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优良品种
- 格式:wps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3
云南勐海县内云南大叶种茶共有16个地方品种云南勐海县境内野生茶树分布普遍,在西定、勐宋、勐阿、布朗山、格朗和等地均有分布。
境内野生茶树属大理茶种,大都单株散生于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区,从其分布规律看,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野生性状也逐次发生变异而不明显。
其性状一般植株高大,树姿直立或半开展,叶片较小,叶脉少而不明显,叶面平整,革质厚而光滑,芽叶茸毛少,节间较长,叶缘锯齿疏而不明显,叶子后半部之叶缘常无锯齿,叶芽轮次少。
制茶品质较差,滋味苦涩,汤色淡薄。
抗逆性强。
较典型的有树龄1700多年的巴达茶树王。
云南勐海的栽培茶树品种统称云南大叶种茶,属国家定名的云南普洱茶专属茶种。
具有“叶肉厚实,芽头肥大,发芽期早,白毫多,育芽力强,生长期长,内含物丰富”的特点。
一年可发芽5~6轮,年生长期达300天以上,采摘期从2月下旬到11月中旬,持续将近9个月。
茶树新梢一年可长高185厘米,且芽叶重实,三级鲜叶混合芽重达0.7克;一芽二叶重达0.8克,最重达4.6克。
据云南茶叶研究所测定,在相同条件下,衡量茶叶品质的主要指标水浸出物大叶种比小叶种高3~5%,茶多酚高5~7%,儿茶素总量高30~60毫克/克;云南大叶种茶在云南境内北纬25℃以北地区生长的水浸出物为41~48%,茶多酚为30~33%,儿茶素总量为135~150毫克/克,而在云南勐海茶区(云南勐海地处北纬25℃以南)生长的云南大叶种茶水浸出物为45~48.75%,茶多酚为32~37.37%,儿茶素总量为136~180毫克/克。
按叶芽形态分类,云南勐海县内云南大叶种茶共有16个地方品种,即:云南勐海大叶茶、云南革质杨柳茶、云南大叶绿芽茶、云南大叶红芽茶、云南大黄叶茶、云南大卵圆叶茶、云南大团叶茶、云南大叶种茶、云南红叶茶、云南弓形茶、云南杨柳茶、云南细团叶茶、云南细叶茶、云南早生黑叶、云南细黄叶早茶、云南紫娟茶。
1974年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利用云南勐海的茶树资源在境内开展品种研究,育成云南长叶白毫、云南云抗、云南云选、云南佛香等品系。
山东30个无性系茶树品种抗寒性评价及良种筛选毕彩虹;丁兆堂;孙立涛;王玉;范凯;申加枝;丁德恩;孙汉收【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年(卷),期】2024(52)5【摘要】【目的】筛选出山东茶区适栽适制无性系茶树良种,丰富茶树良种资源,推动山东茶产业发展。
【方法】对龙井长叶、龙井43、中茶108等30个无性系茶树品种进行田间自然鉴定、叶片解剖结构分析、表现性状比较及茶叶感官审评,分析各品种抗寒性及适栽适制性。
【结果】龙井长叶、龙井43、中茶108、鸠坑早、平阳特早、鄂茶1号、碧香早、福鼎大白茶、茂绿、白毫早、金萱、金观音12个品种的抗寒性较强,抗寒性指数>2.5;龙井43、中茶108、鸠坑早、龙井长叶、金萱、白毫早、福鼎大白茶、鄂茶1号、碧香早、浙农113、迎霜11个品种在成活率及产量方面表现较优,成活率≥92.69%,产量≥32.6 kg/667m^(2);龙井43、中茶108、鸠坑早、龙井长叶、金萱、白毫早、福鼎大白茶、鄂茶1号、碧香早9个品种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感官评审总分≥88.85分。
【结论】综合抗寒性、成活率及产量因素,龙井43、中茶108、鸠坑早、龙井长叶、金萱、白毫早、福鼎大白茶、鄂茶1号、碧香早9个品种在山东种植表现出相对较强的抗寒性,田间性状优、产量高、品质优,属山东适栽适制茶树优良品种。
【总页数】8页(P16-23)【作者】毕彩虹;丁兆堂;孙立涛;王玉;范凯;申加枝;丁德恩;孙汉收【作者单位】临沂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青岛农业大学;日照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71.1【相关文献】1.陕南无性系茶树良种的引进及筛选研究2.沂蒙山区茶树无性系品种抗寒性鉴定与筛选3.茶树无性系品种抗寒性的LT50研究4.8个无性系茶树品种的抗寒性鉴定与评价5.青岛地区茶树无性系品种抗寒性比较试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省荣县油茶优良品种选育初报兰英;侯学勇【摘要】经过4a的选育。
选出6个优良品种,分别为川荣108、川荣151、川荣444、川荣476、川荣523、川荣241。
本次选定的6个优良品种均具有高产、果粒较大、含油率高等生物学特性。
已经通过了四川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是荣县建设油茶良种繁育基地的主要繁殖材料,并开展了区域化栽培试验和品种对比试验,以为荣县13 333 hm2油茶基地造林做准备。
%After four years of breeding fine varieties of Camellia oleifera,six fine varieties were selected,which were respectively Chuarong 108,151,478,523 and 241.The six selected varieties have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gh yield,large fruits and the higher oil-bearing rate,and have passed the examination and apporval of the Sichuan Provin Forest Breed Authorized Committee.They are main breeding materials for establishing the fine Camellia oleifera variety base in Rongxian County.Besides,the regional cultivation tests and variety comparative tests have been conducted in order to make preparations for Camellia oleifea base afforestation of 13 333 hectares in Rongxian County.【期刊名称】《四川林业科技》【年(卷),期】2012(033)002【总页数】3页(P74-76)【关键词】荣县;油茶;优良品种;选育【作者】兰英;侯学勇【作者单位】自贡市荣县林业科技推广中心,四川荣县643100;自贡市荣县林业科技推广中心,四川荣县643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94.41 研究方法1.1 总体思路植物受自然地理等因素影响较大。
英红九号英红九号既是茶树品种名,也是红茶产品名、更是茶叶区域公共品牌名,均是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以下简称广东茶科所)选育、研发和创建的。
英红九号具有优质高产的品种特性、浓醇鲜爽的品质特点。
是全国屈指可数的由一个茶树品种名发展成为红茶公共品牌名的业界典范。
1961年,为培育适合英德红茶发展的优良茶树品种,广东茶科所的科学家们从引进的云南大叶群体(1956年引进)茶园中共分离出22棵无性系单株,当时“英红9号”的实际编号为“英茶17号”。
1963年在英德茶场茶山队的茶园中繁育无性系种苗,1964年春移植到广东茶科所中区品种园,开展初步品比试验。
由于选育地处在英红地界,科技人员对入选的单株重新命名为英红系列,其中“英茶17号”正式定名为“英红9号”。
1975年开展农艺性状、品质、产量鉴定,1977年开展生化测定。
1982开展系统的品比试验,1985在湛江开展区域性试验。
为便于书写推广,“英红9号”重命名为“英红九号”,1986年“英红九号”被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省级良种,并建立良种苗木繁育基地。
1988年12月颁发良种证书(证书编号:粤审茶1988010),其审定评语为:“经品比试验和生产鉴定,该品种品质优良,产量高。
萌芽早,生育期长,发芽密度中等,属重芽、乔木型大叶种,适制红茶,可在亚热带、热带红茶区种植”。
英红九号芽叶内含物丰富,稳产期三年春、夏、秋一芽二叶(蒸青样)中平均含茶多酚30.91%,儿茶素152.13mg/g,氨基酸2.06%,咖啡碱4.35%,可溶性糖5.5%,水浸出物41.25%。
产量高,品比6年平均亩产干茶204.3公斤(一芽二叶);抗寒、抗旱性及抗涝能力较弱,高温高湿季节易多发芽枯病,但对整体产量和品质影响不大。
宜双行单株种植,亩植2500株左右。
适宜广东省及华南茶区种植,适制甜香、花香型红条茶和高档出口红碎茶等多种名优红茶产品,是目前公认的加工红茶的优异品种之一。
优良茶树新品种陕茶1号的选育余有本;王衍成;纪昌中;吴世明;李华海;周天山【摘要】陕茶1号是通过单株选育—无性繁殖的方法从全国茶树良种紫阳群体种中选育出来的.多年品种比较试验表明,该品种发芽早,芽头肥壮,持嫩性强,鲜叶产量达到6 343.8 kg/hm2,比福鼎大白茶高15.7%;内含成分丰富而独特,属于高氨基酸(5.2%)、低咖啡碱(2.8%)、低茶多酚(12.2%)的茶树品种,适制绿茶,制茶品质优良;抗病虫性和抗逆性强,适合于陕南及周边茶区种植.【期刊名称】《西北农业学报》【年(卷),期】2013(022)007【总页数】5页(P169-173)【关键词】茶树;育种;陕茶1号;优良品种【作者】余有本;王衍成;纪昌中;吴世明;李华海;周天山【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叶研究所,陕西杨凌712100;安康市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陕西安康725000;安康学院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陕西安康725000;安康市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陕西安康725000;安康市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陕西安康7250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叶研究所,陕西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71.1优良茶树品种既是实现高产、优质和高效茶叶的基础,也是茶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市场竞争条件下,茶叶竞争是品质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品种的竞争。
市场要求品种更换的周期越来越短,育种者要有前瞻性,要及时调整育种方向和目标,加速适销对路、附加值高的品种选育[1]。
经过国内茶树育种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迄今,已经拥有国家审(认、鉴)定无性系茶树品种81个和省审(认)定的无性系茶树品种约120余个[2]。
为了满足茶产业以提质增效为中心的发展需求,茶树育种目标已从高产为核心逐步转向优质、多抗和低耗为核心,倡导品种多样化,避免同质化,以满足茶类多样化发展需求[3]。
陕南茶区是中国古老的茶区之一,种茶历史悠久,经过长期的人工栽培和自然选择,幸存下来很多宝贵的茶树种质资源。
茶树品质性状及优良品种的遗传改良研究茶叶是我国传统的特色农产品之一,而茶树是茶叶产生的源头。
为了提高茶叶的品质和产量,茶树的遗传改良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本文将探讨茶树品质性状的遗传及优良品种的遗传改良研究。
一、茶树品质性状的遗传1.茶树品种的形态特征茶树是多年生木本植物,树高约10米。
不同品种的茶树形态差异很大,比如叶子的大小和形状、树干和枝条的强度等。
这些形态特征对茶树的适应性、生长速度以及茶叶品质都有影响,而这些特征的遗传基础主要是掌控茶树的染色体。
2.茶树品种的生物学特性茶树是同源多倍体,不同品种的茶树染色体数量和形态差异很大。
因此,茶树品种之间的杂交并不容易成功,而且其杂交后代的表现也很难预测。
但是,通过分析茶树基因组序列,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茶树品种之间的遗传关系,为育种提供更多的信息。
3.茶叶药理成分的遗传控制茶叶中含有许多药理成分,如茶多酚、咖啡因、氨基酸等。
这些成分对茶的品味和功效都有重要影响。
茶叶药理成分的遗传控制是通过基因调控来实现的。
许多研究表明,茶树不同品种药理成分的含量差异很大,其中一些品种的含量更高,因此更受欢迎。
二、优良品种的遗传改良研究1.传统育种方法传统的育种方法是通过选择和杂交,筛选出表现优良的杂交后代。
但是这种方法效率低且耗时较长,很难直接得到理想的品种。
因此,学者们将注意力转向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领域。
2.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近年来,新兴的基因编辑技术能够实现对基因组的高度定向和精准编辑,这为茶树基因组的优化和改良带来了新的机遇。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茶树基因组进行了编辑,实现了茶叶中皂苷酯代谢途径的调控,进一步提高了茶叶的品质和抗病能力。
3.基因组学的应用基因组学是研究基因组中基因和DNA序列的一门学科。
茶树基因组的测序揭示了茶树天然变异性状的遗传基础,发现茶树品种之间的遗传关系以及茶树基因组的功能基因,进一步推动了茶树的遗传改良。
陕西引种浙农139和浙农117茶树良种试验初报徐凯明;胡春学;张锡友;张今今;马超【摘要】引进浙农139和浙农117两个高抗茶树优良新品种,在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法镇乡进行了引种试验,结果表明:浙农139和浙农117的扦插繁殖性能良好,插穗成活率在90%以上,茶苗出圃率在80%以上,茶苗质量优于国标一级扦插苗质量,移栽成活率在90%以上.浙农139和浙农117发芽早,生长期长,抗寒、抗旱、抗病虫,产量高,质量优,宜在陕西推广应用,其中汉中茶区尤其适宜推广浙农117.%Two improved tea-plant varieties Zhe-nongl39 and Zhe-nongll7 were introduced to conduct introduction experiment in Fazheng Town, Nanzheng County, Hanzhong City, Shanxi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se two improved tea-plant varieties all have great cuttage performances with more than 90% of survival rate and over 80% of germination rate, the quality of tea seedlings is better than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tandard grade, and its transplanting survival rale is over 90%. Zhe-nongl39 and Zhe-nongll7 germinate earlier and has long growth period, high yield and good quality, they also resist to coldness, drought, diseases and pests. Therefore, Zhe-nongl39 and Zhe-nongll7 all suit to popularize in Shanxi Province, in which the Zhe-nongll7 specially suit to popularize in Hanzhong tea planting area.【期刊名称】《湖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1(000)017【总页数】3页(P30-32)【关键词】浙农139;浙农117;茶树良种;陕西;引种试验【作者】徐凯明;胡春学;张锡友;张今今;马超【作者单位】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农林系,陕西汉中723001;汉中市农技中心茶技站,陕西汉中723001;汉中市农技中心茶技站,陕西汉中723001;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汉中市略阳县华源茶厂,陕西略阳724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326陕西茶园面积899.3 km2,年产茶2.6万 t,茶产业综合年产值29.2亿元,茶树良种引进推广工作向来倍受重视。
优质茶树新品种鄂茶12号选育报告摘要:以福鼎大白茶[Camellia sinensis(L.) O. Kuntze cv. Fuding Dabaicha]自然杂交后代为育种材料,经系统选种,无性繁殖,育成了优质茶树新品种鄂茶12号[C. sinensis(L.)O. Kuntze cv. E-Cha No.12](原代号04-3-9)。经多年的品种比较试验及示范试种结果表明,该品种属中生种;制绿茶嫩香持久,品质优异;茶多酚、水浸出物含量分别比福鼎大白茶高27.18%和 6.95%;鲜叶产量比福鼎大白茶高36%以上;并且耐寒、耐旱,抗病虫能力较强,移栽成活率高。关键词:茶树品种;鄂茶12号;制茶品质;鲜叶产量;抗逆性Breeding Report of High-Quality New Variety Camellia sinensis cv. E-Cha No.12 Abstract: High quality new variety 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 cv. E-Cha No.12 (Serial number: 04-3-9) was derived by systematic selection and vegetative propagation from C. sinensis(L.) O. Kuntze cv. Fuding Dabaicha natural offspring. After years of trials and demonstrat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t belonged to medium-sprouting variety; its green tea had durable delicate aroma and excellent quality; the content of TP(Tea polyphenol) and water extracts was 27.18% and 6.95% higher than that of C. sinensis Fuding Dabaicha respectively; fresh leaf yield was 36% higher than that of C. sinensis Fuding Dabaicha; it had strong resistance to coldness, drought, diseases and pests and also had high survival rate after transplanting.Key words: tea variety; Camellia sinensis(L.) O. Kuntze cv. E-Cha No.12; tea quality; fresh leaf yield; resistance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名优茶的消费量迅速增长,在茶叶生产上形成了茶树无性系良种紧俏、特别是适制名优绿茶的无性系良种明显稀缺的状况。为加速优质茶树品种选育,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及茶产品提档升级,笔者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展了茶树新品种选育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努力,选育出了优质绿茶品种鄂茶12号,现将选育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选育经过1999年10月,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茶树品种园,采收一批福鼎大白茶[Camellia sinensis(L.) O. Kuntze cv. Fuding Dabaicha]自然杂交后代的种子,进行播种育苗。2001~2002年通过对幼苗进行初步观察,筛选出不同变异类型的优良单株,并对优良株系进行了扦插繁殖。2003年将第一批株系苗移栽到新建立的茶树资源圃集中观察[1]。2004年春,将新入选的单株重新编号,其中编号为04-3-9的单株具有发芽整齐、萌芽力强、节间较短、芽叶紧凑、叶色绿、有光泽、抗性强等特点,确认为一优良株系。2004年在本所试验园布置品种比较试验[2],并在湖北省内的武汉、咸宁、孝感等地进行区域试种。2011年4月通过了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定名为鄂茶12号,审定编号为鄂审茶2011002。1.2品种比较试验1.2.1试验设计在本所试验园对品种比较试验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13.5 m2,种植规格为单行条栽,行距和丛距分别为150 cm×33 cm,每穴3株;以国家级绿茶品种福鼎大白茶为对照(CK)。1.2.2品种比较试验园管理种植前试验园全面深翻50 cm以上,将花生饼肥6 000 kg/hm2、过磷酸钙1 500 kg/hm2充分拌匀后施入土中,平整厢面。2004年秋定植参加品种比较试验茶苗,并在离地面15~20 cm处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为确保试验顺利进行,加强幼苗期管理。2006年春季进行第二次定型修剪,夏季进行第三次定型修剪,随后打顶养蓬,进行系统的观察鉴定。1.2.3鉴定内容品种比较试验的前两年主要是保证移栽成活率,完成三次定型修剪,并进行生长状况及适应性等项目的观察鉴定。后三年对各品种的新梢物候期、发芽密度、鲜叶产量、烘青绿茶品质、生化成分及抗逆性等主要经济性状进行系统的观察鉴定。2结果与分析2.1营养芽物候期在2006~2008年,每年于3月上旬,在每个小区固定剪口以下的腋芽6个,从芽萌动至1芽3叶期,隔天观察记载一次,各物候期的确定均以30%的观察样通过为标准。经观察记载结果表明,鄂茶12号的1芽1叶期为3月24日,比福鼎大白茶迟3 d,有效积温比福鼎大白茶高25.8 ℃,但后期芽叶生长速度较快,1芽2叶期和1芽3叶期均比福鼎大白茶迟1 d,特别是1芽3叶期的有效积温,反而比福鼎大白茶低17.9 ℃,具体结果见表1。2.2发芽密度与芽叶性状物候期通过1芽2叶期时,在每个小区固定3个观测点,每个点都用33 cm2的取样方框观测框内的芽梢数,取平均值,测定结果如表2,从表2可见,鄂茶12号的发芽密度超过了福鼎大白茶,但百芽重略轻于福鼎大白茶。2.3鲜叶产量测定对完成定型修剪后的茶树,在2007年进行打顶采摘,进入测产阶段。按品种发芽迟早,待新梢生长到1芽3叶时采摘1芽2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分批多次采摘,全年分别按小区测定产量。2007~2009年3年的鲜叶平均产量结果见表3,从表3可见,鄂茶12号的鲜叶产量比福鼎大白茶增产幅度为36.2%。2.4制茶品质鉴评春茶第一轮新梢均通过1芽2叶期时,留鱼叶,采摘1芽2叶制作烘青绿茶,由同行专家采用文献[3]的方法对干茶进行密码审评。2008~2009年2年的感官审评结果见表4,从表4可见,鄂茶12号所制烘青绿茶的外形细嫩绿润显毫,汤色嫩绿尚亮,香气嫩香尚持久,p2.6抗逆性比较分别在2007~2009年每年越冬后的2月下旬和夏季高温干旱季节的7~9月,在每小区固定3个观测点,分别调查50片叶,采用5级评定法(叶片受害率≤5%为0级,5%~15%为1级,15%~25%为2级,25%~50%为3级,>50%为4级)对耐寒性及耐旱性进行田间自然鉴定。同时在茶树生长期间,对茶小绿叶蝉(高峰期)、黑剌粉虱、枝梢黑点病等进行田间调查,结果见表6。从表6可见,鄂茶12号的寒害率为5.2%,旱害率6.2%,均低于福鼎大白茶。同时显示,鄂茶12号对茶小绿叶蝉、黑剌粉虱、枝梢黑点病的抗性较强。3小结通过多年来的品种比较试验和系统观察鉴定,新品种鄂茶12号为小乔木型[5]、小叶类、中生种。树姿较直立;叶片呈上斜状着生,叶长椭圆形,成叶色绿,有光泽;芽叶淡绿色,茸毛中等,叶面微隆,叶身平,叶尖渐尖,叶质柔软。芽型紧凑,节间较短。发芽整齐、萌芽力强,1芽1叶盛期为3月下旬;产量高,五年生茶树鲜叶产量可达3 177.8 kg/hm2;春茶1芽2叶蒸青样的氨基酸含量为3.5%,制成的烘青绿茶外形细嫩绿润显毫,汤色嫩绿尚亮,香气嫩香尚持久,滋味鲜醇,叶底嫩绿明亮,品质优良;耐寒、耐旱性强,抗病虫能力较强;移栽成活率高。参考文献:[1] 闵彩云,贾尚智,金孝芳,等. 优质茶树资源创新与育种[J]. 湖北农业科学,2009,48(11):2769-2771.[2] 陈亮,虞富连,杨亚军,等. 茶树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87-106.[3] NY/T 787-2004,茶叶感官审评通用方法[S].[4] 中国标准出版社第一编辑室. 茶叶标准汇编[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5] 白堃元.中国茶树品种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广西适合种植什么油茶品种广西是我国油茶产区之一,地理条件适宜种植油茶树。
油茶树生长迅速,寿命长,适应力强,能够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因而受到了广西农民的喜爱。
在广西,种植油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下面将介绍几种广西适合种植的油茶品种。
一、桂北红毛油茶桂北红毛油茶是广西地区常见的油茶品种之一,以其耐贫瘠、耐旱、耐寒、抗病虫害等特点而广受农民欢迎。
桂北红毛油茶的产量高,油味浓郁,品质上乘,深受市场青睐。
另外,桂北红毛油茶生长迅速,适应力强,容易管理,非常适合广大农民种植。
二、广东大果油茶广东大果油茶是一种优质油茶品种,适合在广西地区种植。
广东大果油茶生长力强,树势硬,抗逆性好,能够适应广西地区的气候环境。
广东大果油茶的果实较大,籽仁肥厚,油量高,含油量在68%以上。
而且,广东大果油茶油质优良,油色呈淡黄色,香气纯正,滋味醇厚,深受消费者喜爱。
三、那坡油茶那坡油茶是广西地区著名的油茶品种之一,也是一种高油量品种。
那坡油茶果实分量大,果肉肥厚,籽仁富有油脂。
那坡油茶的油料产量高,油质优良,具有高经济效益和良好的市场前景。
另外,那坡油茶生长力强,适应能力强,适合在广西地区种植。
四、白心油茶白心油茶是广西地区适合种植的一种油茶品种。
白心油茶具有油质优良、勤产丰收、纯种优良、树势强壮、生长迅速等特点。
而且,白心油茶的果肉洁白、油量高、油脂香纯,是一种非常有市场竞争力的油茶品种。
广西地区适宜种植白心油茶,可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五、乌红油茶乌红油茶是广西地区适宜种植的一种油茶品种,也是广西地区普遍种植的品种之一。
乌红油茶的油质纯正,味道醇厚,油色呈深红色,受到市场的青睐。
乌红油茶的产量高,耐旱性强,生长力强,能够适应广西地区的气候环境。
因此,乌红油茶是广西地区农民首选的油茶品种之一。
以上是几种广西适合种植的油茶品种,每个品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应能力,能够满足广西气候环境的需求。
农民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种植的油茶品种,以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
白茶品种及产区介绍
白茶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名茶,其制作工艺独特,品种丰富,产区广泛。
以下是对白茶品种和产区的介绍:
1. 白茶品种:
白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品种:
- 白毫银针:以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等优良茶树品种的嫩芽为原料,形状似针,密披白毫,色白如银,因此得名。
- 白牡丹:以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等品种的嫩梢和一芽一叶初展的嫩芽为原料,形似牡丹,色白如银,因此得名。
- 贡眉:又称为寿眉,以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等品种的一芽二叶、一芽三叶为原料,形似眉毛,色黄绿。
- 新白茶:以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等品种的一芽二叶、一芽三叶为原料,形似牡丹,色黄绿。
2. 白茶产区:
白茶主要产于以下地区:
- 福建:福建是白茶的主要产区,包括福鼎、政和、松溪、建阳、福安等地区。
其中,福鼎是白茶的主产区之一,其出产的福鼎白茶品质最为优良。
- 贵州:贵州的湄潭、正安、习水等地区也有少量白茶生产。
- 江西:江西的婺源、德兴、吉安等地区也有一定的白茶产量。
- 安徽:安徽的黄山、池州等地区也有一定的白茶产量。
总的来说,白茶的品种丰富多样,不同品种的茶叶在品质和口感
上有所不同。
而白茶的产区主要集中在福建和周边省份,其中福建福鼎的白茶品质最为优良。
茶树优良品种
1、茶树优良品种的概念
茶树优良品种,是同当地原有品种比较而言的。
一般认为,茶树优良品种应该是在一定地区的气候、地理条件和栽培、采制制度下,能够达到高产稳产,制茶品质优良,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对病虫害和自然灾害抵抗能力较强。
因此,只有在同一自然区域内,比较一致的栽培和采制条件下,通过与当地标准种和推广种的对比试验,才能确定品种的良莠。
同时,还要根据各个茶树品种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和制茶工艺优良品种的高产优质特点,才能得以发挥。
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良种良法。
茶树的良种良法,更有甚于一般农作物,它不仅要求有良好的栽培方法,而且还要求有良好的制茶工艺。
这一点往往被有的生产者所忽视,必须加以强调。
在茶叶生产和科学实验中,不同的栽培环境和不同的茶类花色,也会给茶树良种赋予不同的概念。
譬如,高山茶园和低丘茶园,对茶树良种的要求,就各有侧重;红茶区和绿茶区,对茶树良种的要求,更有明显区别。
茶树良种是在特定的生态和栽培采制条件下形成的。
因此,必须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栽培特点和茶类要求选定茶树良种。
构成茶树优良品种的性状是多方面的,包括丰产性、适制性、适应性和抗逆性等。
选用茶树良种,应根据上述性状,综合评定,样样都好,最为理想,然难以获得。
如果某一方面突出,其他方面一般,而当地又很需要,也可以作为茶树良种加以利用。
在茶叶生产上,常使用品种、品系、
类型、群体等名词,这些名词的含义,根据我们以往确定的标准,说明如下:
品种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性状和特性比较一致而稳定,并且已有生产栽培者,称为品种。
例如福鼎大白茶、龙井43等。
品系新选育出的材料,具有一定经济价值,性状和特性比较一致而稳定,并且已有一定数量的繁殖后人,在未投入生产栽培之前,称为品系。
例如菊花春、大叶云峰等。
群体品种某一茶区的茶树群体,在植物学、生物学和经济学上,具有一定特点和一定稳定性,但组成复杂,类型很多,而难以某一类型作为代表,则称为某某地方群体。
例如龙井茶区的茶树,称为龙井群体祁门茶区的茶树,称为祁门群体。
或简称龙井种、祁门种。
类型地方群体品种之中,某些茶树性状比较一致而稳定,并具有一定性状特点和经济价值,而成为独特的集团,在其未单独繁殖应用之前,称为某某地方群体的类型。
例如祁门群体中的槠叶类型,则称为祁门槠叶类型。
2、茶树优良品种简介
在我国丰富多彩的茶树品种宝库中,蕴藏着大量优良品种和宝贵的育种原始材料。
中国茶叶学会1965年在福州召开的"全国茶树品种资源研究及利用学术讨论会"上,曾提出21个茶树地方品种,作为第一批推荐良种。
当时主要考虑到栽培较广,影响较大的一些品种,同时,也照顾到地区的代表性,以便各地就地推广。
除了这些推荐品种外,各地还有不少地区性的茶树良种。
近十多年来,通过茶树品种资源的调查、整理、又发掘不当选良种,可供生产推广应用。
如福建的福安
大白茶,湖南的江化苦茶、安徽的凫峰杨树林茶、黄山群体等。
根据初步研究和度种,所术品种均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优良性状,特别是江华苦茶在湖南红茶区、凫峰杨树林茶在安徽绿茶区,颇受生产者的欢迎。
黄山群体引种到山东,表现有较强的抗寒性,也受到山东茶叶试种地区的欢迎。
近二十年来,一些科研和教学单位,还先后选育出一批茶树新品种、品系,如湘波绿、槠叶齐、高桥早;福云6号、7号、8号、10号、23号;安徽1号、3号、7号、9号;黔湄419、502、701、702;英红1号;浙农12、21、25、迎霜、翠峰、劲峰等。
我所也选育出一批茶树新品种、品系,如龙井43、碧云、菊花春、紫笋、金桔、金匙、大叶云峰、大叶长、竹枝春、龙井长叶、云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