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宋磁州窑瓷器的特征

北宋磁州窑瓷器的特征

北宋磁州窑瓷器的特征
北宋磁州窑瓷器的特征

北宋磁州窑瓷器的特征

北宋磁州窑瓷器的特征

磁州窑是中国古代民间瓷窑,位于现在的河北省邯郸市的磁县和峰峰矿区境内。因古代均属磁州而得名。因其同类瓷窑分布的地域最广,窑厅最多而被称之为磁州窑系。

磁州窑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它位于滏阳河与漳河流域,有茂密的森林和丰富的制瓷原料「大青土」(即坩子土),有用以粉胎体的白化妆土「白碱」,有用于黑绘的彩料「班花石」(一种贫铁矿),有制匣钵、窑炉、窑具用的耐火材料,还有制白釉原料和黑釉原料的生黄土。漳河,滏河水流还提供了制瓷动力和船运方便。使磁州窑能够就近取土制瓷拉坏,柴煤陶冶,成器运出的天然良好条件。

磁州窑又是烧造瓷器历史最长的瓷窑。自晋代(公元265年)始创至今。历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共计10朝1734年。至今仍在烧造。

磁州窑系是历史上地域分布最广,窑场最多,百姓使用量最大的瓷窑系。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几乎各省都有许多窑场。顺黄河自西向东而数,如:宁夏的灵武,陕西的神木,榆林,铜川,黄堡;山西的平定,太原;河北的邯郸;磁县,观台;彭城;河南的安阳,修武,神后,登封,鲁山,宝丰;山东的博山;江西的吉州等等,共跨七省,几十个县城,上万家窑场。千百年来北方百姓几乎家家都用磁州窑生产的盆、碗、瓶、罐等生活用品。

对磁州窑的认识却是近几十年的事。上世纪20─30年代,在河北省巨鹿古城出土了大量北宋磁州窑瓷器的碎片。瓷片上精英的剔、划、刻、印、绘等图案,吸引了北京收藏家的购买。这才引起了学者和考古学家对北宋磁州窑的重视与研究。对北宋磁窑瓷器的认识与研究至今不足百年。虽然时间很很短,但研究成果却很大,就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北宋磁州窑瓷器已名扬天下。其辉煌的制瓷成果和精美的装饰艺术,在中国陶瓷史上起到了划时代的由胎硬装饰到釉绘软装饰的

转折作用。为后来元、明、清景德镇青花瓷的出现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奠基作用。

一、北宋磁州窑官窑器

官窑器,是古代由官方营建,主持烧造的瓷器,其产品专供宫廷使用。北宋磁州窑,文献记载较少,对北宋磁州窑官窑的记载文献,目前尚无发现。近代研究者均将北宋磁州窑列为民窑。那么北宋磁州窑有没有官窑?有没有生产过官窑器?答案是有官窑器实物存世,但无文献记载。

历史上最早记载磁州窑的文献是明代洪武年间曹昭《格古要论》,古瓷器条曰:「古瓷器,出河南章德府磁州(今河北磁县),好者与定器相似,但无泪痕,亦有划花,绣花,素者

高于定器,新者不足论」。这个古瓷器,古到什么时候,曹

昭没有说。在清代《增修磁县县志》记载:「瓷器,产器于

县境之西彭城镇,由宋至今,相沿以久,窑场麋集,瓷店森列」。在此,将磁州窑的上线提到北宋。但磁州窑是否有官

窑仍不可知。在明代《嘉靖章德府志》记载;「彭城厅,在

滏源里,官窑四十余所,岁造磁纳光禄寺」。此处提到磁

州窑在明代已有官窑厅40余所。磁州窑明代官窑厅年朝贡

数量在《大明会典》里记载;「明代在彭城镇设官窑四十余

所,岁造瓷,堆积官厅,舟远入京,纳于光禄寺,明弘治十一年进贡于皇家之瓶、达一万一千九百三十六简」。「光禄寺」即光禄寺卿或光禄卿,官职,专掌皇室酒礼善馐之事,南朝始设,历代沿置,清末废止(公元420年─1910年)。北宋皇室也没有光禄寺官职。

从以上可知,磁州窑自北宋生产瓷器,明代官窑厅40余座,年贡皇家瓶、达一万多件。那么,北宋皇室所用盛酒瓶、出自哪个窑厂呢?北宋汴京,灯红酒绿,皇室日日,夜宴欢歌,需要大量的酒和盛酒瓶、。逢年过节,寿诞喜庆,皇室贵冑还要相互馈赠酒。在《宋史.卷一百八十五.食货下.酒》记载:「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诏诸郡遇节序母得以酒相馈。……至是,都官郎中沈衡复言:知莫州柴贻范馈他州酒至九百余瓶,用兵夫逾二百人。故并诸路禁焉」。

这里所说皇室贵冑遇节庆日馈送酒一次多达九百余瓶。可见北宋皇室用酒之多无从计算。那么,如此多的酒,其所用盛酒瓶、是哪个磁窑生产的呢?他必定有一个生产高档酒瓶、酒的皇室的御用瓷厂。众所周知,北宋官窑有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这五大名窑器,多为成设器,文房用器,瓶、之类极少,大型瓶、就更少。再说,对北宋五大名窑器,宋史无记载,最早的记载是见明代宣德年间的《宣

德鼎彝谱》。那么,北宋皇室御用酒瓶。在北宋无文献记载也就不足为怪了。无论有无文献记载,北宋皇室需用大量的盛酒瓶,就要有生产的官窑厂,这些官窑厂就要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在北宋,当时能担当生产大量瓶、的官窑厂,除五大名窑厂外,唯一能担当此任的就只有磁州窑了。其优势有二:

1、磁州窑有大量的磁土矿

北宋宫廷要生产大量的盛酒瓶、坛,首先需要有大量的磁土矿。而磁州窑所在磁州就有丰富的磁土矿资源。在北宋,磁州给皇室上贡的贡品就是磁土矿,即磁石。在《宋史.地理二》河北路,记载:「磁州上滏阳郡,团练。旧名慈,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改件磁……人口96922人。贡磁石。县三,滏阳,邯郸,武安」。也就是说北宋五大名窑器,在河南地界的汝、官、钧三大名窑所用磁土有的是磁州所贡磁石而制。磁州磁石,即磁土矿,又叫大青土,也叫坩子土。属于半黏质黏土,可塑性不高,外观呈灰色,在1300℃高温下烧制后呈灰白色,浅灰色,香灰色或浅黄色。看实物北宋汝、官、钧官窑器胎色均为青灰色或香灰色。故此,近水楼台先得月,磁州即有朝贡制官窑器的磁石,那么在磁州设

立官窑瓷场也是顺理成章之事。再者,生产酒瓶、酒坛,不像文房用具用的原料少,大量的瓶、坛原料的运输会使用大量运力,在磁州就近设窑生产,省钱省力。当然,酒瓶、酒坛也不像五大名窑属玩赏物那样尊贵,有严格的专门的宫廷釉料配方。它只是一种生活用器。

2、磁州窑有熟练的技术工匠

磁州窑的工匠,使用了一种在大青土瓷胎上施白色化妆土的技法,改变了瓷胎质量,扩大了装饰范围。用剔、划、画、模印、绘画技术,创造出了60多种装饰纹样,改变了以往

单色釉单调、孤独的视觉效果。把磁州窑瓷器推向了活拨、美丽的艺术品行列。成为了设立北宋官窑场的良好技术条件。

从以上而论,磁州窑在北宋应该有官窑瓷厂。

二、北宋磁州窑瓷器的特征

北宋磁州窑瓷器,从其胎,釉,型,纹饰,装饰技法,口足看有其独特的特征;即灰胎,使化妆土、玻璃釉、剔、划、

印、绘、纹饰、平圈足。

1、胎:磁州窑胎由于使用了本地大青土或黄土。其胎质有两种:一种灰白,青灰,香灰,胎质坚细。另一种呈土黄,褐红,胎质粗松。磁州窑为了弥补灰、黄胎体粗糙的不足,除黑釉器外,普遍都使用白色化妆土,装饰胎面。又叫打粉地。这是磁州窑瓷器的主要特征。

2、釉:釉有白釉,绿釉,黑釉,棕黄釉等。白釉、绿釉多为白色化妆土打底,装饰完花纹后,罩以透明玻璃釉。其釉层均匀,无泪痕,有的有开片。黑釉,黄釉不使用化妆土打粉底,直接在胎体上施釉。

3、型:磁州窑器型多以生活用器为多。如:瓶、坛、罐、炉、枕、盘、碗、盆、盒、钵等等生活用器应有尽有。

4、纹饰:北宋磁州窑纹饰有两种。北宋早期是硬装饰,也就是胎色装饰。硬装饰主要以剔、刻、划,模印为主。图案

多为缠枝牡丹,龙,凤,莲花,鱼,水波,折带,玄纹,珍珠底等。北宋晚期出现软装饰,也就是彩釉装饰。软装饰以毛笔彩绘为主。主要用黑彩画和红绿彩绘。图案多为缠枝牡丹,龙凤,人物,花鸟,文字,楼阁等。

5、装饰技法:由于使用了白色化妆土,装饰技法打破了过去单色釉的装饰,创造出许多美丽缤纷的装饰图案,装饰品种达60多种。如:白底剔花,白地划花,白地绿彩,白地黑彩,白地褐彩,珍珠地白花,珍珠地黑花,黑釉凸线,绞胎等等。把剔、刻、划、绘,相互搭配,使装饰技法活泼,图案华丽。将磁州窑瓷器推上了一个艺术品的新高峰。

6、口足:北宋磁州窑瓶多用翻卷口,只此一朝。还有花口,盘口,折沿口,平口等。足多为宽圈足,足底平削。还有喇叭口等等。

三、北宋磁州窑官窑器二件(均为私人收藏家收藏)

北宋磁州窑官窑器中有官窑器与民窑器两种。官窑器多为酒

瓶,造工精细、造型大气,图案规整,完美无缺,具有皇家霸气。而民窑器相比较,造工粗糙,随意性强,没有规矩,难登大雅之堂。看官窑器两件。

1、北宋磁州窑官窑白釉剔花牡丹纹酱釉底大梅瓶

梅瓶,北宋创烧的一种酒瓶,因盛美酒而称「美酒瓶」谐音:「梅瓶」。也有因插梅花而得「梅瓶」。

胎:该瓶胎体为香灰色胎,胎薄体轻,质坚细密,修胎规整。内不修胎。

釉:施透明玻璃釉。釉内无气泡。釉面细开片。

型:高颈翻卷口,肩宽圆润,体型修长,站立稳健,具皇家霸气。

纹饰:四层纹饰:一层肩部划卷草纹,二层腹部剔,划缠枝牡丹纹三组。三组牡丹用三分法分为三等分。三层胫部划卷草纹。四层足部划莲瓣纹。

工艺:该瓶工艺特征,采用在青灰色胎体上,缺涂一层酱色

化妆土,然后再上一层白色化妆土,在半干时的化妆土上,迅速剔刻下牡丹花、叶以外的白色化妆土,露出酱色底子,再划出牡丹花瓣,叶茎,卷草,莲瓣等纹,然后待干燥后上透明釉。一幅酱底白色牡丹花图便显露出来。其工艺难度在于,先要有定型纹样,再用剔,刻,划工艺相结合技法。要求工匠有极高的熟练技术,在半干的化妆土上作画走刀如飞,用刀如笔,剔刻自如,划刻严谨。如宣纸上作画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而后还要用大匣钵装瓶陶治。

口足:口为翻卷口,仅北宋一朝特有。足为宽圈足平削,足底无釉露胎。

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工匠能造出如此霸气规整的大酒瓶,其难度,制作成本,绝非民窑可为。其使用者,只有皇室贵冑,非寻常百姓家可使用也。流传至今可谓宝中之宝也。

2、北宋磁州窑官窑白釉划花珍珠底牡丹纹大梅瓶

尺寸:高37cm,口径8cm,足径15cm,可盛酒十斤(5000千克)。

胎:香灰色胎体,胎薄体轻,修胎规整大气,内不修胎

釉:透明玻璃釉,釉内无气泡,釉面荞麦地窑灰,釉面有细开片。

型:高颈翻卷口,宽肩,壮腹,细胫圈足,体壮而不肥,肩宽而不矮,肩腹圆润平滑,体型秀美大气,尽显皇室之霸气。

纹饰:白釉划花牡丹纹珍珠底。纹饰有三层,肩胫上下两层划水波纹,中间腹部绘三组缠枝牡丹,三组牡丹用三分法平均分开。像朵朵牡丹开在满地珍珠上,一派珠光宝气。

工艺:该瓶使用单线条划花工艺。即在香灰色瓷胎上,涂一层白色化妆土,待化妆土半干时,工匠用刀迅速划出牡丹纹,水波纹和珍珠底。划掉化妆土的单线条,露出香灰色底,然后施以透明玻璃釉,一幅满地珍珠的牡丹图便呈梅瓶上。虽工匠刻意时有随意性,但规幅的图案设计,流畅的线条,显示出皇家御用器的精致,规范和工匠的高超技艺。

口足:口为北宋特有翻卷口,足为圈足平削,足内无釉露胎。该瓶为北宋官窑器,流传至今为宝中之宝。

磁州窑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据考察,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烧造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流传下来的遗物也多。 磁州窑的器型和纹饰为民间所喜闻乐见,影响范围较广,发展迅速。北方各地纷纷仿制,中心窑场以邯郸市的观台镇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体系,主要分布在河南鹤壁集窑,修武当阳峪窑,禹县的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山西介休窑,霍县窑,山东淄博窑,江西吉安吉州窑,福建泉州,四川广元等,都大量烧造与磁州窑风格相近似的瓷器。 风格独特的磁州窑瓷器,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继承了唐代南北民窑的特点,融入本地特色,精细粗犷并存,豪放工致兼有,与同时期的五大名窑相比,有很大不同,其作品更具有浓厚的民间情趣,装饰形神兼备,别开生面,颇具北方特色。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它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历史上有关宋代磁州窑瓷器的文献记载,宋代尚未见到,主要集中出现在明清两朝。明代初年有曹明仲的《格古要论》、王佐《新增格古要论》、谢肇制《五杂俎》、清初《磁州志》、《明会典》、朱琰《陶说》、兰浦《景德镇陶录》和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等书,磁州窑瓷器在造型、釉色、烧造地及工艺特色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记载和描述。 磁州窑历史 位于磁州地区的峰峰先民们,早在7500年前便开始了烧制陶器,彭城以北20公里的磁山新石器时期的遗址,曾出土过大量的夹砂褐陶和红陶器,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其命名为“磁山文化”。从而确定了这个地区作为古老陶器发祥地的历史地位。两晋南北朝时期,彭城、临水地处中原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成为京师邺城西郊的名胜之地。陶冶技术也趋于成熟,已经烧制出了青瓷和化妆白瓷,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飞跃。在过去的考古调查中曾发现临水窑窑址,出土百余件青瓷碗,这些器物有一半以上开始在口部施用白化妆土,上罩以青黄色透明釉,化妆部分显现出黄白色,这是磁州窑釉陶向化妆白瓷过渡的初级阶段。 磁州窑 1975年又在临水发现了一处唐代古窑址及化妆白瓷器残片。说明此时磁州窑化妆白瓷的烧制已经步入成熟时期,窑器也由支烧改为笼(匣钵)钵装烧。到了宋代,磁州窑开始步入兴盛时期。磁州窑是宋代北方民间瓷器的典范,无论在造型或装饰上都着眼于实用、美观和经济。在长期的陶与瓷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风格与特征(即白化妆技法),多用统一的造型、独特的装饰技艺构成了磁州窑产品的风格体貌,体现出地方特点、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它的产品多是日常生活必须的盘、碗、罐、瓶、盆、盒之类的用具,线条流利、自由奔放,表现出民间艺术所共有的豪放朴实的风格。宋代的磁州窑汲取题材广泛,形成多样,寓意丰富。并将陶瓷技艺和美术揉融在一起,将陶瓷器物提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开创了陶瓷艺术的新纪元。在磁州窑的诸多品种中,尤以白地黑花(铁锈花)、刻划花、窑变黑釉最为著名。它的装饰技法突破了当时流行的五大名(官)窑(汝、官、钧、哥、定)的单色釉局限,运用了数十种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 磁州窑的匠师们吸收了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的技法,创造了具有水墨画风的白地黑绘装饰艺术,开启了我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先河,它那一气呵成的娴熟画艺,令许多艺术大师叹为观止。磁州窑由于目前的存世量很少,所以它的历代产品都成为国内外珍惜的藏品。金代磁州窑的装饰风格趋于简化。到了元代,彭城地区的磁州窑又掀起了一个制瓷高潮,除继承宋金时期传统品种外,又扩大了生产规模,大型器物的生产也增多。产品趋向厚重,器型硕大、圆浑,纹饰主要有云龙、云风、云雁和鱼藻纹等。1973年,在彭城大路沟曾出土有“大元国至元三年……”的石制碾槽,并出土了很多元代典型的鱼藻盆残片。其型制、装饰风格与北京元大都出土的鱼藻盆极为相似。近年来,在彭城的旧城改造中更是大批量、大规模地发现和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元代瓷器、瓷片明代彭城磁州窑仍保持着相当大的产量,并在彭城设置了官窑,在磁州南关设立了存放官家酒坛的仓库——“官坛厂”,以备顺滏阳河舟运入京。 彭城作为磁州窑的中心,也随之而成为北方瓷都。清朝初期,彭城磁州窑又进入一个比较繁荣的时期,窑场增多,窑型改大,品种增多,产量增大,日用瓷覆盖民间市场。《磁州志》记载,“彭城滏源里居民善陶缸之属,舟车络绎,售于他郡”。

中国古代十大历史名窑排行榜

中国古代十大历史名窑排行榜 一、北宋官窑 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南宋顾文荐《负睻杂录》记载:“宋宣政间(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叶寘在其《垣斋笔衡》中对北京官窑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当时的京师即汴京(今开封),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底,至今日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对于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地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撑,因此,时至今日,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仍有不同说法,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支持第三种说法的人较多。 北宋官窑传世品很少,其器物主要有碗、瓶、洗等。胎体显厚,且呈黑色,釉为淡青色,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着称,不同于南宋官窑和汝窑及龙泉窑瓷器,它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二、南宋官窑

南宋官窑南宋官窑,开始于绍兴十三年。是由皇家自己投资,并由宫廷内务府的窑务机构主持建立的制瓷窑场。宋朝以后的官窑,则是国家机构的官府投资建立的制瓷窑场。民窑,是百姓投资建立的窑场。官窑与民窑的根本区别是窑场的所有权属性,而不是产品的形状和产品的归属对象。 官窑瓷器有两种属性,一种是在官窑中烧造出来的瓷器,这是完全意义的官窑瓷器;另一种是在官窑建立以前,由官方出具设计样式,规定质量标准和数量要求,并由宫廷太监专门监制、督造,在民窑中烧制好后,经过挑选,上品供应御用,中品供应宫廷用瓷和外交用瓷以及赏赐有功大臣,下品配发给地方官府作为公用。后者并非官窑中生产,所带“官窑”二字,与窑场的所有权不符。村夫认为,此类瓷器冠以“官用型瓷器”的名称比较准确一些。 另外,由民间自己设计烧制的精美瓷器被皇家所采用,只能叫做贡瓷,不能称为官窑瓷。其中,专门为皇帝烧制的瓷器叫贡御瓷器,而为宫廷陈设和皇室成员烧制的瓷器,就只能称为贡瓷,不应称为贡御瓷。宋朝官窑遗留给后世的问题很多,比如“汴京官窑”、“汝官窑”和“郊坛官窑”的概念是否正确的问题,贡御汝窑烧造的时间是宋神宗时期还是宋徽宗时期的问题,南宋修内司建立的“新窑”和“旧窑”的关系问题,龙泉官用型黑胎青瓷是贡瓷还是仿官窑瓷的问题,《坦斋笔衡》

宋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宋代陶瓷艺术 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宋代瓷业的繁荣,一方面是宋代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又是宋代社会、经济、文化繁荣的反映。瓷器在东汉早期浙江出现后,很快地在长江下游一带传播开来,井逐渐波及长江中游、上游地区,以及福建、广东一带。约在6世纪初叶的北朝时期,中原地区也出现了自己的烧造瓷器。从此我国的制瓷业便形成了南北两大瓷系。 南方瓷系在隋以前的主要窑址有:上虞窑、宜兴均山窑、肖山上董窑、成都青羊宫窑、福建天山马岭窑等。北方瓷系在隋以前的窑址发现得不多,仅河南安阳窑、河北贾壁窑、山东淄博窑数处。而到了宋代,则形成了多种瓷窑体系。宋代瓷窑体系的区分,主要是根据各窑产品的工艺、釉色、造型与装饰的同异,根据它们之间的同异可以大致看出宋代形成的瓷窑体系有六: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景德镇的青白瓷系。 定窑系以定窑为代表。定窑属宋代民窑,窑址分布于今河北曲阳县一带,唐属定州,故名定窑。定窑始烧于唐,它的烧白瓷是受邻近的邢窑影响,当时邢窑盛名满天下。但后来定盛邢衰,至宋时人们已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而定窑系诸窑到北宋时也确实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制瓷工艺与制瓷风格,并为各窑所仿效。定窑系产品以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器。釉汁比较莹润,釉色白中发黄,常有泪痕。胎料加工很细,胎质坚硬,胎色洁白。器物造型稳定,装饰工整素雅。早期的产品以划花、刻花为主;北宋晚期以印花为主。花纹布局严谨,题材丰富多彩,以各种花卉最多见,其中又以牡丹、莲花为多,菊花次之。其余动物、禽鸟、水波游鱼纹也有一定的数量,婴戏纹则比较少见。在北宋中期则出现了覆烧工艺,即把盘碗之类器皿反过来烧。这种装烧方法的优点在于用同样的窑炉,耗用同样的燃料,烧一次窑比用普通匣钵产量为高,缺点是有芒,即口部无釉。 磁州窑系是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这个窑系的窑场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西三省,而以河北省邯郸市观台镇为典型代表。磁州窑继承了唐代南北民窑的特点,烧瓷品系繁多。观台窑的产品品系、种类,可以说是集本窑系各窑之大成。这里烧制的瓷器以白瓷、黑瓷为主。装饰丰富多彩,白地黑花,对比鲜明。纹饰题材多取之于民间的生活内容。河南修武县的当阳峪窑的成就也很大,它的制瓷工艺的独特性则在于釉下施一层极白的护胎釉,再在上面画黑花,或用剔地的手法作出剔花。装饰以黑白或赭白对比,十分强烈;花纹的制作手法既活泼又严谨。 耀州窑系是北方一个巨大的烧造青瓷的窑系。耀州窑系以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为代表,包括陈炉镇、立地坡、上店及玉华宫等窑在内。铜川旧称同官,宋时属耀州,因此称耀州窑。北宋时期以烧造青瓷为主。耀州窑青瓷颜色深沉,边沿部分发褐黄,人们称之为“姜黄色”。耀州窑系最突出的成就是图案装饰。宋元的花纹有折枝牡丹、缠枝菊花、水波三鱼、鸳鸯戏莲、双鸭戏水、水藻纹、忍冬纹、回纹、松林戏婴、龙凤花纹等。装饰手法以印花、刻花为主;刻花刚劲有力,纹样生动活泼,在宋代诸窑系中算是出类拔萃的。 钧窑系以河南禹县的钧窑为代表,始烧于北宋,金元时期继续烧造。其突出成就是在釉里掺有铜的氧化物,用还原焰烧出绚丽多采的窑变釉色。钧釉主要特点是通体天青色与彩霞般的紫红釉相互错综掩映,釉汁肥厚润泽,极为美观。此外还有月白色、天蓝色、海棠红等。钧瓷烧成工艺不同于其它,为二次烧成,其第一次为素烧,然后施加釉彩,再进行第二次窑烧。钧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盘、炉尊、洗、碗等。钧瓷在宋代也被称为“花瓷”,它的釉面特征是常出现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被称为“蚯蚓走泥纹”,加之钧釉在烧制造过程中变化无常,不为人工所控,所以后人难以仿制,有“钧瓷无双”之说。 钧窑系瓷器的烧造地点很广,河南禹县、郏县、登封、新安、汤阴、安阳以及河北的磁县等都有烧造。 龙泉青瓷窑系属南方青瓷系统。南宋时为应付宫廷,官府的需要,开始生产一种以施粘稠的石灰碱釉为特征的瓷器。到南宋中期以后,终于形成了有自身特点风格的梅子青、粉青釉等龙泉青瓷。龙泉青瓷窑系的迅速发展,除了龙泉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越,还因入金以后,北方瓷业衰落,南宋立国水乡、海隅,水上交通发达,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南宋政府又以发展海外贸易为国策,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年)为防金银外流,“命有司止以绢布、锦绮,瓷器之属博易”(《宋史·食货志》)。这更刺激了瓷器的出口,龙泉青瓷在东亚和东南亚及东非、阿拉伯诸国都是很受欢迎的商品,这种情况到了元代仍有盛无衰。在国内,龙泉青瓷也和景德镇的青白瓷一样,它的产品的国内市场很大。近年发现陕南与四川的青白瓷与龙泉青瓷的窖藏就是很好的证据。 景德镇青白瓷窑系属南方瓷系。青白瓷又称影青,是宋代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烧制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其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显青,因此称青白瓷。青白瓷釉色的硬度、薄度、透明度以及瓷里莫来石

磁州窑

磁州窑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有延续。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磁州窑概况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据考察,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烧造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流传下来的遗物也多。 磁州窑的器型和纹饰为民间所喜闻乐见,影响范围较广,发展迅速。北方各地纷纷仿制,中心窑场以邯郸市的观台镇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体系,主要分布在河南鹤壁集窑,修武当阳峪窑,禹县的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山西介休窑,霍县窑,山东淄博窑,江西吉安吉州窑,福建泉州,四川广元等,都大量烧造与磁州窑风格相近似的瓷器。 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它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史上有关宋代磁州窑瓷器的文献记载,宋代尚未见到,主要集中出现在明清两朝。明代初年有曹明仲的《格古要论》、王佐《新增格古要论》、谢肇制《五杂俎》、清初《磁州志》、《明会典》、朱琰《陶说》、兰浦《景德镇陶录》和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等书,磁州窑瓷器在造型、釉色、烧造地及工艺特色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记载和描述。 磁州窑的历史 位于磁州地区的峰峰先民们,早在7500年前便开始了烧制陶器,彭城以北20公里的磁山新石器时期的遗址,曾出土过大量的夹砂褐陶和红陶器,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其命名为“磁山文化”。从而确定了这个地区作为古老陶器发祥地的历史地位。 两晋南北朝时期,彭城、临水地处中原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成为京师邺城西郊的名胜之地。陶冶技术也趋于成熟,已经烧制出了青瓷和化妆白瓷,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飞跃。在过去的考古调查中曾发现临水窑窑址,出土百余件青瓷碗,这些器物有一半以上开始在口部施用白化妆土,上罩以青黄色透明釉,化妆部分显现出黄白色,这是磁州窑釉陶向化妆白瓷过渡的初级阶段。1975年又在临水发现了一处唐代古窑址及化妆白瓷器残片。说明此时磁州窑化妆白瓷的烧制已经步入成熟时期,窑器也由支烧改为笼(匣钵)钵装烧。 到了宋代,磁州窑开始步入兴盛时期。磁州窑是宋代北方民间瓷器的典范,无论在造型或装饰上都着眼于实用、美观和经济。在长期的陶与瓷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风格与特征(即白化妆技法),多用统一的造型、独特的装饰技艺构成了磁州窑产品的风格体貌,体现出地方特点、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它的产品多是日常生活必须的盘、碗、罐、瓶、盆、盒之类的用具,线条流利、自由奔放,表现出民间艺术所共有的豪放朴实的风格。宋代的磁州窑汲取题材广泛,形成多样,寓意丰富。并将陶瓷技艺和美术揉融在一起,将陶瓷器物提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开创了陶瓷艺术的新纪元。在磁州窑的诸多品种中,尤以白地黑花(铁锈花)、刻划花、窑变黑釉最为著名。它的装饰技法突破了当时流行的五大名(官)窑(汝、官、钧、哥、定)的单色釉局限,运用了数十种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磁州窑的匠师们吸收了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的技法,创造了具有水墨画风的白地黑绘装饰艺术,开启了我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先河,它那一气呵成的娴熟画艺,令许多艺术大师叹为观止。

宋代文学概述

宋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它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即处在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所谓“雅”,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中上层的文人文学,指诗、文、词;所谓“俗”,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下层的小说、戏曲。传统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曲”的说法,指明了各个朝代文学样式发达繁荣的侧重点。 宋代文学的表现形式有诗歌、散文、宋词、小说和戏曲。宋诗艺术旨趣和风格主要表现在理趣、精细和议论化三个方面。宋词也完成了词体的建设,艺术手段日益成熟,在题材和风格倾向上,开拓了广阔的领域。宋代文学的特点:主题上带有政治关怀与道德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悲凉情绪;讲究理趣,好发议论;讲究格律技巧以及法度和用典;浪漫主义精神减少了,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张扬。 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起因是北宋初年文人们多承袭晚唐五代绮靡文风。进步的诗人、作家都要求改变这种文风,恢复韩柳的古文传统和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诗文革新运动是适应政治改革的需要,完全是与政治革新相呼应的。还因为宋代理学家们重道轻文。 成就和影响: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以自己鲜明的文学主张和丰富的诗文创作实践彻底清除了宋初以来的形式主义颓风,使北宋诗文创作进入了繁盛时期,呈现出新的风貌。 宋代前中期词的共同特色:(1)在体制上以小令、中调为主,长调较少。(2)在题材上主要写男女相思、感时伤别,较为狭窄。(3)在语言上以典雅精巧、清丽流畅为主要特色。(4)在表现手法上,以委婉细腻、含蓄温柔为主。 北宋词北宋初期的词作,基本上承袭五代词风。在体制上多为短章小令,风格上由五代词的浮艳开始走向清丽,显示出文人词与“伶工之词”的不同。但由于作者多为达官贵人,视词为“娱宾遣兴”的工具,所以在内容上仍缺乏积极意义。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晏殊、欧阳修、范仲淹。 南宋词南宋初期的三位爱国词人。靖康难后,全国民众要求抗金的呼声很高;张元干、张孝祥、岳飞等一些爱国志士和将领,力主收复,反对求和,并继承苏轼豪放词风,写出不少慷慨悲壮的爱国佳作,使宋词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对以后的辛弃疾等爱国词人影响很大。 南宋中后期两个不同风格的作家群。南宋中期以后,宋、金对峙的局面大体形成。由于思想方法、艺术观点的不同,这个时期的词人呈现出两个流派:一个是以辛弃疾为首的豪放词派,抒发爱国强音;另一个是以姜夔为首的格律词派,很有影响。 南宋诗中兴四大诗人:范成大、杨万里、陆游、尤襄。两个诗歌流派:四灵派和江湖派。宋末爱国诗人文天祥。另外,宋末谢翱、林景熙、谢枋得等人的诗歌,虽然风格不同,但大都充满亡国之痛、故国之思,现实性很强。 北宋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重要阶段,唐代韩柳所倡导的古文运动至北宋诗文革新才取得最后胜利。北宋散文的发展分为初、中、后三期。初期主要作家有柳开、穆修、王禹、范仲淹等。他们都是散文革新家,或从理论上,或以自己的实践,向宋初不重视思想内容、偏重浮词丽藻的文风进行了斗争。北宋中期是宋代散文发展的黄金时代。活跃在文坛上的有著名的散文家欧阳修、苏洵、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等。他们的创作基本上沿着诗文革新的道路发展的。 南宋散文的发展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家和爱国志士面临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激发了民族感情,他们用诗文来抒写他们对于民族危亡的满腔悲愤,和面对强敌而誓死不屈的浩然正气。爱国主义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突出主题。李清照、岳飞、胡铨、陆游、辛弃疾等,都写下了壮烈的爱国篇章。后期,在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文天祥、邓牧、谢翱等人的爱国篇章给南宋文坛增添了光彩。 宋代小说和戏曲为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大发展准备了良好的条件。宋代的小说主要是“话本”,它原是说话人说书的底本,实即白话短篇小说。宋话本具有两个鲜明的特色:一是市

精美刻花耀州瓷赏析

精美刻花耀州瓷赏析 时间:2014-11-07 10:46:37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宋耀州窑青釉刻花海水三鱼纹碗 耀州窑是宋代北方著名青瓷窑场之一,在我国宋代一些历史文献,如《清异录》、《清波杂志》、 《老学庵笔记》、《元丰九域志》等书内,都有关于耀州窑烧瓷的记载。在该窑附近发现的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所建《德应侯(窑神)碑》则是目前发现存世最早的一块瓷窑碑记。 耀州窑窑址以陕西铜川市的黄堡镇为代表,还包括陈炉镇、立地坡、上店和玉华宫等地,这一带宋时 属耀州,故称耀州窑。耀州窑的烧造历史,上限至唐,宋、金时期为其盛烧期,下限延续至清代以至民国 时期。耀州窑生产的瓷器品种除代表性的青瓷之外,还有白釉、黑釉、酱色釉等品种。 五代晚期至宋初时,受越窑青瓷影响,耀州窑创烧了其著名的青瓷刻划花品种。宋人陆游著《老学庵 笔记》中即有:“耀州出青瓷器,谓之越器,以其类余姚县秘色也”的记载。北宋中期是耀州窑的鼎盛期, 其青瓷装饰无论是刻花、划花或印花技法都十分成熟,其中以刻花最为精美。耀州窑的刻花刀法宽阔有力,刀锋犀利,技巧精熟,线条流畅。由于交错使用排线刀,并刮出叶脉纹理(篦纹),不仅形成深浅分明,层 次清楚的图案,而且纹饰凸起于器壁,立体感强,具有浅浮雕的艺术效果。耀州窑青瓷印花工艺的出现虽 然晚于刻划工艺,但其印花图案普遍清晰,构图亦匀称合理。而在器物造型上,耀州窑产品的造型均非常 规整,像瓜棱、葵瓣、菊瓣、委角等复杂器皿,制作得都很成功,绝无扭曲变形的现象出现。诚如《德应 侯(耀州窑神)碑记》中所云:“耀州青瓷,巧如笵金,精比琢玉。始合土为坯,转轮就制,方圆大小,皆中 规矩……击其声,铿铿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 高超的制瓷工艺,精美的刻花青瓷使得耀州窑青瓷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同一时期其他瓷窑 的生产产生了广泛影响,如北方河南地区的临汝窑、宜阳窑、宝丰窑、新安城关窑、禹县钧台窑、内乡大 窑店窑等也生产耀州窑类型的青瓷,甚至当时南方地区的广州西村窑和广西永福窑、容县窑等,也曾专门 仿烧耀州窑刻花青瓷用以外销。

邯郸成语典故磁州窑礼品瓷简介

邯郸成语典故磁州窑礼品瓷简介 古都邯郸,华夏璀钻。历史悠远,文化厚淀。物产丰饶,辈出英豪。我为赵人,深感荣耀! 8000多年文明史,2800年建城史的邯郸,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和积淀了赵文化、磁山文化、女娲文化、成语典故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北齐石窟文化、磁州窑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边区革命文化十大文化脉系。 这十大脉系中,有两大文化脉系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尤为深刻。 一是邯郸成语典故文化。成语典故是历史与文学融合孕育的结晶,它以言简意赅、精辟神妙、富于哲理、寓于情趣、耐人寻味而成为中国汉语言艺术中的一枝奇葩。在汉语全部万余条成语中,竟有1584条之多出自邯郸,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有“胡服骑射、完壁归赵、邯郸学步、负荆请罪、价值连城刎颈之交、毛遂自荐、一言九鼎”等。邯郸的成语典故,集中原与边塞之风韵、蕴文化与哲理之内涵,睿智了政治头脑,发展了军事思想,丰富了汉语词汇,滋养了中国文学,在华夏历史文化长廊中独树一帜,堪称国之瑰宝,每个邯郸人都为之无比自豪和骄傲! 二是磁州窑文化。陶瓷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China 一词,有两个意思,中国和瓷器。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

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陶瓷发展史。磁州窑创烧于北齐,成熟于宋、元,鼎盛于明、清,窑址主要位于磁县观台镇和峰峰矿区彭城镇。磁州窑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开创性地将中国传统绘画、书法技艺与制瓷工艺结合起来,形成质朴、豪放、洒脱、明快的艺术风格,开拓了古代陶瓷美学新境界,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成为享誉中外的一代名窑。磁州窑作为北方陶瓷代表,与南方景德陶瓷不相伯仲,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和“千里彭城,日进斗金”之美誉。新中国成立以后,传承了千年磁州窑火的彭城陶瓷业得到国家重点扶持,生产得到迅速恢复,陶瓷生产从传统手工作坊向现代工厂机械化生产转变,产品由粗瓷改为细瓷,千年古镇彭城完成历史巨变,现代陶瓷工业体系初步建立,邯郸陶瓷跻身全国八大陶瓷产区之一。改革开放后,邯郸陶瓷产业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上世纪90年代,邯郸陶瓷业走向辉煌,共有陶瓷企业150余家,从业人员达到3155人,年产量达到4287万件,产品有日用陶瓷、艺术陶瓷、仿古工艺陶瓷、工业陶瓷、陶瓷花纸5大系列1000多个规格和品种,有国优产品4项,部优产品4项,省优产品15项,130多项获省级以上新品种、新花面奖,一项获得国际博览会银奖,产品出口到欧美、澳洲、东南亚、中东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入新世纪,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磁州窑陶瓷文化研究迎来一个新的高潮。2003年,

宋代官窑瓷器特点

宋代官窑瓷器特点 “李唐越器久称无,赵宋官窑珍以孤。色自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这是清代乾隆皇帝对宋代官窑瓷的赞美诗。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对艺术十分爱好的帝王,他在位几十年曾写下了无数的对各种艺术品的赞美诗词,至今仍为后人津津乐道。从这首诗中,人们亦不难看出乾隆皇帝对宋代官窑瓷器的推崇之情。 传世甚少 官窑,属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继汝窑后为满足宋朝皇室特别是宋徽宗个人的艺术爱好,而在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设窑烧瓷的窑口,史称“汴京官窑”,学术界又称为“旧官”。宋代顾文荐的《负暄杂录》中曰:“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北宋官窑”。 北宋官窑瓷器传世甚少,这是因为黄河古道在历史上曾有过多次改道,窑址均被淹没无存,实物也难以寻找之故,所以考古界无法考证,这对中国陶瓷发展史的研究是一件憾事。 而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宋朝皇室南迁,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也就是南宋初年,当时的南宋皇帝宋高宗便在京都又设官窑于修内司(即杭州老虎洞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即杭州郊坛下官窑),这个时期烧造的瓷器则称为“南宋官”,学术界又称之“新官”。 南宋叶寘的《坦斋笔衡》中说道:“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余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 古朴精致 官窑既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之分,而且又是继汝窑后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其器物形制和烧造工艺等与汝窑有不少共同之处。 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汝窑三足洗,其釉色很相近,就连风格也颇为类似。特别是釉色,北宋大观年间的瓷器,多釉色莹润,其中又以月白、粉青最为盛行,部分翠绿其次。但有不少器型多仿古,常见的仿古礼器有鬲式炉、簋式炉、鼎式炉、贯耳瓶、弦纹瓶、琮式瓶和各式尊等。其特点是,胎体较轻,以支钉烧制,色呈紫褐,釉面较厚,见冰裂纹大开片,底足露胎,呈铁黑色,沿口因釉层薄而呈浅紫色,俗称“紫口”。 南宋官窑瓷器则造型古朴而精致,胎体同北宋官窑一样较薄,呈紫褐铁色,但釉层肥润,具有玉质感,其釉色多见淡雅的粉青色和米黄色,釉下见气泡,釉面见大开片,底足亦露胎,紫口铁足。但无论是北宋官窑也好,还是南宋官窑也好,学术界均统称其为“官窑”,而且价值不菲。 器型多样 宋代官窑的器型丰富多样,除了上述所说的仿古礼器外,主要还有各式洗、瓶、壶、炉、盘、碗以及盏托、花盘、单柄杯和供器等,且多以釉色见长,特别是南宋官窑中修内司仿汴京官窑形制特征所烧造的瓷器,系采用澄泥,制作极其规整,并以釉质晶莹透澈而备受人们珍视。 《格古要论》说:“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者,无纹路。”《遵生八笺》也说:“官窑品格大抵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可见釉色、片纹、金线纹三者的有机结合,使之浑然一体,是官窑瓷器千百年来具有特殊艺术效果的根本,后人绝难仿造。难怪诸多文史资料中历代文人多有赞叹之词,就是清代乾隆皇帝对之也赞不绝口,赋诗以抒胸臆。

宋代文学的特点[1]

宋代文学的特点 宋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它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即处在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所谓“雅”,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中上层的文人文学,指诗、文、词;所谓“俗”,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下层的小说、戏曲。传统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曲”的说法,指明了各个朝代文学样式发达繁荣的侧重点。我们应该充分评价元明清诗文词的成就,但其未能超宋越唐,则可断言。如果说,宋代诗文词(特别是文和词)是元明清作家们不断追怀、仰慕的昨天,那么,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大发展就是宋代刚刚发展起来的白话小说和戏曲的灿烂明天了。 宋代独特而渊深的美学意识是由其文化土壤所培植、文化精神所孕育出来的,经过有机的整合和融化,产生出特定的审美形态、格调和风味,遂成为文化型美学,有别于前代的唐美学。宋文化从下述诸多方面影响了美学的生成、表现和状态怀旧意识. 宋人似乎特别怀旧,《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书就是明证。邓之诚《〈东京梦华录注〉自序》曾说到当时的怀旧意识和情绪及其产生的原因:“靖康之难,中原人士播越两浙,无人不具故国故乡之思。周 《清波别志》云,绍兴初,故老闲坐必谈京师风物。且喜歌曹元宠《甚时得归京里去》十小阕,听之感慨有流涕者。故其时西北耆旧,谈宣政故事者,为人所重。”北宋“宣(和)政(和)故事”便成为南宋人依念不尽而又时时咀嚼的往事,犹如唐人常常眷念“开(元)天(宝)故事”一样。刘辰翁《减字木兰花》写道:“铜驼故老,说着宣和似天宝。”故国沦陷引发了黍离麦秀之思,怀旧意识便特别强烈。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说:“(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李清照本人的《菩萨蛮》词亦曰:“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北宋“《清明上河图》至镂板以行,宜梦华之风行。徐梦莘《三朝会盟会编》(靖康二年)录赵 之《中兴遗史》,即一字不易抄《梦华录》元旦朝会一则。陈元靓《岁时广记》征引尤多。刘昌诗《芦蒲笔记》录上元词鹧鸪天十五首,谓当与《东京梦华录》并行。”“百余年来,《醉翁谈录》、《都城纪胜》、《繁盛录》、《武林旧事》、《梦粱录》,相继而作”,而《东京梦华录》“为不祧之祖”。《东京梦华录》是这种怀旧情绪的先驱作品和代表作。作者详尽记述了旧都汴京的诸多风物,但是,叙中有情,是“为了忘却的纪念”,特别是那篇冠于篇首的序文。序文对书名“梦华录”做了诠释:“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者。”但作者却无此心绪,说:“仆今追思,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他的心灵浸染着悲凄的情调,几乎是一步三回首,感慨系之地追思那往昔霓虹般的梦影。这种记忆经过二十年漫长岁月的冲洗,已经淡化成粉红色了。序文写到这令人痛心的情形:“近与亲戚会面,谈及曩昔,后生往往妄生不然。”“后生”已逐渐失去了这种回忆,对往事颇不以为然。作者担心,随着岁月的更迭,往事如烟飘散,而“论其风俗者,失于事实,诚为可惜”,于是,“谨省记编次成集,庶几开卷得见当时之盛”。从表面上看,属于序文的一般通例,是备忘录,发挥一种认识效应,但实质上有着作者的深衷曲意。可以说,《东京梦华录》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痛唱出一曲挽歌。明人毛晋《〈东京梦华录〉跋》认为“幽兰居士(孟元老)华胥一梦,直以当麦秀黍离之歌”,确是的论。由于是怀着感伤主义的情绪回顾往事,因此陈述过去的诸多现象,便不像巨室大户暴发式的炫富,而是破落户对往日锦衣玉食酸泪汪然的回忆。作者铺张扬厉,山倾海泻,各种物象迸跳在笔触之间,奔赴于纸面,铺排在一个硕大的平面画卷上。意象纷纭,又带有烟花发射的特征。衣食住行皆有,声色视听兼备。浓艳斑斓,堂而皇哉,视觉上令人饱餍,听觉上使人迷醉,犹不足以尽感官满足,但是,字缝之间潜流着浓重的情绪失落感,奏出半是依恋半是挽歌的凄清曲。此后的那些同类著录,在感伤主义情调上与《东京梦华录》多有相近之处。例如《〈梦粱录〉序》写道:“昔人卧一炊顷,而平生事业扬历皆遍,及觉则依然故吾,始知其为梦也,因谓之黄粱梦。矧时异事殊,城池苑囿之富,风俗人物之盛,焉保其常如畴昔哉!”清人鲍廷博《〈武林旧事〉跋》也说:“《自序》一篇,声情绵邈,凄然有故国旧君之思,不仅留连今昔而已。”这些情绪、氛围弥漫于宋代的社会阶层之中,出现凄恻、幽咽的回忆性描述,依依不尽地回忆、回顾往事,却又一唱三叹地眷顾不休。戴复古《洞仙歌》:“卖花担上,菊蕊金初破。说着重阳怎虚过。看画城簇簇,酒肆歌楼,奈没个巧处安排着我。家乡煞远哩,抵死思量,枉把眉头万千锁,一笑且开怀,小阁团栾,旋

中国古代瓷器纹饰

xx古代瓷器纹饰 xx古代瓷器纹饰 【一路连科图】瓷器装饰题材。一路连科是科举时代对赶考学生的祝颂语,谓此行可以连中三元。科,是指程度、等级,科举制取士的规格和年份称登科。科举考试分乡式、会试、殿试三等,乡试列为首者为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夺魁称状元。清代瓷器上绘一只鹭鸶和莲花,寓“一路连科”之意。此外,绘一只鹭鸶和芙蓉,称“一路荣华”,绘一只鹭鸶和牡丹,称“一路富贵”,绘一只鹭鸶和花瓶,称“一路平安”,这些题材不仅是对赶考学生的祝福,也是对人们美好未来的希翼。 【八仙图】“八仙”即张果老、吕洞宾、汉钟离、韩湘子、铁拐李、何仙姑、蓝采和、曹国舅,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八位神仙。相传他们学道成仙,各有一套本领,故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说。八仙所持之物: 张-鱼鼓、吕-宝剑、汉-扇子、韩-花篮、铁-葫芦、何-笊篱、蓝-横笛、曹-阴阳板,被称为“暗八仙”。明嘉靖后,八仙成为瓷器装饰题材之一,有八仙过海、“八仙祝寿”、“八仙捧寿”等内容,清初仍较流行。 【八吉祥】瓷器纹饰。始于元,流行于明清时期。八吉祥图案为: 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结。它们(或称八宝)是佛家常用的象征吉祥的八件器物。《北京雍和宫法器说明册》载: 法螺,佛说具菩萨果妙音吉祥之物。****,佛说****圆转万劫不息之物。宝伞,佛说张驰自如,曲复众生之物。白盖,佛说遍复三千净一切药之物。莲花,佛说出五浊世,无所染着之物。宝瓶,佛说福智圆满,具完无漏之物。金鱼,佛说坚固活泼,解脱禳劫之物。盘长,佛说回环贯彻,一切通明之物。 元代瓷器上八吉祥的排列无一定规则。明永乐开始按轮、螺、盖、伞、花、瓶、鱼、结为序,清乾隆以后亦有不按顺序排列的。有印花和彩绘两类,印花多见于元至明永乐年间,宣德开始以彩绘为主,有青花、斗彩、五彩等,清代出现粉彩、珐琅彩品种。

宋代瓷器鉴定特点

宋朝官窑瓷器鉴定方法 宋代官窑瓷器,“官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由官府直接营建。有北宋官窑、南宋官窑之分。官窑瓷器虽然在宋代瓷器中只占极少数,但是由于其所处地位和具备的优越条件,使它在当时烧造了一批宫庭所需的高档瓷器,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工具/原料 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立新窑,为南宋官窑。宋叶《坦斋笔衡》载“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宛,号邵局,袭故宫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古所珍。后效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此文表明,南宋初营建的“官窑”有二: 一是“修内司官窑”,亦称“内窑”,明高濂《遵生八笺》说,修内司官窑的地点在杭州凤凰山下,但确切的窑址尚未发现;二是“郊坛官窑”,位于杭州市南郊乌龟山一带,亦称“乌龟山官窑”。1930年发现窑址, 1956、1985年冬至1986年春先后进行两次考古发掘,发掘出龙窑与作坊遗迹,并获得大量标本。 在中国陶瓷史中,“官窑”和“官瓷”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官窑产品专供宫廷。以宫廷生活用瓷与陈设瓷为主。流传至今的官窑瓷器有碗、盘、碟、盏托、洗、瓶、炉、尊等,样式多种。以瓶为例,有弦纹瓶、直颈瓶、瓜棱瓶、贯耳瓶、胆式瓶、八方瓶、盘口瓶等,造型各有特点。官窑传世品今多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湾故宫博物院,有少数的精美作品,已于早年流失国外。 方法/步骤 1.1 1、器型和概貌: 宋代造型。大多用来祭祀或陈设,也有部分日用品。一般概括为厚胎厚釉、厚胎薄釉、薄胎薄釉、薄胎厚釉以及胎不太厚(

3.5毫米左右)釉也不太厚( 0.8毫米左右)适中型等。釉色纷繁。釉质莹润如玉。釉面开片,大片纹者多。里外披釉并有纹。类似哥窑瓷容易混肴,但仔细看能辨清。在烧制方法上为垫烧(使用匣钵装烧,底部有垫圈)或裹足(釉将底足全部包住不露胎)支钉烧。支钉烧制底部留有支钉痕,支钉数为三、五、七个或更多不等。 1.2、胎色和胎骨: 宋官窑瓷胎色从传世和窑址出土两种情况看,为黑、黑紫、灰黑、香灰、浅赭、灰(含深灰)、灰白(有的趋白)、土黄(含褐黄红)。黑胎数量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为香灰、灰、灰白等色。 制成的宋官窑瓷胎骨有厚薄两种,厚者5毫米左右,薄者3毫米左右。宋官窑瓷胎土细腻温润,特别是一些精品由黑或紫黑土烧成胎后其质如同古代笔砚(端砚石类),有笔砚胎之说。如用砂纸打磨可感十分细腻滑润,绝不含砂,玉质感直追或类似古笔砚的效果。这一点,在南宋叶寘《坦斋笔衡》的书中对宋官窑瓷所用胎土已经说得很明白: “澄泥为范,极其精致”,就是指宋官窑瓷胎是用澄泥所做,特别细腻精致。而澄泥,特别是古澄泥这种极细之物是专门用来制作澄泥砚的,其弥足珍贵至今已无法找到。所以要仿出细腻如笔砚效果的宋官窑瓷胎对于现代来说其难度可想而知。 1.3、釉层和釉质: 釉层有厚薄两种,薄者小于1毫米,厚者大于1毫米,但都比哥窑瓷和汝窑瓷厚。釉质分三类。第一类为失透润泽型。即釉层透明已很弱或消失,釉呈玉质态似凝脂或堆腊,有一层较明显的酥油光闪烁或呈腊光,显得十分温润玉泽。第二类为失透晶莹型,是指在第一类基础上一些器物在失透的釉层外含一层极薄莹亮的釉水,在玉态的外表上,有如酥光浸润,呈现出玻质般的晶莹华贵感,或用行话说,就是釉好。第三类为莹润型。这类釉层清明玉润,有光泽感,略显些微透明,釉层薄厚均有。在第一、二类失透润泽型或晶莹型中,釉层趋厚者多,也有趋薄的;有的光泽稍多一些,有的光泽稍弱一些。特别是部分真品器物釉表面还带有类似芝麻花弥漫形态的点点发白或带黄闪蓝的土沁花

中国古代瓷器纹饰

中国古代瓷器纹饰 中国古代瓷器纹饰 【一路连科图】瓷器装饰题材。一路连科是科举时代对赶考学生的祝颂语,谓此行可以连中三元。科,是指程度、等级,科举制取士的规格和年份称登科。科举考试分乡式、会试、殿试三等,乡试列为首者为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夺魁称状元。清代瓷器上绘一只鹭鸶和莲花,寓“一路连科”之意。此外,绘一只鹭鸶和芙蓉,称“一路荣华”,绘一只鹭鸶和牡丹,称“一路富贵”,绘一只鹭鸶和花瓶,称“一路平安”,这些题材不仅是对赶考学生的祝福,也是对人们美好未来的希翼。 【八仙图】“八仙”即张果老、吕洞宾、汉钟离、韩湘子、铁拐李、何仙姑、蓝采和、曹国舅,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八位神仙。相传他们学道成仙,各有一套本领,故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说。八仙所持之物:张-鱼鼓、吕-宝剑、汉-扇子、韩-花篮、铁-葫芦、何-笊篱、蓝-横笛、曹-阴阳板,被称为“暗八仙”。明嘉靖后,八仙成为瓷器装饰题材之一,有"八仙过海"、“八仙祝寿”、“八仙捧寿”等内容,清初仍较流行。 【八吉祥】瓷器纹饰。始于元,流行于明清时期。八吉祥图案为: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结。它们(或称八宝)是佛家常用的象征吉祥的八件器物。《北京雍和宫法器说明册》载:法螺,佛

说具菩萨果妙音吉祥之物。****,佛说****圆转万劫不息之物。宝伞,佛说张驰自如,曲复众生之物。白盖,佛说遍复三千净一切药之物。莲花,佛说出五浊世,无所染着之物。宝瓶,佛说福智圆满,具完无漏之物。金鱼,佛说坚固活泼,解脱禳劫之物。盘长,佛说回环贯彻,一切通明之物。元代瓷器上八吉祥的排列无一定规则。明永乐开始按轮、螺、盖、伞、花、瓶、鱼、结为序,清乾隆以后亦有不按顺序排列的。有印花和彩绘两类,印花多见于元至明永乐年间,宣德开始以彩绘为主,有青花、斗彩、五彩等,清代出现粉彩、珐琅彩品种。 【八音图】瓷器纹饰。钟、磬、琴、萧、笙、埙、鼓柷、圉八种乐器叫八音。八音也是中国古代对乐器的总称,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钟、铃等属金类,磬等属石类,埙属土类,鼓等属革类,琴瑟等属丝类,柷、圉等属木类,笙、芋等属匏类,管、萧等属竹类。清代瓷器上绘有八音图。 【三多九如图】瓷器纹饰。流行于清代。《随园笔记·庄子天地篇》载:“华封人祝尧曰:‘使圣人福,使圣人寿,使圣人多男’。尧辞曰:‘多富则多事,多寿多辱,多男多累’”,九如:如山、如阜、如陵、如 岗、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 之升、如松柏之荫、如南山之寿,也是祝颂之辞。瓷盘上绘佛手、桃、石榴、,喻多福(佛与福音近)、多寿、多子,绘九个如意指代“九如”,合

各大博物馆藏陶瓷极品赏析(一)

各大博物馆藏陶瓷极品赏析(一) 唐代三彩双龙耳瓶这件“三彩双龙耳瓶”出自于唐(618-907年),是来自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三彩双龙耳瓶”以两个对称的双龙衔住瓶口为柄,造型优美高雅,制作相当精致。这种器型是在晋朝鸡头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吸收了西域胡瓶的特点,始见于北朝,盛于隋、唐。这件“三彩双龙耳瓶”器型端正,保存完整,属唐代三彩瓷器的精美之作。唐三彩多见于陪葬明器,极少有使用品。由于它是一种低温釉陶器,经过约800摄氏度的温度烧制,属于低温烧制,其成本和烧造难度远远低于瓷器。另一方面唐代盛行厚葬。因此三彩陶器也是适应这种厚葬风气而兴起的。唐朝作为一个开放度极高的帝国,其物品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唐三彩左右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成为唐朝重要对外输出品。越窑秘色瓷八棱瓶唐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现收藏于法门寺博物馆。唐代越窑青釉八棱瓶唐代邢窑白瓷莲瓣座灯台唐代长沙窑狮座诗 文瓷枕宋代官窑圆洗宋代官窑圆洗现藏于北京故宫博 物院,高6.4cm,口径22.5cm,足径19cm。洗敞口,器身近直,洗里坦平,圈足矮宽,底部边沿露胎无釉。造型端庄典雅。通体施青釉,釉呈粉青色,纯净莹澈。釉面上,金丝般的开片纵横交织,片纹间又闪现出条条冰裂纹,优美和谐。

这件宋代官窑圆洗是宋时宫廷御用器,在造型、工艺及装饰技巧方面都十分考究,尤以釉色及片纹突出。在釉层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层遮盖的器底部分,形成“紫口铁足”,使器物愈显古朴庄重。清代乾隆皇帝尤为喜爱,曾为此洗拟诗一首,由皇家玉作匠师以楷书镌刻于洗之外底。诗曰:“修内遗来六百年,喜他脆器尚完全。况非髻垦不入市,却足清真可设筵。讵必古时无碗制,由来君道重盂圆。细纹如拟冰之裂,在玉壶中可并肩。”下署“乾隆御题”。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

试论宋代耀州瓷器的基本特征及识别方法

试论宋代耀州瓷器的基本特征及识别方法 ·朱绍炳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耀州窑是我国北方唐宋时期著名民间瓷窑,其遗址主要分布在今天陕西省铜川市辖区内的黄堡镇、陈炉镇、立地坡、上店村和玉华村等地。铜川因为旧称同官,在唐末天钓、五代后唐同光年间以及宋代均属耀州治,故文献中称耀州窑[1]。我们要对一种古代工业品的社会背景的认识,都必须了解这种工业品的基本特征。本文为探讨宋朝时期耀州窑的真伪问题提供一些基本知识,通过明确耀州窑的基本特征来对耀州窑陶瓷器的真伪作出识别,为规范当今陶瓷市场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为每一位陶瓷爱好者在当今市场中能够更好的鉴别出耀州窑陶瓷品的真假提供参考。 关键词:宋代;耀州瓷;基本特征;识别方法 一、耀州窑发展简介 耀州窑始于唐代,当时烧黑、白、青瓷,宋代青瓷得到较大发展,北宋末为鼎盛期。其窑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旧称同官,宋代时属耀州,故名“耀州窑”,包括陈炉镇、立地镇、上店镇及玉华宫等窑在内。是宋代北方民间青瓷的主要产区之一。宋代晚期以青瓷为主,胎薄质坚,釉面光洁匀静,色泽青幽,呈半透明状,十分淡雅。装饰有刻花、印花,结构严谨丰满,线条自由流畅。纹饰多满布器内外,种类繁多,有牡丹、菊花、莲花、鱼、鸭、龙凤等,风格粗放健美,生动自然。器形有碗、盘、瓶、罐、壶、香炉、香熏、盏托、注子温碗、钵等。耀州窑在宋时北方的青瓷窑场中最负盛名,堪称翘楚。于神宗元丰(公元1078年——公元1085年)至徽宗崇宁(公元1102年——公元1106年)的三十来年间,曾为朝廷烧制贡瓷。其不凡的制瓷技巧和洒脱活泼的风格对当时各地窑场产生了很大影响,得到广泛推广,由此形成了一个自北而南的范围广阔的耀州窑系。耀州窑系以黄堡镇为中心,襄括了河南宜阳窑、宝丰窑、新安城关窑、广东西村窑、广西永福窑、内乡大窑店窑等多个窑场。各窑制品均与铜川窑相似,仅由于所用原料有差别,胎质与釉色也有些微不同[2]。因此凡是这个范围内相似的陶瓷工艺产品,我们都把它归入到耀州窑的大系统中。 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团结、经济繁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这些方面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手工制造业的发展。黄堡窑场此时卓然兴起,开始了创烧的勃兴时期,乃势所必然。耀州窑利用区位优势,窑工们大胆创新,博采众家之长,技法精湛,通过实践工匠们逐步掌握了原料的特性,由多品种釉色的广泛烧造逐渐重点加强了青瓷的烧造,慢慢形成了符合自身发展方向和具有自身特色的工艺。 五代时,耀州窑的青瓷己占主导地位,从唐代多品种多釉色的烧造转为以烧造单一青瓷为主。所烧造的青瓷无论胎、釉、造型、装饰等均属上乘,已不仅是北方的青瓷代表,而且贡奉皇室,可和越窑秘色青瓷相媲美。 两宋时期,耀州窑作为一个自成窑系的北方著名窑场,以大批量生产独具特 ·作者简介:朱绍炳.(1990——),男,汉族,贵州省清镇市人,贵州民族大学,2010级民族学专业学生,本科学历,主要从事民族文化学习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