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

1、贺拉斯古典主义的奠基者,代表作《诗艺》。

2、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西方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3、贺拉斯“寓教于乐”理论揭示了文学艺术的审美作用和认识教育作用的关系。

4、四义说”是但丁提出的关于文学语言的重要理论,它揭示了语言艺术意义的多层次性,这四义分别指的是语言的字面义、譬喻义、道德义和寓言义。

5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体裁的两次论争,一是围绕“悲喜混杂剧”展开的。一是围绕“传奇体”展开的。

6、17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性文论家是的布瓦洛,反映他古典主义理论的主要著作是《诗的艺术》。

7、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言》被认为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和纲领。

8、柯勒律治的浪漫主义诗学。

9、艺术发展的三种类型古典型艺术浪漫型艺术象征性艺术。

10、斯丹达尔的《莱辛与莎士比亚》被视为批判现实主义的第一部纲领性论著,他的长篇小说《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第一部成熟的作品。

11、庞德的意象派诗论;意象是庞德理论的核心内容。

12、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是公认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书。

13、黑格尔艺术哲学的基本命题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的《美学》是他的艺术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14、歌德第一次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

二、名词解释

1.摹仿说:摹仿说是古希腊早期流行的观点,是古希腊人对文艺与现实关系的朴素表达与概括,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现实的摹仿。柏拉图接过“摹仿说”,以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式对其进行了改造。柏拉图认为,“文艺是自然的摹仿”,这个“自然”是以“理式”为蓝本的“自然”,“理式”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自然”只是“理式”的“摹本”和“影子”。文艺摹仿自然,只能摹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

2、灵感说:在古希腊时期,“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柏拉图把它集中运用到文艺创作和欣赏方面,从灵感的源泉、灵感的表现、获得灵感的过程三个方面予以解释。灵感的源泉主要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付”;灵感的表现是迷狂;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这种回忆能够把握住事物的真实体,达到对理式世界的正确认识。

3、悲剧:亚里斯多德在《诗学》第六章中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手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悲剧的六个成分为:情节、性格、思想、言词、形象和歌曲。

4、含混理论:“含混”原指一种含有多层意义而无法使人确定本义的语言表达式,是由措辞简短或语序颠倒以及多义词的使用引起的。燕卜荪认为“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微,只要他使用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用的反应”,就会造成“含混”。所谓“诗无达诂”,就说明文学语言具有不同于科学语言的多义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诗意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正是诗之为诗的要义所在。诗的语言能够同时激活数种各异的意义层面,由此产生的含混是优秀诗作的基本特征。

5、感受谬见:指的是把作品与读者对该作品的阅读效果混为一谈,根据读者的阅读感受来判断一部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强调读者不应该把自己的价值判断强加于作品,而是要按照作品本身的规范小心翼翼地加以解读。“感受谬见”分为四种:感情式谬见、想象式谬见、生理式谬见、幻觉式谬见。

6、意图谬见:是指把作品的意义等同于作者在创作这部作品时的意图。他们认为作者的意图与作品的价值无关,不能成为衡量一部文学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想获得一部作品的意义,读者只需“细读”作品本身,而把作者视为“面具人物”,研究其生平、思想、创作意图等来评价文学作品的实证主义批评陷入了“意图谬误”,必须抛弃。

7、悖论:布鲁克斯认为,悖论是“从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实的陈述”,是“似是而非”。诗人有意的对语言加以违反常规的使用,并把逻辑上不相干或语义上相互矛盾的语言组合在一起,使其在相互碰撞和对抗中产生丰富和复杂的含义。

8、“反讽”:布鲁克斯认为,反讽是“语境对于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它是诗歌的结构原则,是“诗歌的一个普遍而重要的方面”。反讽是“字面意思与实际想说出来的意义相互对立”,是“口是心非”。新批评派赋予“反讽”以新的内涵,并把它作为评价文学的一个重要尺度。

三、大题

1、席勒所说的朴素的诗与感伤的诗的区别?

席勒在他著名论文《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中将有史以来的诗分成“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两类,认为这两类诗均有缺陷,而理想的艺术境界应该是这两类诗质的结合。席勒所说的“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的主要区别在于:1,素朴的诗再现现实,感伤的诗描绘理想。

2,素朴的诗对现实做冷静客观的描写,诗人并不直接站出来发表评论;感伤的诗歌则在描绘现实时充满主观情感,诗人经常直接站出来发表意见和表达感想。

3,素朴的诗给我们的意象是愉快的纯洁和平静的;感伤的诗给我们的印象则是严肃和紧张的。

感伤诗的类型感伤诗的类型:讽刺的诗、哀婉的诗。讽刺诗分成惩罚的讽刺诗和嘲笑的讽刺诗。哀婉的诗又分为:一种是狭义的哀婉的诗,一种是牧歌。

2、亚里斯多德和柏拉图主要文艺思想的差异比较

柏拉图以“理式论”为基础,构筑了系统的客观唯心主义理论体系。相反,亚里斯多德以具体存在的事物是“第一存在实体的”理论为基础,创建了系统的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文艺理论体系。

柏拉图的文艺理论从总的倾向说是唯心的。他以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改变了传统的“文艺模仿自然”的内涵,否定文艺的真实性,否定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源泉。他的文艺功用说是他的政治理想在文艺理论上的体现。他从文艺要培养“城邦保卫战”的立场出发,要求文艺为贵族奴隶主的政治服务,故而否定了模仿艺术的作用。他的“灵感说”,接触到了文艺活动的本质特征,包括十分丰富的含义。但他以“神灵凭附”做解释,给灵感说罩上了一层神秘主义阴影。

发他放弃了柏拉图的“理论式”,找到了普遍与特殊统一的文艺观,从而肯定了文艺的真实性,把握了文艺的某些本质,建立了最初的艺术典型说,进而又建立了艺术形式的有机整体说。他对天才作了较科学的解释,否定了传统的神灵凭附的说法,特别的是他的悲剧观更富有启发价值。

3、黑格尔:“艺术理想的本质特征”

艺术理想问题,是美学和文艺学的重要问题、黑格尔认为,“艺术美的理念”是绝对理念发展回复的更高阶段。在这个阶段,绝对理念发展为艺术美的理念----这种理念滴理念和具体形象的通过一,这就是艺术理想。黑格尔把艺术理想和艺术美看做一回事:“符合理念而显现为具体形象的显示,这种理念就是理想”。黑格尔阐述的艺术理想----最成功的艺术作品的特征是:

1,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统一,是艺术理想的本质特征。黑格尔认为,艺术理想作为美的高级形式,其首要特征是感性直观性。是否具有形象鲜明性和可感性,是艺术理念、哲学理念相区别的本质特征。

2.艺术理想是普遍性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的有机统一。实际上也就是要求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作为具有普遍性的真理(理念)是艺术理想的内容;具有特殊行的个别具体的艺术形象,是艺术理想的形式。两者应是有机统一的。

3.矛盾冲突和和悦静穆的统一。他认为艺术表现应表现人生的重大课题,表现心灵各侧面的对立和统一。矛盾冲突与和悦静穆的统一,充分体现了他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思维特点。

4、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美丑对照原则是雨果在《序言》中的一个重要文艺思想,是论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美丑对照原则。他认为,成熟的浪漫主义文学,应是以美丑对照来描绘美的典型的文学,它不是为描写丑而描写丑,而是为了表现美去描写丑。如果只去表现美,把美与丑相割裂,那就失去了自然的完整面貌,因而也就失去了真实。而美丑对照,相反相成,可以使人们对崇高优美有更强烈的感受。

至于美丑对照的方式:1、角色安排的对照2、人物性格内部美与丑的对照3、不同情境的对照4、情节的对照5、外在形象与内心品质的对照。

总之,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它反对古典主义只表现崇高伟大而排斥生活中平凡粗俗的形象。但由于雨果特别强调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因而他所理解的艺术中的美丑是经过理想化与极度夸张了的,这反倒影响到了作品的艺术效果。而且雨果把美丑对照原则建立在基督教灵与肉对比的说法上,也表现了他的艺术观的局限性。

雨果在其《巴黎圣母院》中,将他的美丑对照原则运用到了一种极至,作品中的美与丑不是简单的对立对比,而是错综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尖锐的矛盾和强烈的冲突,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是美的化身,从相貌到内心都展示出美仑美奂的典型;敲钟人伽西莫多外貌奇丑而心地纯洁善良;副主教克洛德外表道貌岸然、内心阴险狠毒;侍卫队长弗比斯外表潇洒风流、内心卑鄙自私,这几个人物本身就有着显著的对照特征:爱斯梅拉达内外映衬,相辅相成,完美和谐;伽西莫多丑陋的外貌蕴涵着高尚的心灵;克洛德与弗比斯则是以好看的外表反衬出丑陋的灵魂。而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与鲜明对比:在爱斯梅拉达的至善至美和伽西莫多的外丑内美面前,克洛德显得格外的丑恶不堪,弗比斯也尤为卑劣琐屑。这里,美丑对照的运用,达到了理想化的效果,爱斯梅拉达与伽西莫多这两种类型的美好形象在丑态人物的反衬下,更为鲜美艳丽,光彩照人;而克洛德与弗比斯这两个丑角在美好人物的光照之下,更显形象猥亵,灵魂肮脏,令人作呕,而以丑为美的理论,是作者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美学领域的具体表现;它强调的是丑