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吞噬作用、炎症介质及炎细胞
- 格式:doc
- 大小:86.00 KB
- 文档页数:7
西医综合考研病理学炎症考点:炎症介质炎症定义炎症(inflammation)是机体对致炎因子的损伤所发生的一种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
此过程主要表现为局部组织发生变质(变性、坏死)、渗出(血管反应、液体和细胞渗出)和增生改变,临床上有红、肿。
热、痛和功能障碍,而全身则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白细胞增多、代谢增强等。
局部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有利于局限、消灭致炎因子和清除坏死组织,促进局部修复,对机体是有利的。
但是,并不是所有炎症对机体都是有利的,有时也会给机体带来危害。
炎症是极为常见而又十分重要的一种病理过程,许多常见病如疖、痈、阑尾炎、支气管炎、肺炎、肾炎、风湿病、结核病及其他各种传染病或外伤感染等,其基本病理过程都属于炎症。
炎症介质炎症介质(inflammatorymediators)是指在致炎因子作用下,由局部组织或血浆产生和释放的、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活性物质,故亦称化学介质。
炎症介质有外源性(细菌及其产物)和内源性两大类,但主要是后者。
内源性炎症介质又可分为细胞源性和血浆源性两类,通常以其前身或非活性状态存在于体内,在致炎因子的作用下,大量释放并变为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在炎症过程中对某些病理变化的发生发展发挥重要的介导作用。
由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有血管活性胺、前列腺素、白细胞三烯、溶酶体成分和淋巴因子等,由血浆产生的炎症介质包括激肽系统、补体系统、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使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升高和对炎细胞的趋化作用,导致炎性充血和渗出等变化。
此外。
有的炎症介质还可以引起发热、疼痛和组织损伤等。
1、血管活性胺包括组胺和5-羟色胺。
(1)组胺:主要存在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内。
肥大细胞脱颗粒或血小板聚集均可释放组胺,多发生于组织损伤和免疫反应过程中。
组胺可引起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微静脉扩张,使微静脉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对嗜酸性粒细胞有趋化作用,是过敏性炎症中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主要因素。
第五章、炎症一、基本要求1 .掌握炎症、渗出、渗出液、炎性水肿、炎性积液、趋化作用、炎性溃疡、窦道、瘘管、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败血症的概念;炎症基本病理变化;增生的概念、原因、增生的成份、意义。
2.熟悉渗出物的作用;白细胞的渗出和作用;吞噬作用的概念、吞噬细胞种类、吞噬过程及意义;炎症介质的概念、类型及作用;急性炎症形态学分类,各型特点、部位、举例及结局;炎症的结局;慢性肉芽肿性炎、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的概念,好发部位及病理变化。
3.了解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引起发热的化学物质的类型、发热机制及意义;渗出主要的三个方面变化;血液动力学改变顺序;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的机理及类型。
二、知识点纲要(一)炎症的概念1.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为炎症。
2.典型局部特征: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3.全身反应:发热和末梢血白细胞增多。
4.炎症的防御作用:液体渗出可稀释毒素;吞噬消灭病原微生物,使病灶局限;吞噬搬运坏死组织以利于再生和修复。
但是炎症对机体也有潜在的危害性。
(二)炎症的原因1.物理性因子:高温、低温、机械性创伤、紫外线、放射线等。
2.化学性因子:外源性(强酸、强碱)、内源性(坏死组织的分解产物及代谢产物的堆积)3.生物性因子: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原虫、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等。
4.坏死组织:坏死的组织是潜在的致炎因子。
5.变态反应或异常免疫反应:机体免疫反应异常时,可引起组织损伤,形成炎症。
(三)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1.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
变质可发生于实质,也可发生于间质。
前者表现为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及各种坏死,后者出现玻璃样变,粘液样变和纤维素样坏死等。
变质由致病因子直接作用,或由血液循环障碍和炎症反应产物直接引起。
其代谢特点为物质分解代谢增强、局部酸中毒和炎症介质的释放。
2.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叫渗出。
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急性炎症的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和白细胞渗出的发生机制,是炎症发生机制中的重要课题。
除了某些致炎因子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外,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这些炎症反应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化学因子的作用实现的。
这些化学因子称为化学介质或炎症介质。
(一)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
1.血管活性胺
2.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
3.白细胞产物
4.细胞因子
5.血小板激活因子
6.一氧化氮
7.神经肽
(二)体液中的炎症介质
血浆中存在着三种相互关联的系统:激肽、补体和凝血系统,是重要的炎症介质。
1.激肽系统:激肽系统激活的最终产物是缓激肽,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后者使细动脉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内皮细胞收缩,血管以外的平滑肌细胞收缩,并且在注入皮肤后引起疼痛。
2.补体系统:由20种蛋白质组成,是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因子,具有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化学趋化作用和调理素化作用。
可通过经典途径和替代途径激活,其中C3激活是最重要的一步。
3.凝血系统:Ⅻ因子激活不仅能启动激肽系统,而且能启动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两个系统。
病理学-知识点归纳一、可逆性损伤:1、水肿(水变性):缺氧、感染、中毒时肝、肾、心实质细胞气球样变:胞质疏松呈空泡状,微绒毛消失,质膜上出现囊泡,细胞核肿胀2、脂肪变性:营养不良、中毒、感染、缺氧脂肪肝、虎斑心、(心肌脂肪浸润)3、玻璃样变(透明变)蛋白质蓄积引起细胞内玻璃样变:1)Rusell小体:浆细胞细胞胞质中内质网免疫球蛋白蓄积2)Mallory小体:酒精性肝病时,肝细胞内中间丝前角蛋白蓄积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纤维斑块(胶原蛋白)细动脉壁玻璃样变(细动脉硬化):弹性减弱,脆性增加,易继发扩张破裂和出血(血浆蛋白)4、病理性色素沉积:原因:内源性,外源性1)含铁血黄素:病因:局部出血、慢性淤血或溶血性疾病时巨噬细胞吞噬降解红细胞血红蛋白形成的铁蛋白微粒聚集体(金黄色或褐色)2)胆红素:胆管中主要色素,为红细胞衰老破坏后的产物,但不含铁黄疸:血液中胆红素过多3)黑色素:5、病理性钙化:肉眼观:细颗粒或团块镜下观:蓝色颗粒至片块状1)营养不良性钙化:沉积于即将坏死的组织和异物中钙磷代谢正常2)转移性钙化:钙磷沉积于正常组织内(高血钙)钙磷代谢不正常二、不可逆性损伤1、坏死:基本病理变化: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1)凝固性坏死:坏死后溶酶体酶水解作用弱时蛋白质变形凝固肉眼观:灰黄、干燥、质实,周围有充血出血炎症反应带镜下观:微细结构消失,组织结构轮廓保持干酪样坏死:结核病时,病灶中脂肪较多,坏死区呈黄色,镜下为无结构颗粒状红染物,不见原有组织结构残影,甚至是核碎屑2)液化性坏死(软化):细胞组织坏死后放生的溶解液化类型:化脓、脂肪坏死、溶解性坏死3)坏疽: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干性(凝固性)湿性(凝固性、液化性)坏死常见于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缺血坏死,气性坏死见于产气荚膜菌感染4)纤维素样坏死:病变位置呈细丝、颗粒、条块状无结构物质(常见于一些变态反应疾病)坏死的结局: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机化与包裹、钙化坏死对机体的影响:坏死细胞的生理重要性、坏死细胞数量、坏死所在器官再生能力、坏死器官的储备代偿能力2、凋亡:质膜皱缩,不自溶,不发生炎症反应,胞质生出芽突并脱落,形成含核碎片和细胞器成分的膜包被的凋亡小体损伤的修复定义: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的缺损进行修补修复的过程一、再生(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完全性再生不完全性再生完全恢复原有的结构和功能肉芽组织修补,形成瘢痕,不能恢复原有损伤范围小、再生能力强功能损伤范围大、组织再生能力弱1、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1)上皮组织的再生被覆上皮(鳞状上皮、粘膜上皮)腺上皮(基底膜、腺体结构)2)血管再生毛细血管:生芽大血管:瘢痕修复3)纤维组织再生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二、纤维性修复(由纤维结缔组织修复)肉芽组织1)概念:是新生的富含毛细血管的幼稚阶段的纤维结缔组织2)成分及形态: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症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
南方医科大学 教 案
2015 —2016学年 春 季学期 所在单位 基础医学院 系、教研室 病理学系 课程名称 病理学 授课对象 基础医学、医学影像学本科2014级
中医七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七年制)2014级
临床医学(临床病理)、法医学、临床医学(输血医学)本科2014级 临床医学(妇幼医学)、临床医学(临床心理)本科2014级 授课教师 杨 磊
职 称 副 教 授 教材名称 《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 南 方 医 科 大 学 教 案 首 页 授课题目 炎症(二):吞噬作用、炎症介质及炎细胞 授课形式 讲授 授课时间 2016 年 3 月 30 日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与 要 求
1.掌握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2.掌握主要炎症介质及功能; 3.掌握炎细胞的种类、形态、功能及意义。
基本内容 1.白细胞在局部的作用 2.5种炎症介质及功能. 3.炎细胞的种类、形态、功能及意义;
重 点 难 点
重点:1、白细胞在局部的作用 2、渗出的机制。 3、炎细胞的种类、形态、功能及意义 难点:1、炎症介质
主要教学 媒 体
版书:用于章节纲目
ppt: 多媒体课件、计算机投影。
主 要 外 语 词 汇
Inflammation,Phagocytosis,Inflammatory Mediators,Neutrophil,Macrophages,
Lympocytes,Plasma cells,Eosinophilic granulocyte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有关本内容的新进展
1、 病因:SARS
2、 渗出的机制:炎症介质的作用
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
[1]陈杰、李甘地:《病理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2]李甘地、来茂德:《病理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 [3]Parakrama Chandrasoma, Clive R. Taylor主编,周庚寅、姜叙诚改编主编:[4]TEXTBOOT OF PATHOLOGY(医学英文原版改编双语教材),科学出版社,2006年[5]Concise Pathology(3th edition):Chapter 3, Acute Inflammation [6]Robbins and Cotran: Pathologic Basis of Disease (7th Edition): Elsevier Inc.,2004 [7]http://www.robbinspathology.com/ [8]http://www.pathology.cn/ [9]Http://www.fimmu.com,校园网——国家级精品课程《病理学》
系、教研室 审查意见 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内容安排合理,同意授课。
课后体会 第 1 页
南 方 医 科 大 学 教 案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 媒体选择
第四章 炎症 Inflammation (版书) 第二节 急性炎症 (版书) 三、白细胞的渗出和吞噬作用(版书) (一)渗出过程: 简单回顾炎症第一次课学习的内容,引出本次课内容 4. 白细胞在局部的作用(版书) (1)吞噬作用 Phagocytosis 1)吞噬细胞的种类 中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多来自血液中的单核细胞 2)吞噬过程 IgG 识别和粘着:调理素 C3b 吞噬细胞 C3b受体 Fc受体 吞入:吞噬体、吞噬溶酶体 2 O2+NADPH 氧化酶 2 O2+NADP++H 杀伤和降解 H2O2+Cl- MPO HOCL+H2O 插播录像片断: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3)杀菌物质 ① O2,H2O2,羟自由基 ② H2O2-MPO-Cl-→HOCl ③ BPI蛋白 ④ 溶菌酶 ⑤ 铁乳蛋白 ⑥ 阳离子蛋白(又称,杀菌素,防御素) 4)杀菌机理 ① 氧化细菌细胞膜磷脂,破坏其通透性; ② 与氨基酸、蛋白质和糖分子的某些反应基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其丧失重要生理功能。 ③ 穿过胞膜进入胞内,与细菌内部分子起作用。 2’, 版书
5’,版书 注: 1以下无版书或其他说明处均为计算机ppt投影; 2.在注明之处书写版书或插播录像片断等
插播录像3’ (重复1次)
10’ 第 2 页
南 方 医 科 大 学 教 案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 媒体选择
④ 与细菌DNA发生反应、交联 ⑤ 增加细菌通透性 ⑥ 溶解细胞壁 ⑦ 酸性水解酶溶菌作用 (2)免疫反应作用 T、B淋巴细胞 浆细胞:产生抗体 巨噬细胞:处理抗原信息 (3)组织损伤 溶酶体酶
氧源性代谢产物 介导 内皮细胞、组织损伤 花生四烯酸
(三)炎细胞的种类、形态、功能及意义 1.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小吞噬细胞 来源:血 形态: 碱性磷酸酶 溶蛋白酶 功能:吞噬 吞噬素 溶菌酶 意义: 急性炎症早期 化脓性炎症 2.巨噬细胞:Macrophages 来源:血中大单核细胞 组织细胞 形态: 功能:吞噬细菌、异物、组织碎片,形成多核巨细胞 意义:① 急性炎症后期 ② 慢性炎症 ③ 非化脓性炎症 ④ 病毒感染 ⑤ 寄生虫感染 特:菌未杀灭、繁殖、随巨细胞游走而扩散
20’ 第 3 页
南 方 医 科 大 学 教 案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 媒体选择 3.淋巴细胞 Lympocytes 来源:血及局部淋巴组织 形态: 功能:T细胞:细胞炎症 B细胞:体液炎症 意义:① 慢性炎症 ② 病毒性炎症 ③ 迟发型变态反应 4.浆细胞:Plasma cells 来源:原地产 B细胞 原始间叶细胞 功能:合成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意义:慢性炎症 5.嗜酸性白细胞 Eosinophilic granulocytes 来源: 形态: 功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 意义:① 炎症消退和病灶痊愈 ② 变态反应 ③ 寄生虫感染 6.嗜碱性白细胞和肥大细胞 少见,肥大细胞分布在结缔组织内和血管周围,含肝素、组织胺,参与炎症反应。
课间休息5分钟
(四)白细胞的功能缺陷 1.吞噬功能缺陷 粘着缺陷 识别障碍:两种球蛋白缺乏,补体缺乏 趋化作用缺陷:Chediak-Higashi综合征 吞入或脱颗粒障碍:同上 杀伤作用缺陷:慢性肉芽肿瘤 2.免疫反应缺陷 Immunodeficiency B细胞缺陷 ① 先天性免疫缺陷 T细胞缺陷 联名免疫缺陷 ② 获得性免疫缺陷: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课间休息 5分钟
5’ 第 4 页
南 方 医 科 大 学 教 案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 媒体选择
四、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版书) 概念:介导参与炎症反应的内源性化学因子称为炎症介质。 Inflammatory Mediators (一) 炎症介质的种类 1.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 (1)血管活性胶、组胺,5-羟色胺←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2)前列腺素 (3)白细胞三烯 (4)活性氧代谢产物 (5)溶酶体酶:中性蛋白酶 弹力蛋白酶 胶原酶 组织蛋白酶 (6)阳离子蛋白质 (7)白介素I(IL-1),白介素8(IL-8) (8)肿瘤坏死因子 (9)血小板激活因子PAF (10)P物质:活性肽 (11)一氧化氮(NO) 2.体液中产生的炎症介质 (12)激肽、缓激肽 (13)补体 C3、C5 (14)凝血系统:纤维蛋白多肽 (二)几个主要的炎症介质 1.组胺:Histamine 存在于 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功能:① 扩张血管 ② 血管通透性升高 ③ 平滑肌痉挛 ④ 对嗜酸性粒细胞有趋化作用 5-hydroxytryptamine 存在于 肥大细胞 血小板 功能:同Histamine ①,②,③ 共30’, 版书 5’
25’ 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 第 5 页 南 方 医 科 大 学 教 案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 媒体选择
2.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 产生于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中。 功能:① 发热 ② 疼痛 ③ 扩张血管 3.血细胞三烯 Leukotrienes 产生于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中。 功能:① 血管通透性增加 ② 趋化作用 4.激肽、缓激肽 Kinin system,Bradykinin 来自于体液 功能:① 扩张血管 ② 通透性增加 ③ 疼痛 5.补体系统 Complememt system ① C3a、C5a 血管扩张 肥大细胞→膜颗粒→组胺 血管通透性↑ ② 对中性粒细胞趋化作用 主要炎症介质小结。P82表4-1
小 结 1.白细胞在局部的作用 2.炎细胞的种类、形态、功能及意义 3.白细胞的功能缺陷 1. 炎症介质及功能(主要炎症介质及功能)
思考题 炎细胞种类与炎症类型的关系?
学生提问及回答学生问题: (包括第一次课课后复习产生的新的问题)
2’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