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寨公开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3
《汉家寨》教案 (人教版高一选修)共3篇《汉家寨》教案 (人教版高一选修)1《汉家寨》教案 (人教版高一选修)一、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一选修课程中的《汉家寨》是一篇由龙应台所写的散文,通过讲述作者在回到祖籍——重庆的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一幅中国山村的风情展现在读者面前。
文章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手法,既形象地揭示了中国乡村的生活现状,也表达了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山村的自然地理环境,并能通过图片、地图等形式理解山区的发展状况。
2.理解并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及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提高语感和写作素养。
3.在理解文章的内容的基础上,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历程,树立爱国主义情感。
4.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讨论和创新探究,提高综合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设计1.导入通过放映图片、介绍地理环境和当地发展现状,在学生的认知上打下基础与简单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导入环节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对于“山区人民”的印象,激起他们对于所学内容的兴趣与思考。
2.教学重点重点讲解文章的结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3.教学难点让学生从固有的思维模式中摆脱出来,通过全面了解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社会经济现状,以全新的视角和思想探究中国乡村现状和文化传承问题。
4.讲解与讨论带领学生字词语义研究,探究写作技巧和意义。
重点讲述为什么文章采取叙事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
结合文中的语言,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内容,加深对于乡村的认识。
5.归纳总结对已有的内容进行复述,加深学生对于散文语言与内容的印象,整合学生的知识结构。
四、教学方式1.情境模拟通过模拟当地的生活场景与文化环境,帮助学生感知文章中的人文环境,并加强学生的语感与文学修养。
2.分组讨论分组讨论的方式,让每一个小组针对不同的策略,结合所学知识和个人素养,加深对于文章内容和意义的理解。
3.自主研究让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和研究,让学生在研究中体会、继承和发展中国民族文化的内涵。
2024年《汉家寨》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引入《汉家寨》这篇课文,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1.1.2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1.1.3 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二、知识点讲解2.1 课文内容分析2.1.1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2.1.2 分析课文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2.1.3 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朗读与理解3.1.1 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1.2 引导学生概括段落大意,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1.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目标4.1.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知识点。
4.1.2 学生能够流利朗读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4.1.3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5.1.2 课文中蕴含的深层次含义的把握。
5.1.3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5.2 教学重点5.2.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
5.2.2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表达。
5.2.3 学生能够提高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具准备6.1.1 教学PPT,包含课文内容、知识点讲解、教学过程等。
6.1.2 课文原文,方便学生查阅和朗读。
6.1.3 相关文学作品的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视野。
6.2 学具准备6.2.1 笔记本,用于学生记录知识点和课堂笔记。
6.2.2 笔,用于学生做笔记和回答问题。
6.2.3 课文原文,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七、教学过程7.1 课堂导入7.1.1 教师通过引入相关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7.1.2 学生分享他们对相关话题的了解和看法。
2024年《汉家寨》教案(教师中心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汉家寨》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文学特点。
(2)培养学生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汉语语言表达的掌握程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2)领悟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道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汉家寨》是当代作家阿来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汉家寨寨主杨大头一家三代人坚守寨子,维护民族尊严的故事。
2. 教学重点: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
3.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内心世界和民族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汉家寨》的作者阿来及其作品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关系。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深入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人物内心世界。
6.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作品中人物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念。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汉家寨》的人物分析文章。
2. 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详细的文本解读。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作品中人物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氛围。
汉家寨人教版高三上册语文优秀教案教案设计:李明教学目标:1.理解《汉家寨》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2.掌握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等基本要素。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小说的情节发展。
2.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3.领悟小说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1.深入解读小说的象征意义。
2.探讨小说的文学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汉家寨》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探讨“汉家寨”的象征意义。
二、课堂讲解1.分析小说的情节发展:a.讲述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b.引导学生关注情节中的关键事件和转折点。
2.理解人物性格特点:a.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
b.探讨人物之间的性格对比和关系。
3.领悟小说的主题思想:a.讲解小说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
b.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主题意义。
三、课堂讨论a.《汉家寨》中,你认为哪个角色最具代表性?为什么?b.小说中哪个场景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请描述并分析其意义。
c.你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从文本中找出依据。
2.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评价。
四、写作训练1.请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汉家寨》的读后感,要求:b.结构清晰,观点明确。
c.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2.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a.划分小说的段落,概括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b.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绘制关系图。
c.从小说中选取一个你喜欢的人物,为他(她)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人物小传。
2.准备下一课的预习内容,了解《汉家寨》的作者和其他作品。
本节课通过分析《汉家寨》的情节、人物和主题,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小说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了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课后作业中,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1.讲解过于详细,导致课堂时间紧张。
汉家寨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汉家寨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建筑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3.通过对汉家寨的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汉家寨的历史背景2.汉家寨的文化内涵3.汉家寨的建筑特点4.汉家寨的保护与传承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汉家寨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建筑特点。
2.教学难点:汉家寨的保护与传承。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汉家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
2.讲解汉家寨的历史背景(1)地理位置(2)历史沿革(3)重要历史事件3.讲解汉家寨的文化内涵(1)传统节日(2)民间信仰(3)非物质文化遗产4.讲解汉家寨的建筑特点(1)建筑风格(2)建筑布局(3)建筑技艺5.讲解汉家寨的保护与传承(1)保护现状(2)保护措施(3)传承与发展6.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汉家寨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7.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深入研究汉家寨的相关问题。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汉家寨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建筑特点的了解程度。
2.学生对汉家寨保护与传承的认识和参与度。
3.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问题分析、解决方案等。
4.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六、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2.图片、视频等素材3.相关书籍和文献4.网络资源七、教学建议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3.课后作业要注重拓展性和实践性,鼓励学生深入研究。
4.加强对汉家寨保护与传承的宣传,提高学生的保护意识。
5.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汉家寨的保护与传承汉家寨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涉及到文化、历史、建筑、社会和经济等多个方面。
《汉家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汉家寨》的故事情节,理解其中的寓意和深层含义。
(2)通过分析作品中的形象刻画,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掌握作品中的成语、俗语及地域文化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讨作品中的主题思想。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情节,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通过作品中所展现的人物精神风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汉家寨》的故事情节,分析作品中的线索设置、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
3. 写作手法分析: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象征意义、成语、俗语等,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4. 文化内涵讲解:讲解作品中所涉及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汉家寨》的故事情节,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分析作品中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了解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运用写作手法分析具体情节,领会作者的用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汉家寨》的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品中的情节设置、人物刻画等。
3.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发现主题思想,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 写作手法分析:分析作品中的写作手法,让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5. 文化内涵讲解:讲解作品中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五、课后作业2. 分析《汉家寨》中的一个写作手法,并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进行运用。
《汉家寨》教学设计(辽宁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探讨作者的表达意图。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1.2 教学内容作品背景介绍:《汉家寨》是辽宁省作家金宇辉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汉族与满族文化交流和冲突的故事。
作品主题分析:通过分析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探讨作品所反映的文化认同、民族关系和个体命运等主题。
文学鉴赏与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欣赏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综合素养培养:通过小组讨论、写作练习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作品背景与文化内涵的理解。
作品主题思想的分析和探讨。
文学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2.2 教学难点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学生独立思考的引导。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和个性化表达的指导。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景,分析作品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阅读与写作相结合:鼓励学生进行阅读思考,通过写作练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案例分析与实地考察相结合:选取相关案例进行分析,组织实地考察活动,增强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资源,提供丰富的视觉和听觉材料,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线学习平台: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提供相关阅读材料、讨论区和作业提交功能,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
写作评价工具:使用写作评价工具,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评价4.1 教学安排课时安排:本章节共计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教学步骤:作品背景介绍(2课时)、作品主题分析(4课时)、文学鉴赏与批判性思维(2课时)、综合素养培养(2课时)。
2024年《汉家寨》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汉家寨》是一部描绘中国西北汉人村落生活的长篇小说,作者是中国著名作家贾平凹。
通过讲述寨子里的人物故事,揭示了汉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以及人们在变革中的困惑和挣扎。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汉家寨》的作者、作品背景及主要人物。
1.2.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的能力。
1.2.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生活,体会汉人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1.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汉家寨》的作者、作品背景、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通过阅读选段,使学生对小说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二章:人物形象分析2.1 人物形象概述本章重点分析《汉家寨》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寨子里的老人、青年和儿童。
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命运走向以及他们在小说中的作用。
2.2 人物形象分析2.2.1 老人形象分析老人形象的沧桑与坚守,以及他们在传承汉人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2.2.2 青年形象探讨青年形象在追求现代文明过程中的矛盾与挣扎,以及他们在小说中的成长与转变。
2.2.3 儿童形象关注儿童形象的天真与纯朴,以及他们在汉家寨未来的发展中扮演的角色。
第三章:主题理解3.1 小说主题概述本章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汉家寨》的主题,探讨作品所反映的汉人村落生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3.2 主题分析3.2.1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分析小说中传统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3.2.2 文化传承与断裂探讨汉家寨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文化传承与断裂的问题,以及作品对此的思考。
3.2.3 人性的坚守与挣扎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人性在困境中的坚守与挣扎,以及作品对人性的揭示。
第四章:教学实践与拓展4.1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小说中的某一人物、情节或主题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汉家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并识记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2)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汉家寨相关话题的讨论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3)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深入了解汉家寨的历史、文化和现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2)学生能够关注和思考民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课文《汉家寨》。
课文介绍了汉家寨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通过描写汉家寨的自然景观、传统建筑、民族服饰、节日习俗等,展现了汉家寨独特的民族特色和魅力。
2. 教学重点:(1)生词和重点句子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的大意和结构的理解,能够提炼出关键信息。
(3)通过课文学习,对汉家寨的历史、文化和现状有深入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汉家寨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生通过观看图片或视频,对汉家寨有直观的认识。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解决生词和重点句子的问题。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小测验,检查理解程度。
3. 深入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要信息和细节,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汉家寨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文内容小测验,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讨论和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汉家寨》教学设计(辽宁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课文《汉家寨》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背景及创作意图。
2.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中华文化的情感。
2. 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汉家寨》是当代作家阿来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以作者童年时在汉家寨的生活为背景,描述了汉家寨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和村民的生活状态。
文章展现了汉家寨人民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2.2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汉家寨》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背景及创作意图。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3 教学难点:1. 领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汉家寨》的作者阿来及其创作背景。
2. 提问:同学们对家乡有什么印象?家乡有哪些特点和习俗?3.2 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 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3.3 合作学习: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
3.4 课堂讲解:1. 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所展现的汉家寨的风土人情和村民的生活状态。
3.5 情感体验:1.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家乡故事,感受家乡的美好。
《汉家寨》公开课教案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次内容。
2、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受其庄重、严肃、冷峻的语言风格基础上体悟、思考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3、充分探讨、理解文章“坚守”这种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从而进一步感受张承志散文的精神魅力。
一、课前积累(突显单元主题——“对存在进行深思”)5分作者介绍与写作背景:张承志,1948年生于北京。
原籍山东济南市。
回族。
曾供职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海军创作室、日本爱知大学等处。
现为自由职业作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理想主义气质”著称。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北方的河》《金牧场》《心灵史》。
短篇小说《雪路》《顶峰》《美丽瞬间》等。
其中1991年出版的《心灵史》,描写西北哲合忍耶人苦难的信仰历程,有评论认为是当代文坛少见的“寻找精神价值,向世俗挑战的旗帜”。
张承志真正为人所称道的,不仅仅是他的小说的独有的艺术魅力,而是熔铸其中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表现出了强烈的生命意识、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和坚强的民族骨气,是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为了获得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信仰自由和一个作家表达这种信仰的自由,张承志毅然辞去公职,四海漂游,立志做一个理想主义的“艺术浪人”。
“中国面临的危险形势,以及我在北京感到的中国文化可怕的堕落,这种形势,使我无法挣脱近乎暴怒的一种激动。
”一种强烈的民族文化的危机感促使他写下了这两部散文集。
《汉家寨》就选自其中的《清洁的精神》。
记载着自己为探寻和完成自己的“天命”而不懈奔走的心路历程。
让散文回归心灵,艺术地展示心灵的每一丝颤动。
政治是短暂的,经济是长久的,文化是永恒的。
作者就是对文化这个存在深思的人。
二、重点突破——理清结构,掌握景物描写作用(10分钟)【板书】•第一部分:走近汉家寨,沿途所见、所闻、所感。
•第二部分:走进汉家寨的所见所思•第三部分、离开汉家寨后的反思第一部分:走近汉家寨所见:铁色戈壁岩石红石焦土酷热干旱不毛之地所闻:单调的马蹄声所感:“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作用:向读者传达了一种苍凉、空寂、荒芜、广袤、慷慨悲凉的情绪。
01课程介绍与目标Chapter《汉家寨》背景及作者简介0102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030201教学目标与要求课程安排与时间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深入解读文本,探讨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第三课时02文本解读与赏析Chapter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以游踪为线索,展现汉家寨所处的环境和背景采用对比手法,突出汉家寨的孤独和坚守融入历史和文化元素,丰富文章内涵关键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老人形象小女孩形象描绘手法与意境营造运用生动的描绘手法,展现汉家寨的荒凉与壮美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汉家寨所处的荒凉环境和自然风光的壮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借助象征手法,表达作者对坚守精神的赞美作者通过对老人和小女孩形象的塑造,以及他们坚守在汉家寨的行为,表达了作者对坚守精神的赞美和敬意。
营造苍凉、凝重的意境,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思考作者通过描绘汉家寨的荒凉和孤独,营造出一种苍凉、凝重的意境,引发读者对历史、文化和坚守精神的思考。
03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Chapter民族精神传承与弘扬忠勇精神爱国情怀坚韧不拔地域文化特色展示自然环境描绘汉家寨所处的独特自然环境,展示西北地区苍凉、辽阔的地域风貌。
民俗风情通过介绍汉家寨人的生活方式、习俗等,展现西北地区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历史遗迹提及汉家寨的历史背景和遗迹,引导读者关注西北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传承文化传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是每一个民族成员的责任和使命。
坚守信仰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坚守信仰、保持精神追求对于个人和民族至关重要。
应对挑战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发扬汉家寨人坚韧不拔的精神,积极应对并寻求解决方案。
现代社会意义及启示04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建议Chapter相关历史背景知识补充汉朝的兴衰历程01汉武帝与匈奴的战争02古代边塞诗的特点03同类题材作品推荐及比较阅读《出塞》、《从军行》等边塞诗《史记》、《汉书》等历史典籍跨学科领域知识链接地理学社会学文学理论05互动环节与课堂活动设计Chapter01分组并确定小组长,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讨论。
《汉家寨》教学设计(辽宁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汉家寨》,使学生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作品内容,提升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汉家寨》的作者、创作背景及作品地位。
2. 文本分析:分析作品的情节、人物、主题及艺术特色。
3. 重点难点:作品中的寓意、人物性格刻画、语言风格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激发学生对《汉家寨》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作品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作品基本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家国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等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
2. 作业完成: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考试成绩:评估学生在考试中对于《汉家寨》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汉家寨》文本及相关辅导资料。
2. 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提高课堂趣味性。
3. 网络资源:搜集与《汉家寨》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相关景点,加深对作品背景的了解。
六、教学方法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作品中的情感。
3. 对比教学:将《汉家寨》与其他相关作品进行对比,突出其独特之处。
七、教学步骤1. 导学:介绍《汉家寨》的作者、创作背景及作品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作品基本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汉家寨》公开课教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次内容。
2、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受其庄重、严肃、冷峻的语言风格基础上体悟、思考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3、充分探讨、理解文章“坚守”这种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从而进一步感受张承志散文的精神魅力。
一、课前积累(突显单元主题——“对存在进行深思”)5分
作者介绍与写作背景:
张承志,1948年生于北京。
原籍山东济南市。
回族。
曾供职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海军创作室、日本爱知大学等处。
现为自由职业作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理想主义气质”著称。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北方的河》《金牧场》《心灵史》。
短篇小说《雪路》《顶峰》《美丽瞬间》等。
其中1991年出版的《心灵史》,描写西北哲合忍耶人苦难的信仰历程,有评论认为是当代文坛少见的“寻找精神价值,向世俗挑战的旗帜”。
张承志真正为人所称道的,不仅仅是他的小说的独有的艺术魅力,而是熔铸其中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表现出了强烈的生命意识、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和坚强的民族骨气,是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为了获得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信仰自由和一个作家表达这种信仰的自由,张承志毅然辞去公职,四海漂游,立志做一个理想主义的“艺术浪人”。
“中国面临的危险形势,以及我在北京感到的中国文化可怕的堕落,这种形势,使我无法挣脱近乎暴怒的一种激动。
”一种强烈的民族文化的危机感促使他写下了这两部散文集。
《汉家寨》就选自其中的《清洁的精神》。
记载着自己为探寻和完成自己的“天命”而不懈奔走的心路历程。
让散文回归心灵,艺术地展示心灵的每一丝颤动。
政治是短暂的,经济是长久的,文化是永恒的。
作者就是对文化这个存在深思的人。
二、重点突破——理清结构,掌握景物描写作用(10分钟)【板书】
•第一部分:走近汉家寨,沿途所见、所闻、所感。
•第二部分:走进汉家寨的所见所思
第一部分:走近汉家寨
所见:铁色戈壁岩石红石焦土
酷热干旱不毛之地
所闻:单调的马蹄声
所感:“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作用:向读者传达了一种苍凉、空寂、荒芜、广袤、慷慨悲凉的情绪。
突出汉家寨
生存环境的恶劣。
为下文坚守人家张本。
(铺垫)
景物描写作用:1、内容——特点、氛围、感情基调 2、结构——前后文关系
3、中心关系
步骤:开火车,每个同学必须用不同的词语形容,景物描写的特点。
一句话说依据【不得重复】
3、赏析第二部分:
•几间破泥屋(人烟稀少,贫穷)
景物:巨大空茫的戈壁滩(险恶荒凉)
•人:老汉、小女孩痴痴盯着我(少有人来)
老汉“微微摇了一下头”
(从没离开过故土)
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
(茫然,好奇)
穿一件破红花棉袄(贫穷)
•汉家寨是汉人坚守一千多年的地方
在绝境中,人一定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4、找出第三部分点题的,表达作者内心独特感受的句子。
三、疑点探究——深入体悟主题 20分钟。
1、再读第二部分,圈划不易理解的语句(3-5句为宜),小组内交流赏析,不能解决
的将它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课堂全班交流。
)
2、这篇文章有哪些象征意义?试探究。
答案(1)从地域文化象征看,有两重意义。
首先是汉家寨的象征意义。
“汉代以来这里便有中原人屯垦生息”“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
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汉家寨也“坚守”:尽管为时代社会历史所抛弃,但是它仍坚定地守住自
己的某些东西;尽管不是什么生命体,但它似乎有灵魂,有品格和信念,就像人类一样。
其次是自然风景的象征意义。
这里有个神秘的“三岔口”,文中多次提到,那是“三道巨大空茫
的戈壁滩”,“三岔戈壁的万吨铁石”,只有荒漠、沉寂,而没有生命存活的条件,集中体现了大自然
的严酷,“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三个方
向都像可怕的暗示”,何至于“可怕的暗示”?那一定是心里畏惧,把它神秘化、神灵化了。
【文化
生存、继承、发展的严酷,四顾苍茫】
(2)从人物的象征看,有两重意义。
首先,在汉家寨所见的两个人,一个老汉、一个小女孩,他们分别代表着过往历史的回
忆和未来世界的预言,某种传统势必仍将被“坚守”下去。
还有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那就是“我”,“我独自一人”,“走进了汉家寨”,“最后遗憾地离开了”,孤独地来,孤独地去,走进神秘而荒芜的汉家寨,又悄然离开。
汉家寨是“驿站”,
“我”是匆匆过客,仿佛预言着人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人生遭遇的短暂性和记忆的深远性。
【文
化——灵魂的力量】
五、品味小结。
(10分钟)
•汉家寨的人们坚守的是什么?
坚守一种传统,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土地,坚守着生存,坚守着理想。
•作者要“坚守”的是什么?
坚守的是在荒凉悲绝的境地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坚忍不拔的生命力,一种原始古朴的气概和情感。
【有时候坚守什么,也已不再关键,坚守千年的精神气魄,就足以让人震撼。
它会镌刻进灵魂,
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
】有的人称它为“信念”,有的人称它为“文化”,其实“信念”不就是融在骨
子里的“文化”。
六、课题拓展。
•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坚守的看法。
•有人在物欲横流中坚守着清贫,有人在庸俗泛滥中坚守着高雅,有人在寂寞孤独中坚守着理想,有人在尔虞我诈中坚守着诚信,有人在“众人皆醉”中坚守着“独醒”……
有很多人总在埋怨,自己的故乡,比如秦屿这地方,穷山恶水出刁民,这不好,那不好的,于是我就在想,你的家,你的家乡,这不好那不好的,那你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有一段时间,我也在埋怨,但慢慢想通之后,通过观察和体会,发现秦屿还真是个好地方,勤俭自强,在海边还聪明,山海大观,有大山的厚重,也有大海的胸怀广阔,会冒险,亦会守成。
慢慢觉得自己的家,家乡,我发现秦屿好的地方越来越多,原来,我的家乡真是个好地方,间一下子,也突然觉得我也是个好人了,呵呵!
家乡是这样,一个班级也是这样,一个学校也是这样。
比如一个同学在说班级的不好,那不是就在说自己的不好吗?因为这个班是我们大家一起滴,是每一个成员男男女女一起建立的呀?你们说是吗?去发现,去继承,去创造,那么慢慢地我们的班不是越来越好吗?大家说是吗?不怨天尤人,就做最好的自己!
在学校,老师的想法也是一样的,如果连老师都不认为学校好,那么老师也好不到哪里去。
我从来都认为我的学校是很好的,我的学校本来就很好,因为我也很不错,真的很不错,像我这样坚守的老师也有很多!
一个班级是这样,一个学校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这样。
(我们班的史雨柔同学就创办了“汉服社”,还向我申请了“着汉服,兴汉礼”的研究性学习。
这就是一种继承,文化这东西,总得有载体去继承。
)
作为文科生,我觉得
一、可以好好学好语文和历史,这个与中华文化最相关的学科。
因为你连文化是什么都不知道,
怎么继承,怎么发展,谈何创新,大家说是吗?
二、手机,新时代的宠儿,导致许多人连汉字都写不清楚了,提笔忘字。
练好一笔好字,就是最
好的继承,因为连字都不是很懂,还讲什么文化。
三、具体到语文学习,个人觉得学好文言文,能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以便更好的发展。
文学家的作用是唤醒民众觉醒,而作为民众,作为学生的我们,就应该
要想懂得文化,就得先懂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我们该怎么用好这些好的载体,继承发扬,甚至创新。
这是一种责任,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后世子孙的负责。
不仅坚守,更该创造。
呼吁我们班,就从现在做起,今天做起,每天1张字帖,练字,将学过的文言文,由每一组的语文组长落实一篇一篇理解深透的滚瓜烂熟的背诵。
一天一篇。
(刚好高考也要考)一个月至少看一本历史方面的书,读史以明志,让我们把文化看得更清楚一点,先懂得一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