学产生了不小的兴趣,于是就一直想读读哲学方面的书,做一点初步的了解,可又不知道从何读起。这次的读书报告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从郁老师推荐的书单中,我一眼就看到了仰慕已久的罗素先生的名字,于是当即决定就读他的著作《哲学问题》。等网上买来的书真正到了手中我才发现它是一本很薄的书,当时我想,虽然书薄,但我可以反复阅读,加深理解,充分领会哲学的思考方式。 读书的过程不可谓不艰辛。真正开始读了才发现,这本薄薄的书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读,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习惯与我们有着较大的区别,一时间难以理解,甚至会不知所云,我便放慢速度,一个字一个字地细读,划出重点词句,在一旁的空白处时时写下疑惑和心得,就这样一点一点的向哲学之门迈进。可以说这本书真是我读的最辛苦最认真的一本书了,时至今日终于磕磕绊绊地读完了一遍,虽然有很多摸不着头脑的地方,但更多地是全新的体会和宝贵的收获。 本书对于哲学来说,算是一种通俗性的导论,适合初学者阅读,用罗素自己的话来说是一本“廉价本的惊险小说”,但虽然如此,罗素还是在书中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并引入了各种崭新的观念。书中并没有探讨所有的哲学问题,而是仅限于那些他认为自己可以肯定而且能有所建设的那些问题。为了进行论证,罗素构建了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对我来说,《哲学问题》更像是一本教材而非普通的课外读物。 二、细节体会 1、关于哲学的价值和思考方式(P3、130) 在第一章“现象与实在”中,罗素提出了一个非常具体而有趣的问题,在我面前的桌子到底具有怎样的性质?例如桌子的颜色,罗素提到,看上去它是清一色的棕色,然而反光的部分却不一样,看上去会比其余部分明亮,甚至某些部分会变为白色;如果移动桌子,反光的部分便会不同,颜色的分布又会有所改变;假设有多个人同时在看这张桌子,那么可以肯定不会有两个人能够看到相同的颜色分布;对于一个画家来说这种区别更加明显,因为他们必须养成按物体表现出来的样子来观看世界的习惯。罗素对以上发现做了一个讨论:“显然并没有一种颜色是突出地表现为桌子的颜色,或桌子上任何一个特殊部分的颜色,——从不同的观点看上去,它便现出不同的颜色,而且也没有理由认为其中的某几种颜色比起别样颜色来就更加实在是桌子的颜色”,“颜色便不是某种本来为桌子所固有的东西,而是某种依赖于桌子、观察者以及光线投射到桌子的方式而定的东西。”(P3) “桌子是什么颜色”这个问题,之前在我看来是不值得讨论的,因为只要能够看得见而又没有色觉问题,人人都清楚这一问题的答案,即使在更细的颜色分类方面可能会产生分歧(如到底是赤褐色还是栗梅色),但也实在无关紧要。然而哲学家们却不肯轻易忽视这个问

陈果《幸福哲学课》读后感1000字

陈果《幸福哲学课》读后感 延安建行曹艳阳 很好的一个机会听了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人生果然不同》音频课,感觉意犹未尽,听音频,整个人都能安静下来,她的声音真的有种魔力能吸引到我,摒弃外界的干扰和内心的浮躁,让自己对人生又了重新的思考,惊叹于这是怎样的奇女子,古今中外,信手拈来,活得如此达观通透,折服于哲学的理性思考。真的是,换一种看法,便是换一种活法。 很喜欢她的自嘲: 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 风情万种:便是你热爱生命,轻舞飞扬的样子; 与世无争:便是你能面对人生的诸多境遇,淡定从容,恬然自适的襟怀…… 1、寻找生命里的树洞 真正的知己好友她有很深的爱、有很深的理解、有很深的信任,而在这种情况下是不会有私心的,这样的知己好友是另一度空间里的另一个你,她是另一个镜面中的你,她是另一个你。她的声音可能代表着是你的另一种心声。血脉家族是我们的亲人,而精神家族是我们的知己,一个人在茫茫人海中能找到自己的知己,找到自己的那颗树、那个树洞,来安放自己的灵魂。在新的一年,新的活法,找到自己的精神家族,种下自己的那颗树,遇见那个属于自己的心灵的树洞。 2、真诚,何尝不是一种自爱 知我所能,我所能者,尽善尽美。知我所不能,我所不能者,虚怀若谷。 我们大可以活成我们自己,活的更本色一点、更真实一些,反正

还是会有人喜欢你。但至少你会更喜欢你自己。这才像"自爱",不是吗?的确如此,我们要学会自爱,真诚的对待你身边的每一个和你自己。 3、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无论是花谢花开,还是人去人来,古老的宇宙以一种隐秘而玄妙的方式保持着自身能量的平衡。而每一个生命的存在与消散,都在提醒我们每一个生命的独特与唯一,以及每一刻时光是如此珍贵因为它一去不返。所以我们当珍惜生命,全然投入当下的生活,郑重地对待此时此地眼前的这个人,手头的这件事,我们的此时此刻。 记得俄罗斯的一首小诗中写道,一天很短,短得来不及拥抱清晨,就已经手握黄昏!一年很短,短得来不及细品初春殷红窦绿,就要打点素裹秋霜!一生很短,短的来不及享用美好年华,就已经身处迟暮!"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虽然岁月的年轮无情地在我们的容颜上,刻下了深深浅浅的烙印,但我们仍然拥有一个年轻的心态。只要你愿意,你一样可以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喜欢的自己。 生命的美好,来自踏踏实实的追求和热爱,无论人生到了哪个阶段,心中都要有诗意和远方,以及对生活的向往。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依然真诚地生活。 心理学家荣格说过:人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给自己的。今生,惟愿,守着余下的流年,让心在简约中安放,让灵魂在安静中盛享生命的丰润,让精神之树在平凡的世界里开出一朵朵素素的小花,温柔着岁月,惊艳着时光。 作者:曹艳阳,陕西延川人,建行延安分行工作。陕西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延安诗词学会会员。爱好书法、瑜伽,喜欢古诗词、散文、

幸福的哲学读后感

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 ——《幸福的哲学》读后感作者:周国平还记得那一年关于“你幸福吗?”的电视采访,在网络上引起无数人的热议,到底什么是幸福,而我们自身又是否生活的幸福,在那一段时间里引出无数人的关注和反思。最近,我阅读了周国平先生《幸福的哲学》这本书,让我对于幸福的定义又有了一次深深的思考。 周先生说:幸福是多层次的,可持续的快乐。很小的时候,幸福对我来说,是同学每个月都能领到的零花钱,是爸爸去南方出差带回来的酒心巧克力,也是每年端午清晨河水激在脸上的那份清凉畅快;后来长大了,幸福变成工作中对长假的期盼,变成女儿乖巧听话的笑脸,变成身边改来改去五花八门的兴趣爱好。奇怪,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是幸福的,虽然买不起名牌,工作并不轻松,名和利都离我非常的遥远,并且以我现在的年纪来看,拥有它们的可能变的很小很渺茫。但是,幸福,或者说是幸福感,到是如同最真诚的朋友,一直跟在我身边,不离不弃。虽然偶尔也有伤心、沮丧,甚至怒火冲天的时候,但这些负面的情绪却常常如同天边的云彩,随风轻意飘散,并没有像徐志摩诗中那样,投影在波心。 幸福于我,不曾轰轰烈烈,不曾热热闹闹,反而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为什么会觉得幸福?虽然我没有办法像周国平先生一样,写下一本书来阐述幸福,不过静心自问,到是也能说出一、二。在此就将我的心得,我自己的幸福,与大家分享。 幸福,首先缘于内心的宁静。周国平先生说,善良、丰富、高贵,

做一个有灵魂的人。我深以为然,人活在世上,日行一善做起来或者不易,但常怀日行一善之心,在可以伸出手的时候伸把手,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我曾经有一位老师,在谈到是不是应该见义勇为时他谈到,不是一定要冲上前去,与罪犯英勇搏斗才是见义勇为,在面对罪犯时沉着冷静,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认真地观察罪犯,尽可能地掌握他的特征,等危机解除时可以给警方提供详细的信息也是见义勇为。老师的话让我受益匪浅,后来当我自己真得面临一次抢劫时,我真得做到了认真的观察并记录他的样貌,然后当警察拿出一堆嫌疑犯的照片时一眼将他认出来,并得到了警方的赞扬。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只要你心底从容坚定,无论面对怎么的困境,总是能够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和有利的一面,而它又能够转化成为帮你走过逆境的力量,让你最终看到风雨过后的彩虹。 幸福,其实是你内心的满足感。我这个人,爱好“极”为广泛,老爸对我的评价是“常立志,但不立常志”!多让人伤心气馁的评价呀,我也曾经短暂地为其迷茫过。我们身处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成功,似乎是大多数人生活的最重要目标。而一个不立常志的人,要想取得成功,希望微乎其微。可是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到底什么样叫做成功?李嘉诚算是成功了吧,可是当我们数着他身上财富那长长的一串零时,你可曾想过,他当年是如何的拼搏努力过?李娜算是成功了吧,可是当她站在领奖台上,五星红旗高高飘扬的时候,你可曾想过,她身上背负着怎样的伤痛和汗水。我们都不算成功吗?你可曾又想过,当你牵着女儿的手,在夕阳下的草地上玩耍的那一刻的满足

经典哲学书籍推荐

经典哲学书籍推荐 哲学入门书:国外比较好的有《苏菲的世界》,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罗伯特middot;所罗门的《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等; 国内的比较好的有:湖南人民出版社的袁卫的《哲学家的故事》,吉林出版集团的文聘元的《你不可不读的西方哲学故事》等。 进阶:开始系统地读哲学史的著作。西方哲学推荐先读张志伟老师的《西方哲学十五讲》、张汝伦老师的《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再读凤凰出版社与江苏人民出版社合出的《西方哲学史middot;学术版》。中国哲学先看冯友兰先生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再看中山大学与武汉大学合编的《新编中国哲学史》、复旦大学的《中国古代哲学史》,看哲学史的时候,可以结合地看原著选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中国哲学原著选读》。 深入:研读各位哲学家的原著, 西方哲学: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奥古斯都:《忏悔录》。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 洛克:《人类理解论》、《政府论》。斯宾诺莎:《人类理智新论》。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卢梭:《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密尔:《论自由》。体谟:《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纯粹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原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尼采:《悲剧的诞生》、《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胡塞尔:《逻辑研究》、《现象学的观念》。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福柯:《词与物》、《知识考古学》。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约翰bull;罗尔斯《正义论》。等等。 中国哲学:《周易正义》、《论语集注》、《孟子正义》、《大学》、《中庸》、《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庄子集释》、《荀子校释》、《韩非子集解》、《淮南子集释》、《春秋繁露》、《王弼集校注》、《原道》、《周敦頣集》、《张子正蒙注》、《二程集》、《四书集注》、《朱子语类》、《传习录》、《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周山全书》等等。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txt“恋”是个很强悍的字。它的上半部取自“变态”的“变”,下半部取自“变态”的“态”。《教育哲学通论》第一编读书笔记 书名:教育哲学通论 作者:黄济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 总体来说,黄济教授的《教育哲学通论》可以说是比较通俗易懂的,全书总共有三编,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看到第一编,而且在第一编中,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一部分,作者列举了不少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的观点,在百家争鸣的时代里,各家的思想都或多或少包含中传统的教育哲学思想,《韩非子显学》、《孟子》、《孔子》、《中庸》、《荀子》、《墨子》、《老子》、《杨明全书》、《周易》、《尚书》等,书中出现的一些词句比较难懂,所以花了不少时间仔细阅读。书中关于玄学、理学、天命观等比较晦涩难懂,难以理解。 虽然,没有看完这本书,但是从第一编的内容中让我明白,教育和哲学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科学的教育需要哲学来指导,哲学也需要教学方面的内容使之更加完善。在早期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正是各种学术思想突起的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成为早期教育哲学的典范,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历程及其主要特点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同中国古代哲学与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分不开的。就其大的阶段而言,大致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的儒家独尊,魏晋的玄学,唐代的儒、道、释三教并举,宋明的理学,明清之际的实学和近代的西学东渐。有三个大的变化时期,即魏晋玄学的兴起,援道入儒;宋明理学的形成,援释入儒;近代西学东渐,资产阶级以至无产阶级的哲学和文化教育思想对儒学的最后的也是最大的一次冲击。 《汉书●艺文志》成为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学术和哲学史纲。老子在《道德经》二十五章更为明确的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名家和《墨经》中的形式逻辑思想,其中有的有的已经触及到逻辑学中的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在教学方面,文与道,学与思,知与行,博与约、温故而知新有论述,并且还提出了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行或闻、见、知、行等较为完整的教学过程理论。 儒家教育思想的三次大的变化包括,魏晋玄学对儒学的冲击,最后出现了儒道互补,隋唐佛学对儒学的冲击,促成了宋明理学的形成,近代西学东渐,西学和中学斗争的结果促成了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 唯心主义的相对进步 唯心主义虽然是一朵不结果的花朵,但它在启发人们思维发展方面,较之机械唯物主义却向前跨了一大步。 这就是唯心主义的相对进步性了,虽然,唯心主义和心学适合辩证唯物主义是相对的概念,但是他们两者的内部都是具有正确的成分,因此,对他们的看法不应该是才去一刀切的思想,而应该是有所损益的接收,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西学东渐的三个阶段 梁启超把西学东渐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国人在外强面前,从器物上感觉不足,学习有关军事方面的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二阶段,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搞政治制度上的维新运动(维新变法);第三阶段,从文化上根本上感觉不足,于是有了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中国新文化的真正开始,科学和民主精神得到有力的弘扬) 天道观与天人之变 3、天道观:由主宰之人向义理之天、自然之天转变 人性论:由天命之谓性向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行有善有恶论、性属自然转变认识论与逻辑:名家及墨家《墨经》的形式逻辑思想,已经触及到逻辑学同一律、矛盾论、

大众哲学读书笔记

大众哲学读书笔记 大众哲学读书笔记 【篇一:大众哲学读后感】 《大众哲学》读书报告 院系专业工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 年级班级 姓名学号 20XX年01月01日 作为一名高中时读理科、大学读工科的学生来说,哲学似乎很遥远,深不可测。由于本学期选修林老师的课,老师推荐了这本书,所以我仔细地翻阅了这本书,简洁晓畅的语言、浅显的事例让没有哲学基础的我也能理解。正如这本书所说“哲学就在人的生活中,每人都有他自己的哲学,本没有什么神秘的,不过因为多数的哲学家都是用高深的词句来谈哲理,所以使一般人反糊涂起来,以为哲学太艰深难解了,没有方法可以和它接近。这种错误的观念,似不能不说是由过去谈哲学的人所造成的。” 原来,哲学并不神秘,哲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哲学思想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认识和看法,学习哲学能让我更好地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通读全书,本书第一部分讲述哲学与生活的关系,指出哲学并不神秘。哲学与日常生活的感想有共通点,但同时又有差异。

“哲学思想是人们的根本思想,也可以说是人们对于世界一切的根本认识和根本态度。这就是哲学的真面目。”;第二部分讲述从现实生活中人们四种不同世界观谈起,把世界观归结成两大类:观念论和唯物论。指出:“世界上找不到第三类的哲学,即使有,也只是把两类拉连一下,弄得一半是观念论,一半是唯物论,也并不是纯粹的第三种东西。”;第三部分讲述“认识论”,论述唯物主义的可知论。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真理的客观性问题,尤其是强调了实践在认识中的重要意义;第四部分主要讲述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和五大范畴。 看书不能脱离时代背景,这本书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一问世就受到人们的热捧,仅在1949年前就印行了32版,作为传播革命思想的读物,吸引了无数爱国青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蒋介石也曾感叹:一本《大众哲学》,冲垮了三民主义的思想防线。更有人将其喻为“一卷书雄百万兵”。我认为其原因第一是因为他所传播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是历史观的前提,世界观和历史观是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前提,它把青年引向进步、引向革命是顺理成章的。其次是因为这本书适应了当时革命的需要,即适应了青年们在外有强敌侵略、内有激烈斗争的条件下,迫切要求科学思想的指导的需要。第三是因为这本书的学风与文风对青年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心悦诚服,愿意以它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本书坚持摆事实、讲道理的学风,以理服人而不以势压人;书中提供了

幸福哲学读书笔记

《幸福哲学》读书笔记 最近学习《幸福哲学》一课,有些好的思考点和笔记想把它整理下来:生命很短暂。在选择道路前,先确定自己能做的事。在其中想那些你想做的。然后再细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好把那些你真正想做的事付诸行动。 什么是幸福?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生命的目的和意义是人类生存的终极目标。幸福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得到了什么或身处何种境地,而是取决于我们选择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待生活,幸福是内在的体验。人类活着就是为了更幸福。怎么能更幸福?什么样的生活习惯能让你更幸福?比如,早睡早起,每周三次运动,每次30分钟;有规律的冥想,可以给你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开始时每天早餐,午餐或晚上用10分钟冥想,之后可能只需要2-3分钟,办公室,出租车里等都可以;每月看两场电影;没周二出去和伴侣逛逛;一周阅读些有趣的读物;每天写下三件你感激的事;三件你感到快乐的事;每天做三件帮助别人的事;每周周末计划下周的重要的事;每月底计划下个月重要的事;每个年底看下一年有没有希望完成或付诸实施的两件事.....,每次创造新的习惯不要太多,一两个足矣,等习惯固定下来再试图增加。通常30填内可以固化一个习惯,亚里斯多德说:“我们的习惯造就了我们,卓越不是一次行动,而是一种习惯”。 泰勒总结了四种类型的人,忙碌奔波型是未来的奴隶,享乐主义型是现在的奴隶,虚无主义型是过去的奴隶,幸福型是平衡了现在的快乐和未来的意义,再加入一些投入。他建议花四天时间分别记录一个类型的你的典型事例和经理,来总结你在每个类型的得失,感受。关于目标和意义的关系,要过真正有意义的生活,目标应该是自发的,为实现自我存在的意义,而不是为了满足社会标准,迎合他人的期望。这是真我的呼唤即使命感。哪些事你认为是有意义的?它们给你带来什么使命感?当生命赋予了意义,它就不是支离破碎的片段,是乐章。在追寻的过程中,潜力的充分发挥会带来满足感。目标是的追求而不是目标的达到才是带来幸福和积极情感的要素。什么样的目标曾经给你带来幸福?你认为什么样的目标可以给你未来带来幸福? 泰勒建议把每日的事物记录下来,包括它们用的时间,用1-5来标定对意义和快乐的强度和感受,用“++”,“+”,“=”,“-”,“--”来记录你希望在此类事物上增加,保持还是减少时间。这样可以帮助你找到并集中在快乐和有意义的事物上,生活规律化,习惯化。有很多人都不明白,幸福是目标,金钱,名利是手段。它们并不排斥。在决断的时候,人们常常把物质放在精神前面考虑,可能是物质比较容易衡量。那你会不会因为过分在意名利而影响幸福感?如果是,是怎么影响的? 福乐就是个体完全沉浸于体验本身,行为和察觉融为一体,在难度和技能成恰当匹配时,福乐体验才有可能出现,对孩子的教育可以把握或寻找事物本身的难度和技能的匹配,这样孩子会在过程中有福乐的体验,员工也一样。 最成功的人都是活到老学到老,不停的探索者奇妙的世界。发问才会有答案,当我们质疑自己时,才能去探索和征服自己。好的学习计划可以帮助成功,包括个人成长和专业成长两方面。心理日记有利于个人成长,领域导师和关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利于专业成长。同时,永远不要放弃在困境中学习的机会。

关于哲学书的读后感

关于哲学书的读后感 拜读了菲利普弗兰克的《科学的哲学-科学和哲学之间的纽带》之后,我对菲利普及《科学的哲学》这本书有了一定的了解,感触很深,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哲学书的读后感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哲学书的读后感篇一 《科学的哲学》 拜读了菲利普弗兰克的《科学的哲学-科学和哲学之间的纽带》之后,我对菲利普及《科学的哲学》这本书有了一定的了解,感触很深,下面是我对读完这本书的一些感受。 菲利普弗兰克生于1884年3月20日,卒于1966年7月21日,他是二十年代兴起的二十世纪影响最大的科学哲学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本身是学物理出身的,曾长期从事物理理论工作。1907年获得维也纳物理学方面的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作为一位物理学家,弗兰克有多方面的创造性地贡献,这包括:变分学,傅里叶级学,各种函数空间,哈密顿几何光学,薛定谔波动力学,相对论。他同他的挚友冯。米塞斯合编的两卷本《力学和物理学的微分方程》是当时各国的物理学家及数学家的重要参考书。 弗兰克的一生主要用于科学的哲学。其科学著作有一下几个极其突出的特点:1 科学概念和哲学概念表达的清晰透彻,文笔流畅生动,说明通俗易懂。作为弗兰克的最后一本著作,《科学的哲学》能

够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完全没有一般的哲学著作那般晦涩玄虚,令人一头雾水。2 弗兰克作为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也一直是这个学派的重要活动家之一,但他不像这个学派中的专业哲学家那样,用自己特定的语言去阐述那套逻辑实证或逻辑经验论的概念体系。他对自己以外的哲学派别,不是采取绝 对的排他态度,而是往往兼收并蓄。3 视野广阔,并有发展的历史观,即注重科学的社会背景,又注重对科学发展的历史考察。菲利普弗兰克科学统一的一个活的象征。 科学哲学的萌芽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对归纳和演绎方法的分析、对科学好所名的经验要求和对科学理论的结构、科学知识增长的规律所作的研究,可被视作科学哲学的滥觞。其后,以伽利略、培根、笛卡尔、牛顿为代表的对经典科学的哲学探索,丰富了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独立的科学哲学学科开始逐步形成。 从这本著作中,我除了了解到一些科学与哲学的相关知识。“一知半解有危险;痛饮吧,否则就尝不出诗神之泉的美味;浅尝会使头脑沉醉,豪饮却能使我们重新醒转”,亚历山大·珀蒲的这些名句,也许对于任何知识领域都没有比对于科学的哲学更为适合的了。“尽管有这些成就,人类却没有更为幸福,今天反而面临着危险,而这危险的根源就在于这些科学成就。”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的哲学的重要性,他是我们生活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有了科学哲学,才不会一知半解,才不会头脑沉醉,才会甘之如饴,才会是人类更加地幸福。我们在了解并掌握科学的同时,也要了解并掌握科学的哲学,

哲学读后感

读《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有感 一开始,老师布置的作业------写一篇关于哲学的论文,感觉很是惆怅,不知道如何着手,于是硬着头皮,借了几本关于哲学的书籍开始观摩,通过对书本知识的浅层了解,写下这篇关于形而上学的读后感。 首先,对本书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吧:本书是达米特的代表性著作,它最为系统地反映了作者哲学思想的全貌。全面阐述了意义,真与反实的论等问题。从弗雷格的意义理论出发,作者阐发了弗雷格的涵义和指称的概念,对弗雷格关于涵义与指称区别的论证做了进一步的辩护,批判了真值条件意义理论,提出了辩护主义的意义理论以及意义理论的显示原则、交流原则,试图把应用于数学领域的直觉主义逻辑方法推广到日常语言领域,解决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问题,以奠定其哲学理论的逻辑基础。本书涉及的哲学理论博大精深,其主要观点大胆而深刻,颇有争议而极具原创性,是学界公认的一部相当重要的著作,是20世纪哲学的真正高水准的成果之一迈克尔·达米特的《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很值和一读:该书是重要的、大胆的、论战性的,并且非常深入。它的总主题:语言哲学是解决形而上学问题的途径。该书取得的形而上学大“收获”不仅仅是对经典逻辑的修正……它是20世纪哲学的真正高水准的标准性著作之一 且不说读了这本书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何谓:形而上学吧,形而上学在古典哲学里面是至高无上的,是第一哲学。是研究宇宙自然的基础。当然一些概念被后来人推翻并完善了,但是它的核心思想却是不可动摇的,至今起着重要作用。正因为这些观念,许多哲学家把哲学的核心放在了研究宇宙万物统一的,最普遍最一般的本质或者共相上,认为它是万物存在的根本根据。所以,这门科学是研究所有科学的基础所在。这就是形而上学。几千年以来,形而上学的演变史几乎等同与哲学的发展史。在哲学家看来,如果哲学是人类科学中最美丽的王冠,那形而上学就是王冠上最美丽的那颗宝石。然而在以黑格尔作为起点的现代哲学开始之后,西方开始普遍质疑形而上学,开始重新开辟道路,开展对传统的革命,这是因为对形而上学的错误解读。但是它在哲学史上占据的位置是至高无上的。或者科学发展到了另一个地步,它又会重新回到人们研究的中心而得到进一步的肯定和发展 其实,虽说略读过本书,但是对其内容可谓知之甚少,关于什么语义值、推理与真的概念及其各种各种关于真的理论,真的太过于抽象化了,在这片哲学的海洋里,自己甚至连冰山一角都还没有厘清,更不要说会有懵懵懂懂的感觉了,能够开始有这种懵懵懂懂就表示自己离哲学的脚步不远了,这里也会为自己提出一个书本上的理论:这样的基本假定似乎合理吗?我们在这个析取、条件句及全称量词等条件中有诸多的不符之处吧。虽说没有打算以后的人生为哲学而活,但是哲学是每时每刻存在着,其实,看完这本书过后,我更想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哲学,学习哲学的意义在哪里?大家都知道,从初中开始,老师就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中国的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等等诸子百家的才能智慧,这些人,可以说都是中国乃至世界哲学史上的先驱。因为古人便知道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