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共23张PPT)
- 格式:ppt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23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一、(旧)三民主义1、背景:(1)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这些主张屡屡碰壁。
(2)19世纪末,当中国面临瓜分危机的时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①1894年,孙中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
②1895年,孙中山在广州发动起义,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海外。
③在英国,他一边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一边考察西方社会政治,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2、过程:(1)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孙中山提出了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不久,在《民报发刊词》上,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思考:旧三民主义指出的革命对象和革命性质。
思考:如何评价三民主义?4、实践:(1)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2)1912年,孙中山根据三民主义思想原则,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内容: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②意义: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③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3)孙中山为扞卫民主共和制,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
5、实践结果:均以失败告终。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二、新三民主义1、背景:(1)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民主革命的失败。
(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3)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4)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精神。
2、标志: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第1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条件;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情景再现、历史比较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我们的行动。
(2)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教学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和历史地位。
【教学过程】导入设计设疑导入设疑:有人认为邓小平理论是邓小平的一些报告、谈话和指示题词等,没有大部头,没有长篇大论作理论分析的思辨性的大块文章,没有如马克思的资本论、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等内容,表述的也多是我们已经干、正在干和将要干的事,没有理论色彩,没有深奥的东西。
所以提出了质疑:邓小平理论是不是理论?师生互动:什么是理论?新华字典解释:理论——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性的有系统的结论。
按照“理论是对实践的科学总结”这一定义来衡量,邓小平理论正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是真正的科学理论。
过程评价:那么什么是邓小平理论?它是如何形成的?除了邓小平理论外,现在对中国思想产生巨大影响的理论还有什么?请大家带着这些疑问来探究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推进新课问题情境1:阅读教材,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是什么状况?什么是新时期?中国是如何进入新时期的?进入新时期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建设有何作用?(板书)一、伟大的转折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多媒体展示材料: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十年“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全国各族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各项建设中去,但出现了两年徘徊的局面。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8课教学案主备人审核人时间编号时训练的”。
这一判断()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B.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C.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D.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4、确立党的指导思想有四次特别重大的会议,它们是()A.中共一大、七大、十五大、十六大B.中共一大、七大、十四大、十六大C.中共二大、七大、十五大、十六大D.中共二大、八大、十三大、十六大5、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③实现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④“一国两制”的构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6、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又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者最根本的相同点是()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B.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的重要任务D.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7、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新变化,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也面临着新的问题。
其突出表现是A.中国革命的前途将向何处去的问题B.改革开放问题C.中国共产党如何加强自身建设的问题 D.党的农村工作问题8、2000年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视察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下列关于‘三个代表’内容的表述,不准确的是()A.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B.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C.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9、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思想理论成果,它们回答的共同问题是()A.社会主义革命问题B.社会主义建设问题C.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问题D.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问题10.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全面( ) A.体制改革B.拨乱反正C.经济建设D.对外开放11.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开始形成,主要是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③“三个有利于”的标准④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12.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庆典上,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声音响彻天空。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学习目标】
了解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
【学习重难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学习过程】
一、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二)指导意义(历史地位)
①邓小平理论把同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②邓小平理论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和的伟大旗帜。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内容:(1)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
(2)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
(3)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学案【课标要求】概述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新国初梦】毛泽东时代的理论探索与社会主义实践思考:1、毛泽东时代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出了怎样的回答2、毛泽东时代的理论探索与社会实践给后人留下了怎样的历史遗产?启示1:【梦想初圆】:邓小平理论及其实践(知识链接:必修二第四单元、选修四第五单元第五课)1、酝酿准备: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邓小平重要讲话、十一届三中全会材料一 1977年8月,万里在安徽进行农村调查时发现村镇到处都是面容憔悴、缺衣少食、住房简陋的人。
有些地方甚至连木头桌子也没有,只有泥砌的桌子。
材料二王全国(1978年5月赴欧考察团成员之一)在总结时说,“……所见所闻使我们每个人都感到吃惊。
我们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原来以为资本主义国家是落后腐朽的,走出国门一看,才知道完全不那么回事。
”材料三我国的制度……基本上是从苏联照搬过来的。
它很落后,只解决表面问题,造成机构重叠,助长官僚主义。
——1978年9月邓小平东北谈话思考: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问题,分析这些问题的解决思路。
实践:改革:农村(主要形式、试点省份)开放:(1980)年2、明确提出:中共“十二大”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的讲话实践:改革:城市(中心环节)开放:(1984年)(1985年)3、系统概括: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内涵: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