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骑楼发展现状(包含广州骑楼布局)

骑楼发展现状(包含广州骑楼布局)

 《广州36条骑楼街寂寞中蜿蜒似水流年》(本报11月25日A4版)唤起了广州人集体记忆,也让新客家人产生唏嘘的共鸣。广州骑楼街是即将作古,还是重生?

南华路、洪德路、同福路

3条街的骑楼街拟整饰

在长约1公里的南华西骑楼街,160间“骑楼屋”坐落于此。根据史料记载,南华西开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距今已有221年的历史。那时以十三行“世界富豪”潘振承为首的潘氏家族和一批商贾,在今海珠区乌龙岗西面置地开村建宅,并建漱珠、环珠、跃龙三桥以利交通。南华西则得名于1926年,取“河南繁华发达之意”。

目前,南华西成片危破房改造工程为广州市三大旧城改造项目之一,南华西危破房改造整体规划将于近日出炉。极具广州特色的南华西“骑楼街”改造方案已最终敲定,在保留原有特色基础上修缮保留,日后骑楼的首层或用作商铺,预计2010年将成为城市改造的一大亮点。

同时,海珠区拟对南华路、洪德路、同福路3条街的骑楼建筑进行立面整饰。这3条街位于海珠区西北部,街道两侧排列着比较成规模的具有岭南地区特色的骑楼建筑,目前,已完成骑楼改造初步方案设计。目前已经申请立项,正等待批复。

上下九保护开发模式:

保持浓厚商业味的骑楼生存之本

提起骑楼街的保护,不得不说上下九骑楼街,这条全国改革开放后广州第一条商业步行街。通过开发步行街,从而让骑楼街焕发出巨大的光彩,甚至成为城市名片的这种模式,就是从上下九开始的。

上下九步行街管委会有关人士向记者介绍,“骑楼从一开始出现就与商业分不开,浓厚商业味是骑楼生存之本!这些跨出街面、横驾空中的骑楼,既为楼上住户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为楼下沿途逛街购物、出入商铺的行人遮雨挡阳,避风防晒。所以,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公私合营等原因,上下九一带的商业因而停顿了下来,但一到改革开放后,骑楼所蕴含的商业能量即时又再爆发出来。特别是1995年上下九变成全城候的商业步行街后,发展更是锐不可当。所以,从上下九的经验来看,骑楼街是一种最能聚人气、具有浓郁商业文化气息的建筑。在上下九的发展开发过程当中,只是把骑楼保护下来,把外立面整饰好,上下九骑楼街自然而然地产生巨大的能量。”

恩宁路骑楼

打八和会馆等人文牌

在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下,恩宁路的骑楼街将完整保留下来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正如有的街坊所讲到的,如今冷冷清清的恩宁路骑楼街像没有了灵魂一样,如果仅仅不拆就叫做保护骑

楼街,那么这是对保护的一种误解。

“骑楼街是有生命的,恩宁路现在就像一个植物人一样。想当年恩宁路是如何的热闹繁华?”街坊邓姨说。

有专家认为,恩宁路的骑楼街要复活,一定要把离它一街之隔的上下九的人气借过来。“但是不是又要将恩宁路变成又一条步行街呢?个人认为不必如此,一般人逛街不可能步行这么长的距离。因此,恩宁路最好是变成人们逛完上下九步行街之后,可以休息换一下心境的地方,最好是重新擦亮恩宁路当年曾经是八和会馆等文化名人聚居的这一张文化牌,以文化休闲产业为主集聚在恩宁路,让恩宁路继续保持着一种安静的状态,展示出它的历史文化内涵的一面。”

专家观点

可奖励居民重修骑楼

对于目前恩宁路、南华西骑楼街区比较破旧萧条的现象,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教授坦言,改变萧条现状还是有办法的,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把骑楼街区市政系统、卫生、治安等各个环境搞好,吸引居民重新搬回来。

汤国华认为,可由政府出台一个保护指导意见,如外立面怎么修葺,房屋内部怎么重新装修等。市民按照政府办法重新修葺骑楼街,还能得到若干奖励。这样一来,骑楼历史街区自然就会“重生”。

汤国华说,“骑楼街区就是广州最有特色的历史街区,政府在城区内保留两三片骑楼街区,留住市民的集体记忆,这也是建设首善之区的一个举措。”

对于定义为广州骑楼历史街区的地方,汤国华认为,保护规划要多听当地居民意见,改造时候规划要透明。骑楼街实际是竹筒屋的延伸,前面是骑楼店面,后面是竹筒屋的居民生活区,“只保留骑楼,保护骑楼街就只是保护一张皮,没实质内容。因此,广州骑楼历史街区要保留整片的历史建筑。”

职能部门

拟分四个街区“重生”

今年7月,《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征询规划委员会意见,对广州市典型骑楼街分为四个区加以保护:

一是大新路—海珠南路骑楼区:由人民南路、大新路、海珠南路、一德路、靖海路、长堤大马路等组成,规划应保护现有骑楼格局,对缺失的路段进行规划建设,应使其成为上下九商业区与珠江沿岸之间重要的文化、旅游、休闲区域。

二是西关骑楼环:由上九路、下九路、第十甫路、恩宁路、龙津西路、龙津东路、人民中路组成,规划应包括保护、改造、新建等方式,尽可能地补齐、完善西关骑楼环。

三是北京路—万福路骑楼区:由北京路、文明路、文德南路、万福路、大南路、泰康路、珠光路、德政南

路等组成,规划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对道路沿线非骑楼区域进行建设,但应保持骑楼街的形式,同时控制高度,进一步完善北京路周边地区的商业配套设施。

四是同福路—南华路骑楼区:由南华西路、南华中路、洪德路、同福西路、同福中路、同福东路组成,规划重点保护其传统风貌,使之成为珠江南岸重要的风貌保护带,鼓励发展适合骑楼建筑特点的小规模零售业。

百科布局:由二十世纪初开始出现,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广州骑楼的特点是把门廊扩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廊道上面是骑楼,下面一边向街敞开,另一边是店面橱窗,顾客可以沿走廊自由选购商品,楼上一般住人。骑楼街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骑楼内的店铺可以借用柱廊空间,便于敞开铺面、陈列商品以招徕顾客。广州骑楼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最为壮观。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代表。






起源和发展:




关于广州骑楼的来源,学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骑楼是越族先民“干栏”建筑的遗韵,根据岭南地区湿热多雨的气候,结合商业经营的需要发展而来。另一种说法认为骑楼是广东人将西方建筑和岭南建筑结合的产物。更有观点认为,“广州“十三行”的商业建筑已经可以说是近代骑楼建筑的雏型,广州是中国近代骑楼街的发祥地”

骑楼被作为正式的名称,最早出现在1912年国民政府为治理广州市所颁布的“取缔建筑章程和施行细则”中细则的第十四、十五条款中

1918年,广州设立市政公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的商业骑楼街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特色,商业繁华地段逐步形成了骑楼街风貌,如永汉路(今北京路)、太平南(今人民南)、惠爱路(今中山四路)以及长堤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二十世纪70年代,广州城市建设发展速度较慢,城市基本维持旧有格局,商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骑楼建设大大减少。这一时期建设的骑楼街主要有越华路和豪贤路。这个时期的骑楼街建筑在体量、风格和街道功能方面都与上世纪20至40年代的骑楼街有明显差异:沿街建筑多为住宅,首层为商店,商业功能较弱,服务范围仅限于街坊;建筑多为7—9层(22—30米),街道空间更为狭窄压抑;建筑保留了骑楼的形式,但以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取代了传统骑楼的“洋式店面”,立面基本无装饰,沿街建筑整齐划一,街道景观比较单一。

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广州市经济迅猛发

展,城市不断扩张,交通量大大增加,老城区面临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基础设施改造。这一时期广州基本没有兴建新的完整的骑楼街,而是在一些原有骑楼街的更新改造过程中拆除旧骑楼,建设新骑楼。但由于不是整条街道实施整体改造,在一些路段形成了新老骑楼交错并列的景象,如万福路、大南路、龙津路、长堤大马路等。此外,老城区道路的拓宽改造也对一些骑楼街造成了破坏,如人民路高架桥的建设对人民中路、人民南路骑楼街风貌的影响;解放路、中山路拓宽和人民桥、内环路的建设拆除了解放路、中山五路、中山六路、六二三路和洪福路的传统骑楼街。









现状和保护:从二十世纪90年代起,广州骑楼开始遭到拆迁的厄运。1990年代初,广州沿中山路修建地铁一号线,引入开发商沿线发展物业,骑楼成为建设阻碍,开始被拆迁。典型事件是六二三路、中山路、人民路、解放路等骑楼街的拆除和破坏。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广州骑楼作为岭南建筑文化特色受到关注,保护广州骑楼的呼声开始响起。1998年6月12日通过的《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提出:“在名城内,文物古迹比较集中的区域,或比较完整地体现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镇、村寨、风景名胜,应当划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

《广州市城市规划审批技术标准与准则》中第7节对各种骑楼建筑的保护、更新、改造和新建作出了明确规定。

广州市区内现存的骑楼街总计有36条,长度达20多公里,集中分布在老街区约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如荔湾区的人民路、上下九、第十甫路、长寿路、恩宁路、龙津路、长堤;东山区的文明路、德政路、豪贤路、文德路、东华东路和东华西路;越秀区的北京路、大南路、一德路、起义路、海珠路等。此外,海珠区的同福路、南华东、南华中、南华西也有一部分。

《广州市骑楼街保护与开发规划》将广州市现存骑楼划分为三大片区,即广州市骑楼街保护和开发的总体格局:以人民南—长堤一带市级商业中心为核心的“骑楼风貌区”;以第十甫路—上下九一带市级商业中心为核心的“西片骑楼街区”;以北京路—中山路一带市级商业中心为核心的“东片骑楼街区”。然后分为“核心保护段”、“重点改造段”、“风貌协调段”及“建设开发段”4种类型,不同类型将采取不同的保护、改造方针和措施。





香港保护得比较好:
位于旺角上海街一列战前广州式骑楼建筑 旺角
广州式骑楼建筑见证了香港的历史和文化风貌,在市建局的行动区范围内及其周边地区,共有73幢战

前广州式骑楼建筑,其中7幢位于重建项目范围内,已经获得保育;另10幢获古物咨询委员会列为一级历史建筑,亦已纳入保育策略内。余下56幢广州式骑楼建筑,大部分均不属于获评级的历史建筑;市建局委托专家作的研究后,10幢广州式骑楼建筑属第1类别具有显著文物价值、16幢属第2类别具有高度文物价值、12幢属第3类别具有中度文物价值和18幢属第4类别文物价值不高。

湾仔
市建局与嘉华国际合作的湾仔嘉荟轩,当中的商场“J Senses”位于庄士敦道60-66号,是由四幢历史悠久相连阳台长廊式的建筑组成,包括建于1888年的“和昌大押”,原属裕泰兴创办人罗肇唐,2003年由市建局以2,500多万港元购入,作为文物保护项目。




https://www.doczj.com/doc/d514180606.html,/2009-06-21/118842096.html
骑楼,不仅是一种历史


去年底,为迎接亚运,人民路、龙津路等的骑楼开始翻新工程,当时在城建专家和街坊中又引起一轮热议。翻看近年的报纸,会发现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骑楼就会成为广州人关注的焦点。或拆或保,或修缮或重建,骑楼的命运比大戏还跌宕起伏。与广州近代城建历史同步发展起来的骑楼,在今天成为了一种总不过时的新闻话题,意味着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历史,更是动荡、快速变化的城市当下,还有暂时看不清楚面貌的未来。
个案

南华西街骑楼今昔

今年初,南华西街要申报全国首届历史文化名街的评选,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杨宏烈教授和他的学生曾经为其做过调研和规划。经过半年多的实地考察和测绘,学生小组的毕业设计同时也是一份规划建议的“南华西街保护规划感言”交到了南华西街街道办工作人员的手里。杨教授和他的学生认为,骑楼街的风貌是南华西街体现广州传统民居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构成历史风貌的一个因素之一,骑楼质量较高,艺术性高,整体风貌保存较好。在接受采访时,杨教授把他的学生也叫过来了。

信息时报:南华西街的骑楼街是怎样形成的?

杨宏烈:南华西街是海珠区最早的一个商业社区,从“十三行”说起,是清朝康熙年间,那时候只有广州对外通商,所谓“一口通商”,南华西街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到了鸦片战争,“十三行”被烧掉了,之后英国在沙面设立租界,把“十三行”转移到了沙面。整个中国的外贸就由广州一个地方,转移到了上海、宁波等多个地方,广州本来独享的“一口通商”就变成了“五口通商”,南华西街就开始衰落了。

南华西街的骑楼连起来成为一条街市,是在民国时期。当时孙科推广骑楼,把城墙拆掉,修马路、建

骑楼,骑楼几乎覆盖了广州全城的商业地带。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这些骑楼建设,基本就形成了广州城市的近代建筑格局。为什么那个时候发展得很好?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一个是当时孙中山抓经济,派孙科来广州搞城市规划、建设,所以那时发展很快。还有一个是华侨,华侨的钱都往国内家乡走,从大城市、小城市,到乡镇墟市都有。比如开平、台山,都是华侨在投资建设,开平的碉楼,就是那个时期修建的。这样东南沿海地区一下子就发展起来了,一下子改变了过去几千年的传统的建筑模式。

信息时报:现在的南华西街骑楼是怎样的情况,还是传统的格局吗?

杨宏烈:以前的传统格局是“前店后仓”,楼下前面是店面,后面是仓库,还可以加工;楼上居住——是一个整体。现在,前面的店铺是独立隔断的,后面的仓库部分是单独的,上楼也是从侧门上去,楼上也是独立的——三个部分分别出租,或者自己用,已经完全分解、隔离了。

曾思敏(学生):我们调查发现,现在的南华西街已经没有了以前的商业兴旺。因为人们消费都是往大超市去。只有附近的住户,还会在骑楼小商铺买一些油盐酱醋啦,吃一碗粥、粉、面。

信息时报:作为研究者,你们对南华西街骑楼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曾思敏:现状主要的问题,是其他后来的建筑破坏了骑楼街原来连续性,还有暴露的空调、一些电线,对整个楼面的美观造成破坏。我们建议对此进行控制;此外要对整个街道统一色彩、统一质感(不能使用铝合金、马赛克这些东西),以期尽可能恢复骑楼的古老原貌。

建言

保护骑楼有很多方法

信息时报:广州为什么会出现骑楼这种建筑样式?

杨宏烈:从历史渊源看,骑楼的产生既有中国传统的因素,也有引进西方的原因,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结果。作为有计划的广州城市建筑,民国时期孙科主持修建骑楼街,是有严格规范的:每座楼高多少,凸出来多少,台阶高多少,都有非常细致的规定。这样,骑楼街就在广州铺开了。台山、漳州、厦门等地的骑楼街,都是以广州骑楼街为样板修建的。后来,全国更多的地方也建起了骑楼街,被统称为“广东街”,成为广东的标志。

信息时报:骑楼与城市、商业,以及人的居住,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杨宏烈:骑楼和城市、商业、人的居住,是一种非常和谐的关系。骑楼是一个交流的空间,它是为了吸引人,把人请进来,是一种友好的态度,所以它的大门是敞开的,随时欢迎别人进来。它的门外是有覆盖

的,以便来人不受到风吹日晒。这样做生意是很温和、很亲密的,是人人都可以接受的,它不排斥任何人。现在的大酒店,保安把守,森严壁垒的样子,把红地毯铺到大街上,人们也不愿意走进去,礼仪小姐排得再多,也和顾客的心情格格不入,尤其是走到玻璃幕墙和大理石的大墙下面,会觉得自己是渺小、卑微的,不愿意进去。而骑楼呢,对我们是非常接近的,从心理作用来讲,是亲切的;店铺本身是做生意用的,但是店铺外面有一条廊,这条廊就是让人们行走,自自然然地走,做不做生意,有钱没有钱,买得起货买不起货,无所谓,走吧,逛吧,让人的感觉很舒服。这样,走在骑楼的一条街上,人们也会感觉很舒服;走在骑楼的一座城市里,人们还是会感觉很舒服。

骑楼是一种具有平易近人的市井气质和浓郁生活气息的大众化建筑,老广州都知道,即使下暴雨也能穿着布鞋做买卖,即使烈日当空也能出门和朋友玩。事实上广州的很多老字号早年就是从骑楼街崛起然后名扬全国的。当年经过众多住户商家的协调联合,骑楼街好不容易才同意成街的,现在有的骑楼街整个地块被拆毁,有的重要历史地段则因被插建高层建筑或高架桥而断开,那里的风土人情和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也随之慢慢消逝。

信息时报:古老的骑楼,在今天快速发展的广州,还会像以前一样有旺盛的生命力吗?

杨宏烈:当然有。在今天,骑楼也到处都可以用的:高层建筑、低层建筑、复杂地形、简单的地形、宾馆、影剧院、工厂、体育馆都可以用骑楼。还可以开掘骑楼的地下空间、广场空间、廊道空间等,它是非常适用于我们这种多雨的南方城市使用的、生态化的、以人为本的一种建筑。

信息时报:对于骑楼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出现矛盾的情况,你的看法是?

杨宏烈:第一,老城区不要再建房子了,不要加高房子了,也不要把人口密度提高;第二,要改变观念。现在我们某些政府工作人员就是看不得老房子,骑楼是很美的,具有它的美学价值;它是历史的产物,记载了广州的文化。希望某些政府工作人员能够转变观念,不要为了搞开发、建商厦,就把骑楼推倒。

信息时报:你对现在的骑楼保护,有什么建议?

杨宏烈:骑楼的保护方法很多,比如保持原样或整体更新,保护骑楼街的连续性,街区的整体保护,保护修缮骑楼的立面等,要特别注意保留骑楼细部构造的原汁原味。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在搞骑楼一条街,可以借鉴。比如梧州的骑楼城很好,还有海口骑楼街区、潮州牌坊骑楼街、开平赤坎骑楼镇等。广州

是建骑楼最早的,有最多的骑楼,希望我们能够把这个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

深读

广州骑楼的死与生

古建筑、古街道的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和角力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上世纪50年代,梁思成就曾经为北京的古城墙被拆而痛哭,北京的四合院、胡同近年屡遭拆毁的现状也引起很多关注。与四合院这样的老建筑相似,广州的骑楼也多次面临相似的困境,尤其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至今。

追随城建的脚步

广州骑楼是近代西方建筑形式与广东地方气候及商业模式结合的典范,亚热带气候充沛的阳光和连绵的雨季促成了广州骑楼建筑样式的形成,对商家而言,全天候、连续且遮阳避雨的骑楼街带来的是全天候的客流。

骑楼从诞生之日起,就和广州的城市发展、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民国初期,广州设立市政公所,第一次有计划大规模地拆城墙,扩马路。当时为了充分运用马路空间,同时针对广州湿热多雨的气候特征,政府制定骑楼政策,全力推进骑楼建设。当时较为现代化的建筑南方大厦,采用的就是骑楼式的建筑结构。原荔湾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胡文中说,如今骑楼风貌较明显的人民中路和人民南路一段骑楼,就是1919年拆城墙而建的,荔湾区一带如上下九、第十甫、恩宁路和龙津路的骑楼,则是在二三十年代修建的。在政策和商业需要的双重推动下,广州对传统街道的改造发展到高潮,骑楼街成为近代广州最具特色的城市风貌。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的商业骑楼街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特色,商业繁华地段逐步形成了骑楼街风貌,如永汉路(今北京路)、太平南(今人民南)、惠爱路(今中山四路)以及长堤等。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随着国外城市建设新理念传入岭南,临近马路的骑楼有碍城市绿化,同时也因其分布广、密度大,出现一些建筑和商业上的弊端,市政府当时颁令规定部分马路人行道必须用于绿化,禁建骑楼,如逢源路、宝源路、多宝路等便没有骑楼。此后开辟的马路中也不再推动骑楼政策,骑楼建设开始出现衰落的迹象。

新时代的老骑楼

从新中国成立后到70年代,城市基本维持旧有格局,骑楼的面貌没有发生重大改变,直到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城市不断扩张,交通量大增,老城区面临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基础设施改造,骑楼和现代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才渐渐凸显出来,这些代表岭南建筑传统与广州商业发展史的骑楼,曾先后让位于地铁、高架路及内环路建设。如人民路高架桥的建设对人民中路、人民南路骑楼街风貌的

影响;解放路、中山路拓宽和人民桥、内环路的建设拆除了解放路、中山五路、中山六路、六二三路和洪福路的传统骑楼街。

到90年代,骑楼遭受了更大危机,典型表现是沿中山路修建地铁一号线时,引入开发商沿线发展物业,骑楼成为建设阻碍,开始被拆迁,六二三路、中山路、人民路、解放路等骑楼街被拆除和破坏。曾经像一条龙一样贯穿广州的中山四路、五路骑楼街被“斩断”,随之而去的还有不少老字号。也就是从这以后的90年代末期,广州骑楼作为岭南建筑文化特色才开始受到关注,保护骑楼的呼声开始响起。杨宏烈教授说,骑楼是近代广州城市形态的表现,是后世子孙认识广州的“活化石”,支撑和延续着广州的历史文脉,从19世纪开始,世界各国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从文物建筑转向历史传统城市和历史街区,城市的建设,不一定要以牺牲历史古迹作为代价,如法国巴黎在修建地铁的同时,旧城风貌也保存得很好。

据广州市规划部门调查和相关统计,目前广州市区内骑楼街总计有36条,长度达20多公里,集中分布在老城区约10平方公里范围内。1998年出台的《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明确规定,对“具有南方建筑特色的骑楼建筑街,城市建筑规划予以保护,改建时应按骑楼建设”;2008年,《规则》新增内容中明确提出要对广州典型骑楼街拟分4个区加以保护。

如今,保护骑楼已逐渐成为一种共识,但困境仍然存在。古老骑楼要如何“活”在新时代里,怎样调和保护历史文化古迹与城市建设发展之间的矛盾,仍是对广州人的挑战和考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