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级古典精华_柯达雷丁娜_Kodak_Retina_IIIS_德国旁轴相机

高级古典精华_柯达雷丁娜_Kodak_Retina_IIIS_德国旁轴相机

高级古典精华_柯达雷丁娜_Kodak_Retina_IIIS_德国旁轴相机
高级古典精华_柯达雷丁娜_Kodak_Retina_IIIS_德国旁轴相机

高级古典精华柯达雷丁娜Kodak Retina IIIS 德国旁轴相机

30年代柯达Kodak在斯图加特买下Nagels相机厂并开始在德国生产其最著名的Retina、Vollenda高档机系列。

50年代中后期,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希望相机能够提供可更换的镜头。虽然Retina后期的几个型号也提供了可更换镜头,但实现的非常勉强。

Kodak也推出了基于Retina IIIC机身的非折叠式型号Retina IIIS,将可更换镜头的范围扩展到从28mm到200mm,从而使IIIS得到了28mm、35mm、50mm、85mm、135mm、200mm等各焦段完整的镜头系列,而且有施耐德和罗敦斯多克两大高档系列镜头其中F 1.9/ 50mm镜头更是收藏、使用的极品。

IIIS有很多优秀的设计,取景框内有35mm、50mm、85mm、135mm线框,可根据所装镜头自动切换亮框。这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设计。最为国外爱好者推崇的,是它可以和Retina甚至福伦达单反通用部分镜头,这是同时代其他高档机型从未有过的特色。与同受追捧的Retina IIIC相比,RetinaIIIS的产量仅为45000台。

柯达Kodak是美国的牌子,但这部相机上却清清楚楚的写着”Made in Germany”。这是怎么回事?关于Retina和Kodak之间的关系要从Retina之父,德国人August Nagel博士说起。他最早在位于Stuttgart

的Contessa-Nettel从事相机的设计和制造(这个厂于1926年与另外几个厂一起合并成为相机界的巨人Zeiss Ikon),后来他创办了自己的Nagel Camerwerks,地点仍然设在Stuttgart。1931年,Kodak买下了Nagel Camerwerks,改名为Kodak A.G.,但仍然由August Nagel博士负责管理。Retina就是从这里诞生的。

当时35mm相机问世还不久,主要的生产厂家是两大巨头徕卡Leica和蔡司Zeiss。他们生产的相机价格昂贵,普通消费者难以负担。August Nagel博士一直在考虑设计一种不可更换镜头的折叠式35mm相机,希望凭借其低廉的价格和良好的便携性来吸引广大的业余摄影爱好者。1934年,第一部Retina 终于问世了。即使按照当时的标准,这也是一部非常简陋的相机,甚至连测距仪都没有。但简单的结构同时也带来了轻巧和低故障率的机身以及诱人的价格。更重要的是,Kodak这个强大的后台还为Retina装备了一样秘密武器。当时的35mm胶卷片盒没有统一的标准,用户买回胶卷以后要在暗房或者暗袋里装入胶卷片盒,拍完以后再取出来冲洗,这种繁琐的胶卷装卸方式也成了35mm摄影普及的一个障碍,令许多普通消费者望而生畏。在推出Retina的同时,Kodak的新型一次性,胶卷片盒Daylight Loading Cartridge (DLC)也同时登台亮相。这种片盒出售时胶卷已经装在里面,冲洗的时候拿出胶卷,片盒就丢弃了,用户不再需要在暗房或者暗袋里完成胶卷的装卸,普通人也能轻松地享受起摄影的乐趣,这就是我们现在一直在用的135胶卷,从Kodak最早推出它那一天起至今并没有多少变化。

Retina和DLC给Kodak带来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到1939年,Retina系列相机已经销售了超过26万部,这在当时是一个惊人的数字。Retina几乎是35mm折叠式相机的代名词,而DLC更加成为35mm相机胶卷的工业标准。毫不夸张的说,正是由于Retina相机和Kodak DLC的出现,35mm摄影器材真正走入千家万户,柯达雷丁娜Kodak Retina IIIS相机是August Nagel博士最经典最得意的一款

[德国,古典,哲学,其他论文文档]德国古典哲学对美学基本问题的贡献

德国古典哲学对美学基本问题的贡献(1) 摘要:鲍姆嘉通为美学命名以后,美学问题便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 今的美学家都非常重视美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还特别注意区分德国古典 哲学家对美及其相关概念的不同论述。笔者认为,德国古典哲学对美学史的突出贡献是奠 定了美学基本问题,这恰好是学术界所忽略的。 关键词:德国古典哲学;美学;康德;席勒;黑格尔; 一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山祖师,自觉地认识到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在绝对发挥审美主体能动性的基础上,揭示出美学基本问题。其次,《判断力批判》上卷,通过对审美和崇高以及艺术创造活动的分析来阐述美学基本问题。在“美的分析”中,康德明确地指出审美 判断必须“包含着对象对于主体的一种关系”。1想象力在康德美学中是介于感性直观与 知性分析之间的,他认为审美主体的想象力和知性的自由活动与客体的形式密切相关,并把这一点看作是审美情感活动的特殊性所在。也就是说,谈美就离不开美感。康德说:“美若没有着对于主体的情感的关系,它本身就一无所有。”1审美对象是为审美主体而存在的, 唯有审美主体才能以纯真的情感把握对象之美。可见,简单地把康德“美的分析”说成是 美感心理分析或者斥之为形式主义,都是不公正的。 康德对崇高的分析是从审美主客体的矛盾冲突上加以论证的。他指出:崇高感受是“这一 对象对我们同时快速地交换着拒绝和吸引。”1它先是破坏了主体的想象力和知性的和谐,使之惊惧;然后是想象力在理性观念的协助下又被对象所吸引,最终沉浸在崇敬的愉快里。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主体由被动变主动,最后是以人道主义精神解决了主客体的矛盾冲突,也就是说“把这对于主体里的人类观念的崇敬变换为对于客体”。1康德在这里发现了美与崇高在审美主客体关系上的区别,美是主客体艺术地和谐一致,崇高则是主客体对立冲突直至解决的表现。这是康德站在美学基本问题的高度分析解决美学具体问题的结果,尽管当时还没有历史发展的辩证观点。 关于艺术创造,康德证明了艺术美是人与自然的融合贯通。在他看来,蜜蜂筑造蜂巢是本能的产品,高山大海是自然作用的结果,它们酷肖艺术可又终归不及艺术。艺术作品是人自觉能动的创造物,它产生于人们自由愉快的游戏活动中,从它身上可见到人的自由理性的作用。因为,艺术品“不受一切人为造作的强制所束缚,因而它好像只是自然的产物”。1康德也 把艺术品称之为“第二自然”,他强调天才受自然的恩赐给艺术立法,创造出审美意象。 再次,《判断力批判》下卷(即目的论判断力的批判)实现了审美主客体的统一。主观形式的目的性与客观自然的目的性终于结合起来,审美主体和自然美的对象达到了统一。歌德 和黑格尔对康德这个思想大为赞赏,而我国美学界许多人把《判断力批判》下卷视为神学 目的论或武断地说下卷与美学没关系。缺乏有机整体的观点,当然无法理解康德美学思想 中目的论的合理内核。

西方文论

17春《西方文论》作业_3 交卷时间:2017-06-09 14:24:57 一、单选题 1. (4分)柏拉图所区分的三种叙述,包括“摹仿叙述”、“单纯叙述”和? A. “混合叙述” ? B. “对话叙述” ? C. “独白叙述” ? D. “表现叙述”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西方文论,2.1柏拉图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2. (4分)斯塔尔夫人提到的“南方文学”的典型例子是 ? A. 希腊文学 ? B. 英国文学

? C. 德国文学 ? D. 法国文学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西方文论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3. (4分)“艺术幻觉”是由下面哪个学派提出? A. 苏格拉底学派 ? B. 毕达哥拉斯学派 ? C. 犬儒学派 ? D. 智者学派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西方文论,1.2前柏拉图时代的美学和文论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4. (4分)“鉴赏是通过不带任何利害愉悦或不悦而对另一个对象或一个表象方式作评判的能力;一个这样的愉悦的对象就叫作美。”持此观点的是 ? A. 柏克 ? B. 鲍桑葵 ? C. 康德 ? D. 歌德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西方文论,6.3《判断力批判》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5. (4分)下面被视为古希腊美学的创立者的是 ? A. 德谟克利特 ? B. 毕达哥拉斯 ? C. 柏拉图 ? D. 赫拉克利特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西方文论,1.2前柏拉图时代的美学和文论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6. (4分)女性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批评的关联是 ? A. 二者从重读经典开始,并在自己的立场上剥离出曾被湮没的意义? B. 二者都关注女性权利在文学中的体现 ? C. 二者都以激进的姿态否定经典 ? D. 二者都强调从“弱势性别”角度来关注“弱势文化”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西方文论,10.3以话语权力、意识形态为圆心的文化批评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7. (4分)西方文论史上第一个严格区分了“美”与“崇高”的思想者是()。 ? A. 休谟

德国古典文论:歌德

第三节歌德 一生平及著作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德国著名的作家和思想家,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城的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父亲是法学博士,做过法兰克福市议员,母亲是市议会议长的女儿。 1765-1768年,歌德遵从父愿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但他自己却喜爱艺术和自然科学。 1768年因病回家修养,病愈后1770-1771年就学于斯特拉斯堡大学,成为法学博士。 他早年接触了斯宾诺莎哲学,与“狂飙突进”运动作家、思想家相识,尤其受赫尔德影响,与赫尔德一起发动和领导了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 1771年8月,歌德回到故乡,10月14日发表演说《莎士比亚命名日》, 1772年写成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冯·伯利欣根》,旋即蜚声德国文坛。 1774年,他写成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以及一些抒情诗,并开始构思《浮士德》,其片断于1790年出版。 1775-1786年,歌德应邀担任魏玛宫廷枢密顾问和大臣,期间试图推行改革,但阻力重重。 由于政治上的不顺利,加上对科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的牵挂,歌德

于1790年摆脱了宫廷生活,去意大利游历,潜心研究古希腊罗马雕塑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等,其思想由早期浪漫派倾向向古典主义转变。 从1794年7月开始,他同席勒亲密合作,自觉地走上了古典现实主义道路,共同为创立德国民族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直至1805年5月9日席勒去世。 经过10年的努力,两位德国的伟人将德国文学推向了古典现实主义的高峰。 他曾与席勒合写《警句》,在席勒的敦促和相互切磋下,于1796年完成了《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 1806年《浮士德》第一部脱稿,于1808年出版。 1809年歌德完成长篇小说《亲和力》, 1811年开始撰写自传体小说《诗与真》,1830年脱稿, 1823年起,爱克曼到魏玛拜访歌德,并担任歌德秘书,直至1832年歌德在魏玛逝世,写下了《歌德谈话录》。 1831年,《浮士德》第二部脱稿。 集中体现歌德文论思想的著作主要有:《论德国的建筑艺术》(1772)、《说不尽的莎士比亚》(1813)、《评述温克尔曼》(草稿,1805)《歌德格言和感想集》、《诗与真》(1831)、《歌德谈话录》(1823-1832)。他的这些文论著作与学究式的纯粹理论思辨不同,是一种直觉感受的抒发。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当代启示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当代启示 近期通过在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培训课程的学习,激起了我对马克思主义原著研读的热情,使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理解,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其中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终结》)以往我并不熟知,而此次党校的培训课程将其与《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书信等一起作为经典著作研读书目,让我对该著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老师课堂的讲解及自己课后的学习,我对《终结》的内容有了初步认识,并对该著作的现实指导意义有了粗浅的思考。下面从其重点内容、理论价值、对当代的启示等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终结》的重点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完整的理论指导体系,然而又是开放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体系。《终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该著作中,恩格斯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并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思想。《终结》共四个章节,分别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分析黑格尔哲学及其辩证观;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及哲学基本问题进行分析阐述;揭露了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表现;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所实现的哲学变革,论述辨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

列基本原理。 二、《终结》的理论价值 (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析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完备的理论体系,而《终结》是恩格斯对当时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理论基础的分析和自诞生以来40年发展成果的总结。恩格斯在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进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研究, 强调了实证科学在哲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出马恩唯物史观具有革命性变革的实质。 (二)对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性吸收。恩格斯在《终结》中肯定黑格尔及费尔巴哈哲学的历史作用,同时又批判了黑格尔保守的客观唯心主义及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吸收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正确的基本哲学内核,使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 (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进行分析阐述。恩格斯在《终结》中指出,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隐藏在社会现象背后的规律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阶级产生和阶级斗争的根源在经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三、个人对《终结》当代启示的几点思考 (一)生产力及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启示《终结》中着重论述唯物史观,恩格斯在科学分析社会历史领域的客观规律与人的活动的基础上,揭示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或经济关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后感培训资料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后感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后感恩格斯所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著作之一。它的核心内容是全面的阐述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主要是阐明德国古典哲学是怎样通过费尔巴哈这个中介环节而产生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批判了唯心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人性论和不可知论等错误观点。以一种总结并发展着的思维将哲学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马克思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来概括自己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凝聚自己时代最精致、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从而成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地扬弃了旧哲学,特别是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可以说,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建立的一个重要前提。而在这里,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批判。在肯定黑格尔哲学的前提下,恩格斯科学地揭示了黑格尔哲学所包含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对其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同时又深刻分析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体系与其辩证方法的矛盾,考察了黑格尔哲学的解体过程。对于费尔巴哈哲学,恩格斯则从哲学基本问题出发,确认了其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肯定了其推翻黑格尔哲学的“绝对观念”、“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的“解放作用”;同时又指出了它的重大缺陷,即没有摆脱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特别是没有摆脱唯心史观。以肯定与否定的视觉同时公正的看待哲学的发展,是唯物主义的进步,更是哲学史的新的突破点。 在批判分析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恩格斯集中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及其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伟大革命变革。马克思和恩格斯冲破了社会历史领域的特殊性给人们造成的认识上的障碍,揭示了“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起作用的一般运动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结束了唯心史观历史观领域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局面。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成为一种完全不同于旧哲学的新的哲学。

古代西方文论.doc

第一编古代文论 西方古代文论概述 时期界限:从古希腊、罗马、中世纪直至文艺复兴。 发展脉络:“二希精神”(“希腊精神”和“希伯莱精神”) 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希伯莱精神和希腊精神,整个世界就在它们的影响下运转。在一个时期世界会感到一种力的吸引力更大,另一个时期则是另一种力更受瞩目。世界本应在这两极之间取得均衡,只是事实上又从来不曾做到过。” 古希腊(罗马):希腊精神主导——欧洲中世纪:希伯莱精神主导——意大利文艺复兴:希腊精神的涅槃重生 第一章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古希腊文论大体发源于公元前6世纪,极盛于公元前5世纪到4世纪,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时代,这也是西方文论发展史上最富于原创力的时代。 柏拉图著作甚丰,有近三十篇对话流传至今,其中《伊安》《理想国》《法律》《斐德若》《会饮》等篇直接与文艺理论相关。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文论著作是《诗学》和《修辞学》。第一节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 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 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理论 德谟克利特的模仿说 苏格拉底的模仿说与功用说 第二节柏拉图的文艺思想 柏拉图的生平和时代 柏拉图的文艺观 柏拉图文艺思想中的积极因素 柏拉图文艺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节亚里士多德和《诗学》 亚里士多德的生平、著作 《诗学》的方法论 《诗学》中的一般艺术原理 对《诗学》的评价 第一节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 一、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 毕达哥拉斯的基本哲学观念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数”。因为万物都能用数去计算,所以认识世界就是认识支配世界的“数”。 1、“美是和谐统一” “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 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长度有关,音乐是否协调与发音体的体积比例有关。 2、“小宇宙”与“大宇宙”的和谐统一 人的身体跟宇宙天体一样,都由数的和谐原则统辖,人的内在和谐可以受到外在和谐的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 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阐述了德国古典哲学解体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关系,再现了西方启蒙哲学的悖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表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源于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源于西方近代启蒙哲学的悖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是哲学领域的革命,也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读恩格斯的这部哲学经典,接受哲学智慧的滋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时代背景简介 德国古典哲学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资产阶级的哲学,是近代西方哲学发展的高峰。“德国是一个哲学的民族,”尽管在经济上落后于英国和法国,在“历史废旧物品堆藏室中布满灰尘”,但德国在哲学上“与时代保持在同等水平。”因而,德国古典哲学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回顾了德国古典哲学的解体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过程。恩格斯写作这部著作,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为了实现马克思的一个愿望。马克思早年的一个愿望,就是阐述他自己的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为此,他于1845年春写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简称《提纲》),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当时没打算发表,而是准备在《提纲》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做详尽的阐述。可是,此后马克思“没有过机会再回到这个题目上来。”1883年马克思逝世,这个任务便历史地落在了恩格斯的身上。 第二,为了批判一股错误思潮。19世纪70-80年代,资产阶级宣扬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否认社会发展规律,用道德原则和观念解释人类社会历史;宣扬伦理社会主义,主张社会主义是不可认识、也不能实现的彼岸世界,其目的是让工人阶级放弃社会主义。这股思潮,引起了思想混乱,对德国工人阶级政党产生了不良影响。批判错误思潮,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成为当时的一项紧迫任务。 第三,为了写作一个书评。丹麦哲学家施达克出版了一本研究费尔巴哈的著作,书名就叫《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新时代》杂志编

西方文论笔记整理

第一章总论 §一、西方文艺理论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1、学科性质 §西方文艺理论又叫西方诗学、西方文论,是西方对文学认识和研究的总汇,是西方进步文艺思想的结晶。 §西方文艺理论是文艺学的下级学科。文艺学有三大分支学科: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西方文艺理论是文学理论的子学科。 §2、研究对象 §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成果、理论主体和研究方法。 3、研究任务 (1)、西方文艺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研究 (2)、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成果批判 (3)、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主体研 (4)、中西文艺理论比较研究 4、研究方法 §(1)、以人为本。文学是人学,研究文学也就是研究人,研究文学如何显现人、表现人、理解人。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正确的理解人、尊重人,并把这作为评判西方诗学的重要尺度。

(2)、比较的方法。包括中西比较、古今比较、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等 (3)、史实与史鉴相结合。强调辩证法和历史观的渗透。 (4)、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5)、多学科融合。 二、西方文艺理论的典型形态 §1、哲理性文论 §2、经验性文论(诗性文论) §3、政治性文论 §4、职业批评家的文论 三、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走向:中心而非中心(一元而多元) §西方文艺理论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尽管其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情形,但理论家们大多有研 究的重点和中心,理论研究呈一元化态势。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研究者们不再有统一的研究重点和中 心,理论研究呈多元化态势。固守某个中心或重点,虽 有些固执甚至偏狭,但却踏实,没有统一的重点和中心,虽显得宽容、全面,但却彷徨。 1、自然中心(公元前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 §理论家们普遍视艺术为自然的模仿。古希腊文论、古罗马文论、中世纪文论、文艺复兴时期文论、新古典主义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后感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后感恩格斯所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著作之一。它的核心内容是全面的阐述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主要是阐明德国古典哲学是怎样通过费尔巴哈这个中介环节而产生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批判了唯心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人性论和不可知论等错误观点。以一种总结并发展着的思维将哲学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马克思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来概括自己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凝聚自己时代最精致、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从而成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地扬弃了旧哲学,特别是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可以说,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建立的一个重要前提。而在这里,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批判。在肯定黑格尔哲学的前提下,恩格斯科学地揭示了黑格尔哲学所包含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对其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同时又深刻分析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体系与其辩证方法的矛盾,考察了黑格尔哲学的解体过程。对于费尔巴哈哲学,恩格斯则从哲学基本问题出发,确认了其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肯定了其推翻黑格尔哲学的“绝对观念”、“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的“解放作用”;同时又指出了它的重大缺陷,即没有摆脱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特别是没有摆脱唯心史观。以肯定与否定的视觉同时公正的看待哲学的发展,是唯物主义的进步,更是哲学史的新的突破点。 在批判分析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恩格斯集中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及其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伟大革命变革。马克思和恩格斯冲破了社会历史领域的特殊性给人们造成的认识上的障碍,揭示了“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起作用的一般运动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结束了唯心史观历史观领域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局面。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成为一种完全不同于旧哲学的新的哲学。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的立场,恩格斯指出:“这就是说,

德国启蒙主义文论

德国启蒙主义文论 1、德国启蒙主义 2、莱辛的文学思想 3、林尔德的民族文学理论 16世纪以后的德国,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战争,造成经济落后和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直到18世纪中期,启蒙运动才逐渐展开。德国启蒙运动的兴起首先是由于法国的影响,法国的古典主义和启蒙思潮直接刺激了德国的知识分子,他们深感只有像法国那样的思想文化运动.才能促成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进步,摆脱落后的状况。但由于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德国启蒙运动的目的同法国也有差异,它的当务之急还不是像法国那样制造反封建制度的革命舆论,而是首先以统一国家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 德国文艺领域在18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受高特舍特和温克尔曼古典主义思想的影响,开始时表现为对法国古典主义的摹仿,以后又表现为对古典主义的批判,为发展统一的民族文学而斗争。这个时期的代表著作是莱辛的《拉奥孔》和《汉堡剧评》。18世纪70年代发生的“狂飙突进”运动标志着德国启蒙运动的深入,赫尔德是这一运动的精神领袖,他为建立德意志民族文学作出了理论贡献。 德国启蒙运动的首要任务是争取实现民族的统一,莱辛认为,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族文化是实现民族统一的途径,这一认识是他及同时代的德国人从事艺术理论批评和创作实践的巨大推动力。 2、莱辛的文学思想 ●莱辛(1729—1781)是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优秀剧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德国民族文学和现实主义戏剧理论的 奠基人。他出生于萨克森的一个牧师家庭,少年时期学习古代语言,后来进莱比锡大学学习神学,并醉心于自然科学、哲学、语言学,具有文学艺术的渊博知识。1748年到柏林,开始从事文学评论,与高持舍特进行论争,1765年写成美学名著《拉奥孔》.1766年受聘为汉堡民族剧院的顾问和剧评家,出版评论集《汉堡剧评》。 ●“ 斯彭司对于诗画互相类似的看法是最离奇的。他相信这两种艺术在古代结合得非常紧密,经常携手并行,诗 人总是要向艺术家看齐,而艺术家也总是要向诗人看齐。斯彭司不曾想到,诗是一门范围较广的艺术,有一些美是由诗随呼随来的而却不是画所能达到的;诗往往有很好的理由把非图画性的美看得比图画性的美更重要。 所以每逢他在古代诗人和艺术家之间发现到顶细微的分歧时,他就陷入困境,想出一些最离奇的脱身术。”——《拉奥孔》 ●“雕刻家要在既定的身体苦痛的情况之下表现出最高度的美。身体苦痛的情况下的激烈的形体扭曲和最高度的 美是不相容的。所以他不得不把身体苦痛冲淡,把哀专化为轻微的叹息。这并非因为哀号就显出心灵不高贵,而是因为哀号会使面孔扭曲,令人恶心。”——《拉奥孔》 ●莱辛从三个方面阐明了诗与画的界限: ●一是摹仿的媒介不同,画以空间中的形体和颜色为符号,诗以时间中的声音和语言为符号,因此,画是空间艺 术,诗是时间艺术。 ●二是摹仿的对象不同,画以空间中的颜色、形体为符号,宜于表现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并列的物体;诗运用在 时间中持续的声音和语言为符号,因此宜于表现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中持续的事物。画表现静态的美,诗表现动态的美。静态美包括人体美和精神美,动态美包括思想感情与故事情节。 ●三是艺术作品的效果不同,绘画作用于人的视觉,以形体、色彩引起欣赏者的美感;诗作用于人的听觉,通过 声音、语言使欣赏考产生丰富的联想。 ●莱辛认为诗与画的共同点在于都是摹仿的艺术,但由于摹仿的媒介、对象和产生的效果不同而成为各具特征的 艺术,混淆两者的界限,也就否定了他们的特殊性。 ●莱辛提出了诗与画的不同美学原则。莱辛所说的诗与画的界限,实际上是指诗与雕塑这种造型艺术的界限。他 通过对维吉尔的诗所描写的拉奥孔和雕塑《拉奥孔》的比较,提出了画的最高原则是美,诗的最高原则是真。 ●因为绘画和雕塑作为空间艺术,它只宜描写在空间中并列的物体或某一瞬间的表情.擅长表现静态事物,这就 决定了它应着力描写的是事物的形态美或美的表情,因此美便成为绘画、雕塑创作曲最高美学原则。 ●“诗作为时间艺术,运用的是语言符号,所以在直接描写事物的形态美方面不如绘画、雕塑、但它却有比造型 艺术更广阔更白由的空间,它善于描写动态的事物.描写事物运动发展过程,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人类的心灵世界,所以诗的目的在于真实地描写自然和社会现实,所以,真实是诗创作的最高美学原则。” ●再次,菜辛提出了艺术的时空辩证观。莱辛虽强调画是空间艺术,诗是时间艺术,两者的界限不容混淆,但他 又没有把问题绝对化。他指出,“绘画所用的符号并非全都是自然的”颜色、线条,“诗所用的符号也不单是人为的”声音、语言,“文字作为音调来看待.也可以很自然地来摹仿可以耳闻的对象”;诉诸听觉的先后承续的人为符号与诉诸视觉的先后承续的自然符号的结合,是诗与音乐、舞蹈的结合;戏剧艺术、演员的表演是自然符号与人为符号的巧妙结合。因此“把多种美的艺术结合在一起,以便产生一种综合的效果,这种可能性和难易程度就要随这些艺术所用的符导的差异而定。”同时.菜辛指出,诗虽长于表现动作,但通过动作也可以暗示物体;画长于表现物体,但通过物体也可以暗示动作,但诗与画的界限并不能冈此而混淆。 ●最富孕育性的瞬间与最生动的感性形象 ●莱辛将艺术的时空辩证观运用于艺术创作,提出了关于选取“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他指出:“绘画在它

《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读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读 (一)写作背景 第一,19世纪中期自然科学取得重大成就,出现了以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生物进化沦等“三大发现”为标志的最新成果。但是,一些自然科学家如福格特、毕希纳、摩莱肖特等人却以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这些自然科学成就,抹杀了思想与物质的原则性区别,以至于费尔巴哈拒绝把自已的哲学叫做唯物主义。 第二,19世纪40~80年代,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欧洲资产阶级为了抵制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不仅复活德围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还歪曲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典哲学之问的关系,以达到歪曲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其代表性的思潮是德国的新康德主义和英国的新黑格尔主义。 第三,费尔巴哈发表的唯物主义和无神沦著作,遭到某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哲学家的否定和围攻。丹麦哲学家卡尔·施达克出版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为费尔巴哈辩护。但是由于施达克根本不懂划分哲学派别的标准,而是根据费尔巴哈“相信人类进步”、“追求理想的目的”等美好的理想和愿望,把费尔巴哈说成是唯心主义者,结果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 在这种情况下,“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正确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就成为摆在恩格斯面前的十分紧迫的任务。因此,应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机关刊物《新时代》的邀请,以评述《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为契机,恩格斯于1886年写下《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 (二)重要意义 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从对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的考察开始,到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结束,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 (1)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及产生作出了科学阐述。澄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它的理论来源——德罔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依靠对传统哲学极端谨慎、细致和科学的态度才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2)第一次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确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书报告

2016 — 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题目《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书报告 课程代码及课序号 HUM154-12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学号 xxx 姓名 xxx 学院 xxxx 专业 xxxx

前言: 恩格斯所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著作之一。它的核心内容是全面的阐述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主要是阐明德国古典哲学是怎样通过费尔巴哈这个中间环节而产生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批判了唯心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人性论和不可知论等错误观点,以一种总结并发展着的思维将哲学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书中不少的哲学命题,在我们日常的课堂学习中都是有所涉猎的,遇到时都会感到一丝亲切。而对于书中一些论述举例,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客观世界之中,倒显得不那么难理解,如果再能够联系自身实际,这样感受就会显得格外深刻。对中国哲学,我一直深赞其思想之精炼、语言之壮美。可是不知为何,从前对西方哲学、尤其是马克思哲学,一直都有一种误解,仿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间最为枯燥的东西。曾以为,西方哲学著作艰深枯燥无味,对常人来讲,都是被束之高阁、不被触及的。通过此书,我才真切认识到,哲学大厦是那样恢弘壮阔,思辨力是如此的美丽,而又如此的引人入胜。那种思维方式和逻辑性的培养对一个人的发展,抑或对一个民族的进步都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 阅读笔记: 《费尔巴哈论》一书的第一章主要通过分析黑格尔哲学,阐述辩证法的发展观。在论及黑格尔哲学体系时,重点分析了一个哲学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但是,在黑格尔看来,决不是一切现存的都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譬如书中所提到的“某种税制”,它存在,但它就未必是合理的。事实上,他认为现实性这种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即是说这个命题归结为“现

贝多芬音乐与德国古典美学

贝多芬音乐与德国古典美学 近来,我读了好几本论述德国古典美学的专著,同时也翻阅了散见于许多杂志中的有关论文,我发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不足之处:闭口不谈贝多芬的音乐。 这个缺陷的根源恐怕一直可以追溯到德国古典美学的形成。因为除歌德外,其他德国古典美学大师(如康德、黑格尔和席勒)由于种种原因居然没有一个提到贝多芬作品的。如果说,美学是一门总结文艺实践同时又转过来指导文艺实践的科学,那么,德国古典美学的总结就是不够完全的,因为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无疑是十八、十九世纪交替时德国文艺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贝多芬的抱负是把音乐这门艺术推向歌德和席勒的文学所达到的高度。事实上,贝多芬的几部交响曲和其他一些重要乐曲已经取得了这一伟大成就)。 尽管德国古典美学没有很好地把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总结进去,可是贝多芬的艺术道路却直接受到康德、莱辛、歌德和席勒的有力影响。我以为,一部闭口不谈贝多芬乐曲的德国古典美学,同一部不涉及德国古典美学的贝多芬研究专著一样,都是有所欠缺的。前者显得干瘪,后者显得浅薄。 意味深长的事实是,贝多芬的创作年代,恰恰是德国古典美学攀上自己顶峰的时期,即大致从一七九○年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一书问世到一八三三年黑格尔《美学》全部出齐(一七九○年,二十岁的贝多芬正好处在早期创作阶段;一八二三年至一八二六年,他已经完成了伟大的《第九交响曲》、《D大调庄严弥撒》和几首晚期弦乐四重奏)。 贝多芬的音乐是什么? 在我听来,贝多芬的音乐就是贝多芬用优美的旋律和和声去进行哲学思考,表达他对天地人这三灵的种种感受,生动地体现德国古典美学的一种实践;或者说,德国古典美学的许多重要思想都在贝多芬的乐曲中得到了最辉煌的体现,他的音乐无疑是德国古典美学的绝妙回响。为了渗透其中一方,我们务必要涉及另一方。两者的关系是相互渗透、彼此补益和互相印证的,而不应该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在我们演奏和聆听贝多芬作品的时候,总是有一种悲愤、积极和教人起来拚搏的情绪(如自由感、崇高感、真善美感,以及矛盾、冲突、和解感)充满了我们的心头;但情绪毕竟是一种较模糊的感觉,它并没有上升到哲学观念的高度。熟悉德国古典美学,便能把飘浮、流动在我们心中的这种感觉和奋发向上的力凝聚、提炼成一些精辟、透亮的观念,这些观念正是德国古典美学大师们用明确的德语一一陈述出来的“思想闪光”。 黑格尔和贝多芬均生于一七七○年,但遗憾的是谁也没有提起过对方的创作。然而,黑格尔对音乐本质的论述几乎可以被看成是贝多芬一切重要乐曲的最好注脚。因为黑格尔始终把音乐看成是一种“信念的确立”,认为“音乐能引导主体进入单纯的凝神内省状态”,“音乐用作内容的东西乃是主体的内心生活本身”,所以音乐的目的就是把“主体的内心生活显现出来”。我以为,这些见解无疑是整个德国古典音乐(贝多芬的作品则伫立在它的顶峰而雄视百代)的深刻概括。比如有一次当朋友问起贝多芬是不是为名誉而写作时,贝多芬回答说:“啊,那是胡扯!我从来就没有想过为名声和荣誉而创作。我心里有话必须说出来,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创作的原因。” 是的,贝多芬的每一个音符都浸透了他的内心世界对天地人的万般感受、体验和哲理性的沉思。因为他多次说过:“V on Her-zen——Mge es wieder zuHerzen gehen!”(发自内心才能进入内心!) 德国古典美学代表人物之一谢林指出,艺术家的创作冲动(即美感创造)不仅开始于对无限矛盾的感受,而且也结束于对无限和谐的感受。在谢林看来,艺术家从事创作就是为了消除艺术家个人同世界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大家知道,这便是整个德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思

西方文论期末复习题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 西方文论导论 西方文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亚里士多德《诗学》于公元前4世纪成书并得以广泛流传以后就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问。 西方文论的分期 (一)古代文论(古希腊时期到17世纪): 古希腊文论-——罗马古典主义文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艺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思想——新古典主义 (二)近代文论(从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到19世纪中后期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启蒙主义——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三)现代文论(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 唯美主义——直觉主义——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现代心理学文艺理论——俄国形式主义——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文学理论——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 (四)后现代文论(20世纪70年代后):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 解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阐释接受理论、读者反应批评——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 西方哲学从研究重心来看,从古希腊直至现在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向”: 一次是从古代的自然本体论转向近代的认识论 一次是从近代的认识论转向现代的语言论。 第一章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第一节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 (1)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自然美学:美在和谐。 (2) 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等人的艺术美学:模仿自然。 (3) 苏格拉底的伦理美学:美即功用。 一、自然美学:美在和谐 首先,美在于数的和谐。 其次,提出了“天体音乐”的概念。 二、艺术美学:模仿自然 (1)“对立和谐”理论。列宁称他为“辩证法的奠基者之一”。 (2)首次提出了“艺术模仿自然”。 三、伦理美学:美即功用 (1)“艺术模仿自然”,不是模仿人物的外形,而是强调描绘出人物“精神方面的特质”,即人物的“心境”、“神色”和“感情”。 (2)美的标准就是“功用”的结论,即有用即美,无用即丑。 第二节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 柏拉图的文艺思想 一、理式论摹仿说——文艺本质论 1、理式 “理式”(Idea)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他所说的“Idea”不依存于物质存在,也不是人的意识,而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word版本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 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一、本文写作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他们哲学创立时期就决定要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界限,全面的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二)现实原因 为回击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攻击,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纯洁性,提高无产阶级政党的了理论水平进一步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恩格斯越来越觉得把他和马克思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即他们怎样从黑格尔哲学出发、怎样同他脱离并在一系列原则问题上与之相互对立做一个简要而又有系统的说明是很必要的。 (三)直接原因 丹麦哲学家施达克发表《路德维希威尔巴哈》一书,驳斥许多人对费尔巴哈的诽谤和攻击,认为费尔巴哈是唯心主义者。这说明施达克本人不懂得什么是唯心主义,什么是唯物主义这一涉及划分哲学路线的基本理论问题,没有真正理解费尔巴哈的哲学及其历史地位。因此,恩格斯决有必要说清楚费尔巴哈哲学及其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所

以当《新时代》邀请恩格斯写篇评论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文章时,恩格斯便欣然同意。 二、内容简介 第一章 第一章叙述了黑格尔哲学产生的背景和阶级实质,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阐发了辩证法的基本思想,阐述其方法和体系的矛盾,最后分析了黑格尔哲学解体的过程。 (一)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背景和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 1、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背景 一方面德国在经济上封建的生产关系严重的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经过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冲击,在一定意义上也削弱了德国的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由于德国经济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不断增强,他们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也不断增长,于是他们提出了改变封建制度建立统一名族国家的革命要求。但是这时的德国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还是非常软弱的。他们对法国大革命心向神往,因为法国革命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经济的和政治的前提,但是又害怕革命所唤醒的广大工农群众起来反对资产阶级因而又不敢革命,德国资产阶级具有明显的妥协性和保守性。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四章(9—14段)讲解资料整理

9——14段历史进程受内在一般规律的支配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1、社会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4、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5、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主讲1、2、3) 一、每段主旨:在解释社会历史规律客观性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1、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任务(9) 2、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10-11) 3、精神动机有物质动因(12) 4、探索历史规律的唯一途径(13) 5、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14) 二、分段释义: (一)9段: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任务——发现支配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内在规律。 1、批判唯心主义历史观的颠倒意识与存在的错误观点。 2、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任务。 在马克思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之前,社会历史的理论领域被唯心史观统治着。哲学家们用他们头脑中臆造的联系代替现实的联系,把历史看作是由某种观念支配的过程,认为“历史是不自觉地但必然是为了实现某种预定的理想目的而努力”。比如以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为例,恩格斯批判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黑格尔任务历史的发展就是为了实现他的绝对观念。“在黑格尔那里,是为了实现他的绝对观念而努力,而力求达到这个绝对观念的坚定不移的意向就构成了历史事变中的内在联系”“人们就用一种新的——不自觉的或逐渐自觉的——神秘的天意来代替现实的、尚未知道的联系”。要清除唯心主义臆造的人为的联系,就必须发现现实的联系。因而就需要来完成这样一个任务,即发现支配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内在规律,把唯物主义世界观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科学的历史观。 黑格尔的“绝对观念”:黑格尔哲学是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黑格尔看来,“绝对概念”从来就存在着,并且在辩证发展,而黑格尔的整个体系,就是对它的辩证发展过程的描述。黑格尔哲学体系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部分,依次描述“绝对观念”发展的三个阶段。在《逻辑学》中,“绝对观念”作为纯粹概念自我发展。在这一阶段的最后,它使自己“外化”,转化为自然界,于是进入“自然哲学”阶段,这时绝对观念披上了自然的物质的外衣,采取自然必然性的形式向前发展,但是它并没有意识到它自己。在自然阶段的最后出现了人,于是进入“精神哲学”阶段,绝对观念在人身上达到了自我意识,它的发展体现到历史中,而全部发展的最高阶段就是黑格尔哲学。人类终于通过黑格尔哲学达到了对绝对观念的认识,认识的发展和历史的发展也就到达了终点。“这样一来,黑格尔体系的全部教条就被宣布为绝对真理”,“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窒息”。 (二)(10-11)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 1、社会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受内部隐蔽着的规律的支配 恩格斯首先对社会发展史和自然发展史相比,认为二者有一个根本不同的特点。自然界中的运动是由各种没有意识的盲目的动力相互作用构成的,其中没有任何事情是作为预期的自觉的目的发生的,因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比较容易被人们所认识。而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每个人无论是经过深思熟虑或凭激情行动,都是在追求自己的

关于德国古典美学的三个基本命题

关于德国古典美学的三个基本命题 作者:曾繁仁文章来源: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点击数:433 更新时间:2008-4-9 德国古典美学有三个基本命题,即“美是真与善的桥梁”、“美在自由”、“美是无目的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弄通弄懂这三个基本命题是研究德国古典美学的关键。 一、关于“美是真与善的桥梁” 美是统一真与善、知与意、自然与自由、知性与理性的桥梁,这是康德《判断力批判》一书的主要观点,成为贯串康德美学思想的中心线索。从美学史本身来看,美是真与善的矛盾统一成为由古典美到近代美的重要过渡。从此,美学领域的“和谐”就不是无冲突的、形式的、平板的和谐,而是充满着矛盾的(二律背反)、包含着丰富内容的、立体的和谐。而近代的崇高也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在真与善的对立与统一中提出。按照康德的理解,崇高是真与善的对立,最后善压倒真,统一于善。对此,黑格尔说,康德“说出了关于美的第一句合理的话”。从康德本身的哲学体系看,这一命题使《判断力批判》成为沟通《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的桥梁。 “美是真与善的桥梁”这个命题本身比较深奥。要理解它的含义必须弄清楚两点。一是,康德认为纯粹理性世界与实践理性世界是对立的;二是,只有通过审美判断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原理才能将两者加以统一。康德说道:“现在,在自然概念的领域,作为感觉界,和自由概念的领域,做为超感觉界之间虽然固定存在着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以致从前者到后者(即以理性的理论运用为媒介)不可能有过渡,好像是那样分开的两个世界,前者对后者绝不能施加影响;但后者却应该对前者具有影响,这就是说,自由概念应该把它的规律所赋予的目的在感性世界里实现出来;因此,自然界必须能够这样地被思考着:它的形式的合规律性至少对于那些按照自由规律在自然中实现目的的可能性是互相协应的。”(1)为了理解这句话,我们可通过下表说明: 真美善 领域自然(现象界)艺术自由(物自体) 凭借能力知性力判断力理性力 最后目的 先验原理合规律性无目的的合目的 性 心理机能认识(知)情欲求(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