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类型

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类型

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类型
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类型

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类型

中图分类号:H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263(2004)01-0111-09

我们把在一定的句式中,附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的持续意义的语法成分看作是持续标记——它们受自身语义的限制或语用表达的需要而出现在一定的句式中,紧紧跟在具有持续性特点的动词后面,凸现动词的持续意义,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正在持续。如:北京话的“动

词+着(+宾语)”、、“动词+着+动词+着”、“介词+着”等句式中的,都是表示持续意义,我们把方言中类似的相对应的成分也看作持续标记。由于汉语方言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示持续意义的成分能够出现的句式、所搭配的具体动词不一定完全对应,表示持续意义的成分在同一个方言中还可能兼有其他的语法功能,甚至一个方言中有两个以上的持续标记——鉴于不同方言之间的持续标记存在着诸多的差异,本文重点考察的是汉语方言的持续标记到底存在着哪些类型、各种类型在地理分布上的特点。

就目前所看到的材料而言,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语音形式很多,来源也不尽相同,由于书面材料中,方言语法成分的用字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它们语音上的联系,调查者所使用的汉字,有的是同音字、或当地方言的习惯用字,有的是调查者本人所推测的本字,所以,为了尽可能地排除用字字形上的干扰,我们在讨论时,更多注重的是它们的语音形式和语法意义,而不是调查者所使用的汉字。

根据一定的语音标准,我们将现代汉语方言的持续标记划分为“着”、“之/子/仔”、“倒/到”、“哒”、“@①”、“等/紧/稳”、“住”、“起”等几大类型,每一种类型再选择几个代表点的材料加以说明。本文尽可能穷尽性地收集相关书面语料,所选用的语料除襄樊方言是笔者田野调查所得以外,其他均来自于历年来发表的论文、专著,语料涉及到29个省、市、自治区及特别行政区的500多个方言点、遍及汉语方言的十大方言区。为了节省篇幅,语料的出处不随文注释,均参看引书目录。

一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类型

附图

附图

附图

附图

附图

1.6“起”类持续标记

持续标记“起”的分布范围比较广,主要集中在西南官话和湘语区。

湖北荆沙话:我把鞋子倒穿起,只见去了不见来/这事,你也只能望起

四川方言:据杨时逢(1984)所载:涪陵、新繁、万县等地将北京话的“坐着”说成“坐起”;

南川、夹江、江津等地说“坐口”。

成都话:我吃起饭在/眯起眼睛/站起/仰起睡

重庆话:她经常背起个绿书包/生起病都坚持上班/门口巴(贴)起一副对联儿/她想起想起的哭

湖南方言:据杨时逢(1974)记载,石门、临澧、宁乡、嘉禾、益阳等14个方言点说“站/

企起”。

华容话:门开起在/你说嘞,我听起在

长沙话:骑起一部新单车/他是从山上滚起下来的/抿起嘴巴笑

东安土话:弓起腰子走/抬起走我外婆门口过

江永土话:他牵起那头牛/他骑起那架车归了屋/顺起

宁远平话:门侧jì@②起一个讨食古/带起奶崽头去盯病/地高头的谷子,扫起扫起有四、五斤

贵州贵阳话:在那里@③起唑起吃/(头)偏起偏起的去看/跳起跳起的去骂

云南永胜话:身上穿起红袍子,腰上系着红带子,……/饿老鹰仰起飞——抓天无路

广西柳州话:戴起个皮帽子没热吗?/阵好的菜,搞起不吃也浪费

附图

下表将几种主要的持续标记所出现的基本句型进行了归纳,可以看出不同的持续标记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对应关系:

附图

(注:①V表示动词,O表示宾语,P表示介词;②同一横行中的持续标记,如果来自不同的方言,则分别标注读音;③目前还没有看到有关“顺@①”、“顺儿”的材料)二汉语方言持续标记分布上的特点

尽管汉语方言千差万别,表示持续意义的形式也是有所不同,但是在一定的语境下,当动词后面有持续标记时就能表示持续意义。从地理上的分布来看,不同的持续标记都有它们一定的通行范围,这个范围和现有的方言分区有一定的联系,但每一种持续标记往往又不局限在同一个方言区内使用,跨方言区使用的情况是比较常见的。

2.1从持续标记的语音形式看地理分布

声母方面,形成了一个舌尖音声母的对应,等等。

以“着”为代表的类声母的持续标记主要分布在北京、黑龙江、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内蒙古、青海、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包括了官话(如:北方官话、中原官话、胶辽官话、东北官话、兰银官话等)、晋语、湘语、粤语等。分布区域非常广泛。

以“倒”为代表的[t]声母的持续标记主要分布在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湖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等地,包括了官话(如:东北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等)、晋语、湘语、赣语、吴语、徽语、粤语、客家话等。分布区域也非常广泛。

以上二者的分布有很明显的交错现象,大致有两种具体表现:一是在一定区域内,使用声母的持续标记的方言点和使用[t]声母的持续标记的方言点的交错分布。二是在同一

个方言点,声母的持续标记和[t]声母的持续标记同时并存。

以“等”、“紧”为代表的鼻音尾韵持续标记主要分布在江西、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包括客家话、粤语、平话等,“餐”主要分布在湖南的湘语区内。

[n]/[l]声母的持续标记,材料不多,分布也比较分散。

能够作为持续标记的“起”主要分布在湖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南等地,包括西南官话和湘语。“起”的分布范围相对比较集中。

另外,韵母方面,形成了入声韵和非入声韵、齐齿呼和开口呼等的对应;声调方面,形成了入声调和舒声调、轻声和非轻声的对应。本文以声母和韵母为分类的标准,不以声调的舒声、入声为分类标准时考虑到:把声母、韵母相同或相近、而声调舒入不同的持续标记放在一起,便于进一步的比较,不仅如此,由于持续标记不是实词,书面材料上的声调标注,未必都是它们的实际读音,故不便于采纳。

2.2从现有的汉语方言分区看持续标记的地理分布

先说说官话。官话区在持续标记问题上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就某一个方言点而言,一方面,许多地方只用一种持续标记,即只有一种语音形式的持续标记,如:只有“着”,或只有“的”或“底”或“得”,或只有零声母的持续标记(如山东一些地方);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地方有两种持续标记,即有两种不同的语音形式的持续标记——这又可以分几种情况来说:一是“着”和“倒”两种类型可能并存;二是“子/之”和“的”两种类型可能并存(如兰银官话);三是“倒”和“起”两种类型可能并存(如西南官话);四是“着”和“起’两种类型可能并存(如西南官话);五是“子/之”和“倒”两种类型可能并存(如江淮官话);六是“倒”和“住”可能并存;七是声母相同而韵母不同的两个持续标记可能并存,如西宁话,

有“着”两种形式,还有[t]声母的持续标记和它的弱化形式[n]/[l]声母的持续标记也可能并存。当然实际情况远不止以上这几种。在官话区,通常情况下,一个方言点有一种或两种持续标记,三种不同语音形式的持续标记就不多见,如哈尔滨话,有“着”和“子”,还有“的”。再看看非官话。非官话区在持续标记问题上,和官话区有一致的地方,同时也表现出比官话区更复杂的特点:就某一个方言点而言,两种不同的持续标记并存的情况比较常见,三个不同的持续标记并存的情况也不少。比如说,在赣语区,“倒”和“到”可能并存;在湘语区,“哒”“倒”和“起’可能并存;在吴语,除了用动词后面加介词短语的形式表示持续意义以外,一些地方还有使用“仔”或“倒”的情况;在粤语区,“紧”、“住”和“倒”可能并存;在客家话中,“紧”和“稳”可能并存、“紧”或“稳”和“倒”可能并存;在闽语区,就现有材料看,尽管各点持续标记的读音差别比较大,但是就一个方言点而言,多使用一种持续标记。

我们就现有的材料,把汉语方言持续标记进行了一次总结性的梳理,并勾勒了一下它们在地理上的分布(如下面的简图),由于材料的限制和持续标记类型的丰富性,我们只能标出一些代表区域,在有的地方却难以取舍,比如:广西境内各地的持续标记有“达”“倒”“起”“典”“紧”“稳”“住”等。方言地图不仅可以使我们比较全面地把握持续标记的类型及其分布,而且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求这种地理分布后面的成因。

附图

引书目录

鲍厚星.东安土话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曹志耘、秋谷裕幸、太田斋、赵日新.吴语处衢方言研究[M].(日本)好文出版,2000.∥陈刚、宋孝才、张秀珍编.现代北京口语词典[M].语文出版社,1997.∥陈泽平.福州方言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陈章太、李如龙.闽语研究[M].语文出版社,1991.∥崔振华.长沙方言中的“起”[J].湖南师大学报,1985增刊.∥邓玉荣.贺州(莲塘)客家话体助词“典”和“倒”[C].载广西语言研究,朱方冈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冯爱珍.婺源方言的体助词“之”[C].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9届学术讨论会论文,1997.∥何守伦.永胜方言志[M].语文出版社,1989.∥河北省昌黎县县志编纂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昌黎方言志[M].科学出版社,1960.∥贺巍.官话方言研

究[M].方志出版社,2002.∥侯精一、温端政主编.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M].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黄伯荣主编.汉语方言语法类编[M].青岛出版社,1996.∥黄雪贞.江永方言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李倩.宁夏中宁方言的虚词“着”[J].语文研究,1997,(4).∥李荣主编、熊正辉、张振兴副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41种分卷本)[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洛阳(贺巍1996),哈尔滨(尹世超1997),济南(钱曾怡1998),牟平(罗福腾1997),成都(梁德曼黄尚军1998),西安(王军虎1996),西宁(张成材1994),银川(李树俨张安生1996),武汉(朱建颂1995),柳州(刘村汉1995),徐州(苏晓青吕永卫1996),南京(刘丹青1995),贵阳(汪平1994),乌鲁木齐(周磊1995),太原(沈明1994),南昌(熊正辉1995),萍乡(魏钢强1998),于都(谢留文1998),苏州(叶祥苓1993),上海(许宝华陶寰1997),杭州(鲍士杰1998),丹阳(蔡国璐1995),长沙(鲍厚星崔振华等1993),梅县(黄雪贞1995),广州(白宛如1998),娄底(颜清徽刘丽华1994),东莞(詹伯慧陈晓锦1997),温州(游汝杰杨乾明1998),雷州(张振兴蔡叶青1998),建瓯(李如龙潘渭水1998),宁波(汤珍珠陈忠敏吴新贤1997),南宁(覃远雄韦树关卞成林1997)∥李冬香.浏阳方言“倒”字研究[C].湖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1998.∥李金陵.皖西潜怀十县方言语法初探[C].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8届学术讨论会论文,1995.∥李启群.吉首方言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2.∥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客赣方言调查报告[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李新魁、黄家教、施其生、麦耘、陈方定著.广州方言研究[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李永明.临武方言——土话与官话的比较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厉兵.长海方言的儿化与子尾[J].方言,1981,(2).∥林立芳、庄初升.南雄珠玑方言志[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刘海章等著.荆楚方言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刘纶鑫.江西客家方言概况[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刘纶鑫.客赣方言比较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卢甲文.郑州方言志[M].语文出版社,1992.∥卢小群.嘉禾土话研究[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马国凡、邢向东、马叔骏.内蒙古汉语方言志[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潘家懿.临汾方言的语法特点[J].陕西师大学报,1987,(4).∥平田昌司主编.徽州方言研究[M].(日本)好文出版社,1998.∥钱曾怡等著.烟台方言报告[M].齐鲁书社,1982.∥钱曾怡.博山方言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钱曾怡主编、罗福腾著.牟平方言志[M].语文出版社,1995.∥钱曾怡主编、孟庆泰、罗福腾著.淄川方言志[M].语文出版社,1993.∥钱曾怡主编、曹延杰著.德州方言志[M].语文出版社,1991.∥钱曾怡主编、马风如著.金乡方言志[M].齐鲁书社,2000.∥钱曾怡主编、王淑霞著.荣成方言志[M].语文出版社,1995.∥钱曾怡主编、于克仁著.平度方言志[M].语文出版社,1992.∥钱曾怡主编、张鹤泉著.聊城方言志[M].语文出版社,1995.∥钱曾怡主编、张廷兴著.沂水方言志[M].语文出版社,1999.∥钱曾怡主编、赵日新、沈明、扈长举等.即墨方言志[M].语文出版社,1991.∥乔全生.从洪洞方言看唐宋以来助词“着”的性质[J].方言,1998,(2).∥沈若云.宜章土话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苏晓青.东海方言研究[M].新疆大学出版社,1997.∥田希诚、吴建生.山西晋语区的助词“的”[J].山西大学学报,1995,(3).∥汪大明.安徽桐城方言中的助词“着”[C].第二届国际官话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2000.∥汪国胜.大冶方言语法研究[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王群生.湖北荆沙方言[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温端政主编,吕枕甲著.运城方言志[M].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1.∥伍云姬主编.湖南方言的动态助词[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吴泽顺、张作贤.华容方言志[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邢向东.陕北神木话的助词“着”[J].中国语文,1997,(4).∥邢向东、张永胜.内蒙古西部方言语法研究[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杨蔚.沅陵乡话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杨时逢.云南方言调查报告[M].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五十六,1969.∥杨时逢.湖南方言调查报告[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六十六,1974.∥杨时逢.四川方言调查报告[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十二,1984.∥杨子仪.固原话语法特点撮要[M].宁夏大

学学报,1986,(1).∥尹世超.东北官话的介词[C].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研讨会会议论文,2002.∥喻遂生.重庆方言的“倒”和“起”[J].方言,1990,(3).∥张成材.商县方言志[M].语文出版社,1990.∥涨鸿魁.临清方言志[M].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张双庆主编.动词的体[M].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出版,1996.∥张晓勤.宁远平话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赵怀印.霍邱方言中的一种动词重叠句[J].方言,1995,(3).∥赵元任、丁声树、杨时逢、吴宗济、董同.湖北方言调查报告[M].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专刊,1972年版.∥郑庆君.常德方言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周日健.新丰方言志[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周元琳.安徽庐江方言的虚词“之”[J].方言,20知识词典语言研究武汉111~119H1语言文字学罗自20042004本文在穷尽性地收集相关语料的基础上,以语音为标准,将现代汉语方言的持续标记划分为“着”、“之/子/仔”、“倒/到”、“哒”、“@①、“等/紧/稳”、“住”、“起”等几大类型,并进一步说明这些持续标记在地理分布上的特点。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类型

Chinese dialects/continuance markers/types本文系提交第34届国际汉藏语暨语言学会议论文,曾在汉语史分组会上宣读。洪潇tíng@①/杨振宇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氵加亭

LUO Zi-qunThis article collected a large data of the continuance markers in Chinese dialects and classified them for several main types of the markers on the speech standard, for example,“着(zhe)”,“子/之/仔”,“倒/到”,“哒”,“@①”,“等/紧/稳”,“住”,“起”and so on. The orders of markers in the geography distributing will help us to study the reason of evolvment.罗自群(1968-),女,湖北省武汉人,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方言研究。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湖北武汉43007

现代汉语七大方言复习课程

现代汉语七大方言 方言区用语言来化分,可以分为,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湘方言区,赣方言区,客家方言区,粤方言区,闽方言区,其中,北方言区,还可以划出,东北方言区,中原方言区,北河言区,西北方言区,西方南方言区,按官方对方言细化解释。1.北方方言北方方言,也叫官话方言,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作为代表,通行地域最广,占汉语通行区域的四分之三,使用人口最多,也占汉语使用人口的四分之三,达七亿多人。北方方言内部一致性比较强,语法结构上差别较小,词汇方面的一致性也很强,语音方面的分歧也不是很大,从东北的满洲里到西南地昆明,直线距离约三千公里,从西北的酒泉到东南的南京,直线距离约两千公里,在这样大的范围内,互相通话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这样大面积范围内语言如此高度一致,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北方方言在语音方面的主要特点是没有浊塞音、浊塞檫音声母,古代汉语中的这些浊音声母都变成了清音;辅音韵尾很少,只有舌尖前鼻音韵尾和舌尖后鼻音韵尾两个辅音韵尾;声调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入声消失。根据特点,一般把北方方言分为华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江淮方言四个次方言。2.吴方言吴方言主要通行在江苏南部地区、上海市、浙江省、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角和安徽南部地区,代表点是上海话和苏州话,使用人口约七千万。吴方言在语音方面的突出特点是:有一整套浊音声母浊塞音和浊塞檫音;没有舌尖后音声母;韵尾较少,普通话前鼻音韵尾一律读做后鼻音韵尾,普通话复韵母的韵尾脱落变成单

元音韵母;有七-八个声调。3.湘方言湘方言主要分布在湖南省的大部分地区,以长沙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在三千万以上。主要的语音特点是:部分地区有比较完整的浊塞音、浊塞檫音和浊檫音声母;声母h、f不分;声母n和l混用;入声调没有塞音尾。4.赣方言赣方言主要通行在江西省大部分地区和湖北省的东南角,以南昌话为代表,使用人口也在三千万以上。赣方言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其它方言那样突出的特点。从方言地图上看,赣方言处于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湘方言的四面包围之中,这种地理位置是汉语所有方言中最为独特的,正因为如此,赣方言受其它方言的影响很大,四面的界线非常不明显,与吴方言接近的地区,像吴方言,与闽方言接壤的地区像闽方言,与客家方言接触到地区又像客家方言,等等,以致有学者主张取消赣方言的独立,把它合并归属到周边不同的方言区。赣方言语音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古代的浊塞音和浊塞檫音声母全部变成了同一发音部位的送气清音,而不是像普通话那样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5.客家方言客家方言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三千七百万。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广东东部和北部地区、广西和江西南部、福建西部,以及湖南、四川、台湾省的部分地区,海外华侨有很多使用客家方言。主要的语音特点是:古代浊塞音和浊塞檫音声母大部分变成同部位的送气清音声母,这一点与赣方言一致;舌尖后音声母读作舌尖前音;g、k、h和z、c、s可以同齐齿呼韵母相拼;没有撮口呼韵母;声调有六个。6.粤方言粤方言主要通行于广东省朱三角、广西东南部地区和香港、澳门特区,以广州话为代表,也

中国七大方言概述

汉语汉字——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之一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一切文化活动首先都是一种语言交流。因此,语言的世界深不可测,它的内部积淀着整个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历史与现实。 一、汉字的起源及发展 汉字是记载汉语的符号,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汉字是中国古代先民的杰出创造,至尽已有6000年的历史。《易·系辞》下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以书契。”结绳记事的传说,还见于 许多先秦古籍,表明结绳确实曾是先民用来记事的方法,但后来则将之 线条化,遂演变为文字。传说黄帝的史官仓颉作书。汉代许慎的《说文 解字序》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 见鸟兽踢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这段话说明了造字之 源为八卦与结绳,至黄帝时,始由仓颉创具规模。其实,最初的文字, 决不可能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它是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为数众多的人通过 劳动和生活实践共同创造的。仓颉虽不必肯定是唯一创造文字的人,但 至少从中也反映了早在4000年前已经使用汉字的史实。经过不断改进到 商代,汉字已经比较完善和确定。今天出土的卜辞中的甲骨文和青铜器 上的铭文(金文)就是绝好的证明。后来,又经过大篆、小篆、隶书、 楷书、行书、草书几个阶段,到汉、晋时期,汉字遂完全成熟和定型。 因为汉字有一个方型结构,所以汉字的书写、篆刻成为一门艺术,书法、篆刻。 书法形式:甲骨文、金文、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二、汉字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第一、汉字记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在保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功绩卓著;第二、汉字对于中国十分复杂的方言具有规范作用, 从而对语言的统一具有促进作用;第三、汉字对于增强中华民族 的凝聚力,维系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统一,产生了并且 继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 多民族聚居,方言方语极其复杂多样,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 不平衡的国家里,如果没有汉字加以维系,中国在几千年间能够 如此统一和发展,恐怕是不可想象的。秦始皇统一中国,“车同轨, 书同文,行同伦”,文字、文化统一。 三、汉字的构造方法——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提出“六书”

现代汉语习题

《现代汉语》第一次作业 一、填空题 1.在汉语各方言中,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是方言。 2.最小的语音单位是。 3.普通话韵母中,舌面、后、半高、圆唇元音是。 4.按汉字笔画规范,“乘”字的第四笔是。 5.词在构成上有单纯词与合成词之分,“葡萄”属于。 6.成语有不同的来源,“愚公移山”源自。 7.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长沙话属于。 8.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到阻碍而形成的音叫。 9.普通话韵母中,舌面、后、高、圆唇元音是。 10.按汉字的笔画规范,“凸”字的第三笔是。 11.单纯词在构成上有双声和叠韵之分,“灿烂”属于。 12.成语有不同的来源,“闻鸡起舞”源自。 13.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广州话属于。 14.音强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 15.普通话韵母中,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是。 16.按汉字的笔画规范,“母”字的第四笔是。 17.单纯词在构成上有双声词和叠韵词之分,“惆怅”属于。 18.成语有不同的来源,“夜郎自大”源自。 19.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区,南京话属于 ________。 20.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是______。 21.普通话韵母中,舌面、前、高、圆唇元音是_______。 22.按汉字的笔画规范,“出”的第三笔是______ 。 23.“蜻蜓”属于联绵词中的 ______ 。 24.成语有不同的来源,“图穷匕见”来源于________。 25.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区,南昌话属于______。 26.音强是由发音体_______大小决定的。 27.普通话韵母中,舌面、后、半高、不圆唇元音是_____。 28.按汉字的笔画规范“臼”的第三笔是______。 29.词在构成上有单纯词与合成词之分,“哥哥”属于______。 30.成语有不同的来源,“锲而不舍”来源于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音节,含有三个音素的是。 ①脚②修③古④羊 2.下列韵母属于中响复韵母的是。 ①ai ②uai ③ei ④ua 3.普通话有四种基本声调,其中上声的调值是。 ①35 ②55 ③214 ④51 4.下列汉字属于象形字的是。 ①雨②刃③森④河

现代汉语复习资料-吐血整理

现代汉语 第一章绪论 一、现代汉语 1现代汉语指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现代汉语这个词通常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指现当代以来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包括民族共同语一一普通话和方言;狭义的现代汉语则仅指普通话 二、现代汉语七大方言 北方(北京话)、吴(苏州话)、湘(长沙话)、赣(南昌话)、客家(广东梅县话)、闽(福州话)、粤(广州话) 三、现代汉语的特点 1语音方面: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加上声调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因而具有音乐性强的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1)没有复辅音 (2)在音节中元音占优势 (3)有区别意义的声调 (4)音节总数有限,简短而明确 2、词汇方面 (1 )1?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 (2)广泛运用复合法构成新词 (3 )双音节词占优势 3、语法方面:汉语是分析性的语言,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类标志和词形变化,这就使现代汉语呈现出一系列的特点 (1)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2)语法(词法、句法)结构具有一致性 (3)词具有多功能性:某一类词往往可以充当多种句子成分 (4 )词语组合受语义、语境的制约 (5)量词、语气词十分丰富:不同的名词所用的量词往往不同,语气词常出现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的细微差别 第二章语音 一、人的发音器官 肺和气管、喉头和声带、口腔和鼻腔 二、语音的物理性质(四要素) 1、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声波的频率。音高在汉语里的作用非常重要。声调主要由音高构成,声调的高低能区别意义 2、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决定于声波的振幅。振幅大,声音就强。而振幅的大小取决于发音时用力的大小 普通话里的轻声与音强有关 3、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时间。音量与音高、音强、音长有关。(汉语

现代汉语练习 第1章 绪论(附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汉语作为一种语言,具有一切语言共有的属性。从结构上说,语言是以,以,以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2、汉语从结构上说,它是一种;从功能上说,它是 3、现代汉语有和两种不同的形式。是民族共同语的高级形式。 4、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又叫,它以为,以为,以为的普通话。 5、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的基础上形成的。汉族早在先秦时代就存在着古代民族共同语,在春秋时代,这种共同语被称为,从汉代起被称为,明代改称为。到了现代,即辛亥革命后又称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则称为。 6、汉语方言大致可以分为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闽方言、、、、、。 7、汉语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另外五种是语、语、语、语和语。汉语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8、广义的现代汉语包括现代汉民族使用的和方言。 9、我国20世纪的三大语文运动是、、。 10、是在2000年10月31日由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并于起实施。 11.卢戆章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拼写方言的拉丁化拼音方案。 12、在俗文学中,民歌、传说和民间故事是和最强的文学样式。 13.方言有双重含义,一般所说的方言,主要是指。 14、客家方言以为代表,海南岛属于方言区。 二、选择题(带﹡的为多选) 1、汉语方言之间的差异,突出表现在()方面。 A、语音 B、词汇 C语法D、词汇和语法 2、现代汉语书面形式的源头是() A、文言文 B、官话 C、白话 D、近代汉语 3、就与普通话的差别来说,七大方言中()与普通话距离最大。 A、吴方言 B、闽、粤方言 C、湘、赣方言 D、客家方言 4、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主要方式是() A、形态 B、虚词C词序D、虚词和词序 5、通行地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方言是() A、北方方言 B、吴方言 C、湘方言 D、粤方言 6、现代汉语词汇中占绝大多数的是() A、单音节词 B、双音节词 C、三音节词 D、多音节词 ﹡7、现代汉语方言大体可分为官话区和非官话区两大类,下列方言属非官话区方言的是() A、济南话 B、长沙话 C、昆明话 D、南昌话 E、苏州话 8、普通话的语法规范是() A、规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 B、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 C、典型的现代白话文著作 D、典范的现代白话文法 ﹡9、不属于联合国工作语言的是() A、西班牙语 B、意大利语 C、葡萄牙语 D、阿拉伯语 E、德语 10、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和方言的关系是() A、互相排斥 B、互相依存,方言从属于汉民族共同语 C、方言是从民族共同语中分化出来的

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江山话第一,老铁没毛病!

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江山话第一,老铁没毛病! 关于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的争论从好几年前就开 始了,万千网友经过无数论战,得出了江山话、双峰话、运城话、高淳话、温州话,共同排名第一的无奈结果。直到度娘收录“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词条,确定了江山话和温州话并列第一。当然,争论从未停止过。 排名第一:江山话难懂指数:10 颗星 江山话是指浙江省衢州江山市的方言,此外福建省浦城 县部分人使用,是吴语的一种,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语言。与普通话不能进行直接交流。江山话词汇丰富,表现力极强,能表达许多普通话难以表达的意思,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与普通话、与其他方言不同的语音体系,这套语音体系基本接近中古汉语的语音体系,它的声母可以说与中古汉语基本相同,韵母相同的也很多,声调完全一样,所保留的入声字也基本相同。同时由于长期以来江山属于吴地,受吴语的影响 分大,其中夹杂了许多吴音。还有,江山的人口主要迁移于北方,因此在语音上还受到不同时期汉语共同语的影响。 首江山话唱的歌~~体会下江山话的博大精深。 排并列第一:温州话难懂指数:10 颗星 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是天不怕地不 怕,就怕温州人说鬼话。这里所说的鬼话并不是侮辱温州人的意思,据说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部队相互之间联系由于保密需要,都是派两个温州人,进行电话或者步话机联系,而日本鬼子的情报部门,总是也翻译不出这发音极其复杂的

温州话,可以说当时的温州人就像美国大片中的风语者样,为抗战胜利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所以说鬼话并不是说温州人说的话是鬼话,而是日本鬼子听不懂的话。通过这个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温州话有多么难懂。 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福建, 广东海陆丰地区、潮汕地区,台湾等,潮州话跟温州话是公认最难听懂的方言,估计没有语言天赋的人,就是在这些地 区待上一辈子都可能都听不懂闽南话,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么来的,闽南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我们最熟悉的该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这句歌词了。 爱拼才会赢》 排名第三:广州话(粤语)

汉语的地域分支——方言

汉语的地域分支——方言 汉语的地域分支——方言 汉语口语在不同地域的分歧是相当大的。从大的范围上说,北京话、上海话、广州话等从口语上无法互通;从小的范围上说,汉语“十里不同音”,浙江、福建甚至出现一个县有十数种不能互通的汉语的现象,即使在号称“相对统一”的北方方言内部,亦因为地域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口音差异。但汉语又具有文字和使用者的高度统一性,这与世界上的大多数语言的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 独立语言与方言的区别划定,除考虑语音上的通话度外,语音上的源流、语法、词汇、书写系统,甚至使用者的认同感、政治因素,都是很重要的判断依据。因此,关于汉语是单语还是多语合集的问题,基于语言学特征的不同侧重点,或者仅仅是基于不同的政治诉求,其回答可能会并不相同。目前绝大部分汉语使用者还是认为不同地域的汉语是汉语不同的方言。 总体而言: 在语言学者中,中国大陆的学者较多地使用“方言”一词来形容对相互有差别的汉语,而大陆以外的学者,部分人认为汉语内部只存在方言,部分人则认为汉语内部可分解成多种独立的语言; 在操汉语的非语言学人士中,由于汉语传统习惯用词的影响,绝大多数人都是用“方言”来形容相互有差别的汉语,尽管其中的部分人意识到汉语内部的差异不亚于一些语族或语支的内部差异;部分对语言学有一定了解且赞同“独立语言论”的人士,以及部分有特定政治诉求的人士,则支持视汉语为是多种独立语言的集合。 此外,在个别的语言学中文2出版物中,还存在“汉语语族”的说法。不过这种说法仅见于诸如介绍汉藏语系的总概中,并没有专门的论文来讨论。事实上,尽管语言学界对汉藏语系的构成有争论,但都同意将汉语定为汉藏语系之下的相当于“语族”地位的一门语言。从这个角度上说,可以认为汉语和汉语语族只是形式上的差别。或者定位为汉语族——汉语支——汉语,汉语族下只含一个语支汉语支,汉语支下只含一个语言汉语。 汉语方言 汉语所包含的语言种类问题,在语言学界颇有争议。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汉语只包括汉语一种语言;另一种观点认为汉语包括闽语、粤语、客语、吴语、赣语、湘语等语言。中国国内的学者多数支持前者,而中国以外尤其西方多数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支持后者。支持后一种观点的人认为汉语不是一种单一的语言,而是一簇相互关联的不同语言;支持前一种观点的人则将闽语、粤语、客语、吴语、赣语、湘语等列为汉语方言。 语言学家根据汉语方言的不同特点,把汉语划分为七大方言。在这七大方言内部,仍存在不同的次方言区。有时这些次方言区内的使用者也不能相互理解。在不同的方言区的人的语言意识也有一定的区别。例如,一个使用粤方言的香港人可能会感到与操台山话的广东人有很多共同点,虽然他们可能不能相互理解。 在地理上的方言分歧也是很明显的。在华北官话、西北官话或者西南方话地区,相隔几百公里的人一般可以相互理解,但某些地区语音和词汇的变化也是很大的;然而在中国南方的许多地区,尤其是山区,例如福建,相隔只有十公里的当地居民也许已经不能互相理解了。 官话,或称官话方言等:指华北、东北及西北地区、湖北大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北部、江西沿江地区、安徽中北部、江苏中北部所使用的母语方言。官话大致分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华北官话分布在北方东部,以北京话为代表,

现代汉语题1

《现代汉语》练习题 一 一、填空题 1.在汉语各方言中,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是方言。 2.最小的语音单位是。 3.普通话韵母中,舌面、后、半高、圆唇元音是。 4.按汉字笔画规范,“乘”字的第四笔是。 5.词在构成上有单纯词与合成词之分,“葡萄”属于。 6.成语有不同的来源,“愚公移山”源自。 7.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长沙话属于。 8.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到阻碍而形成的音叫。 9.普通话韵母中,舌面、后、高、圆唇元音是。 10.按汉字的笔画规范,“凸”字的第三笔是。 11.单纯词在构成上有双声和叠韵之分,“灿烂”属于。 12.成语有不同的来源,“闻鸡起舞”源自。 13.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广州话属于。 14.音强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 15.普通话韵母中,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是。 16.按汉字的笔画规范,“母”字的第四笔是。 17.单纯词在构成上有双声词和叠韵词之分,“惆怅”属于。 18.成语有不同的来源,“夜郎自大”源自。 19.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区,南京话属于 ________。 20.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是______。 21.普通话韵母中,舌面、前、高、圆唇元音是_______。 22.按汉字的笔画规范,“出”的第三笔是______ 。 23.“蜻蜓”属于联绵词中的 ______ 。 24.成语有不同的来源,“图穷匕见”来源于________。 25.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区,南昌话属于______。 26.音强是由发音体_______大小决定的。 27.普通话韵母中,舌面、后、半高、不圆唇元音是_____。 28.按汉字的笔画规范“臼”的第三笔是______。 29.词在构成上有单纯词与合成词之分,“哥哥”属于______。 30.成语有不同的来源,“锲而不舍”来源于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音节,含有三个音素的是。 ①脚②修③古④羊 2.下列韵母属于中响复韵母的是。 ①ai ②uai ③ei ④ua 3.普通话有四种基本声调,其中上声的调值是。 ①35 ②55 ③214 ④51

现代汉语考卷绪论部分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普通话是__________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又是国家法定的__________。 2、广义的现代汉语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 3、方言是_ ________的地方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民族共同语是在__ ________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在_________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_________有着特殊的地位。 4、现代汉语有___________和__ ________两种形式。 5、汉族早在先秦时代就存在着古代汉民族共同语。在春秋时代,这种共同语被称为 ______。从汉代起称为,明代改称为______。到了现代,即辛亥革命后,称为 __________。新中国成立以后,则称为__________普通话。 6、汉语方言的差异性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其中________差异最大, ________的差异次之,的差异最小。 7、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将现代汉语方言分为了北方方言区、吴方言 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区又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个次方言区,武汉属于北方方言中的_____________次方言区 8、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当前语言文字工作中最重要 的两项工作。 9、普通话是以____________为标准音,以____________为基础方言,以____________为语法规范的____________。 10、现代汉语课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课,系统地讲授这门课为学生 将来工作、工作和工作打好基础。 11、普通话水平测试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推广普通话工作逐步走 上、、的重要举措。 二、是非判断题 1、方言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是独立民族之外的另外一种语言。() 2、推广普通话,以方言的消亡作为前提,从而消除不同方言的隔阂。()

中国八大方言

中国八大方言,看看你说的是哪种鸟语 最近对各地的方言产生了兴趣,到网上搜索了一下才发现原来大家说的普通话居然还不是正宗的国语,郁闷。现在说的国语其实是以前胡人说的语言,古时候的人说的是现在的广东话。黄瓜把搜索出来的结果整理了一下,给大家交流交流。 一、普通话 汉语自古以来有方言同时也有共同语。根据历史记载,春秋时候孔夫子时代管共同语叫雅言。雅言以洛阳雅言为标准。孔夫子有三千多徒弟来自当时的各地,古代也有方言,各地的学生都讲自己的方言,孔夫子讲课的时候怎么能够让来自各地的学生都听得明白呢?因为当时有共同语叫雅言,所以孔夫子在讲学的时候用雅言,这样交际没有什么障碍。 在汉代,共同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管共同语叫做通语。各地讲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语进行交际,这是古代的情况。 晋代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以後,中原雅音南移,作为中国官方语言的官话逐渐分为南北两支。北方以洛阳雅言为标准音,南方以建康雅言为标准音。洛阳雅言属于中原话,建康雅言属于吴语。主流上以南方的建康雅言为正统。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编著《切韵》,音系为金陵雅音为主,参考洛阳雅音的综合系统,因以南朝为正统政权。隋朝末期,扬州成为中国经济最繁荣的地区,因此,扬州吴音也曾成为南方雅言的代表,但是,没有得到官方语言的地位。 降及唐宋,即使在北方,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差别显著增大了。富丽堂皇的唐诗中,已经采纳了一些当时的口语。唐朝开始,江南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因此江南的苏州吴音也成为南方雅言的一种通行语。由于政治中心在长安,长安话属于中原话。因此,长安雅言也是北方雅言的标准音。到了宋代,汉文更出现了口语化的倾向。著名的大思想家朱熹的弟子所编的《朱子语类》,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朱熹使用宋代口语讲授和谈话的原貌。这证明即使像他那样文化修养很高的士人,尽管还是用古文写作,但平日的言谈,甚至讲授儒家经典,也已经不可能像六七百年前的北方庶民那样,“其辞多古语”,但他作为“读书人”,说的还是洛阳话。及至南宋,首都建在临安,因此,临安雅言也成为标准音的一种。临安雅言属于吴语,但是临安雅言中有很多中原话的痕迹,直至今天的杭州话也有中原话的痕迹。 元代时,首都在大都,因此,大都话也是一种通行语。由于元朝的统治者是蒙古人,不熟悉汉族文化,汉语的通行语继承了宋代的南方雅言。 明代的时候,南京由于战争等动乱,南京话从吴语(南方雅言)转变为江淮官话。明代以南京话为正统,南京话也是南方官话的代表。后来迁都北京,北京话也有一定通行度。明代北京话是在元大都旧北平话的基础上,和移居北京的南京移民的南京话融合后形成,到清代又受到满语的影响。江南的吴音开始以苏州白话为主要代表。吴音继承了南方雅言的地位,并且以当地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中国通行的语言之一。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说:“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之而雅,俗者,则随而俗之。”,吴音最流行的时候,上至士大夫,下至歌妓以说苏白为荣。和官方“普通话”京白相对而言,苏州白话在当时社会地位相当于民间的“普通话”。当时越剧、昆曲、评弹都以苏白为标准音,甚至一开始的京剧都曾使用过苏白。 清代一开始,仍然以南京官话为正统。雍正年间(1728年)清设正音馆,确立北京官话为官方地位。到了19世纪末也就是清朝末年,中国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受到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特别受到日本的影响。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后大力推广日本语的共同语,日本人把日本语的民族共同语叫做国语。国语这个词本来是中国古代一本书的名字,日本人把国语当做民族共同语的名称。19世纪末中国的文化生活发生很大变化,国语这个名词得到传播。由于太平天国的战争,江南经济开始衰落,吴音开始失去了标准音的地

广东省汉语方言概述

广东省汉语方言概述 一、广东汉语方言形成的历史过程 广东是个汉语方言情况复杂的省份。汉语七大方言,在广东通行的就有三种:粤语、客家话和闽语,而且粤、客两大方言的中心都在广东。此外,粤东、粤西和珠江三角洲还有一些属于北方方言的军话点,粤北一些乡镇通行若干种归属尚不清楚的“韶州土话”。广东汉语方言的这种格局,是中原汉族居民在向南迁移中语言分化而形成的。 汉语自古存在着多种方言。龙山文化时期,黄河流域发生了一场“夏语化”运动。这场运动以中原为中心,在空间上向周围、在时间上向后世扩展,到西周时,便形成一种以夏语原产地——秦晋一带的方言为标准音的“雅言”。而在西周以前,广东仍属“百越之地”。“百越”是个音译词,又作“百粤”,系古代南方土着的统称。“越(粤)”意为水或海,“百”意为人或族。“百越”就是“越人(粤人)”,意为水上人家或居住在海边的人。东周时期,“百越”各部落被划入楚国的版图。然而,由于有五岭这座屏障阻隔,能够进入岭南的楚人实际上极少。不管是中原的“雅言”还是楚国的方言,在岭南并不通行。当时岭南各个土着部落所使用的语言,与太平洋各岛屿的“南岛语”(又称“马来—波利尼亚语”)同出一源。例如上述“百越”一词,其修饰语素置于中心语素之后,这正是南岛语在构词法上的特征之一。因此,古百越语不属于汉语任何一种方言,它跟汉语没有亲缘关系。 秦灭楚之后,南征百越之地,在“西瓯”即漓江、贺江和西江交汇处一带遇到顽强的扺抗,相持6年之久。“西瓯”土着善水战,屡败秦军,杀其统帅屠睢。为了保证大军的增援以及粮草的运送,秦军在湘江与漓江上游之间开凿灵渠,形成一条“湘桂水道”。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占领“百越”之地,设置南海、桂林、象三郡,并征发原六国的逃亡者以及赘婿、贾人为“垦卒”,迁至岭南。为便于对岭南的控制以及迁徙的顺利进行,秦始皇三十四年又在潇水与贺江上游之间的富川修通一条新道。此后,“湘桂水道”和“富川之道”便成为中原汉人进入岭南的两条主要通道。由这两条通道进入岭南的“垦卒”,便是历史上最早的一批汉族移民,他们首先将中原的“雅言”传人广东。 秦末,中原战乱,南海郡尉赵佗趁机幷吞桂林郡和象郡,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 (今广州市)。南越国从丞相以下的官员都由土着担任,南越王赵佗本人也穿土着的服饰,操土着的语言,将自己异化成土着以便于统治。可见当时番禺一带土着势力还比较强大,汉族移民很少,汉语还未通行。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灭南越国,将岭南分为九郡(后改为七郡),又设“交趾刺史部”监察各郡,“交趾刺史部”治所最初在赢 (今属越南),不久便迁至广信(今广东封开县及广西梧州市一部分)。广信是新设的苍梧郡郡治,处于漓江、贺江与西江汇合之处,扼西江之要冲,沿江向东可扺番禺,溯江向西可扺南宁,向北则可通过漓江、贺江经湘桂水道或富川新道直扺中原,交通较为便利。早在秦朝军队征讨岭南之时,这一带曾发生激战,原有土着因扺抗失败,有的被杀,有的逃散,于是成为汉族移民聚居之地。西汉末年,王莽乱世,因避乱而迁居广信一带的汉族移民更多。据统计,西汉时苍梧郡有24379户,人口14万人;到东汉增至111395户,人口46万人。这个地区人口激增,显然是汉族移民定居的结果。东汉撤“交趾刺史

现代汉语绪论及答案

绪论·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现代汉语”通常有两种解释,狭义的解释指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____________,广义的解释还兼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我们这里讲述的是__________。2.汉语做为一种语言,具有一切语言共有的性质。即从结构上说,它是一种__________;从功能上说,它是___________。 3.现代汉语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种不同的形式。___________是民族共同语的高级形式。 4.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又叫____________,它是以_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以 _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的。 5.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形成的。汉族早在先秦时代就存在着古代民族共同语,在春秋时代,这种共同语被称为______________,从汉代起被称为___________,明代改称为_______________。到了现代,即辛亥革命后又称为_____________,新中国成立以后则称为_______________。 6.现代汉语的地域分支是_______________。 7.共同语是_____________的语言,方言是____________的语言。 8.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在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_____________有着特殊的地位。 9.现代汉语七大主要方言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我们了解和研究汉语方言,其目的之一就是要找出方言与普通话的______________,有效地______________。 11.现代汉语的特点:语音方面(1 )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词汇方面(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语法方面(1)(2)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 。 12.______________语、______________语、______________语同汉语关系尤为特殊,它们都吸收过汉语大量的词,甚至在汉语的基础上产生了很多新词。 13.汉语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另外五种是______________语、______________语、______________语______________语、______________语和______________语。汉语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4.在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主要任务中,最重要的两项工作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15.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人为地消灭______________,主要是为了消除______________,以利社会交际。 16.新时期推普工作应努力做好以下四点:第一,各级各类学校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使之成为______________。第二,各级各类机关工作时一般使用普通话,使之成为______________。第三,广播、电视、电影、话剧使用普通话,使之成为______________。第四,不同方言区的人在公众场合交往时,基本使用普通话,使之成为_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和方言的关系是() A、互相排斥 B、互相依存,方言从属于汉民族共同语

现代汉语习题集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提要 1.语言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体系。 语言,包括口语和书面语。 2.现代汉语 汉语就是汉民族的语言。现代汉语就是现代汉民族的语言,包括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 3.汉语发展的历史阶段 汉语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无文字记录的“史前时期” ;第二阶段,有文字记录的上古时期,先秦时代;第三阶段,中古时期,两汉到隋唐时代,文 字的应用十分广泛;第四阶段,晚唐至“五四运动”以前,这时期的汉语的与口语结合的书面语言发展十分繁荣。第五阶段,“五四运动”至今,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成熟时期。4.汉语发展的基本特征 (1)地区性的分化特征;(2)超地区性(通用)的整合特征。 5.现代汉语的地位 (1)从使用人口看,是全世界的语言中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2)在国内,现代汉语是法定的“国家通用语言” ;(3)在国际上,现代汉语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语言,是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 6.普通话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7.方言 方言是语言内部的地方变体。方言分化主要是移民带来了语言的分化,其次是交通的闭塞,语言的区域性发展的分化,逐渐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出现了差异, 于是就形成了方言现象。 8.汉语方言分区 汉语方言一般分为7 大方言区:官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粤语、闽语。二、强化练习 (一)名词解释 1、语言 2、现代汉语 3、普通话 4、方言 (二)判断改错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书面语和口语的发展是同步的。 3、现代汉语包括普通话和方言,通常说的现代汉语指的是普通话。 4、汉语和汉字是同时产生的。 5、普通话是我国的标准语。 6、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的。 7、现代汉语的方言分区的主要依据是语音。 8、英语和汉语都是联合国工作语言。 9、现代汉语语音在音节上没有复辅音。 10、现代汉语语汇在音节上以单音节为主。 11、现代汉语和英语的修饰语都是用在中心语前面。 12、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就是消灭方言。 13、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为文学语言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14、汉语在先秦时代就有古代的汉民族共同语。 15、白话是在元代产生的。 16、从 1955 年开始,汉民族共同语称为普通话。 17、方言与共同语相比没有完整的系统。 18、汉语各方言之间有同有异。 19、民族共同语和方言是相对立的。

汉语方言的魅力

汉语方言的魅力 ——学习汉语方言的感受源远流长的文化赋予了汉语丰富的内涵,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一个成语更包含了一个传奇故事。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是在近代汉语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与标准音,以北方话与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举个例子:三位同学到老师家做客,一个云南人,一个四川人,一个湖南人。师母做菜时问道:“怕辣吗?”云南人说“不怕辣”,四川人说“辣不怕”,湖南人说“怕不辣”。三个人用的词相同,语序不同,表达出来的意思逐步递进。 在我看来,汉语的奇妙之处不仅体现在词汇和语法的变幻莫测,还在于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各地有各地的语言。 就拿四川话来说:甜不说甜,要说抿甜。苦不说苦,要说焦苦。酸不说酸,要说溜酸。软不说软,要说溜粑。硬不说硬,要说梆硬……值得同情,叫造孽。活该,叫背时。聊天,叫摆龙门阵。便宜,叫相因。好,叫巴适。怕老婆,叫耙耳朵。加油,叫雄起。虚伪,叫假打…… 中国一共有7大方言区:分别是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吴方言(以上海话为代表)、赣方言(也称江西话,以南昌话为代表)、湘方言(也称湖南话,以长沙话为代表湘方言)、客家方言(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闽方言(包括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闽东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北方言,以建瓯话为代表)、粤方言区(以广州白话为代表)。他们形成了以地域为区分的独立方言体系。 仔细地观察一下,会觉得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这七大方言区中有六个是在长江以南,而且基本上都是在东南角,而整个广袤的长江北岸地区只有一个方言。那么汉语方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移民,一个是文白异读。 语言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相对平衡的符号系统。我们的巴蜀语言大师流沙河写过一篇文章,叫《蜀人俗语亦雅》。他说,今天四川话中的不少俗语,其实甚为古雅。譬如我们常说一个人散淡闲逸、无所约束为“散眼子”,其实是从庄子的“散焉者”而来。形容一个没有考虑、没有计划的“弗虑弗图”,是从《诗经》而来,比喻一个人处于浑浑噩噩的混乱状的“恍兮忽兮”,是从《老子》而来。川人常食“羹浇饭”却误作“盖浇饭”,其出自梁代顾野王的《玉篇》“……羹浇饭也”。川人今常食的“冒饭”系“泖饭”之误,源出记载《水浒传》本事的《宣和遗事》,所谓“泖饭”,沸水烫熟即食……再比如现在的粤语保留相当多的古词古义。其中的「几时」(何时)、「几多」(多少)可追溯至苏轼的宋词《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而在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观念的转变,交际方式的更新,使各种语言变异现象屡见不鲜,新词新语层出不穷,如“酷毙、的哥、菜鸟、灌水、作秀、T恤、很北京……” 语言既是汉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本身又是一种文化现象,汉语中蕴藏着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等多方面的内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汉语是汉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汉语从古使用至今,依然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无论是时代变迁,还是改朝换代、或者灰飞烟灭的时候,汉字依旧能做到“我自岿然不动”。 在现代社会,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语言,既要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也要通过语言了解别人的思想,尤其是社会交际,更需要通过语言来相互交流。即使今天网络技术已经

现代汉语(黄廖本)名词解释

现代汉语(黄廖本)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现代汉语既有多种方言, 也有民族共同语。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方话为甚 以北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现代汉语七大方言及其代表方言:北方方言(北京话)、吴方言 (苏州话/上海话)、湘方言(长沙话)、赣方言(南昌话)、客家方言 (广东梅县话)、闽方言(福州话/厦门话)、粤方言(广州话)。 第二章语音 第一节语音概说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一种社会现象。识记语音具有生理属性、物理属性、社会属性等三种属性,其中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语音的物理属性,即音高、音强、音长、音色。 音高:指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快慢。 音强:指声音的强弱,它与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有关。 音长:指的是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久暂。 音色:又叫音质,指的是声音的特色。音色的差别主要决定于物体振动所形成的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决定音色的三个条件:发音体、发音方法共鸣器的形状。) 语音的社会属性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是从语音表示意义的社会性看出来,一是从语音的系统性上看。 音素:是构成音节的最小单位或最小的语音片断。它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普通话的音素可以分为元音音素、辅音音素两大类。 元音: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又叫母音。

辅音: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又叫子音。 辅元音的主要区别:1发辅音时,气流通过咽头、口腔会要受到某个 部位的阻碍;发元音时,气流通过咽头、口腔不受阻碍。(这是最主 要的区别)2发辅音时,发音器官成阻部位特别紧张;发元音时,发音器官各部位保持均衡的紧张状态。3发辅音时,气流较强;发元音时,气流较弱。4发辅音时,声带不一定振动,声音一般不响亮;发元音时,声带振动,声音比辅音响亮。 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段。 般说来,一个汉字一个音节。正确理解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的一般性和例外的特殊性。 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也就是按语 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的音类。 第二节声母 发音部位:发音时气流受到阻碍的位置。(根据发音部位的不同,普通话声母可以分为七类: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尖后音、舌面音、舌根音。) 发音方法:发音时喉头、口腔和鼻腔节制气流的方式和状况。 (从发 音方法看.普通话声母从阻碍方式上分为:塞音、擦音、塞擦音、音、边音;以声带是否颤动可分为清音和浊音;以气流的强弱可分送 气音和不送气音。) 第三节韵母 单元音:是发音时舌位、唇形及开口度始终不变的元音。 复元音韵母:由复元音构成,复元音指的是发音时舌位、唇形都有变化的元音,即由甲元音的发音状况快速滑向乙元音,但是这种变化是逐渐的,不是突变的、跳动的,中间有一串过渡音。按照元音数量, 复元音可以分为“二合元音”和“三合元音”;按照韵腹的位置,复元音韵母可以分为:前响复元音韵母、中响复元音韵母、后响复元音韵母。 带鼻音韵母:由元音和鼻辅音韵尾构成。可以分为带舌尖鼻音n的

中国方言排行

排名第十:东北话 东北话可以说是跟普通话发音最为接近的方言了,而且随着赵本山等小品演员的大力普及,可以说已经是家喻户晓,不管老人孩子都能吆喝出几句,而且东北话从发音上就能体现出东北人憨直豪放的性格,容易得到大家的接受。但是东北话因为有很多分支,比如大连话,沈阳话等等,最标准的东北话还是在铁岭朝阳一带,而且东北话有个别字词的发音还是让外地人很难听懂,但是这样的字词在东北话里并不长使用。 所以东北话排名十大难懂方言第十位,难懂指数2,上口指数9 排名第九:天津话 天津话可以说从骨子里就透着那种天津人的幽默,相声艺术经常使用到天津话,以达到更好的搞笑效果。天津话基本上没有什么让人听不懂的字词,但是由于天津话发音音调和普通话差别很大,要是说话语速过快,还是让人听不懂。 所以天津话排名十大难懂方言第九位难懂指数3,上口指数7 排名第八:山东话 山东胶东半岛的城市说话发音和东北的大连话相当接近,一般人都能够听得懂,但是要是到了潍坊等内陆城市,其地方方言就有些晦涩难懂了。山东话以其独特的发音总是让人觉得很土,但是听长了就会感觉到齐鲁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就通过这浓厚的山东味体现出来,别忘了当年孔子孟子说得也都是山东话啊! 山东话难懂指数4,上口指数7 第七:四川话 四川话在西南地区有很大的影响,属于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语音、词汇、语法等和普通话有很大的一致性,也有自己不同的特点,而以语音方面的差异最大。四川话语音系统共有20个声母、36个韵母、4个声调,还有韵母儿化现象。由于四川人口众多,而且外出打工的人也很多,使得四川方言让很多人熟知。 四川话难懂指数5,上口指数6。 排名第六:长沙方言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且人口众多,交通便利,因此长沙方言从古至今,一直受北方方言的影响,与普通话距离较小。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5%,因此,它在汉语方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湖南是个出伟人的地方,而且《红楼梦》里面都透露出分明的湖南方言语境。 所以长沙话作为湖南话的代表排名第七难懂指数6,上口指数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