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研究性学习

生物研究性学习

生物研究性学习
生物研究性学习

生物研究性学习高二(16)班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

目录

开题报告

关于泡菜原理与制作心得报告

关于泡菜制作心得论文

泡菜的营养价值

泡菜生产过程中亚硝酸盐的产生与预防泡菜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泡菜制作及探究亚硝酸盐与腌制时间的关系

指导老师:徐海丽

组长:林博怀

组员:

江席雅

周彤

叶新

王梓宇

施少华

王晨程

邢丹妮

袁浩然

汪志伟

金玮

张天祥

一、课题名称

泡菜制作及探究亚硝酸盐与腌制

时间的关系(以大白菜为例)。

二、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掌握泡菜做法,探究其营养价值及何时食用最宜并作一推广。

2.研究意义

快节奏时代,人们生活忙碌,如何吃得省时美味又健康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将我们对泡菜做法及亚硝酸盐探究的结论推广后可能对尤其是年轻人有很大帮助。同时,泡菜能延长食物的贮存时间,可避免浪费。

提高动手能力。整日忙碌的学习使我们缺乏社会实践,将来步入社会后很可能成为“低能儿”,利用这次课题研究的机会可让我们适度放松身心又从中学习,可谓两全其美。

提高合作能力。做泡菜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需请教各界人士;做实验需要与跨组合作,可充分调动我们的合作头脑。

三、研究设计方案、预期结果

1.研究内容

(1)尽可能制作最美味的泡菜;

(2)探究泡菜内亚硝酸盐与腌制时间的关系;

(3)探究泡菜的营养价值;

2.研究方法

通过查找资料、借鉴他人经验,将泡菜有关内容熟记于心,再动手制作并测定不同时期亚硝酸盐含量,最后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四、研究步骤

(1)第13~14周查找资料;

(2)第15~16周制作泡菜(分为四个时间段);

(3)第17~19视情况在老师安排下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得到数据;

(4)由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4.预期结果

亚硝酸盐是从泡菜进坛子的第三天起才会大量增加,泡一个星期时含量最高,从这以后就开始下降,到第二十天以后基本上就消失。最终以论文形式呈现。

五、预期会遇到的困难

六、完成时间

高二下学期开学

关于泡菜原理与制作心得报告

林博怀

原理

韩国泡菜是在低温状态下自然形成乳酸发酵的制品,这有盐的乳酸发酵,参加乳酸发酵的微生物主要是乳酸菌,它们将糖发酵产生乳酸。乳酸的化学名称叫α-羟基丙酸,有防腐作用,其酸味较醋酸柔和,有爽口的功效,对人体无害。乳酸发酵有正刑和异型两种类型。正型乳酸发酵不产生气体,在无氧条件下,异型乳酸发酵还会产生乙醇和二氧化碳。

发酵的最终产物除乳酸外,还有少量乙醇、甲酸、乙酸、丙酸、丁酸、琥珀酸、高级醇以及二氧化碳、氨等。

制作

在韩国的许多传统家庭中,每个家

庭制作出来的泡菜,其味道和营养各不

相同。韩国泡菜种类很多,按季节可分

为春季的萝卜、白菜;夏季的黄瓜、小

萝卜;秋季的辣白菜、泡萝卜块儿;冬季的各种泡菜。

而我所制作的是韩式辣白菜,如图是成品的林氏泡菜。原料

白菜,苹果,梨,米粉,辣椒

粉,姜,蒜,盐,干燥的容器

步骤

①将白菜洗净,对半切开,

放干后涂上一层盐。

小技巧:涂抹时不要光撒,

适当地掰开白菜的纹理,让盐

渗进去。

②将小苹果一个,梨半个,

姜一瓣儿,蒜五瓣儿打成茸,作

为酱的底料。

小技巧:茸打的越碎越好,

同时应选较酸较水的苹果和梨。

③把打好的混合茸带

辣椒粉与米粉搅匀,再适当

加水。

小技巧:搅拌尽量顺一个方,搅出劲儿来。辣椒粉如有自家炸的最佳。

④将拌好的酱倾入锅中,

小火慢炖,同时不断搅拌以免糊

锅。

小技巧:当酱似稠非稠带

点稀时是最好的状态,因为发酵

时还是要出水的。

⑤把酱放凉,这时小半个小时过去了,白菜也进盐了。

把酱均匀的涂抹在白菜上。

小技巧:抹酱时,多把酱

抠进叶子中,毕竟叶子才是泡

菜的精华。抹酱只抹一面,省

酱又使酱与白菜充分接触。

⑥酱涂完时,一层层叠

在容器中,放入冰箱三到五

天,即可食用。

小技巧:摆放时要错落有致,以便发酵时酱的均匀下渗。每摆一层可以撒一层薄盐,更入味。多余的酱均匀的铺在白菜上,使之自上而下浸透泡菜。

心得

此次的泡菜制作共进行了三次,每次都有小改动,做出了或好或坏的泡菜,最好的要数第二次,不过每次都有新感受。

第一次,因为白菜和容器不匹配,只得将本应半颗泡制的白菜转切为小块;同时因为身处老家,没有榨汁机,故此,混合茸改用蒜臼子砸成泥;同时因为没有米粉,用面粉代替。这次毕竟还是尝试之作,出现的问题不少,尤其是在泡制三十六个小时后,泡菜酱发生了浆水分离——上层是清水样的,而底层沉满了酱。起初我甚至以为泡菜已经变质了,没想到的是第三天斗胆尝上两口,发现比预料的还好。

第二次,准备要齐全多了,手法也更娴熟了。混合茸虽然依旧没有榨汁机,但这次捣得更碎,而面粉也改进为了糯米粉,这次找到了第一次浆水分离的原因——酱调得太稀,本来就稀的酱再经发酵一出水,自然分离。所以这次的酱要浓的多,同时火比上次更小,酱炖得更细,四天出罐后,果然色香味俱全。

第三次则是比较不幸的,虽然前期做的很好,混合茸也用榨汁机榨细了,也用了最正宗的米粉,可惜最后的酱制作的太浓了,以致酱无法下渗,以失败告终。

不过,我认为最重要的不是做不做得出了什么顶尖的泡菜,或是这篇论文写得好不好而受到什么奖励或批评,最重

要的是这段心理历程,这次独一无二的经历,以及很多无法

用文字记录下来的种种!

关于泡菜制作心得论文

王梓宇

一、制作过程

白菜:2只韭菜:半斤(因为韭菜很贵,所以我用葱做代替,个人认为3根足以)姜:2两蒜:一头+半头辣椒面:2-5两(看个人口味,我喜欢买韩国人得辣椒面,更地道)苹果:一只(梨也很好吃的)糯米:3两左右(用来煮粥,不要太稀,也不要太粘稠,自己控制吧!)盐味精(我做的时候没有放味精,看个人口味)糖(建议多放一些,看个人口味)

1. 先将白菜一切为二,用盐腌去水分。为了节省时间,可以把白菜切成片,铺一层白菜,撒一层盐。如果想做的更漂亮,可以将白菜一切为二,将盐均匀的涂在每片白菜上,正面与反面都要涂到(我第一次就是这么做的,累毁了,但作出来的特别漂亮)。腌上后,白菜上可压上一个有重量的东东,然后就一直放着吧~~至少4个小时。

2. 蒜成末;姜成末。葱切段。开始煮糯米粥。苹果在开始拌的时候在切。有人利用这里时间把葱段也腌了,看个人习惯。粥不要煮的太早,白菜快好的时候煮来得及。

3. 粥煮好后,先放在冷水里凉一下,不然烫手!!!白菜用清水冲洗几次。找个大一点的盆子,把蒜末、姜末、葱段、辣椒末、糖、味精、苹果片(或丝)、盐(如果觉得白菜不够咸,这时可以多放一些盐;如果感到很咸,盐就可以少方或不放)放进盆里,然后把温热的糯米粥倒入盆中,拌匀。(搅拌的时候,一定一定要带胶皮手套或用塑料袋把手罩上,不然辣椒会让你的皮肤感到很难受。)

4. 洗净要盛放泡菜的坛子。放一层白菜,抹一层酱!抹一层,就用手抓几下,尽量使每片白菜都能蘸到酱。这样一层、一层......

5. 封口。先在室温下放一天或一天半,然后转入冰箱内。不然它会发酵过快而变酸。第二天就可以吃了,慢慢吃哦,第三天、第四天最好吃!

6. 一边做可以一边祷告!!带着愉快的心情做,做出来的东西就好吃!

Ps:这只是网络上的步骤,小编做的是简单的。还有制作的时候一定要洗手,一定要洗手,一定要洗手!!!(重要的事说三遍)

二、制作心得

以前从来也没想过自己能亲手做一次泡菜,觉得这种食品只有通过去商店购买才能吃到的。然而在这次的研究课题中,我却将这种不可能成为了可能。

泡菜不光可口,而且还对身体有好处,它的碱性特质有助于平衡身体的PH值。由于不需要加热,因此不会破坏两种重要的营养素――维生素C和维生素P。此外,泡菜还能供应维生素A和维生素B,同时含大量膳食纤维,可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治便秘。但是吃太多也不好呀!

本来以为泡菜就是家里面的腌菜,但也不敢肯定。因为我想如果泡菜就是腌菜的话,就不会如此吸引人了。今天终于让我将这个疑惑解开了。原来,泡菜是蔬菜腌制品中的一个种类。蔬菜的腌制的品种共有三类——酱菜,泡菜和榨菜。其中泡菜和榨菜是做得最好的,特别是泡菜,据说每年可以产生几十个亿美元的出口值。还有就是韩国这一泡菜大国,据说每

年可以消耗几百万吨的泡菜。所有的这些,大大加深了我对泡菜制作过程的好奇心。

在我以为,越是受大家欢迎,越好吃的东西,它的制作工序应该就越繁杂,精细,却没有想到泡菜的制作工程如此简单。挑选所需的蔬菜和佐料,洗菜,切菜,腌制,如此而已。因为所需的蔬菜和佐料都已经准备好了,所以选材的环节就省略了。接着是洗菜,我们所拥有的原料品种挺多的——白萝卜,胡萝卜,蒜苗,藕,豆角,莴笋,黄瓜还有大蒜。洗菜的过程中,大家分工明确,积极合作,配合默契,所以准备工作很快就完成了。菜洗好了,就是切菜了。这可难为我了。,刚洗好的菜可就又得弄脏了,还有就是切菜的方法,切大切小,切条还是切片。我就开始在厨房上用那三把不怎么锋利的刀忙活开了。呵,切完后才发现居然有满满的一篮,虽然那一篮子菜不怎么好看,但却非常可爱。这时,厨房里已经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却清香的药草味道,后来才知道这是我们泡菜制作成功的关键。

接下来就是最最重要的一步了——腌制。首先将切好的蔬菜放在热水里面烫烫,然后捞起放在冷水里面,目的就是让泡菜吃起来更加的香脆可口。接下来的工作就交给专业人员了。在制作泡菜的过程中,通过亲自动手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制作过程,同时,也让我认识到,要加强对日常知识的了解。

这次的课题研究很有趣,让我对微生物的作用有了很大的了解,现在发现生物这门学科真是越来越有趣了。

三、制作图片分享

1. 维持膳食营养均衡,是低热量食品。

泡菜的营养价值

叶新

泡菜是以新鲜蔬菜为原料,经泡渍发酵而生产的,是对蔬菜进行的"冷加工",较其它加工蔬菜的有益成分损失较少,所以泡菜营养丰富。据我们研究:泡菜富含纤维素(有的达到0.608%,较泡渍发酵之前有明显的提高),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多种维生素,钙、铁、锌、等多种矿物质(铁有的达到3.63 mg/kg,钙、铁等微量元素较泡渍发酵之前有明显的提高),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可以满足人体需要的膳食营养均衡,是很好的低热量食品。

2. 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是营养健康食品。

韩国泡菜特有泡渍发酵的生产工艺技术,决定了它含有丰富的活性乳酸菌。现代科学研究初步证明,乳酸菌及其代谢产物乳酸(0.3-1.0%)等物质,具有如下生理功能:

3. 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

乳酸菌主要定殖人体小肠和大肠内,它们利用糖类发酵,产生乳酸、乙酸、丙酸和丁酸等有机酸,这有利于肠道营养物质的吸收。而大肠中的各种微生物则利用这些占碳水化合物全部能量的40%-50%的有机酸进行新陈代谢活动,促进了营养物质的吸收。而且,乳酸菌还能合成B族、K族维生素等。

4.改善肠道功能。

乳酸菌发酵的代谢最终产物之一是乳酸,乳酸的积累导致肠道PH值下降,这可以对许多G+及G-细菌产生广泛的抑制作用,即强烈的抗菌作用等,对人体起到了清洁肠胃的作用,它促进了肠胃蛋白质分解激素pepsin的分泌,调整肠内微生物分布,使肠道内的微生物分布趋于平衡,从而改善肠道功能。乳酸菌发酵代谢的另一产物是细菌素(如类抗生素物质、细菌致死性蛋白等),是具有拮抗作用的物质,可调节肠道功能。

5.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和血脂浓度。

乳酸菌能在肠定殖,而且能耐受较高的酸环境而存活,并且都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6.抗高血压作用。

某些乳酸菌发酵产生的代谢产物小肽和寡肽,可以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在体内能抗高血压。一些乳酸菌细胞壁中的肽聚糖成分,自溶后获得的细胞裂解物(LEX)对于收缩压有显著的降低作用。在乳酸菌对人体健康众多的调节作用不中,仅有抗高血压作用是与其菌体成分和其代谢产物相关,并不要求菌体以活细胞到达体内。

7.预防糖尿病

糖尿病可分为胰岛素依赖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的两种类型。研究显示某些乳酸菌及其代谢产物乳酸,在体内对两种类型的糖尿病均有预防发生的作用。

8.调节免疫功能

乳酸菌及其代谢产物通过激活巨噬细胞酶及吞噬能力可提高非特异性及特异性免疫反应,增强细胞因子(cytokine)表达水平,促进免疫球蛋白特别分泌性的IgA的表达。乳酸菌还可以增强淋巴细胞活力,提高免疫力。临床表现之一是防止肠道感染等。

9. 抗肿瘤作用

乳酸菌对肿瘤的抑制作用可能来自于遏制与瘤变相关的酶的活力和调节免疫能力。某些乳酸菌细胞壁肽聚糖注射到小鼠发生瘤变的部位后,可使肿瘤的消退率达到70%,这种细胞壁肽聚糖成分激活了巨噬细胞。乳酸菌及其代谢产物可抑制某些引发大肠癌的酶(如β-葡糖醛酸苷酶、叠氮还原酶和硝酸盐还原酶等)的活力,所以乳酸菌对大肠癌具有抑制作用。

10. 其他营养功能

减肥作用,减少食物过敏反应,对骨质疏松的改善作用等等。韩国专家研究发现,泡菜不仅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以及人体所必需的十余种氨基酸,而且还有明显的减肥作用:用泡菜做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没有吃泡菜的白鼠的1克肝里平均含有脂肪167-169毫克,而吃泡菜的白鼠肝里只有145-149毫克的脂肪,减少脂肪15.8%;不吃泡菜的白鼠血液中总脂肪含量是246.1毫克/公升,而吃泡菜白鼠的血液中只有170-200毫克/公升的脂肪,减少44.8%。

11. 香辛料的添加与调配,是营养休闲食品。

泡菜发酵泡渍时要添加辣椒、大蒜、生姜等香辛料等辅料,在加工生产调配时也要添加这些辅料的粉末或酱状物,使泡菜在色香等方面更协调更鲜美,做到了方便、快捷、休闲。香辛料也富含有许多人体有益的功能成分,如辣椒素、大蒜素、生姜辣素等,所以泡菜是营养休闲食品。

泡菜生产过程中亚硝酸盐的产生与预防

江席雅

摘要:泡菜中亚硝酸盐引起的安全性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综合国内外的相关资料,阐述了泡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并总结了降低亚硝酸盐含量的措施。

关键词:泡菜;亚硝酸盐;产生;预防

泡菜是指蔬菜在一定浓度的食盐溶液中,借助于天然附着在其表面的微生物或人工接种的乳酸菌等,利用蔬菜中的可发酵糖类等营养物质发酵产酸,同时利用食盐的高渗透压,共同抑制泡菜中其他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另外还伴随着乙醇和醋酸发酵等一系列生化反应而形成的有特殊风味的发酵制品[1]。由于其加工方法简单,成本低,口味清脆爽口、酸咸适口,能增进食欲而深受人们的欢迎。此外,泡菜还具有预防动脉硬化、抑制癌细胞生长,降脂美容等方面的保健和医疗作用[2,3]。然而,在泡菜发酵过程中会生成一定量的亚硝酸盐,当人体摄入亚硝酸盐后,亚硝酸盐能和胃中的含氮化合物结合成具有致癌性的亚硝胺,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4]。因此,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1.亚硝酸盐产生的原因

1.1新鲜蔬菜中亚硝酸盐产生的原因

蔬菜在生长中要合成必要的植物蛋白就要吸收硝酸盐。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中的氮,由于土壤中的硝酸盐生成菌的作用,而变成硝酸盐。植物吸收的硝态氮必须还原成氨态氮,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反应过程如下:

所形成的氨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糖类物质作用,生成氨基酸、核酸,进而高分子化形成植物蛋白。但当一连串的植物生理反应不能顺利进行时,例如光照不充分,气候干旱,大量的施用氮肥、除草剂,或者土壤中缺钼时,植物蛋白的合成就变得缓慢,而使剩余的NO3-、NO2-积聚在植物体内,使蔬菜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增高。

1.2泡菜中亚硝酸盐产生的原因

在对蔬菜进行腌制时,细菌产生的硝酸还原酶,是泡菜中硝酸盐被还原为亚硝酸盐的决定性因素。自然界能产生硝酸还原酶的细菌很多,大约有100多种,如大肠杆菌、白喉棒状杆菌、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芽孢杆菌、变形菌、放线菌、酵母、霉菌等。尤其以大肠杆菌、白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粘质赛氏杆菌等可使NO3-厌氧地还原到NO2-的阶段而终止,使N02-蓄积起来[5]。

目前制作泡菜,主要是利用菜株自然带入的乳酸菌进行发酵,菜株上附有乳酸菌,必然也有一些有害菌共存。在腌制的初期,酸性环境尚未形成,一些有害

的菌类未被抑制,将会出现硝酸还原过程产生亚硝酸盐。在腌制中期或后期,一些能够耐酸、耐盐、厌氧的杆菌、球菌、酵母、霉菌等仍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因此,即使是正常的腌制,亚硝酸盐的产生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条件掌握得好,亚硝酸盐含量就少;当条件控制不当,如非厌氧环境、杂菌污染等,则有大量的亚硝酸盐生成。

2.泡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证实在泡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在发酵初期,乳酸菌生长繁殖迅速,但同时有害菌的生长也较为旺盛,使得亚硝酸盐的生成较快。虽然此时,亚硝酸盐会被酶或酸部分降解,但降解的速率要小于生成的速率,因此亚硝酸盐的含量逐渐积累。随着乳酸发酵的旺盛进行,发酵体系的酸度升高,有害菌的生长逐渐受到抑制,硝酸还原能力减弱,亚硝酸盐的产生量逐渐降低,同时已生成的亚硝酸盐被酶或酸分解,使得亚硝酸盐含量逐渐下降。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用线图表示,很像抛物线,其最高点我们简称“亚硝峰”。

泡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食盐浓度、发酵温度、酸度、含糖量、泡菜原料等。

2.1食盐浓度

有关泡菜中亚硝酸盐的研究表明[6,7],亚硝酸盐的含量高低及亚硝峰出现时间的早晚与食盐的浓度有关。一般来说,食盐浓度低,亚硝酸盐生成快,亚硝峰出现早;反之,食盐浓度高,亚硝酸盐生成慢,亚硝峰出现晚。

食盐对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对细菌活动的影响而起作用的。低浓度的食盐溶液不能抑制大肠杆菌、酵母菌等硝酸还原菌的生长,从而使硝酸还原过程加快,亚硝酸盐生成较多;反之,高浓度的食盐溶液,可以不同程度的抑制那些对盐的耐受能力较差的有害微生物,使硝酸还原过程变慢,从而推迟了亚硝峰的出现。

2.2发酵温度

很多实验证明,蔬菜腌制时的温度对亚硝酸盐的生成量及生成期有着明显的影响[8,9]。发酵温度高,亚硝峰出现早,峰值低;温度低,亚硝峰出现晚,峰值高。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在较高的温度下,有益菌种—乳酸菌繁殖较快,使得乳酸发酵能够顺利进行,迅速升高的酸度,抑制了硝酸还原菌的生长繁殖,从而减少了硝酸盐的还原,同时已生成的亚硝酸盐被旺盛发酵所形成的酸性环境分解一部分,故发酵温度高时“亚硝峰”峰值小;而发酵温度低时,乳酸菌的繁殖较慢,形成的抑制杂菌生长的物质含量很低,因此具有硝酸还原能力的细菌的繁殖速度较快,从而使大量的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故在发酵温度低时“亚硝峰”峰值大。

2.3酸度

纪淑娟[10]研究了大白菜发酵过程中酸度对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加酸发酵和不加酸发酵对亚硝峰的形成有极显著的差异。加酸发酵的大白菜,亚硝峰生成水平低,亚硝峰不明显。郑琳[11]也证明,在甘蓝发酵过程中,酸度越高,

亚硝酸盐含量越低。

除了较高的酸度能够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阻止硝酸还原降低了亚硝酸盐的含量以外,酸度对于亚硝酸盐的分解作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亚硝酸盐与酸作用,产生游离的亚硝酸;亚硝酸不稳定,进一步分解为NO。反应式如下:

2.4含糖量

现有研究表明[12],含糖量高的蔬菜,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低;反之,含糖量少,亚硝酸盐含量高。这是由于泡菜的发酵作用于含糖量成正比关系,含糖量高的蔬菜,发酵过程中乳酸能够迅速产生,从而较快的抑制硝酸还原菌的生长,因而亚硝酸盐生成量少。而含糖量低的蔬菜由于乳酸产生的较慢,硝酸还原酶的生长不能得到及时抑制,因此亚硝酸盐的生成量多。因此在生产泡菜时,欲降低泡菜的亚硝酸盐含量,在腌制过程中除注意保持厌气环境,掌握食盐浓度,防止杂菌污染等环节外,适量加点糖。

2.5泡菜原料

用不同种类的蔬菜制作的泡菜,亚硝酸盐的生成情况也较为不同。钱志伟[13]以黄瓜、菜椒、结球甘蓝等多种蔬菜为原料生产泡菜时发现,不同的原料在腌制过程中都有“亚硝峰”出现,但原料不同,“亚硝峰”出现的时间也不同。张志国[14]对以萝卜、白菜、甘蓝为原料制作泡菜过程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甘蓝与萝卜出现亚硝峰的时间比白菜早;亚硝峰的峰值大小为白菜>甘蓝>萝卜。

3. 降低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措施

3.1注意原料的选择和处理

由于幼嫩蔬菜中硝酸盐的含量较高,不新鲜或腐烂的蔬菜也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盐,因此用于制作泡菜的蔬菜,一般应选用成熟而新鲜的菜株,且准备腌制的蔬菜不应久放,更不能堆积,以免造成亚硝酸盐含量的上升。

3.2注意腌制用具、容器、环境卫生

由于具有硝酸盐还原酶的细菌是泡菜中大量产生亚硝酸盐的一个决定因素,因此用于制作酱腌菜的容器、水质等用具和原料不清洁时,会有大量有害微生物的生长,从而导致硝酸盐还原活动加强,亚硝酸盐含量上升。家庭制作泡菜时,为了防止用具、容器上的有害微生物污染泡菜,将腌制用具清洗干净后可再用开水烫洗灭菌;工业腌制用的缸、池,应彻底清洗消毒,并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防止污染。

3.3 保持腌制过程中的厌气条件

若腌制过程中密封性不好也会导致亚硝酸盐含量的上升,这是由于一方面泡

菜暴露在空气中,增加了被污染的机会;另一方面,霉菌、酵母菌等具有硝酸盐还原酶的有害菌都属于好气性菌,而且抗酸能力强,足以耐受乳酸发酵所形成的酸度,因此会导致亚硝酸盐含量的上升。所以,在进行腌渍时,如能尽可能与空气隔绝,保持厌氧状态,不但有利于乳酸发酵,抑制好气性有害微生物的繁殖,防止泡菜败坏,而且还可以降低亚硝酸含量。

3.4人工接种

赵书欣[15],尹华[16]等在研究蔬菜接种乳酸菌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变化规律时发现,接种乳酸菌纯菌种腌渍蔬菜可使发酵过程中亚硝峰的出现时间提前,并可明显降低亚硝酸盐的含量。纪淑娟等[10]在研究大白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形成规律时也证明,无论是接入单一菌株还是接入混合菌株都能明显地降低“亚硝峰”的峰值,尤以混合接种效果最佳。

人工接种发酵可以有效地降低亚硝峰,主要是由于接入乳酸菌后,乳酸菌迅速成为发酵体系中的优势菌群,加快了发酵进程,使环境pH值迅速降低,有效地抑制了发酵初期不耐酸杂菌的生长,同时酸的产生加速了亚硝酸盐的降解。

3.5添加阻断剂

郑琳等[11]研究表明,在发酵过程中添加适量蒜汁,可明显地抑制甘蓝乳酸发酵中“亚硝峰”的出现,这是由于大蒜本身所含的巯基化合物可与亚硝酸盐结合生成硫代亚硝酸盐酯类化合物,从而减少了亚硝酸盐的含量。

另外,汪勤[17],段翰英[18]等研究表明,在腌渍蔬菜过程中添加姜汁也能有效地阻断亚硝酸盐的产生。

张志国等[14]研究了异Vc钠对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异Vc钠可有效降低亚硝酸盐的含量,且使“亚硝峰”出峰时间提前。汪勤[17],刘青梅[19]研究也表明,在腌渍蔬菜过程中添加维生素C可有效地降低亚硝酸盐的含量。

由酸度对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可知,酸度越高,亚硝酸盐含量越低,因此在发酵的过程中适当添加一定量的有机酸可降低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同时还可以缩短发酵时间,提高产品的品质[20]。由于泡菜发酵过程中的产酸速率与产酸量与含糖量成正比关系,因此加糖也可以降低亚硝酸盐的含量[21]。

参考文献

[1]何淑玲等.泡菜中亚硝酸盐问题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5,31(11):85-87.

[2] Heui-Dong Park, Chang-Ho Rhee. Antimutagenic activity of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KLAB21 isolated from kimchi Korean fermented vegetables[J]. Biotechnology Letters, 2001,23: 1583-1589.

[3]Hyun-Soo, Kyung-Ok Park etal. Cytotoxicity of Extracts from Dolsan leaf mustard kimchi treated with lactic acid bacteria on lung and gastric cancer cells[J]. Biotechnology and Bioprocess engineering, 2008,13: 174-181.

[4]Pasda G, Hahnlde R , Zerulla W. Effect of fertilizers with the new

nitrific ationinbitor DMPP ( 3,4-dimethylpyrazolephosphate ) on yield

and quality of agriculture and horticultural crops[J] . Boil Fertil Soils, 2001, 34: 85-97.

[5]章善生.中国酱腌菜[M].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189.

[6]梁新红.酸白菜腌制中亚硝酸盐的动态观察研究[J].江苏调味副食品,2001,68:12-13.

[7]吴成军.食盐浓度和发酵时间对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J].生物学教学,

2006,31(3):55-56.

[8]岳志芳,燕平梅.温度对发酵白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J].中国酿造,2009,

3:144-147.

[9]徐海菊,冯尚坤.异Vc钠和发酵温度对自然发酵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影响[J].

食品科学,2008,29(10):133-135.

[10]纪淑娟,孟宪军.大白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消长规律的研究[J].食品与发

酵工业,2000,27(2):42-46.

[11]郑琳,王向明,张娟.影响甘蓝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因素的研究[J].中国调

味品,2005,3:26-29.

[12] 郑桂福,许晖,武杰.亚硝酸盐在雪里蕻腌制过程中生成规律的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0,32(3):85-87.

[13]钱志伟,郭淼.泡菜发酵过程中总酸、Vc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动态观察[J].江

苏调味副食品,2000,1:16-18.

[14]张志国,王光银,孙健全.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动态研究[J].中国调味品,

2008,4:40-42.

[15] 赵书欣,甄清.接种乳酸菌腌制渍菜过程中亚硝酸盐变化规律的研究[J].中国畜产与食品,1998,5(4):153-154.

[16]尹华,刘素纯,黄彬,赵文魁.泡辣椒人工接种发酵对其成品品质及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07,(3):144-146.

[17] 汪勤,高祖民.姜汁与维生素C阻断腌渍蔬菜产生亚硝酸盐的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1,14(4):99-103.

[18] 段翰英,李远志,蒋善友,赵丹文.泡菜的亚硝酸盐积累问题研究[J].食品

研究与开发,2001,22(6):15-17.

[19] 刘青梅,杨性民.腌渍蔬菜亚硝酸盐含量及降低措施研究[J].食品科学,

2001,22(9):44-46.

[20] 黄琴.有机酸对发酵蔬菜品质影响的研究[J].西南大学,2009.

[21] 黄书铭.雪菜腌制中亚硝酸盐的动态观察和护色保脆的研究[J].食品与机

械,1998(3):22-24.

泡菜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施少华

一,主要材料:

主料:大白菜3颗、白萝卜2条

配料:辣椒粉半包、葱5棵、姜泥约2大匙、蒜泥约半杯、糖1小匙二,作法:

1、把大白菜切成中块,用盐水泡约半天,(泡软即可)

2、萝卜刨丝,葱切段

3、用一个大盆子把大白菜沥乾,加入萝卜丝及葱、姜泥、蒜泥及糖、辣椒粉拌匀

4、保鲜盒装好,放约一个晚上(出水)后,放到冰箱中,吃时取出一些即可,注意不可沾到生水。

三,材料的营养价值

1.白菜--白菜绿叶多,表皮薄,叶子密实,没有过多需要去除的外层叶子,看起来既干净又新鲜的为上选。储藏白菜以有绿叶,看起来新鲜的白菜为宜,新产的白菜越大越好,秋季白菜以大小适中,结球程度好,重量重的为好。白菜不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或矿物质,还含有各种具有多种药理作用的成分。据学术论文发

表,白菜中含有蛋氨酸的生物活性物质,对动脉硬化症具有疗效,具有强化胆固醇的效果。

2. 萝卜--萝卜主要由水分组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消化酶—淀粉糖化酶素,若生吃,则有助于消化。与萝卜心相比,维生素C主要分布在萝卜皮上,因此最好不要削皮,洗净后食用。萝卜以粗大而均匀、无疤痕、新鲜、色泽光润、肉质结实柔软、不太辣、有甜味的为上选。

3.辣椒--辣椒除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之外,还含有多种成分。辣椒素具有杀菌及除菌作用,能够促进唾液或胃液的分泌,促进消化。此外,还具有提高体内各种代谢作用。腌制泡菜时使用的辣椒面宜选用在阳光底下晒干的色泽鲜红、肉质厚、表皮光润的尖椒。

4.大蒜--大蒜的源产地是中亚地区,是属于百合科的葱类,蒜头在地下。蒜头被淡褐色的蒜皮包围,内部有5~6个小蒜瓣。普通农家栽培的代表性的土产品种是作为晚熟品种的六瓣蒜和多瓣蒜,以及长茎蒜。制作泡菜时多使用味道辛辣的多瓣蒜,而制作咸蒜或使用蒜叶时多使用长茎蒜。蒜中的主要刺激成分—丙亚硫酸盐的杀菌力为碳酸的15倍,具有促进新陈代谢,镇痛、便秘、解毒等各种作用。

5.葱--普通蔬菜是碱性,但葱含有丰富的硫磺,属于酸性食品。葱是难以储藏的蔬菜,含水量为80%左右。葱的绿色部分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C。因为葱的刺激成分中含有硫磺和丙化合物,具有杀菌、杀虫效果。大葱挑选根茎粗大而新鲜的,细葱挑选叶子短而新鲜的。两种葱同以葱白部分长而粗,有光泽的为宜。

6.生姜--生姜与食醋、酱油、盐、蜂蜜等相合,不损伤食品固有的味道。水分占80%左右,含有丰富的无机物。具有特有的香味和辛辣味道,其中辛辣味出自名为生姜素的物质,具有健胃发汗的特效,还有助于减肥。瓣粗大、曲折不多,表皮薄而透明,纤维少的生姜不辛辣、水分多而柔软。

7.刺海松--是寄生在浅海边的绿藻类,整体呈深绿色,触感较光滑,钙和磷的含量比适中。腌制储藏白菜时使用。

8.盐--盐在人类至今所利用的调味品中历史最悠久、最重要的。因为盐不仅调节食品的咸淡,在营养或生理等方面都是其他物质无法代替的。人体吸收的盐转化为钠和氯气,进入血液、消化液、组织液发挥渗透压作用,并参与酸度调节和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调节。

备注:

(1)腌泡菜,首先得买一个泡菜坛子(这种坛子比较特殊,坛口周围有一圈凹形托盘,可以盛水,坛口带有钵形盖,托盘放水盖盖即可密封。)

(2)辣椒粉是韩国特制,在台湾没有,但可以邮购3、做好的泡菜可以煮泡菜面、泡菜火锅及泡菜水饺。(我表示对泡菜的实用性点赞)

图片详情:

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

第一章:人的生活需要营养 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 1、六大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水、无机盐 其中:有机物(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物:(水、无机盐) 2、三大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 3、第七营养素:膳食纤维(也叫纤维素) 4、食物来源: ①糖类(谷类、根茎类)②脂肪(蛋黄、花生、豆类、硬果) ③蛋白质(瘦肉、蛋类、豆类) 5、营养组成:①糖类:(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等) ②脂肪:(甘油和脂肪酸)③蛋白质:(20多种氨基酸) 6、作用:①糖类:①主要供能物质;②构成细胞组织 ②脂肪:①主要为贮备能源;②也参与构成细胞组织 ③蛋白质:①构成细胞组织的重要物质;②也可分解提供能量 7、维生素:(特点:①量很小,②种类多,③作用大,④人体一般不能合成) 维生素A:夜盲症 维生素B1:神经炎、脚气病 维生素C:坏血病 维生素D:①儿童:佝偻病;②成人:骨质疏松症 8、水:①占体重的60%—70%(所占比重最大) ②失水20%以上,有生命危险 ③每天需水量2升左右 ④天气炎热或剧烈运动后,多喝水。 9、无机盐:(需要量小,种类多,作用大) 钙:①作用:牙齿、和骨骼的形成 ②缺乏:儿童:佝偻病,中老年:骨质疏松症 铁:①作用:参与血红蛋白的形成 ②缺乏:贫血症 碘:①作用: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 ②缺乏: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统的组成两大部分:①消化道;②消化腺 2、消化道:①口腔;②咽;③食道;④胃;⑤小肠;⑥大肠;⑦肛门。 3、消化腺两大类:①大消化腺:唾液腺、肝脏、胰腺 ②小消化腺:胃腺、肠腺。 4、口腔:①唾液腺:①唾液腺分泌:唾液 ②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 ③作用:分解淀粉为麦芽糖 ④属于:化学性消化。 ②舌:①作用:搅拌; ②:属于物理性消化 ③牙齿:①作用:咀嚼; ②属于物理性消化 5、胃:①呈囊状; ②特性:具有较大的伸展性; ③容纳食物:2升左右; ④胃壁内有胃腺:(小腺体) ①分泌胃液;②内含胃蛋白酶;③分解蛋白质为多肽;④属于:化学性消化 ⑤胃壁肌肉发达:①肌肉收缩引起胃的蠕动;②研磨和搅拌食物 ③属于物理性消化 6、小肠:①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②长度:6米 ③肠壁内有肠腺:①肠腺分泌肠液;②肠液有多种消化酶;③属于化学性消化; 7、肝脏:①分泌胆汁②胆汁不含消化酶③乳化脂肪为脂肪微粒;④属于物理性消化 8、胰腺:①分泌胰液;②胰液有多种消化酶;③属于化学性消化。 9、营养物质的消化: 10、吸收 ①口腔、咽、食道基本没有吸收作用; ②胃: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酒精; ③小肠:①吸收的主要场所; ②小肠内表面有大量环形皱襞: ③皱襞上有绒毛状的突起:小肠绒毛;、 ④皱襞和小肠绒毛的作用:增大吸收面积;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析

分子生物学复习题(11整理版) 一.名解 1.*Supercoil (超螺旋):DNA双螺旋本身进一步盘绕称超螺旋。超螺旋有正超螺旋和负超 螺旋两种,负超螺旋的存在对于转录和复制都是必要的。 2.positive supercoiling(正超螺旋):按DNA双螺旋相同方向缠绕而成的超螺旋称为 正超螺旋。 3.negative supercoiling(负超螺旋):按DNA双螺旋相反方向缠绕而成的超螺旋称为 负超螺旋。因为生物界仅发现负超螺旋的存在,推测负超螺旋有利于DNA的表达。 4.Palindrome(回文序列):在同一条DNA单链上,存在两段实质上相同,但序列颠倒并 且二者碱基能形成互补的序列,这两段序列很容易就会根据碱基互补原则,互相吸引、配对,从而使得这条单链回折形成互补的双链结构。 5.domain(结构域):分子量大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常可划分为一个或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 区域,折叠较为紧密,各行使其功能,称为结构域。 6.Motif(基序):一般指构成任何一种特征序列的基本结构。作为蛋白质结构域中的亚单 元,其功能是体现结构域的多种生物学作用。 7.protein family(蛋白质家族):指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一组蛋白质。通常一个蛋白 质家族由同一个基因家族内的基因编码 8.microRNA/miRNA(微RNA):内源性的非编码RNA分子。这些小的miRNA和蛋白质形成 复合体时具有各种调节功能,在动物中,miRNA可以通过和mRNA不翻译区域互补结合(不需要完全互补)来抑制蛋白质翻译。 9.*the ubiquitin-mediated pathway (泛素化途径):泛素间隔或连续地附着到被降解 的蛋白质赖氨酸残基上,这一过程称为蛋白质泛素化。泛素:一个由76个氨基酸组成的高度保守的多肽链,因其广泛分布于各类细胞中而得名。泛素能共价地结合于底物蛋白质的赖氨酸残基,被泛素标记的蛋白质将被特异性地识别并迅速降解,泛素的这种标记作用是非底物特异性的。 泛素依赖的蛋白选择性降解过程: ①泛素活化酶(E1)与泛素结合,活化泛素。 ② E1-泛素随后与泛素携带蛋白(E2)结合,成为E2-泛素,E1被置换。 ③ E2-泛素在泛素蛋白连接酶(E3)作用下与目标蛋白连接。这样多个泛素结合上目标蛋白后,目标蛋白即被标记,随后被proteosome(蛋白酶体)降解。这个过程需要ATP提供能量。 10.open reading frame(ORF) (开放阅读框):指一组连续的含有三联密码子的能被翻译 成多肽链的DNA序列。它由起始密码子开始,到终止密码子结束。 11.satellite DNA (卫星DNA):又称随体DNA。真核基因中的高度重复序列,其碱基组 成与主体DNA有较大的差异,因而可用密度梯度沉降技术,如氯化铯梯度离心,将它与主体DNA分离。因为不具有启动子,所以一般不转录。 12.Human Genome Project(HGP) (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一计划旨在为30多亿个碱基对 构成的人类基因组精确测序,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

(完整版)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整理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最基本的生命现象 植物:绝大多数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 生物能进行呼吸。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 2.生长发育,由小长大 3.繁殖后代 4.遗传变异,相似和差异 5.应激性: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有规律的反应。例: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6.适应并影响环境 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附:生物分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真菌、细菌、病毒) 二、生物的生活环境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海平面上下10千米 绝大多数生物生存范围: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100米 2.生物的生存基本条件: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营养供给。 3.栖息地:生物圈内生物生存居住的场所。林地、草地、岩岸、沙滩、淡水溪涧环境因素(土壤类型、温度、湿度)决定栖息地特征;

人口数量剧增,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及不合理利用→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三、生物学探究方法 1.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空气还是肉汤本身产生的?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作出假设:微生物来自空气。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前提:提出有研究价值问题,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 3)制定计划: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是关键,(探究计划包括方法、步骤,材料、器具) 对照实验,探究实验中的唯一变量,其他条件都相同。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交流 2.探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 四、生物学的研究工具 1、光学显微镜各个部件的名称和作用: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习题及答案1-15章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A.剂型因素是指片剂、胶囊剂、丸剂和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 B.药物产品所产生的疗效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 C.药物效应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和毒性 D.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主要是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2.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生物药剂学与药理学和生物化学有密切关系,但研究重点不同 B.药物动力学为生物药剂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手段 C.由于生物体液中药物浓度通常为微量或痕量,需要选择灵敏度高,专属 重现性好的分析手段和方法 D.从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高低就可判断药物制剂在体内是否有效 二、多项选择题 1.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是指 A.吸收 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 2.药物转运是指 A.吸收 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 3.药物处置是指 A.吸收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 4.药物消除是指 A.吸收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 三、名词解释 1.生物药剂学;2.剂型因素;3.生物因素;4.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 四、问答题 1.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2.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对于新药开发的作用。 【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C 2.D 二、多项选择题 1.ACDE 2.ACE 3.CDE 4.DE 三、名词解释 1.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理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剂型因素主要包括: (1)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如同一药物的不同盐、酯、络合物或衍生物,即药物的化 学形式,药物的化学稳定性等。 (2)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如粒子大小、晶型、晶癖、溶解度、溶出速率等。 (3)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4)制剂处方中所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和用量。 (5)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6)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和贮存条件等。 3.生物因素主要包括: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重点总结

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biopharmacy)——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药剂学的剂型因素和生物因素. 1剂型因素: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剂型及服法、辅料、药物配伍、工艺条件等。 2生物因素 3.口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因素、解离度、脂溶性和分子量2、溶出速率3、药物 4.影响体内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体内循环与血管透过性的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药物的的理化性质与透过生物膜的能力、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制的影响。 5.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给药途径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给药剂量和剂型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药物光学异构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酶抑制和诱导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生理因素对药物 入体循环的过程。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转运(transport):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5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7生物膜的结构:细胞膜的组成:①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②少量糖③蛋白质。 生物膜性质:膜的流动性;膜结构的不对称性;膜结构的半透性。 8膜转运途径。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透过细胞而被是小分子水溶性的药物转运吸收的通道。细胞旁路通道转运: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是脂溶性药物及一些经主动机制吸收药物的通道。 9药物通过生物膜的几种转运机制及特点: (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是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①.单纯扩散(passive diffusion) 又称脂溶扩散,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生物膜. 绝大多数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药物在消化道内吸收.1)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愈大,在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精编版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 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 1、生物可分为:植物,动物,真菌,细菌,病毒等五大类群,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的基本特征:①新陈代谢②生长发育③繁殖后代④遗传变异⑤应激性⑥生物能适应并影响环境 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 一.生物圈:有生物生存的这个圈层叫生物圈。 1.生物圈的范围是:生物圈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的上层,范围为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10千米之间。但绝大多数生物都生活在海平面上下各100米范围内。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是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营养供给。 二.栖息地 栖息地指:在生物圈内,生物实际居住的场所。 栖息地的类型由土壤类型、温度、湿度决定。 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生物栖息地遭受破坏的主要因素是全球人口数量剧增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及不合理利用。 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1、生物学的科学探究过程大致包括六个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其中探究成功的前提是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制定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为探究成功的关键. 2、生物学探究采用的方法为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 3、巴斯德实验中只选择一个变量既实验变量,用以设计对照实验,成功之处 在于设计了曲颈瓶(阻挡细菌侵入)。巴斯德的实验证明了肉汤变酸是微生物引起的, 这些微生物来自于空气。 第四节生物学的研究工具 三、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1.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 ①写出右图各部分的名称 ②放大物像的是目镜和物镜;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目镜倍数x物镜倍数调换物镜的是转换器; ③反射光线的是反光镜; ④升降镜筒的是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 ⑤调节光线强弱的是反光镜和遮光器。光线强,用平面镜和小光圈;光线弱,用凹面镜和大光圈。 2.显微镜的使用 1使用显微镜的正确步骤:⑴取拿与安放⑵对光⑶安放装片⑷观察⑸整理和存放。 ①对光:“四转一看”转粗准焦螺旋,转细准焦螺旋,转遮光器,转反光镜,左眼看到一个明亮视野 ②观察:在观察时,镜筒应先下降,此时眼睛注视物镜;然后镜筒再上升,眼睛注视目镜(左、右都要眼睁开) 2、观察的物像是实物的倒像。(上下、左右颠倒,如;”9”在视野中是“6”) 3、显微镜各结构中,起放大物像的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生物药剂学重点

生物药剂学 一、生物药剂学概述: 1.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药物的体内过程(ADME): (1)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2)药物从体循环向各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称为分布; (3)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称为代谢或生物转化; (4)药物及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而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代谢与排泄过程称为消除。 3.生物药剂学研究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因素主要是剂型因素和生物因素: (1)剂型因素: ①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 ②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 ③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④制剂处方中所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和用量 ⑤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⑥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和贮存条件等; (2)生物因素:①种族差异②性别差异③年龄差异④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⑥遗传因素。 4.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1)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物体内转运行为的影响; (2)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 (3)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 (4)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命运,为靶向给药系统设计提供依据 (5)研究新的给药途经与给药方法; (6)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 (7)研究生物药剂学的试验方法。 5.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根据药物的体外溶解性和肠壁通透性特征将药物分成4种类型:Ι类为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ΙΙ类为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ΙΙΙ类为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ΙV类为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 6.微透析(MD)技术:P10 二、口服药物的吸收: 1.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2.生物膜性质: (1)膜的流动性; (2)膜结构的不对称性; (3)膜结构的半透性。 3.膜转运途径: (1)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穿过细胞而被吸收的过程;

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整册教案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人的生活需要营养 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第1课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材分析 古语说“民以食为天”,高度概括了人类与食物的依存关系。食物对人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每种食物都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但又侧重不同的营养成分,所以膳食构成不仅对人体的生长发育,体质强弱,工作和学习效能以及延年益寿等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也与某些慢性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在学习“食物的营养成分”一节的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到吃饭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得有营养,形成不挑食、不偏食,食物多样化的饮食理念。还应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食物来自生物圈的其它生物,人类与生物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对生物圈的索取应保持生物圈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知道糖类、蛋白质和脂肪三种营养物质的作用及食物来源。 2.说出无机盐和水的作用及举例说明无机盐的来源和缺乏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分析与推理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我保健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意识,认识食物多样化的重要意义;认同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是来自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人类与生物圈应和谐发展。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正确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举例说明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各种食物的图片,相关疾病简介,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多种食物的营养成分表,印发给学生。 2.学生准备: ⑴常吃的食品的包装袋或包装盒; ⑵通过互联网或图书查阅等途径搜集有关人体健康所需要的无机盐及其食物来源和主要缺乏症。 ⑶调查麦当劳或肯德基食品的种类和特点。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 1.运行课件,呈现中国八大名菜红煨鱼翅、冰糖湘莲等美味的食品图片并配中国古典音乐。 2.提出问题:我国的美食文化丰厚久远,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享誉世界。俄罗斯人将它列入“天堂生活”的标准,曰“美国的收入,中国的烹调,英国的住宅”。俄罗斯人对中餐的高度评价,同学们有何感想以此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3.教师总结提高并引出课题:中餐的世界地位足以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同时它也表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饮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吃饱,还要吃得有营养,在餐饮中享

分子生物学研究法(上)优缺点

第五章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上) ——DNA、RNA及蛋白质操作技术5.1 重组DNA技术 重组DNA技术(recombinantDNAtechnique)又称遗传工程,在体外重新组合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并使它们在适当的细胞中增殖的遗传操作。 重组DNA技术一般包括四步:①获得目的基因;②与克隆载体连接,形成新的重组DNA分子;③用重组DNA分子转化受体细胞,并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和遗传;④对转化子筛选和鉴定。 特点:不受亲缘关系限制,为遗传育种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开辟了崭新的途径。 适用于获取目标基因的表达产物。 5.2 DNA基本操作技术 (1)核酸凝胶电泳技术 将某种分子放到特定的电场中,它就会以一定的速度向适当的电极移动。某物质在电场作用下的迁移速度叫作电泳的速率,它与电场强度成正比,与该分子所携带的净电荷数成正比,而与分子的磨擦系数成反比(分子大小、极性、介质的粘度系数等)。在生理条件下,核酸分子中的磷酸基团是离子化的,所以,DNA 和RNA实际上呈多聚阴离子状态(Polyanions)。将DNA、RNA放到电场中,它就会由负极→正极移动。 适用于DNA、RNA片段的分离。 缺点:紫外对DNA分子有损伤,染料毒性大。 (2)细菌转化与目标DNA分子的增殖 细菌转化是指一种细菌菌株由于捕获了来自供体菌株的DNA而导致性状特征发生遗传改变的过程。提供转化DNA的菌株叫做供体菌株,接受转化DNA 的细菌菌株被称做受体菌株。 常用的方法:CaCl2法和电击法 大肠杆菌是最广泛使用的实验菌株。在加入转化DNA之前,必须先用CaCl2处理大肠杆菌细胞,使之呈感受态(Competent Cells),Mg2+对维持外源DNA的稳定性起重要作用。 转化载体上一般带有LacZ基因,常用带有不同抗生素的选择性培养基结合α-互补蓝白斑筛选法鉴定转化细胞。 (3)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用于体外快速扩增特定基因或DNA序列最常用的方法。 反应体系:模板DNA、PCR引物、四种核苷酸、Mg2+、TaqDNA聚合酶、缓冲液和超纯水。

药剂学复习重点归纳人卫版

第一章绪论 1.药剂学: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及合理使用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剂型: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Dosage form) 3.制剂: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的具体品种,称为药物制剂,简称 药剂学任务:是研究将药物制成适于临床应用的剂型,并能批量生产安全、有效、稳定的制剂,以满足医疗卫生的需要。 药物剂型的重要性: 改变药物作用性质,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调节药物作用速度,靶向作用,影响药效 药剂学的分支学科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剂学 药典作为药品生产、检验、供应和使用的依据 第二章: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概念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系指药物在体外的稳定性,是指药物制剂在生产、运输、贮藏、周转,直至临床应用前的一系列过程中发生质量变化的速度和程度。 药用溶剂的种类(一)水溶剂是最常用的极性溶剂。其理化性质稳定,能与身体组织在生理上相适应,吸收快,因此水溶性药物多制备成水溶液 (二)非水溶剂在水中难溶,选择适量的非水溶剂,可以增大药物的溶解度。 1.醇类如乙醇、2.二氧戊环类 3.醚类甘油。4.酰胺类二甲基乙酰胺、能与水混合,易溶于乙醇中。5.酯类油酸乙酯。6.植物油类如豆油、玉米油、芝麻油、作为油性制剂与乳剂的油相。7.亚砜类如二甲基亚砜,能与水、乙醇混溶。 介电常数(dielectric constant) 溶剂的介电常数表示在溶液中将相反电荷分开的能力,它反映溶剂分子的极性大小。 溶解度参数溶解度参数表示同种分子间的内聚能,也是表示分子极性大小的一种量度。溶解度参数越大,极 性越大。 溶解度(solubility)是指在一定温度下药物溶解在溶剂中达饱和时的浓度,是反映药物溶解性的重要指标。溶解度常用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或100g溶液,或100ml溶液)溶解溶质的最大克数来表示,亦可用质量摩尔浓度mol/kg或物质的量浓度mol/L来表示。 溶解度的测定方法1.药物的特性溶解度测定法 药物的特性溶解度是指药物不含任何杂质,在溶剂中不发生解离或缔合,也不发生相互作用时所形成饱和溶液的浓度,是药物的重要物理参数之一。 2.药物的平衡溶解度测定法具体方法:取数份药物,配制从不饱和溶液到饱和溶液的系列溶液,置恒温条件下振荡至平衡,经滤膜过滤,取滤液分析,测定药物在溶液中的浓度 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 1.药物溶解度与分子结构 2.药物分子的溶剂化作用与水合作用 3.药物的多晶型与粒子的大小 4.温度的影响 5.pH与同离子效应 6.混合溶剂的影响 7.填加物的影响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有: 增溶,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使其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

分子生物学检验完整版

1病原生物基因组在医学上有何应用?详见书P3 a菌种鉴定b确定病毒感染和病毒载量c病毒分析d细菌耐药监测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2什么是原癌基因,原癌基因有什么特性,原癌基因可以分为哪些种类以及原癌基因常见的激活机制有哪些? 原癌基因是指人类或其他动物细胞(以及致癌病毒)固有的一类基因,能诱导细胞正常转化并使之获得新生物特征的 基因总称。 特性:进化上高度保守,负责调控正常细胞生命活动,可以转化为癌基因。 功能分类:生长因子,生长因子受体,信号转导蛋白,核调节蛋白,细胞周期调节蛋白,抑制凋亡蛋白 激活机制:插入激活,基因重排,基因点突变,基因扩增,基因转录改变 3试述Down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的主要临床特征及核型。 临床特征:生长发育障碍,智力低。呆滞面容,又称伸舌样痴呆。40%患者有先天性心脏畸形。肌张力低,50%患者有贯通手,男患者无生育能力,女患者少数有生育能力,遗传风险高。 核型:92.5%患者游离型:核型为47,XX(XY),+21 2.5%患者为嵌合型:46, XX(XY)/47 ,XX(XY),+21 5%患者为易位型:46,XX(XY),-14 ,+t(14q21q) 4简述淋球菌感染的主要传统实验室诊断方法及其主要特点,对比分析分子生物学方法的优势1直接涂片染镜检:敏感度和特异性差,不能用于确诊。 2分离培养法:诊断NG感染的金标准,但是其对标本和培养及营养要求高,培养周期长,出报告慢,难以满足临床要求。 3免疫学法:分泌物标本中的非特异性反应严重以及抗体法间的稳定性和条件限制,推广受限。 分子生物学的优点:敏感,特异,可直接从了临床标本中检出含量很低的病原菌,适应于快速检测 5、在单基因遗传病的分子生物学检验中,点突变检测常用方法有哪些? 1异源双链分析法(HA)2突变体富集PCR法3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4化学切割错配法5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分析法 6DNA芯片技术7连接酶链反应8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法9RNA酶A切割法10染色体原位杂交11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6、简述白假丝酵母菌的分子生物学检验方法 白假丝酵母菌分子生物学检验主要包括白假丝酵母菌特异性核酸(DNA RNA)的检测、基因分型和耐药基因分析 等。 1PCR技术:选择高度特异性的天冬氨酸蛋白酶基因设计引物 PCR—斑点杂交技术:正向杂交和反向杂交,后者可一次检测多种真菌 DNA指纹技术:RFLPRAPD电泳核型分析 AP —PCR技术:定义方法简便,快速,特别适合临床应用 DNA序列分析:可测定rDNA序列也适用于基因突变引起的耐药 基因芯片技术:适用于病原体的耐药研究 7、 F VIII基因倒位导致血友病A,DMD基因外显子缺失导致与杜氏肌营养不良,珠蛋白基因突变导致与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 (第11章,P197,P203,P207。窝觉得大家把题目读三遍就可以了) 答:F VIII基因倒位是导致的血友病A的主要原因(占50%)其它基因突变,如点突变,缺失,插入也会导致血友病A。 同理DMD基因外显子缺失是迪谢内肌营养不良(杜氏肌营养不良)发生的主要原因(60%-70%)。 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有六种,主要的两种是a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和B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突变是主要发病原因。&基因多态性有哪些的临床应用?(P4)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必做题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习题 第一章 1.什么是生物药剂学它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研究药物极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内容: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与体内转运的关系;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影响;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命运,为靶向给药系统设计奠定基础;研究新的给药途径与给药方法;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 2.药物在体内的排泄、消除与处置指什么 答:药物或其代谢产排出体外的过程称排泄。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3.简述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 答: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包括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第二章 一、填空题 1. 生物膜具有流动性、不对称性和半透性特点。 2.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肠。 3. 膜孔转运有利于水溶性小分子药物的吸收。 -pH= ㏒(Ci/Cu)。 4. 根据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求出,碱性药物的pk a 5. 固体制剂溶出度参数可通过单指数模型、 Higuchi方程和 Ritger-Peppas模型等拟合方程求算。 二、名词解释 1. 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的学说。 2. 肠肝循环:经胆汁排泄的药物在小肠移动期间返回肝门静脉,经肝脏进入体循环,然后再分泌直至最终排出体外的过程。

3. 肝首过效应:药物透过胃肠道膜吸收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导致药物进入体循环量减少的现象。 4. 被动转运:药物的生物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分为单纯扩散与膜孔转运 三、问答题 1. 简述载体媒介转运的分类及特点 答:载体媒介转运分为促进扩散与主动转运。促进扩散过程需要载体,顺浓度梯度转运不消耗能量,存在结构类似物的竞争和载体转运饱和。主动转运过程需要载体,逆浓度梯度,消耗能量,与细胞代谢有关,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结构转运的速率与数量受载体量与活性影响,结构类似物转运抑制,存在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 1.简述促进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 答:促进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1)增加药物的溶出速度:①增加药物溶解度,包括将药物制成可溶性盐,制成无定形药物,加入表面活性剂,制成亚稳定型状态,采用亲水性包合材料如HP-β-环糊精、二甲基-β-环糊精等制成包合物;②增加药物表面积,减小粒径:制成固体分散体、采用微粉化技术等。(2)加入吸收促进剂促进药物透膜吸收。 第三章 一、填空题 1. 药物经肌内注射有吸收过程,一般脂溶性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壁直接扩散, 水溶性药物中分子量小的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孔隙快速扩散进入毛细血管,分子量很大的药物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 2. 蛋白质多肽药物经黏膜吸收是近年研究的热点,主要给药途径包括经肺部、经直肠、经鼻腔等。

初级药师考试辅导之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第六节药物排泄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第六节药物排泄 一、A1 1、关于肾脏排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和蛋白质不能肾小球滤过 B、肾小球滤过以被动转运为主 C、肾小管重吸收存在主动和被动重吸收两种形式 D、水、钠、氯、钾等有用物质可被重吸收 E、肾排泄率=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率+肾小管重吸收率 2、以下选项是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的含有药物的血浆体积的是 A、消除速率常数 B、清除率 C、半衰期 D、一级动力学消除 E、零级动力学消除 3、下列过程中哪一种过程一般不存在竞争性抑制 A、肾小球过滤 B、胆汁排泄 C、肾小管分泌 D、肾小管重吸收 E、血浆蛋白结合 4、药物排泄最主要的器官是 A、肝 B、皮肤 C、消化道 D、肾 E、肺 5、关于肠肝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肠肝循环是药物及其代谢物通过门静脉重新吸收入血的过程 B、肠肝循环发生在由胆汁排泄的药物中 C、肠肝循环的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缩短 D、肠肝循环的药物应适当减低剂量 E、地高辛、苯妥英钠等存在肠肝循环现象 6、胆汁排泄的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胆汁排泄的机制包括被动转运和主动分泌 B、肝脏中存在5个转运系统 C、药物胆汁排泄主要通过被动转运进行 D、主动分泌有饱和现象 E、主动分泌存在竞争效应 7、吸收进入体内的药物以原型或经代谢后的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是 A、吸收 B、分布 C、排泄 D、代谢 E、消除

二、B 1、A.首关效应 B.生物等效性 C.相对生物利用度 D.绝对生物利用度 E.肝肠循环 <1> 、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给以同剂量,其吸收速度和程度无明显差异 A、 B、 C、 D、 E、 <2> 、药物在进入体循环前部分被肝代谢,称为 A、 B、 C、 D、 E、 <3> 、药物随胆汁进入小肠后被小肠重吸收的现象为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肾排泄率=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率-肾小管重吸收率。 【该题针对“药物的排泄”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099】 2、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清除率的定义为: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的含有药物的血浆体积(表观分布容积数)。【该题针对“药物的排泄”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098】 3、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药物经肾小球滤过的方式称为被动转运,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因此不存在竞争性抑制。而肾小管分泌为主动转运,肾小管重吸收存在主动重吸收和被动重吸收两种形式,都可存在竞争性抑制。胆汁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册备课教案

七年级生物学科 2013年—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教学计划 青州经济开发区初中 姓名:牛青林

七年级生物备课 1、当前学生学习状况分析 本学期,初一的新生是没有经过考试就进来的,到目前为止本人对学生的情况不是十分了解。本人承担七年级3个班级的生物学教学任务,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济南版生物学新教材。新课程,新教材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学校在全面抓教育教学质量的理念给于我教好学生以强大的自信心,加上大多数学生对生物怀有浓厚的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环境,完备的生物教具为生物教学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2、本学期课程内容分析 本册包括2个单元7章,23节内容(其中第二单元第4章只有1节内容)。 第一单元《认识生物》包括了“生物课程内容标准”中的第2个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所要求的全部内容以及第1个主题“科学探究”和第3个主题“生物与环境”的部分内容。本单元的内容安排考虑到学生是刚开始学习生物学,要让学生初步树立什么是生物的概念,初步学会探索生命奥秘大致过程的科学方法;初步认识生物体的结构概况,以及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为后面《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动物》、《生物圈中的微生物》和《生物圈中的人》等章节的学习打好基础。 第二单元《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涵盖了“生物课程内容标准”中第4个主题“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6个主题“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全部内容以及第8个主题“生物的多样性”中的大部分内容。本单元的内容安排充分体现了“人与生物圈”的主题思想,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主线。

从具体内容看,每一节的内容就是一个小的知识单元。节以下的标题(四级标题)就是具体的知识点。在每一节和具体知识点的引言部分,都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命现象或生活经验或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入手,把学生带入问题情景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好本知识点的信心。然后,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如“观察与思考”或“分析与讨论”或“实验” 等)探索有关生命现象及其规律,从而得出结论。 由此可见,无论从宏观上还是从微观上看,本册教科书的知识内容体系是系统的,层次是清楚的、鲜明的。 3、本学期的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任务]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七年级上册)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知识: 1)获得有关生物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 2)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3)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能力: 1)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2)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3)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

分子生物学分析

2.6分子生物学分析 目前较常采用的微生物学分析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使用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技术(culture)将微生物富集、分离,然后通过一般的生物化学性状或表现型来分析的间接途径。然而使用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技术存在许多困难,尤其是环境中大多数微生物生长缓慢,例如本论文研究中针对的anammox菌的培养富集时间均在2年以上,同时对培养条件要求极为苛刻,客观上阻碍了采用这种方法对其的研究。第二种途径依靠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及应用进化和功能基因探针直接从环境样品中检测和分析目标微生物,不需富集培养。分子生物技术有简洁、快速、精确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尤其是目标微生物主要功能基因的DNA序列数据库和PCR技术结合在一起,使许多分子生态学手段可以直接应用于环境样品的研究中,,推动了环境中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本论文研究中采用了第二种途径中的定量PCR技术手段。下面将根据实验中的具体操作进行叙述。 2.6.1DAN提取 本文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是试剂盒提取方法。DAN提取盒使用美国MP公司的土壤DNA提取试剂盒(FastDNA SPIN Kit for Soil,MP Biomedicals, Santa Ana, USA)。提取方法依据说明书进行微小变动,即向污泥中先加入Sodium Phosphate Buffer(磷酸钠缓冲液),再将其移至Lysing Matrix E管中,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向 1.5ml取回污泥离心(10000rpm×10分钟)的湿污泥加入978 μl Sodium Phosphate Buffer(磷酸钠缓冲液),然后将其移到Lysing Matrix E管中(尽可能将其全部加入),然后加入122 μl MT Buffer(MT缓冲液)。 注:因为FastPrep?仪器的剧烈运动,在Lysing Matrix E管内会形成巨大的压力,样品和基质的总体积不能超过管体积的7/8;留一些空间也会提高混匀效果。 (2)在FastPrep?中处理上述离心管,速度6.0,40秒。 (3)Lysing Matrix E管离心14000g×15分钟。 (4)将上清液转移到一个新的2ml离心管(自备)中,加入250μl PPS,并用手上下颠倒10次进行混合。 (5)离心14000g×10分钟,至形成白色状沉淀物,将上清液转移到一个新的10ml离心管(自备),并加入1ml Binding Matrix Suspension(在用之前重悬Binding Matrix Suspension,一定要摇匀到瓶底看不见沉淀为止,加5个摇一次以

生物药剂学习题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A.剂型因素是指片剂、胶囊剂、丸剂和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 B.药物产品所产生的疗效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 C.药物效应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和毒性 D.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主要是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2.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生物药剂学与药理学和生物化学有密切关系,但研究重点不同 B.药物动力学为生物药剂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手段 C.由于生物体液中药物浓度通常为微量或痕量,需要选择灵敏度高,专属性强、重现性好的分析手段和方法 D.从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高低就可判断药物制剂在体内是否有效 二、多项选择题 1.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是指 A.吸收 B.渗透 C.分布 D.代谢 E.排泄 2.药物转运是指 A.吸收 B.渗透 C.分布 D.代谢 E.排泄 3.药物处置是指 A.吸收 B.渗透 C.分布 D.代谢 E.排泄 4.药物消除是指 A.吸收 B.渗透 C.分布 D.代谢 E.排泄 三、名词解释 1. 生物药剂学 2. 剂型因素;3.生物因素;4.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 四、问答题 1.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2.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对于新药开发的作用。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对生物膜结构的性质描述错误的是 A.流动性 B.不对称性 C.饱和性 D.半透性 E.不稳定性 +、单糖、氨基酸等生命必需物质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是K 2. A.被动扩散B.膜孔转运 C.主动转运 D.促进扩散 E.膜动转运 3.红霉素的生物有效性可因下述哪种因素而明显增加 A. 缓释片 B.肠溶衣 C.薄膜包衣片 D.使用红霉素硬脂酸盐 E.增加颗粒大小 4.下列哪项不属于药物外排转运器 A. P-糖蛋白 B.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药剂学期末重点知识点汇总整理

小 夏 学姐整理 严禁二改商用药剂学重点 名词: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用药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制剂学:制剂学是根据制剂理论和制剂技术,设计和制备安全、有效、稳定的药物制剂的学科,属于工业药剂学的范畴 调剂学:调剂学是研究方剂(按医师处方专为某一患者调制的,并明确规定用法用量的药剂)的调制技术、理论和应用的科学,属于医院药剂学的范畴。 处方:处方是指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患者用药凭证的医疗文书。 偏方:大多指未经有关部门同意上市出售,或不是正统的药方,其来源不为人知,也不见历代的药学典籍记载,只是在民间流传。 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非处方药: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对药品质量管理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进行工作或操作管理的法定工作技术标准,是保证药品质量乃至用药安全的可靠措施。 GL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是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实验从方案设计、实施、质量保证、记录、报告到归档的指南和准则。 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是为保证临床实验数据的质量、保护受试者的安全和权益而制定的进行临床试验的准则。是保证药物临床试验安全性的法律依据。 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作为药品生产、检验、供应、使用的依据,具有法律约束力。 药物的配伍变化:指多种药物或其制剂配合在一起使用时,常引起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理效应等方面产生变化,这些变化统称为药物的配伍变化。 DDS :药物递送系统。是指将必要量的药物,在必要时间内递送到必要部位的技术,将原料药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副作用降低到最小。 生物利用度:是指剂型中的药物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HLB:亲水亲油平衡值。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 增容: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增加溶液度形成溶液的过程。 增溶剂:能使难溶性药物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加形成溶液的表面活性剂物质。 潜溶: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达到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出现极大值的现象。 助溶剂:能使难溶性药物在溶剂中溶液度增加的物质。 表面活性剂:能使液体表面张力发生明显降低的物质成为该液体的表面活性剂。是具有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的两亲化合物 乳剂:是指互不相容的两相液体混合,其中一相液体以液滴状态分散于另一相液体中形成的非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 乳化剂:是一类能使互不相容的液体形成稳定乳化液的化合物。 混悬剂:是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 助悬剂:是指能增加分散介质的粘度,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或增加微粒亲水性的附加剂。 D 值:在一定温度下,能杀灭90%微生物(或残存率为10%)所需的灭菌时间 Z 值:降低一个lgD 值所需升高的温度,即灭菌时间减少到原来的1/10所需升高的温度或在相同灭菌时间内,杀灭99%的微生物所需提高的温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