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 格式:ppt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4
必修3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重点讲解】理论的形成条件、根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1.历史条件〔1〕时代背景:和平与开展成为世界的时代主题,新技术革命浪潮迅猛兴起。
〔2〕理论根底:马列主义、思想。
〔3〕历史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开展的正反经验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成败。
〔4〕现实土壤: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2.理论的根本内容〔1〕关于社会主义的开展道路。
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
〔2〕关于社会主义的开展阶段。
做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3〕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开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到达共同富裕。
〔4〕关于社会主义的开展动力。
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5〕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
指出和平与开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6〕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强调坚持四项根本原那么,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思想。
〔7〕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战略。
提出了分“三步走〞根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和战略目标。
〔8〕关于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9〕关于祖国和平统一。
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设想。
这九个方面相互关联,不可分割,构成了建设有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3.理论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开展的新阶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根底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它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结合,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开展家谋求开展的得失,兴旺国家开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本节重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本节难点:中共理论的创新原因课时一1、邓小平理论①背景:经济基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展;政治基础:中共的正确的领导;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时间、标志、影响—突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桎梏,促进思想解放,为会议和改革的开展奠定思想基础】现实需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②过程:1978底,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邓小平的讲话【内容、意义】1978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意义】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三步走的战略--中国经济建设分的总体战略部署: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意义】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的本质、“三个有利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意义—促进思想解放,为十四大的召开奠定基础,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
】1992年十四大【内容—中特理论和改革目标;】1997年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和写入党章】③内容:发展道路【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发展动力【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外部条件【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政治保证【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1.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民族人民开创的。
”能够支撑这个观点的依据是()①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③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④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苦学理论体系。
将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②科学发展观③邓小平理论按照形成的先后顺序填入空格,正确的是()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3.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在()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二大4.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的内容是()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③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④“一国两制”构想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5.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的是()A改革开放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南方谈话”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6.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谈话的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重要思想是指()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③是否有利于公有制经济比重的增加④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7.进一步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的是()A马克思主义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8.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衣服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此联创作当不早于( )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8年9.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光产党人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一、伟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邓论和三个代表思想诞生背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目的: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性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结果: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意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时间、地点:1978、12 北京3、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3)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4、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理论的核心是: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酝酿、准备时期:一次讲话和一次会议一次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促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伟大转折。
一次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邓小平理论形成阶段(四次会议和一次南巡)过程主要理论首次提出 1982年中共十二大特色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步形成1987年中共十三大初级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成熟并成体系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本质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体系完整1992年中共十四大目标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形成 1997年中共十五大结论: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提出的背景: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2、创立的条件:(了解)(1)可能性:新的形势、新的实践尤其中共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成为可能。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思想。
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认识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2)理解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3)探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国际共产主义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归纳、概括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并与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比较。
(2)教师应通过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等重大理论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3)情景再现:运用多媒体技术放映邓小平南巡讲话有关片段,体会讲话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社会百废待兴的形势,认识邓小平理论提出的必要性,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认识邓小平在创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大贡献。
(2)新的社会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社会实践。
学习老一辈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甘愿奉献的高尚品格。
(3)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文革”结束后,中国这艘巨轮将要驰向何方?十几亿人们何去何从?这给新一代领导人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
是谁来挑起这个重任?有谁来引领中国?当时中国主要领导人是如何对待毛泽东思想?这些说明了什么问题?一、伟大的转折: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参考教材P86“历史纵横”)●对象:“两个凡是”●影响:打破枷锁,解放思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既是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一个重大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又是党的建设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自我教育运动。
课题: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班级姓名编码
1、了解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2、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
【双基过关】
知识点一:邓小平理论
知识点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知识结构】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1、萌芽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走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中共十二大——邓小平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初步形成——中共十三大——首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系统概括;
4、南方谈话——成熟(形成完整的体系)
5、十四大——完善——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十五大——定名、写进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18课时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学习目标记:伟大的转折、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会: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熟:熟练运用本课知识和做题方法技巧解冻各类历史问题悟:老一辈革命家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甘愿奉献的高尚品格。
认识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重点难点重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难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深远影响。
一、伟大的转折1.1978年底,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号召大家解放思想,①,团结一致向前看。
这个讲话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2.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②上来。
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形成:(1)1982年,在中共③上,邓小平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④。
(2)1987年,中共召开⑤,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规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会议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3)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
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⑥、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是“三个有利于”。
(4)1992年,党的⑦召开。
会议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⑧。
(5)1997年,中共⑨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6)邓小平理论除了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论述外,还创造性地提出“⑩”的伟大构想,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等思想,内容十分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