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宋代瓷器图案
- 格式:ppt
- 大小:3.75 MB
- 文档页数:26
宋朝瓷器宋代瓷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
现时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有宋代窑址的就有130个县,占总数的75%。
陶瓷史家通常将宋代陶瓷窑大致概括为6个瓷窑系,它们分别是: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系。
这些窑系一方面具有因受其所在地区使用原材料的影响而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有受帝国时代的政治理念、文化习俗、工艺水平制约而具有的共同性。
宋朝瓷器从胎釉上看,宋北方窑系的瓷胎以灰或浅灰色为主,釉色却各有千秋。
例如钧窑釉,喻为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无穷如行云流水;汝窑釉含蓄莹润、积堆如凝脂;磁州窑烧出的则是油滴、鹧鸪斑、玳瑁等神奇的结晶釉。
南方窑系的胎质则以白或浅灰白居多,景德镇窑的青白瓷色质如玉、碧如湖水;龙泉窑青瓷翠绿莹亮如梅子青青;哥窑的青瓷其釉面开出断纹,如丝成网,美哉天成,是一种独特的缺陷美;还有定窑瓷,其图案工整,严谨清晰的印花让人叹为观止;耀州窑瓷,其犀利潇洒的刻花给人们以流动的韵律美。
追求釉色之美、追求釉质之美,宋人在制瓷工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
从造型的角度分析,宋瓷的器形较之前代更为丰富多彩,几乎包括了人民日常生活用器的大部分:碗、盘、壶、罐、盒、炉、枕、砚与水注等,其中最为多见的是玉壶春瓶。
总的说来,民间用瓷的造型大部分是大方朴实、经济耐用;而宫廷用瓷则端庄典雅、雍容华贵。
最能反映皇家气派的是哥、官、钧、汝与定窑口烧制的贡瓷,最能体现百姓喜乐的是磁州、耀州窑口烧制的民间瓷品。
从纹饰上讲,宋瓷的纹饰题材表现手法都极为丰富独特。
一般情况下,龙、凤、鹿、鹤、游鱼、花鸟、婴戏、山水景色等常作为主体纹饰而突现在各类器形的显著部位,而回纹、卷枝卷叶纹、云头纹、钱纹、莲瓣纹等多用作边饰间饰,用以辅助主题纹饰。
工匠们用刻、划、剔、画和雕塑等不同技法,在器物上把纹样的神情意态与胎体的方圆长短巧妙结合起来,形成审美与实用的统一整体,另人爱不释手。
中国古代瓷器瓶型图解自古至今中国瓷器中瓶类占了主要的地位,前期的瓶类主要是饮用器,后来成为储藏器和陈设观赏器。
现将各类瓶型作一简介,简介之文字内容大多借助网友文章,配图是我选择的,所配图片极大部分是博物馆藏品,倘有不对请指正。
1、尖底瓶:新石器时代陶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汲水器,红陶质,手工制作。
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器表有多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
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尖底瓶略有不同。
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为双唇、小口,器身瘦长,肩腹部无系。
马家窑文化的尖低瓶为侈口、直颈、折肩、腹有双系以细泥橙黄陶制成,器表涂浅红色陶衣,以黑彩绘旋纹,纹饰充满动感,制作精细。
古时尖底或锥形体的瓶、盆、瓮较多,除了上述所说的尖底瓶取水方便外,我认为这些器具有利于加热,比如这样的形状可以很方便的插入燃烧后的火灰中。
这些器具的下半部大都没有纹饰,也是这个原因。
在某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甚至成为一种风格,宋以前的高古陶瓷中常见。
2、传瓶:流行于隋唐时期的器形,即单口,双腹并联的双缡尊,自铭“传瓶”.目前仅发现两件,分别收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后者出土于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
此类瓶的形态主要适用于特殊场合,比如祭祀等,基本上是一种艺术性的行为。
3、葫芦瓶:形似葫芦的瓶式。
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
及至明代嘉靖时,因皇帝好黄老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除传统器形外,又有上圆下方式,蕴含天圆地方之意。
至清康熙时,成为外销瓷品种之一,器形比明代的高大,并出现三节或四节式葫芦瓶。
雍正以后,创制一孔葫芦瓶,嗣后变化多端,其中器口内敛,卧足,饰对称如意绶带耳者又演化为“如意尊”。
4、多角瓶:唐至五代流行的器形,由三国、两晋时的古仓罐演变而来。
宋朝瓷器种类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其瓷器种类丰富多样,以青瓷、白瓷、黑瓷和三彩瓷为主要代表。
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些宋朝瓷器种类。
一、青瓷青瓷是宋朝最具代表性的瓷器之一。
它的特点是胎体呈灰白色,釉面呈青绿色,釉层细腻光滑。
青瓷主要有官窑和民窑之分。
1. 官窑青瓷官窑青瓷是由官方所管理的窑场所产的瓷器,质量较高。
其中最有名的是汝窑青瓷,它釉色温润,釉面如玉,被誉为"瓷中之王"。
另外,还有定窑青瓷、哥窑青瓷等。
2. 民窑青瓷民窑青瓷是由民间窑场所产的瓷器,种类繁多。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钧窑青瓷,它釉色浓艳多变,釉面有烟云纹和绛蓝斑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此外,还有临安青瓷、邢窑青瓷等。
二、白瓷白瓷是宋朝瓷器中另一重要种类。
它的特点是胎体洁白纯净,釉面光滑如玉。
白瓷主要有官窑和民窑之分。
1. 官窑白瓷官窑白瓷釉色洁白如玉,具有高雅的艺术品味。
其中最著名的是汝窑白瓷,它的胎体洁白细腻,釉面晶莹剔透,是宋代最高级的瓷器之一。
此外,还有定窑白瓷、哥窑白瓷等。
2. 民窑白瓷民窑白瓷种类繁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钧窑白瓷,它的釉色洁白如玉,釉面细腻温润,极富观赏价值。
此外,还有临安白瓷、邢窑白瓷等。
三、黑瓷黑瓷是宋朝瓷器中一种独特的种类。
它的特点是胎体黑色,釉面光亮。
黑瓷主要有官窑和民窑之分。
1. 官窑黑瓷官窑黑瓷以钧窑黑瓷最为著名,它的胎体黑中透红,釉面光亮如镜,被誉为"瓷中极品"。
此外,还有定窑黑瓷、哥窑黑瓷等。
2. 民窑黑瓷民窑黑瓷种类较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吉州窑黑瓷,它的胎体呈黑褐色,釉面光滑如玉,具有浓郁的古朴气息。
此外,还有临安黑瓷、邢窑黑瓷等。
四、三彩瓷三彩瓷是宋朝瓷器中一种彩绘瓷器。
它的特点是以黄、绿、白三种颜色为主,彩绘图案丰富多样。
三彩瓷主要有官窑和民窑之分。
1. 官窑三彩瓷官窑三彩瓷是由官方所管理的窑场所产的瓷器,品质较高。
其中最有名的是汝窑三彩瓷,它的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被誉为"瓷中绘画"。
宋代官钧瓷官钧的釉独一无二,釉的层林尽染,红紫夹杂,兔毛纹一样的流纹,蚯蚓走泥纹的窑变,真是一半人为一半天成。
先烧胎,再施釉,而且至少两次上釉,这样不同的釉,在高温下熔融流淌,加上气泡的破裂产生的扰动,真是美轮美奂。
官钧窑瓷器的主要特征:造型端庄,釉层肥厚,釉层乳浊莹润,釉纹深沉多变,釉面有明快的流动感,釉色以红、蓝、紫为基础,熔融交辉,形如流云、灿如晚霞,变幻莫测,意境无穷,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钧瓷窑变,色彩斑烂,交相辉映,彩色缤纷。
钧瓷釉色变化万千,红中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红,五彩渗化,相映交辉。
古人曾用“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空中星满天,峡谷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以及“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对、窑变无双”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窑变微妙之美,可谓恰如其分。
(一)钧瓷的造型特征:钧瓷虽然作为一个完整的瓷系,但在造型的划分上,却存在着两种不可混淆的风格类型,即民窑类型和官窑类型。
民窑类型的钧瓷是指以神垕为中心,以刘庄窑为代表的釉质莹润、釉色天青,以各种日常生活器皿为主体的大众产品。
钧台窑的民用瓷器烧造区,也受其影响竞相生产,其主要特征是胎质致密,坚固耐用,釉层莹润,光亮匀净。
工艺精细,备受欢迎,造型多样,适应民众。
其造型种类主要碗、盘、盒、洗,瓶、盆、炉、罐等,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民众之需要。
当然其中少数精良作品也可能被选为贡品,供宫廷御用。
钧台窑的官窑作品,当然是指钧窑原有的民窑被北宋宫廷垄断之后,专为皇宫烧制的御用钧瓷,称之谓官窑钧瓷,也即钧官窑。
从考古发掘结果表明,钧台窑的钧官窑烧造区,不单是专业化生产钧瓷,而且与一般民用瓷生产区相隔离。
既是钧瓷生产被垄断,技术上也实行严格保密,同时限制民间烧造钧瓷。
每当官窑出窑时,都由宫廷派职官进行监理,对于产品合格者挑选入宫,不合格者一律当场砸碎深埋,就连残次品及其碎片,也不准流入民间,可见这种对技术的严格控制。
对工艺精益求精,不惜工本,一味追求质量上乘,这对于钧瓷工艺技术的提高,乃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
青釉仰覆莲花尊的介绍青釉仰覆莲花尊是一件来自中国的珍贵古董,被广泛认为是中国青花瓷的代表作品之一。
它可能是中国宋代最为出色的青花瓷器之一,它不仅造型别致,而且用瓷器上的图案讲述了许多故事,成为中国古代陶瓷几何模式的代表之一,下面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件珍贵的历史古董。
青釉仰覆莲花尊长35厘米,直径达17厘米,整体造型宏伟大气,似一支卓然挺立的莲花,显得稳健而庄严。
作品大多呈现“倒五方尊”的模式,这是一种中国古代青花瓷技巧的经典模式。
青釉仰覆莲花尊最为显眼的地方当属其尊口和尊体部分。
尊口部分半球形,圈口和颈瑰丽多姿。
尊体部分外型壮观,在手工上表现了极高的技术水平。
釉面平滑、厚实、青翠亮丽、色泽鲜明、清新自然,使人一目了然这件器物的珍贵地位。
青釉仰覆莲花尊是一件令人惊叹的交汇体,将青花瓷的技术表现完美呈现。
这件瓷器的三个元素:造型、色彩和纹饰,在一定程度上互相交织,并以一种奇妙并独立的方式为观众呈现了珍贵的韵味。
瓶子尖端的几何特征和莲瓣图案结合在一起,呈现出迷人的视觉效果,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比例和造型,最能突出其别致而神韵的造型。
莲花图案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意义。
莲花象征着高贵、纯洁、自由、精神慈悲和灵性成长。
在这件器物上,莲花的各个细节都得到了精细的雕刻和表现,较为重要的元素是莲花的中央,其上面的许多莲瓣伸展出去,为这件器物赋予了一股芳香与优雅。
青釉仰覆莲花尊没有项或纹路来分隔前面和背面,因此这个器物不像一般的瓷器那样需要一个统一的视角才能展示完全的美感,只需凭感觉即可欣赏到其真正的价值。
它既可以作为一个装饰性的艺术品,又可以展示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文化印记,是一种独特的精神和文化与对抗的结合,凸显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青釉仰覆莲花尊的重要性已经超出了个人收藏,它是中国深厚的文化遗产的展现,是各种独特风格的文化和文艺结合的体现。
每个制造时期和区域的瓷器都具有巨大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因此,这些珍贵的手工艺品一直以来都被人们珍视,并且成为了文化遗产的源泉。
鹿纹鹿在民间绘画中作为“仁”兽,以表示太平无事。
鹿与禄同音,所以也是官“禄”的象征。
定瓷双鹿盘,盘面两鹿奔跃在枝叶缠绕的石榴花丛,前鹿回首顾盼,后鹿追赶呼唤。
磁州窑瓷枕的鹿纹更多,描绘了小鹿的种种形态,或立、或卧,或奔跑于山间,或漫步于林莽,均极秀美生动。
吉州窑小鹿衔灵芝纹,风格则古朴典雅。
青花松鹿纹花瓶花鸟纹花鸟纹宋代北方民窑常用的装饰题材,笔触流利生动,风格活泼豪放。
如磁州窑残荷秋叶纹枕,枕面画野塘芦鸦、残荷败草,大雁南飞,呈现一派深秋景色。
格调与此相反的竹雀图,只是草草几笔,便描绘了白头鸟停落在挺拔的竹枝上,竹枝似在微微摇颤, 充满逗人情趣和盎然生机。
其余,小鸟琢果、鹊噪枝头,以及双系瓶上的草花飞燕等等,都各具特色。
面师们抓住了瞬间的动态,意到笔随,情景交融,颇为佳作。
五彩花鸟纹盘鱼藻纹“鱼”与“余”同音,是“富贵有余”、“连年有余”的意思。
鱼纹几乎是每个朝代都使用的主要装饰图案。
鱼纹种类繁多,如莲池游鱼,水波游鱼,水藻游鱼,或单或双,或三、五追逐,鱼水相融。
双数鱼的构图,在器壁用对称法,两两相对;若在器心,则两鱼并排而游。
三五尾单数鱼的构图,多是顺向追逐游动,空间饰以浮萍、水草、莲花之类花草。
青花鱼藻纹大罐缠枝纹明代或称为“转枝”,是最为常见的装饰纹样。
它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线式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或用以填充装饰面。
有的还转变为散点式的二方连续形式。
二方连续形式的缠技花,在景德镇陶瓷纹样中所占比重最大、用途最广。
它的循环往复,变化无穷,婉转流动、节奏鲜明的特点,既适合陶工们挥洒自如的用笔,又利于大量生产。
青花缠枝纹大盘牡丹纹牡丹,自唐以来,被人视为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宋时被称为“富贵之花”,并把它作为装饰题材广泛应用在各种工艺品上。
宋瓷中的瓶、罐、盘、盆、缸、枕等器物上均有构图多样的牡丹纹。
或茎蔓缠绕,花叶连绵,或花朵环抱,或一枝独放……。
工匠们因器施画,千姿百态,极尽其华丽妖娆之美。
宋元瓷器的时代特征展开全文【种类】宋元瓷器纹饰种类很多,常见主要有:珍珠地纹、波浪纹、鸳鸯对衔绶带、凹弦纹、开片纹、碎波纹、划花纹、云龙纹、花卉纹、鸟纹、鱼纹、云纹、兔纹、回首兔纹、雁纹、直线纹、凸线纹、阴线纹、单线圈纹、荷莲纹、缠枝莲纹、覆莲瓣纹、尖莲瓣纹、莲花纹、牡丹纹、花果纹、菊花纹、芙蓉花纹、梅花纹、花瓣纹、卷叶纹、叶脉纹、花叶纹、蕉叶纹、叶纹、草叶纹、组合纹饰、情节纹饰、山水纹等。
从种类上看,宋元瓷器在纹饰上显然是达到鼎盛,这些纹饰几乎囊括了瓷器史上所产生过的所有纹饰种类,但这些纹饰看来,既有对传统的延续,也有传统纹饰的发展,更有全新的纹饰种类和题材,但从实际发掘出土的器物上看,宋元时期传统的瓷器之上有纹者还是没有素面者多,如青瓷、白瓷等,而且纹饰也比较简单,多是一些传统的刻划纹。
元代青花瓷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传统瓷器纹饰较为简单的局面,由于青花瓷是在瓷胎上绘画,在青花瓷上作画就如同在宣纸上一样,所以青花瓷纹饰实际上是将传统的中国绘画引入到了瓷器之上,所以,元代青花瓷在纹饰上显得异常繁缛,具有情节性、连续性和故事性等特征,它可以描绘相当宏大的场景,也可以针对具体的一个事件进行表述,如桃园结义、萧何月下追韩信等等人们熟知的故事,在青花瓷上都有驻足,总之,从纹饰种类上看,宋元时期瓷器上的纹饰种类繁多,传统与革新激烈碰撞,最终传统瓷器在纹饰上逐渐隐退,青花瓷以绘画为主的纹饰逐渐代替了传统的刻划纹,成为纹饰的主流。
【时代】从时代上看宋元瓷器在纹饰上改变比较大,传统刻划纹有复杂化的趋势,如宋元时期的珍珠地刻划花纹饰,整个瓷器先以珍珠纹为地,然后再在上面刻划花卉等纹案,这样的纹饰看起来也相当繁缛,这可能是传统纹饰最复杂的场景了,但刻划纹所能表达的场景往往是不够抽象,没有绘画直接引导人们进入一种场景的功能,特别是对于山川大地等的描绘几乎是没有办法来表述,所以,在元代青花瓷以绘画为主的纹饰出现后,这些传统的纹饰迅速走入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