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炎症介质生理学

炎症介质生理学

炎 症 介 质

目录/CONTENTS

炎症介质的概念炎症介质的分类炎症介质的作用PART 01

PART 02

PART

03

炎 症 介 质 的 概 念

PART 01

定义 是指参与并诱导炎症发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称为炎症介质,亦称化学介质。

定义 是指参与并诱导炎症发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称为炎症介质,亦称化学介质。

特点 1. 来源于细胞和血浆;

2. 通过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发挥其生物活性作用;

3. 靶细胞可以是一个或多个;

4. 半衰期十分短暂。

炎 症 介 质 的 类 型

PART 02

02炎症介质的类型

1. 细胞源性炎症介质

2. 血浆源性炎症介质

(1)血管活性胺

(2)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 ( 3 ) 白细胞溶酶体酶(4)细胞因子(1)激肽系统

(2)补体系统

( 3 ) 凝血系统

(4)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炎 症 介 质 的 作 用

PART 03

1. 细胞源性炎症介质

(1)血管活性胺

① 组胺:

来源: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胞质颗粒中

A. 细动脉扩张;

B. 静脉管壁的通透性增高;

C. 对噬酸性粒细胞有趋化作用。

1. 细胞源性炎症介质

(1)血管活性胺

① 组胺:

② 5-羟色胺 (5-HT):

来源:血小板

同组胺

1. 细胞源性炎症介质(2)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包括:前列腺素(PG)、 白三烯(LT)、 脂质素(LX)

1. 细胞源性炎症介质

(2)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

来源:前列腺素(PG)、白三烯(LT)、脂质素(LX)

A. PG—扩张血管、通透性增高、发热、疼痛;

B. LT—趋化作用、血管收缩、支气管收缩、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C. LX—抑制血小板粘附、趋化作用、血管扩张。

1. 细胞源性炎症介质

(3)白细胞溶酶体酶

来源: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释放

作用:组织损伤;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白细胞趋化作用;

发热;促进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1. 细胞源性炎症介质

IT-1和TNF是介导炎症的主要细胞因子

(4)细胞因子

1. 细胞源性炎症介质

(4)细胞因子

来源:激活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

作用:调节其他类型细胞的功能;

在变态反应性炎症和慢性炎症中 起重要作用。

产生:组织损伤 → 凝血因子XII → 激肽系统 → 缓激肽作用:A.显著扩张细动脉

B.细静脉管壁通透性增高

C.致痛(1)激肽系统

+

+ 2. 血浆源性炎症介质

来源:血浆中具有酶活性的一组蛋白质 合成部位:在脾脏、淋巴结和骨髓 作用:A. 增加血管通透性

B. 促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释放组胺

C.趋化作用 (C5a ) 2. 血浆源性炎症介质

(2)补体系统

C5a的炎症介质作用

产生:组织损伤 → 凝血因子XII

凝血系统 纤溶系统 → 纤维蛋白多肽 作用:纤维蛋白多肽

A . 血管壁通透性增强

B . 对白细胞有趋向作用 (3)凝血酶系统

+

++ 2. 血浆源性炎症介质

主要炎症介质的作用

感谢您的聆听!

炎症试题

一、 A 型选择题 1 下列哪一类炎症的红、肿、痛、热、功能障碍都表现得较明显 A. 体表的急性炎症 B. 体表的慢性炎症 C. 内脏的急性炎症 D. 内脏的慢性炎症 E?体表及内脏的急性炎症 2 急性炎症时局部组织肿胀,主要原因是 A. 动脉充血 B. 静脉阻塞 C. 富于蛋白的液体渗出 D .组织增生 E?以上都不是 3 腹腔积液患者腹水检查比重 1.018、利凡他试验(+)、红细胞200/ml、淋巴细胞82%、细菌( —) ,首先应考虑 A. 肝硬化腹水 B. 血性腹水 C?渗出性腹腔积液 D. 乳糜性腹水 E. 化脓性腹膜积液 4 关于浆液性炎症哪一项是错误的 A .皮肤二度烧伤时出现的水疱 B. 结核性胸膜炎时的胸腔积液 C. 风湿性心包炎时心包积液 D. 高热时口唇附近出现的疱疹 E. 亚急性重症肝炎时腹腔积液 5 在慢性炎症组织中,哪种细胞最多见 A. 中性白细胞 B. 嗜酸性白细胞 C. 淋巴细胞 D. 肥大细胞 E. 嗜碱性白细胞 6 在急性炎症早期哪种细胞多见 A. 中性白细胞 B. 嗜酸性白细胞 C. 单核巨噬细胞 D. 淋巴细胞 E. 浆细胞 7 在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炎症组织内哪种细胞多见 A. 中性白细胞 B. 嗜酸性白细胞 C. 单核巨噬细胞 D. 淋巴细胞

E. 浆细胞 8 急性炎症疼痛是由于 A. 液体渗出压力作用 B. 组织胺的作用 C. 5 —羟色胺的作用 D. 激肽类的作用 E. 以上都有 9 细菌性痢疾属于下列哪一种炎症 A. 纤维素性炎 C. 浆液性炎 C. 化脓性炎 D. 出血性炎 E. 卡他性炎 10 下列哪一种疾病是以变质为主的炎症 A. 大叶性肺炎 B?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C?肾小球肾炎 D. 结核性胸膜炎 E. 病毒性肝炎 11 以大量中性白细胞渗出为主的炎症,是 A. 假膜性炎 B. 浆液性炎 C. 化脓性炎 D. 卡他性炎 E. 出血性炎 12 炎症时中性白细胞游出是由于 A. 血管壁通透性增强 B .血管内皮破坏 C. 毛细血管基底膜破坏 D. 血管内静水压增高 E?以上都不是 13 假膜性炎症是指 A. 浆膜发生的纤维素性炎 B. 浆膜发生的化脓性炎症 C?粘膜发生的纤维素性炎 D. 粘膜发生的化脓性炎 E. 粘膜发生的坏死性炎 14 下列哪项与炎症时的渗出无关? A. 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 B. 组织内渗透压增加 C. 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D. 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加 E.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炎症习题

1. 炎症的本质是 A. 以损伤为主的反应 B. 出现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 C. 以防御为主的病理过程 D. 局部组织发生变质、渗出、增生 E. 以上都不是 2. 炎症过程中最早发生的血管变化是 A. 小动脉缓慢 B. 小静脉扩张血流加快 C. 血管通透性增加 D. 毛细血管扩张血流淤滞 E. 小动脉短暂痉挛血流减少 3. 炎症介质的主要作用是 A. 局部氢离子浓度升高 B. 组织分解代谢增强 C. 细胞酶系统障碍 D. 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E. 组织间液渗透压增高 5. 下述炎症改变中最有防御意义的是 A. 白细胞渗出 B. 分解代谢增强 C. 局部酸中毒 D. 分子浓度增高 E. 炎症介质形成 6. 炎症灶中巨噬细胞的主要作用是 A. 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 B. 释放血管活性胺 C. 形成浆细胞 D. 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 E. 吞噬较大的病原体和组织碎片 7. 炎症时局部疼痛的主要因素是 A. 细胞增生压迫神经末梢 B. 渗出物压迫及炎性介质的刺激 C. 局部充血及血流量增多 D. 组织分解代谢增强 E. 局部组织变性、坏死 8. 从腹腔取出的液体具有如下特征:高比重,静置时凝固,混浊呈黄色,含纤维蛋白原,是下列哪中原因引起 A. 门静脉高压 B. 右心衰竭 C. 腹膜炎 D. 饥饿或蛋白丧失 E. 以上都不是 9. 急性炎症反应中出血的机制是 A. 血管通透性化学介质的释放 B. 白细胞释放溶酶体成分 C. 纤维蛋白溶解 D. 血管壁的损害 E. 淋巴因子的产生 10. 肉芽肿性炎的主要炎症细胞是 A. 中性白细胞 B. 巨噬细胞 C. 嗜酸性白细胞 D. 淋巴细胞及浆细胞 E. 肉芽组织中的纤维母细胞 11. 炎症的基本病变是:

第三章炎症

第三章炎症 一、教学大纲要求 1.掌握炎症的概念与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 2.掌握各种类型炎症的病变特征,并熟悉相关的疾病名称。 3.掌握各种炎细胞的形态特征,功能与意义。 4.掌握渗出性病变的病理过程与表现,熟悉其与渗出性炎的关系 5.熟悉炎症的局部表现与全身反应。 6.熟悉急性和慢性炎症的临床经过与结局。 7.掌握炎性肉芽肿的概念、类型与病变的特征。 8.熟悉炎性息肉与炎性假瘤的概念与病变特征。 9.了解炎症的原因和意义。 10.了解炎症介质的来源、类型与作用。 二、理论内容提要 (一)炎症概述 1.炎症的定义:具有血管系统的生活机体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复杂的防御反应,称为炎症。 炎症反应包括吞噬和清除作用及血管反应,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炎症是损伤、抗损伤和修复三位一体的综合过程。 2.炎症的原因 (1)物理性因子:高温、低温、放射线、切割伤、挤压伤、挫伤等 (2)化学性因子 ①外源性强酸、强碱、松节油、芥子油等 ②内源性坏死崩解产物,代谢产物如尿素等 (3)生物性因子:细菌、病毒、霉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寄生虫等,最常见,最重要。 致病作用:在细胞内繁殖,产生和释放毒素,DNA整合到宿主细胞,或通过免疫反应等引起炎症反应。 感染:生物性因子引起的炎症。 (4)坏死组织,潜在致炎因子(炎症性充血) (5)变态反应或异常免疫反应 Ⅰ型变态反应过敏性鼻炎 Ⅱ型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 Ⅲ型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 Ⅳ型结核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等 3.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1)局部表现: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2)炎症的全身反应 急性期反应:发热、嗜睡、厌食、肌肉蛋白降解加速、补体和凝血因子合成增多、末梢血白细胞数目的改变。 末梢血白细胞改变: ①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达15000~20000/mm3,若达到40000~100000/mm3时称为类白血病反应。核左移:指末梢血中白细胞计数增加,而且相对不成熟的杆状核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②化脓性炎——中性粒细胞增多;肉芽肿性炎——单核巨噬细胞增多;寄生虫感染和过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病毒感染——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增多。 ③某些细菌(伤寒杆菌)、病毒(流感病毒、肝炎病毒)、立克次体、原虫;严重感染,抵抗力低下时白细胞计数减少。 (二)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1.变质 ⑴定义: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由致炎因子直接损伤、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免疫机制介导或炎症反应产物的间接作用所致。常见于病变早期,是损伤过程。 ⑵形态变化①实质细胞变质: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②间质细胞变质:黏液样变性,淀粉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 2.渗出 ⑴基本概念: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蛋白质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黏膜表面或体表的过程称为渗出,所渗出的液体和细胞总称为渗出液,渗出的细胞称为炎细胞。 渗出是炎症最具有特征性的病变和诊断依据。渗出常见于病变的早期,是抗损伤和修复过程,具有重要的防御作用。 ⑵渗出液的意义: ①有利作用:稀释毒素,减轻局部损伤;带来营养物质,带走代谢产物;含有补体抗体,消灭病原体;纤维素网的局限病灶作用,表面吞噬作用,促进纤维修复 ②不利影响:积液过多的压迫作用,纤维素过多可机化粘连 ⑶渗出液与漏出液的区别: 渗出液漏出液 原因炎症非炎症 机理血管通透性升高流体静压升高 蛋白质>25g/L <25g/L 比重>1.020 <1.020 细胞数>0.5X109/L <0.5X109/L Rivalta试验阳性阴性 凝固性能自凝不能自凝 透明度混浊澄清

病理学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炎症

第五章、炎症 一、基本要求 1 .掌握炎症、渗出、渗出液、炎性水肿、炎性积液、趋化作用、炎性溃疡、 窦道、瘘管、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败血症的概念;炎症基本病理变化; 增生的概念、原因、增生的成份、意义。 2.熟悉渗出物的作用;白细胞的渗出和作用;吞噬作用的概念、吞噬细胞种类、 吞噬过程及意义;炎症介质的概念、类型及作用;急性炎症形态学分类,各型特点、部位、举例及结局;炎症的结局;慢性肉芽肿性炎、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的概念,好发部位及病理变化。 3.了解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引起发热的化学物质的类型、发热机制及 意义;渗出主要的三个方面变化;血液动力学改变顺序;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的机理及类型。 二、知识点纲要 (一)炎症的概念 1.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为炎症。 2.典型局部特征: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3.全身反应:发热和末梢血白细胞增多。 4.炎症的防御作用:液体渗出可稀释毒素;吞噬消灭病原微生物,使病灶局 限;吞噬搬运坏死组织以利于再生和修复。但是炎症对机体也有潜在的危害性。 (二)炎症的原因 1.物理性因子:高温、低温、机械性创伤、紫外线、放射线等。 2.化学性因子:外源性(强酸、强碱)、内源性(坏死组织的分解产物及 代谢产物的堆积) 3.生物性因子: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原虫、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等。 4.坏死组织:坏死的组织是潜在的致炎因子。 5.变态反应或异常免疫反应:机体免疫反应异常时,可引起组织损伤,形成炎 症。 (三)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1.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变质可发生于实质,也可发生于间 质。前者表现为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及各种坏死,后者出现玻璃样变,粘液样变和纤维素样坏死等。变质由致病因子直接作用,或由血液循环障碍和炎症反应产物直接引起。其代谢特点为物质分解代谢增强、局部酸中毒和炎症介质的释放。 2.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 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叫渗出。渗出包括(1)血流动力学改变(细动脉短暂收缩、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血流速度减慢)、(2)血管通透性增加(内皮细胞收缩或穿胞作用增强、内皮细胞损伤、新生毛细血管壁的高通透性)、(3)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白细胞边集、粘着、白细胞游出和化学趋化作用、白细胞在局部的作用)(4)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炎症介质的类型及其主要作用)。

炎性介质及骨关节炎

炎性介质与骨关节炎 在创伤和骨关节炎等疾病所致关节软骨破坏的病理过程中,有多种炎性介质参与软骨基质降解,如白细胞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氧自由基、一氧化氮(NO)等,多种炎性介质的持续存在可能破坏其余正常软骨,甚至引起新的缺损。另一类参与免疫炎症反应的调节因子为白三烯类、前列腺素类(PGE2、PGI2)和组织胺等,它们主要参与炎症早期过程。 一、前炎性细胞因子 近年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已被公认为一种参与免疫及炎症反应的重要细胞因子,与白细胞介素1(IL-1 )、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8(IL-8)一起被认为是前炎性细胞因子,它们主要调节炎症中多种相关细胞的相互反应并参与损伤后的修复过程。这些细胞因子并非独立行使功能,它们有相互重叠的生物学活性,而且彼此间形成信号网络[30]。 1.1肿瘤坏死因子α 实验性OA的早期,TNF-α是滑液中最先出现的细胞因子,并与关节软骨的降解相关[2]。TNF-α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和软骨细胞分泌PGE2和多种胶原酶,对软骨细胞及基质有损伤作用。TNF-α既协同IL-1的作用,又可激活IL -6基因、诱导IL -6的生成,在OA的发生、发展中有可能起着决定性作用[4]。一般认为TNF-α可来源于由单核细胞等浸润的炎性滑膜组织及变性软骨细胞。然而,本研究发现,除变性的软骨细胞等因素外,晚期OA与其滑液中TNF-α含量增加相关的滑膜组织并非表现为明显的炎性病变,而以A、B型滑膜细胞功能异常活跃为主。因此可以认为,滑液中TNF-α的异常升高主要归因于滑膜A、B 型细胞的功能异常。 肿瘤坏死因子(TNF)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以往对TNF的研究多侧重于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致病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实验性OA早期,关节滑液中几乎全部可检测出TNF-α活性物质,且患侧滑液中的TNF-α的含量较健侧高1.5-3.5倍[2]。骨关节炎关节滑液中含有高水平的TNF-α,并与其滑膜组织的纤维化程度相关[1]。 由于TNF-α既协同IL-1的作用 ,又可激活IL-6基因、诱导IL-6生成 ,在骨关节炎(OA)的发生、发展中有可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4]。何耀华[35]证实,TNF-α诱导滑膜细胞、软骨细胞分泌IL-1β,在OA的发病中与IL-1β起着协同作用。 或许TNF-α通过诱导滑膜细胞的增殖与变性 ,导致滑膜组织纤维化、改变关节的力学特征及软骨细胞的生活微环境 ,而作为参与OA关节软骨退变的途径之一。邓廉夫等[5]认为,TNF-α以促滑膜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增殖作用为主,并因其增强滑膜细胞RNA的表达功能 ,而可能成为滑膜组织纤维性变及滑液中细胞因子水平异常升高的诱导因素之一 ,从而改变关节软骨的生活微环境、促进OA的发生、发展。邓廉夫等[3]的研究结果表明,晚期OA滑液中含有高水平的TNF-α,OA、慢性关节内创伤患者血清中亦含有高水平的TNF-α,而急性关节内创伤患者仅滑液中含高水平的TNF-α。提示关节滑液中TNF-α的来源,除因年龄增长可能存在的体循环单核/巨噬细胞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反应性异常和对TNF-α清除机制缺陷而导致血清中TNF-α水平升高外,滑膜细胞的功能异常乃至变性,是造成晚期OA和急性关节内创伤的滑液中TNF-α水平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1.2白细胞介素(IL) 1.2.1白细胞介素-1(IL-1) IL-1是典型的炎症调节剂,是调节炎症的始动因素。早在"20世纪70年代,Howell等在体外培养巨噬细胞时发现其上清液能促进软骨的降解,并促进软骨细胞分泌金属蛋白酶。IL-1可由多种细胞如巨噬细胞、软骨细胞、滑膜细胞等产生,有IL-1α和IL-β!两种亚型[10]。有报道,对膝关节滑膜细胞培养后,其上清液所含的IL-1主要IL-β以为主[11],是构成胞

EPO肽调控巨噬细胞功能及促进炎症疾病康复研究

EPO肽调控巨噬细胞功能及促进炎症疾 病康复研究 陆军军医大学黄博1,王琛禹1 (1.基础医学院学员四大队重庆市400038) (论文于2018年7月在《Journal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dicine》杂志发表,IF:4.499) 指导教师:张志仁职称:教授 中文摘要:【目的】探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来源的非促造血性衍生肽治疗炎性疾病时,是否具有与EPO相似的功能及作用机制,并避免EPO的促造血副作用,从而拓宽EPO临床应用【方法】流式细胞术(FCM)和Q-PCR体外检测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及吞噬功能;Q-PCR、FCM及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伤口愈合速率、吞噬及炎症反应情况;分光光度仪、免疫荧光及ELISA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小鼠体内抗体水平及肾脏功能;FCM检测EPO肽对骨髓造血细胞的影响【结果】(1)EPO衍生肽通过巨噬细胞促进炎症消退及吞噬功能;(2)EPO肽促进伤口愈合;(3)EPO肽改善SLE小鼠症状;(4)EPO肽对骨髓造血功能无影响【结论】EPO衍生肽与EPO具有相似功能及作用机制;EPO肽通过巨噬细胞促进炎症消退及吞噬凋亡细胞;EPO肽促进伤口愈合同时缓解SLE小鼠症状;应用EPO肽不会刺激造血功能,避免EPO的副作用发生。英文摘要:Due to its haematopoiesis-stimulating effects,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EPO can be limited. EPO-derived helix-B peptide (ARA290) is non-erythrogenic but retain the functions of EPO. Therefore, here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and potential mechanisms of ARA290 on wound healing and SLE. ARA290 suppressed the level of serum autoantibodies, ameliorated the nephritis symptoms, and promoted the rate of wound healing. Moreover, the concentrations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 and the number of apoptotic cells in mice were reduced. In vitro , ARA290 inhibited the inflammatory activation and promoted the phagocytosis of macrophages. Finally, ARA290 did not induce haematopoiesis. In conclusion, ARA290 ameliorated wound healing and SLE, which could be due to its anti-inflammatory and phagocytosis promoting effects, without stimulating haematopoiesis, suggesting that ARA290 could be a hopeful candidate for disease treatment. 关键词:EPO衍生肽;巨噬细胞;炎症;细胞凋亡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项目() 1作者简介:黄博(1995-)男,山东海阳人,临床医学五年制,2014级,主要从事炎症反应及巨噬细胞的研究;王琛禹(1997-)男,山西忻州人,医学影像学五年制,2014级,主要从事炎症反应及巨噬细胞的研究。

炎症试题与答案

一、A型选择题 1 下列哪一类炎症的红、肿、痛、热、功能障碍都表现得较明显 A.体表的急性炎症 B.体表的慢性炎症 C.内脏的急性炎症 D.内脏的慢性炎症 E.体表及内脏的急性炎症 2 急性炎症时局部组织肿胀,主要原因是 A.动脉充血 B.静脉阻塞 C.富于蛋白的液体渗出 D.组织增生 E.以上都不是 3 腹腔积液患者腹水检查比重 1.018、利凡他试验(+)、红细胞200/ml、淋巴细胞82%、细菌(—),首先应考虑 A.肝硬化腹水 B.血性腹水 C.渗出性腹腔积液 D.乳糜性腹水 E.化脓性腹膜积液 4 关于浆液性炎症哪一项是错误的 A.皮肤二度烧伤时出现的水疱

B.结核性胸膜炎时的胸腔积液 C.风湿性心包炎时心包积液 D.高热时口唇附近出现的疱疹 E.亚急性重症肝炎时腹腔积液 5 在慢性炎症组织中,哪种细胞最多见 A.中性白细胞 B.嗜酸性白细胞 C.淋巴细胞 D.肥大细胞 E.嗜碱性白细胞 6 在急性炎症早期哪种细胞多见 A.中性白细胞 B.嗜酸性白细胞 C.单核巨噬细胞 D.淋巴细胞 E.浆细胞 7 在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炎症组织内哪种细胞多见 A.中性白细胞 B.嗜酸性白细胞 C.单核巨噬细胞 D.淋巴细胞 E.浆细胞

8 急性炎症疼痛是由于 A.液体渗出压力作用 B.组织胺的作用 C.5-羟色胺的作用 D.激肽类的作用 E.以上都有 9 细菌性痢疾属于下列哪一种炎症 A.纤维素性炎 C.浆液性炎 C.化脓性炎 D.出血性炎 E.卡他性炎 10 下列哪一种疾病是以变质为主的炎症 A.大叶性肺炎 B.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C.肾小球肾炎 D.结核性胸膜炎 E.病毒性肝炎 11 以大量中性白细胞渗出为主的炎症,是 A.假膜性炎 B.浆液性炎 C.化脓性炎

保护素

促炎症消退新介质:消退素与保护素 炎症是机体抵抗感染与损伤的重要防御机制,但过度的失控性炎症反应又可造成自身组织细胞的非特异性杀伤,成为众多炎症相关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基础性病理机制。为限制炎症的过度发展并促进炎症及时消退,机体会内源性地产生一系列促炎症消退介质(pro-resolving mediator),由花生四烯酸衍生的、被喻为炎症“刹车信号(braking signal)”的脂氧素(lipoxin)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分子[1]。继发现脂氧素后,Schwab等[2] 运用高通量的脂质组学(lipidomics)技术,又从小鼠腹膜腔炎性渗出物中分离出由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的促炎症消退分子——消退素(resolvin)和保护素(protectin)。它们与脂氧素一起构成了促炎症消退介质的三大新兴家族。 1消退素与保护素的分类与结构 目前发现的消退素主要包含10种(表1),根据来源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不同,消退素可分为E类和D类。前者来源于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acid, EPA),称E类消退素(resolvin E, RvE);而后者来源于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 DHA),称为D类消退素(resolvin D,RvD)。 RvE 共有2种,其分子结构与脂氧素较为类似,均包含多羟和多不饱和共轭双键,但RvE中包含5个双键。RvE1的结构为5S,12R,18R-三羟- 6Z,8E,10E,14Z,16E-二十碳五烯酸(图1),而RvE2的结构为5S,18R-二羟-6E,8E,11Z,14Z,16E-二十碳五烯酸(表1)。 RvD的碳链长度为22C,包含6个双键,共有8种,其中4种在炎症消退过程中自然产生,根据其羟基的位置及构象、双键位置及构象的不同,命名为RvD1~RvD4(表1)。另外4种由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aspirin)所诱生,命名为阿司匹林触发的消退素D(aspirin triggered resolvin D, AT-RvD),依次为AT-RvD1~AT-RvD4,与RvD1~RvD4的差别在于17C上的羟基为R构象。 保护素来源于DHA环氧化后的代谢产物,因具有较强的中枢保护作用,故称之为D类保护素(protectin D),如保护素D1。PD1(protectin d1/neuro-protectin d1)的活性结构为10R,17S-双羟-4Z,7Z,11E,13E,15Z,19Z-二十二碳六烯酸(图1)。PD1还存在6种异构体,但其生物活性具有绝对的立体选择性,其余异构体几无活性。 2 消退素与保护素的生物合成 消退素与保护素的生物合成源于体内的ω-3必需脂肪酸EPA和DHA。这两种必需脂肪酸基本不能由人体自身合成,必须从富含EPA和DHA的食物,如深海鱼油中摄取[5],或由其他必需脂肪酸,如亚油酸部分地合成。消退素与保护素的合成由15-脂加氧酶(15-lipoxygenase,15-LOX)、5-脂加氧酶(5-lipoxygenase,5-LOX)等催化[5]。此外,炎症过程中被诱导表达的环加氧酶-2(cyclooxygenase-2,COX-2)被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乙酰化后,其环加氧酶活性被抑制,却具备了脂加氧酶活性,也可参与消退素的合成。

炎症教案

课目:病理学 授课时间:2学时 章节课题: 第三章炎症 第一节炎症的概念及原因 第二节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第三节炎症的局部表现及全身反应 课型类别:课堂讲授 目的要求: 1、掌握炎症的概念、基本病理变化。 2、熟悉炎症的原因及局部临床表现。 3、了解炎症的全身反应。 本节重点: 炎症的概念及基本病理变化。 本节难点: 1、炎症介质的种类及作用。 2、急性炎症时的血管反应。 3、各类型炎细胞的功能。 教学进程: 复习旧课(5分)讲解新课(75分)课后小结(10分) 参考书及教具: 病理学本科教材、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第一节炎症的概念及原因 一、炎症的概念 炎症:机体对致炎因子 .. ....的综合性反应 ....的损伤所发生的以防御为主 局部病变:变质、渗出、增生 局部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全身反应表现为:发热、白细胞增多、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等。 二、炎症的原因 1、生物性因子

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是引起炎症最常见的原因 2、物理性因子 如:高温、低温、射线、切割、挤压等。 3、化学性因子 外源性化学物质:强酸、强碱、强氧化剂等。 内源性化学物质:尿酸、尿素等 4、超敏反应 5、组织坏死 第二节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一、变质 炎症局部组织所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统称变质 (一)形态变化 实质细胞可出现:水肿、脂肪变性、坏死。 间质可出现:粘液样变性、纤维蛋白样坏死。 (二)代谢变化 1、局部酸中毒 2、组织内渗透压增高 (三)炎症介质 1、概念:诱导并参与炎症发生、发展的一些生物活性物质。 2、种类: (1)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血管活性胺 前列腺素和白细胞三烯 溶酶体释放的介质 细胞因子 一氧化氮 (2)血浆中产生的炎症介质激肽系统 补体系统 凝血酶系统 3、主要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

促炎症消退介质脂氧素与炎症性疾病.kdh

· 752 · 《生命的化学》2008年28卷6期CHEMISTRY OF LIFE 2008,28(6) ● Biochemistry and Medicine 文章编号: 1000-1336(2008)06-0752-03 促炎症消退介质脂氧素与炎症性疾病 张力 (重庆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重庆 400016) 摘要:脂氧素是炎症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特征性三羟四烯结构的花生四烯酸衍生物,因具有独特的促炎症消退功效而成为目前炎症研究和新药开发的焦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脂氧素代谢及效应的异常与临床多种炎症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目前认为炎症自限机制发生障碍才是炎症失控的根本原因,而“促炎症消退”成为炎症治疗的新策略。 关键词:脂氧素;炎症;炎症消退中图分类号:R364.5;Q548 收稿日期:2008-06-25 重庆医科大学科研项目(No. XBYB2007087)资助作者简介:张力(1979-),男,讲师,博士,联系作者,E-mail:zhanglipp@yahoo.com.cn 炎症(inflammation)具有防御和损伤双重效应:炎症过弱不足以清除病原,而过度的炎症反应又可造成自身组织细胞的杀伤。因而,合理的炎症过程应维持防御与损伤间的平衡,既充分发挥炎症的防御功能,又有效限制炎症的损伤效应。 实际上,以脂氧素(lipoxin, LX)为代表的炎症自限体系正是发挥着限制炎症强度、促进炎症消退(resolution)的独特功效[1,2]。越来越多的临床和实验资料表明,脂氧素等炎症自限因子代谢及效应的异常、炎症消退的障碍是多种炎症相关性疾病失控性发展的关键机制。1. 脂氧素简介 脂氧素主要在炎症过程中通过跨细胞途径(transcellular pathway),经不同脂加氧酶(lipoxygenase)顺序催化花生四烯酸而合成。脂氧素具有典型的三羟基、四共轭双键结构,根据分子中羟基位置和构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种:LXA4、LXB4、15-epi-LXA4和15-epi-LXB4[1]。最近,为增强天然脂氧素的稳定性和效应强度,一系列脂氧素类似物被人工合成[3]。 脂氧素与脂氧素A4受体(lipoxin A4 receptor, ALX)结合后,可通过调节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蛋白激酶C (protein kinase C, PKC)等信号通路及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κB, NF-κB)和激活蛋白-1(activator protein-1, AP-1)等转录因子的活性而发挥炎症调节效应。此外,脂氧素也可通过结合半胱氨酸白三烯受体1(CysLT1)及芳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AhR)发挥生物学效应[3]。 脂氧素的抗炎促消退效应主要包括:抑制中性粒细胞在炎症部位的募集;调节促炎/抗炎因子的平衡、限制炎症损伤、调节组织修复;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对凋亡中性粒细胞的清除。脂氧素也可抑制树突状细胞、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功能,发挥免疫调节作用[3]。脂氧素的这些生物学效应与多种炎症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极为密切,同时也成为相关疾病治疗的基础。2. 脂氧素与炎症相关性疾病 2.1 感染性疾病 感染是引发炎症的最常见原因,脂氧素的产生及其受体的表达可在炎症过程中受革兰阴性细菌胞壁成分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或其他炎症因子的影响而上调[3],这是限制炎症反应的重要机制。然而,某些病原体可利用脂氧素来削弱机体的防御功能,以避免机体对病原的杀伤与清除。 弓形虫虫体外膜蛋白具有15-脂加氧酶(15-lipoxygenase, 15-LO)活性,在感染宿主时,可与宿主细胞5-脂加氧酶(5-LO)协同催化脂氧素合成,后者可抑制树突状细胞迁移和白介素-12(interleukin-12, I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