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明习惯养成大家谈(一)

文明习惯养成大家谈(一)

文明习惯养成大家谈(一)
文明习惯养成大家谈(一)

文明习惯养成大家谈(一)

举止行为多检点自律意识不可缺

进图书馆看书——您注意关闭手机吗

图书馆阅览室环境整洁清静,是广大市民休闲学习的好去处。但是,一些不文明现象还是时有所见。在阅览室里,我们很有可能从美食书籍的书架上找到一本完全不同门类的书,正是由于一些读者在阅读完后只图自己方便乱摆乱放,给工作人员增添了麻烦,也让读者找不到自己想要阅读的书;更有甚者,将书本折角撕页或随意涂写,致使上架仅数周的新书就残破不堪;图书馆阅览室内,看上去空荡荡的桌子,实际上座位已被书本、笔记本甚至水瓶占着,一人占着两三个座;而当你好不容易找到一席之地开始沉浸在文字的绮丽中,随时响起的手机铃声,旁若无人的大声通话又会成为“声声入耳”的背景,令墙壁上硕大的“静”字更显孤立。

公德的缺失和自我约束不够,是造成图书馆不文明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少人尽管接受过德育教育,却并没有内化为自我恪守的道德标准。同时,有些人在对待文明习惯问题时,常常采用双重标准,严格对人,宽容待己,自律不够,就以进阅览室能否自觉关闭手机(至少调在震动档)这样的小事来看,这是最起码的文明素养,保持图书阅览场所的安静,应当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自律,应贯穿于生活的每一细节。

到服务窗口办事——您做到自觉排队吗

银行、商店、邮局、公交、地铁等面向大众的服务机构和窗口要有序高效地运转,离不开顾客、乘客的配合,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人多时大家应该自觉排队、循序渐进,这是良好的办事、购物、乘车秩序不可缺少的保证。

排队,在一些人眼里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正是这种行为,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市民素养。现在,在许多服务窗口前和公交终点站,很多人乱糟糟地挤成一堆,争先恐后朝前拥的情况已较少见到,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排队,但是话又得说回来,这个“成绩”有时是在隔离栏杆、标线或执勤人员的“帮助”下取得的。主动排队还未在社会上蔚然成风,形成自觉的习惯,比如,日前我去一家邮局办理储蓄业务,明明划有一米线,却有好几个人“拥”在柜台前,争先恐后要求营业员先给自己办业务,全然不顾自己应该排一下队。试想,在一个大家都不讲文明、不守秩序的状态下,不仅减低了办事效率,还很容易发生意外。

排队是文明之举,而且是处理不必要竞争的公平解决途径。上下公交车要排队,不拥抢;办事购物要排队不加“塞”,这些举动虽然没有明文的规定,但却如同有明文规定一样,是需要人们自觉遵从的。有人本来也想排队上车,但看到那些不守秩序的人“占了便宜”,自己难免心里不平衡,也加入到挤车抢座的行列中,这是一种“消极从众心理”,不值得我们去仿效。

因此,我们大家要学会克服这种消极从众心理,要有自律自控的意

识,让我们都从自己做起,养成自觉排队的好习惯,提升自己的素质,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

进地铁车厢——您做到先下后上吗

地铁和公交车,常常可看见一些不文明行为,觉得有损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形象,比如在乘地铁时,不少乘客就会不顾先下后上的规矩,没有按照站台上的候车示意图站立,车门刚一打开,等候的乘客就你推我挤一拥而上,想下车的乘客一时出不来,甚至使一些乘客无法在本站下车;在地铁车厢里,有一些乘客明明是要过好几站才下,却只顾自己方便呆在车门口,给其它进出车厢的人带来了不便,还有一些乘客把随身携带的行李堆积在地铁车厢门口,占用了不少空间,也造成其他乘客无法站立和移动。

这些现象不仅折射出一个人的举止文明与否,也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整体文明程度,不文明行为也影响了公共交通运营的秩序,带来安全上的隐患和他人的不便,这就需要我们加强自律意识,共同遵守先下后上等基本乘车的文明行为,与人方便的同时也是与己方便,自己践行文明行为的同时也会成为他人文明行为的受益者,只要大家一起努力,从这些细小的事做起,乘坐公共交通一定会成为一件更加舒心顺畅的事。

搭乘自动扶梯——您注意靠右站立吗

在乘坐自动扶梯时要靠右站立,让出左面作为快速通道,以便让有急

事的人通行,不要并排站立,即使有些人不了解这些,只要稍微看一下自动扶梯旁张贴的乘坐规则、留神一下其他乘客的站法,几秒钟就可知晓。问题在于,个别人自由散漫惯了,没有这种习惯,又容不得别人说,一说就急,于是就惹出种种令人侧目的是非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将不断享受到科技进步和发展带来的种种便利,但这需要相应的规则与文明来保证,因此,如何尽快提高大多数人的文明素质,使人们在公共场所能和谐相处,我感到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并经常宣传和倡导。

(以上内容摘自文汇报)

【传统】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哲学文化

【关键字】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 中国保守文化是相当精彩的一部文化史,不论在过去还是在现在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现到方方面面。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以工业化、教育普及化和科学化为重要特征的现代文明。现代文明主导世界的现实,决定了无论一个国家发展民族现在处于怎样的状态,走向现代化,这是它的必然趋势。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保守文化。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反复出现关于中国保守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的争论。 用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保守文化似乎也是一把双刃剑,就看你怎么用。曾经也有人认为,中国文化中提倡温良恭俭让,是缺乏进取、缺乏竞争意识的表现,不符合今天的发展要求。但是,中国文化中还倡导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所谓“以柔克刚”,所谓“四两拨千斤”,并不意味着放弃,而是以退为进,不作正面的交锋。这些战略主张早已被现代管理学所吸纳,当强硬的专制主义命令的管理风格已经不再成为主流,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处世的方法便再次闪现出智慧的光芒,比如管理更看重人际关系的协调、社会秩序的安定和谐、人与人彼此的尊重和诚信等等。这一历史现象鲜明地揭示我们:中国保守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如何走向现代化?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必须弄懂搞清问题。 一、否定保守文化,也是否定历史 文化,广义上讲,它是指人类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生产的能力及其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保守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保守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所以,对保守文化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全部的吸收,只有站在时代高度,通过实践检验。汲取精华,清除糟粕,才是正确地发挥作用。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总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保守文化,也是否定历史,否定民族精神,人为地割断自己的“根”。可以说,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和丰富保守的历史。同样,作为凝聚和激励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保守文化长期熏陶与培育的结果,是保守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无所依托。所以,如何对待保守文化问题,决不单纯是个文化问题,而是一个关系民族命运发展的问题。许多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走上民族振兴,走向现代化,无不是从弘扬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保守文化,必然抹煞民族精神。那种认为中国现代化只能从异质文化中汲取力量,企图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国保守文化模式的过程称为西化派是错误的。从认识论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 首先,对中国保守文化的丰富内涵缺乏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中国保守文化并非像某些人所说,是一堆毫无价值的垃圾,而是有着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它的优良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且是一切新的更高的文明的再生源之一。中国保守文化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

小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小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主题班会 一、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活动中相互分工,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旨在引起学习传统文化的浓烈兴趣,领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容。 2、图片,实物(中国结等),文字资料。 3、黑板中间写“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标题。 三、活动人员:XX班全体师生。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的步骤: 1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内涵。 2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多彩的内容。 3培养爱国情感。 (二)活动的具体过程 1、宣布主题:

老师:“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2、活动开始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一件礼物,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中国结) 全班答:中国结。 那你能说说你所了解的关于中国结的资料吗? 学生A:……学生B……学生C…… 主持人甲:谢谢大家。 主持人乙:看完老师的展示,我知道大家也准备了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请看李然等同学的展示。 李然:我们几个给大家带来的是几首古代的诗词。 (诗词背诵) 是啊。同学们,看了这么多,你最喜欢谁的展示呢? 学生A:……学生B:……学生C:…… 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打算吧。(学生交流、汇报) 主持人甲:请班主任老师给大家做总结。 班主任总结: 今天的主题班会开得很成功,我在同学们的展示中呀,看到了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学们也通过自己搜集资料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 3、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老师讲过传统节日的习俗

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一个个的小家庭组成的一个大家那是国。那什么是家呢?就是由一个一个成员而组成。所以,一个国家中人最重要。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具备了文明素质,那么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 不久前,曾看到这样一则报道,说的是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通用英语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公共场所的各种标语大多是用英语书写。但其中的一些文明礼貌的标语,如“不准随地吐痰”、“禁止吸烟”、“不准进入草坪”等却用中文书写。为什么呢?人家回答:“因为有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大多数是中国大陆的游客。”为此,到新加坡考察的一位中学校长语重心长地说:“不文明行为也是国耻。” 不知大家是否记得,三年前中央电视台报道,国庆节后的天安门广场,随处可见口香糖残迹,40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上竟有60万块口香糖残渣,有的地方不到一平方米的地面上,竟有9块口香糖污迹,密密麻麻的斑痕与天安门广场的神圣和庄严形成了强烈反差。 以上的两个事例表明,文明其实是由细节构成的,反思我们的所作所为可见文明离我们还有一段距离。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同学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例如,在我们的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尤其是星期六、日教室里、校园内食品袋、方便面盒随处可见,甚至有

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和清洁工打扫,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学在教室走廊上追逐打闹,走路推推搡搡习以为常;还有部分同学相互之间讲脏话、粗话,随意攀爬树枝,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的公共财物。我们很多同学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会公德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养成,而这恰恰从本质上展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在学校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学就可能目无纪律,不讲卫生,扰乱班级的学习环境。相反,如果我们养成了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习环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现在,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我们在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影响到我们自身的素质,而文明的行为就在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素质。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谦谦君子,然后才是成才,不能做一部单纯掌握知识技能的机器,而要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代表民族未来的我们,需要学习和继承的东西有很多很多,然而最基本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怎样去接过人类文明的接力棒。同学们,我们每播下一个动作,将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将收获一个品格,让我们把文明礼仪放在心上,时时刻刻与文明交谈,用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千万不要把文明行为习惯看作小事。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学生。

(完整版)“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计划

黄台岗中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教育需要积极而有效的文化,学校教育价值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以强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是我校教育模式特色化创建的主导思想。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我校决定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内容进行德育特色化学校创建活动。 一、指导思想: “用文化经营学校,用理念支撑学校”是我校的特色化学校创建的指导思想。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通过教育,为学生奠定文化修养的基础,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培养名副其实的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 二、总体设计 以“中国传统文化导读”为主线,以人文性管理为手段,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合约式”评价为终结,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坚韧的意志、顽强的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

德育体系。 三、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 依据心理学原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提升学生的民族素养。民族凝聚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德育内容民族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体系的建设,而且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二)实践意义 1、抵制社会不良环境影响的需要。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家长急功近利,只要求孩子“成才”,而对孩子做人的教育却越来越淡漠。在功利化的社会背景下,我们的教育环境存在着许多问题:影视、网吧演绎着“武侠加爱情”、“黄色加暴力”;成人思想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些都使学生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的侵害。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 2、迎接全球化挑战的需要。人们在全球化中进一步误读东方,甚至走向西方中心主义。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没能占据应有的位

中华传统文明礼仪

“中华传统文明礼仪教育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中华传统文明礼仪教育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研究背景与现实意义: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凝集起来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疑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良好的礼仪修养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讲文明、重礼貌、和善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 礼仪教育在中华民族古代教育中曾占有极其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古代,就提出了,人“不学礼,无以立”,要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包括孔子、孟子在内的许多古代大教育家围绕礼仪著书立说,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庞大的理论体系。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民族对礼仪教育的内容有不同的认识和规范,然而它们之中仍存在若干相通和可以互相借鉴的成分。在当前,开展礼仪教育,进行礼仪规范训练,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见》,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也明确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年来,我国小学中学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方面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已取得可观的成绩。但是对学生开展有意识地礼仪教育方面确还存在许多的问题。 1、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 辉煌的成就,但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政治思想建设而忽略传统 道德建设,中小学生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成了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如不会问候、不会谦让、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大至行为放浪,甚至触犯法律。又如有一些不良行为的学生把小偷小摸当作是好玩,是非不分,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2、家庭教育中对礼仪教育方面相对薄弱。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的,独生子女特有的自私、任性,以我为中心、惟我独尊的思想,同礼仪的核心思想——尊重、关爱他人、严于律己是格格不入的!在开展家庭教育中,家长普遍来重视孩子的礼仪教育,到使像“融四岁,能让梨”的礼仪经典成为历史美谈。更有甚者,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思想道德教育不经常开展,礼仪更是无所谓。部分农村家长的礼仪素质不高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礼仪修养的提高。 我校将针对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秀州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总课题研究的相关要求,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礼仪是通过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及其外在形象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人思想、道德、情操、修养的外在表现。 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极为广泛。从内容上来概括,传统礼仪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本课题研究的中华传统礼仪教育是在并承传统的基础上,将现代文明社会的礼仪融入其中,使礼仪教育体现传统与时代同步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促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礼节常识,养成在各种场合能做到文明礼仪的习惯。

中国传统文化四大哲学概念解读

中国传统文化四大哲学概念解读:慎独、中庸、寡欲、知耻 为何要“中庸”? 所谓“中庸”,指的是“执中”,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则为“和”。“中庸”的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中庸强调“诚”的重要,诚就是《大学》中所说的“诚意”。“诚”是人类先天的本性,而所谓“不诚无物至诚的人才能充分的发挥本性与感化人群,进而成为人类的典范。中庸之道是很难达到的完美境界。孔子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为何要“慎独”? “慎独”是中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独特的自我修身方法,语出《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里强调的“道”乃“不可须臾离”之意,是“慎独”得以成

立的理论根据。 “慎独”指的是人们在自己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自己。能否做到“慎独”,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境界,是衡量人们能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准。“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不仅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为何要“寡欲” “寡欲”是《老子》中的概念,认道教徒为人处世应该节制欲望,个人多炼要少思寡欲,才能求得长生。 《老子》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认为“咎莫大于欲得”。道教承袭并衍了道家的寡欲观,并将欲的内容概括为“不逾乎口实五味,体无衣暖,男女偶适”;认为欲是凶害之根,欲盛则伤气害性。因此,将无欲作为道教的戒律,如“老君二十七戒”“《妙林经》二十七戒”等,都要求道教徒摒除俗欲。 元代道士景阳子言:“人能寡欲止于安,一念澄虚在内观。非礼非仁休妄动,自然悔吝不相干。”《抱朴子·内篇》把内修术和寡欲说相结合,认为学仙之法只是“恬愉澹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尸居无心”而已。唐宋以

《在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研究》中期评估材料

在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 中期研究报告 一、课题简介 20XX 年10 月我们向安阳县教研室申报了《在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研究》课题,20XX 年7 月得以立项,此后顺利开题。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力求做到领导重视,课题研究人员工作到位、脚踏实地,课题研究紧张而有序、进展顺利。我们紧扣研究目标,让学生在一种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对于古老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当充分地加以利用,使传统文化有所继承,有所延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并取其精华融入到教育过程始终,发挥其巨大作用。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素质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深化美术素质教育,就要坚持美术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导向,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民族传统美术教育是深化美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校的美育教育中有独特的重要的意义,在美术素质教育中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弘扬和学习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基础,从中小学美术教材了解可知,中小学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美术技能技巧的传授,而应该是在一种文化观的观照下学习,应该让学生在一种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对于古老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当充分地加以利用,使传统文化有所继承,有所延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并取其精华融入到教育过程始终,发挥 其巨大作用 为了更好地通过美术了解传统文化,也为了更好地通过传统文化了解美术,可以让中小学美术课程走进传统文化,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从而陶冶学生的性情和心灵,为修炼完美的人格与高尚道德情操打下扎实的基础。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亿万劳动群众为了满足自身 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代表着民族文化群体的中国本原宇宙观、美学观、感情气质、心理素质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反映了中国本原文化的哲学体系、艺术体系、造型体系和色彩体系。若从民族传统美术作品的性质、多寡和主次出发,强调造型艺术的特点,中国民族传统美术作品则有年画花纸、门神纸马、剪纸皮影、陶瓷器皿、雕刻彩塑、印染织绣、编结、扎制、儿童玩具等多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其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特点。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优秀的中小学美术教材了解可知,与传统文化有关联的课程逐渐增多,将现在所缺失的传统知识揉合到美术教育中去,让艺术生活化,让文化与教育不再脱节,让传统文化、传统艺术、民间艺术的加入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所以,在缺少情感与关怀的信息时代,具备人文关怀特征的传统文化被慢慢记忆起来。学校美术教育在这一时刻肩负重任,通过美术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和对于培养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自身的审美观念,都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激发珍惜美术遗产、关爱民族文化的情感,让学生学会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莫让“遗产”变“遗憾” 。这是美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纵观世界史,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直接关系着民族美术的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美术是东方美术的代表,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们要保

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doc

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如何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一直是我们大家关注的问题,这既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进一步要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一起来看看吧! 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一 为全面提高我辖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xx大精神,充分依托学校教育资源和优势,发挥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相关课程、课外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和平台,积极实施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使其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引领广大师生更加广泛深入地感受领悟中华经典,加深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了解和热爱,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阅读、表达能力和诵读、书写能力。探索学校开展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为长期实施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积累经验,奠定坚实基础。 三、组织机构 成立社港中学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领导小组。组长:寻景辉副组长:黄建新 成员:张余愚寻民章彭高军喻可畏寻梦雄李武安周大志徐益源寻辉 四、教学内容 四至六年级:《三字经》 七至八年级:《弟子规》

五、基本要求 1.开设中华优秀文化经典阅读校本课程课,纳入正式课表,教学处要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开展中华优秀文化经典诵读、书写、解读、欣赏、探究等学习活动。任课教师由语文老师担任,工作量按语文课程的五分之一计算。做到有计划、有检测、有总结。 2.结合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班会、团队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学生会、文学社团、兴趣小组等平台拓展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的途径,以音频、视频、书画等形式及校园广播、校园网络、墙报、校刊(报)等载体宣传中华优秀文化经典,记录和展示诵读、书写、解读、欣赏、探究的学习过程。通过经典诵读比赛、传统节日专题诵读活动、经典书写比赛、阅读经典征文比赛、阅读经典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展示和检阅学习成果。 3.加强教师培训,建设具有过硬的经典诵读、书写、解读、鉴赏能力和经典教育能力的优秀师资队伍。 六、组织实施 1.本项工作从20xx年下学期开始在全辖区中小学正式启动。9月14日举行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启动仪式。 2.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之中,纳入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切合实际的工作方案,营造浓郁的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工作氛围。 3.中学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指标,考核采取到校检查课程教学和活动开展情况,抽查学生文化经典诵读、背诵、默写水平等方式。同时,通过综合考核评选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先进单位,给予表彰奖励。 4.中学根据教育局安排,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经典的诵读、默写、书法比赛或演讲、征文比赛。 5.将文化经典纳入期末考试内容,作为检测学生阅读中华优秀文化经典的方式之一。 6.学校在期末就此项工作开展情况写好总结材料上报中学。 社港中学

文明礼仪古诗词

文明礼仪小诗歌 新世纪好少年讲文明懂 礼貌见老师老师好一句话不离口 谢谢你对不起常用语成习惯 红领巾佩带好仪表正人人爱 胸挺直腿站好手放平收起腹 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 不追逐不打闹讲团结会合作 勤学习爱动脑虚心问不骄傲 诚实好不撒谎不贪心说真话 早睡觉早起床好习惯早养成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爱读书 文明礼仪好习惯, 人人都当好少年。 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 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 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 分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这些都 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 文明礼貌诗朗诵 爸爸常说,中华是文明古国。 妈妈常讲,我国是礼仪之邦。 (合)老师教导我们,知书达礼儿时起。 我告诉自己,文明礼貌要发扬。 (男)学习礼仪善交往,团结同学敬师长。 (女)主动帮助老弱残,孝顺长辈问暖寒。 (合)礼仪知识认真学,从小养成好习惯。 大方热情懂礼貌,言行处 文明礼仪倡议书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讲文明、重礼貌、和善待人是我们中 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 为规范》,树立现代文明意识,争做文明人;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

文明行为习惯;我四年级全体学生围绕礼仪教育主题郑重向全体同学倡议: 一、在校园里,我们是文明的学生。 我们能做到: 师生见面点头问好,师长见面鞠躬行礼。 课间不追撵,不打闹,上下楼道靠右行。 不说脏话,不喧哗,轻声细语讲文明。 二、在家庭中,我们是文明的孩子。 我们能做到: 尊老爱幼,勤俭节约。 三、在社会上,我们就是文明的使者、遵守社会公德的模范小公民。我 们能做到: 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 同学们,我们是祖国的花朵和希望,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 抵制不良信息、告别不文明行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将来能肩负起建 设祖国的重任,时刻准备着!四年级全体学生 2011、5、15 小小公民 小小学生讲公德,爱家爱当爱祖国尊敬老师由礼貌,团结合作争第一 社会是个大家庭,人人都要多关心花草树木有感情,请你别上他的心 随地吐痰不文明,果皮纸学不乱扔过马路走人行道,这条千万别忘掉 红灯亮时请等候,绿灯闪烁方才行我们都要讲公德,人人才能夸你棒 夸你棒 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出山帮助自己统一国家大业。第一次,三人 来到隆中,得知孔明不在,失望而归。第二次,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立即叫人备马,到了草屋,诸葛亮还是不在,三人又怏怏而回。春天来了,刘备打算三访孔明,张飞和关羽都不耐烦了。三人第三次到隆中,来到草屋,知道诸葛亮在睡觉,刘备便等他。孔明醒了,,两人礼让一番,便谈论起国家大事,刘备一再邀请,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又诚心诚意,便答应刘备了!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 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 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 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 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

第二章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历史上的三大文明区: 东亚, 东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地中海世界哲学的三大系统: 世界哲学的三大系统: 中国哲学,印度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 世界古代三大哲学家: 孔子释迦牟尼亚里斯多德 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发展概况 萌芽期(商周时期) 奠基和形成期(春秋战国) 全面成熟时期(汉代明初) 嬗变期(明中叶清)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萌芽期 (商周时期) (一)《易经》 《易经》包括了三个大原则:一,变易二,简易三,不易 阴阳来源于《易经》 八卦基本符号 : 天(乾), 地(坤), 雷(震), 火(离), 风(巽), 泽(兑), 水(坎), 山(艮)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坤》 (二)《尚书.洪范》 中提出的"五行说": 尚书洪范中提出的"五行说"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阴阳""八卦""五行"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二,古代哲学的奠基和形成期 (春秋战国) 孔,老,墨学说产生标志着古代哲学的奠基 (二)战国末期古代哲学全面形成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荟萃,儒,道,墨,法,名,阴阳五行家,纵横家,兵家等各种学术流派,都曾活跃在稷下舞台上临淄稷下学宫 战国时 儒家有八派,以思(子思)孟(孟子) 学派和荀子学派影响为最大. 三,古代哲学全面成熟时期 (汉代明初) (一)汉代经学 儒家经典在后世被成为" 儒家经典在后世被成为"经",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就叫做"经学" 经典的学问就叫做"经学". 汉代确立的儒家经典有: 《易》,《书》,《诗》, 春秋》《礼》,《乐》,《春秋》 1,官方哲学的重要代表董仲舒 董仲舒的主要学说:天不变,道也不变";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性三品",三纲五常君,父,夫;仁,义, 礼,智,信. 董仲舒哲学思想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哲学思想学术思想由纷杂走向统一的的完成,哲学的经学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 成为我国入世"哲学的代表. 2,无神论者王充(27~约97) 王充在《论衡》《问孔》等著作中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教育需要积极而有效的文化,学校教育价值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以强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是我校教育模式特色化创建的主导思想。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我校决定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内容进行德育特色化学校 创建活动。 一、指导思想: “用文化经营学校,用理念支撑学校” 是我校的特色化学校创建的指导思想。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通过教育,为学生奠定文化修养的基础,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培养名副其实的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 二、总体设计

以“中国传统文化导读”为主线,以人文性管理为手段,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合约式”评价为终结,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坚韧的意志、顽强的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德育体系。 三、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 依据心理学原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提升学生的民族素养。民族凝聚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德育内容民族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体系的建设,而且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二)实践意义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养成文明礼仪的良好习惯

养成良好文明习惯 文明礼貌的养成教育是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奠基工程,从培养21世纪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长远目标,从提高民族素质和道德水准的高度来认识,强化学生的文明礼仪,加强养成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中华民族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至关重要。一学期来,我校以弘扬传统美德为切入点,扎实开展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使我校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 引导学生从文明礼貌开始,从礼节规范入手,从实际出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切实提升讲文明、讲礼貌、知礼节、守礼仪的自觉性。 我们的做法是: 一、认知明理,使学生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 1、认真学习《守则》《规范》。我校以《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依据,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开展活学活用守则活动,以“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竞争”为中心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通过活动掌握规范、礼仪的基本要求,逐步养成了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2、抓住课堂教学德育点,畅通文明礼仪教育主渠道。我们充分发挥《思品与生活》《思品与社会》这些教材教育作用,创设乐学氛围,落实礼仪规范训练,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美德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把传授知识和陶冶情操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学校还坚持各学科教学中

渗透礼仪养成教育,授课时力求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挥、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 二、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丰富礼仪教育的内涵,促进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养成。 1、开展丰富的文明礼仪主题教育活动。为了使弘扬传统美德与文明礼仪教育具体化,生动化,贴近生活实际,真正起到教育实效。我校在三月份广泛开展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课本剧”展演活动和“文明礼仪歌谣朗诵会”活动。学生们人人都当演员,人人都背诗歌,既锻炼了同学们的表演能力,又生动的对自己和同学进行了教育。活动中,学校评选了最佳演员、最佳课本剧、最具创意奖等多个奖项。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少先队作用,三月份开展了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学生广泛深入到敬老院、社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基地进行活动;四月份开展了推优入团、入队宣誓仪式活动,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开展养成教育班级评比,激励竞争意识。在养成教育过程中,我们着重抓住“行为规范语言文明心理健康品质优秀”四个项目进行强化训练,开展“养成教育”的评比活动,通过寻找优点,发现优点这种赏识教育的教育方法,学生们的积极性提高了,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把文明礼仪和各项良好习惯自觉贯彻执行,在校表现好了,在家主动帮助家长做事了,收到了十分可喜的教育效果。 总之,在礼仪教育活动的引领下,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逐渐养成,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英文

Hundred School of thoughts The”hundred school of thoughts” were philosophers and schools that had flourished from 770 BC,an era of great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expansion in China.Even though this period, known in its earlier part as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 Period in its latter part, was wrought chao and bloody battles ,it is also known as the Golden Age of Chinese philosophy because various thoughts and called the Contention of a Hundred School of Thought. Mencius and His Philosophy Mencius(327-289 BC) is regarded as the second sage in the Confucia school .Mencius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Confucianism and carried it to a new height. His philosophy,together with Confucius’,isknowas“the philosophies of Kong Zi and Meng zi”(孔孟之道)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Mencius believed that all men are born virtuous. Every person can be as sage(圣人). They have the inclination toward goodness, just as natural as the inclination ofwater to flow downward. All the social corruptions and perversions are due to the distortion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falling away of man’scharacter from its original goodness. It is the neglect and abuse of innate goodness that leads men into evil dongs. Once the individual has recovered his original goodness and the state returned to the purity and order of ancient times ,all the individual and insociety will vanish. This is the core ofMencius’ doctrine , the orthodoxy of theConfucian school. A famous dispute about human natural arose between Gao Zi(告之)and Mencius when Gao Zhi said ,”appetites for food and sex are human nature.”(食色,性也). Mencius did not contradict with this statement , and he even admitted that desires and appetitesconstitute the greatest part of human nature. Therefore “Sligh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an and the beast . The commom man loses this difference ,while the gentleman retains it.”(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了,君子存之) It is this slight difference that sets man apart from animals. Pot Calling Kettle Black(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Mencius said to King Hui,Let’s use fighting of a battle as an example. After a fier ce engagement , the soldiers threw down their armament and retreated.Some soldiers retreated 50 paces; other 100 pacces. Those retreating 50 paces laughed at those who retreated 100 paces.What do you say? The King replied,”No. Even if one does not retreat 100 paces, it is retreating nevertheless.”MoZi (468-376 BC) was born a few years after Confucius’ death .He had an important pla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 Although Moism did not hold this position for long, its founder and his teaching left an indelible impression on the Chinese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习资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 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重要意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内容 1.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

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2.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3.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三、实施过程 1、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结合学校实际加以落实。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计划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 传统文化教学工作计划 任课教师:张明莉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旨在让学生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诗文解析”(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故事链接”(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拓展活动”(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本教材共九单元,本学期学习四单元。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三、教学目标: 本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四、教学重、难点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是重点。 背诵经典篇目是难点。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

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没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七、教法学法: 自学法、感情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八、教学时间安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